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第一章

旅游文化第一章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 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几种主要的关于旅游文化的理解
1.旅游+文化论 陈辽(1987年)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

• (三)旅游文化不是对一般文化的简单援引,而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繁荣。反过来,旅 游文化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一般文化 的内容。 • (四)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文化也可 以成为一种可以销售的产品,从而创造可观的 经济效益。 • (五)我国是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 家,旅游文化从内容到特点上都有不同于别国 的特色。
4.碰撞论
即“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 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旅游文化
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 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 (一)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以对一般文化 的研究为基础,离开了一般文化,旅游文 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 (二)旅游文化是就一般文化与旅游主体—— 游客的旅游活动(一般包括吃、住、行、游、 购、娱六个方面)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开辟研 究领域的,不能脱离旅游的实际谈论旅游 文化。
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论 喻学才(1987年)认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
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 族或本国家文化”

3.主体论与客体论
周谦等(1990年)认为:“旅游文化是指与 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 文学艺术、传统故事及百科知识等” 冯乃康、窦石等(1990年)认为:“旅游者或 旅游服务者在观赏或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 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旅游文化--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文化--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 ——于光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Biblioteka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监制
大连工业大学职院众艺媒体工作室 邓晓新 陈新宇 制作
学 习 目 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的结构 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的功能 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
了解文化的概念,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 了解文化的结构,掌握旅游文化的结构。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功能 (六)凝聚功能 (五)愉悦功能 (四)启智功能 (三)教化功能 (二)认识功能 一、保存功能 文化是人类联结和凝聚的纽带和粘合剂。价值观念、思维 人类对异国他乡的文化具有一种特别的新奇感,对高层次 旅游文化不仅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而且还具有启智 旅游文化以积极的一面为主,这种积极性就包括教化的功 旅游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创造的物质文 方式、宗教信仰是影响人类“聚”、“分”的深层次的东西, 的文化消费具有特别的满足感,对优秀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愉悦 功能,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启发人的智力,有助于人类的不断 能在内。以旅游主体而言,既可以从物化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得 其重要的了解和认知功能。 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是对各种旅游文化事象的记录和储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是影响人类“聚”、“分”的 感。旅游文化的这种功能,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性功能。 创新。 到教育,又可以从精神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受到启示。 存,是各种旅游文化成果的凝聚和沉淀,记录和保存的方式各 浅层次的东西。 种各样,主要以物化形式和符号形式为主。
第五节
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
1
(一)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二)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结课论文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旅游主体文化(1)旅游主体的概念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对“国际旅游者”作出解释:“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住在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以上的人。

”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又称罗马会议),提出游客这个概念:游客:即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常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任何人。

1979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旅游者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1991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上,提出了当日游客的概念。

当日游客:即一个在访问国停留不超过24小时并不过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获得经济利益的游客。

旅游者就是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的人。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社会条件:社会富裕,社会闲暇,人们外出旅游的权利个人条件:有可随意支配收入,有闲暇时间,有旅游动机,身体健康等。

2、旅游客体文化(1)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定义:指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称。

具体有以下个方面的涵义:一、吸引性二、可进入性三、价值性四、变公性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分别:前者是指具象的、物态的旅游对象物;后者不但指具象的、物态的,也包括抽象的,非物质的因素。

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旅游吸引物,但旅游吸引物不一定是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在由各种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所生成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景观中,凡是具有观赏、游览、疗养、科学考察或借以开展其他活动的价值,从而能够引起旅游者来访兴趣者,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1.原生性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下自然生成的,无论多么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都是大自然的原创,是天生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人工雕琢为手段。

旅游文化学第-章绪论PPT课件

旅游文化学第-章绪论PPT课件

05
旅游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旅游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 文化理解和认同。
推动社会进步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 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
旅游活动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有助于提升国 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旅游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文化互 动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旅游来促进文化交流和保护文化遗 产。
旅游文化学的未来趋势
未来,旅游文化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更 全面地揭示旅游文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旅游文化学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旅 游文化现象和问题,推动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可持续旅游发展将成为旅游文化学的重 要研究方向,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旅游文化的特征
01
多样性
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
旅游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体验。
02
互动性
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居民、旅游从
业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助
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
总结词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是指以地方民俗文化为特 色,通过民俗活动和表演展现地方特色的文 化形式。
详细描述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 艺、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地方通过展示地 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了解和体验 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这种文 化形式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 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它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社会文化信息,又包括旅游者自身携带的文化信息及客源国(地)的民族文化,并且还包括它们相互作用以后形成的动态文化。可见,旅游文化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是旅游者、旅游景观和旅游中介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正确把握旅游文化,我们必须明确:第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主体,只有从旅游文化主体入手,才能把握旅游文化本身;其二,旅游文化的特质必须在旅游活动中寻找,只能产生于旅游活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
3.时代性
文化既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生长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可以说人类文化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是构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同时,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按时代可以分为原始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先人已经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外在于当代人主体的、历史地凝固了的一种的既定的存在,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而每个民族则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其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及物质成果等,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性的因素沉淀于一个民族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民族强有力的粘合剂和内聚力。如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长期保留着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人类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直接诱因。
对文化的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进行把握:

旅游文化学导入第一章

旅游文化学导入第一章

中华文化 延续五千 年,从未 间断,神 秘而伟大。
物生长。 略。
2020/1/29
中国旅游文化产生的文化环境
环境
文化
性格
环境滋生文化
文化涵养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中国旅游文化产生的文化环境


采摘狩猎为主, 比较感性,应 激反应敏捷, 身体发育好, 体格匀称协调, 适存能力强。
渔猎为主,风浪中 信号发达—符号— 辨声拼音文字—音 乐理性文化;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欧洲、北美气候类型
2020/1/29
1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位置优势
最大陆地、最大海洋,季 风气候显; 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 温和,雨热同季,适合农 作物生长。
三大优势:
面积优势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 形复杂多样,物产丰美, 应有尽有。
天然屏障
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天 然屏障,不利交通,不易 受打扰。
2020/1/29
什么是旅游文化?本课程有哪些主要内容?
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 为依据,以食、住、行、游、娱、 购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为基础,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文 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的总和。
2020/1/29
旅游文化学的主要内容
2020/1/29
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文化发展历程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文化学的学习要求
教材
定位
要求
旅游文化学
2020/1/29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第一章 旅游文化学导论
1 中国旅游文化 2 旅游文化概论 3 旅游文化的结构和影响 4 旅游文化学概述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1、1977年由被称为旅游业教育先驱者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首次提出“旅游文化”概念。

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的特点:①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②旅游文化研究已超越旅游经济的研究。

③重视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

④旅游文化研究多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为着眼点。

3、1984年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分册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

4、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框架:“三要素结构论”(建立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认知构架上)和主体结构论。

5、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6、旅游文化学内容体系(图)21页7、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旅游学和文化学交叉与综合性质的学科8、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法、③比较法、④田野工作、⑤模型或模式分析、⑥统计分析第二章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图)35页2、旅游文化的特征:①一般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对象性、价值性、时空性、民族性、继承性②基本特征:流动性、开放性3、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最终极的载体相互作用、共创共生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旅游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第三章旅游文化的形成、功能与地位1、旅游文化形成机制模型(图)68页2、旅游文化的功能:①改塑自然;②发展文化;③推动社会;④繁荣经济;⑤陶冶人格3、旅游文化功能:从旅游者角度:神话传说、游记文学(游记、旅游诗等)、山水画、旅游摄影和历史遗踪从旅游业角度:神化、史化、名化、附会、创造第四章旅游审美文化1、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美、喜美2、审美特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征。

旅游文化第一章

旅游文化第一章
❖ (2)一般并不笼统地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 而是分别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进 行具体研究,这往往奠定了旅游学的基础理论;
❖ (3)“文化派”研究者重点研究旅游者的量化标 准,文化特征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
1.1.2 旅游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 旅游文化实际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主文化和服务 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这种综合过程必须在旅 游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即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 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 1)自然旅游文化
❖ (1)对自然的审美活动是旅游文化的源头。
❖ (2)对自然的哲学思索影响和促进了旅游文化的 发展。旅游文化是自然观的反映,二者关系中, 自然是源,旅游文化是流。
❖ (3)对自然意识的不同导致了旅游地文化的不同。 旅游地文化的形成因素有很多,但自然环境的影 响(山水、气候、动植物等)是最基本的。
❖ 1)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定义的研究
❖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这样几种主流观点: ❖ (1)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
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 ❖ (2)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
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 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 ❖ (3)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总和)。 ❖ (4)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 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 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 (5)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有关旅游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旅游文化 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以旅游产品为依托、以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 文化。 ❖ (6)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 共同组成了这一场景文化体系。 ❖ (7)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 (8)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必修)旅游文化学

(必修)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引言现代旅游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现象。

因此,对于现代旅游活动现象及其本质,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之作出科学、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研究与实践,同时还应以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蕴涵和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规律。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1.1 文化概述1.2 旅游文化的概念、特征和结构1.3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4 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2.2 文化对旅游消费动机和行为的影响2.3 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与塑造2.4 休闲文化对旅游主体性情的调适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3.1 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3.2 旅游客体的社会文化功能3.3 文化积淀与自然景观美3.4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3.5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3.6 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旅游资源3.7 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学分析第四章旅游介体文化4.1 旅游介体文化概述4.2 旅游介体的品牌文化和管理文化4.3 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塑造第五章旅游社会环境文化5.1 旅游客源地社会环境文化5.2 旅游接待地社会环境文化及其调适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学习欣赏1.泰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3.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4.长城(世界文化遗产)5.明清故宫(世界文化遗产)6.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8.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9.黄龙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10.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11.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2.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3.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14.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15.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世界文化遗产)16.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17.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18.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19.青城山和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20.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21.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22.云岗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3.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4.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25.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及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参考文献1.《旅游文化学》.谢贵安,华国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编著.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3.《旅游文化学导论》.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4.《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5.《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6.《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上、下).王新建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7.《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大型画册)8.《中国世界遗产图典》.旅游天地杂志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9.《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10.《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柳正恒,林可编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年2月第 1版.(共五辑)11.《世界遗产概论》.刘红婴,王健民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2.《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3.《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陶伟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14.《中华遗产》.中华书局主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邮发代号:80—25315.《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7月16.《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唐鸣镝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7.《旅游文物鉴赏》.顾维舟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中华文明之光》.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19.《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吴同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0.《厚重河南》.大河报社编辑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共十辑)21.《经典洛阳》.齐永长等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共四卷)22.《洛阳春秋》.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栏目制作.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23.《旅游》(月刊).北京市旅游局主管,旅游杂志社编辑出版.邮发代号:2—15924.《风景名胜》(月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邮发代号:32—7425.《中国国家地理》.(月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邮发代号:2—80626.中国世界遗产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7.中国旅游网(国家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8.国家建设部网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city/other/29.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Chineseindex.html30.中国国家森林公园/31.国家水利风景区http: //. cn/slfjq/3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国家文物局网站(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TV—国家地理频道/geography/35.中国风景名胜网/36.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37.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38.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1.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文化(第五版)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论

旅游文化本身是 一种综合性的活 动,对环境的依 赖性很强。人文、 社会、经济、技 术、自然、政治、 法律等都构成了 旅游文化的环境。 1)可持续旅游文 化 2)生态旅游文化 3)遗产旅游文化
1.4 旅游文化的支撑学科
1.4.1 旅游哲学
1)人生哲学
• (1)追求自由 • (2)实现人生价值 • (3)体验生死苦乐观 • (4)阐释天人观、人
1.4 旅游文化的支撑学科
1.4.5 旅游伦理学
1)旅游伦理学的定义 ➢ 旅游伦理学是指人们在旅游活动与旅游业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通过旅游活动调
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行为,指导、约束人们的旅游 及与旅游相关的实践。从本质上看,旅游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旅游伦理学所研究 的正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1.1 旅游文化的定义
1.1.2 旅游文化的内涵
上述定义包含下面几个含义:
资源文化是旅游文化的 重要内容
旅游文化因主体的背景
05
而异,具有多样性
旅游文化是一种冲突文 化,具有矛盾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文化产 生的前提
02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
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是一种融合文 化,具有综合性
1.2 旅游文化的特征
1.4 旅游文化的支撑学科
1.4.4 旅游人类学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旅游文化 ➢ (1)旅游文化的内容 • 第一,旅游文化是一种外显与内隐的行为模式。 • 第二,在某种意义上,旅游文化体现人类群体的成就,例如有形的旅游建筑、主题
公园或无形的旅游创意等。 • 第三,旅游文化携带丰富的价值观并有制造意义感。 • 第四,旅游文化是活动的产物,亦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活动是关键词,各文
旅游文学,顾名思义,是指旅行这一特定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文学作品,即是行为 的产物,旅游文学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旅游文化学-1

旅游文化学-1


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
首先,旅游经营者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 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其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世界 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 关键; 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 宝。
栏目 比较项目
广义概念
狭义概念
研究重点
学科归属
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
旅游管理学、旅游规划开发学
第五节 关于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2.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分支 1.旅游文化人类学
2.旅游文化地理学
3.旅游文化哲学

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旅游文化及其 运动规律,研究旅游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 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 研究内容:1.界定旅游文化学基本概念 内涵和外延;2.揭示旅游文化的基本运行规 律;3.探索旅游文化学的理论体系问题。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 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 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 的所有关系,类似于旅游与文 化的关系 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形成的文 化,具体指由于旅游者的旅游 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 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文化旅游 旅游的各个方面,是在寻求新的 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发展的特别旅 游类型,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 不大 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 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 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民俗旅游 活动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

旅游文化结构 最外层的物质文化,这些都是有形的, 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旅 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 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 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是旅 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 的表现。

(完整版)《旅游文化》第一章旅游文化总论

(完整版)《旅游文化》第一章旅游文化总论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
地位,人或物所占的地方或位置。地位决定者人或物的 功能的发挥程度和作用的大小。
1. 旅游文化在旅 游活动中处于核心 地位
旅游活动既有经济性,也有文化性 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第一属性。
文化交融,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减 缓摩擦 遵纪守法,恪守道德,约束行为,遏 制矛盾
2. 旅游文化在化解 旅游矛盾中具有重 要作用
02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 经济潜能
03
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 和管理水平的关键
04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 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案例1:景区神翻译
• 西安一处景区将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英文翻成了“毒枭”(drug king)。 • 该景区的错误翻译并非个案,我们在加油站、车站、公园等很多地方都能
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的错误翻译。比如,No dashouji(禁止打手机)、No paizhao(请勿拍照)、Gong-gong no smoking(公共场所禁止吸 烟)、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请在一米线外等候)……
02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Culture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国家/民族/地区
物质财富
本书定义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 所整合的文化。
精神财富
旅游文化
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
制度财富
旅游介体
二、旅游文化的特征
1.对立统一性
10:00 到达茶园后,背上竹篮或带上袋子往茶园亲自体验采茶采摘生活。 12:00 把采来的茶青放在茶农家的地上晒青 12:30 在农家品尝特色午餐 13:30 参观洪恩岩景区 15:30 在茶场可观看制茶全过程及成品茶叶出产,真正了解、熟悉铁观音茶叶的生产全过程。 16:30 结束愉快的茶文化体验之旅,车返厦门或泉州温暖的家。

旅游文化学概论

旅游文化学概论

2.3 旅游审美客体的类型
2.3.2 社会类审美客体 社会类审美客体是把社会文化作为旅游和审美
的对象。它包括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对政治、经济 生活现象的观察,对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考察,对 历史、考古的研究以及与特定人群的交往等。
2.3 旅游审美客体的类型
2.3.3 艺术类审美客体 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
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 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 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2.3 旅游审美客体的类型
2.3.1 自然类审美客体 自然类审美客体是指可供旅游者审美之用,在宇
宙时空中自然形成与客观存在着的地理与生态环境的 物质总和。自然类审美客体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景观、 水域风光、天气气象和生物景观等。
3.2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3.2.2 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是旅游消费的统治者,他从根本上制约旅
游者的活动和行为。 1.文化决定个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标准 2.文化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等支配旅游消费需
求满足的发展方向
3.3旅游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
3.3.1 我国旅游主体的消费特征 1.旅游者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2.旅游需求多样化、细分化,参与意识增强 3.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的强化 4.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
3.4旅游消费文化建设
3.4.2 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科学的旅游消费文化 1.加强法律监督 2.强化旅游管理机制 3.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4.加强旅游政策的伦理导向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让大家对旅游消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介绍了旅游消费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接着介绍 了旅游消费文化形成的动因,即旅游动机刺激了旅游消 费行为的产生,再次,介绍了旅游消费文化中最直观的 表现形式——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 有直接的影响。最后讲了旅游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旅 游消费文化的建设。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第一、旅游文化系统 包括旅游文化自身及其影响因素。前者包括旅游文化的概 念、结构、类型、特点、功能、地位等静态要素和旅游文化的 形成、建设、历史、未来等动态过程;后者包括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及其影响过程。
第二、旅游文化研究 包括旅游文化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如理论体系、概念范畴、 对象选择、方法运用、意义概括、历史/现状/趋势、条件、特 点、规律等。
(二)逻辑学 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普通逻辑侧重研究思维的一般形 式;数理逻辑侧重于研究思维的量的方面的规律;辩证逻辑 侧重于研究思维过程的辩证关系。 旅游文化学离不开理性思维、抽象和概括。 部分研究者的逻辑缺欠严重,乱用概念、乱下定义,如 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之类(同语 反复); 违背逻辑规律,自相矛盾,一方面承认旅游文化不同于 旅游,另一方面又把旅游文化史写成旅游史; 违背推理规则,随意作结论,如认为山水美是人类特有 的概念。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旅游文化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第1章 旅游文化学导论
第1节 旅游文化学及其对象、方法与意义 一、旅游文化学及其特点 (一)旅游文化学界说 主要有4种说法。 1.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 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 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 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 的学问(喻学才,2002)。 2.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生活所创造的跨文化交流的学 问。旅游活动本身形成的两种或多种文化交流的事实,是 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章海荣,20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世纪70-80年代
1978年,美国人类学家丹尼森•纳什提出“tourist culture” 这一新的概念,并以此为关键词,分析了尼斯地区 1763年至1936年 贵族旅游文化的变迁。只是这个时期还很少使用,也未见专门界定。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又向前推进一大步:一些 学者不但把旅游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而且试图为旅游创造的新文 化——旅游文化作出界定。比斯克诺斯基认为:旅游文化为包含了 “愉快的非日常生活方式、引人注目的礼节、以及追求等等,这些 将那些假期中的人们限制在了一个团体中——旅游者” (1989:37) 在它的启示下,许多西方学者的目光开始从“旅游与文化”转向旅 游文化本身。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虽掀起了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研究, 旅游文化研究是以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的面目出现的,并未形 成独立的学科。
1、萌芽阶段(1978--1983年)
1978 年,中国学者于光远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并把旅游 文化理解为“旅游中的文化”,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旅游文化”的提 出和理解虽然具有个人色彩,但在当时却很有代表性。 1981 年于光远 《旅游与文化》一文,明确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 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1983年林洪岱《论旅游业的文化特征》一文 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事业,是外事工作的一个方 面;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两文开创了中国从 旅游与文化角度研究旅游文化的模式。 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理论水平的制约,当时大多数人仍将旅游业 视为“经济事业”,有关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显得零散、肤浅, 未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到1983年,甚至连“旅游文化”这样的概念也 未公开使用。因此,我们将该段划分为“萌芽阶段”。
第一章
旅游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旅游文化研究历程概述 第二节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综述
第一节
旅游文化研究的历程概述
一、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二、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一、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一)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历程 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最早兴起于欧美,成就斐然。由于 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对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历程精确分段, 姑以20世纪70年代意识到旅游文化的存在为起点,将国外旅 游文化研究分为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个时 期。 (二)研究特点 首先,旅游文化研究以旅游者为中心。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正为旅游研究的主导方向 再次,轻理论重应用。
第一章
简介本章内容 明确教学目的
旅游文化研究
提示教学重点与难点
讲习课程
布置复习题与参考文献

本章内容、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内容 旅游文化研究历程概述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综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 , 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研究的历程及特点 , 熟悉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为进一步独立开展旅游文 化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况 教学难点: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 △
英美旅游文化学家
.
Jafar Jafari
尤瑞
James Clifford
旅游文化代表作(西方) .
二、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概况
(一)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历程 我国科学的旅游文化研究几乎与西方同时起步, 严格说来只有二十多年,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成长、 壮大、巩固四个阶段。 (二)研究特点 第一,集中于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重视客体文化。 第三,关注传统旅游文化。 第四,艰难起步。
4、巩固阶段(2000至今)
在旅游文化本体方面,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结构、特点等仍在探讨,但 已不如上一阶段热烈。邹本涛、谢春山、李学江、桓占伟、吴莉淳(2002)、 于行行(2005)、郑焱、陈岗等研究较为突出。 旅游文化资本化运作是本阶段一个全新的课题。庄志民从旅游二元一体的 意象架构角度解析了文化资本运作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迟静圆、孙厚琴从文化 资本的融通、转换、配置、积累、扩张和增值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旅游文化资本 化的运作过程,李映洲、刘素平、邱扶东的研究亦有特色。 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文化研究中的一个老话题。本阶段该领域研究主要有 以下成果:邹本涛、夏建国、李建军、郑昌盛等 研究 。 本阶段国内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 个角度展开的。 本阶段国内学者对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古代旅游典籍中的旅游文 化、古人旅游思想观念、中国旅游文化史等三个方面。 本阶段旅游文化研究除上述专门性论著外,还出现了几部原创性高、综合 性强的旅游文化著作。喻学才的《旅游文化》、章海荣的《旅游文化学》 、 郭少棠的《旅行:跨文化想象》 、邹本涛、谢春山的《旅游文化学》 。
2、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在论著方面,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如 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行者的心灵: 从吉尔伽美什到寰球旅游》(1991)、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行文 化》 (1997)、 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等. 在研究刊物方面,除加法利教授主编的《旅游研究年报》 (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 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而在学术交流上,更让中国同行羡慕不已:除了定期的旅游 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目前, 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已蔚为大国,成为旅游研究的主流。
2、成长阶段(1984 --1990年)
1984年,“旅游文化”作为词条出现在同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 人文地理卷》中,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进入成长阶段。 首先,理论研究迈向体系化、规范化。这一时期,国内涌现出一批 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旅游文化学者,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有质量的学术著 作和论文;旅游学界开始有组织地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些 基本概念内涵作准确科学的界定,并开始着手旅游文化的学科建设;旅 游文化研究专业刊物也有所增加,改变了萌芽期仅有一二种刊物的窘境。 其次,学术交流走向群体化。继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率先开展了旅 游文化的研讨活动之后,许多省、市在此期间已经成立或正酝酿成立旅 游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这标志着旅游文化的研究由游兵散勇式的单干 研究开始走向集团军式的群体研究。 在这一阶段,学界过多拘泥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定义,始终 未能就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达成共识。也缺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研究活动 和机构,大部分的学术研究只能局限于区或部门之间。
二、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法概述
王晓琳以“1994_2007年”为时间跨度,以“题名”为检索 项,“旅游文化”为检索词,“精确”检索到的“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上的554篇论文为主要研究样本。并采用内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认为, 截至目前为止,旅游文化研究主要采用了9种研究方法 。其中, 应用最多的是纯理论分析方法,共计436篇占78.7%。这些论文 主要以文字作为表现手法,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 应用相对多一些的方法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和比 较研究法,所占比例分别是8.1%、3.4%和2%。而调查法、文献 综述SWOT分析和定量研究这4种方法,其论文都不到10篇。 特点:跨学科研究方法突出。由以上统计明显得出,跨学 科研究方法自2003年以来,其应用明显增多;定量研究开始出 现 。经统计,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有2篇。
3、壮大阶段(1990至1999)
进入 90 年代,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标志性事件是 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胜利召开, 从此,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翻开了一页新篇章: 第一,地方旅游文化研究轰轰烈烈。大区域旅游文化的研究;城市旅游 文化的综合开发研究;旅游区的旅游文化研究。 第二,旅游地文化变迁的研究得到重视。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机制的研究: 第三,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进一步加强。丘振声(1990)、喻学才 (1995)、张来芳(1998)、魏宏灿(1998)、束有春、焦正安(1998)、 周思琴、方燕(1998)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上一个时期所不 能比拟的。 第四,旅游文化逐步开始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自己的学科地位。 旅游文化领域出版了几部具有相当影响的奠基之作:如郝长海、曹振华《旅 游文化学概论》、马波的《现代旅游文化学》、谢贵安、华国梁的《旅游文 化学》、沈祖祥的《旅游文化概论》。分支学科亦有建树。
中国旅游文化学家
.
喻学才
马波
沈祖祥
谢贵安
章海荣
旅游文化学代表作(中国)
.
第二节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综述
一、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法概述
二、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法概述
一、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法概述
目前国外还没有发现专门用来探讨旅游文化研究方法的文章和 专著。通过西方对研究旅游文化的过程,其方法可见一斑。 国外旅游文化学发展初期,由于受到当时日益成熟的人文学科如 社会学、人类学的影响,旅游学术研究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学 科的纵向研究发展到跨学科比较研究,如SheldonAnnis(1976)将环境 学借用到旅游文化中来。 90年代以来,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综合所发表的一些 文章,其研究方法除了上述讲到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之外,比较研究方 法也早已引入到旅游文化研究中来,如T.C.Chang and Brenda S.A.Yeoh(1999)将亚洲文化(以新加坡为例)与西方文化作了对比研究。 此外, Briassoalis(1991)引如了“投人一产出分析”的研究方法。 Step hen Clift,Michael Luong(2004)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旅游 文化主体的性别、职业作了调查研究。 特点: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或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较少,这与其在研究上一贯注重量化的研究方 法有些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