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0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集训

合集下载

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考点集训【P262】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B)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通过与民休息的政策可以恢复发展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强大,黄老无为的思想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通过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2.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白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D)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诏令风格的变化,根据题意,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说明汉诏令风格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选D项。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在汉代消失,排除A项。

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C两项。

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解析】汉代儒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是指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极力美化现存的“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统治秩序,提出“大一统”理论,使儒学适应了封建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A项正确;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统治,压抑扼杀人性,B项排除;C项说法颠倒了,应为“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排除;D项是两者的相似点,排除。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专题十五专题整合提升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专题十五专题整合提升含解析

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两条主线近现代世界科技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三个角度近现代中外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外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2)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1)原因: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二、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推动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

这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3 第20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3 第20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0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P15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梳理】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年)过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办人民教育。

1956年,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年)过程“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

70年代初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影响(1)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2)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拉大。

教育的复兴(1977年始)(1)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措施①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①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②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③高等教育: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3)20世纪90年代的三种教育①高等教育:实施“211工程”计划。

②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

③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重难突破】怎样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而劳动力的素质不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真题演练】【例】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16_大众传媒的变迁_有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16_大众传媒的变迁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42】一、选择题1.(2016附中)1908年《申报》连续报道“圣躬违和”30次以上。

6月14日报道:“圣上患足疾,已将三月。

”6月25日,刊出陈御医入诊“脉案”。

11月16日发布电讯:“上病大渐,今日酉正二刻升遐。

”这条电讯附一按语:“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

”材料表明(D)A.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的欢迎B.《申报》是官方通报的喉舌C.对于研究光绪之死价值不大D.晚清的报界有一定言论自由【解析】《申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而且受欢迎程度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

B项错误,《申报》是私人创办的商业报纸,刊发的这些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的独家新闻。

“因恐不确”也意味着不是官方通报。

《申报》对光绪帝病情的报道对研究光绪之死有一定价值,故C项错误。

“圣躬违和”属于宫廷秘事,《申报》对光绪帝病情的公开报道持续近半年之久,并未受到清政府的干涉,体现了晚清的报界有一定言论自由。

2.(2016雅礼)《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D)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解析】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D项正确。

3.1912年,全国大约有500余种报刊,1913年由于北京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130余种,1919年后又上升到400余种。

1921年,全国有报刊550余种,1926年增至628种,通讯社增加到155个。

这一时期中国报刊业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主要原因是(C)A.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B.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众文化程度显著提高C.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国民政治热情普遍高涨【解析】报刊业兴旺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报刊的干涉和操控较少,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故C 答案正确;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12_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有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12_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34】一、选择题1.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再现了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的情景,而据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

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D)A.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B.改善与西方关系,推动中国与发达国家建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策D.认清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推动历史转折【解析】从材料“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当时对中西差距认识的清晰,故D项正确;A项中“突破封锁”不符合当时情况;B项是1979年以后;C项是1978年12月以后。

2.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B)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建国初期,党中央曾提出“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口号,排除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1979年初,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恰当的标语,故选B。

“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标语,排除C。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十四大之后的标语,排除D。

3.(2017雅礼)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析】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表明人均土地面积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故C项错误;“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选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有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选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有解析

考点集训【P300】1.(2016雅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材料二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

帝谓安石曰:“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

”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

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时代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2.(2016三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

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修3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备注:无)2015年题组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俄文热潮【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

【答案】D2014年题组1.(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考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新中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A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C、D项错误。

【答案】B2.(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小结与测评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小结与测评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1.阶段特征、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 经 济 : 自 然 经 济 逐 步 解 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潮 (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 迫开放
(1) 侵略方式:以 发动战争打开中 19世纪 国大门为手段, 40年代 以商品输出为主 到60年 要侵略方式 代 (2) 国家:英法为 首,俄美随后
(4)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 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 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 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针对训练] 1.“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 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 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期
阶段特征 (1) 侵式主要从“以华治华” (1)政治:中华民族危 到 独 霸 中 国 , 主 要 国 机空前严重,促成国 家是美日 共合作抗日
四十
年代
(2) 侵 华 主 要 格 局 : 先 (2)经济:民族工业发 是 由 列 强 共 同 支 配 , 展陷入困境
解析
(
)
[中外关联]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的异同点
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异同点 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参加的 人民大革命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 国情结合 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 家的主人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第72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知识整理(一).教育的发展历程1.扫盲教育⑴历程: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⑵成就: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共扫除文盲2亿多人。

②2001.1.1,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⑴历程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90年代以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高等教育(1)建国初,照搬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改造调整。

⑵1958年,“教育大革命”。

——积极:使中国的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量大大增加,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消极:导致高校质量参差不齐,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育劳动,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⑶1961年,依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

(4)“文革”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原因:a.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b.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c.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拨乱反正。

(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走过弯路的原因⑴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⑵急于求成,“教育大革命”脱离国情,违背教育规律。

⑶“左”倾错误,特别是“文革”的严重破坏。

(三).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教育和科技进步的基础。

2.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3.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4.科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小题强化1.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A.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答案:A。

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等文科生的所占比例从1949年到1956年不断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使得学习文科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故A正确。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归纳复习1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归纳复习1

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和四次调整1.阶段特征2.四次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和主线,是新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四次:(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编写缘由]新课标各版本教材都是按专题编排,每个时期都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分别讲述,体现专题综合的特点。

通过学习发现,专题知识政治、经济、文化分模块讲解,割裂了同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因此补遗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颇有益处。

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1.政治上,人民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帝国主义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7_启蒙运动_有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7_启蒙运动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72】一、选择题1.(2016三湘)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你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C)A.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C.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解析】此学者认为,启蒙是要激发人们敢于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精神。

2.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

这本质上反映了A.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A)B.西欧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D.反对宗教压迫,实现信仰自由的要求【解析】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则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启蒙思想家提倡的民权是针对神权,天赋人权是针对君权神授,自由是针对专制,所以材料体现的本质就是资产阶级需要打破传统桎梏的需求,故选A项。

题目问的是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认识和解读,启蒙思想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所以启蒙思想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排除B项。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14世纪前后,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也不是启蒙思想的本质,排除D项。

3.(2016长郡)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C)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解析】伏尔泰肯定真理,反对暴力奴役,肯定“认识宇宙的人”,否定“歪曲宇宙的人”,可见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涉及,B、D非伏尔泰思想。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考点集训【P298】一、选择题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D)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

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

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

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B)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6 毛泽东思想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6 毛泽东思想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6 思想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的这一观点可能出自(A)A.《某某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新某某主义论》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论联合政府》【解析】材料“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强调的是国民革命需要调动农民的力量,而没有提到其他阶级,排除C项。

B、D两项均是在抗战时期针对当时中国的革命进程发表的文章,与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故选A。

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

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C)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B.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D.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解析】“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来的,A、B、D三项皆发生在其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故本题选C。

3.(2016长郡)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某某,某某也是很重要的。

某某民众组织比某某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某某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某某,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C)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解析】“纵然失败,也不用去某某,而应上山”,说明认为如果城市暴动失败,就应该换一种革命道路,即“上山”,故选C。

A、B、D三项与题意关系不大,排除。

4.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8建国以来的重大科解读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8建国以来的重大科解读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8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下图是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的海报。

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

下列有关钱学森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B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据此可知A、C、D三项均不正确,正确答案为B。

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究其主要原因是(C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故B项错误;1964—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中国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 项正确;1964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67年、1970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物质基础并不雄厚,故D项错误。

3.下图所示1970年的照片,反映了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通过北京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的情景。

对此照片反映的情景解读正确的是(CA.反映了中国社会稳定、国力增强B.体现了浓厚的“左”倾色彩C.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D.解除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威胁【解析】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13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有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13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84】一、选择题1.下表反映了《海国图志》的销售和阅读情况。

这反映出《海国图志》(B)A.仍然属于封建思想,不适应中国的需要B.对当时中国的实际启迪作用有限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得到了日本的认同D.迎合了当时日本明治维新的需要【解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抵御外侮,其爱国主义思想适应当时中国的需要,A项错误。

《海国图志》虽然得到了日本的认同,但它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C项错误。

注意表中“1854年”,《海国图志》迎合了当时日本救亡图存的需要,并确实对明治维新有影响,但不合材料时间,D项错误。

材料“有能力读此书的人有300多万,最终在国内印刷仅有千册左右”说明《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实际启迪作用是有限的,故B 项正确。

2.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此处对“全新”的解读准确的是(B)A.主张禁绝鸦片走私B.主动学习西方技术C.反对闭关锁国政策D.编纂《海国图志》【解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林则徐相关的是A、B两项,排除C、D;结合“看世界”的引导词可知不是针对中英贸易,而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

3.(2016附中)1866年,恭亲王奕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满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以及科举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馆学习,招聘西人充当教习。

奏折引起轩然大波,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这场论争(A)A.焦点是如何对待西学问题B.使自然科学开始传入中国C.属于不同阶级的思想交锋D.表明满洲贵族们思想僵化【解析】增设天文算学馆引起的是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新旧思想的论争,争论的是要不要学习西学,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故A项正确。

B、C两项中“开始”“不同阶级”不准确,D项与材料不符,奕也是满洲贵族。

4.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2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D)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

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

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

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 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B)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此政策属于文化政策,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无关,C项错误。

D项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由“1953年”“重点是高等教育”“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可知,这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有关,故B项正确。

4.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 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解析】前者没有实行,排除A项,1956年以后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逐渐建立,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二战之后,不符合前者,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

5.(2016六校)《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C) A.“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B.“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C.“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D.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解析】“文革”是完全错误的,“文革”时期取得的一些成就不是“文革”的结果,A 项错误。

如同“大跃进”时期一样,“文革”期间中小学教育数量的发展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B项错误。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全国中小学学生数增长主要是农村学生数的增长,C项正确。

材料显示《中国教育年鉴》编写于1981年后,统计数据作假的可能性极低,D项错误。

6.(2016考前信息)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A)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解析】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也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同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很多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

7.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A)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我国在文艺、科技工作领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7年”和邓小平的讲话“不抓住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直接影响是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故本题选A。

8.“教育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为实现上述理念首先(C)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实施“211工程”C.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启动“希望工程”以助推职业教育发展【解析】A发生在1977年;B是20世纪90年代;C是1986年;D是1989年,故本题选C。

9.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B)A.“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B.《义务教育法》的初步形成C.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而且是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与材料“教育事业发展”不符,排除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排除C;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图中数据变化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最为主要的,排除D;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10.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D)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2000—2012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说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B、C两项图表无法体现。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

初步统计结果表明。

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1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

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

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材料四1957年,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调整后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摘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及其目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人才观的变化?【参考答案】(1)以德为先,重封建道德、崇尚操守;重视人文型人才;轻视经济和科技类人才;具有官本位价值取向。

(2)清末新政时期,以“中体西用”为教育理念,意在通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临时政府时期,废止经学;学科设置内容全面,注重民主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培养健全国民,顺应自由、平等、共和精神。

新中国初期,教育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培养合格的人才。

(3)观点:可以从时代的角度、社会需要的角度以及政治经济对于人才观的影响等角度提取观点。

叙述: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比并说明原因。

论证:能运用相关史实材料,充分论证。

答案示例:时代不同,社会需求不一,对人才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传统的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占据主流,为了维护王朝的专制统治和政治社会秩序,侧重于人文型人才,对人才要求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晚清时期,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对人才培养既重视传统道德熏陶又加强自然科技实用技术教育。

民国初年,结束了帝制、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初步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对人才培养注重民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迫切需要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同时受苏联的影响,因此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说明,任选两个时期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