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项目一(《旅游文化》教案)教学文稿
《旅游文化》试讲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旅游文化》主讲人:朱新辉使用教材:喻学才《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第七章:旅游客体与旅游文化第二节旅游景观【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2.掌握旅游景观的文化特征3.掌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重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表现特征【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特征中的“旅游者与创造者的交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教学内容】一、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1.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从资源的属性上讲,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这两大类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综合表征,称之为旅游景观。
2.旅游景观的分类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方式(1).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
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2).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
如:西安兵马俑、长城(3).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重。
如:江西龙虎山、杭州西湖二、旅游景观的文化特征(一)自然景观自然景观的旅游文化是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亦可以称为物态审美文化,其旅游文化特征表现为:1.是旅游主体审美不断升华的必然结果人类早期,生产水平低下——能满足生存需求量多少为美;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事物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圈,人类产生了审美的意识;工业革命及二战以后,人类的舞台审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亲近和探索大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的追求和向往。
2.是通过自然美来体现的(1)形象美雄(宏伟高大,气势磅礴)→泰山奇(幻怪离奇,非同一般)→黄山险(形态陡峭,地势险峻)→华山秀(山水柔美,生机盎然)→桂林山水幽(清静幽深,含秀藏奇)→古寺奥(封闭迷离,曲折复杂)→云南石林旷(开阔明朗,一望无际)→草原、洞庭湖(2)色彩美匡庐烟霞——庐山日出之美青城天下绿——青城山绿色景观之美(3)声音美溪流山涧、瀑落深潭(4)气味美鸟语花香、森林中的清新空气(5)静态美与动态美风平浪静、漂浮的云烟3.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愈来愈大愈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接近人类聚居的地区,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就愈大,人造自然体就愈多。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与文化交流”,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三节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通过深入讲解与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从文化视角看待旅游现象,增强对旅游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旅游活动中,我们如何感受到文化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二章内容,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在实际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讲解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2.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 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并阐述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旅游文化方面的新闻、书籍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旅游活动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内涵及旅游景点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美丽风光,引发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3)介绍江南水乡的旅游景点,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4)展示江南水乡特色美食,让学生了解当地饮食文化。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水乡的旅游景点,每组选择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2)制作旅游宣传册:每组根据所选景点制作一份旅游宣传册,包括景点介绍、特色美食、交通方式等。
4. 例题讲解: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讲解古典园林的布局、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张江南水乡旅游地图。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2. 江南水乡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日3. 江南水乡旅游景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4. 江南水乡特色美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及民俗文化。
(2)介绍你最喜欢的江南水乡旅游景点,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江南水乡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旅游文化说课稿
旅游文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文化》。
下面就本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程选自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旅游文化》,主要介绍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及其他因素的关系,并从总体上阐述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意识日益增强,而旅游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愿意去了解各地的旅游文化,欣赏当地的旅游风光。
本课程从原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这两个较狭隘的概念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使得中职生更易于接受。
根据中职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中职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各地的旅游文化,从而丰富中职生的知识。
另外,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旅游文化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明确旅游文化的概念1.描述旅游文化的含义; 2.简单叙述旅游文化的分类; 3.举例说明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了解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的关系。
(三)了解旅游文化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四)理解旅游文化的重要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操。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能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来认识旅游文化。
2、知道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的关系。
3、知道旅游文化的重要价值,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操。
4、能分析说明旅游文化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把握的。
鉴于此,我将其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中职旅游:教案《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职旅游:《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包括古代历史、传统文化、著名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旅游专业知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更替。
2. 传统文化精髓: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
3. 著名历史人物:讲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孙中山等,重点突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影响。
4. 名胜古迹:介绍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古迹,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山等,讲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古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文化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文化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文化》教材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历史文化图片和视频。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历史文化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 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教学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书籍、图片、视频等。
旅游文化教案
旅游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旅游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并能够描述其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和体验不同文化的欲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探索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如中国的古镇、欧洲的城堡、南美的雨林等。
3. 学习如何描述旅游景点的特点和魅力。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知识讲解:2. 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对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探索旅游文化: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如书籍、互联网资源等。
4.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所选地区的旅游文化特点、历史背景和重要景点。
描述旅游景点:5. 教授学生如何描述旅游景点的特点和魅力,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当地风俗等方面。
6.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描述,并互相提供反馈和改进意见。
小组展示:7.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展示,介绍他们选择的旅游景点。
展示可以包括图片、视频、演讲等形式。
8.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并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总结和评价:9.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10. 学生填写反馈表,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旅游景点的素材- 有关旅游文化的书籍、互联网资源等- 小组展示的准备材料(图片、视频等)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 学生填写的反馈表-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所学旅游文化,可以组织学校旅行或安排实地考察活动。
-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写作关于旅游文化的论文或参加相关竞赛。
《中国旅游文化》优质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名胜古迹以及旅游攻略。
重点探讨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等景点的文化内涵及其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制定合理的旅游攻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园林艺术的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等景点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旅游景点图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有整体的认识。
3. 深入讲解:以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为例,详细讲解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为一次江南水乡之旅制定旅游攻略。
5. 例题讲解:分析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杭州西湖的旅游价值,并为其设计一条合理的游览线路。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地理环境:水网密布、气候宜人民俗风情:古镇、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名胜古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2. 旅游攻略:吃、住、行、游、购、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为一次江南水乡之旅制定旅游攻略,包括景点选择、行程安排、餐饮住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其他地区的旅游文化,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2. 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及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底蕴;②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
(2)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①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现象;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文化。
(3)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①介绍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②分析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旅游文化交流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2.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3. 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谈谈其文化特点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2)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有什么特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3)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江南水乡的典型景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和开发策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江南水乡旅游文化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2. 内容:(1)地理环境(2)民俗风情(3)旅游资源(4)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列举江南水乡的三个民俗风情,并简要介绍。
(3)分析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2. 答案:(1)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特点: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示例: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春节贴春联。
(3)江南水乡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民俗风情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编号:__________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旅游景点介绍1.2 旅游文化习俗1.3 旅游礼仪与道德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2.2 能力目标2.3 情感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6.1 板书提纲6.2 板书重点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8.3 学生反馈意见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旅游景点推荐9.2 旅游文化主题活动9.3 课后实践作业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旅游景点介绍1.1.1 故宫1.1.2 长城1.1.3 西湖1.2 旅游文化习俗1.2.1 春节庙会1.2.2 中秋赏月1.2.3 端午划龙舟1.3 旅游礼仪与道德1.3.1 排队等候1.3.2 保持环境卫生1.3.3 尊重当地风俗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2.1.1 了解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2.1.2 掌握中国的旅游文化习俗2.1.3 理解旅游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2.2 能力目标2.2.1 能够介绍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2.2.2 能够讲述旅游文化习俗的故事背景 2.2.3 能够遵守旅游礼仪与道德规范2.3 情感目标2.3.1 培养对旅游文化的兴趣2.3.2 增强民族自豪感2.3.3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1.1 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1.2 掌握旅游文化习俗的起源和演变3.1.3 遵守旅游礼仪与道德规范的具体实践3.2 重点3.2.1 介绍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3.2.2 讲述旅游文化习俗的故事背景3.2.3 遵守旅游礼仪与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1.1 PPT课件4.1.2 地图4.1.3 图片4.2 学具4.2.1 笔记本4.2.2 笔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案如下:教师通过展示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旅游的兴趣和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旅游文化》。
中职旅游:教案《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职旅游:《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包括古代文明、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如夏、商、周等。
2. 重要历史人物: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黄帝、尧、舜、禹等。
3. 重要历史事件: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春秋战国争霸、秦统一六国等。
4.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成就,如诗词、书画、科技等。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课后作业: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
旅游文化学教案
科技手段在旅游文化领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在旅游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 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
对旅游文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加强跨学科研究
日本樱花文化之旅
带领学生游览樱花名胜、参加樱花节 ,感受日本樱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欧洲城堡文化之旅
组织学生参观欧洲各地的城堡,了解 城堡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体验欧洲贵族文化。
美国国家公园探险之旅
带领学生探访美国国家公园,领略自 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了解国家公园 的管理和保护。
06
CATALOGUE
数字化旅游文化的特点
数字化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虚拟现实、个性化等特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 文化体验。
数字化旅游文化的问题与挑战
数字化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泛滥、虚拟与现实的脱节等,需要引起关注和解决 。
旅游文化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对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维护自然和人文景 观的完整性和美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旅游文化代表,模拟旅游活动 中的跨文化交流,增强其跨文 化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 策划和实施旅游文化主题活动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
能力。
旅游文化的实践教学案例
中国茶文化之旅
组织学生参观茶园、茶博物馆,品尝 各种名茶,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特点和价值。
旅游文化创新
旅游文化创新的概念
01
旅游文化创新是指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目的地文化的传承
旅游文化教案
的。
旅游文化教案旅游文化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化。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还有很多场合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的。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仅仅是享受风景,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旅游文化教案,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的含义,增强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会了解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同时了解旅游中不同文化的体现。
同时,教学还将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2、旅游中的文化体现3、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三、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得到启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实地实践教学法:在实践中,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
3、交流式教学法: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发放一些有关旅游的资料,给学生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
可以在这个环节中放上一些有关旅游的照片或视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旅游中的文化体现从旅游点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旅游中文化的体现。
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含义。
4、增强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例如在旅游中学习当地的语言、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旅游中注重文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带走一张照片、一件纪念品,更要获得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5、总结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到了什么,还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旅游中注重文化的体现,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介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其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旅游景点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旅游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景点的介绍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导游旗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3)介绍江南水乡的旅游景点,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等,分析其文化内涵。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一个旅游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导游和游客,进行现场模拟。
4. 例题讲解:以苏州园林为例,讲解园林建筑的布局、艺术特点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杭州西湖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地理环境2. 江南水乡民俗文化3. 江南水乡旅游景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个江南水乡的旅游景点,分析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及旅游价值。
2. 答案:(1)景点选择:乌镇(2)地理环境: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水资源丰富。
(3)民俗文化:乌镇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蓝印花布、木雕、竹编等。
(4)旅游价值:乌镇以其独特的古建筑、水乡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和旅游景点,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范文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文化课程代码:XXXXXX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X授课时间:XXX学时安排:XXX课时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要素,如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活动等;(3)熟悉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色;(4)了解国际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能力;(3)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旅游文化概述1. 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2. 旅游文化的功能与作用3. 旅游文化的学科体系第二部分:旅游文化要素1.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2. 旅游者及其心理需求3. 旅游活动及其类型第三部分:中国旅游文化1.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渊源2. 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色3.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四部分:国际旅游文化1. 国际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2.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与趋势3. 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五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1. 旅游产业的概念、分类与特点2. 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互动关系3.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第六部分:旅游文化策划与管理1. 旅游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实施2. 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3. 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与推广第七部分:旅游文化与跨文化交流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与特点2. 旅游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 跨文化交流中的旅游文化问题与应对策略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旅游文化现象;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活动,让学生体验旅游文化;5. 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实地感受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长城和运河》。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两大文化遗产——长城和运河,通过描绘这两大景点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和历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这两大景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和判断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强调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城和运河特点历史文化价值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一下长城和运河的景色。
答案:略2.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了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于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讲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江南水乡的地理与文化背景”和第二节“苏州园林艺术”。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特色、历史文化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江南水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苏州园林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苏州园林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2)分析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引导学生学习园林的布局、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水乡的特点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
4. 例题讲解: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其布局、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地理、历史、文化背景2. 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布局特点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州拙政园的造园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能准确描述拙政园的布局、建筑特点,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和苏州园林的兴趣浓厚,但在理解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江南水乡旅游指南》,深入了解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学教案
如摩梭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地,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的习俗。 女性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她们掌管家庭财产和其他家庭事务,并分配家庭成员的劳动。她们的地位和东女国的女王相似。在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男性是家中的舅舅,地位最高的老母亲则是一家之主。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文化意识及逻辑分析、自主学习延伸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知识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于旅游文化的了解。
二、绪论的教学内容
(一)旅游文化的涵义、构成和学科体系
1.何为旅游?何为文化?
旅游文化学教案
课题(章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了解旅游文化的涵义、构成及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了解旅游文化的功能和特征,认识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旅游文化的涵义、功能和特征
难点:旅游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学时及师生互动设计:
1.本次课是新学期的第1次课,应提前30分左右到教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的组织教学。
李世民----武则天--------唐朝部分历史
旅游客体文化。也称之为旅游景观文化,是作为旅游对象的文化事物与现象。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随着旅游消费内容的扩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日认识旅游(第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旅游的概念,理解国内和国际旅游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旅游的概念、旅游的类型难点:旅游概念、国内和国际旅游划分中的特例【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情境展示: 1、甲:暑假期间你干什么了?乙:我跟几个同学去杭州旅游了。
2、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乙:我是搞旅游的。
3、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乙:我是学旅游的。
思考:这三个情境中的“旅游”一词你认为有什么不同?我们《旅游文化》这本书所说的“旅游”一词,指的是哪种含义?讲授新课一、旅游的概念1、旅游的产生(5分钟)迁徙——旅行——旅游2、旅游的概念(13分钟)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地方去旅行和短暂停留,且不会导致定居和就业的一种活动。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旅游活动的标准:①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实际上指的就是旅游活动。
②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
(强调“常去”和“距离”两个方面)③旅游活动具有短期性,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暂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④旅游活动不能引起定居和就业知识补充:世界(中国)旅游日、中国游圣——徐霞客随堂练习(5分钟)判断判断以下情况是否属于旅游,并说明理由1、去自家旁边的公园游玩2、坐2小时的车去离家120公里的单位3、高经理去香港开会,期间游览了迪士尼乐园4、小明去新加坡打工两年二、旅游的类型学生看书、思考: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形式也丰富多彩,那么旅游类型的划分方式有哪几种呢?(一)按照旅游区域划分(10分钟)1、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在其国家(地区)的境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注意:外国驻使馆人员,在我国境内的旅游活动,仍属于国内旅游。
2、国际国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所行的旅游活动。
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
注意: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也属于国际旅游。
课堂总结(2分钟):“旅游”是我们旅游专业学习研究的最基本概念,它不同于迁徙和旅行,只有真正掌握了“旅游”这个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课后反思】年月日认识旅游(第2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判断旅游活动的分类方式,并能判断旅游活动的类型。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辨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难点:如何判断一种旅游活动的类型【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展示案例:晓东一家三口在暑假期间分别有一次旅游活动。
晓东爸爸随单位考察团去了新疆,晓东妈妈陪姥姥回了一次山东老家,而晓东则参加了学校的夏令营,到北京参观了一番。
分析并思考:晓东一家的旅游类型是否相同,为什么?讲授新课(30分钟)(二)按旅游目的划分1、观光旅游: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旅游活动类型。
是以到异国、他乡游览自然风光、观赏名胜古迹、领略民俗风情为目的的旅游。
(介绍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和新安十景)2、度假旅游:是日益受旅游者青睐的一种旅游形式。
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
(介绍杭州之江度假区)提问:度假旅游受欢迎的原因?(有钱、有时间、有压力要释放。
)3、公务旅游(1)商务旅游:是最早出现的旅游形式之一。
是以某种商务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2)会议旅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旅游形式。
4、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探亲旅游、休学旅游和新婚蜜月游。
5、专项旅游(1)宗教旅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旅游形式之一。
以朝圣、拜佛、求法、取经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2)购物旅游:是一种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介绍“购物天堂”香港和慢慢展现迷人魅力的上海。
)(3)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例如建德的果蔬乐园。
(4)工业旅游:是具有较高的科技、知识含量的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形式。
(5)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很有特色的专项旅游:如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探险旅游等等。
(三)按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
(四)按消费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大众旅游和豪华旅游。
随堂练习(5分钟)1、回顾晓东一家,分析他们一家三口的旅游类型按目的划分分别是什么?2、最早出现的旅游形式是。
3、随着G20的召开,许多国外来参加会议的人士都抽空游览了西湖,这属于。
4、最常见、最普遍的旅游形式是。
5、商务旅游包括了和。
6、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课堂总结、作业(2分钟)旅游活动的分类方式总共有四种,分别是:按区域划分;按目的划分;按组织形式划分和按消费水平划分。
作业:1、旅游活动的分类方式有哪些?(具体)2、名词解释:观光旅游、度假旅游3、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建德的“严州十景”有哪些?【课后反思】年月日认识旅游(第3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和掌握旅游活动的四个特点以及旅游变迁中的古代旅游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旅游活动的特点、中国古代旅游的代表人物难点:理解旅游活动的广泛性和季节性【教学过程】复习导入(3分钟)填写下列表格讲授新课三、旅游的特点(15分钟)1、广泛性,又称普及型,是现代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
提问:旅游活动的广泛性体现最哪些方面?①旅游者的构成广泛②旅游地域的广阔性和多样性③旅游活动的内容丰富2、持续性,近年来,从整体上看,国际旅游总的发展趋势是持续上升的。
提问:近年来,国际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的差异性。
提问: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指的是什么?4、综合性,旅游过程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
四、旅游的变迁(一)古代旅游(20分钟)1、人类的旅行和旅游活动首先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希腊和罗马等这些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中兴起。
2、古代文明七大奇迹。
3、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
4、中国古代旅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各时代的旅游活动。
①帝王巡游·目的:加强自己的统治、炫耀文治武功、满足自己猎奇游乐的需求、封禅。
·代表人物:帝王巡游第一人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西湖十景碑②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封建官吏受帝王派遣,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出使各地。
·代表人物:朱应、康泰、汪大渊、张骞、郑和③士人漫游:文人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游览活动。
·代表人物: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陆游④商人行游·代表人物:范蠡、吕不韦⑤高僧云游:以朝拜、取经、求法等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游活动形式。
·代表人物:法显、玄奘、鉴真随堂练习(2分钟)书本P11《收获与体会》【课后反思】年月日认识旅游(第4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近现代旅游的概况及代表人物和事件。
能力目标:学会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情感目标:培养专业兴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重难点】重点:近现代旅游的概况及代表人物难点:近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教学过程】导入(7分钟)播放《2016迪斯尼旅游宣传片》思考:近现代旅游和古代旅游有什么区别?讲授新课(二)近代旅游(15分钟)1、世界近代旅游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并发展提问: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有什么影响?①产业革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④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
2、近代旅游的先驱——「英」托马斯·库克① 1841年7月5日组织570人参加禁酒大会,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即现今的通济隆旅行社)。
③组织350名旅游者赴苏格兰旅游,这次活动具备了当今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基本业务模式。
④创办早期旅游杂志《利物浦之行手册》。
⑤1872年,第一次带9人进行环球旅行,历时220天。
⑥创造性推出了最早具有旅行支票雏形的一种代金券。
3、中国近代旅游① 1923年,陈光甫等人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部率先设立“旅行部”,1927年“旅行部”重新申请营业执照,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组织了赴杭州和日本的旅游团)②中国第一份旅游杂志《旅行》。
(三)现代旅游(15分钟)1、世界现代旅游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中国现代旅游起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提问: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国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国际联系不断加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旅行的时空距离缩短。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带薪假期得以增加•人们旅游意识增强,旅游需求增多•教育事业发展、信息技术进步和旅游宣传效果的影响•各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2、1997年7月1日,《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3、今年来,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旅游市场繁荣兴旺。
4、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补充知识: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思考:中国国家旅游局选择它的原因)随堂练习见相应PPT课堂总结、课后作业(2分钟)随着历时的发展,旅游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中国作为旅游大国,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业:1、托马斯·库克对近代旅游所做的贡献2、简述中国古代旅游的时间、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3、帝王巡游的目的是什么?【课后反思】托盘堆码方式托盘堆码托盘堆码即将货物码在托盘上,货物在托盘上码放方式可采用自身堆码采用的码放形式,然后用叉车将托盘货一层层堆码起来。
对于一些怕挤压或形状不规则的货物,可将货物装在货箱内或带立柱的托盘上。
由于货箱堆码时,是由货箱或托盘立柱承受货垛的重量,故这种托盘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采用托盘堆码时,其堆码和出入库作业常采用叉车或其它堆垛机械完成,采用桥式堆垛机时,堆垛高度可达8m以上,故其仓库容积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比自身堆码有较大的提高(1)重叠式即各层码放方式相同,上下对应。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工人操作速度快,包装货物的四个角和边重叠垂直,承载能力大。
缺点是各层之间缺少咬合作用,容易发生塌垛。
在货物低面积较大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如果再配上相应的紧固方式,则不但能保持稳定,还可以保留装卸操作省力的优点。
(2)纵横交错式相邻摆放旋转90度,一层横向放置,另一层纵向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