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教案.docx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教案(可打印修改)

《旅游文化》教案(可打印修改)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1日1-6课题第一章旅游文化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教学目的涵。

掌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文化、旅游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提纲一、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定义2、如何理解文化(二)文化的构成要素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二、旅游文化(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二)旅游文化的概念(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教学后记广大学生基本可以正确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在今后教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3日1-4,,14日5-6课题第一章旅游文化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提纲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旅游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三、按照旅游的客体划分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民主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共性地域性、继承性、交融性(二)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积淀深厚教学后记由于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旅游的特征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专业教师授课教案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8日1-6课题第二章中国自然山水第一节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山水的概念,了解中国的山文化:五岳、五岳的祭祀与封禅、佛教名山。

了解中国的水文化:江河崇拜与祭祀,以及水神的神化传说。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与文化交流”,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三节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通过深入讲解与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从文化视角看待旅游现象,增强对旅游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旅游活动中,我们如何感受到文化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二章内容,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在实际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讲解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2.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 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并阐述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旅游文化方面的新闻、书籍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7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中国旅游文化》优质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优质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名胜古迹以及旅游攻略。

重点探讨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等景点的文化内涵及其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制定合理的旅游攻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园林艺术的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等景点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旅游景点图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有整体的认识。

3. 深入讲解:以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为例,详细讲解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为一次江南水乡之旅制定旅游攻略。

5. 例题讲解:分析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杭州西湖的旅游价值,并为其设计一条合理的游览线路。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地理环境:水网密布、气候宜人民俗风情:古镇、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名胜古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乌镇2. 旅游攻略:吃、住、行、游、购、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为一次江南水乡之旅制定旅游攻略,包括景点选择、行程安排、餐饮住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其他地区的旅游文化,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传统节日民俗”,第三节“民间艺术与旅游”,第四节“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片,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1)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2)介绍传统节日民俗,分析其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3. 例题讲解:(1)以端午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以丽江古城为例,探讨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民俗,并分析其地域特点。

(2)让学生谈谈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民俗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2. 板书内容:(1)民俗文化概述(2)传统节日民俗(3)民间艺术与旅游(4)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例,分析其民俗活动及地域特点。

(3)谈谈你对民俗旅游的认识,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平衡?2. 答案:(1)民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间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项目六 自然景观文化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项目六  自然景观文化

由于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变 化以及相应的空气密度垂 直分布发生分异,引起光 线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
泰山日出
日 月 景 观
雷峰夕照
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瀑布
罗 平 九 龙 瀑 布
十级高低宽窄不等,形态各异
素有“九龙十瀑, 南国一绝”的美誉
最大宽度200多米,纵深60 多米,落差70余米
德 天 瀑 布
典型的岩溶瀑布
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 跨国瀑布
四、泉水景观文化
山 东 济 南 趵 突 泉
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级 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 首批重点公园。被誉为 “天下第一泉”
以雄、险、幽、峻、秀著名








中国境内唯一的海洋性冰川,

也是亚洲海拔最低、规模最大
的海洋性现代冰川。
以神农氏传说和纯朴的山林文
化为内涵,以反映原始悠古、
猎奇探秘为主题的原始生态旅
神 农
游区。







二、草原景观文化
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
呼 伦 贝 尔 草 原
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 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 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
日 月 潭
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最大的 咸水湖
青 海 湖
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 湖面海拔为3260米
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海 拔最高、积水最深的高山湖泊
长 白 山 天 池
中国和朝鲜的界湖
中国浙江省杭州西郊淳安
县境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后花园,世界上岛屿最多

的湖


森林覆盖率达95%,有 “绿色千岛湖”之称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有什么特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3)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江南水乡的典型景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和开发策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江南水乡旅游文化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2. 内容:(1)地理环境(2)民俗风情(3)旅游资源(4)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列举江南水乡的三个民俗风情,并简要介绍。

(3)分析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2. 答案:(1)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特点: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示例: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春节贴春联。

(3)江南水乡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民俗风情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以及第三节“旅游中的民俗体验”。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掌握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学会在旅游中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在旅游中尊重并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地域特色。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

(2)介绍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民俗活动为例,让学生分析该活动的背景、意义及如何在旅游中体验。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民俗文化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民俗活动,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概述定义分类作用2.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3. 旅游中的民俗体验尊重当地民俗参与民俗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民俗活动,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在旅游中如何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2. 答案(1)民俗文化:指在一定地域、民族、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性、传承性、变异性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的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实践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

教学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逐步讲解,举例说明。

的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解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概述2. 内容: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2. 作业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的分类。

2.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作业设计: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旅游文化学教案

旅游文化学教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将更加受到关注,如何平衡旅游业的 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科技手段在旅游文化领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在旅游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 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
对旅游文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加强跨学科研究
日本樱花文化之旅
带领学生游览樱花名胜、参加樱花节 ,感受日本樱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欧洲城堡文化之旅
组织学生参观欧洲各地的城堡,了解 城堡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体验欧洲贵族文化。
美国国家公园探险之旅
带领学生探访美国国家公园,领略自 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了解国家公园 的管理和保护。
06
CATALOGUE
数字化旅游文化的特点
数字化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虚拟现实、个性化等特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 文化体验。
数字化旅游文化的问题与挑战
数字化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泛滥、虚拟与现实的脱节等,需要引起关注和解决 。
旅游文化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对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维护自然和人文景 观的完整性和美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旅游文化代表,模拟旅游活动 中的跨文化交流,增强其跨文 化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 策划和实施旅游文化主题活动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
能力。
旅游文化的实践教学案例
中国茶文化之旅
组织学生参观茶园、茶博物馆,品尝 各种名茶,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特点和价值。
旅游文化创新
旅游文化创新的概念
01
旅游文化创新是指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目的地文化的传承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

详细内容将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各地特色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与保护民俗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认识各地特色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俗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与保护民俗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教材第四章内容,详细解读各地特色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保护民俗文化的措施。

4. 互动环节(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如何正确对待与保护民俗文化。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二、各地特色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三、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四、正确对待与保护民俗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结合实际案例,谈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3)针对如何正确对待与保护民俗文化,提出你的建议。

2. 答案:(1)答案要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2)答案要点:民俗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等方面的作用。

(3)答案要点:加强立法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合理开发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俗文化现象,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 (2)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 (2)

旅游文化学教学设计一、前言旅游文化学是管理、旅游相关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包含了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旅游产品开发等内容。

本文就旅游文化学教学进行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助力行业人才培养。

二、目标群体适用于旅游、文化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三、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了解旅游的各种形式和特点。

2.了解旅游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理解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过程。

3.掌握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和难点。

4.能够分析和评估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5.具备初步的旅游营销能力,包括旅游市场分析和市场推广等实践技能。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旅游文化的定义及特点2.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3.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二章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1.地域文化的定义及种类2.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3.地域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开发第三章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旅游产品开发的定义及重要性2.旅游市场分析3.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的难点及对策1.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难点2.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对策3.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分析第五章旅游市场营销1.旅游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特点2.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策略和手段3.旅游市场营销的实践案例分析五、实践环节1.分组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方案设计,并进行策划和实施。

2.考察地方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分析。

3.实践旅游市场推广、旅游产品推广等其它实践项目。

六、期末评估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

2.实践成果报告占总成绩30%。

3.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结果及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10%。

七、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展示策划等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八、总结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挑战。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一章“旅游与文化”,详细内容包括: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2. 了解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

3. 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3. 知识讲解:(1)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

(2)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3)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4)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国旅游文化。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2.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分类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4.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与价值,并举例说明。

2. 作业题目:请列举中国旅游文化的三种分类,并简要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为今后的旅游活动奠定基础。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研究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山水风光”,详细内容为“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与张家界这两大中国著名山水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风光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山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黄山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山与张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a.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

b.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以峰林、溶洞、溪流、瀑布为主。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去黄山或张家界的旅游经历,谈谈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的成因,解释地理学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山与张家界的位置,并简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a. 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b. 张家界:峰林、溶洞、溪流、瀑布2. 地貌特点及成因3. 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黄山与张家界旅游资源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能准确描述黄山与张家界的地貌特点、旅游资源,并简要分析其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践情景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山水风光的兴趣。

但在讲解地貌成因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山水风光,提高对山水文化的认识。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长城和运河》。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两大文化遗产——长城和运河,通过描绘这两大景点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和历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这两大景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和判断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强调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城和运河特点历史文化价值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一下长城和运河的景色。

答案:略2.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了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于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讲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章旅游体验文化的微观分析
第 1 节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关系
(二)旅游审美体验
旅游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四大基本要素,既包括体验
心理,也包括体验行为。

旅游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的区别:首先,旅游审美主、客、关系
三者并重,是对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的概括;而旅游审美体验重在旅游审美主体,是对主体审美过程的概括。

其次,旅游审美并未刻意突出体验心理,而旅游审美体验则以体验心理为重心。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一)旅游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1、感知因素审美感知过程:对
审美对象产生感觉、知觉、形成记忆表象的过程。

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特征或属性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零散反映。

审美知觉,对不同类的审美感觉加以联系、综合、补充,从而对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复杂
比较完整的反映。

审美感知过程,属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2、想象因素想象包括知觉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指伴随审美知觉的审美想象,特点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移。

再现性想象常常
借助语言描述和非语言描绘(图样、图解、符号等 ),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记忆表
象。

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或方法,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加
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审美想象属于对美的感性认识向美的理性认识上升的中间环节。

3、理解因素审美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部联系或本质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次是能够理解现实与虚幻,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
别开来。

第二层次是能够理解审美形象的内容,对题材、人物、典故、背景、情节、符号、意义、
技巧、程式等理解。

第三层次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积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只有达到理解,才能产生最丰富、最深刻、最强烈的美感。

4、情感因素
审美情感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
反映、认识活动。

旅游审美中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壮美感和优美感两种美感形态之中。

壮美感:优美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组织化,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渗透着理解和想象的情感。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行为方式
1、动态观赏
2、静态观赏
3、登高观赏
三、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一)第一层次:悦耳悦目的直觉感受以耳、目为主包括鼻、舌、身等全部审美感觉器官所经验的愉快感受。

是生理快适与心情舒畅的交融,也融合一定的
理性或社会性因素。

(二)第二层次: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领悟到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
进入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育”李(泽厚语 ) 的欣喜状态。

以凝神观照的审美体察为特
征,超越了生理快感,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愉悦体验。

悦耳悦目:以感知或直觉为主要
特征悦心悦意:以想象或理解为主要特征
(三)第三层次:悦志悦神的精神升华
于审美愉悦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志和精神,激起追求道德超越与完善的动力。

体现大彻大
悟、从瞬间求得永恒、从有限达到无限的超越意识或精神境界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高度和谐统一。

三层次审美体验,原则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第一层次以直觉判断和
平静安适为特征,易变而不持久;
第二层次以知性谙悟与和谐愉悦为特征,相对稳定持久;
第三层次以感性中有理性和心境阔达为主,在道德领域追求超越、在感性时空追求永恒、在精神世界追
求自由。

第 2 节旅游求知体验
一、旅游求知与旅游求知体验(一)旅游求知旅游求知亦即旅游者通过旅游探求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He who travels far knows much(远行者懂得多)。

(二)旅游求知
体验同读书求知体验相比,旅游求知体验具有随意性、直观性、实践性等特点。

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个
二、旅游求知体验的过程(一)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感知、
知觉、意识和推理并最终形成认识判断的过程。

□感觉□记忆
□想象□判断□推理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多种形式。

“溶洞大同小异,某某溶洞没什么可看的。

”这是运用演绎推理的
结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是运用归纳推理的结果。

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除包括认知过程外,还包括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

(二)旅游求知体验的行为方式
1、观光
2、游学
3、考察
4、探险
三、师法自然与观照文化:旅游求知体验的两大类型
(一)师法自然:对自然的认知体验
1、伟大与神秘——事实判断
2、开阔眼界与展拓胸襟——价值判断
(二)观照文化:对文化的认知体验
1、文化震惊与文化反思
文化震惊既是一个情感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者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

所谓文化反思,一般是指对自己文化的反观、思考。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反思对象既有主体文化,也有客体文化。

2、文化认证与文化认同
文化认证亦即对文化、特别是自己文化身份的确认与证实。

面对之中,获得优势认证时会膨胀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
在自身文化和异域文化双重的
获得劣势认证时,会否定自己原
有的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指人在文化上的归属感或亲切感,
知,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回归。

第 3 节旅游交往体验一、旅游交往与旅游交往体验
会加深旅游者对客我文化的认(一)旅游交往
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目的地居民交往:邂逅相遇;
的非正式平行往来。

与其他旅游者交往:
与旅游业者的交往:契约关系;
“游伴”邂“ 逅”(谢彦君,2005 )

(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者对旅游交往的参与和感受过程。

主体:旅游者;服务人员、旅游地
居民、旅游交往和旅游者本身;过程:体验心理和体验行为。

对象:旅游
旅游交往体验泛泛而不深刻、随意而不刻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回生,两会熟”,“近则亲,远则疏”,“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唇齿相依,肝胆相照”,既是交往规律的总结,也是交往体验的写照。

交往情境、交往对象及交往者的个性也对旅游交往体验有重大影响。

二、旅游交往体验的一般过程
(一)旅游交往体验的心理历程 1 、试探阶段
2、定向阶段
3、深入阶段 4 、尾声阶段
(二)旅游交往体验的行为方式
1、同游
2、聚会
3、探访
4、购买
三、旅游交往体验的类型差异
(一)大众旅游者大众旅游者交往的对象很少是当地人,(二)探险旅游者探险者仍然没有彻底融入当地社会,的眼光来观照周围环境及当地人民。

(三)漫游者交各色人等,几乎彻底融入东道社会的生活当中。

对当地文化没有任何真正的接触。

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审美漫游者特殊的生活和旅游的方式使其广
第 4 节旅游情感体验
一、旅游情感与旅游情感体验
(一)旅游情感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出现的高兴、悲伤、害怕、恐惧、喜悦、苦恼等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感情,统称旅游情感。

(二)旅游情感体验旅游情感体验实际上是旅游
者对情感的认识与反应过程,体验主、客体不同,旅游情感体验自然不同,有的感到愉快、欣慰,有的感到痛苦、迷茫。

二、旅游情感体验的形式
(一)情感交融情感交融是一种相合的情感交流,往往呈现出感动、移情、共鸣三种情况。

□感动即感染、激动,两个条件:体验对象情感意蕴深厚;
体验者生活感受和经验丰富。

□移情即转移情感,将由对象引发的情感再反射到对象上去,
使对象也带有体验者的情感色彩。

□共鸣是指对象所蕴含的情感和体验者的情感因相通或相近
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振荡。

(二)情感冲突
情感冲突是是认知相左、利益相争、情感相异的结果,包括抵触、回避和抗拒。

□抵触:低度冲突,把交往视为负担,形成心理压力,产生
不情愿的情绪体验。

□回避:中度冲突,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抗拒:高度冲突,对交往对方及交往活动产生憎恨、仇视
情绪。

上述为人我或物我情感冲突,情感冲突还包括自我情感的冲
的自相矛盾。

三、旅游情感体验的内容(一)对他人情感的体验1、他乡的冷暖突,主要表现为情感上2、故国的呼唤
(二)对自我情感的体验1、心系他乡与眷恋故国2、往古之思与现世之情3、感怀自身与悲悯众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