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 Gout;hyperuricemia;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10%[2],它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代谢病之一。
因此,其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近年来尿酸重吸收及分泌的分子机制被阐明,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开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关节炎和尿酸沉积为主要特征。
传统中医药学中认为,痛风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通所致。
因此,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重点是调理肝肾功能,以及改善气血循环。
在中医药治疗痛风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针灸疗法可分为手法针灸和电针灸两大类,其中手法针灸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中,主要应用了以下几个穴位:1. 足三里穴(ST36):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前侧,比胫骨外侧缘高三寸,是治疗痛风的主要穴位之一。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肝肾功能,促进尿酸的排泄,缓解痛风的症状。
2. 冲阳穴(GB30):位于臀部的腹股沟下方,大腿外侧,当大腿骨头与髂骨之间的凹陷处。
刺激冲阳穴可以舒筋活血,缓解关节炎痛,减轻痛风症状。
3. 大椎穴(GV14):位于颈椎的第七椎突下方,是治疗痛风的重要穴位之一。
刺激大椎穴可以调理肝肾功能,平衡阴阳,缓解疼痛。
除以上几个主要穴位外,针灸疗法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适宜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消毒操作,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
然后,针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针具进行治疗。
接着,定位穴位,准确找到患者相应的穴位。
在插针时,要确保针刺入适当的深度,并注意力道的掌握。
最后,保持针刺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中的疗效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例如,一项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减轻关节炎痛。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针灸与传统草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痛风患者中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治疗痛风需由具备相关经验的执业医师进行,以确保操作安全和疗效。
其次,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并饮食调理。
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
循证药物评价(Evidence-based Pharmacovigilance)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 旨在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严重程度。这种方法结合了临床试验、流行病 学研究和药物警戒研究的结果,以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药品安全性信息。
临床试验是评估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通过这种设计, 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然而,临床试验往往无法完全模拟实 际用药情况,因此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背景介绍
痛风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 肿、热、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痛风主要与湿浊、瘀血、痰瘀等因素有关, 治疗时应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排浊、活血化瘀等原则。目前,中药治疗痛风的 方法主要包括口服中药、外用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循证研究的方法,收集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对中药 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样本选择:选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随机对 照试验、病例报告等。
2、数据收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 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3、分析方法: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率的比 较、敏感性分析等。
循证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方法强调将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医生和患者 提供更为准确的用药建议。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挖掘和等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 评价。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医疗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药 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我们可以从电子 医疗记录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模式和风险因素;通过技术,我们可以对药品 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预测,以提供更为精准的用药建议。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四肢的关节,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在中医中,痛风性关节炎被称为“痛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与体内的湿热和瘀血有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直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将从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是一方面要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红肿等症状,另一方面要调理体内的湿热和瘀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复发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饮食调理等。
中医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直备受重视,传统的中药治疗痛风多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红花、黄柏、泽泻等。
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项针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显示,复方当归饮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缓解关节疼痛和红肿等症状,且对患者的肾功能和肝功能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还有研究表明,以黄芪、白芷、人参等中药制成的复方药物对痛风性关节炎也有着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红肿,减少尿酸沉积,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疗效。
近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而且还有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显著,不仅在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在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痛风是类风湿性疾病的一种,可以引起关节疼痛、炎症和结晶形成。
治疗痛风的传统中药方剂已经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的数据积累,网络药理学已成为寻找中药作用靶标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和预测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药领域中,网络药理学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靶标、预测分子相互作用和通路富集等,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剂和单体成分。
例如,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已被广泛用于痛风的治疗。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除了中药方剂外,研究人员还关注了中药单体成分的作用机制。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是一种具有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已被证明对痛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可能通过调节肝X受体和PPAR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此外,网络药理学还可以帮助预测中药方剂或单体成分的潜在不良反应。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评估了升麻中的一些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提供了痛风患者在使用升麻前可行的风险评估。
总之,网络药理学已成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手段。
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关节炎。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痛风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效应和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1. 传统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痛风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归类为“痹证”,主要与肝、肾功能失调、湿热聚积等有关。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方面。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痛风应该调理肝肾、祛除湿热,同时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实际应用中医药治疗痛风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两种方式。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尿酸代谢等作用来治疗痛风。
常用的中药有桑叶、葛根、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外治中药则是将药物制成糊状或者药膏,直接涂抹或敷在患处,以达到消肿、止痛等疗效。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痛风的辅助手段。
3.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桑叶中的化学成分对痛风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效应。
例如,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从而达到降低尿酸血症的作用。
此外,川芎、葛根等中药也通过调节肝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治疗痛风。
4.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在于其综合调理整体机能的特点,可以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免疫功能,减轻不适症状。
此外,中医药治疗痛风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病程变化进行个体化调配和治疗。
然而,中医药治疗痛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治疗周期长、药效需要较长时间显现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药物药效和临床实践等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相信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痛风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标签:痛风;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是由嘌岭代谢紊乱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
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型治疗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
方氏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共治疗112例。
显效78例,有效28例。
郭氏方氏均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论治。
郭氏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金银花藤、黄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共治疗60例,冶愈45例,好转15例。
颜氏将本病辨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3型:湿热蕴结型(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妙丸加味;瘀血阻滞型(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34例,总有效率为91.8%。
李氏根据疼痛特点,结合舌症脉,将本病辨为血热湿盛及湿热血瘀2型: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方用白虎石膏汤加味;湿热血瘀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祛风化瘀散结。
治以四妙散加味。
张氏亦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型用加味二妙散,热盛加龙胆草、栀子、忍冬藤或合白虎桂枝汤;湿盛加薏苡仁、蚕砂、茵陈;肿痛甚者加毛冬青、八地金牛、水牛角;湿热伤阴加生地、玄参。
寒湿型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或蠲痹汤;气血虚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虚弱水肿者合真武汤,关节痛甚、肿胀,舌暗,痛风结节溃破甚或僵硬畸形者,加三七、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乌梢蛇。
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基 础 方 , 局 部 外敷 消 瘀 膏 . 毒 型 加 白 花 蛇 舌 草 、 公 英 ; 并 湿 蒲 湿热型加 竹沥 、 夏、 牯 草、 母 ; 瘀 型加 紫丹参 、 芍。 半 夏 贝 湿 办 治疗 7 5例 , 愈 2 治 4例 . 有效 4 例 , 9 总有 效 率 9 . . 氏 ” 73 陈 贝丹血热型 、 热 型、 ! j 湿 肝郁 乘 脾 型 辨证 , 热 型 用 清 热 凉 血 消 血 骨汤t 骨皮、 皮、 草 、 仁 、 枯草 、 甲、 地 、 鞋花、 地 丹 紫 桃 夏 鳖 熟 金 乳香 、 药、 没 白茅 根 ) 湿 热 型 用 清热 利 湿 消 骨 汤 ( 蒿 、 参 、 ; 青 玄 夏枯草 、 己 防 车 前 子 、 连 、 皮 、 莲 草 、 泻 等 )肝 郁 乘 黄 丹 旱 泽 ; 脾 型用 疏 肝 解 郁 消骨 汤 ( 胡 、 花 、 胆 草 、 芩 、 柏 、 柴 红 龙 黄 黄 枳 壳 香 附 、 金 、 胡 索 、 皮 、 参 磷 等 ) 治 疗 4 制 部 延 丹 丹 革 。 2例 , 均获枯床治愈 。
维普资讯
・ 40 ・
江 苏 中 医药 2 0 0 2年 第 2 3卷 第 6 期
痛 风 中医治 疗 研 究进 展
广 州 中 医药 大 学 1 9 9 9级 硕 士 ( 1 4 5 马 垂 颖 5{ 0 ) ] l I
净
霭
收 了 0 来 医 治 研 病 丑 验 究 有 资 ,分 治 、期 疗 专 浩 集 近1年 中 药 疗 究 风 实 研 的 关 料 从 型 疗 分 治 、 方 疗
现 就 中医药 治 疗 痛风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1 分 壹 治 疗 对 于本病 , 目前 尚 无 统 一 的分 型 。 氏、 氏 均 将 本 郭 。方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
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 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
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 6%〜1.0%[4]。
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
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
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 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
”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
毛氏等[5]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丁•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
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痛风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因高尿酸血症导致的代谢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概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从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信息,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概述,包括其发病率、患病人群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探讨高尿酸血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揭示该疾病的本质和核心病理过程。
我们将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分析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常用药物以及临床疗效等,以期评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治疗效果和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核心在于高尿酸血症导致的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浓度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晶体析出并沉积于关节、滑膜、软骨等组织,引起关节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除了尿酸盐晶体的沉积,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尿酸盐晶体可以激活关节滑膜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加剧关节的炎症反应。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实践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实践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经常会感受到关节疼痛和炎症。
痛风病发作后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小的负担。
中医药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医学体系,对于痛风治疗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是经验病学与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基本理论、临床实践、有效方案和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基本理论痛风多由内火郁结、气滞血瘀、肾虚湿困、寒湿凝滞等因素造成。
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中,需要针对各种原因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理论认为,病人的身体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
而对于痛风病人,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身体内环境以及有效地调节身体机能,来改善和调节患者的体质状况。
临床实践中,中医药重视辨证施治。
通过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分析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中药配方,中药的选择会因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而有所不同,治疗方案也会因人而异。
此外,针灸、拔罐、艾灸等中医手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案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案需要充分了解病情,配合临床医生精确的辨证,科学合理地进行治疗。
如刘国清教授提出的“中医药治疗痛风秘诀”,具体操作如下:一、祛风化湿祛风化湿是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祛风化湿常采用桂附膏加减,其配方包括桂枝、附子、熟地、干姜等草药。
此方具有扶正祛邪、温中散寒、祛风化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二、疏肝利胆肝气郁结是痛风的普遍原因之一。
借助中药可以调整和改善患者肝脏的气、血、胆三个方面的动力学参数,也就是肝气调畅、胆汁排泄畅通、气血畅通。
疏肝利胆的药方常采用柴胡桂枝汤、泻肝火汤等。
三、调和肾脏肾气不足也是造成痛风的原因之一。
为此,调理肾气对于治愈痛风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用补肾益气药方,如六味地黄丸、九味防风颗粒等配方。
四、消炎止痛中药在中医药学中既可以起到调理身体机能、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还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南亚婷1,照日格图2,陈慕芝2,王璞玉2,李红璞1,月尔力卡·艾买尔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饮食和居住环境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低龄化。
痛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方案不成熟,大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患者不能长期耐受。
中医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急性期的临床症状,减缓并发症的发生时限,并且较西药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能够坚持治疗。
现对痛风的中医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 痛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9.12.019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的生化基础为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的浓度大于肾脏排泄能力时,便会形成尿酸盐,沉积在人体结缔组织内,引发急性炎症。
首发多为第一跖趾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明显,呈刀割样、虫蚀样疼痛,夜间疼痛剧烈。
日久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增生等改变,继而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活动障碍。
我国痛风发病率为1%~3%[1],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8.4%[2]。
血尿酸长期高于正常范围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3]。
有临床试验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5],187例痛风患者中,46.52%患有高血压[6]。
同时,高尿酸血症患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正常对照组高,并与脂代谢也存在相关关系[7]。
尿酸盐结晶最终沉积到肾脏形成痛风肾,十分难治。
有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患者同时患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患者的2.14倍[8]。
目前,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西医治疗手段包括抗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降尿酸等[9];但不良反应大,胃肠道反应明显,常伴随肝肾功能损害、潜在的神经毒性及肌肉毒性等[10]。
中医治疗本病有独到之处,采用辨病辨证、三因制宜相结合的方法,疗效肯定,受到患者的广泛青睐。
1 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黄帝内经》认为痹病将会引起五脏的相关疾病,曰:“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中医治疗痛风研究进展
- 165 -*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古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①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②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信作者:高明利中医治疗痛风研究进展*王雅沦① 高明利② 【摘要】 近些年来受饮食及环境等因素影响,痛风患者愈发增多,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可以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可能性,中医角度痛风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以机体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血阻滞经络为标,在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顾。
中医在治疗痛风上具有效果确切且副作用小的特点,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本篇文章主要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内治法及中医外治法做一浅述。
【关键词】 痹证 痛风 中医 doi:10.14033/ki.cfmr.2024.09.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9-0165-04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WANG Yalun, GAO Mingl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9): 165-16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gout patients is increasing due to factors such as diet and environment. Gout and hyperuricemia can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diabete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out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dif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taki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body's righteous Qi, spleen and kidney deficiency as origin, and the obstruction of meridians by phlegm dampness and blood stasis as the superficiality, both origin and superficial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act effect and small side effect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treatment method and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 This article mainly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out,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Bi syndrome G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rst-author's addres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具有明显优势,笔者通过查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诊断标准、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提供参考。
标签: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性肾病(GN)又名慢性尿酸性肾病,系因体内嘌呤代谢长期紊乱,使血尿酸过高,致尿酸盐在肾脏沉积结晶,而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调整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痛风的发病率正呈显著性上升趋势。
据报道,我国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3-14%,痛风患病率为2-84%,且正呈现年轻化态势。
预计今后10年内,痛风将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位代谢性疾病[1-2]。
有研究表明,痛风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3]。
有报道显示,41%的痛风患者中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4],而尸检证实,90%的痛风患者出现肾脏损害,其中大约17%~25%的患者系死于肾功能衰竭[5]。
因此,如何积极防治痛风性肾病的早期损害并延缓其病程进展尤为重要。
目前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优势,笔者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诊断、命名尚无统一标准。
依据我国最新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其临床特征主要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常伴有腰酸腰痛、关节肿胀或不利、神疲乏力、夜尿增多而清长,甚至呕恶频作、口臭、皮肤瘙痒、尿少尿闭等。
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白虎历节”、“淋证”、“水肿”、“腰痛”、“关格”“溺毒”等范畴[7-9]。
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耐,脾肾亏虚,兼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倦过度,日久痰瘀胶结,穷必及肾。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云:“肾客沙石,肾为热所乘则成淋,肾虚则不能制石。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坐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 引言1.1 痛风概述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组织和软组织中引起的炎症而导致。
痛风的主要症状包括急性关节炎、关节痛、肿胀、发红及功能障碍。
痛风多发生在中年男性,尤其是40岁以上,以及更年期后的女性。
痛风的发生与体内尿酸水平升高有关,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和尿酸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痛风发作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
目前,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管理。
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降低尿酸血症的药物,如利尿剂、尿酸合成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增加剂等。
饮食控制方面,减少摄入高嘌呤食物、限制饮酒和多饮水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
适量的运动和控制体重也对预防和治疗痛风有积极作用。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尿酸水平来控制症状。
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痛风的防治工作将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网络药理学概述网络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交叉学科,它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揭示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
网络药理学通过构建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网络、药物-疾病关联网络和靶标-疾病关联网络等多种网络模型,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和发现新药物等。
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网络药理学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相比传统的以靶点为中心的药物研究方法,网络药理学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揭示不同中药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靶点的共同调节作用。
通过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网络药理学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中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痛风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并为痛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在探讨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痛风的传统方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本文从传统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临床应用情况、现代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和发展前景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具有独特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将促进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步。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希望,为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过程中,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关键词】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势,发展前景1. 引言1.1 痛风性关节炎的定义和病因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
在人体内,尿酸是嘌呤代谢过程的产物,当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加时,就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直接原因,因为在高尿酸血症的情况下,尿酸会在关节内沉积形成尿酸结晶,引发关节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和肿胀。
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通常包括急性关节炎症发作,表现为剧烈疼痛、红肿、热度和功能障碍,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的慢性阶段则可能引起关节破坏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因方面,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代谢异常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遗传倾向是痛风性关节炎特别是原发性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饮酒过度、缺乏运动等因素也是增加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过程,需要综合因素来进行治疗和调理。
1.2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意义中医药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注重调节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非简单控制症状。
中医药通过诊断辨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研究摘要:痛风性关节炎,其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因为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进而导致高尿酸血症继发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周围软组织。
近几年,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饮食结构发生较大改变,致使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率不断上涨。
现阶段,临床中治疗该疾病主要利用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NSAIDs等药物,虽然可以对病情进展进行控制,但是容易出现一系列副作用。
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治疗效果。
下文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进行综述,详细如下。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引言:痛风性关节炎,其是以高尿酸血症为基础发展来的,严重侵犯了关节,且常累及血管、肝脏、内分泌系统、肝脏等,甚至会致使患者出现急性、慢性肾衰竭,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具有关节剧烈红肿热痛,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等全身性症状。
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晚期有可能会出现蛋白尿,且伴随肾小管浓缩功能尖锐,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等长期功能性损伤。
在中医学中,痛风属于痹证范畴,又被称作为时痛痹。
目前,痛风没有根治方法,治疗时主要是以缓解患者疼痛为主,但是西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刺激胃肠道、损害肾功能等,具有一定局限性。
而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确切效果。
1.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大多是在夜间突然发病的,受累的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
首发关节经常累积第一食指关节,其次是踝关节,膝关节有关节红肿热、压痛、全身无力、头痛、发热等表现,且表现可持续7天左右,通常发生在饮酒、暴饮暴食、过度劳累、部分感冒、手术刺激、神经紧张时[1]。
急性关节炎期过去后便会进入到间歇期,间歇期时间通常是数月或数年,随着病情反复发作,间歇期时间会越来越短,病期会逐渐延长。
再就是进入慢性关节炎期,该阶段患者易发生关节僵硬、畸形、运动受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09T15:23:14.4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齐凤琴刘石磊冯月男通讯作者[导读] 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而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肥膏厚腻,导致热,痰,淤发展为病,而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一般都是利用清热解毒,消痰化瘀的方式进行。
而健脾利湿方面,主要是利用泽泻,茯苓等,而清热泻火多用丹皮,桃仁,红花以及牛膝等进行。
清热燥湿一般情况下使用茵陈,土茯苓,黄柏等。
化痰使用半夏,竹茹,南星等等。
痛风病如果长期持续,则可能伤及到肝脾肾脏,因此,需要多使用健脾柔肝,补肾补品。
益气补脾使用多是山药,而补益阴血大多使用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补骨脂,续断等。
对于肝肾的滋补,一般使用黄精,女贞子,龟板等等。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急性的西药使用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中药则使用红花,丹参等进行活血化瘀。
其中,黄柏,苦参等为清热利湿。
而在间歇期中药应当使用,黄芪,茯苓,等,进行健脾利湿,使用女贞子,黄精等对肝肾进行滋补。
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主要是在足三里,阴陵泉以及太冲,曲池,合谷,内廷,阿是穴等。
主要是用针刺激,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等。
而针药联合治疗法,在痛风病急性期时,使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药物按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慢性期使用大补阴丸,真武汤等按实际情况加减,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以及疗效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辩证分型各异,临床报告样本数也较小,因此,在众多机制上有待提高进步。
【关键词】中医治疗;痛风病;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78-02
引言
痛风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
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异质性,除了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急性关节炎等等,在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暴饮暴食,导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得变化,从而让痛风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
在我国中医当中,痛风病是中医痹证范畴,其中湿热,痰淤是病肌关键:湿浊停于筋骨,关节之间,郁久化热。
目前西药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仅仅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治愈,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秋水仙碱和苯溴马隆虽效果显著,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建议长期进行使用,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其中中医理论为主导,多种治疗方式共同治疗,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几乎为零,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被众多人群所使用。
一、中药治疗
(一)分型治疗
痛风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分型,经过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痛风病主要是分为湿热蕴
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
而方策的治疗方式是采用实验治疗法,选取112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湿热蕴结型主要是运用四妙散加减,其中主要是使用苍术 15 g,牛膝15g以及当归和金银花,木通等各15g。
瘀热阻滞型使用枝藤汤加减,其中主要是,丹皮10g,牛膝10g以及桑枝30g,其余如白芍,乳香,没药等各15g。
痰浊阻滞型使用涤痰汤加减,主要材料,半夏20g,牛膝以及丹参,红药各10g,其余如竹茹,木通等各15g。
;肝肾阴虚型使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
其中主要是知母10g,枸杞子,茯苓,以及女贞子各20g,,熟地黄,山药以及山茱萸等各15g。
此次测试,显效例数78例,有效例数28例,计算分析。
其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94.6。
孙红君等人对分型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有103例患者,其中湿热型所选取的中药为地龙定痛汤。
主要成分生石膏以及金钱草和生薏苡仁各30g 地龙以及知母和泽泻等各10g。
寒湿型运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加减,其中使用细辛以及木通3g,其余防风10g,独活10g,羌活10g 等。
痰瘀型使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主要使用白芥子,半夏以及僵蚕15g,熟地黄,红花以及桃仁没药,赤芍等各10g。
脾肾亏虚型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其中使用党参,白术,赤芍,地龙各15g,肉桂,附片各6g。
治愈例数37例,显效51例,有效例数13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06。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美友等以加味四物汤加减,其中使用当归,白芍,桃仁以及生地黄各15g,牛膝,陈皮。
茯苓以及白芷各10g,木通,黄柏各8g,金钱草30g,西药使用苯溴马隆联合对痛风病进行治疗。
其显效22例,有好转6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3.3。
三、结语
痛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过食肥膏厚腻导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而对其治疗应当选用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主要方法。
如湿邪为重,则应当多使用茯苓,泽泻以及猪苓等对体内进行健脾利湿,而如热邪偏重,则应当使用熟地黄,丹皮,生石膏等对体内进行清热泻火。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如急性期西药应当使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和索洛芬那片等等。
而中药则应当使用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中医针灸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应当在太冲,曲池,合谷以及阿是穴等学位进行针刺,火针放血,耳尖放血。
中医治疗痛风病的方式手段几多,并且疗效上获得好评,副作用与西医相比也较少。
患者对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上升,但是其中也有众多的部组织粗,如疗效和诊断的标准不统一,临床报告样本数较小,实验研究还有待提高等等。
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学传承,其中有众多可取之处,并且非化学合成,对于人体危害较小。
可广泛研究,多多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君,孙建珍.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103 例 [J].江苏中医药,2004 ,25(9):35 —36.
[2]王一飞,耿琳,王金锋.张明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J].辽宁中医杂志,2009 ,36(3):336 —338.
[3]高东祥,李荣秀.尹亚君教授辨治痛风病的经验 [J].云南中医院学报,2004 ,27(6):44 —45.
[4]田润安,王亮莉.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6O 例 [J],陕西中医,2002 ,23 (9 ) :802 —803.
[5]陈孝辉,付滨,张童燕.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10):26 —27.
[5]刘焕,徐鹏刚.王素芝治疗痛风经验撷菁 [J].陕西中医,2014 ,35(10 ) :1394 —1396.
[6]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 112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 0 ,27 (2 ) :66.
[7]周晓勇,詹海夫.疏凿饮子配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O 例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80 —81.
[8]胡零三,梁灿德,张建国,等.许学猛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 [J].广西中医药,2014 ,37 (1):59 —60.
[9]佟颖,陈德欣,李延,等.痹宁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J].中医药学报,2016,44 (3):64 —66.
[10]兰红勤,韩彬,旷惠桃.旷惠桃教授论治痛风病经验掇要 [J].中医药导报,2006,12(11):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