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的发现过程
基本粒子和夸克
基本粒子和夸克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础的物质单元,无法再细分。
它们包括了六种类型的轻子(电子,mu子,tau子,电子中微子,mu中微子,tau中微子)以及六种类型的强子(质子,中子,Λ重子,Ξ重子,Ω重子,Δ子),还有带有质量的玻色子(W玻色子,Z玻色子,夸克,反夸克、光子,以及引力子等)。
其中,电子、质子、中子和光子是最常见的基本粒子。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是组成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构成元素。
它们有6种类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魅夸克,顶夸克,底夸克和奇异夸克。
夸克是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介质,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强子。
在强子中,夸克组成约束的复合粒子,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在单独存在时从未被观察到的原因。
夸克的质量通常被量度为它们的相对质量,也就是它们与质子的质量之比。
夸克的种类是由它们电荷,腺体和轻重标识决定的。
上夸克和下夸克是两种最轻的夸克,它们共同构成了质子和中子。
魅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比上夸克和下夸克要重,它们可以通过以前的实验来检测,质量越大,它们的生命期就越短。
奇异夸克是介乎于上夸克和底夸克之间的一种夸克。
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来描述,它们会发生引力并影响彼此的运动状态。
夸克的发现有点像在大森林中寻找不同的物种。
早期实验中,通过观察到高能质子或中子在物质中撞击而产生的新的、未知的粒子,以及观察到一些由质子或中子发射的可见光和电子对。
这些实验及对观测到的数据的研究,加上物理学家的理论模型和假设,终于在1960年代中期发现了夸克。
在物理学研究中,夸克和基本粒子的发现在理论和实验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基本认知。
研究夸克和基本粒子的性质,有助于理解物质组成的基本法则以及复杂的物理过程。
它们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芯片、核工程和医学领域等。
总之,基本粒子和夸克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单元。
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应对真实世界中的物理问题都十分重要。
最小的粒子~夸克
夸克夸克(英语:quark 日语:クォーク朝鲜语:쿼크希腊语:Quark 希伯来语:Quark 俄语:Кварковые 泰语:อนุภาคมูลฐานสามชัน阿拉伯文:كراوك)简介(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在高能下碰撞,产生了一对几乎自由的夸克。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G.茨威格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Quark组成的。
它们具有分数电荷,是基本电量的2/3或-1/3倍,自旋为1/2。
【夸克一词是盖尔曼取自詹姆斯·乔埃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词句“为马克检阅者王,三声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夸克在该书中具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一种海鸟的叫声。
他认为,这适合他最初认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电荷非整数”的奇特想法,同时他也指出这只是一个笑话,这是对矫饰的科学语言的反抗。
另外,也可能是出于他对鸟类的喜爱。
】夸克是什么?1、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中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中子。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性质它们具有分数电荷,是电子电量的2/3或-1/3倍,自旋为1/2或-1/2。
最初解释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论需要三种夸克,叫做夸克的三种味,它们分别是上夸克(up,u)、下夸克(down,d)和奇夸克[1](strange,s)。
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魅夸克)(charm,c)。
1977年发现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种夸克底夸克(bottom,b)。
1994年发现第六种夸克顶夸克(top,t),人们相信这是最后一种夸克。
夸克理论认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uud),中子(udd);反重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
夸克理论还预言了存在一种由三个奇异夸克组成的粒子(sss),这种粒子于1964年在氢气泡室中观测到,叫做负ω粒子。
伦道夫夸克简介
伦道夫夸克简介伦道夫夸克:一个探索微观世界的粒子伦道夫夸克(Rudolph Quark)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微观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作为强子的组成部分,伦道夫夸克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伦道夫夸克的基本性质、发现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伦道夫夸克的基本性质1. 質量:伦道夫夸克是一种重子,具有较小的质量。
他们的质量大约是轻子质量的几百倍,但是相对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而言,伦道夫夸克的质量非常小,约为二者的1/3。
2. 电荷:伦道夫夸克具有电荷,电荷的大小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他们的电荷数目以单位电荷值e记,e的绝对值约为1.602 x 10^-19 库仑。
3. 简单性:伦道夫夸克是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不可再分;而且他们不是由更小粒子组成的。
4. 存在模式:伦道夫夸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多夸克组合的形式存在,一般以三夸克或两夸克和一反夸克的形式出现。
5. 强力相互作用:伦道夫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强相互作用来维持,它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其他三种是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二、伦道夫夸克的发现历史伦道夫夸克的概念最早由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
盖尔曼在研究强子的性质时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模式,他提出了一种解释方式,认为在强子内部存在着一些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这些粒子被称为夸克。
随后,理论物理学家乔治·苏佩左(George Zweig)也独立提出了类似的理论,并称这些粒子为夸克。
两人的研究结果被广泛接受,并引起了人们对于夸克结构的深入研究。
在实验上,伦道夫夸克的存在得到了一些间接的证据。
例如,由于伦道夫夸克在强子内部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大小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观测强子的衰变模式和性质来推断夸克的存在。
另外,高能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也为夸克的探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第一个实验证据是在1968年,由费姆实验所的物理学家萨缪尔·坎普顿(Samuel Ting)领导的实验组在美国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同步加速器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粒子,被命名为“J粒子”。
夸克简介
探究
物质的最小结构 就是夸克吗? 盒子里还有盒子 吗?
3.夸克的性质
1、电荷 夸克的电荷值为分数——基本电荷的−1⁄3倍或+2⁄3 倍,随味而定。 由于强子的电荷,为组成它的夸克的电荷总和,所 以所有强子的电荷均为整数:三个夸克的组合、三个 反夸克,或一个夸克配一个反夸克,加起来电荷值都 是整数。
例如
质子,电荷为+1,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 下夸克组成。
(6)在1971年的一份论文中,约翰·李尔普罗斯、 格拉肖和卢奇亚诺·马伊阿尼一起对当时尚未发现的 粲夸克,提出更多它存在的理据。到1973年,小林诚 和益川敏英指出再加一对夸克,就能解释实验中观测 到的CP破坏,于是夸克应有的味被提升到现时的六种。
(7)粲夸克在1974年被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 现。观测到的粲夸克在介子里面,与一个反粲夸克 束缚在一起。这个发现终于使物理学界相信夸克模 型是正确的。
2.夸克是怎么Βιβλιοθήκη 的(1)1964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 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2)夸克理论的初期,盖尔曼和茨威格的模型中, 夸克有三种味,分别是上、下及奇。 当时学界对于夸克的本质有所争论,一方认为夸 克是物理实体,另一方则认为,它只是用来解释当时 未明物理的抽象概念而已。
(3)在一年之内,就有人提出了盖尔曼-茨 威格模型的延伸方案。谢尔登·李·格拉肖和 詹姆斯·布约肯(James Bjorken)预测有第四 种夸克存在,他们把它叫做“魅”。 (4)史丹佛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深度非弹 性散射实验在1968年指出:质子含有比自己小得多 的点状物,因此质子并非基本粒子。然而,物理学 家当时并不愿意把这些物体视为夸克,反而叫它们 做“成子” (5)夸克的存在由SLAC的散射实验间接证实:夸克 不但是盖尔曼和茨威格三夸克模型的必要部份。
世界科学技术史物质的基本结构与统一场论(1)
▪ 4.粒子对撞机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1988年,5.6吉 电子伏特,周长240米
▪ 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正负电子对撞机 (LEP):1998年,100吉电子伏特,周长27公里
▪ 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周长87.5公里, 耗资80亿美圆
四、微观时空:翻腾的“量子泡 沫”
▪ 3.并不存在宇宙的终极理论;事件在一定程 度之外不可能被预言,仅仅是以一种紊乱 或 任意的方式发生。思源自题▪ 什么是“夸克禁闭”?
三色:红(R)、绿(G)、蓝(B)三色
▪ 4.夸克禁闭:物质内部不能分离出自由夸克 的现象
打出一个π介子
▪ 5.“渐进自由”:夸克越相互接近、其相互作 用力越减小的现象
▪ 6.轻子家族:电子、μ子、τ子及其各自的中 微子
泡利:中微子
▪ 厄普代克:“宇宙的烦恼”:
▪ 中微子多么微小 没质量微不足道 没有电荷 对谁也不干扰。 地球是个傻大个 驰骋穿过自逍遥
五、超弦理论:宇宙万有理论 (T.O.E)
▪ 宇宙的终极构成不是简单、无维的数学点, 而是在单维内展开的无穷、细小的弦,宇宙 中的一切粒子和力都是弦的振动.
六、宇宙终极理论之争
▪ 1.确实存在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如果我们 足够聪明的话,总有一天将会找到它。
▪ 2.并不存在宇宙的最终理论,仅仅存在一个 越来越精确地描述宇宙的无限的理论 序列。
一、物质的基本结构:夸克和轻 子
1.中子与反电子的发现
查德威克:中子 狄拉克:预言反电子
2.夸克的发现
肯德尔、弗里德曼与泰勒:用电子轰击质子 盖尔曼:Three quarks for master mark
▪ 3.夸克的“味”和“色”
六味:上(u)、下(d);奇异(s)、粲(c);顶(t)、底 (b)
粲夸克是如何被发现的? 当阿热遇见赛先生
粲夸克是如何被发现的?当阿热遇见赛先生“我们期待这个能成为未来物理学教科书的一部分。
过了几年,这个愿望实现了。
”撰文John Iliopoulos(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荣誉教授、狄拉克奖获得者、粲夸克的发现者之一)翻译高苹(哈佛大学物理系)编辑丁家琦物理学家的行话中,若是提到“charm”(中文意为“魅力”)这个英文单词,首先让人想到的并非某位窈窕淑女的迷人丰采,而是一种晦涩难懂的粒子——夸克(quark)。
夸克是我们发现的最“基本”的粒子。
一切物质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夸克就是质子和中子的组成成分。
如何追寻最小的粒子的过程,是另一个充满激情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我们的故事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当时我正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做博士后,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和其他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年轻人小团体,不仅在一起愉快地讨论物理,也一块儿滑雪、登山、吃喝玩乐。
我们并没有在物理方面做很多事,但是正如小团体的一员David Sutherland所言,我们正在搞一些大事情。
那时我们知道有三种夸克存在,分别叫做u、d和s(译者注:u即up,称为上夸克,d即down,称为下夸克,s即strange,称为奇夸克)。
质子和中子由前两种构成;第三种s代表“奇异”(strange),构成一些寿命很短的不稳定粒子。
正是那段时间,我对关于第三种夸克的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问题看起来如同下一盘好棋:既挑战智力又完全无用。
这个问题跟弱相互作用中的发散(the divergences of weak interactions)有关,下面就让我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经典物理中的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属于经典物理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探测到,但是在微观尺度上,我们还发现了两种新的相互作用:用于维持原子核结构的强相互作用,和引起核β-衰变以及其他一些不稳定粒子衰变的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看起来很特殊,因为它破坏了一些其它三种相互作用都遵守的守恒定律。
粒子世界知识点总结
粒子世界知识点总结一、粒子世界的基本概念粒子世界指的是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是由各种基本粒子构成的。
根据标准模型的描述,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包括夸克、轻子、光子、介子、强子等。
这些基本粒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各种物质,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在粒子世界中,还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如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等。
二、发现历程1. 原子结构的发现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提出了原子存在的观点。
而后的伏尔泰、道尔顿也曾提出原子学说。
到了19世纪,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结构模型。
随后的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卢瑟福模型。
这一系列的发现奠定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基本粒子的发现20世纪初,研究人员开始发现原来的"基本"粒子不是最终的基本粒子。
人们陆续发现了众多新的基本粒子,进而推动了基本粒子物理的发展。
如光子的发现、玻色子的发现等,都为基本粒子物理奠定了基础。
3. 标准模型的建立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标准模型,这个模型总结了基本粒子的分类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
标准模型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已知的粒子,并解释了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准模型被认为是粒子物理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主要粒子1. 夸克夸克是构成介子和强子的基本粒子。
它们有6种不同的类型,即上夸克、下夸克、顶夸克、底夸克、粲夸克和异夸克。
夸克之间是由强子相互作用力所结合的,由于强子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大,因此夸克无法被孤立地观察到。
2. 轻子轻子是另一类基本粒子,包括电子、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
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中微子则是一种不带电、质量非常小的粒子,其特性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借此来研究宇宙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3. 光子光子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传播媒介,也是电磁场的基本单位。
光子不带有电荷、质量为零,并且能够以光的形式传播。
光子在粒子世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性质对于人们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微子和夸克
中微子和夸克
中微子和夸克是现代物理研究中重要的两个概念。
中微子是一种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的亚原子粒子,它是一种带有自旋1/2的费米子,没有电荷和质量,只有微弱的相互作用,因此很难被探测到。
而夸克则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等强子的基本粒子,是一种带有1/2自旋的费米子,具有电荷和质量。
中微子的发现源于日本物理学家小林松夫和益川敏英的实验,他们利用了一个由贝他衰变产生的反应,最终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即中微子。
中微子有着极弱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但随着探测设备的不断升级,中微子也终于被科学家们发现。
夸克则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黄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质子和中子等强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
这一理论得到了实验结果的证实,夸克因此成为了现代物理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粒子之一。
中微子和夸克虽然都是基本粒子,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在质量上,中微子几乎没有质量,而夸克则具有一定的质量。
其次是在相互作用上,中微子的相互作用极为微弱,而夸克则存在强相互作用。
中微子和夸克在现代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也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中微子在天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用来研究宇宙射线的来源和变化;而夸克则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中的关键部件之
一。
总之,中微子和夸克作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它们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和物质,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深度解析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小颗粒——夸克
深度解析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小颗粒——夸克夸克(Quarks)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小颗粒之一,隶属于基本粒子中的重子和介子。
它们构成了构成了质子和中子等大部分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度解析夸克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性质。
夸克的基本特征夸克是由Gell-Mann和Zweig于1964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基础粒子,可以被视为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夸克的电荷是1/3或2/3,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质子和中子的电荷总是整数。
夸克永远都是以束缚的方式存在于一个粒子中,即它们永远不会孤立存在。
夸克的种类目前,夸克被分成6种类型。
它们是上夸克(Up quark)、下夸克(Down quark)、奇夸克(Strange quark)、顶夸克(Top quark)、底夸克(Bottom quark)、和魅夸克(Charm quark)。
每种类型的夸克都有不同的电荷、质量和自旋。
夸克的结构夸克的结构非常奇特。
实际上,夸克没有表面、没有体积,而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
物理学家已经确定了夸克的质量,但是很难用数值对其体积进行估计。
夸克的体积可以被认为是零,因为它们的质量被认为是由束缚它们的力产生的。
夸克的作用在粒子物理学中,夸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有助于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夸克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粒子的稳定性和它们的电荷。
此外,科学家还编写了一些理论,以通过夸克的理论研究更大的粒子。
尽管夸克的存在非常复杂,但它们是粒子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夸克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的性质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
我们对夸克的了解还在不断深入,这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技术和更好地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简介
一、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简介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1952年并人南京大学)农业化学系首届毕业生,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大哥李宏道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商科,二哥李崇道毕业于广西大学畜牧兽医学系,大弟李达道肄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航空工程系,二弟李学道和小妹李雅芸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
-],曾就读于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附中和抗战时期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内迁江西组建的赣州联合中学,因战乱连小学和中学毕业的正式文凭都未取得,1943年夏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当时浙江大学本部已从广西宜山县迁至贵州遵义老城,文学院、工学院及师范文科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及师范理科设在湄潭县,一年级新生在湄潭永兴镇上课)。
在永兴镇上大学一年级[师从享有“中国雷达之父”美誉的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1907--1983)教授]。
1944年夏他因翻车事故受伤休学半年,同年11月日军侵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办,1945年年初他辗转进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学习(师从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1946年9月获政府经费资助和朱光亚(1924.12.25—201 1.02.26)一起作为吴大猷教授[wuDayou,1907.09.29—2000.03.04,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之父”]的随行研究生赴美。
李政道以大二学历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因无大学毕业文凭刚开始时是非正式生),1948年春通过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被录取,1950年年初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博士论文《白矮星内的氢含量(Hydrogen content ofwhitedwa矿stars)》的答辩(利用新的星体结构稳定性证明白矮星内的氢含量不大于l%,从而说明白矮星只能是恒星演化的终点。
同时证明白矮星的能量并非是其内部核反应的结果,并首次正确地计算出简并物质的电导率。
叫三声夸克111
物力和人力,设计出了多种夸克模型,建造高能 电子对撞机。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夸克 (或层子)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或层子)至今 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对此,粒 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因为夸克(或层子)是极不稳 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 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1996年2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天津大 学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夸克存在吗》,向“夸克 说”提出了质疑。其后,八位资深记者致书中央 领导,建议中央慎重考虑是否实行基础科学理
三、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目 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 是什么? 答:(1)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 原子——原子核—— 强子——夸克。 (2)最新成果 — 夸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物质结构模型
研读问题
一、“夸克”是什么?长诗《芬尼根之 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 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答:“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 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 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 夸克。”科学家盖尔曼借其中的 “夸克”为自己的假想命名。实际 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上夸克(U) 下夸克(D)
奇异夸克(S) 粲夸克(C)
顶夸克(T) 底夸克(B)
1994 年4 月6 日, 在费米实验室发 现了第三代顶夸 克
丁肇中: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研究的方向主要 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 、 量子色动力学 的研究。1966年开始,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进 行了一连串关于量子电动学和矢量介子 (vector meson) 的实验 工作,不但加深了人类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证实了量子电动 力学的正确性。1972-74年,小组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进 行实验,发现了第四种夸克 (quark),由于「J」和「丁」字形 相近,丁肇中将其命名为J粒子,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1992年7月4日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6月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 术合作奖。 1999年6月28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来华访问,江 泽民主席会见了他。 1999年11月,应邀来中国科学院参加学术 活动,朱镕基总理会见了他。
夸克的电荷量
夸克的电荷量1. 引言夸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们具有电荷量,是构建我们周围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夸克的电荷量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夸克的发现与分类夸克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于1964年提出,并在之后几年被实验证实。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粒子。
它们被认为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等核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它们所携带的电荷量和其他性质,夸克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目前已经发现了六种不同类型的夸克,它们分别是上夸克(u)、下夸克(d)、顶夸克(t)、底夸克(b)、奇异夸克(s)和魅夸克(c)。
这些名称代表了它们不同的特征和性质。
3. 夸克的电荷量每种夸克都携带着特定大小和符号的电荷量。
根据标准模型理论,上夸克和顶夸克携带正电荷(+2/3e),而下夸克和底夸克携带负电荷(-1/3e)。
奇异夸克和魅夸克的电荷量也符合这一规律。
这里的“e”代表元电荷,它是一个基本常量,等于 1.602 x 10^-19 库仑。
所以,上夸克的电荷量为+2/3 * 1.602 x 10^-19 C,下夸克的电荷量为-1/3 * 1.602 x 10^-19 C。
4. 夸克的重要性4.1 构成核子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等核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而中子则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4.2 强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
它通过交换胶子粒子来传递力量。
胶子粒子是载负强色荷(与夸克的色荷相对应)的粒子,它们在夸克之间传递强相互作用力。
夸克的电荷量和色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色荷是负责强相互作用力的载体,而电荷量则决定了夸克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3 标准模型标准模型是目前对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最完善的理论框架。
夸克粒子的发现顺序
夸克粒子的发现顺序夸克粒子的发现顺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物理学家们对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首先,1964年,物理学家格尔曼、维茨、赖茨克和鲁比斯合作提出了“夸克”这个概念。
他们认为,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
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它打开了理解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新途径。
接着,在1968年,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和温伯格的实验团队发现了第一种夸克粒子,命名为“上夸克”。
随后不久,在1970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杰斯和柯恩合作发现了第二种夸克粒子,取名为“下夸克”。
然而,这只是整个夸克粒子的发现过程的开始。
随后,物理学家们继续不断探索,发现了更多的夸克粒子。
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巴尔洛和里奇在史丹福大学进行的实验中发现了第三种夸克粒子,被命名为“奇夸克”。
随后,又陆续发现了“魅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使得夸克粒子的家族变得更加完整。
到了20世纪80年代,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3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泰勒领导的实验团队在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发现了“粲夸克”。
这个发现被视为对夸克模型的巨大验证,夸克粒子结构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夸克粒子的发现顺序的历程充满了困难与挑战。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一步一步揭示了夸克粒子的存在。
这不仅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也深化了我们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认识。
总的来说,夸克粒子的发现顺序经历了夸克概念的提出、上夸克和下夸克的发现、奇夸克的发现以及其他夸克粒子的陆续发现。
这一系列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2、现代物理学探求夸克的实验汇总
2、现代物理学探求夸克的实验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预计年内竣工,这确是2007年世界科技界的一件大事。
物理学家对于它运转后可能获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满怀着美好的憧憬和急切的期盼。
因为理论上的突破、建树、延拓,离不开实验实践的步步深入;尤其是一些标志性仪器的创制,对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至为关键。
凡大型的加速器,往往是粒子物理发展的必要凭借,也是其发展水准的标志之一。
LHC当然如此,它预示着:由相对论和量子论之百年辉煌所造就的现代物理学,还会在本世纪迎来其基本理论深层发展的热潮。
LHC是世界上迄今最庞大、最高超的加速器。
27千米周长的环形隧道中安装两个粒子(质子等强子或重离子)束流管道,又配有四个非常精致、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左图即为最大的探测器Atlas),中国科学家也参与其研制。
两质子束分别沿两管道反向穿行,加速后对头碰撞;质子-质子相互作用的速率为109个事件/秒,而每个事件又会产生106信息组的数据。
筛选、分析如此大量的数据,要求目前已相当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更上一层楼”。
再者,那么长的环形管道四周置有能产生甚强磁场的超导电磁铁,须用1.9K的液氦(有70万升之多)冷却,如此大规模的极低温设施实属罕见。
建造这台“顶级”加速器,不仅是粒子物理高度发展的标志,也称得上是当今高科技、“大科学”的一个里程碑式宏伟工程。
1、窥探大自然奥秘众所周知,绝大部分微观粒子是在加速器里发现的。
经过加速和碰撞,实现粒子反应,产生新粒子,并探测粒子的性状、结构以及相互作用机制。
利用加速器,不仅会发现新粒子,而且可验证,并由此修缮、扩充相关的理论模型。
譬如说,CERN的超质子同步加速器(SPS)于1983年发现了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W和Z0,这便证实了弱-电统一理论;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太电子伏(TeV)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于1995年发现了第六种最重的夸克——顶夸克(t),由以扩充了夸克模型,并确认物质的“基底”粒子层次——夸克-轻子共有三“代”。
粒子发展史
基本粒子发现年表-----------------------------------------------------------------------1.1833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提出电解定律:析出的物质质量与物质的化学当量成正比,奠定基本电量的基石,测出氢离子的e/m=9.65x104库仑/克。
2.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发现电子,阴极射线管内带负电粒子的e/m=1.76x108库仑/克。
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3.1900年,德国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于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
4.1905年,犹太人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提出光子说。
1921年因“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奖。
5.1908年,伯兰经由布朗运动的观察,证实水分子的存在。
6.1908年,英国的卢瑟福,证实α粒子即氦核,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7.1911年,英国的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8.1911年,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电子的带电量为1.6x10-19库仑。
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
9.1912年苏格兰的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 1869-1959)发明云室(Cloud Chamber),当高速的原子或原子核等粒子在云室中行进时,沿其路程所生离子使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呈现粒子所经的轨迹,威尔逊因此发明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奖。
10.1913年,丹麦人波尔提出原子模型。
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
11.1919年,英国的卢瑟福以α粒子撞击氮核,撞出氢核即质子,发现质子。
12.1924年,法国人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提出物质波的理论(电子的波动性质)。
1929年诺贝尔物理奖。
13.1926年,德国人海森伯和伯恩、奥地利人薛丁格,分别建立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
14.1928年,英国人狄拉克提出相对论性量子力学,预言正电子(反粒子)的存在。
夸克
在1971年的一份论文中,格拉肖、约翰·李尔普罗斯(John Iliopoulos)和卢奇亚诺·马伊阿尼 (Luciano Maiani)一起对当时尚未发现的粲夸克,提出更多它存在的理据 。到1973年,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指出再加一对夸克,就能解释实验中观测到的CP破坏,于是夸 克应有的味被提升到现时的六种 。
β衰变及其逆过程“逆β过程”在医学上都有常规性的应用,例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这两个过程 在高能实验中也有应用,例如中微子探测。
图2
图2为六种夸克间弱相互作用的强度。线的“深浅”由CKM矩阵的元的大小决定。
尽管所有夸克的变味过程都一样,但是每一种夸克都偏向于变成跟自己同一代的另一夸克。所有变味的这种 相对趋势,都是由一个数学表来描述,叫卡比博(Cabbibo)-小林(Kobayashi)-益川(Maskawa)矩阵(CKM 矩阵) 。
在强子中决定量子数的夸克叫“价夸克”。除了这些价夸克,任何强子都可以含有无限量的虚(或“海”) 夸克、反夸克,及不影响其量子数的胶子。强子分两种:带三个价夸克的重子,及带一个价夸克和一个反价夸克 的介子。最常见的重子是质子和中子,它们是构成原子核的基础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有很多不同的强子,它们的 不同点在于其所含的价夸克及这些内含物所赋予的性质。而含有更多价夸克的“奇特强子”,如四夸克粒子 (qqqq)及五夸克粒子(qqqqq),仍在理论阶段。尽管实验上已有迹象表明其存在,但是它们的存在仍未被最 终证实。
盖尔曼原本想用鸭的叫声来命名夸克。开始时他并不太确定自己这个新词的实际拼法,直到他在詹姆斯·乔 伊斯小说《芬尼根守灵夜》里面找到“夸克”这个词:
最新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呢
世界上最小的物质:夸克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在高能下碰撞,产生了一对几乎自由的夸克。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G.茨威格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Quark组成的。
它们具有分数电荷,是基本电量的2/3或-1/3倍,自旋为1/2。
夸克是比中子和质子更小的微粒。
遵循“渐近自由”原理。
[2]世界上最小的物质:夸克的名称来源夸克一词是盖尔曼取自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句“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 ter Mark)”。
无非是指一个质子中有三个夸克。
另外夸克在该书中具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一种海鸟的叫声。
他认为,这适合他最初认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电荷非整数”的奇特想法,同时他也指出这只是一个笑话,这是对矫饰的科学语言的反抗。
另外,也可能是出于他对鸟类的喜爱。
世界上最小的物质:对于夸克的定义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中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中子。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世界上最小的物质:夸克的发现研究除顶夸克外的五种夸克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它们的存在,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便因发现魅夸克(又叫J粒子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近十年来高能粒子物理学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顶夸克 (t)。
至于1994年最新发现的第六种“顶夸克”,相信是最后一种,它的发现令科学家得出有关夸克子的完整图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于一秒之内宇宙如何演化,因为大爆炸最初产生的高热,会产生顶夸克粒子。
研究显示,有些恒星在演化末期可能会变成“夸克星”。
当星体抵受不住自身的万有引力不断收缩时,密度大增会把夸克挤出来,最终一个太阳大小的星体可能会萎缩到只有七、八公里那么大,但仍会发光。
夸克理论认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内部的,不存在单独的夸克。
一些人据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夸克不是真实存在的。
“夸克家族”的新发现
“夸克家族”的新发现领导人是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
科学家观测到粲夸克在介子里面与一个反粲夸克束缚在一起。
该介子被称为J/ψ粒子。
1976年,里克特和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夸克家族”中,上夸克、下夸克是质量最小的,顶夸克则是目前发现最重的夸克,它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85倍。
最先发现顶夸克的是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
1994年3月2日,费米国家实验室发布报告会,两个实验组CDF和DZERO共同证实了对顶夸克的观测。
其实,早在1992年10月,这两个研究组就已经捕捉到顶夸克存在的线索,但为了得出更确实的结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物理学家们一直在搜集更多的证据。
测定最准确夸克质量除了上夸克、下夸克,其他4种夸克都只能在高能加速器上才能观测到。
这也是各国不惜动用巨资建设高能加速器的原因之一。
2014年3月19日,来自费米国家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加速器和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物理学家,合作发布了目前最准确的顶夸克质量测定结果。
来自万亿电子伏加速器的CDF和DZERO探测器实验组以及来自大型强子对撞机的ATLAS、CMS实验组共同公布的结果为173.34(+/-0.76)GeV/c2(GeV 表示十亿电子伏,为能量,GeV/ c2则是质量的单位)。
该结果将为科学家验证标准模型的数学框架提供基础,为阐明顶夸克、希格斯粒子以及弱电相互作用粒子W波色子之间的量子力学关系奠定基础。
揭秘夸克,理解物质世界夸克同时拥有电荷、质量、色荷、“味”4种属性,是唯一一种能经受现代物理学中全部4种相互作用的已知粒子,这4种作用为:电磁、引力、强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
夸克的发现和相关性质的精确测定,对人类解释宇宙的起源也有着重要意义。
顶夸克质量的精确测定使物理学对最基本粒子的描述更加准确,对基本物理理论的描述更加精准。
顶夸克属性的精确测定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基本粒子的理论,比如希格斯粒子场。
另外,欧洲核子中心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这次合作,是一种既具有竞争又存在相互验证的全新合作模式,这也预示着将来科学家会通过联合研究获得更多、更精准的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克-----一个未解之谜
夸克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随意找一位高中生,甚至是以为初中生,他们也能说出构成质子中子的更小的微粒---夸克。
当然现代的物理学家至今还不能一睹夸克的风采,但是夸克的存在性,在当今的科学界已经不在是一个问题了。
虽然这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观点。
你能说它是存在的,因为你有世界上最权威的的科学家的论证,但是每一个理论都少不了实验的验证,缺少了实验,总感觉这个理论还缺少着些什么。
所以科学家们还在坚持不懈的追寻着它的足迹。
当然作为物理学的学生,我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在这些方面有所贡献,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能真正的见到夸克。
并且让这位宇宙的起源能提供一点证据。
夸克的提出到,理论发展,到一种一种的夸克被科学家所寻找到,再到后来夸克被科学界所接受,最后到不久的将来夸克真正的被人们所亲眼观察到。
人们对夸克的认识道路是曲折的。
在JJ.汤姆逊发现电子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1897年,汤姆逊运用的一个阴极射线管,外加上电场和磁场,发现了电子的偏移,从而发现了这种由原子发出的,带有负点的,质量为原子核的1836分之一的微小粒子。
于是,原子再也不是不可再分的了。
之后人们就对原子内部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汤姆逊本人提出的电子均匀镶嵌在原子内部(又可以叫做枣糕模型)。
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的,卢瑟福核式模型,到波尔的轨道量子化,再到最后的电子云模型(我觉得是由于不确定关系造成的)。
人们开始越来越了解原子核内部的事情,知道了原子是
由原子核(内部有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组成。
但是质子和中子是不是最小的粒子了呢?有没有比这更加小的粒子了呢?问题又再一次摆在了人类的面前。
由于前面的借鉴,人们不再轻易的做出结论,他们想通过实验来证明。
当然想知道是不是有更小的粒子,自然是看如果将原子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发生碰撞,看看碰撞完后,会产生哪些粒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粒子加速器,就是一种环形的磁场,带点的粒子就能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在两个半圆形磁场中间加上加速电场,是电子在减速电场的作用下不断加速,一直接近光速(所有粒子的相速度是无法超越光速的)。
然后让两个或者更多的粒子相向而行,直到相撞。
科学家们通过撞击能够把粒子打碎,观察碰撞到底能产生什么。
20世纪50年代,唐纳德·格拉泽发明了“气泡室”,将亚原子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抛出这个充满氢气的低压气泡室。
这些粒子碰撞到质子后,质子分裂为一群陌生的新粒子。
这些粒子从碰撞点扩散时,都会留下一个极其微小的气泡,暴露了它们的踪迹。
科学家无法看到粒子本身,却可以看到这些气泡的踪迹。
这就是人们最早观察到的夸克吧。
只不过人们只能观察到的是夸克的运动的轨迹,而没有真正的看见它。
说到夸克的发现,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盖尔曼。
1929年9月15日盖尔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里。
童年时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少年才俊,14岁从进入耶鲁大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继转麻省理工学院,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年仅22岁。
1951年盖尔曼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工作。
1953年到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参加到以费米为核心的研究集体之中,1955年盖尔曼到加州理工学院当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年后升正教授,成为
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虽然他本人在沟通上是有些问题的,但是可能正是一些方面的缺陷造就了其在其他方面的能力高人一等,他有着别人没有的远见和认识。
1962年,斯坦福大学开始建造加速器,1964年,通过自己的一些实验,他预言了夸克的存在。
当时,盖尔曼把流代数引进场论,抛弃了场论中的某些错误而保持了流代数的对易关系.其中又经过了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比如阿德勒比约)。
之后他又用了许多并行的方法,其中最具有思辩性的是点状结构.流代数的求和规则暗示了点状结构,但并不是非要求点状结构不可.然而比约肯根据这种暗示,结合雷吉极点等其它一些使求和规则收敛的强相互作用概念,自然地得出了结构函数标定无关性.
标定无关性提出后,很多人不相信.正如弗里德曼所说:“这些观点提出来了,我们并不完全确认.他是一个年青人,我们感到他的想法是惊人的.我们预料看不到点状结构,他说的只是一大堆废话.”可见一个理论的提出到被接受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一个理论的理出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1967,1967,1970年一系列的实验完成了。
到后来的μ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电子—正电子碰撞、质子—反质子碰撞、强子喷注都显示了夸克—夸克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了强子的夸克结构。
当然不得不提一下,盖尔曼在2010年受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粒子研究所邀请还来过我们学校讲课,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荣誉教授,对此我感到十分的自豪。
当然了,正如老师所说的永远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不知道今天的发现会不会成为明天的错误,我们只能静静的等待时间的车轮带领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