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李白诗 教案

(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2,教学建议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3)李白的特点是"真""狂""野",紧紧抓住诗歌的体类特征.歌行体,最适合表达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情,李白的心理有着一种青春的躁动的情感.3,教学案例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一)[教学目的]1,诵读诗歌,解决难读字读音.2,把握诗歌感情起伏变化.3,了解李白相关思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二,解题三,诵读自学检查:四,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1,请找出体现这首诗情感基调的句子.2,这首诗情感发展的线索是什么3,这首诗能看出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五,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六,诵读全诗,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什么了哪些手法七,有关名句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二)(省级研究课)导入示范朗读,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展示李白的诗作,印发学生课前搜集的李白的相关学习资料,总体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结合本诗探讨李白诗歌的特点:内容,个性,艺术特色总结李白诗歌风格:豪放飘逸研究性学习推荐课题及方法指导:(1)推荐课题: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李白饮酒诗中的生命价值取向李白与陶渊明的饮酒诗比较痛饮狂歌的李白之我见论李白的幽愤酒·中国古代文学·失意文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李白与老庄孔的人生哲学比较(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溯源法纵横比较法。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2. 使学生领悟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风格。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介绍2. 李白诗歌的特点3. 李白代表作品的解析4. 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5. 创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案例分析法:解析李白代表作品,使学生体会诗歌的豪放飘逸风格。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创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2. 李白诗歌精选集3. 投影仪或白板4. 教学PPT5. 创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生平,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豪放飘逸的含义。
3. 作品解析:选取李白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分享作品并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品创作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背诵李白的一首诗歌。
2. 使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进行创作。
3.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教学内容1. 李白诗歌的记忆与背诵2. 豪放飘逸诗歌风格的实际应用3. 李白诗歌主题的探讨4. 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5. 课堂展示与评价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白诗歌的记忆与背诵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李白的诗歌实例,指导学生运用豪放飘逸风格进行创作。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李白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4. 创作练习法: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和素材,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诗歌创作。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第一、二课时学习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①了解李白生平,理清脉络,复述大意。
②鉴赏梦境,品评名句,感悟诗人的傲岸情怀。
学习李白不事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③体会诗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课前准备:①整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搜集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
②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参考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③诵读全诗5遍以上,理清诗的脉络:入梦缘由——入梦登山——梦中游仙——梦醒时分——留言作别,并复述全诗大意。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捕捉奇特的意象,体会诗歌雄奇瑰丽的意境。
学习难点:诗人为什么会从梦中惊醒?为什么诗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时惊醒,而不是“列缺霹雳”之时呢?导学方法:诵读法疑点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象奇特,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回顾以前所学的李白的诗。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独坐敬亭山》中的后两句,本意是突出一个“独”字。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人看山似觉山不俗,山看人似觉人不凡。
山成了人惟一的知音,这该是多么孤独啊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写送别的诗句。
船开了,一叶扁舟在滚滚的大江上向东行进,送行的人目送着船越行越远。
凝望中,船消失在水天相接处。
后一句更有深意:送行的人心潮起伏,如同江水奔涌激荡;送行的人别情依依,如同江水,没有休止;送行的人的友情,也如同江水,源远流长。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两句对仗工整,明为写景,暗为抒情。
游子,指友人;故人,指自己。
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如同游子浪迹他乡,无家可归;落日傍山,冉冉而下,如同故人心萦别情,依依难舍。
景美情深,感人至切。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自上而下,用“飞流”二字来形容。
瀑布的一往无阻,用“直下”二字来描绘,仿佛从天上直跌下来似的。
苏教版选修“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咱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点。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此刻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此刻作为描述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此刻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独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肚量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述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遇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韵潇洒,神情闲逸。
可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一辈子的手腕罢了。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无拘无束,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满身正气。
为此,咱们建议: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要紧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和诗人对人一辈子的深沉感慨。
对此诗的主题,从来有多种说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需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认真体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能够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教师要紧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照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忧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
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情感在驾驭着,因此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非显得空洞夸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4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息的时代。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清新自然,是盛唐之音的典型。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气息,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他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气势、大胆的想象以及不可复制的天才的魅力,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代的无数读者,使他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鄙视权贵的人格精神,更成为后代文学家心慕手追的榜样。
本专题选了李白很有代表性的四首诗,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李白诗的典型审美特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豪放飘逸”的审美特点;《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将进酒》是李白咏酒名篇,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
[学生用书P18]古典诗词的流派文学史上的诗歌流派繁多,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三曹,韩孟,等等。
这里选择影响较大的流派加以介绍。
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风”“骚”就是指以《诗经》“国风”民歌和屈原《离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1.现实主义诗作的特点(1)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如杜甫的大量诗篇,真实而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了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揭示了当时社会问题的本质。
(2)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
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如《新婚别》中的新妇,就有其典型意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放飘逸的李白诗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_0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
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读过这首诗,你感觉李白是怎样一个人?——豪放,嗜酒,有才。
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便有十分才情。
他嗜酒如命,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2. 鉴赏李白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度鉴赏和解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李白的生平介绍及其诗歌作品。
2. 李白诗歌的相关学术研究和评论。
3. 李白诗歌的教学PPT或教案。
学生准备:1. 预习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作品。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教学场地:教室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PPT或教案、笔记本、书籍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讲解(40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性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风格,及其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选取讨论优秀的同学进行分享,引导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鉴赏(40分钟)1. 教师选取两首李白的诗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鉴赏,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分享鉴赏过程和成果。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李白的风格诗歌,可以是一首小诗或片段。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李白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1-苏教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学目标、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梦游》重在引导学生展开多元阅读、《月下》要扣住诗题中的“独”字,理请“月”“影”“我”三者的关系,从而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送友人》要求学生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将进酒》是运用奔迸表情法的杰作,要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教学建议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
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而这一首确实写法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而是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
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简要地讲一点背景知识。
二、教学要求是:.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三、几点初步的设想。
(一)、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是:.至少试读一遍,读得顺畅,没有读错的字;.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的脉络,即入梦缘由—(二)、关于整体感知步骤是:.学生试读全诗,.讲背景知识,.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全诗(这是关键性的一步,要使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就第二题展开讨论后再诵读全诗。
四、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内容一:梦游天姥形式:吟,古体歌行体中的一种,形式自由内容二:留别三、解读诗篇1.朗读诗歌: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
天姥: mǔ瀛洲:yíng剡溪:shàn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 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 穿;jī鞋子。
暝:míng 日落,天黑。
殷岩泉:yǐn 雷声。
訇然:hōng 大声。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青冥:míng 深远。
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 叹息。
2.结构分析。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明确:“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先自读,找出这部分内容)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给学生时间仔细找,答案在结尾处)明确:“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③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主备人:审定人:答案制定人:复习目标及重点:1、背诵默写2、诗歌赏析一:背诵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1、我欲因之梦吴越,。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世间行乐亦如此,。
?,。
,!《月下独酌》《送友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将进酒》1、君不见,,。
2、君不见,,。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4、,。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5、陈王昔时宴平乐,。
6、主人何为言少钱,。
五花马,千金裘,,。
二、送别诗鉴赏《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牐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牐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牐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写出鉴赏语:《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本诗中有一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找出来并赏析:《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浙》王维王昌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寒雨连江度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分析两诗的异同点(1)相同点:(2)不同点:《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赠别诗一般都写的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的别具一格,其特点是:5、、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6、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7、“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李白送别诗赏析:一、壮别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很少看到眼泪,更不用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初步归纳“豪放飘逸”的表现形式。
4.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5.学习评价设计
1.引导学生从意象设置、情感内涵、手法、语言等多个角度鉴赏李白诗歌,并初步总结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表现。
2.能够通过知人论世和鉴赏的方法,走进诗歌,读出情感。
学的活动3
讨论与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走进诗歌意境,体悟诗人情感。
环节四:
学生归纳诗歌“豪放飘逸”的表现形式,教师总结。
活动意图:分析李白诗歌特点,体悟“豪放飘逸”内涵。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程的完整性)
第三课时:由李白的人际交往学习他的送别诗,可结合《赠汪伦》《春夜别友人二首》《送魏万之京》开设“送别诗”专题,通过比较归纳的方式,学生自主鉴赏李白送别诗的特点,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中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第四课时:学生自主交流李白其他诗歌,可从意象设置、情感内涵、手法、语言等多个角度交流讨论李白诗歌,总结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表现。由《将进酒》开展一场诵读展示课,教师可根据学生体悟情况作全班或个别诵读指导,最后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李白诗歌的体悟。
年级
高二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专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诵读四首诗歌,寻出“豪放飘逸”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通过诵读与知人论世的方式走进李白的诗歌,多角度研读四首诗歌,对李白诗风格形成整体的把握。
6.学习活动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放飘逸的李白诗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_1

班级姓名学号
课题
《将进酒》》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2、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由。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重点
难点
体会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领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奔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学法
指导
3、填充:
(1)这首诗的基调是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之情。
(2)本诗的主旨句是:。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新知探究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性补偿:
(一)、《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关于“将”字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含义,在《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二)、写作背景
《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4、全文情感变化怎样?主基调是什么?
5、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学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见《优化方案》第33页)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3、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预习积累
(一)读准下列字音:
瀛洲剡溪渌水著青冥暝
鸾悸殷栗澹訇
(二)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与歌行体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
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
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统称为“歌行体”。
《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
”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行”,有“乐曲”的意思。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
李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
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
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
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
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
意象与意境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
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
意境和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
读一首诗,也如同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种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齐白石的画,在不懂事的小孩子眼里,不过是几只像样的虫、虾。
然而,就在这虫、虾之中,隐藏着更深刻、更令人心动的东西。
读诗歌也是这样,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是准确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路径。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简单地说就是诗歌作品中的客观形象,这些客观形象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什么是意境?概括地讲,意境是诗人感情和诗句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准确地理解形象和融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对于理解诗歌意境尤为重要。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1.感知形象,体悟感情对形象鲜明、感情比较容易把握的诗歌,应该首先准确把握形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以感知和体会。
我们来一起看几首元曲。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江上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将一组浸润着旷远萧疏情味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等)极富层次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那份难以遣怀的羁旅愁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虽然抒发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但那一系列色彩明丽、搭配和谐的形象(碧云天、黄花地、霜林红叶和紧吹的西风、南迁的大雁),又将一幅别致的图景镌刻在欣赏者的记忆深处。
《天净沙·江上》则是把自然疏朗、充满野趣的村居人家和轻曼恬淡的渔家乐融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人歆羡不已。
要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先要准确理解这些诗歌意象。
2.依托感情,品赏意韵诗歌是抒怀的语言艺术。
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旨趣。
如果诗人创作时采用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那么把握诗歌感情就相对轻松了。
准确认知感情,再通过联想和想像去观照诗歌形象,因为形象总是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附有诗人的感情色彩的。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围绕颔联中的“悲”和尾联中的“恨”,并联系“乍见”和诗题中的“宿别”,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诗人抒发的亲友偶遇又将匆匆作别的留念之情。
由此再结合“江海别”、“隔山川”、“离杯”等形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颈联所描绘的情境了:寒夜里,灯光暗照,竹林深处,细雨敲打着劲瘦的竹叶,泛起濛濛雨雾,似漂浮着的片片烟云。
极具表现力的“寒”、“湿”、“浮”等词语笼进了诗人无数透彻肺腑的感伤惆怅。
3.立足形象,展开联想诗歌总是将感情寄寓形象之中,“风云变色,草木含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仔细揣摩诗歌形象,并融入自己对形象的感情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以期达成与诗人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对诗歌感情的准确领悟。
唐代张籍《秋思》和清代高鼎《村居》可以看做是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之作: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先说《秋思》。
让我们展开想像:诗人远离故土,蛰居洛阳,念亲思乡之意随秋风而起。
情意缠绵,思绪联翩,欲诉诸笔端,托人捎与亲人的万种情思犹不能尽诉衷肠。
捎信人临行上路,诗人又拆开封好的信件,还想再写上几句。
一个生活细节的描写,道尽了多少游子望尽天涯的情怀。
真是一首小诗,两行清泪!再说《村居》。
《村居》以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词句勾勒了一组极富动感的意象,抒写了诗人村野闲居的怡乐之情。
田野里碧草油油,杨柳依依,一群孩子在初春的田野里放着风筝。
多么闲适,又多么恬静,不愧为清诗中的上品。
艺术最基本的单位是意象。
“意境”的基础就是“意象”。
“意象”要让人即目可见,具体可感。
如果不能使“意象”具体可感,就会影响人们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古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称之为“隔”。
所谓“隔”,就是“意象”影响了人们对“意境”的把握。
王国维曾特别比较过“隔”和“不隔”的三个句子,值得我们来了解、玩味一番。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隔与不隔,就在于诗中形象能否让读者清晰地把握形象背后的主观感情。
有这样一首小诗,请大家看是“隔”还是“不隔”呢。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一曲随景口占。
多么鲜明的意象组合,多么巧妙的数词连缀,又传达出多么恬淡平和、闲适从容又旷达悠远的人生况味。
二、真题剖析(2013·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鉴赏描写意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三、四句描写“烟”,第三句是对“烟”的静态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像云一样的颜色,突出了“烟”的洁白;第四句是对“烟”的动态描写,“流”字描写了烟的动态。
由此可以总结出诗人描写“烟”的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动静结合等。
三、技法规律鉴赏诗歌的意境就是赏析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透过画面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步骤是: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现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两首诗的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异,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王勃的《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王维的《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意象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
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
末联写景。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漂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1.李白的悲剧李白是个有才能又有政治抱负的人,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受到唐玄宗赏识后,趁唐玄宗叫他为一支新曲子填歌词的时机,喝醉了酒的李白竟让宦官头子高力士跪着给自己脱靴子。
受了羞辱的高力士,记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把杨贵妃比做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