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鞋”就不能“走老路”了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新鞋”就不能“走老路”了吗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有关“新鞋”、“老路”之间的一些误区和正确的做法,认为只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只要有利于教育教学,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不管是老路还是新路,都可以走。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误区
近年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感觉很迷惘。

“新鞋”和“老路”是对立的吗?难道“穿了新鞋”就不能“走老路”了吗?难道为了证明自己是改革创新的,明知道有时候“老路”比“新路”更平坦、更轻松、更快到达“目的地”也不走吗?
笔者也是一线的课改教师,一开始也把这句“课程改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当成座右铭,一刻也不敢忘记。

走了两年的弯路,笔者才慢慢发现,这句话太武断,“一竿子打死了一船人”。

有时,新路比老路好,可有时,老路又比新路好,这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一、“老路”和“新路”的错误观点
1.“老路”就是“不当的、落后的、错误的”路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对照“新课程的成果”,即新课改期望的“新路”来回望“老路”的样子。

对于新课程的成果,有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程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多数教师能根据学生和情境需要活用教材——69.4%的教师选择‘利用教材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对于‘课改以来您是否有机会和其它学校的相关教师进行交流的问题’,回答‘总是’或‘有时’的比例总计占69.2%。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总是’或‘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总计占81.6%。

多数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

” 照这个调查结果来看,“活用教材、互相交流、反思教学”这些都是“新路”。

那么《礼记》中的“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该怎么理解呢?难道《礼记》是课程改革以后才编写的吗?可是,历史证明,“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教学原则。

一部《论语》就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

很多人并不关心“老路”的真实情况,而是热心于将原本的“路”命名为一条“老”路,甚至为了突出、美化“新”路而不惜将原来的“老”路简单化、片面化甚至丑化。

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多么错误的观点。

2.“新路”就是“恰当的、先进的、正确的”路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旦走的人多了,便又成了“老路”。

什么是“新路”?顾名思义,就是与“老路”不同的路,就是前人不曾走过的路。

既然是前人不曾走过的,又如何去确定它是否恰当,是否先进,是否正确呢?在一项关于新课改的调查研究中提到:“调查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也积极展开讨论、探究、合作,但是往往对于形式上的东西过于看重。

过多地追求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教学缺乏有效性。

”从这点上看,这样的“新路”又怎么是恰当的、先进的、正确的呢?
二、“老路”和“新路”的正确选择
“路”究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探索欲望而存在的一个抽象名词,还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迅捷通道呢?笔者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老路还是新路,它总要满足学校教育面向大多数人(或者所有人)快速而有效地传授人类历史文化的目的。

如果不能满足这个目的,这就是一条不可行的路。

1.“老路”确实有要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将之彻底废弃
很多人把“老路”和“新路”截然对立起来。

走“老路”,学校是死板、枯燥的;走“新路”学校则充满笑语、生动活泼的。

这样一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便有了理由,废弃老路走上新路便理直气壮了。

一项调查显示,“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生在问卷的开放题中说:‘现在的教师对我们来讲也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前上课,整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做错了题目就要受到批评,而现在每节课老师大约讲半节课,学生讲半节课,学生回答问题时,即使我们答错了,老师不但不批评,反而还是积极鼓励我们,让我们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老路”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老路”也有精华的地方。

“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启发点拨、教学相长。

”在几千年前,孔圣人就已经主张使用了,而且教学效果特好。

难道,我们就因为它是“老路”而将它废弃不用吗?
2.“新路”确实要不断探索发现,但不能盲目推广使用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八年历程,这八年来笔者听过了无数节新课程研究课。

很多教师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的课是“穿新鞋走老路”,就千方百计想出各种花样让自己的课与众不同。

说实话,有很多课因为太过于注重形式、手段的使用,反而让内在的精华流失了。

有的班级,每节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学生都积极发言,学生发言时间比老师讲授的时间多得多,热热闹闹的。

可是一到质量检测,要求学生会写的字,要求会用的词语,要求会背诵经典的、优美的段落,有很多学生都不会写、不会用、不会背。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墨守成规从来不是教育的品格,刚好相反,通过实验或改革来探索教育的新路子,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的主题。

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实验教师们具备相当的教育理论修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而这些是需要长期、经常的系统学习才能获得。

另外,实验或改革需要教师们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彰显些积极的、好的做法,逐渐摒除那些消极的、不好的做法。

这样,新的教育实
践形态便在学校和教师自己的主动实践中形成、完善了。

再说,不同的人走出不同的“新路”,这样一来,“新路”就有千千万万条,但并不是每条“新路”都适合推广使用。

只有那些遵循教育教学最根本的规律或特点的新路才适合推广使用。

不管是新路还是老路,它最终要遵循教育规律,才是正确的路。

改革的意义在于能在学校教育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越走越轻松,越走越愉快。

因此,只要有利于教学,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不管是老路还是新路,都可以走。

【参考文献】
[1]吕世虎、肖鸿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