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黄氏墓祠碑原文和译文
黄氏宗祠落成讲话稿
![黄氏宗祠落成讲话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817a504b73f242326c5f71.png)
黄氏宗祠落成讲话稿黄氏宗祠落成讲话稿尊敬的各位宗亲、及全体来宾:大家好!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迎来了宜丰县清溪黄氏宗祠落成的大喜日子,我内心十分快乐。
首先谨让我代表铜鼓黄氏宗亲理事会以及天宝黄氏宗亲向清溪黄氏宗祠的落成表示最衷心的恭喜;对关心、支持黄氏宗祠建设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祠堂的建设付出辛勤汗水,作出重大奉献的青溪宗亲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宗祠千秋,族望万代"."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宗祠对一个氏族能起着稽考先贤文化、缅怀先贤美德、铭记先贤奋斗史的作用,同时也激励后代去敦亲睦族、尊祖敬宗、弘扬祖德。
宗祠它体现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黄氏宗祠它是传播我们黄氏优秀历史文化的阵地,是展示我们先贤优良传统文化的舞台。
宗祠它能引导我们去探索黄氏源流,开掘黄氏人文,同时也是弘扬江夏黄氏爱国、爱族、孝道的窗口(江夏是黄氏的总称)。
这即是我们筹建宗祠的目的。
但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是我们黄氏家族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兴隆发达的象征。
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合;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
祠堂是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圣地。
1 / 4今天,清溪黄氏宗亲修建了一座宗祠。
据我初步了解,确实是来之不易。
我也曾参加过多个国家、地区的宗亲人文交流,包含宗祠庆典、祭祖拜宗、谱碟编修等,见识过许多热心宗族事务的人,但黄和平宗亲是第一个让我特别受感动的人。
他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民,但他能领悟到宗祠对一个宗族的凝聚作用,在宗亲们尚有异议的前提下,厚道朴实、坚守信誉、维护大局的他,勇敢地担当起了倡建宗祠的重任,在他的率领下,青溪黄氏宗亲同心协力,制定方案、筹措资金、催促建造,煞费苦心、呕心沥血,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心血和汗水,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宗亲们对先祖圣德的深情。
黄和平宗亲是我们黄氏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文】五人墓碑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作文】五人墓碑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be12907c1cfad6195fa7b8.png)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分类: 作文 > 国学精粹 >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 文言文翻译 > 五人墓碑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09-04-05 17:45:26
原文阅读: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前,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中湘衡岳黄氏祭始祖文
![中湘衡岳黄氏祭始祖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3235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2.png)
中湘衡岳黄氏祭始祖文祭始祖文时维戊戌,兹值季春,清明节序,孝思淌漾。
惟瑕府君,王氏夫人,在天之灵,考妣轩昂。
嗣衡文广,四房裔孙,重修茔墓,数典未忘。
设此隆仪,安魂妥灵,必诚必敬,祀典礼祥。
恭维始祖,高山立祠,金华望族,江夏传芳。
簪缨玉笏,监国庙堂,松柏精神,禀赋珪璋。
绳继忠孝,仁义为纲,炳古烁今,泽润三江。
南阳寺畔,吾祖陵岗,茂林修竹,郁郁苍苍。
虹彩笃天,佳城冥藏,虎踞龙蟠,风水煌煌。
碧水环绕,五峰朝阳,钟灵毓秀,地厚脉广。
裔孙繁衍,广布八方,人文蔚起,代代鸿彰。
今逢盛世,祖德宏扬,百年族祭,焕彩重光。
花开五福,继任烝尝,敬献三牲,粢醴果粮。
苹鲜藻馥,俎豆馨香,荐苾祀芬,华丽琳琅。
溯本思源,始祖恩罡,祈求佑庇,福禄寿康。
光前裕后,世阀恢张,各支各裔,枝叶荣昌。
衡岳高矗,涓水泱泱,族旺家兴,万世绵长。
尚飨!时嗣、时衡、时文、时广四大房裔孙叩首敬献常琦薰衣沐手敬撰贺信中湘黄氏九修族谱理事会:欣闻九修族谱大功告成,发谱大会于四月一日胜利召开。
这是我黄氏家族的大事和喜事。
我对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我黄氏族亲致以亲切问候!从八修到九修,时隔八十九年。
岁月苍桑,时序推移,社会几经变迁,几代宗亲们与风雨同行,终于迎来太平盛世。
才有九修新谱出版发行。
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我黄家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心出力,慷慨捐资。
克服诸多困难,穿越于历史时空,收族于五湖四海,重光我族优良传统,发扬我族孝义精神。
一部质量一流的九修新谱才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五个春秋岁月,二十寒暑季序,谱局宗亲们辛苦了,在此表示感谢。
我身居安庆,已逾九十高龄,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不能与会目睹盛况,与亲人们同欢共乐。
千里之外,遥望故里,萦怀祖德宗功。
追思江夏精神。
祝会议圆满成功。
百年前,我们落籍安徽。
已经六代传承。
发展有数百人之多。
但一代一代,没有忘记衡岳高山下的故乡,涓江两岸山峦中的祖茔。
无时不牵挂着血脉宗亲,怀念着同胞弟兄。
一部新族谱,把我们又紧紧联系在其中,永不分离,世代传承。
祖坟立碑文言文翻译
![祖坟立碑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ddef9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0.png)
维岁在甲午,月临仲秋,风云激荡,天地皆新。
余兹怀祖德,思铭功烈,遂于祖坟之侧,立碑以记其事。
碑之左,刻文如下:呜呼!天地造化,阴阳五行,万物生于斯,兴衰于斯。
吾祖创业艰难,历尽艰辛,终成家业,子孙繁衍。
此碑立,以记祖功,亦以昭示后世,不忘祖训,继往开来。
吾祖名讳某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
享年若干载,寿终正寝。
祖之生也,聪明睿智,仁义礼智信,五常兼备。
祖之死也,子孙哀悼,哀声遍野,人心痛矣。
祖之德,如日月之恒,如江海之深。
祖之才,如泰山之崇,如黄河之长。
祖之志,如松柏之坚,如金石之固。
祖之仁,如春风之温,如秋露之洁。
祖之勇,如猛虎之威,如鹰隼之疾。
祖之谦,如虚怀若谷,如海纳百川。
祖之子孙,秉承祖志,继往开来。
自祖以来,家道兴隆,人才辈出。
今立斯碑,以告祖灵,愿子孙永继祖业,光耀门楣。
碑之右,刻文如下:维此祖坟,乃吾祖之茔地,子孙之所依。
祖之魂魄,安息于此,永享宁馨。
子孙子孙,其祭不忘,其祭不怠。
吾祖创业之艰难,子孙当知之。
祖之德行,子孙当效之。
祖之智慧,子孙当学之。
祖之仁爱,子孙当怀之。
祖之勇敢,子孙当勇之。
祖之谦逊,子孙当谦之。
自兹以往,子孙当谨遵祖训,勤学好问,敦亲睦邻,崇德尚能。
俾子孙子孙,永承祖业,昌盛发达。
呜呼!碑成矣,文成矣。
愿吾祖之灵,得享安宁。
愿子孙子孙,永记祖德,奋发向前。
铭曰:祖德如山,子孙怀之。
祖业如海,子孙继之。
铭碑立石,永昭后世。
子孙子孙,其祭勿替。
信阳绅董马振东功德碑文考证
![信阳绅董马振东功德碑文考证](https://img.taocdn.com/s3/m/6deee3ed770bf78a652954e4.png)
信阳绅董马振东功德碑文考证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原文:绅董马公讳振东字鲁山功德碑公系信阳马庄人也,父讳万川,母李老孺人。
公三岁失怙,四岁失恃,既无姊妹,终鲜兄弟。
幸伯父万邦公怜收抚养,伶仃孤苦。
至于成立,聘高公士俊之女持家,仅靠十余亩收租,陋室三楹,几有牵衣穑泣,因废学理家,营商督耕,渐将田产回赎,房屋修理。
虽旧有遗产,几同白手再造。
是以倜傥不群,昂藏自负,尝慕伯父万选公气节,获著名巨匪送案法办,而匪氛一靖。
若被诬株连良民,挺身担保,不受拖累。
至于排难解纷,铁面无情,俾直伸曲,折讼端多,息至周旋。
族邻贫困者,生贫不吝,资财其营生,肖曹店东门外石桥倒塌数十年,无人承修,公捐资督修,车行者无濡轨患,徒步者免蹇裳忧,街南淮河渡口为南北大通,往来人众,临冬行艰,公席集善士架桥造船。
此乃约族创修先祠,惜款集而公逝。
杲见厥成,故乡族感戴不忘,捐资泐石以垂不朽。
爰为之赞曰:淮北马氏群出扶风清白传家衣食颇丰及遭兵燹田房多空三世单传乃笃生公诞育明港遂命各东幼失怙恃书未深攻尝歉经文未甚通融壮理家务督耕课工田产增进费用渐充免赎旧业家道不穷生育三子亦尚英雄充任绅董排解秉忠建修桥梁水陆道通往来人便恩惠多蒙五十有五正寝寿终惜年不永创业未尽幸多义举尚积厥躬捐资竖碑思谋佥同遐而感佩勒石志功(三百人捐资立碑人名单略)男鹏瀛、翥、翰孙庭海敬立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四月中浣款立(笔者注:马氏字派百登万振鹏廷应道纪)考证马振东,字鲁山,清朝同治年间出生在信阳市明港镇,定居在平桥区肖店乡马庄。
他三岁时,父亲马万川去世,四岁时,母亲李氏去世,为单传独苗,孤苦伶仃。
在伯父马万邦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娶高士俊的女儿为妻。
因为贫穷,没有钱上学,只好放弃学业。
家中仅有祖上留下来的破屋三间和十余田地。
他挽起眉毛立志气,经商耕种,艰苦奋斗,不断壮大家业。
养成了倜傥不群、昂藏自负的性格。
他非常仰慕时任信阳千总的伯父马万选人品气节。
当时土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欺男霸女,绑票勒索、杀人放火,他勇敢的带领家丁将土匪头子拿下,送交官府法办,为民除害。
黄姓黄国江夏郡
![黄姓黄国江夏郡](https://img.taocdn.com/s3/m/40dee276700abb68a882fb62.png)
黄氏源流考黄光学(信阳市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读史须认真,考史须谨慎,否则就会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望文生义,以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贻误后人,留下许多遗憾。
我自1982年考证研究姓氏文化,至今三十多年矣,身为黄姓人,须知黄氏事,仅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望专家指正。
黄姓《说文》:“姓,人所生也”。
《春秋左氏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姓的起源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后来逐渐转为父系氏族社会,“姓”也转变以男子为主了。
氏出现于父系社会,表示一姓中的支派,如后稷的后代,沿袭母系氏族的姓“姬”,周公封于周,就以周为氏,他的儿子封于鲁,就以鲁为氏。
氏代表功勋和地位。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皇亲功臣以封地为氏,使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姓。
先秦时期,姓和氏的含义不同。
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姓氏合一。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所以黄姓的“黄”也是由黄氏而来。
黄姓的起源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第五:“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司马迁认为黄氏由赢姓分封而来。
《秦始皇本纪》第六:“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说明秦的先人伯翳的姓(赢),是因伯翳有功于尧帝(陶唐氏)、舜帝(有虞氏)而封赐的。
那么伯翳又是何许人也?《秦本纪》第五:“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
已成,帝赐玄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考研古碑档案照片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考研古碑档案照片](https://img.taocdn.com/s3/m/96c2fb0c10a6f524ccbf8538.png)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齐店村黄琰墓碑(1813年)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齐店村黄琰墓碑(2013年重立)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齐店村小地塘黄琰墓碑(1813年)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地塘村黄寨黄氏墓碑(1881年)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地塘村黄寨黄氏墓碑
信阳黄氏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肖王乡黄堂村黄园黄氏墓碑(1918年)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信阳市平桥区肖王乡黄堂村黄园黄氏墓碑碑文(1918年)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2013年清明节重立黄琰墓碑黄琰后人留影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黄琰墓碑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2014年清明节龙井乡黄氏祭祖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黄光学拍摄
黄氏古代世系考证
![黄氏古代世系考证](https://img.taocdn.com/s3/m/b11283adfd0a79563c1e72e2.png)
黄氏古代世系考证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纵览各地黄氏家谱,对远古世系记载不一,更有甚者将陆终记为伯翳之子,或者将伯翳写为陆终之后,牵强附会,世系混乱之极。
从黄帝至黄歇、黄霸、黄香等名人,其间代代不缺,甚至生卒年月时辰都详尽了如指掌,怎么可能?显然为后人编造而成,尊祖敬宗,寻根溯源乃子孙后裔之使命,无可非议,但切不可违背历史,凭空臆造。
黄氏自有谱以来,至今谱中记录一百六七十代,按二十五年左右传下一代,应为4250年,基本符合情理。
从黄帝至如今,有4600年左右历史。
从商朝晚期黄氏的出现,有3100多年历史。
但从黄帝至商朝晚期1000多年的黄氏祖先是无法一一考证的。
自商朝黄氏有姓以后,黄氏后裔逐渐分枝,人口不断增加,辗转迁居全国各地。
父生子,子生孙,脉络庞大复杂,况且中间世系断档,无有记载者更多。
各地家谱在传抄中又出现笔误。
怎么能够详尽其祖先之宗派,后人之传承?现根据各地黄氏家谱,参考《史记》等文史资料,对黄氏世系脉络进行考证,实事求是,正本清源,以上不愧对祖先,下不讹传子孙。
作为黄氏子孙认祖归宗、寻根溯源之参考。
公元前2700年左右出现人文初祖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姓公孙,又姓姬,名轩辕。
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生于河南新郑,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娶西陵(今河南西平县境)氏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号青阳;次昌意,居若水(今四川雅砻江)。
黄氏尊黄帝为一世始祖。
二世祖: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子颛顼。
昌意在黄帝77年降居四川若水,后携全家迁居河南南乐县西北昌意城。
三世祖:颛顼(前2514年——前2437年),封于高阳,故称高阳氏。
高阳今河南杞县东。
颛顼有圣德,继黄帝位,在位78年,都城在帝丘,帝丘今河南濮阳。
死后葬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西北,(一说河南内黄县),有颛顼墓。
《史记》中记载颛顼生子三人:穷蝉、称、鲧。
没有记载女修的父亲是谁。
四世祖:女修父亲。
五世祖:女修,颛顼帝孙女。
黄氏源流
![黄氏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c2aaec92a0116c175f0e488a.png)
黄氏源流黄日黄土炙黄肤,黄山黄河飞黄龙。
肇自黄帝,崇拜黄鸟,受姓南陆,源于潢川之黄族,经过历史上的一次次大动荡,大迁移,大组合,从中原纵衍蕃播到江南,由是古黄国、江夏郡、金华黄氏、邵武黄氏,成为中华黄裔发祥的亮点。
语云:“水有源,木有本”。
敬祖念宗,为中华文化普遍伦理观念。
常闻“乌恋旧林,鱼思故渊”,无论地位多显贵,财产多富殷,咸怀祭祖绵嗣之情,索求祖源之所由,追溯血缘之所来。
海外漂泊赤子,夕阳垂暮之际,回归乡思至深,寻根谒祖尤切,以弗忘追远而慎终乎。
宁都,系汉民南迁之早期客家摇篮。
其人口列为全国第八位、本邑第三位之泱泱黄氏,源远流长,支分派衍,盖有峭公21子中之11子即城、井、荀、永、发、化、潭、福、政、卢、龟等脉裔,以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纵横播衍于全县山水园林之中。
南边以城裔为主,群落集中,世系清晰,蓬蓬勃勃呈云蒸霞蔚之势;北部以井裔居多,栖息杂散,脉络纷繁,但难能可贵者,历来九族情系一脉,联修雍睦于一堂。
追寻诸脉始迁之地,皆处深山莽林之中,开基之初,何尝不是几番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历程。
一条条漂泊轨迹,迂曲折,坎坷不平,沾满了先民繁衍生息的汗水与艰辛,浓缩了峭裔创业发展的智慧与梦想。
走进祖源故里,发现古老民风依然是那么淳朴亲切,古色古香的祠堂,苔浸藤绕的石径,让人感受到客家文化源头之独特魅力。
适逢盛世,传承文明。
辨昭穆,序伦常、敦礼让、睦宗亲,彰先辈之勋业,绵后人之嗣绪,此乃齐治之道,史谱之旨。
悠悠岁月,沧桑变迁,古谱多有散失,墓碑年湮荒废,给稽考带来一定难度。
各支脉世系线图及派辈序列,除摘自遗存谱帙,条分缕析,综合梳理汇集外,并参照外地有关文献资料,慎而审之,调整补充,以匡订谬误,更臻完善,简约明白,彰彰可考而一睹了然耶!。
黄姓渊源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文)是一个象形字(如贫),而不是形声字。
从字形上看,黄字象远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带的玉佩。
可见“黄”的最原始的意思指佩玉。
(又《说文解字》注释:黄从田,荧声指与土地共色。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ec2a9d1a6c30c2258019eaa.png)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信阳在古代属荆州之地,称为申国。
历史上申国有三次变迁。
商朝末年在今河北省卢龙西有个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叫叔齐,名致。
周穆王(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的子孙协助有功,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1913年称信阳县,后在县中间城区设立信阳市(县级市),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分信阳县、县级信阳市为浉河区、平桥区。
并设立地级信阳市,辖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浉河区、平桥区。
原县级信阳市在信阳县的地盘中间,所以我们考证的信阳城东北黄姓,是原信阳县之内的黄姓,也就是现在的平桥区、浉河区之内的黄姓。
在碑文、家谱考证时,为方便大家阅读,对原文加注了标点符号,并对错别字进行了纠正。
关于黄姓的来源,黄国的历史,江夏郡的范围我在《黄氏源流考》一文中,已作详细论证,不再赘述。
,,汉恒帝时,盗司马龙攻冥厄关黄宪依计讨平之。
汉天禄阁《外史兵法篇》有巨盗攻冥厄之关,一郡大恐。
居民遁逃而无所归。
贼有名司马龙者,力敌三军,勇冠百万,悬千钱千百步之外,箭九发而九破,以此擅誉。
时群盗将陷关,司马龙曰:“吾闻郡有黄叔度,未可攻也。
”乃结营于关外。
有司闻之,匍匐诣于征君之庐,以绮舆迎之。
征君辞曰:“宪,汝南鄙人也。
未尝入簿书之室,游刑罚之庭,是以不谙国家大议。
盍访诸奉高乎!”有司诣曰:“征君,王佐才也,何足辞让!贱令不职,不能靖安土壤,使男女愁叹,父老奔走。
群盗以杀掠为名,屯于冥厄,闻征君之贤,故未敢骤攻,而势已破矣。
誓不往,是绝百姓以乘冠也,征君鼓琴帐中,司马龙闻之,笑曰:“此必叔度作闲态也,吾知其弱矣!”遂急攻关门。
贼众曰:“关不击柝而鼓琴,此诈也,内必有伏,且勿攻!”司马龙曰:“吾闻黄君多谋,而默以《六经》为文,《六韬》为武。
今吾众临关,彼优然鼓琴而戏敌,计诚诈也,且待其畔。
”征君谓诸将曰:“贼中矣,擒之何有!”复令壮士举烽火,后队伏兵亦举火应之,大呼曰:“救至!”贼众骇,亦举火以视。
《五人墓碑记》翻译
![《五人墓碑记》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bd34fd87c24028905fc305.png)
《五人墓碑记》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五人墓碑记》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就。
除:修整,修治。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来。
之:代词,他们,指代五人。
于:介词,在。
其:代词,他们。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表扬。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盛:盛大。
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之:助词,的。
去:距离。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墓:名词作动词,修墓,筑墓。
而:连词,表承接。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其:代词,那。
为:经历。
止:只。
有:又。
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4.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凡:凡是,所有。
子:与“徒”为对文,同义。
徒:同一类别的人。
慷慨得志:志得意满,官运亨通。
其:代词,他们,指代前边的两种人。
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而:连词,表修饰。
而:连词,表承接。
湮没:埋没。
道:动词,称道。
已:程度副词,太。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志得意满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足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当时碑榜文言文翻译
![当时碑榜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eb487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9.png)
当时碑榜,字画遒劲,镌刻精湛,观者莫不赞叹。
其文辞华丽,寓意深远,堪称一代之瑰宝。
余虽不才,欲以浅陋之笔,译其大意,以飨同好。
【翻译】当时所立的碑文和匾额,上面的字迹遒劲有力,雕刻技艺精湛,观看的人无不赞叹。
这些碑文和匾额的文字辞藻华丽,含义深远,真可称为一代的瑰宝。
我虽然才能平庸,但想要用我粗浅的文字,来翻译其大致的意思,以供喜爱的人共同欣赏。
【原文】碑首镌“天地正气”,笔力苍劲,气势磅礴。
其中“正气”二字,尤为醒目,盖因天地间,唯有正气能克邪辟恶,故刻之以为警世。
【翻译】碑文的顶部雕刻着“天地正气”四个字,笔力苍劲,气势雄伟。
其中“正气”二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天地之间,唯有正气能够克制邪恶,辟除污秽,所以特意雕刻出来以警示世人。
【原文】碑侧有联:“风华绝代,文章盖世。
”此联意味深长,道出了碑主之才情与文章之卓越,令人敬仰。
【翻译】碑的侧面有一副对联:“风华绝代,文章盖世。
”这副对联寓意深远,道出了碑主才情的非凡和文章的卓越,让人敬仰不已。
【原文】碑文之后,继以铭文,铭文曰:“人生在世,草木一秋。
草木虽凋,精神永存。
愿碑主之德,如山之高,如海之深,永垂不朽。
”【翻译】在碑文之后,紧接着是铭文,铭文写道:“人生在世,如同草木一季。
草木虽会凋零,但精神永存。
愿碑主的德行,如同高山般崇高,如同大海般深邃,永远流传不朽。
”铭文之末,又有跋语:“此碑立于此,以志碑主之功德,亦以警后世之不肖。
”言辞恳切,寄托了后人对碑主深深的敬意和期望。
【翻译】铭文的最后,又有跋文:“这座碑立于此地,是为了纪念碑主的功德,同时也是为了警示后世的不肖之人。
”言辞真挚,寄托了后人对碑主的深深敬意和对后世的期望。
【原文】碑之周围,绿树环绕,花团锦簇,宛如仙境。
每当清风徐来,碑上文字清晰可见,令人心生敬仰之情。
【翻译】碑的周围,绿树环绕,花朵繁盛,宛如仙境。
每当轻风拂过,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祖祠重建碑记范文(合集5篇)
![祖祠重建碑记范文(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7f902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6.png)
祖祠重建碑记范文(合集5篇)宗祠竣工典礼演讲尊敬的各位项氏宗亲、各位来宾:远看新祠宇:牌楼高耸,斗拱竞生,翘角飞檐,气势恢宏.内观敦礼堂,金樑巍巍,玉柱振振,宽敞明亮,简洁大气.敦礼堂项氏宗祠的复建落成,凝聚着全体乾塘宗亲的辛勤汗水,体现出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宗族精神.这一感念祖恩,传承香火,造福家族的壮举与功德,必将荫庇后人,流芳百世.我们由衷地敬佩,更为乾塘老居宗亲感到高兴.各位宗亲,在这鼓乐声声、礼炮齐鸣的喜庆时刻,我们更加怀念我们的前辈先贤.叔振公乃我项氏得姓鼻祖.曾任吉州刺史的唐进士元旺公,于唐咸通元年(860年)迁居玉山,是我庐陵乾房第一世.五世祖西安节度使勇公于唐天福已亥(公元939年)由玉山迁居汶阳水陂(即今官田乡湖霞村水陂).十一世才达公于北宋绍兴丁酉年(1057年)迁乾塘而居.自斯公迁居玉山以来,1000多年过去了,岁月虽然洪荒,先贤风骨犹存,乾房世孙繁衍,枝繁叶茂.此乃祖之德焉,族之幸也.各位宗亲:乾元世泽长、显彦立庐疆、淇遂智仁勇、驹騜駧宏邦、忠恕思传道、予才宗流芳、熙朝随渊源、得庭克发祥、学庆一循序、廷洪文士良、伟志仁义泰、忠臣定国昌、孔颜曾思孟、尧舜禹汤王、恭宽信敏惠、济美振冠裳.让我们再一次缅怀前辈先贤的同时,我们更加期望我们项氏家族人文蔚起,万代昌隆.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衷心祝愿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合家欢乐.祠堂重建落成庆典讲话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宗亲乡贤: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不辞辛苦来到这里,与我们一同见证大黄家岭黄氏宗祠的落成典礼于清明祭拜,也非常感谢很多远在外地的黄氏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场盛会,更感谢各位乡贤父老对黄氏宗祠的建设完工所给予的大力关注与支持。
作为黄姓一员,我曾于xx年参加了在武汉XX区举办的“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十届二次恳亲大会”,随后又参加了河南潢川、固始举行的“潢川黄氏宗庙”、“固始黄氏大祠堂”落成庆典及大型晚会,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黄姓精英齐聚一堂,盛况空前。
拜谒“黄大人墓”
![拜谒“黄大人墓”](https://img.taocdn.com/s3/m/d934dc461a37f111f0855b5d.png)
722021年第2期·总第453期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上林县澄泰乡有个“黄大人墓”。
一次趁离乡返程之际,就去拜谒了它。
那是2021年2月15日(大年初四)的清晨,冬日和煦,天高云淡,微风轻拂,甚是惬意。
驱车从上林县城出发,短短十几分钟的车程,便来到澄泰乡澄泰村。
沿途找上了年纪的村民打听黄大人的坟冢,村里人非常纯朴,纷纷热情地指向清光水南山方向,说:“黄大人的墓地就在前面不远。
”顺着村民的指向,我们沿溪行走,一路鸟语花香、树影婆娑、心旷神怡。
果然,在清光水南山一处较为开阔的山地里,一个圆形坟茔坐南朝北、背山靠水伫立于半山之腰,这就是清末名将黄忠立之墓了。
墓碑旁,上林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12月所立的“上林县文物保护单位黄忠立墓”格外醒目。
墓碑为重檐,歇山顶,碑正中书刻:“清建威将军寿显考讳忠立号殿臣黄老府君之墓”。
墓碑左侧另立一碑文,记载“黄大人”的生平及丰功伟绩。
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模糊难辨。
上林县人民政府经过重修后由其后代另刻一碑文《重修墓碑记》,追记黄大人的显赫战绩及引种八角泽被后世的功德。
伫立墓前,仔细辨识那些因岁月流逝而模糊不清的碑文,记载着主人公屡立战功、一心为民的壮举,顿时感慨万千,思如潮涌!脑海中逐渐勾勒、映现出这位上林籍清末壮族名将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
据《上林县志》记载,黄忠立(1840—1909) ,字殿生,号明山老人,绰号“大人”。
少年以武童投军,因其“生有异禀,勇略冠时”,深得时任广西提督冯子材的器重。
同治三年(1864年)任把总,赏戴蓝翎。
1881年冯子材再次破格提升其为参将,官位次于副将,主要掌理本营军务。
苏元春继任广西提督后,光绪九年(1883年),黄忠立率“立”字营归属苏元春部熙军统领总兵马盛治麾下,参加中法战争鏖战于越南北方,攻克文渊州,夺取谅山省长庆府。
战后,调防越南宣光、太原两省属境。
1902年,授柳庆镇总兵,成为仅次于提督之下拜谒“黄大人墓”文/莫仕庆(壮族)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3的高级武官。
信阳黄国青铜器铭文辨析
![信阳黄国青铜器铭文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840e63f46527d3240ce07b.png)
信阳黄国青铜器铭文辨析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光学古黄国建于商朝中后期,故城位于信阳市潢川县隆古乡。
近年来,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出土了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有1983年发掘的黄君孟夫妻墓。
这些文物大部分保存在信阳市博物馆。
近年来,我通过对黄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现了考古人员对铭文的部分错误解释。
现在辩析如下,以作参考。
1、商朝、西周、春秋盛行青铜器,或者作为祭祀器具、或者作为陪葬物品、或者作为饮食器具、或者作为赠送礼品。
2 、青铜器上面的文字称为铭文,铭文的字体是金文。
金文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春秋,是由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3、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妻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图1黄夫人壶(信阳市博物馆实物照片)图2 黄夫人壶铭文拓片实物和拓片(图1、2),可以清楚的辨认文字为: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祜宝灵终灵后。
那么,这句话怎么标点断句呢?译成白话文又是什么意思呢?标点断句应为: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福宝,灵终灵后。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儿子为母亲黄夫人作的行器,这些物品是你永远享福的宝物,你虽然灵魂在人间终止了,但是你的灵魂变成了上天的女神。
这是黄君孟的儿子为死去的母亲作的陪葬物品,所以称黄子。
有人认为黄子是黄君孟,缘由是黄国是子爵国,所以称黄子,这是错误的。
那时候的国君作器物,一般都称君,决不称爵位,只有对长辈自称子或者孙。
请看黄君孟为自己作的青铜器“豆”(图3),就称自己为“君”。
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妻子自称“黄子”呢?行器:古代国君出行装备的器物。
由于古代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所以也制作行器作为陪葬品。
则:《说文》等画物也。
即等等之类的物品。
福:受天之福,异体字为祜。
有人把祜宝认为宝宝。
这也是不对的,第一个祜字上面没有宝盖。
有的黄国青铜器铭文确实有“宝宝”二字,但是此件青铜器铭文明显是“祜宝“二字。
黄梦升墓志铭
![黄梦升墓志铭](https://img.taocdn.com/s3/m/45031c680b1c59eef8c7b43f.png)
娶潘氏,生四男二女。将以庆历年某月某 日葬于董坊之先茔。其弟渭泣而来告曰: “吾兄患世之莫吾知,孰可为其铭?”予 素悲梦升者,因为之铭曰: 吾尝读梦升之 文,至于哭其兄子庠之词曰
在庆历年某月某日葬在董坊的先人坟地中。 梦升的弟弟渭哭着来告诉我说: “我哥哥 忧虑世人没有理解他的,谁能为他写墓志 铭?”我向来同情梦升,于是为梦升作铭文 如下: 我曾经读梦升的文章,看到他为哥
【译文】那个时候,谢希深出任邓州 知州,他尤其喜欢称赞天下之士。我 于是抄写了梦升的一些文章,想要给 希深看。信还没到,而希深就去世了, 我也就离开了邓州。
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梦 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 无所施,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译文】后来担任邓州知州的人都是
庸俗的官吏,再也没有人赏识梦生了。 梦升为人向来刚强,不愿意与世俗苟 合,凭着他自己满腹的才华,经常为 自己才能无所发挥郁郁不平,最后因 为不得志死在南阳。
【译文】又过了二年,我被调为乾德令。
梦升又被调遣为南阳主簿,我们再次在邓 州相遇。其间我曾问过他平生写了多少文 章,梦升感慨叹息说:“我已经不愿提起 写文章的事了,一个人得志与否是命中注 定的,不是世人不知道我,而是我羞于向 世人提起”。
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 呼,因笑悲梦升志虽困,而文章未衰也。
【译文】我小时候住在随州,梦升跟着他 在随州做官的哥哥茂宗同住。我担任他哥 哥的伴读童子,站在他的各位堂兄的身旁, 我看到梦升年龄十七八岁,眉目明秀,善 于饮酒谈笑。我虽然还年幼,但是我的心 中已经独独对梦升感到惊异。
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 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 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 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
祠堂牌匾贺词
![祠堂牌匾贺词](https://img.taocdn.com/s3/m/d6a07df2c281e53a5902ffe4.png)
祠堂牌匾贺词篇一: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
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
大槐树移民家谱五
![大槐树移民家谱五](https://img.taocdn.com/s3/m/b778a60b76eeaeaad0f33058.png)
大槐树移民家谱五1.(河南)黄庄村黄氏碑记该碑记载:“据黄庄村中《黄氏始祖之墓》碑记记载,其祖原为李姓,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后改姓为黄,以姓氏名黄家庄,1945年去‘家’字称黄庄。
东苗庄、西苗庄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定居成村,苗姓较多,以姓氏取名苗庄,村东、村西分为两个村,村东称为东苗庄,村西称西苗庄。
1958年建大队,1984年队改村,因村委会驻黄庄称黄庄村委会。
”2004年5月18日于河南省南乐县杨村乡黄庄。
2.黄氏始祖之墓该碑碑额上书“万世流芳”,碑身字为“黄氏始祖之墓”,刻碑时间“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小阳月朔”。
该碑碑阴上额字为“报本追远”,碑身碑文记载同黄氏始祖纪念碑碑阴面。
该碑亭位于黄庄村西,坐北面南。
左碑为“黄氏始祖纪念碑”,右碑为“黄氏始祖之墓碑”。
该碑碑额上书“永垂不朽”,右联“有德者国仰民敬”,左联“积善者后世孝忠”。
中间字为“黄氏始祖纪念碑”,左侧字为“附注:始祖墓碑国授古代历史文物保护,国家至宝,风雨久蚀,碑铭损缺,后嗣珍惜敬仰不已,追念本源,故重拟立石,刻原碑铭于后,以后世畅昭矣。
”“南乐黄庄、长门清丰北张庄、次、三门濮阳黄苏庄……仝立。
”“公元一九九三年元月二十九日岁次癸酉孟春朔”。
该面碑文记载:“始祖旧居洪洞县本李姓也。
乃永乐年间迁居南邑,遂改姓黄何哉。
想其实祖大避,迁各更姓名既而不免此役,故迁于邑东十一社堤口村者姓赵,迁于邑西一社东吉七者亦姓赵。
惟我始祖姓黄,乃守故典不忘之父,没后归宗诚至孝盹笃之心也。
世或异之而勿庸异也。
“有取义而我始祖既迁以来,支族甚繁,居亦于独迁开州城东苏家庄村今黄苏庄,及后迁清丰北张家也者,没后姓黄不从李也。
所以刻铭于石永垂不朽,足见先祖追念本源之志千古不磨。
“后嗣传流姓于据万世常昭矣,是以数十世长门长孙(府学生员)。
”“长门清丰北张家,次(不详)、三濮阳黄苏庄”。
“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小阳月朔”。
3.(河南)邵家村邵氏碑记该碑右侧文字为“时维公元一九九六年冬谷旦”,左侧文字为“合族仝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肖王黄堂墓祠碑原文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考证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水有源,如木有本。
故郊坛有制,王朝配享特祭,宗祖存馨,士庶明礼不废。
虽先王先公亦不忒。
凭实七世之庙可以祀事也。
丙辰秋,蚕承之西庥兴此乡人士。
红日彤彤,秋色美秀而灭私心,倾慕者久之。
以为微贤人君子之选泽沐浴而熏陶之不及此也。
及行其冢野,则长林曼草间碑坊参差,星斗遥遥入端砚。
察旧祠之所有横匾焉,额之曰:黄氏先祠。
粤稽黄氏自鼻祖以下及太高祖均居北黄家园肖王村忠信乡。
兵燹之余谱系失传,其祥不可得。
稽所可祥者唯高祖栢存公。
公生明季流贼蹂躏之秋,自幼孤苦伶仃,其不望者仅一线耳。
公二子:长庆先,次庆辰。
庆辰公六子曰:继曾、继永、继考、继珠、继靖、继建。
继建公亦六子曰:宗圣、宗玉、宗容、宗猷、宗远、宗迩。
雍正五年迁居此地,枝枝分居。
宗圣公天性淳朴,经营家务不惮暑寒,家族中有空乏者咸周之,不计偿,虽外人亦如之。
富能施,聚能散,丰享豫大基于此矣。
沿及道和公克绍可烈,大振家声,称巨富焉。
公三子:长文彩、次文科、季文元,鼎定新居。
文彩三子:曰炳、曰炤、曰灼。
文科公五子:曰昂、曰晟、曰景、曰昆、曰昇。
文元公子一,讳泰。
泰公二子:长玉清、次玉森。
玉清公四子‘伯叔季早卒,其克继承统绪者仅仲子耳。
炳公五子玉书、玉郎、玉亭、玉笏、玉洁。
灼公子一,讳玉润。
昆公子四:玉树、玉田、玉珊、玉相。
昇公子一,讳玉畅。
景公四子:玉昭、玉堂、玉琦、玉轸。
昂公子二:玉德、玉音。
黄氏由清初以及民国,以文蔚处魁盖相望,富贵功名极一邑之盛。
藉非积累之厚,培植之深,焉能以迄于今方兴不衰。
诚望族矣。
嗟乎!福祸无常,期虑当立宇宙间,起旋仆忧愁,俟忽毋,亦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
于是,唯仁者为能飨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
礼易曰:王侯有庙,致孝子也,礼其一也。
禧曰:君子将当倡立堂室为先公先灵也。
旧黄称有堂。
玉清公与玉德公,盖有志而未遂也。
今玉堂公等承先启后,义之尽仁之至孝之大者也。
祠宇告竣,于今三年,孔曼且硕,呈飞翚昌盛之观。
既竣,且栽柏松茂竹,祖宗寝庙维神所藏冠裳,俎豆馨香,偕父兄而申虔礼不减。
夫春露率子侄以罗拜,义更懔乎!《大雅》铭曰:丝丝瓜瓞,施施葛藟,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谨序清邑庠生卢玉藩撰文书丹钺曰:使祖先阴灵长安,阖族募祠款盖有年所。
命钺主其事,钺自维绵薄不堪斯任,再三婉辞不许。
复藉修名未立,奋发京师仅免。
继由京师旋里,伏思建祠一事不可忒,躬迁焾焉,不愧先人。
乃邀商诸伯叔兄弟,造祠于义阳东北黄家院街南之阳末。
造月祠两厢南房,均告竣。
接收之款:先叔祖子元公当款千串,稞租百串,公捐款百七十串。
共开支一千三百七十串。
恐建祠后,间有祠乏祀资钱,乃于祠旁置田数亩,造屋迁椁,费计三百串余孔。
一叔以祠田佃百串外,豸青叔以此祠经费无着,复筹捐二百串。
自此以往,岁修岁祀不患。
春露秋霜,迁宗氏之鬼神以妥,以礿祠蒸尝,佑后昆辈之祀事尔炽尔昌。
上作既克告成,有始尤觉有幸,昭兹来许,于斯万年,之所望于后之绳其祖武者。
举人出身陕西巡按使谘议官知同官县事十一世孙黄敦庠谨志(立碑人名单附后)中华民国七年二月上浣谷旦阖族敬立孙世九玉轸堂孙世十士彦绶德士洪模巡士昆仑荣士铎铨栋万孙世一十敦溢淦泗瀛敦庥庸庠庞敦化本丰厚敦愈虑慈慜敦恕党志意敦泽伟佩严孙世二十祖培尧光祖武章舜宪祖谦佑昌祖薰哲荫斌祖范耀翼周祖烈风惠迩祖型念典国孙世三十训辞浩俭训箴芳礼信阳肖王黄堂墓祠碑译文万物的根本是天,人的根本是祖先,像泉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
所以从古至今祭祀祖先已经形成了一种风尚,王公大臣也是如此。
遥望天空,红日彤彤,秋色秀美,我认为贤人沐浴熏陶祭祀祖先的行为高尚啊!我走在墓地草丛间,见墓碑牌坊很多,星斗遥遥,松柏排列整齐,苍翠挺拔,气势恢宏。
考察旧祠堂门头上有横匾,上面写着《黄氏先祠》,考证黄氏自鼻祖开始都在北边肖王村忠信乡黄家园住居。
由于战乱,其他家谱均失传,可以知道的唯有高祖黄柏存,他生于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年间,自幼孤苦伶仃,命悬一线,如果不是他父亲背着他到处逃难,也可能就死了。
黄柏存两个儿子,长子黄庆先、次子黄庆辰,黄庆辰六个儿子:继曾、继永、继考、继珠、继靖、继建。
黄继建也六个儿子:黄宗圣、黄宗玉、黄宗容、黄宗、黄宗远、黄宗迩。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迁居到这个地方,才开始叫黄家院(指黄继建迁居)。
家大人多,弟兄分家住居。
黄宗圣天性淳朴,家中事务身体力行,吃苦耐劳,不惧寒暑,宗族中有贫困的,他都予以周济,不计较偿还与否,即使是对待外姓人也是这样。
富贵时能施舍,财产多时能分给别人一点,富足兴盛就应该这样做啊!到黄宗圣之子黄道和时更是了不起,大振家声,称巨富。
黄道和三个儿子,长黄文彩、次黄文科、小儿黄文元。
黄文彩有三个儿子:黄炳、黄炤、黄灼。
黄文科有五个儿子:黄昂、黄晟、黄景、黄昆、黄昇。
黄文元有一子叫黄泰。
黄泰有两个儿子:黄玉清、黄玉森。
黄玉清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年轻的时候死了,只有老二传宗接代。
黄炳五子:黄玉书、黄玉郎、黄玉亭、黄玉笏、黄玉洁。
黄灼一子黄玉润。
黄昆四个儿子:黄玉树、黄玉田、黄玉珊、黄玉相。
黄昇一子黄玉畅。
黄景四个儿子:黄玉昭、黄玉堂、黄玉琦、黄玉轸。
黄昂两个儿子黄玉德、黄玉音。
我黄氏由清朝初年以及民国时期,因为文才好而考取功名的人很多,富贵功名在信阳首屈一指。
这些成就,如果不是日积月累,用心教育子弟,怎么能够到今天方兴不衰呢?真正是名门望族啊!人当居安思危,福祸无常,人往往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所以仁者能尊老爱幼,尊敬祖先,团结宗族,同宗相认,同宗的人应该设立宗庙,共同祭祀祖先。
所以《礼易》上说:王侯有庙,是礼仪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君子应该提倡的。
以前黄氏就有祠堂,玉清公和玉德公想把祠堂迁到黄家院而没有迁成。
现在黄玉堂等人承先启后,进行迁祠真是仁孝之大啊!黄氏祠宇建成至今三年了,恢宏大气,周围松柏翠竹郁郁葱葱,父老子孙济济一堂,共同到祠里祭祀祖先,非常神圣啊!《诗经大雅》说:绵绵瓜瓞,施施葛藟,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清朝秀才卢玉藩撰写碑文。
钺曰(黄敦庠说):建设宗祠,使先人阴灵长安,宗族为此筹集资金,是我辈多年的愿望和责任。
大家推举我牵头主持建祠,我自己认为能力不行,不能担当此重任,再三婉言推辞没有答应。
又因为我到北京参加举人考试,这件事暂时放那儿了。
后来我在北京考取了举人,很快回到了故里,考虑建祠堂的事不能再拖延了,只有亲自办理此事,才能不愧对先人,于是就邀请伯叔兄弟商议建祠堂事宜,地点选在信阳东北黄家院街南头。
共计接收款项有先祖叔子黄文元一千串,课租一百串,宗族捐一百七十串。
共开支计一千三百七十串。
恐以后祠堂祭祀缺少费用,在祠堂旁置田数亩,租与别人耕种,收入作为祀祠之资,迁坟费用三百串。
豸青(黄锡绶)叔考虑祠堂经费有限,又筹集了二百串铜钱。
从此以后,每年都进行整修祠堂,祭祀祖先。
宗族的坟迁好了,春夏秋冬祭祀正常进行,希望祖先保佑后辈,让祭祀祠堂的香火越来越旺盛。
做事有成功的开始,觉得很荣幸,所以立碑昭示后辈人,愿世世代代永远不衰,寄希望于后来者绳其祖武。
举人出身、陕西巡按使咨议官、同官县(今铜川市)县长,第十一世孙黄敦庠谨志。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二月 (立碑人名单略)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译文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八日后记:尊祖敬宗,聚族睦邻,乃黄氏传家之美德。
肖王乡黄堂村黄氏先祖墓碑年久风化,上下两头字已模糊脱落,唯中间大部可辨。
黄氏后裔尊祖之风虽盛,然考研碑文者甚少。
我自一九八二年抄研古碑文,至今已三十多年矣,其间艰辛自不必说。
因种种原因,过去,肖王乡黄堂祖碑未曾接触,实乃憾事。
近两年往返几次黄堂祖先墓地走访考察,拍摄照片存档。
公务之余,细心考究,有时因一个字辩别,夜不能寐,通宵达旦,深恐愧对先人。
然碑文残缺部分虽经用心补增,终不能全。
现抄存于此,加注标点符号和译文,以示后人,作为粤稽黄氏世系文化之史料。
能为此事,实乃先祖之善行厚德感应所致也。
经考证此碑原为黄氏祠堂碑,民国七年,由陕西省同官县(今铜川市)县长黄敦庠主持立在洋河乡黄家院街南头黄氏祠堂中,后因文革期间破四旧,黄氏后人将碑埋藏于土中,得以幸存。
碑中记载黄继建率六个儿子于雍正五年(1727年)由肖王乡黄家园迁洋河乡黄家院定居。
主要记录黄家院黄氏支系和建祠堂的经过。
一九八七年,黄家院黄氏后人黄乃勤等宗亲将碑移到肖王乡黄堂村黄柏存墓前,在碑的另一面刻上黄柏存、黄庆辰、黄继建的名字作为墓碑。
所以我称为:墓祠碑。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光学二0一六年五月于信阳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