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转型背景下开发区空间再开发研究进展及展望
国内外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国内外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展望曹贤忠,曾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241)摘要:从各国城市发展历程可看出,开发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实现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
与开发区的实际发展相对应,国内外学者们对开发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特别是近十年来,围绕开发区转型升级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发区转型升级战略;开发区转型升级评价;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开发区转型升级模式;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组织关系和开发区功能转型。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发现,开发区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而且呈现出高质量化,但就学科发展而言在转型升级模式、转型升级路径、转型升级潜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开发区是指为促进经济发展,由政府划定实行优先鼓励工业建设的特殊政策地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各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是我国价值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开发区发展至今,在取得许多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转型升级成为其必然选择。
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开发区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和效率评价方面转向功能的拓展方面。
功能拓展必然要求开发区进行转型升级,开发区转型升级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前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发区转型升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国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政策调整下,开发区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转型升级也面临巨大的瓶颈。
探求开发区在政策、体制、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瓶颈制约下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路径的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般集中于其评价方法、发展模式与战略、开发区转型与母城区关系、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式与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分析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分析【摘要】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向着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城区进行发展与规划,并且由于其发展与传统的城区差别较大,所以在发展中面临着强烈的改革需求,在现阶段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的简单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诉求,需要更多元化以及差异化的更新规划模式。
本文主要是对于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更新规划在城市的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早期的创业以及发展过程,已经逐渐稳定,在现阶段多处于调整转型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刺激之下,国家对于城市开发区发展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的这种优惠政策优势逐渐消失,所以如果开发区不进行转型,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而且会给开发区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开发区先期的独立优势也逐渐消失,逐渐与城市原有城区结合,所以开发区现有的结构就开始不能适应现在的空间结构,为了确保城市开发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于空间转型背景下的城市开发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规划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多。
1、空间转型中的开发区空间特征1.1空间利用率低、用地布局混乱在开发区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工业用地主要应用的是协议的方式进行出让,所以就导致现在的开发区的土地是已十分低廉甚至没有费用进行使用的,这种应用降低土地成本来刺激企业入驻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必然会造成土地的非集约利用。
在开发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中,低强度的开发和大片土地的整体租用方式,不仅造成了大面积土地的限制,而且严重的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导致开发区的产业功能以及其规模大面积扩张,但是其实用性却没有与规模同步,大量的城中村分布与工业区域中,空间利用杂乱,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1.2城市更新以及用地结构调整需求急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开发区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造成了在制造业发展中,对于土地的大面积占用,所以就导致在开发区进行新产业发展的时候,并没有合适的空间进行利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
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型经济区、科技创新产业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结构调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占用资金少、污染少等优点明显。
因此,开发区要在总体上进行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也要注意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其优势。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发展从规模型转向质量型。
尤其要重视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环境整治创新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撑。
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注重园区绿化、垃圾处理、道路建设、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环境整治。
如此才能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因此,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人才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五、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对外宣传,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招商项目,加强与国内外重要经济区域的合作,推进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到开发区,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及服务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的开发区,其管理及服务体系也必须符合国家要求。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展望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展望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新的焦点和挑战。
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实现资源节约、城市绿色化、文化传承等多重目标。
但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要技术支持,否则将产生诸多安全隐患。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水库、地下图书馆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
这些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商业空间密度等种种问题。
地铁是城市地下空间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它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也是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铁的线路、站点布局、通风、安全防护等问题。
例如,在地铁建设中可以采用闸门隔音技术、低噪声轨道、人流控制技术等,以保证地铁的运行安全和舒适性。
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也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商场的开发可以促进城市消费,降低商业空间的压力,并且可以在地下空间进行园林绿化和文化展示。
而地下停车场则可以解决城市车位不足的问题,但需要考虑地下停车的安全和安防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地下空间,城市地下水库、地下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同样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它们的建设需要考虑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建筑设计等多种因素。
例如,在地下水库的开发中,地下水文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需要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和水质的安全。
二、地下空间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难点。
1、地下施工技术地下施工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最为困难的技术之一。
地下施工需要考虑地下支撑、地下空气质量、人员安全等多重安全因素。
同时,地下空间本身也是非常狭小的空间,需要采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和技术。
解决方案:钢支撑、混凝土填充和网络喷涂等施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地下施工中的安全和效率问题。
例如,采用钢支撑来进行地下隧道的建设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同时有较好的支撑性和安全性。
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用地规划评估研究——以金桥工业区为例
o 、、 / 、 、 o 』 ・
商 ・路 ( 2 { r ) ¨ 前国 内 的 规 划 坪估 基 本 可 以 分 为以 F 四 种类 型 : 5 编 制— — 对规 划 矗 案 及其 表 。{划 匹 达进 行 淖 估 ; 胤划 实 施— — 进 行规 划 实 施过 程 和进 度 的 评估 ; 划 效果 — — 对规 划 是 达 到 规 预 定 l 标进 行 埘 踪 评 估 ; 触 涉 及 的 利 益 ’ _ 1 { 规 F
释 . 难 从数 理 角 度进 行 纯数 据 、 很 逻 } 分析 ; 的 同 时 , 市 规 划 涉 及到 城 r 静 个 面 , 括 城 的 包 社 会 经 济 体系 、 市居 民 生 儒 等 . 个 方 【之 城 静 酊
,
o
闭 1存 : 性 的 联 系 或 矛 盾 , 是 似 是 『 非 隐 甚 f l 『 的 , 以测 度 难
对快述发展阶段遗 留 米的种种城市问题; f I n
大部 分 城 市仍 处于 快 速 发艘 的 城 市矬 蹬 阶段 , 正 在进 行 夫规 性 舶开 发迷 设 。 以 息 见 。 可 j 盍些 正在 快 速 化 的 城 市很 有 叮能 将会 面临 邢 些 走
Ab t a t T an ppr s s one m poran oc s o r l ton ofpln m pl e a in,and t e m po a s r c he pl a aiali i t tpr es t ef ec i a i em nt to h i t r ntbass f e ng i oram ndi
pl ni an ng and annng a pl i m nag em ent owev ,t e ppr i l s st H er h a asa y em i t f m ed n ourco s no or i unt r y.Thi tce s ss s aril dicu es Jiqi I n ao ndu ra stilPar by q k. ualat nd qua i i e m et dolg) s u esl i i a t ve ntatv t ho o  ̄ t di and e l out ut f r us ay ,p s o war om e s ges ins ds ug to , rf l 。 ol ow- p pan an dev o u l d elpm ento he z e ft on dev o elpm ent .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5、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们开始社会公平 与包容性发展问题。研究内容包括贫困地区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少数民族 地区的特殊政策等。
四、展望未来的中国区域空间结 构研究
四、展望未来的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1、跨学科融合: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 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主要区域均衡发展。这种理论认为,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和政策限制所导致的。因此,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资来推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 展。
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 要领域和成果
三、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1、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研究主要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区域差距和不平衡 问题。学者们通过分析经济数据和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了地区间经济 发展的关联性和差异性。
三、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2、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布局、城市规模结构和城 市群发展等问题,学者们利用GIS技术、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 研究为优化城市体系、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3、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
3、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将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将更加如何在 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多重目标。此外, 研究还将更加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等问题。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
开发区的更新再开发研究所采用的思路 大多是结合具
体案例,从开发区的地段、更新用地 陛质等角度提出相 应的更新类型和路径,缺少对更新主体和治理策略的系
统性探讨[ 6 _ 1 O ]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结合具有代表性的
案例——无锡新区,对当前的土地流转制度进行梳理, 以充分发挥政府 、开发商和原权利人等 多元主体的更新 活力为主要原则,积极探索在建成空间上持续建设城市 的差异化更新策略。
№ t 憎 叫 De v e l o p me n t z o n e s i n d e v e l o p e d r e g i on s a r e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t o wa r d s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n e w u r b a n d i s t r i c t s . B y a n a l y s i s o f
呲叫 啪 I 1 1 S l Tr a n s i t i o n a n d i mp r o v e me n t ,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z o n e , U r b a n r e n e wa l , Wu x i n e w d i s t r i c t
口望 . 芭
城 市 开发 区 空 间转 型 背 景 下 的 更 新 规 划 探 索
口 杨 浩 ,张京 祥
[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普遍 出现 了向功能完善的综合新城 区转变的趋势,在转型升级过程 中面临着强烈
的 城 市 更 新 发 展 诉 求 。 通 过 分 析 转 型 中开 发 区 的 空 间 特 征 和 传 统 城 市 更 新 困境 可 知 , 开 发 区 的更 新 规 划 应 探 索 城 市 更 新 “ 主 体 多元 化 和 策 略 差 异 化 ” 的体 制和 理 念 的 创 新 。无 锡 新 区 的 更 新 规 划 从 重 点 地 区和 一 般 地 区 两 个 层 面 , 提 出 多 元 主 体 共 同参 与 下 的 差 异 化 更 新 改 造 模 式 , 为 推 动开 发 区 的 成 功 转 型 奠 定 了基 础 。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郑国;王慧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就中国城市开发区在开发区产业、开发区与城市及区域发展、开发区空
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区发展评价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认为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开发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开发区发展
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口与社会问题应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总页数】8页(P51-58)
【作者】郑国;王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西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3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 [J], 王兴平;崔功豪
2.中国城市鸟类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叶淑英;郭书林;路纪琪
3.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综述及展望 [J], 丁悦;蔡建明;杨振山
4.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综述及展望 [J], 丁悦;蔡建明;杨振山;
5.近40年(1980—2019年)中国城市专类公园在风景园林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郭茹;张佳乐;王洪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600字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构建创新引领发展体系,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未来,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和空间结构、重塑发展格局将成为当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任务。
为此,为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转型发展中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本研究对当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发展历程以及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调研。
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实践经验,研究分析了构建全面转型发展新格局以及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可行性依据。
从发展历程来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发展和创新的前沿,促进了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为国家创新经济、技术改造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但转型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加快城市化发展、提升区域经济集聚度、为中小企业开放贷款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为此,本研究建议,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加快转型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政策系统更新,突出发展特色;完善市场体系,注重技术创新,提升经济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并对不同层次的转型发展需求,
提出精准配套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升级。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转型发展目标是实现以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分类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以加快把握发展机遇和解决发展问题。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因而迫切需要全面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此,本研究就如何实施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并从政策制定、投资建设和产业变革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制定,构建科学有序的转型政策体系。
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制度机制,明确出台粒子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建立完备的审批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规范。
二是增加投资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要增加投资建设,优化配置资金,加大投资建设规模,改善职业、技术和科技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促进经济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转型质变。
三是加强产业变革,提升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要提高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及创新技术,培育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以上是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的概述,通过政策制定、投资建设和产业变革等措施,可以使经济
技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技术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的城市发展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的发展难题。
由于它们通常地处城市边缘或郊区,交通不便,环境状况差等因素,导致了它们的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低下,容易出现“空心化”和“剩余化”的状态,给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通过对中国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的转型和更新,为推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组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为中国城市提供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梳理其发展过程、产业结构、环境状况等情况,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国内外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比较研究,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案例为例,对其转型和更新的空间策略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具体案例中采用的策略进行深入剖析。
3. 针对中国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空间策略,包括工业结构转型、空间布局优化、环境改善等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究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
具体方法包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文献和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和国外案例,对其空间策略进行比较和剖析;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行业从业者和企业主对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需求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策略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预期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 对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空间策略和建议。
2. 比较国内外城市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策略和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中国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对策建议
做强汽车产业,建设幸福长春我市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对策——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二十多年来,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先导区和示对外开放、吸引大型大区域经济发展、扩范区,在促进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方面取得了辉煌业绩成为我国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面对中国经济转型期,开发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应该有什么样的对策和建议?下面,通过这次在中央党校的学习与思考,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中国经济转型期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三个入经济转型期。
主要表现目前,我国正进上,受美缓。
近些年来,在国际增长放方面:一是经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金融危机等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国内,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的因素发生变化,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力下降,整个中国经济出现增长放缓趋势。
二1.是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拉动逐步转变主要依靠消费扩张,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于制造业扩张,未来我们主要依靠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未来需要依靠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热点地区,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引资质量有待提高。
开发区虽然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但从发展质量上看,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消耗土地、水资源和高能耗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吸引外资与引进技术者并不均衡。
一是吸引外资的数量、规模较大,而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外商投资项目中属于高新技术项目的不足%;二是引进的投资项目中,生产性10项目特别是代工厂、下游组装加工厂居多,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等科技研发类项目较少;三是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通过引进外资,进而由2.区内外企业或研发机构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技术项目的成功案例不多。
本期聚焦:开发区研究——开发区再开发路径研究——以南京高新区为例
以区建城 ,以开发区为载体推进 城市化 是 中国特 色的当代城 市化模 式。 在当前城市外围增量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而旧城改造逐步完成的背景下. 对于开发 起点『'空间容量大、区位条件优 产权 氐 矛盾小的开发区建成区进行适度合理地 再开发. 有可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 色的城
1我国开 发区再 开发的 必要 性
当前国际产业发 展态势 我 国发展 政策以及开发区自身发展方 向的转变促
使我国开发区必须进行转型再开发 :
11 国际产 业 发 展和 转 移 新态 势 需 要我 .
国开发区重新 “ 择业” 有关研究表 为了有效利用全球 资源 降低制造业成 本,跨 国公司约每 隔2 0年就展开一次全球制造业布局的调 整,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市精明增长和低碳发展之路 ( 王兴平等,
20) 0 9。
2 1 5现代城市研究 01
7
本 期 聚 焦 :开 发 区研 究
F OCUS: ST UDY ON DE L VE OPME ZONE NT S
正是全球二战以后第三次产业转移带来 的结果.并且正在经历第四次转移 ( 曲建 20) 0 8。第四次产业转移主要是从我国沿 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以及向越南、印度
阵地 。 1 国家 新 的开发 区政 策呼唤 开发 区转变 . 2
发展 方式
以下三个方面 : 其一是 产业格局的调整
即开 发 区既有 的 各 类 产业 所 形成 的经 济
支撑格局发生了变化 不同产业在开发区 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变动,主要表现 为竞争优势 明显的产业逐步 替代相对劣 势产业 其二是产业内涵的提升.即某一 具 有发 展 潜 力或 是 发 展 前景 较 好 的产 业 通过对既有产业环节.尤其是生产制造环 节 的提档升级 提高科 技含量.主要表
浅议新形势下开发区的转型发展
浅议新形势下开发区的转型发展作者:倪伟勤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20期【摘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调节约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无不昭示着工业园区(开发区)传统的靠外延式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和最鲜明的标记。
本文以青浦工业园区为样本,结合当前的形势和园区开发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开发区;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部署。
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各大工业园区、开发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为青浦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浦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认真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特色园区,进一步发挥园区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审时度势,着力打造“三生”园区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使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中解放出来,流向效益相对较高的工商业,即工业化的过程。
园区开发十九年来,在“四个聚焦”的招商策略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不断向开发区集聚,原有的工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面临三个突出的瓶颈:一是发展瓶颈,高位增长、转型发展给园区带来了新要求;二是土地瓶颈,发展与空间的矛盾给园区带来了新挑战;三是资金瓶颈,强化刚性支出与不确定收入之间的平衡给园区带来了新任务。
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路径。
《2024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转型绩效评价研究》范文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转型绩效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其在过去数十年里一直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深度推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转型的绩效评价,通过分析转型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为未来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转型背景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转型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开发区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二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要求开发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综合效益;三是开发区自身发展的需求,要求其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区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区转型。
三、政策转型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转型,我们构建了一套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一)经济绩效评价经济绩效是评价开发区政策转型的重要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企业创新能力等。
具体指标如GDP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研发投入强度等。
(二)社会绩效评价社会绩效评价主要关注开发区在转型过程中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就业机会、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
具体指标如就业率、人均收入、教育医疗水平等。
(三)环境绩效评价环境绩效评价主要评价开发区在转型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程度,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控制等。
具体指标如单位GDP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等。
四、政策转型绩效实证分析以我国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我们对该开发区的政策转型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收集数据并运用上述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开发区在政策转型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等成果。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升级缓慢、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
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关系——以苏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关系——以苏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开发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开发区作为城市空间组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苏州市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其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苏州市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的关系,为我国其他类似城市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苏州市开发区的空间组织和结构特征,了解不同开发区的发展差异性。
2.探讨苏州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动因和演变过程。
3.研究苏州市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提出对苏州市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空间规划的启示和建议,以及对其他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建议,对于推动国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分析苏州市工业与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睢泗街道等典型开发区,通过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开发区发展的空间组织和结构特征,探讨其发展动因和演变过程,研究其与城市空间演变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启示。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等。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目的和内容,阐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苏州市开发区空间组织和结构特征。
分析不同开发区的空间形态、用地组织结构、交通网络等特征,了解其发展差异性。
第三部分:苏州市开发区发展历程。
以典型开发区为例,分析其发展动因和演变过程。
第四部分:苏州市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的关系。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五部分:启示和建议。
提出对苏州市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空间规划的启示和建议,对其他城市开发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六部分:结论。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010、转型发展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空间优化策略
转型发展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空间优化策略焦姣姜劲松摘要: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跨跃式”发展,已从最初的农业生产区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正努力向“三化三型”(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的综合商务新城迈进。
在这一转型升级背景下,新的建设目标、经济背景和社会趋势对园区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对园区现状和新的目标定位的研究,提出区域协作、转型更新、均衡发展、紧凑模式等四类空间策略,并详实体现在园区结构分区、功能布局、交通体系、公共设施和水绿系统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转型升级;空间优化;均衡发展;紧凑模式1.背景研究1.1背景概述当前,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新的内外环境。
就外部环境而言,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紧密和激烈,一方面,普遍较高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资本、人才、信息在该区域城市群内的流动,使得城市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较为相似的区位和产业、文化背景使得各个城市对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营销意识得到全面普及之后,各个城市对先进产业、优越政策的争取更加积极,作为先行一步的苏州工业园区如果没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出现,则会有失去发展机遇的危险。
就内部环境而言,苏州工业园区首先面临的是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土地资源仅够支撑1-2年使用;第二是产业升级的问题,园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国际领先的企业和代表主导发展方向的精尖技术,但同时也有较为低效的、与发展目标不相吻合的产业企业,因此制定产业策略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在上千家企业中厘清哪些鼓励发展、哪些可以整改、哪些需要腾退,这个工作从确定到实施完成是一个巨大且漫长的过程;第三是城市建设的问题,尽管园区建设在理念、执行和效果方面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在完成了大格局和大框架建设后,城市面对“三化三型”新目标可以在生态低碳、舒适宜人、设计精致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
3.4.4 2005 年—未来内涵 型发展
0
5
4 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
评
析
4 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评析
4.2 城市新区居 住空间社会性评析
4.1 城市新区居 住空间功能评析
B A
4.3 城市规划效 用分析
C
本章小结
D
4 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评析
1
4.1.1 居住空间格局
2
4.1.2 公共设施配套
3
4.1.3 居住空间形态
4
4.1.4 微观环境品质
4.1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功能 评析
4 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评析
4.2.2 对低收 入者生存与就业
支持的差异性
4.2.1 新区社 会空间结构总体
发展走势
4.2.3 四类值 得关注的居住社
3.3.2 经济因 素
3.3.4 居民择 居因素
3.3 推动新区居住空间发展 的综合因素
3 国内城 市新区居 住空间建 设的历史 演进
3.4 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 段特征
https://
3.4.1 1980—1990 年起步阶段
3.4.3 2000—2005 年迅速成长
3.4.2 1990—2000 年初期发展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 空间规划研究
演讲人 2 0 2 0 - 11 - 2 2
0
1
0
绪
论
0 绪论
0.2.1 关于 居住空间的概
念 0.2.2“城市 新区”的界定 0.2.3 城市 新区居住空间
0.1 研究的 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 对象的界定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
杨浩;张京祥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普遍出现了向功能完善的综合新城区转变的趋势,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强烈的城市更新发展诉求.通过分析转型中开发区的空间特征和传统城市更新困境可知,开发区的更新规划应探索城市更新“主体多元化和策略差异化”的体制和理念的创新.无锡新区的更新规划从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两个层面,提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差异化更新改造模式,为推动开发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杨浩;张京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9
【相关文献】
1.向新城转型背景下的城市开发区空间发展研究——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饶传坤;陈巍
2.BIM转型背景下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探索--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T2航站楼
项目实践的前后思考BIM转型背景下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探索--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项目实践的前后思考 [J], 田晶
3.新一轮总规背景下上海城市更新规划工作方法借鉴与探索 [J], 关烨;葛岩
4.转型背景下城市更新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龙华新区为例 [J], 胡盈盈
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城市开发区土地再开发规划策略探析 [J], 石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02.转型期开发区非正式更新的机制研究和规划建议
转型期开发区非正式更新的机制研究和规划建议丁成呈,刘才蓉摘要:2008年以后面对全球经济下行,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开发区受到较大冲击,并纷纷提出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这一时期以非正式更新为特征的空间再生产成为各地开发区重要的更新方式,论文分析了非正式更新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提出空间生产转向—制度成本约束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当前非正式更新存在问题提出保障政策延续性、厘清政府角色、转变治理模式等规划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更新,开发区,空间生产,转型期1引言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冲击,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相继出台了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
在此背景下,“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开发区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方针,并表现为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再开发为特征的开发区更新。
观察近年来开发区的更新实践可以发现,以市场为主导的非正式更新成为各地开发区重要的更新方式,例如2012年上海市正式挂牌的78家创意产业园区中,约有80%为非正式更新项目。
目前国内针对开发区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再开发模式(袁新国,2011)、产城融合(李文彬、陈浩,2012)、空间利用策略(曾振、周剑峰、肖时禹,2013)等方面,对非正式更新的研究较少涉及。
基于此,笔者从非正式更新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其作用机制和内在逻辑,并针对当前非正式更新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开发区的更新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2内涵与特征2.1非正式更新的概念内涵非正式更新是相对正式更新而言,因此有必要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分析,以更好的理解非正式更新的概念内涵。
2.1.1正式更新开发区的正式更新是指政府通过对现状已开发用地的收储、再入市,完成用地性质的调整和土地产权的变更。
收储用地除少部分用作学校、医院等公益性用途外,大部分重新流转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转变成为住宅、商业、办公等营利性用途。
总体而言,正式更新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由政府负责用地收储、重新入市,从而获得土地出让收入;企业则负责具体的空间再生产,从而获得经营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背景下开发区空间再开发研究进展及展望王晶摘要:近年来,宏观经济转型、土地资源紧缺和物质环境衰败等问题共同倒逼开发区进入转型发展的“再开发”阶段。
在减量规划、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等新的价值导向影响下,围绕当前开发区再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本文试图从开发区功能布局的提升、空间形态的优化以及再开发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新近研究成果,并结合开发区再开发的趋势和要求讨论现有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开发区,空间转型,再开发,研究综述1引言肇始于1984年○1,“开发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而生,推进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所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除了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区更参与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以速度至上、效益优先、贯彻地方政府意志为方向,以大工业化和标准现代化为核心的“开发区模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标志性模式之一。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发区发展逐步进入了瓶颈期。
加之宏观经济转型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开发区原有路径受到严峻挑战。
开发区普遍主动或被动地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第三次”创业[1])。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要求。
这一切,意味着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开发区空间和空间规划的知识也亟待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当前开发区转型的要求。
回顾开发区发展起步阶段,在政策导向下,土地成为吸引外部投资的主要资源,促使了开发区空间规模的急速扩张,同时带来了土地超前开发、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政府的过度引资行为无形中放大了企业的选址自由度,破坏了传统的空间拓展秩序,产业布局缺乏组织,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历经30余年的快速扩张,大量开发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的增量土地资源基本耗尽,因此新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存量土地的消化来实现[2],也导致开发区的“再开发”成为当前开发区发展的基本问题。
近年来,基于这一问题学者们通过经验借鉴、实地调研、规划实践等手段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试图对新近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和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梳理开发区空间再开发问题的已有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2 开发区功能布局的提升现代产业智力密集、规模较小以及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对园区功能的综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3]。
开发区将不仅承担工业生产的功能,而将承载居住、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复合功能。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引入将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突破规模效益的瓶颈[4]。
同时,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中心城区逐步向外围拓展,逐渐与城市边缘的开发区融为一体,促进开发区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区向复合功能的城市新区转型。
2.1提升生产性服务功能对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开发区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开发区,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开发区在既有生产性功能基础上植入了研发、销售、金融、物流、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峦峰(2007)通过对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局部地段转型发展调查研究,得出当前开发区的具有向服务性行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趋势,尽管转型的突出动力来自于市场本身,但是政府有必要进行规划和政策的适应性调整予以应对和支持[5]。
沈宏婷(2011)认为应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逐步摆脱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限,建设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基地、总部经济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新型经济的载体[6]。
刘谨(2012)认为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型空间拓展的方向[7]。
罗小龙(2011)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的研究,发现通过实施以“服务业倍增计划”为核心的企业家城市行动策略,在工业园中创造了CBD、居住、旅游等城市新空间,成功加速了园区从工业区向新城区的转型[1]。
车旭(2012)和买静(2014)强调了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对于开发区的重要性[8-9],因为相对于传统产业区,新型产业区以集体学习、集体创新和过程中创新为特征[10]。
2.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开发区再开发的发展阶段,传统自发、粗放、低效的产业布局呈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
优化产业功能布局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功能主义导向,通过对空间的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协作、提高产出效率。
张艳(2008)认为“产业链”是工业园区形成的核心目标和布局逻辑,因此应研究不同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产品的上下游关系[2],根据产业链组织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政策,推动产业专业化集聚。
王兴平(2011)则认为开发区再开发中必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生活以及服务合理衔接的空间布局模式[11]。
刘畅(2012)和向乔玉(2014)的研究进一步从类型角度出发,探讨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产业园区的理想空间布局模式原型[3, 12]。
资本密集型产业空间相对独立,与居住、服务等空间适当分离;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等空间适当融合,住宅小区可以深入到产业区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等空间穿插融合,空间组织更加灵活,生态景观环境更好,可以实现真正的产城融合。
2.3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开发区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以生产为主的建设导向客观上导致了园区生活性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加之开发区与城市空间分离导致的“职住分离”,导致了开发区城市氛围弱(夜晚的空城[2])和严重的“潮汐式”交通拥堵。
而由于就业地与居住地严重分离,开发区也难以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内部环境。
因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可以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也有利于提高社区凝聚力,提供促进交流和创新的外部环境。
郑国(2007)和袁新国(2010)从解决职住分离和园区内涵提升等角度出发,认为完善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是开发区转型的必备途径之一[13-14]。
买静(2011)从空间角度提出需要改变开发区传统的空间组织和用地布局模式,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等城市型用地比例[9]。
向乔玉(2014)认为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城市标准配套,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网络化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3]。
区别于上述以“产”为核心的研究思路,部分学者从“人”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关注开发区不同层次的适用人群。
黄杉(2012)注意到开发区与一般城市的差异,即社会结构的分异多元以及大量城市移民带来的挑战,开创性地从社会群体年龄梯度变迁与公共服务需求层次演进的角度展开研究,立足于未来阶段性发展,构建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15]。
李文彬(2012)也认为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要考虑园区主要就业人群的特征和消费水平,建设工业邻里中心,满足家庭型务工人群的需求[16]。
从居住空间角度,应考虑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建设高中低档住宅、安置房、青年公寓、蓝领公寓等多种档次的居住形式[13,17-18]。
2.4关注空间品质塑造除了生活性服务设施水平,空间品质也是吸引创新型人才和高端创新载体的重要因素,提升空间品质将有效促进开发区的创新转型[17]。
一方面,开发区需要高品位的社区生活环境[19],包括绿地面积、文化教育环境、物质生活、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环境与质量,如国际学校、国际俱乐部、国际医院等,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
杜凯(2004)从选址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开敞空间、建筑实体四个方面提出营造创新环境的物质空间策略,并特别强调了开敞空间促进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形成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因素[20]。
王战和(2006)和刘瑾(2012)也提出相似的观点,认为非正式交往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延伸和组成部分,高新区需要营造更多的交流场所[19][21],不仅包括培训中心、报告厅、交流中心、资料中心等正式的场所,还应包括企业家俱乐部、酒吧、网球场、游泳池等个性化交往空间。
规划实践中,对开发区空间品质的提升主要聚焦于开发区外部空间和环境的改善。
袁新国(2010)认为开发区再开发应提升环境景观,从产业需求出发,高科技产业及其设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从人居需求出发,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市民前来居住和休闲[14]。
车旭(2013)以青浦工业园区为例,提出打造开发区内的蓝绿体系,并结合蓝绿系统进一步优化慢行交通布局,沿水系、绿地、公园设置漫步道、自行车道路等慢行设施和生活休憩设施[17]。
与之相似,李晓(2014)以沈阳经开区为例,提出改造细河、浑河滨水空间,形成多样的、富有特色的主题公园与生态廊道,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化绿地系统[18]。
空间品质提升的途径还包括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在开发区的功能演进过程中也应注意保留有价值的工业遗迹,延续工业历史文化内涵[21]。
3开发区空间形态的优化3.1 精致导向的空间尺度开发区长期以来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和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建设模式导致了单一的开发区空间形态和特色。
杨东峰(2006)研究了沿海大城市开发区的物质空间表达形式,典型表现为区域尺度的“嵌入繁殖”、整体尺度的“二元分立”和局部尺度的“肌理粗化”,大尺度的道路网格、大跨度的工业厂房等物质空间特征形成粗放的景观格局[22]。
袁新国(2013)认为开发区普遍存在空间结构呆板、肌理单一、景观平淡等问题。
随着开发区空间复合度的提升以及人性化需求的提升,对于开发区空间形态的关注和要求日益提升[23]。
随着整体产业从粗放型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加之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开发区空间开始向“精致化”转向。
刘云亚(2016)通过对珠三角战略地区的研究,认为随着产业和功能转型,开发区对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要素的需求大大降低,产业区呈现出小而精的特征[24]。
为满足开发区功能转型需求,袁新国(2013)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提出再开发策略,强调空间尺度的精致化与开发的精细化[23]。
3.2 服务导向的道路优化随着开发区转型、空间开发强度的提升和功能调整,现有以工业生产为导向的道路体系面临迫切的调整需求,主要体现为支撑开发区新功能和满足人性化新需求两个导向。
在开发区发展之初,道路系统设施重视交通运输的效率,对道路体系的规划主要是以满足快速高效货物运输为目的,对通勤与步行、慢行等其他交通需要关注不足。
在向开发区功能转型尤其是部分开发区向“产业新城”发展的过程中,要满足居民和就业者个性化通行方式的需要[25]。
张艳(2007)和陈沧杰(2010)强调优化公共交通,通过有效的公共交通供给,一方面为开发区居民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区作为城市新功能区的吸引力[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