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4张PPT)
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想一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 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
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则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
延伸。
【跟踪训练1】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与材料
中的时间“1981—1985年”不符;C不符合史实;D是现象;材
料反映的本质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 来越迫切和需要。故选B。
请分析: (1)上述材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
(2)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特点?面对激烈的国际 竞争,请你对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提示:特点:教育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
受政治环境影响巨大等。建议: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 体制等。
资派 活动中,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_____
高考 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 (2)1966年夏,_____ 工农兵学员 始招收“___________”,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各行业专门人才 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 2.影响:造成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 的差距拉大。 降,中国与_________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入: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年)1.措施:(1)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很快接管了所有类型的学校,一律变为公办学校。
1950年12月起,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总计,高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
1952年9月起,又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总计,高校65所,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约8925所。
从此,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一所私立学校。
(2) 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解说: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在宁夏西吉县大坪小学拥挤的教室里, 四个学生挤在一张课桌的现象十分普遍。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 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 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 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方针、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进行教育立法等。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 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全日制学校 3.采取措施:在发展 教育 的同时,建立 半工半读 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 的建设人才。
拨乱反正 ,恢复 (1)教育战线全面 高考 中断十年的 ,组织编写新教 20世 纪70 材。 年代 (2)倡导 尊师重教 ,把 发展科技 和 末 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 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 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教育“ 三个面向
”的指导方针
基础 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 20世 教育 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中等 教育 普通教育 实行 与 职业教育 并举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 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 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 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 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 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 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 的反潮流英雄。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文盲。
教育资源分 配不均
中小学生 负担过重
资金投 入不足
中国教 育弊端
教育高收 费现象
素质教育流于形 式,应试教育实 质未变
进城务工子女 教育问题
合作探究二:
至今为止,中国式教育仍备受非议,可 国家除了在不改变整个教育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修补之外,并无多大改变,为什么? 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 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 (重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难点)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
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 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多渠道筹措经费,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
文盲。
合作探究一: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 化建设的关系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①指导思想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②具体措施
加大教育改革: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 业教育并举;发展高等教育等
(2)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 全日制学校教育 同时,建立起
半工半读
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全日制 学习或 半工半读 。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1965年 在校生 67.4万人 1432万
人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教育资源分 配不均
中小学生 负担过重
资金投 入不足
中国教 育弊端
教育高收 费现象
素质教育流于形 式,应试教育实 质未变
进城务工子女 教育问题
合作探究二:
至今为止,中国式教育仍备受非议,可 国家除了在不改变整个教育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修补之外,并无多大改变,为什么? 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 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 (重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难点)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
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 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多渠道筹措经费,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
文盲。
合作探究一: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 化建设的关系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①指导思想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②具体措施
加大教育改革: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 业教育并举;发展高等教育等
(2)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 全日制学校教育 同时,建立起
半工半读
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全日制 学习或 半工半读 。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1965年 在校生 67.4万人 1432万
人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原创8: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11工程”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远贫困地区的小学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 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 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 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
2.奠基措施 (1)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建立人民 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 农开门。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2.曲折的原因 “左”的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3.影响 青少年一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缺失;专门技术人才的缺 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 的加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 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90年代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存在问题:
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义务资金短缺; 地区发展不平衡; 学生(女生)辍学率较高;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不稳定。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含义 振兴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 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 教育。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与 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 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 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 衰,系于教育。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 教育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
• 2.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 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 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 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 A.①②③
•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 3.“×××,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 ,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 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 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 ……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 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3.结果: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专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问题情境4:邓小平对中国教育 事业的贡献有哪些?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的春天
你能举出邓小平复出后 对教育力挽狂澜的措施吗?
(p101)
• • • • •
材料二:
• 中国及部分国家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美国1999 日本1999 英国1999 德国1999 中国2000
材料三:
• 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中 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 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 国1994年为2193人,而我国在1995年为454人 ,仅为美国、日本的1/8~1/10,不到韩国的 1/4,高端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 差距十分明显。 • 由于高端科技人才不足,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 了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极 大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 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 大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 劣势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 3.初形体系——指导 2、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3、影响: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专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年份
小结
• 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
历程: 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 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加快教育改革 “211工程”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⑵具体措施
⑶成就
1、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 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 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清华大学在批斗 反动学术权威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 陆平“反动学术权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欢送工农兵学员 上大学的情景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 3.初形体系——指导 2、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3、影响: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专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年份
小结
• 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
历程: 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 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加快教育改革 “211工程”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⑵具体措施
⑶成就
1、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 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 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清华大学在批斗 反动学术权威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 陆平“反动学术权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欢送工农兵学员 上大学的情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很多儿童能上学读书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 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 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课堂小结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 、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 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 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 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 5日,国 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 4万余人。
原因:新中国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国 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府重视教育, 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
——曲折发展
1、原因: “文革”、“左”的 2、表现:
指导思想的影响
(1)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 “工农兵学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 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 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 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 贫穷落后的状态。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 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从101页最上角图片小注可以看出,全日制教育、业余 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 才。
4.取得成就的原因
国家赢得独立;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二、动乱中的教育
——“文革”时的教育(1966~1976年)
1.概况——一片混乱 (1)“文革”后,很多人被卷入“扫四旧”活动,各地大 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工农兵大学生盛行。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成为一种潮流,教育质量遭重创。
2.成因: “左”倾错误。
3.影响:
导致人才缺乏,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大大下降,国家更加 落后。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
①制定战略和方针:(指明方向)
a.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 b.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具体成就:
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于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
法》。(基础教育)
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了发展高 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推动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 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③社会力量办学兴起,启动了“希望工程”。20世纪末,
课件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考点二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常考 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原因 角度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示例]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
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
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探究点二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 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 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 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三个面向”,充 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在 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中等 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 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出台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为教育发展提供法律 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3.20 世纪 90 年代三种特殊教育 (1)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 211 工程”计划。 (2)农村:启动“ 希望工程 ”。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3)少数民族: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 族地区教育经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课件10: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教育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合作探究: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211”工程 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人才,高校办学质量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 睛”女孩苏明娟在安徽大学就读。 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 位。
加大西部地区 教育发展的力度
谢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1.拉开序幕——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主要内容: 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意义: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 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 人速成中学学习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下在 ,毛 文泽 化东 大的 革最 命高 爆指 发示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毛泽东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 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 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第21课_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 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重视全面发展,把受教 育者培养成有文化的劳动者,故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
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材料中没有体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二
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例析(2008年海南高考25题)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 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 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 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希望工程宣传画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在 安徽大学就读。2005年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尝试命题4(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8题)1977年,停止 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 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根据 所学,“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 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 度。本题选B项。A项改革开放确立和D项真理标准问题 讨论都在1978年;C项是在1981年,与1977年高考制度 恢复的背景不符。
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材料中没有体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二
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例析(2008年海南高考25题)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 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 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 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希望工程宣传画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在 安徽大学就读。2005年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尝试命题4(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8题)1977年,停止 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 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根据 所学,“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 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 度。本题选B项。A项改革开放确立和D项真理标准问题 讨论都在1978年;C项是在1981年,与1977年高考制度 恢复的背景不符。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 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 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 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 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A
•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 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 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 • • • •
“工农兵学员”
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革结束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 潮。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他们看到: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 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 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水电站, 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 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 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 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黑龙江新闻网》2008.11
邓小平复出后对教育进行了哪些拨乱反正?
整顿教学秩序 恢复高考制度
1.措施
组织编写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材料一 积压了整整10年的考生拥进考场。这一年全国 有570万人报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 万人;半年后,1978年的夏天,610万人报考,录 取了40.2万人,同时还有6.35万人报考研究生, 1.07万人获得了深造机会。冬夏两季,全国共有 约1180万名青年参加了考试,迄今为止,这是世 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考试,堪称一项“世界之 最”。 ——出自姜瞿慧《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历史制度的变革》
原创10: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e.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 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3.教育受冲击所带来的危害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文革‘对我国教育、经济、 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对此你对教育问题有何认识? 材料: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 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
(一)70年代末,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4.组织编写新教材 5.倡导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 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 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 制度。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背景:旧中国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文盲占多数;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人民政府重视。
(2)措施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教育向工农子女开门;政府接管各类学校,复课开学,进 行初步改革。
2.制定教育方针 (1)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2)内容: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 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3.教育受冲击所带来的危害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文革‘对我国教育、经济、 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对此你对教育问题有何认识? 材料: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 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
(一)70年代末,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4.组织编写新教材 5.倡导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 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 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 制度。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背景:旧中国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文盲占多数;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人民政府重视。
(2)措施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教育向工农子女开门;政府接管各类学校,复课开学,进 行初步改革。
2.制定教育方针 (1)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2)内容: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课堂 总结
(3)遭遇挫折:“大跃进”时代,“教育大跃进”的口 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革” 十年浩劫,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4)迎接挑战:“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育 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 向”,深化教育改革,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三个层面 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关
键
信 息
四个时期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全面发展方针;两种教育制度;恢复高考制度;“三
八大措施 个面向”方针;《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 栏 目 科教兴国战略 本 1.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改造与奠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动荡的严重 破坏,在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基础上,教育得到全面复兴和 持续发展。 2.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 挑战,也是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 时代。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 展,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 发展教育战略,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个结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栏 目 链 接
课堂 导学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增设了一批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 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 教育的 “ 211 工程 ” 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 速壮大。
栏 目 链 接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复兴
5、教育改革,启动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1中9国91第年一4所月希15望日邓小“小学平希同—望志—工为“安程希徽”望“安金开工程大寨徽始”希实眼大题望施词睛学(小。”就1学这99女读。0是年孩。9月苏250日明0)5娟年在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教育的复兴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 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 =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 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 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 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 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 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 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 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 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 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 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 迟到七周岁入学。
课件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
(1)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2)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 (3)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 (4)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9% 。
西藏拉萨大学培 养的硕士生
谢谢观看!
2.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 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
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主要任务
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
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国家服
务,学校须向工农开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
(提示:任务、对象、性质)
任务:由为封建、买办势力服务变为为国家建设服务。 对象:由少数人变为工农大众。 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变为人民教育。
2.新中国头17年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1965年7月沈 家琳作 《半工 半读育新人》
新中国制定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及规 章,实施了新学制,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了大批新型学校。到 1965年,中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专业学校1 265所,普通中学1.8万 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 13138.4 万人,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统计
பைடு நூலகம்
Back
希望工程代言人, 苏明娟 希望工程代言人,受益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Back
1989年10月 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1989年10月,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多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 ——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Back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年 6.72% % 1997年 年 12.21% 1990年 年 15.88% % 80年代初 年代初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2006年开始, 年开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 中部和东部地区;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西藏大学培养 的硕士毕业生 2002年 (2002年)
第21课 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确立人民的教育 2、教育方针的制定: 教育方针的制定: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3、成就: 成就: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 设人才。 设人才。
6
全国第二、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从1978年到2008年, 有1.28亿人参加高 考,5386万人录 取,1999年扩招,男 女比例2007年女生 总数47.3%,录取率 占49.9%,城乡生 源,2003年农村城镇 平,2006年新生中农 村生源超过城镇,占 52.5%,2008年复读 生占报名人数的15%.
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能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 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此教育是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 性的作用。国家才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 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 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成败,直接 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 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 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大批人 才,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 争的挑战。
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 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 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 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 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纲要 (2010~2020年)》,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 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 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 兴全民有责。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 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 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 长陆平等“反动学术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 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 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 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 在一起。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全国教育经费总计 金额(亿 比上年增 元) (%) 731.51 10.94 867.06 18.53 1059.94 22.25 1488.78 40.46 1877.95 26.14 2262.34 20.47 2531.73 11.91 2949.06 16.48 3349.04 13.56 3849.08 14.93 4637.66 20.49 5480.03 18.16 6208.27 13.29
民办教育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1991年4月15日 “希望工程”开始实 施。这是中国第一所 希望小学——安徽金 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学技术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 人速成中学学习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年在 1965年学 比旧中国最多 1965 校生 校数 时增长 高等学 校 434 80993 1681000 1947年的1.1 倍 67.4万人 1432万人 11626.9万 人
比旧中国最多时 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946年的3.9倍
3.成就: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 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 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 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 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 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第六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 字教学。 第七条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 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答案提示: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 本动力。 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月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8日) 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落后地区的教育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田头识字学习
建国初 北京师范大学开 学典礼
偏远贫因地区小学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 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 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 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2.蓬勃发展 ①指导方针: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科教兴国;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背景:随着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提高劳 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 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措施: ①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 ②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③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 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施“211工程” (1993) ④社会办学:多渠道筹集经费(民办学校),启动“希望工程” ⑤西部教育:西部20所高校建设 ,20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 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 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 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 2.具体表现: ①学校全面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③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 员”; [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3.影响: ①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专门人才缺乏; ②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③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亲自主持 召开有33位科学家、教授以及 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 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 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 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 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2.蓬勃发展 ①指导方针: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比 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建设人才。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事业重新获得生机。党 和人民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 教育的持续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国运兴衰,系 于教育 1.发展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保障); ②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教育事业 ③经济发展(物质保证)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中国 现代教育的发展。 ⑤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经验: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②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④从基本国情出发。 ⑤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 3.教训:坚持防止“左”倾错误的干扰。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 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 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 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