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_袁道先
安徽淮南舜耕山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塌陷模式

安徽淮南舜耕山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塌陷模式黎志豪;许光泉;高加林;张海涛;杨婷婷【摘要】舜耕山位于华北板块和下扬子板块的交汇处,是逆冲推覆构造下的产物,其岩溶现象较发育,本文以碳酸盐岩露头区和隐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溶调查,获得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及构造地质特征与岩溶发育特征,并归纳出本区岩溶塌陷的四种模式.结果发现:区内岩溶发育受多期构造地质运动与岩溶地下水流共同作用影响,露头区岩溶塌陷(溶洞)发育的位置多发生在二组或三组以上不同类型岩溶裂隙交汇处,或发生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上,形成机制以重力崩塌和潜蚀为主.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的隐伏区,岩溶较发育,采矿疏放奥陶系灰岩地下水,以真空吸蚀作用,形成地面岩溶塌陷.【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8(029)002【总页数】8页(P86-93)【关键词】舜耕山;岩溶特征;岩溶塌陷模式;形成机制【作者】黎志豪;许光泉;高加林;张海涛;杨婷婷【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0 引言舜耕山位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交汇处,它是逆冲推覆构造下产物,其碳酸盐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先期沉积作用[1-3]、后期的构造地质作用[4-6]以及形成过程中的水文地质作用[7-9]等,与华北板块内部相比,存在一定的区别。
以往的岩溶形成机制及发育规律研究多集中在华北板块内部和西南岩溶塌陷地区[10-12],板块接触碰撞边缘地带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安徽淮南矿区经济发展,南部矿区隐伏煤层的持续开采,形成岩溶矿坑突水,导致了舜耕山露头区和北侧的大面积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时常发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矿山生产带来安全隐患[13],如何弄清区内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制,从而有效地预防灾害发生,成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需亟待解决。
西南大学简介(课堂PPT)

胡锦矗,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195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 学院生物系。
蒋同庆,中国近代蚕桑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任教于西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张敷荣,新中国教学论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创始人,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
方敬,中国当代诗人和文学翻译家,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重庆)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5年1月20日
1
2
中国政区图
西南大学
3
西南大学
4
5
知名校友
学术界
吴宓,国学大师,比较文学家,著名西洋文学家。1950年起到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历任外
语系、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直至1978年逝世。将毕生珍藏图书古籍赠予校图书馆。
其他各界 李丹阳,女高音歌唱家。1986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 张亚雯,羽毛球世界冠军。西南大学体育学院2006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7
8
西南大学北大门
9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门
10
11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门
12
13
川东师范学堂
14
第一行政大楼(原川东人民行政公署)
15
东方红俱乐部
16
西南大学北大门10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门1112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门1314川东师范学堂15第一行政大楼原川东人民行政公署16东方红俱乐部17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8原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9西南大学第三十三教学楼20西南大学第三十三教学楼侧绿2122西南大学第八教学楼23西南大学校内秀峰山24西南大学文学院建于1950年由吴宓先生题写院名该楼2008年8月1日不幸被烧毁现原址重建2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北区新建筑代表26西南大学法学院南区欧式建筑代表27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282930313233西南大学桃园学生园区34西南大学李园学生园区353637383940414243
石漠化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石漠化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者:王雪刘露蔡雨耘来源:《当代党员》2022年第23期石漠化,被视为“地球的癌症”,所在之地灾害频频,环境恶劣,生存困难。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其说是人与石漠秃山旷日持久的较量,不如说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毕竟:山不记仇,人给山一点,山还得更多。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官山林场植树班班长林云喜“下岗”了,可他丝毫不觉悲伤,反而十分欢喜和自豪。
过去20年,林云喜带领100多名植树工人,在垂直高度达300米的悬崖峭壁上植树造林,在满是乱石的秃山种下1000多亩、近7万株树苗——这是重庆首次采用“背土填坑”的造林方式治理石漠化。
巫溪的森林,就这样生于“林云喜们”的双手间,长在“林云喜们”的肩背上。
而今,绿意爬满山头,巫溪近10万亩石漠化之地草木幽深,其森林覆盖率也从2017年的65.6%增加至2021年的70.2%。
青山初长成,林云喜收到的植树邀约越来越少,他“下岗”了。
可新的活计来了:请他去养护树林的人越来越多。
林云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庆是我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
面对石漠秃山的生存发展窘境,重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悟和强烈的共鸣。
经过多年如一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重庆摸索出三条有效路径,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精彩不断。
路径一:植此青绿——修复与重建并重,今植一点绿,来年一片春石漠化,被视为“地球的癌症”,是指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一现象,巫溪宁厂尤为突出。
宁厂曾是著名的制盐地,它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砍树烧火、上山挖土,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烧煤产生的粉尘和盐熬出来的碱,沉淀在地表形成盐碱结晶,更加重了石漠化。
“从我记事起,四周的大山就全秃了。
”宁厂镇居民贺言修回忆,后来连手掌般大小的土,都难以见到了。
青山把最后一点绿给了人,又把最后一抔土给了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工……工工工言前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国内外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活动研究现状……国内外喀斯特研究……门了山东喀斯特研究沂水县地理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状况……沂水县喀斯特景观发育特征……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喀斯特地貌发育……作为景观资源的喀斯特形态……`……溶洞……“固”型山体……喀斯特石牙……喀斯特泉……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质量和开发条件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质量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叮寸任月月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保护··……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者满意度……加强对游客管理,解决环境容量不足及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提高导游员讲解水平··……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结语……照片……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二…匀尸,一﹄……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近年来,国内旅游、国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政府也都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喀斯特景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之一,喀斯特景观以其奇妙、奥秘、优美和景观多样性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旅游开发利用。
山东是我国北方温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之一,而沂水县地处鲁中南喀斯特地区的东南部,区内大片出露的可溶性岩石、复杂的地质构造构成了区内喀斯特发育的重要基础,使该地区成为山东省喀斯特发育非常典型的地区。
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

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强烈的溶蚀作用,使溶孔、溶隙、溶痕、溶沟、石牙、石柱等密集发育,有溶蚀形态典型,裸露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厚度10米左右,土下表层岩溶带厚度可达20米。
地质环境有利的地区,如云南路南、四川兴文、贵州兴义,福建永安等形成壮观奇特的石林景观。
表层岩溶带的持续发育,还为峰丛峰林等宏观热带岩溶地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2,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可溶岩能透水,有侵蚀性的水,水是不断运动的。
有侵蚀性的水:具有大气圈生物圈的内涵,但并不明确,而且也可以做其他的理解。
这样完成的许多有关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成果,常以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如何控制岩溶发育的论述而告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与碳/水/钙共存的岩溶作用,如不是紧紧抓住它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界面上的外部环境,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很难说清楚。
在众多岩溶形态中,常存在异质同相或异相同位的现象,使单纯的形态对比,特别是单项形态对比往往难以进行。
中国大陆地区的岩溶有三种类型,即北方的干旱/半干旱性岩溶,南方的亚热带超市性岩溶及西南高山和高原型岩溶。
秦岭是北方半干旱型岩溶与南方亚热带潮湿型岩溶的分界线。
干旱半干旱型岩溶位于北纬35°以北,年均降水量为200~500mm,年均气温为10~15℃。
尽管该地区的生物作用仍较活跃,但由于水循环(碳循环的重要载体)较慢,因而自然水中的碳酸盐极易饱和。
因此,该地区的岩溶形态组合以常态山、微溶痕、钙结核和灰岩角砾为特征,洞穴及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则较少。
一些具有大型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贝窝和外源砾石的大型洞穴则是以前潮湿时期的产物,这对于古环境研究很有作用。
中国南方的亚热带潮湿型岩溶属于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相同类型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太过、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该类型岩溶以强烈的碳循环为特征,其形态包括峰林地形、漏斗、深尖溶痕、红色土、大量地表钙华、具有大量洞穴沉积物的大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系统。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
袁道先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06(52)6
【摘要】本文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以岩溶动力学为基本理论的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概述了其主要的科学成果和应用前景.指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全球视野的研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持续支持在现代岩溶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733-736)
【作者】袁道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近代生物学与现代中国的知识启蒙——《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读札 [J], 熊文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J], 王毅武;燕云
3.作为现代性事件的中国文艺美学--谈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发展 [J], 肖明华;肖建华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美学——略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 [J], 胡健
5.现代文章写作学的一道风景线——读《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 [J], 贺汪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GLOSSARY OF KARSTOLOGY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主编袁道先EDITED BY SPECIAL COMMITTEE ONKARST GEOLOGY,GEOLOGICALSOCIETY OF CHINACHIEF EDITOR YUAN DAOXIAN地质出版社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前言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是一项重要工作,学术名词混乱,不但影响岩溶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岩溶学术交流,也影响岩溶地区的各种勘察、生产、科研工作的进行及成果报告的编制。
根据1978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通过的《岩溶名词术语座谈会纪要》中的决定,开始了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的筹备工作。
在这期间,曾先后两次向全国有关单位征求对“名词词目”方案的意见和征集典型岩溶照片。
承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了32个单位40封来信和大量照片,对“词目”方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
在参考国内已有岩溶词汇及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等单位联合初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讨论稿)。
拟稿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外70年代发表的五种岩溶名词汇编。
《草案》讨论稿于1982年8月印发有关单位及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广泛征求意见。
1983年8-9月间,英国岩溶地貌学家M.M.斯维婷在桂林讲学期间,对《草案》讨论稿的160个条目逐条提出了详细意见。
1983年9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等单位的代表在桂林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修改《草案》讨论稿的基础上产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
这个草案于1983年10月提交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现将本词典的编制原则简要说明如下:1. 所列164条词目,力求包涵岩溶学各个学科方面。
提倡低碳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

种相 互 力的 作用 关系 ,这种 关 系会
全球气候变暖会 影响人类生 是 目前 人类 必须 的选 择 ,因为 地球 只 第二 ,太 阳黑 子论 。简单 地讲 , 活 ,但人 类 不 会 因此 而 毁 灭 , 有 一个 ,资源是 有限 的 ,大家 都需 要 就 是 当太 阳黑子 活跃 的时 候 ,地球 就 地球更不会 因此 而毁灭 安全 的空气 、水 和土壤 。
温 的关 系,显然是欠妥 的。
国 内外岩 溶地 质观测 资料 显示 ,
现Hale Waihona Puke 代岩 溶 作用 对大 气二氧 化碳 具有 显
那 么人 类会 因此 而 毁灭 吗 ?袁先 著 的捕 获 回收效 应 ,碳酸 盐岩 溶解 回
但 温 室 气 体 论 的 确 是 目前 国 际 生 认 为 ,人类 生 活会 受 到影 响 ,但 不 收 大 气 二 氧化 碳 的 速率 每 年 超过 6 亿 主 流观 点 ,也就是 这 个理 论 ,构成 了 会 因此 而毁 灭 。他的 论 据是 ,在人 类 吨 碳 。袁先生 给 了一 个形 象的数 据 : 哥 本哈 根气 候会议 的 基本 思路 。既 然 出现 的 几十 万年 历史 中 ,已经 经过 了 1 的 石灰 岩 溶 蚀 ,能够 从 大 气 中 回 吨
这些 问题 已经在很 大程 度上 对人 类 自
袁道先 对西 南 岩溶地 区地下水 的
其 次 要 搞 清 楚 大 气 中 二 氧 化 碳 身的生存 发展造成 了严重的威 胁。
科学 家 、气象学 家从 不 同的领 域 用不 关 系 。地 质科学 家 用不 同的科 学研 究 安 全特 别关 注 。他告 诉记 者 ,我 国西
大的 联系 ,在 袁道先 院士 看 来 ,这是 否 因二氧化 碳 上升 引起 。这 就是 我们 气污 染 、水污 染 、森林 过度 砍伐 等 , 个 目前为止 并 没有 完全 明确 答案 的科 上 述的几种 观点 。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过全球对 比, 出“ 提 岩溶形态组合” 概念 , 将岩溶形 态组合与岩溶形 成环境条件建立对应 关系 , 解决 异质 同相 、 同质
异相这一令岩溶 学者迷惘的问题 。将岩溶学引入全球变化研究 , 一方面把岩溶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紧密的联系在一 起, 通过对 C H O C C , O 一 -a O 系统( 岩溶动力系统 ) 的定位观测 , 现全球最大的碳库一碳酸盐岩体 在全 球碳循环 中 发 仍甚活跃 ; 另一方面 , 岩溶动力系统 ( D ) K S 对环境变化 十分敏感 , 响应及时 , 其相关沉 积物可记 录全球变化。将岩 溶地质过程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 , 现代岩溶学理论 的研究推 向应用 , 将 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 岩溶动力 系统运行机 制和运行规律 、 国岩溶动力 系统 的类型划 分和分布规律 、 我 在表生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 c 源汇关系 、 0 利用石笋 记 录重建古气候 、 古环境 变化过程及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 系统 研究等方 面均获得 了突出成果 , 如首次估算 了我国和 全球因碳酸盐岩溶蚀 回收大气 C 的量 , O 中国为 17 4×1 / , .7 0 ta 而全球 为 60 .8×1 ta证 实了西南岩溶 区典型 0 /; 表层岩溶泉水化学 的季节 、 日变化与暴雨动态 , 表层岩溶 泉水化学取样的频 率需 要重新审定 , 而且 水文水化学 的连
关键词 现代岩溶学 ;地球 系统科学 ; 岩溶动力学理论;全球对比
中 图分 类 号 : 62 2 P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10 - 2 (0 8 0 .5 .1 063 1 20 )33 51 0
贵州喀斯特地貌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 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评_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_袁道先

要协调与合作[3]。
同时,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安全的国际活动,警惕和防范某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河流挑起事端,干预我国或邻国的内政。
要争取国际水事的主动权。
2.4 水量水质兼顾,突出生态保护保护水资源必须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而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流域的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湿地和土壤。
有了森林生态,就有了水源。
草原保护主要是严禁滥垦过牧,要防止国际河流流域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
湿地和土壤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库。
湿地破坏、土壤流失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采取行政、法律和生态措施保护湿地和土壤,是国际河流水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保证充足的水量还必须注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强度)与水资源补给的平衡。
2.5 制定保护规划,加强水环境监测一个好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对实际保护工作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国际河流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与国内河流的保护规划有许多不同之处,必须考虑相邻有关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
水资源保护不能没有水环境监测,建立国际河流水环境监测网乃大势所趋,这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进行国际水污染事件仲裁、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掌握水环境变化趋势的需要。
2.6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在理顺国内各部门对国际河流水资源保护职责的同时,必须考虑有关国家的管理体制,做到与国际接轨,便于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1]贾金虎.加强国际环境问题研究迫在眉睫[N].中国环境报,2001-05-18(3).[2]别涛.环境安全国际讨论应当引起我国重视[N].中国环境报,2001-10-20(3).[3]贾生元.国际界河水域环境管理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01(2):27~28.(收稿日期:2002-03-20 编辑:胡新宇)·简讯·评《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中国科学院卢耀如院士新出版的专著《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由河海大学出版社作为精装本出版,于2003年问世。
袁道先:研究“石迹水痕”的地质战士

袁道先:研究“石迹水痕”的地质战士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2年第28期作为我国第一位岩溶地质领域的院士,年过八旬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道先每年还要亲自带学生到地质基地考察。
在岩溶地质领域做了60多年研究,袁道先每天思考的还是岩溶。
8000米深的岩溶是怎么形成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突发污染事件如何预防……他在纸片上写了19个问题,每天都要拿著看、不断思考。
几十年来,他把地球系统科学引入岩溶学,提出岩溶动力学理论,先后为我国的水电建设、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和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道先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对地质十分好奇。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地质人才。
1950年春,袁道先考入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
经过两年学习后,他投身地质事业。
从此,他一生的很多时间都在野外度过。
中央决定在西藏勘查地质,兴修水利,袁道先和同事们就从成都进了藏,白天乘坐卡篷车,晚上住帐篷,走了一个多月。
入藏后,他们沿着雅鲁藏布江考察。
晓行深谷,夜枕涛声,成为袁道先的生活常态。
袁道先还率领团队在我国西南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石漠化治理,并与多个植物研究所合作,既避免水土流失加剧,又保证农民经济效益。
现在,重庆南川金银花种植基地已成为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从一片“寸草不生”的石漠,变成了金银花盛开的优美胜地。
治理石漠化,保护地下河,推动申遗,袁道先奔走不息。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岩溶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摘自“科学网”2018年9月3日)◆素材解读“人生不知足,奔驰竞朝夕。
”虽然已年过八旬,但袁道先仍然时刻站在世界岩溶研究的最前沿,不断地耕耘、探索和思考……而这其实是源于袁老心怀祖国与人民的情怀,因为在他看来,岩溶研究的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它们改善民生,为百姓谋福祉。
◆适用话题心怀祖国重任在肩不断思考不畏艰难人生境界。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摘要:一、现代岩溶学概述二、岩溶地貌的形成三、岩溶作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四、我国岩溶地区的典型实例五、岩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六、岩溶地貌的旅游观赏价值七、岩溶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正文:现代岩溶学是研究岩溶地貌、岩溶作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现代岩溶学概述现代岩溶学成立于20世纪初,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岩溶地貌、岩溶作用过程、岩溶发育的机理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岩溶地貌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石灰岩、石膏等可溶性碳酸盐岩经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二、岩溶地貌的形成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可溶性岩石的沉积、岩溶风化、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发育和岩溶地貌景观。
在这个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是关键因素。
三、岩溶作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岩溶作用不仅对地貌发育产生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区的土壤、水资源、植被等方面都与非岩溶地区有显著差异。
此外,岩溶作用还与地质灾害、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密切相关。
四、我国岩溶地区的典型实例我国拥有丰富的岩溶资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其中,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小七孔等景点均为世界著名的岩溶地貌景观。
五、岩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岩溶资源在农业、水资源、旅游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岩溶地区的水库、岩溶洞景观等可以为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岩溶地区的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六、岩溶地貌的旅游观赏价值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如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景点,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
七、岩溶学研究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岩溶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如全球气候变化、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岩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将成为今后岩溶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之,现代岩溶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袁道先:中国岩溶研究的先行者

袁道先:中国岩溶研究的先行者作者:刘红伟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4年第12期从东海之滨到青藏之巅,从南海诸岛到北国边疆,他奔波于广袤的国土数十载,只为给遍地的岩石披上绿装;从峰林谷地到峰丛洼地,从天坑地缝到深潭溶洞,他沉迷于地下奇观,醉情于岩溶山水,为解开岩溶之谜,倾其所有,执迷不悔;从广袤平原到深切峡谷,从巍峨高山到宽阔海滨,他耕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只为当地的民众能笑逐颜开。
冰冷的岩石,多变的流水,幽深的洞穴,千万年的积淀,千万年的等待,他用一个地质学家独特的目光,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以全球视野破译岩溶科学的地球密码,不断揭示岩溶形成、发育的客观规律,为解决岩溶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懈奋斗着。
他就是——袁道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重庆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
从小怀揣报国理想1933年8月,浙江诸暨,袁道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袁家是书香门第,文化旺族,袁道先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袁哲上世纪初从浙江诸暨双桥农村来到上海,后来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教育硕士,曾经先后担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是国立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创办人之一、著名的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46~1950),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语文教育学家,他的著作至今仍是许多大学博士生论文的重要研究课题。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
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之艰辛自然不必多说。
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袁道先不得不中途退学,跟随姐姐袁善如和堂哥袁承根去湖南投靠其父亲,他们当时顶着敌人的炮火,一路逃难到了湖南。
当时袁哲担任着国立湖南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公民训育系主任,袁道先于是就顺势在国立师范学院附小重新开始上学。
1944年,年仅12岁的袁道先又跟随其家人迁至近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并于1944至1946年间就读于中央大学附中。
岩溶学概论演示文稿

中国岩溶研究的重要因素。岩溶地区富钙的岩石圈,以及大气
圈、水圈、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并以碳、水、 钙循环为物质能量运移、转换的主要形式,给岩溶地区带来一 系列特殊的环境地质问题,使得环境科学家把岩溶地区视为一 种同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地区,如旱、涝、土地贫瘠、石
漠化、岩溶塌陷、矿井突水等灾害频频发生。
一、研究岩溶的重要性
1. 全球岩溶分布
全球岩溶地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2%,即 约为2000万Km2。大部分分布在资源丰富、人口稠 密的地区,如地中海沿岸、东欧、中东、东南亚、 美国东南部,加勒比海地区等。
2. 中国岩溶分布
中国岩溶地区,按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含埋藏在非可 溶岩之下的)计,可达346.3万Km2;若按碳酸盐岩地层出露 面积计,为206万Km2;而按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计,也有90.7 万Km2;其中,尤以北方山西高原及临近省区的岩溶(47万 Km2),以及西南部以云、贵、桂为主体,包括川、鄂、湘 部分地区的岩溶高原。西藏高原也游较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出
二、岩溶的定义
近年来,对岩溶含义的解释逐渐趋于一致,即:
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 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 械过程(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搬运、堆积等)。在这 些作用下形成的地下形态和地表形态都叫岩溶地貌。岩 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地质、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而且蕴藏着我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和磷矿。
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都是以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为其贮集、 运移场所。 但是由于岩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其规律性掌握不好,往 往会给这些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带来很大困难。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分布在岩溶地区。岩溶地区的矿产、
(2)袁姓两院院士名单

(2)袁姓两院院士名单袁姓两院院士名单工程院士袁晴棠(女)袁渭康袁士义袁业立袁隆平科学院院士袁权袁翰青袁见齐袁道先袁承业“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方法论”,应用反应工程理论,成功实现了反应器开发工作的高质量、短周期。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获1999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4本。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晴棠(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与工程管理学部)Ⅰ、Ⅱ、Ⅲ、Ⅳ型裂解炉分别在齐鲁、吉化、辽化、抚顺和燕山石化公司工业应用,使自主开发的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6万吨/年;主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单台能力10万吨/年),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大型裂解炉达30台,为发展我国乙炔技术做出了贡献;主持完成了2020年我国石化工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中国石化企业技术咨询及重大石化投资项目的评估;组织制定并实施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重大科技开发任务,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推进石化工艺技术和设备、催化剂国产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士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
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原籍江苏省丰县。
198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法国石油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1986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复杂油气田开发/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研究、油气田开发规划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塔里木盆地高压凝析气田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二等奖2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配套技术、委内瑞拉边际油田挖潜技术及应用)、部级一等奖6项(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苏丹UNITY油田储层建模和开发技术研究、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研究与应用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 中国岩溶研究的先行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中国岩溶研究的先行者刘红伟【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品牌》【年(卷),期】2014(0)12【摘要】从东海之滨到青藏之巅,从南海诸岛到北国边疆,他奔波于广袤的国土数十载,只为给遍地的岩石披上绿装;从峰林谷地到峰丛洼地,从天坑地缝到深潭溶洞,他沉迷于地下奇观,醉情于岩溶山水,为解开岩溶之谜,倾其所有,执迷不悔;从广袤平原到深切峡谷,从巍峨高山到宽阔海滨,他耕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只为当地的民众能笑逐颜开。
【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岩溶;先行者;中国;南海诸岛;天坑地缝;东海;岩石【作者】刘红伟【作者单位】《科技创新与品牌》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相关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评选出200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院举行奖学金奖教金颁发仪式/中国科学院召开2001年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体制创新的重大突破/《院士科普书系》第二辑出版/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通过鉴定/周光召考察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发布2001年"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获赠法律服务卡/中国科技大学纳米研究获重要进展/我国人类遗传病基因克隆研究获重大进展/杨福家院士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科技下乡西部行"活动 [J],2.站在全球岩溶研究的前沿--记连续三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主席袁道先院士[J],3.提倡低碳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 [J], 赵凡4.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 [J],5.“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的地质人生 [J], 李诗杨; 宁小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作为中国地理条件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岩溶地区在地理、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和条件,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环境财富。
然而,在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岩溶地区总是处于艰难的平衡之中。
为此,岩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一、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岩溶学是从19 世纪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在欧洲和美洲进行的。
20 世纪初,中国的岩溶学研究也开始了。
1956 年,中国科学院的叶柏林和黄宗中两位研究员第一次考察了贵州龙洞、自贡大佛等岩溶地区。
这次考察,标志着中国岩溶研究的开始。
之后,很多学者逐渐加入到岩溶研究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岩溶科学体系。
我国岩溶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岩溶学研究会的时期。
1959 年,中国岩溶学会在国内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岩溶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岩溶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考古、储油、水利以及地质学等。
这个时期的岩溶学研究,主要还是在对岩溶地貌进行了解和描述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态环境保护法颁布以后的时期。
1989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时期,岩溶研究逐渐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化,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水文、水质、植被和土壤等。
凭借着丰富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学者们对于岩溶科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国内岩溶学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第三阶段是研究方法更新后的时期。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岩溶科学研究向更加深入、专业化的方向转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研究带来了更多更好更快的方式,如遥感、GIS 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科学的研究变得更为全面、精准,触角也伸向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虽然我国岩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_袁道先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31008)及IGCP513“全球岩溶含水层和水资源研究”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02;改回日期:2006-09-1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袁道先,男,1933年生。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学的研究。
通讯地址:541004,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研究所;Email :dxyuan @kars 。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袁道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以岩溶动力学为基本理论的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概述了其主要的科学成果和应用前景。
指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全球视野的研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持续支持在现代岩溶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岩溶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对比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由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持续不断地加强在这个方向上的资助,特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历届领导把岩溶研究作为重要方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岩溶。
中国岩溶不但以其344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为世界瞩目;而且由于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以及季风气候水热配套(夏湿冬干)等四个条件,岩溶发育完好,类型多样,使其在国际上有范例性。
但把这种地域上的优势变为学科上的优势,则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充分利用我们的地域优势,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国际合作对比,使用新技术方法,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并探索把对自然规律或现象的新认识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岩溶学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比地学中研究其它表层地质作用的领域较晚。
它长期处于对纷繁的岩溶形态进行描述、分类,及对其成因进行思辨的过程中。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摘要:
一、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
1.岩溶的定义
2.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
3.现代岩溶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二、现代岩溶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传统岩溶学方法
2.现代岩溶学技术
3.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三、现代岩溶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岩溶发育与演化
2.岩溶水文地质
3.岩溶环境地质
四、现代岩溶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1.研究手段的局限性
2.岩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
正文:
现代岩溶学是一门研究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岩溶环境地质等问题的学科。
它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
防治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岩溶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传统岩溶学方法和现代岩溶学技术。
传统岩溶学方法主要有地质调查、钻探、样品分析等。
现代岩溶学技术则包括遥感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岩溶动力学试验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则包括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
现代岩溶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岩溶发育与演化、岩溶水文地质和岩溶环境地质。
岩溶发育与演化研究关注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岩溶水文地质研究关注岩溶地下水的分布、运移和控制因素;岩溶环境地质研究关注岩溶地貌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尽管现代岩溶学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岩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以及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31008)及IGCP513“全球岩溶含水层和水资源研究”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02;改回日期:2006-09-1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袁道先,男,1933年生。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学的研究。
通讯地址:541004,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研究所;Email :dxyuan @kars 。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袁道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以岩溶动力学为基本理论的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概述了其主要的科学成果和应用前景。
指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全球视野的研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持续支持在现代岩溶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岩溶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对比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由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持续不断地加强在这个方向上的资助,特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历届领导把岩溶研究作为重要方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岩溶。
中国岩溶不但以其344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为世界瞩目;而且由于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以及季风气候水热配套(夏湿冬干)等四个条件,岩溶发育完好,类型多样,使其在国际上有范例性。
但把这种地域上的优势变为学科上的优势,则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充分利用我们的地域优势,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国际合作对比,使用新技术方法,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并探索把对自然规律或现象的新认识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岩溶学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比地学中研究其它表层地质作用的领域较晚。
它长期处于对纷繁的岩溶形态进行描述、分类,及对其成因进行思辨的过程中。
虽然岩溶学者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认识化学溶蚀作用对岩溶形成的重要性,但是指导岩溶研究的学术思想,从地壳升降与水动力条件的相互作用开始,然后是水文地球化学(水—岩相互作用)到地球系统科学,经历了数十年。
水—岩相互作用的学术思想把岩溶作用作为一种发生在岩石圈和水圈界面上的地质作用来研究,它在揭示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如何控制岩溶发育的规律上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碳、水、钙循环共存的岩溶作用,如不是紧紧地抓住它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界面上的物质能量运动规律,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很难说清楚。
1 初步探索1987~1990年之间执行的面上基金项目“中国东部岩溶地球化学研究”(4860145),为把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引入岩溶学研究作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岩溶作用在CO 2—H 2O —CaCO 3体系中进行,而这个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很敏感的。
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便携式仪器(p H 计、CO 2测定仪、暂时硬度测定盒、电导仪等),采用现场系统监测的方法,以实际数据揭示了CO 2—H 2O —CaCO 3系统中碳、水、钙在四圈层间循环的规律及其与岩溶作用方向(溶蚀或沉积)和强度的关系。
例如当有较多CO 2进入系统中,则水的p H 降低,溶蚀作用加强,反之则发生沉淀。
同时,通过分布在不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条件下的1931个岩溶水化学资料,结合溶蚀试验,揭示了不同环境下岩溶作用的规律和差别,和许多溶蚀形态和次生碳酸钙沉积形态的成因。
这些科学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申请岩溶方面的国际对比计划打下了基础。
2 全球岩溶对比的收获1990年初,在当时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和地质第52卷 第6期2006年11月 地 质 论 评 GEO LO GICAL REV IEW V o l.52 No.6N ov. 2006DOI:10.16509/j.georevi ew.2006.06.002矿产部外事部门及国际同行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由中国提出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目“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获得批准,于1990~1994年间执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联合资助,由中国负责组织实施(Yuan Dao xi-an et al.,1998)。
这为我们从全球视野研究岩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我们可以通过全球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条件下的岩溶形态组合的对比,更深刻地揭示岩溶形成机理。
但作为一个IGCP项目的建议国和组织国,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中国岩溶的地域优势,带头作好国内对比,以推动全球岩溶对比。
这时,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49070155)及时启动(1990~1994),原地质矿产部也在1992年启动了相应项目(8502218)。
通过定位观测和深入的现场对比,确定了中国大陆三种主要类型岩溶的形态组合特征,揭示了其各自的形成环境和机理(Yuan Daoxian et al.,1998;袁道先等,1999;袁道先,1999a,1999b)。
以此为基础,在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我们组织8个国家的40多位岩溶学者进行了行程6700km跨越中国三大类型岩溶(南方亚热带潮湿型岩溶,西南高山和高原型岩溶,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型岩溶)的对比。
通过现场讨论,统一了IGCP299的学术思路和方法,同意采用由我们提出的“岩溶形态组合”作为全球岩溶对比的基础,推动了全球岩溶对比的顺利进行(Yuan Daoxian et al.,1998)。
由多边国际对比活动所引出的一些双边合作项目,也得到了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
它们为发展中国岩溶研究,培养青年岩溶学者提供了新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发现:一是通过对CO2—H2O—Ca CO3系统(岩溶动力系统)的定位观测,发现全球最大的碳库一碳酸盐岩体在全球碳循环中仍甚活跃(Yua n Dao xi-an,1998;袁道先,1999a,1999b;袁道先等,2000);二是发现四川黄龙及西延至法国东南部Tethys地区的大批大型钙华是由于地球深部CO2释放所造成(袁道先等,2000);三是由于CO2—H2O—CaCO3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岩溶沉积物可以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
1993年我们把桂林盘龙洞一个高 1.22m的石笋切面的微层照片及初步测年结果到基金委汇报时,引起地球科学部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立即决定追加经费,并组织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使用加速器C14技术联合攻关。
通过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建立了中国南方36ka以来第一个古环境变化的连续石笋剖面。
不但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全过程,而且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等几个气候跃变的过程(袁道先等,1999)。
其分辨率在暖湿期可达100a,在干冷期可达500a。
这些新进展,为现代岩溶学进入全球变化研究,和申请新的IGC P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1995年初,由中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对比计划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获得批准于1995~1999年间实施。
它有两个科学目标:一是评价岩溶作用(含表层及深部岩溶作用)对大气CO2源汇的影响,二是从岩溶沉积物提取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变化信息,着重于那些缺乏其它古环境变化替代指标的地区(Yua n Daoxian,1998)。
这个项目的实施,标志着现代岩溶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家基金委以两个重点项目:中国典型岩溶动力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演变(49632100项);和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执行的“中国南方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变化”,以及十多个资助额较高的面上项目加强了对这个领域的资助。
形成了由十多个在岩溶研究方面各具特色的单位构成的国家级研究队伍。
国土资源部也实施了相应的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501104项)。
几年来取得了重要成果:①在表层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O2源汇关系方面,通过长期定位观测从多方面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中碳循环的运行机制,用多种方法估算了溶蚀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中国全国为纯碳 1.774×107t/a,而全球为 6.08×107t/a。
后者占当前全球碳循环模型中的遗漏汇(Missing Sink)的1/3,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需要认真注意的问题(Yuan Daoxia n,1998;袁道先等,2000;Yua n Daoxia n et al.,2002);②深部CO2释放问题,发现沿中国28条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大量CO2释放点,在碳酸盐岩地区,常伴随大量钙华沉淀,通过同位素示踪,揭示其来源为幔源CO2和壳源变质CO2不同比例的混合,并用1370个地热点的历史资料,估算西藏及其邻近地区年CO2释碳量为2.68×105t。
过去的观测方法,可能已是释气之后的数据,如果改善观测方法,可能达到4×107t/a(Yuan Daoxian et al.,2002b);③以岩溶记录重建环境变化过程,在此期间在研究的时空范围,使用新技术方法,分辨率及古环境信息提取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进展(袁道先等,1999a,1999b;Yua n Dao xian et al.,2004)。
此项研究,已在广西、贵州、北京、南京、734地 质 论 评2006年安徽、福建、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全面展开;桂林附近已建立了200ka以来气候变化的石笋剖面:使用高精度测年(Ams C14,TIM S等)和高密度同位素测试,揭示了北京、广西荔浦等地元明清以来的环境变化事件;对北京和桂林洞穴石笋,使用微层发光技术,显示了将古环境重建的分辨率达到年的可能,这些都展示了现代岩溶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可喜前景,并将为中国季风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与此同时,以揭示岩溶动力系统中碳、水、钙循环规律及其应用为目标的岩溶动力学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
4 现代岩溶学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初,由中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对比计划IGC 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在巴黎获得批准于2000~2004年间实施(Yuan Dao xian,2000b)。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又以重点项目(40231008)给予支持。
国土资源部也以一个重点项目(2000208)支持。
它标志现代岩溶学与生态科学的结合登上了国际舞台。
这种结合为中国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有的已发展成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
如在八十年代后期,用岩溶地球化学研究提出的新思路,以高精度水文地球化学场的新技术分析整理了济南岩溶泉域历年的水化学资料,揭示了中寒武统张夏灰岩含水层通过断裂带穿透上寒武统崮山组相对隔水层向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补给的途径,并因地制宜设计了新的示踪剂,用一次长20余千米,水循环深达700m的大型示踪试验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