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与文化交流”,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三节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通过深入讲解与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从文化视角看待旅游现象,增强对旅游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旅游活动中,我们如何感受到文化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二章内容,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在实际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讲解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2.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 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并阐述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旅游文化方面的新闻、书籍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简介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旅游、文化、历史、经济、政治、民俗等多个领域,是旅游管理、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展开讨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旅游文化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的认知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运作和管理的认识;4.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旅游与文化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2.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旅游文化;3.旅游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第二部分:旅游业与管理1.旅游业概述: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2.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3.旅游项目开发与规划;4.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
第三部分:实践教学1.参观旅游景区;2.实地考察旅游服务企业;3.调研当地旅游文化资源;4.设计旅游策划方案。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等;2.案例式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应用和效果;3.实践教学:到景区、旅游企业等地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旅游服务的运作和管理;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对旅游文化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旅游文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
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平时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出勤、课程笔记、参与度等进行评价;2.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3.期末论文/项目评价:对学生针对旅游文化学方面的主题完成的论文或项目进行评价;4.课堂测验:对学生对旅游文化学的掌握程度进行评测。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7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1.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2.知识讲解中实际案例的结合。
3.实践情景引入中家乡旅游文化的讨论与分析。
4.例题讲解中长城的开发与保护措施的探讨。
5.随堂练习中宣传册的设计指导。
6.作业设计中主题短文的撰写与旅游资源分析。
一、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图片展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他们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学生分享游览经历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答案要求:围绕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意义、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展开,不少于500字。
2.作业题目:分析家乡的一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答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关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力量。
2.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实践情景引入:以“家乡的旅游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过程细节: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
4.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长城为例,分析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措施。
旅游文化学教案
第5章旅游体验文化的微观分析第1节旅游审美体验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体验(一)旅游审美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关系(二)旅游审美体验旅游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四大基本要素,既包括体验心理,也包括体验行为。
旅游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的区别:首先,旅游审美主、客、关系三者并重,是对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的概括;而旅游审美体验重在旅游审美主体,是对主体审美过程的概括。
其次,旅游审美并未刻意突出体验心理,而旅游审美体验则以体验心理为重心。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一)旅游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1、感知因素审美感知过程:对审美对象产生感觉、知觉、形成记忆表象的过程。
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特征或属性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零散反映。
审美知觉,对不同类的审美感觉加以联系、综合、补充,从而对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复杂比较完整的反映。
审美感知过程,属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2、想象因素想象包括知觉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指伴随审美知觉的审美想象,特点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
再现性想象常常借助语言描述和非语言描绘(图样、图解、符号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记忆表象。
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或方法,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审美想象属于对美的感性认识向美的理性认识上升的中间环节。
3、理解因素审美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部联系或本质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次是能够理解现实与虚幻,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别开来。
第二层次是能够理解审美形象的内容,对题材、人物、典故、背景、情节、符号、意义、技巧、程式等理解。
第三层次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只有达到理解,才能产生最丰富、最深刻、最强烈的美感。
4、情感因素审美情感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2. 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及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底蕴;②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
(2)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①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现象;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文化。
(3)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①介绍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②分析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旅游文化交流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2.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3. 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谈谈其文化特点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2)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有什么特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3)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江南水乡的典型景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和开发策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江南水乡旅游文化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2. 内容:(1)地理环境(2)民俗风情(3)旅游资源(4)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列举江南水乡的三个民俗风情,并简要介绍。
(3)分析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2. 答案:(1)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特点: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示例: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春节贴春联。
(3)江南水乡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民俗风情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的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实践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
教学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逐步讲解,举例说明。
的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解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概述2. 内容: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2. 作业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的分类。
2.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作业设计: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旅游文化教案
的。
旅游文化教案旅游文化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化。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还有很多场合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的。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仅仅是享受风景,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旅游文化教案,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的含义,增强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会了解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同时了解旅游中不同文化的体现。
同时,教学还将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2、旅游中的文化体现3、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三、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得到启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实地实践教学法:在实践中,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
3、交流式教学法: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发放一些有关旅游的资料,给学生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
可以在这个环节中放上一些有关旅游的照片或视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旅游中的文化体现从旅游点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旅游中文化的体现。
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含义。
4、增强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例如在旅游中学习当地的语言、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旅游中注重文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带走一张照片、一件纪念品,更要获得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5、总结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到了什么,还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旅游中注重文化的体现,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山水文化”,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第二节“中国著名山水景观”,第三节“山水诗词与绘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文化的内涵,掌握中国著名山水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增进学生对山水诗词与绘画的认识,培养文学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水文化的内涵及其在诗词、绘画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中国著名山水景观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诗词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山水文化的兴趣。
2. 讲授:(1)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a. 山水文化的定义及起源。
b. 山水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第二节:中国著名山水景观a. 介绍我国著名山水景观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文化内涵。
b. 分析各山水景观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
(3)第三节:山水诗词与绘画a. 山水诗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b. 山水绘画的技法与流派。
3. 实践:(1)让学生欣赏一首山水诗词,分析其意境与表现手法。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山水诗词或绘制一幅山水画。
4. 随堂练习:(1)列举我国三大著名山水景观。
(2)简述山水诗词与山水绘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山水文化概述2. 中国著名山水景观3. 山水诗词与绘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介绍你最喜欢的中国山水景观,并说明理由。
(2)请创作一首山水诗词或绘制一幅山水画,表达你对山水文化的理解。
2. 答案:(2)示例:山水诗词:《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山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提高课堂趣味性。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 (2)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一、前言旅游文化学是管理、旅游相关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包含了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旅游产品开发等内容。
本文就旅游文化学教学进行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助力行业人才培养。
二、目标群体适用于旅游、文化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三、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了解旅游的各种形式和特点。
2.了解旅游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理解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过程。
3.掌握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和难点。
4.能够分析和评估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5.具备初步的旅游营销能力,包括旅游市场分析和市场推广等实践技能。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旅游文化的定义及特点2.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3.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二章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1.地域文化的定义及种类2.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3.地域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开发第三章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旅游产品开发的定义及重要性2.旅游市场分析3.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的难点及对策1.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难点2.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对策3.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分析第五章旅游市场营销1.旅游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特点2.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策略和手段3.旅游市场营销的实践案例分析五、实践环节1.分组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方案设计,并进行策划和实施。
2.考察地方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分析。
3.实践旅游市场推广、旅游产品推广等其它实践项目。
六、期末评估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
2.实践成果报告占总成绩30%。
3.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结果及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10%。
七、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展示策划等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八、总结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挑战。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一章“旅游与文化”,详细内容包括: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2. 了解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
3. 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3. 知识讲解:(1)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
(2)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3)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4)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国旅游文化。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2.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4.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并举例说明。
2. 作业题目:请列举中国旅游文化的三种分类,并简要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为今后的旅游活动奠定基础。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研究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山水风光”,详细内容为“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与张家界这两大中国著名山水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风光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山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黄山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山与张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a.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
b.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以峰林、溶洞、溪流、瀑布为主。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去黄山或张家界的旅游经历,谈谈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的成因,解释地理学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山与张家界的位置,并简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a. 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b. 张家界:峰林、溶洞、溪流、瀑布2. 地貌特点及成因3. 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黄山与张家界旅游资源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能准确描述黄山与张家界的地貌特点、旅游资源,并简要分析其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践情景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山水风光的兴趣。
但在讲解地貌成因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山水风光,提高对山水文化的认识。
旅游文化学教案
科技手段在旅游文化领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在旅游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 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
对旅游文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加强跨学科研究
日本樱花文化之旅
带领学生游览樱花名胜、参加樱花节 ,感受日本樱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欧洲城堡文化之旅
组织学生参观欧洲各地的城堡,了解 城堡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体验欧洲贵族文化。
美国国家公园探险之旅
带领学生探访美国国家公园,领略自 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了解国家公园 的管理和保护。
06
CATALOGUE
数字化旅游文化的特点
数字化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虚拟现实、个性化等特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 文化体验。
数字化旅游文化的问题与挑战
数字化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泛滥、虚拟与现实的脱节等,需要引起关注和解决 。
旅游文化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对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维护自然和人文景 观的完整性和美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旅游文化代表,模拟旅游活动 中的跨文化交流,增强其跨文 化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 策划和实施旅游文化主题活动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
能力。
旅游文化的实践教学案例
中国茶文化之旅
组织学生参观茶园、茶博物馆,品尝 各种名茶,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特点和价值。
旅游文化创新
旅游文化创新的概念
01
旅游文化创新是指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目的地文化的传承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传统节日民俗”,第三节“民间艺术与旅游”,第四节“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片,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1)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2)介绍传统节日民俗,分析其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3. 例题讲解:(1)以端午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以丽江古城为例,探讨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民俗,并分析其地域特点。
(2)让学生谈谈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民俗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2. 板书内容:(1)民俗文化概述(2)传统节日民俗(3)民间艺术与旅游(4)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例,分析其民俗活动及地域特点。
(3)谈谈你对民俗旅游的认识,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平衡?2. 答案:(1)民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间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以及第三节“旅游中的民俗体验”。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掌握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学会在旅游中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在旅游中尊重并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地域特色。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
(2)介绍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民俗活动为例,让学生分析该活动的背景、意义及如何在旅游中体验。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民俗文化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民俗活动,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概述定义分类作用2.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3. 旅游中的民俗体验尊重当地民俗参与民俗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民俗活动,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在旅游中如何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2. 答案(1)民俗文化:指在一定地域、民族、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性、传承性、变异性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旅游体验文化的微观分析
第1节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关系
(二)旅游审美体验
旅游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四大基本要素,既包括体验心理,也包括体验行为。
旅游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的区别:首先,旅游审美主、客、关系三者并重,是对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的概括;而旅游审美体验重在旅游审美主体,是对主体审美过程的概括。
其次,旅游审美并未刻意突出体验心理,而旅游审美体验则以体验心理为重心。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一)旅游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1、感知因素审美感知过程:对审美对象产生感觉、知觉、形成记忆表象的过程。
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特征或属性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零散反映。
审美知觉,对不同类的审美感觉加以联系、综合、补充,从而对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复杂比较完整的反映。
审美感知过程,属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2、想象因素想象包括知觉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指伴随审美知觉的审美想象,特点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
再现性想象常常借助语言描述和非语言描绘(图样、图解、符号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记忆表象。
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或方法,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审美想象属于对美的感性认识向美的理性认识上升的中间环节。
3、理解因素审美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部联系或本质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次是能够理解现实与虚幻,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别开来。
第二层次是能够理解审美形象的内容,对题材、人物、典故、背景、情节、符号、意义、技巧、程式等理解。
第三层次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只有达到理解,才能产生最丰富、最深刻、最强烈的美感。
4、情感因素
审美情感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
旅游审美中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壮美感和优美感两种美感形态之中。
壮美感:优美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组织化,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渗透着理解和想象的情感。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行为方式
1、动态观赏
2、静态观赏
3、登高观赏
三、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一)第一层次:悦耳悦目的直觉感受以耳、目为主包括鼻、舌、身等全部审美感觉器官所经验的愉快感受。
是生理快适与心情舒畅的交融,也融合一定的理性或社会性因素。
(二)第二层次: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领悟到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进入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李泽厚语)的欣喜状态。
以凝神观照的审美体察为特征,超越了生理快感,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愉悦体验。
悦耳悦目:以感知或直觉为主要特征悦心悦意:以想象或理解为主要特征
(三)第三层次:悦志悦神的精神升华
于审美愉悦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志和精神,激起追求道德超越与完善的动力。
体现大彻大悟、从瞬间求得永恒、从有限达到无限的超越意识或精神境界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高度和谐统一。
三层次审美体验,原则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第一层次以直觉判断和平静安适为特征,易变而不持久;
第二层次以知性谙悟与和谐愉悦为特征,相对稳定持久;
第三层次以感性中有理性和心境阔达为主,在道德领域追求超越、在感性时空追求永恒、在精神世界追求自由。
第2节旅游求知体验
一、旅游求知与旅游求知体验(一)旅游求知旅游求知亦即旅游者通过旅游探求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He who travels far knows much(远行者懂得多)。
(二)旅游求知体验同读书求知体验相比,旅游求知体验具有随意性、直观性、实践性等特点。
二、旅游求知体验的过程(一)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感知、知觉、意识和推理并最终形成认识判断的过程。
□感觉□记忆□想象□判断□推理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多种形式。
“溶洞大同小异,某某溶洞没什么可看的。
”这是运用演绎推理的结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是运用归纳推理的结果。
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除包括认知过程外,还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二)旅游求知体验的行为方式
1、观光
2、游学
3、考察
4、探险
三、师法自然与观照文化:旅游求知体验的两大类型
(一)师法自然:对自然的认知体验
1、伟大与神秘——事实判断
2、开阔眼界与展拓胸襟——价值判断
(二)观照文化:对文化的认知体验
1、文化震惊与文化反思
文化震惊既是一个情感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者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
所谓文化反思,一般是指对自己文化的反观、思考。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反思对象既有主体文化,也有客体文化。
2、文化认证与文化认同
文化认证亦即对文化、特别是自己文化身份的确认与证实。
在自身文化和异域文化双重的面对之中,获得优势认证时会膨胀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获得劣势认证时,会否定自己原
有的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指人在文化上的归属感或亲切感,会加深旅游者对客我文化的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回归。
第3节旅游交往体验一、旅游交往与旅游交往体验
(一)旅游交往
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平行往来。
与旅游业者的交往:契约关系;与目的地居民交往:邂逅相遇;与其他旅游者交往:“游伴” “邂逅” (谢彦君,2005)
(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者对旅游交往的参与和感受过程。
主体:旅游者;对象: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地居民、旅游交往和旅游者本身;过程:体验心理和体验行为。
旅游交往体验泛泛而不深刻、随意而不刻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回生,两会熟”,“近则亲,远则疏”,“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唇齿相依,肝胆相照”,既是交往规律的总结,也是交往体验的写照。
交往情境、交往对象及交往者的个性也对旅游交往体验有重大影响。
二、旅游交往体验的一般过程
(一)旅游交往体验的心理历程1、试探阶段
2、定向阶段
3、深入阶段
4、尾声阶段
(二)旅游交往体验的行为方式
1、同游
2、聚会
3、探访
4、购买
三、旅游交往体验的类型差异
(一)大众旅游者大众旅游者交往的对象很少是当地人,对当地文化没有任何真正的接触。
(二)探险旅游者探险者仍然没有彻底融入当地社会,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观照周围环境及当地人民。
(三)漫游者漫游者特殊的生活和旅游的方式使其广交各色人等,几乎彻底融入东道社会的生活当中。
第4节旅游情感体验
一、旅游情感与旅游情感体验
(一)旅游情感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出现的高兴、悲伤、害怕、恐惧、喜悦、苦恼等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感情,统称旅游情感。
(二)旅游情感体验旅游情感体验实际上是旅游者对情感的认识与反应过程,体验主、客体不同,旅游情感体验自然不同,有的感到愉快、欣慰,有的感到痛苦、迷茫。
二、旅游情感体验的形式
(一)情感交融情感交融是一种相合的情感交流,往往呈现出感动、移情、共鸣三种情况。
□感动即感染、激动,两个条件:体验对象情感意蕴深厚;
体验者生活感受和经验丰富。
□移情即转移情感,将由对象引发的情感再反射到对象上去,
使对象也带有体验者的情感色彩。
□共鸣是指对象所蕴含的情感和体验者的情感因相通或相近
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振荡。
(二)情感冲突
情感冲突是是认知相左、利益相争、情感相异的结果,包括抵触、回避和抗拒。
□抵触:低度冲突,把交往视为负担,形成心理压力,产生
不情愿的情绪体验。
□回避:中度冲突,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抗拒:高度冲突,对交往对方及交往活动产生憎恨、仇视
情绪。
上述为人我或物我情感冲突,情感冲突还包括自我情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自相矛盾。
三、旅游情感体验的内容(一)对他人情感的体验1、他乡的冷暖2、故国的呼唤
(二)对自我情感的体验1、心系他乡与眷恋故国2、往古之思与现世之情3、感怀自身与悲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