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声音的传播|教科版(5)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声音的传播|教科版(5)

第三单元声音第5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

②、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借助实验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获取事实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途径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三、教学准备:①每个小组一个音叉,一个水槽.②每两个人做一个“土电话”③一米长的棉线、尼龙绳、木制米尺④每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⑤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兴趣引入介绍“土电话”,请同学上台演示“土电话”通话。

B、你们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③交流汇报、经验分享教师扮演主持人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每个小组实验取得的发现和结果。

开展质疑、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小闹钟发出声音并放置在玻璃罩内说说小闹钟的声音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简要画出传播路线图:闹玲——空气——玻璃——空气——耳朵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倾听声音的变化。

学生汇报听到情况,思考声音变化的原因。

(猜想)教师小结:没有空气就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在真空里,我们只看见闹钟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三)总结、扩展1、总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扩展: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你们想了解一些其中的奥妙吗?如:雷雨天气,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什么?(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传播快)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能互相通话吗?必须使用什么?(无线电设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课。

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承接本单元前半部分所学内容。

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对声音的研究也很有兴趣。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在第二节课中,学生已经观察到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使水面产生波纹。

对于声音的传播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声音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用画图表示时会画出简单的波状图,因此学生对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各种物质。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五、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导学单、音叉、长宽相同的钢条、木条、塑料条教师准备:会动的发生器、真空抽气装置六、教学过程(一)“土电话”引入T: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声音。

老师带来了一个与声音有关的玩具,你会用它吗?谁来试试?(要注意线要拉紧)T:现在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玩法,敲击音叉,把音叉底部靠住棉线中间,有声音吗?(等到音叉的声音其他同学听不到的时候靠在棉线上)拿掉听筒,你们觉得还能听到声音吗?试试看T:听到的声音是怎样的?你们刚才听到音叉的声音了吗?我也没听到,你们真的听到了?【设计意图:一方面让两个学生示范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声音能够通过棉线传播这一问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速度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对声音传播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声音的传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运用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的传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传播介质(如空气、水)、测量工具(如米尺)、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声音传播相关的情景,如电话通话、两个人交谈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实验内容包括:a.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米尺测量声音传播的距离。

b.尝试在不同温度下传播声音,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c.引入水作为传播介质,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情况。

4.巩固(5分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c.温度对声音传播有什么影响?5.拓展(10分钟)介绍声音传播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声纳、无线通讯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传播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2.讲解法: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鼓等)、接收器(如耳朵、手机等)、介质(如水、气球等)、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声音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固体、液体、气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特点。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推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声音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doc

【推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声音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doc

声音的传播教学背景分析:声音从声源发出后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并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

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

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传向四面八方的。

2、在探究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并且传向四面八方。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必须通过介质传播。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桌子、石块儿、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教师准备:真空收纳袋,抽气筒、发声玩具、记录表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1、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

2、教师由强到弱敲击桌面请学生听。

你们听,听见了什么声音?(慢慢敲)现在还听得到么?你们也试一试,不要让别人听到你的敲击声。

当敲得很轻时,我们就听不见声音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听见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上)3、耳朵需要贴在桌子的那些地方就可以听到声音?请把你们的预测画到记录单上。

4、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预测?(找出不同的预测)同学们预测到在桌子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声音,是这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来亲自试一试。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为了能听见声音,教室必须保持安静。

注意敲击声不能让别的小组听见,用耳仔细听。

把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分小组实验。

6、交流:你们都听见敲击桌面的声音了吗?在桌子的什么地方听到的?有多远的距离能听到声音?为什么贴着桌子就可以听见声音了?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7、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呢?下面可以在你的附近找一找、听一听并把可以传播声音的固体记录下来。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本章节内容基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五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如空气、固体和液体等。
2.声音传播的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声音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情况,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比较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理解速度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传播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也正是我们本章节的重点之一。在讲授理论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知识。不过,我也观察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稍显混乱,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他们更加有序地思考和表达。
-设计实验,记录声音在固定距离下的强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使学生理解声音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房间内回响或者在不同季节声音传播距离似乎有所不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5节《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5节《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说教材】本节课安排的特点是:学生在感觉声音,明白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而且知道声音的变化和常见物体音高的变化的基础上再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能使学生锻炼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为以后的思维转化奠定基础。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要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要介质,知道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奥秘,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说教学重难点】“声音”是贯穿这一章的线索,而且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所以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节课的重点。

对声音的探索,明白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不同,需要深层次的理论证明,所以这个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学生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不久,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

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说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实验法,这样两中教学方法的结合,更能是同学们接受新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积极性。

【说教学准备】水槽、土电话、音叉、米尺、棉线、尼龙线【说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首先我会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尤其是声音的产生。

首先让学生回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展示相关声音的课件,提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其次就是我在班上点几个同学的名字,让他们答“到”,让他们感受声音的传播,再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能听见老师叫他们的名字。

2、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上面的问题,提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之后,让同学们猜想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在这里放一段视频,是关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视频,看完之后,得出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声音传播的原理了解不多。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传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声音传播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绳子、噪声发生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然后用针扎破气球,让学生听到的声音。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声音传播的原理,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知识。

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声音传播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噪声发生器产生声音,并用绳子将声音传播到另一端,观察绳子的振动情况。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声音的传播|教科版(4)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声音的传播|教科版(4)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及课件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初步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对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

【教学准备】:音叉、水槽、铝箔纸、木尺、棉线、尼龙绳、玻璃钟罩、真空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层层深入,展开想象。

声波的认识:1.听到铃声:你们为什么都跑进教室呢?你们能看到自己的声音吗?只能听到?还能从哪里感受声音?通过层层深入引导。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声波。

(音叉敲击水面、观察小物件扔进水中的波纹……)3.通过课件像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路线,与水波类比,把想象变为体验,认识声波。

4.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会产生振动。

(板书:声波——振动)5.日常生活中,声波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声波的理解。

(课件播放)二.实验导入,探索问题。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1.问:老师站在讲台说话,有谁帮我把声波传到你的耳边,听到我的说话声吗?2.师出示演示实验(玻璃钟罩)首先把电铃放进玻璃钟罩内,给电铃通上电,让同学们听听罩在玻璃内的电铃发出的声音,然后用抽气机抽掉钟罩内的空气。

不易发现随着抽气机的转动,空气逐渐减少,电铃的声音也逐渐减弱,最后看到电铃仍然在敲动,但却听不到声音。

通过让同学们亲身感受这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实验后,发现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学生发表看法,导出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各种物质。

①提问:这过程当中老师做了什么使得电铃声从大到小逐渐减弱,再到完全听不到?②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五课。

教学是在前四课对声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知道了“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声音有音高音低及强弱之分”等,对声音单元的学习引发了足够的兴趣。

本课的任务是在学生足够的兴趣基础上,重点解决一个概念抽象性问题“声波”的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上能传播但效果不同。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通过土电话的活动和音叉引起的水波来建立声波的概念,第二是通过不同材质的传音活动来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效果是不同的,并通过月球上的对话和玻璃钟内的闹钟来强化空气是传播声音重要音质。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通过本课的实验教学活动让他们逐渐理解。

【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基本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但教材安排的不同材质传音效果的对比实验加以了调整。

教材安排的活动学生难以操作,并且老师在课前自行的感知操作中,难以区别声音效果,因为本身物体在和音叉接触后就阻止了音叉的振动,传到耳朵只是“扑扑”的断声。

为此对实验加以了调整,用不同的电话线来制作土电话,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来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也不同。

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真空不能够传播声音,以及宇航员的太空是怎样传递声音的,同时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做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且速度不一样。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材料超市(学生材料):A: (水槽、石头)、土电话、听诊器B:气球(两只大小一样,一个装水,一个充满空气);集气瓶(两只大小一样,一个装水,一个充满空气)3、教师演示材料:音叉、泡沫小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开始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同时,振动本身还能够引起周围的物体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音叉振动引起水面波动,认识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使学生真实感受以“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也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

”之后通过制作土电话感受声音通过棉线的传播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研究声波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效果,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情况进行比较,并认识到空气、固体和液体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不同的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

本课的土电话的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有个主观上的初步体验,价值不高,而且同后面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部分有重合,因此在设计上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去掉了土电话的活动,加入了玩“传声筒”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为后面学习作出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了解,知道物体的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很难理解振动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但他们对水波的传播比较熟悉,可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个现象。

在动手操作方面,四年级的学生热情很高,很踊跃,但对于实验的规范不熟悉,对实验的方法也没有掌握,需要通过更多的模拟示范等方式,学习如何做实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规范。

【教学风格】梁惠芬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善于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梁惠芬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实验探究,科学解释概念,注重生活迁移,通过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声音的传播》∣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声音的传播》∣教科版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的实验态
的音叉能使水面产生向外扩
通过刚刚的活动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
从一3.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使音叉与
我们能否解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表明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月球上没有空气,
两个宇航员即使相隔很近,也不能直接通话,
助无线电设备。

教师拿出抽气筒,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里面的空气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会有什么变化
固体、液
如图,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
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图乙为抽取玻。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有关科学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一、教材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声音的传播|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声音的传播|教科版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对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课教学中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结构发展规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亲历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物质世界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五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这一单元中第五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认知——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从而构建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探究奠定感性基础。

3.教学方法科学课程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分析法。

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提问、质疑、实验活动中,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交流、共享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协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游戏和科学实验充满兴趣,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在科学学习方面,已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已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进而总结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基础。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一种物质,能够传播,但无法看见和摸到;•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了解声音的传递过程;•能够列举声音的来源、传播和接受的实例;•能够模仿各种声音并分析声音的来源。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声音的传递过程。

3.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路径,懂得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了解声音的传递过程。

4. 教学过程活动1:带入课题1.本节科学课的主题是“声音的传播”,你们知道声音是什么吗?(引出学生回答和讨论)2.你们曾经经历过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声源的情况吗?请大家说一下。

(引导学生回忆并展示实例)3.那么声音为什么会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实例)活动2:听声辨物1.准备一些不同来源的声音录音并播放,例如:风声、汽车声、鸟鸣声、手电钻声等。

2.让学生听录音并猜测声音的来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声音都有哪些来源。

活动3:探究声音传播1.准备两个玻璃杯和一张细线,将细线分别固定在两个玻璃杯的表面。

2.在其中一个玻璃杯的底部放入一块小石头,并轻击另一个玻璃杯的边缘。

3.学生观察细线的运动情况,并思考是什么媒介使声音传递到另一个玻璃杯。

4.通过实验以及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了解声音的传递过程。

活动4:模仿发声1.学生分组尝试用不同的物品模仿各种声音,例如:模仿吃东西的声音、钟声、风声等。

2.学生模仿的同时,发散思维,探究各种声音的来源。

活动5:归纳总结1.教师系统化呈现声音的来源、传播和接受的实例,让学生对声音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2.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促使学生对声音加深认识。

5. 课后作业1.完成《声音的传播》课后习题;2.趣味制作一份关于声音的展板,让同学们了解你的学习成果。

6.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声音的传播和来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5.声音的传播【教材简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五课。

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振动物体和声波。

教材通过“音叉的振动引起水面波动”和“玩土电话”两个活动,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对声波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学生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

最后教科书通过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闹钟,和月球上两个人难以直接对话资料的介绍,让学生对声音依靠空气传播有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小组:土电话、音叉(敲击小锤)、水槽、长1米直径3毫米的圆柱形钢条、竹条、棉线、尼龙绳,一次性纸杯“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5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景海鹏、陈冬两位宇航员照片)这两位叔叔同学们认识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
2、等到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他们就可以开心的谈话聊天了,你说那有多好呀!
3、(学生提出异议)引出课题《声音的传播》(板书:声音?传播)
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一)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老师说话的这个声音,它是靠什么传播出去的?
2、空气是一种气体,它能把声音传播出去,其他物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3、声音到底能不能在这些物体中传播呢?
4、介绍材料超市中的物品,每组可以选择两种材料进行研究,小组内先讨论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材料,准备如何研究?
5、小组汇报实验计划,其他小组提建议或想法。

6、小组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7、根据大家的汇报结果,你能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小结板书(声音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二)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不同
1、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一样吗?
2、请你根据材料超市中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实验、记录
4、实验交流汇报。

5、教师补充(ppt)这是一份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快慢的数据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
1、坐在这个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
2、那么声音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3、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泡沫小球)
4、通过观察,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5、教师课件补充(声音的传播仿真实验)
6、请同学们打开书54页一起读读教材中是怎样讲的。

四、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
1、那么宇航员能实现在月球上面对面的谈话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材料超市中的材料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验要求,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3、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4、教师小结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五、拓展(机动)
1、伏罂而听的故事
2、小狗睡觉时为什么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呢?
3、出示发声罐,怎样让罐子的声音减少或消失呢?我们在后面的科学课中继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