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最新总结(精选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最新总结(精选篇)随着高中地理学习的深入,同学们需要对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份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最新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 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2. 天体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
3.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银河系位于宇宙。
4. 宇宙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东方红一号”、“嫦娥五号”等。
二、第二章地球的物理环境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2. 地球内部圈层: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3. 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了解各圈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了解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
三、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动力1. 地球外部动力的来源: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热能。
2. 地球外部动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 地貌的形成: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如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 地震、火山:了解地震、火山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危害。
四、第四章地球的环境问题1. 全球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资源问题:了解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3. 土地资源问题:了解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4. 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第五章人类与地理环境1. 人类的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人类的居住环境:了解城市、乡村的居住环境特点及规划。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超详细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高中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特点:①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②运动性:宇宙中的一切在不断运动二、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类型:①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
3、常见天体天体类型组成物质及成员特点恒星炽热气体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能自己发出光和热;②往往和周围其他天体组成一个系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较小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都会有恒星,呈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都很大;③因形状的不同,称为狮子状、玫瑰状星云等行星如:八大行星①自己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②沿着固定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质量比恒星小卫星如:月球①绕行星运行,本身不发光;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流星体尘埃和固体块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冰物质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不能自己发光;②绕太阳运行4、天体的判断标准:(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2)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3)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3、主要天体系统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②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大地的形成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的发现与提出1. 科学家对大陆的形状、地质构造以及化石成因的研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即南美洲西海岸与非洲东海岸相似。
2.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通过大陆漂移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1.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陆板块上的陆地漂移和地壳的变形。
2. 大陆漂移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包括地幔对岩石圈的对流、板块边沿的俯冲和剪应力,外因主要包括大气力和海洋力等。
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1. 20 世纪 60 年代,各国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地震活动、地壳断裂和构造变形现象,并认识到这一系列现象与大陆漂移有关。
2. 1967 年,“板块构造学说”正式提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小块组成,这些小块称为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使地幔能量得以释放,从而驱动了地球地壳的演化。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不仅引起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2. 地球地殊呈现出了大地构造、地震地震、地形地貌和岩浆活动等特点。
三、大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一)地球的形成1. 宇宙起源自大爆炸之后,地球凝聚成为一颗星球。
2. 地球的内部物质由来自太阳的高能量粒子、行星形成时形成的物质组成。
1. 地球地壳是围绕地球质地心的一层坚硬岩石层,它上的地球岩浆能量通过热对流传导到地球地壳上。
2. 地球地壳的演化是通过岩浆活动、地外力的作用和构造的作用来完成的。
四、地球地貌和地形的形成(一)地球地形的主要类型1. 大陆地形主要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台地等。
2. 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洋中脊、海沟和地下岩石丘等。
(二)地球地貌的形成1. 地球地貌的形成是通过构造活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来完成的。
结语:地球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研究地球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球形特征-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轴与赤道的概念- 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计算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坐标系与定位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 等高线与地形图- 地图投影与变形- 地图的阅读技巧- 制作简易地图的步骤二、自然地理要素1. 地形与地貌- 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 气候与气象-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象现象的成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文循环的过程- 地表水与地下水-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区域合作与发展策略3. 文化与环境- 文化地理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地理信息的分析与可视化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与GPS的关系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基本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需要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填充和扩展。
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在Word文档中添加详细的解释、图表、例子等,以形成一篇完整的知识点总结文档。
在编辑时,请确保使用清晰、专业的语言,并保持文档的格式规范和逻辑连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的判断:
(1)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2)在一定轨道上独立运转。
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3、天体系统的层次:
4、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八大行星: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由近及远绕日忙,火木相望防燃烧,中间隔道防火墙(小行星带)
?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5、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高级智慧生物,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是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的概念。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3.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标签:教师工作总结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1.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篇一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2.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篇二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3.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篇三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
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 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 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概况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 时, 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 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周期为1年,约为365 日 6 时9 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 3 月21日赤道向北 B夏至 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南 A秋分9 月23 日赤道向南 D冬至12 月22 日南回归线向北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 千米,海洋较薄,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越大.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 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和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 ~ 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波浪、潮汐.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a、d由于中纬西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③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平坦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蒸量较小,水分状况好.(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本文旨在总结和概述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
第一章大地构造
1.1 地球的形状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
1.3 潮汐和地球自转
1.4 地球的外部环境
1.5 地形的分类和特征
1.6 大地构造运动
1.7 大地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
在本章节,我们学会了地球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大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点。
第二章气候与水文
2.1 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
2.2 气候变化和影响
2.3 降水形式及其分布特征
2.4 地表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本章节,我们研究了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并了解了气候变
化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了解了降水形式及其分布特征和地表水循环,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
第三章生态环境
3.1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2 湿地及其生态保护
3.3 森林及其生态保护
3.4 草地及其生态保护
3.5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6 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在本章节,我们学会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了解了湿地、
森林、草地及其生态保护相关的知识点。
我们还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等内容。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超详细)

最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超详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是指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包括:宇宙、星系、恒星、行星系、卫星系和小行星带等。
太阳系是行星系的一种,包括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其中太阳是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它的普通性体现在: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外部自身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有液态水等。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是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品。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此外,太阳辐射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包括太阳能和风能,其开发条件评价包括能源丰富程度、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和政策等。
新能源的优点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但缺点是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略带扁球状。
-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12742公里,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公里。
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在自西向东的轴线上旋转,周期约为24小时。
-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呈椭圆轨道,延绕黄道平面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3. 地球的倾斜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地轴与地银道面夹角约为23.5°,称为地球的倾斜度。
- 地球的倾斜度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倾斜度越大的地方,季节变化越明显。
4. 地球的经纬度:-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东西180°,分为东经和西经。
- 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南北各90°。
5. 地球的分区:- 北半球、南半球:以赤道为分界线,北半球为赤道以北的区域,南半球为赤道以南的区域。
- 东半球、西半球:以本初子午线为分界线,东半球为本初子午线以东的区域,西半球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区域。
- 东、西、南、北方:以指北针的方向为准。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时间,全球按经线每15°度划分为24个时区。
6. 地球的地理格局:- 大洲与洋:地球上的陆地分布成大洲,水域分布成洋。
- 大陆板块:地球上的陆地表面分散着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是由地壳组成的大陆板块。
- 地壳结构:地壳由陆壳和海壳构成,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海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7. 地球上的地理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赤道附近,气温高,季节差异小,降水丰富。
- 温带气候带:赤道以外的中纬度地区,季节差异明显,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 寒带气候带:极地以及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少。
8.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呈现在平面上,以便人们观察和使用。
- 地图比例尺:反映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符号:用以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图形、颜色或字母等符号。
- 地图方向:用以表示地图上方位关系的指示箭头或指北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1.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 H——>1 He + 能量2.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直接能源:太阳辐射能;间接能源:矿物能、水能、风能、生物能4、太阳辐射的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结构亮度厚度温度观测条件(最外层) 日冕逐渐增强逐渐变薄越来越低日全食时或使用特殊仪器(中间层) 色球(最里层) 光球眼睛直接可见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作黑子。
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其变化的周期为11 年。
它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活动周期也是11年,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注: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
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电磁波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影响飞机和船等航行)(3)高能带电粒子流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2、经线和纬线几个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南(北)极圈:66°34′S(N) 南(北)回归线:23°26′S(N)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度纬线);0°和180°东西经的分界线;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3、经度和纬度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4、经纬网及其应用(1)地球上任意一个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与之对应。
如,B(40°N,40°E)B点关于赤道的对称点坐标(40°S , 40°E)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不变。
B点关于地轴的对称点坐标(40°N , 140°W)规律:纬度不变;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B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40°S , 140°W)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2)判定方向:南北方向:同为南纬,度数大的在南同是北纬,度数大的在北既有南纬又有北纬,南纬在南北纬在北东西方向: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都是西经,度数大的在西既有东经又有西经,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3)计算距离经线上差一度:111千米纬线上差一度:111千米*cos纬度度数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2)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假想的轴线,经过地球球心,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自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的自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旋转(2)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物)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为24h (以太阳为参照物)(3)速度1)地球自转角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自转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之外,其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360°/24小时)2)地球自转线速度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长度)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任意纬线的线速度=1670*cos纬度(千米/小时))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公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和地球自转具有同向性)(2)(真正)周期: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3)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①一年之中,平均而言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约为1°/天≈360°÷365天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2×3.14×1.5亿千米÷(365×24×60×60)秒②地球公转的实际速度并不均匀,有快有慢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近日点(1月初)—A距离太阳最近,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B距离太阳最远,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慢线速度:近日点到远日点—由快变慢;远日点到近日点则相反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一致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特点: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一轴:地轴两面: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和黄道的平面的交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但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在变化。
(简称太阳直射点)(1)轨迹(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直射的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性周期运动,大约1个月移动8°,与阳历的日期对应。
直射的经度: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2)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4)地方时区间的计算一、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要早。
(早:即体现在时刻数值的“大”)1、地方时之概念: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即:因经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做地方时。
(经度相同,地方时必定相同)2、地方时之表现: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经度差1′时间差4秒3、地方时之计算:所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已知某地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的经度差)须注意的原则:(1)都是东经或者都是西经时,东边的时间早,求东边的用加号“+”号,求西边的用“-”号;既有东经又有西经时,求东经的用“+”号,求西经的用“-”号。
(2)两地的经度差确定原则:“同-,异+”(3)所求地方时处理原则:A】若所求地方时﹥24: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明天;B】若所求地方时﹤00: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昨天。
当堂训练1:1、当经线0°(即经过伦敦的本初子午线)为06:00时,请问10°E的地方时是多少?30°W的地方时又是多少?答案:10°E地方时是06:40. 30°W的地方时是04:00.2、精彩绝伦的2012伦敦奥运开幕式于当地时间12年7月27日20:12正式开始,请问我国的CCTV (经度为120°E)什么时候会准时直播?答案:2012年7月28日凌晨04:12.3、当五华县(经度为120°E)为10月8日凌晨01:40,请问新疆吐鲁番(经度为90°E)的地方时是多少?答案:10月7日23:56.二、时区如果如果大家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的,那么同一时刻,地方时会有n多种,异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