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合集下载

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

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

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 气象中心站:漳州气象局(局域网)通过2M传输中继电路连到移动公司的GGSN上,安装在数据采集终端上的GPRS模块,通过移动GPRS网络与气象局信息中心系统相连,GPRS网络作为承载通道,实现气象信息的实时采集。

当气象信息采集点数量增加,中心不用扩容即可满足需求。

为了加强在灾害时期气象数据快速发布,气象中心站在这一时期利用我司提供的信息机与平台结合向相关人员及时传送气象数据。

2.2.2短历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功能介绍短历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采取是“市气象局的信息机终端设备+移动的梦网网关(行业网关)”的模式。

“企业信息机”提供了基于Web的操作方式,简单友好、维护方便;“企业信息机”通过提供通用的业务配置平台、API等多种接口方式,便捷、灵活地与企事业单位现有的办公、应用系统紧密的结合,生成业务方案;“企业信息机”提供了网络级、应用级、系统级的安全结构,保障了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集成和运行;“企业信息机”提供了基于电信级的消息处理能力、存储转发机制和自动重连等稳定可靠的性能;另外,“企业信息机”还不断扩展移动业务种类,通过短信SMS、彩信MMS、USSD等多种移动业务媒介进行信息收、发的双向传递和交互式传递,满足市气象局信息化、个性化、移动化的业务需求。

漳州市短历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通过手机SMS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结合建设一个各级气象部门发布信息的多功能系统。

该系统是按照目前漳州市气象工作体系建设的,具有层次清晰、操作简单及信息发布及时等特点,并结合漳州移动公司农村信息化的基础上,完善该体系的落地,进一步将该体系延伸至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村,将为漳州市各级气象单位提供重要渠道,为气象单位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发布系统。

该系统主要针对漳州市、县的气象局、站台等内部人员、领导及各级政府重要领导进行气象预测信息发布。

稳定、高效、灵活管理的定向气象预测信息发布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实现信息通信录多级分组管理、定时定向发布气象预测信息、气象局及各级领导内部重大气象预测决策信息定向发布、预警气象预测内部通报。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10.11•【文号】气发〔2015〕71号•【施行日期】2015.10.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气发〔2015〕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精神,就进一步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标准意识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提质增效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气象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科技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标准化理念,将标准贯穿气象工作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标可循、依标办事。

各级气象部门要把标准作为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和履行气象职责的重要抓手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门槛作用,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气象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集约化、规范化,促进气象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为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奠定基础。

二、完善标准体系着眼气象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各领域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设计,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家基础性标准对接,建立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库,构建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气象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等基础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气象相关社会组织制定满足气象行业自律和市场需求的团体标准,鼓励省(区、市)气象局制定具有地域气候特点、气象专业特色或更严格、更细化的地方标准。

气象信息系统概述

气象信息系统概述
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 检索和查询。
用户界面与其他部分
用户界面接收用户的请求和反馈,与其他部 分交互,实现整个系统的闭环运行。
04
气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
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气 象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 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 安全。
访问控制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 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权 限级别,防止未经授权的 访问。
数据存储方式: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存储,其中分布式存储可以降低数据存储成本 和提高数据安全性。
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同化等技术,以实现对气象数据的处 理和分析。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是将处理 后的气象数据转换成易于理解的 形式,并提供给用户进行决策支
持。
数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模式 识别、机器学习等,以实现对气
气象信息系统的应用场景
气象预报
气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天气预 报、气候预测等服务,帮助人
们了解未来的天气状况。
灾害预警
气象信息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气 象数据,及时发出灾害预警, 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 的损失。
农业服务
气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农业种 植、养殖等方面的服务,帮助 农民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
数据传输技术
数据传输技术是将采集到的气象 数据传输到气象信息系统的关键
环节。
数据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和无线 传输,其中无线传输包括卫星通
信、移动通信和微波通信等。
数据传输技术要求高效率和低延 迟,以保证气象数据的实时性和
准确性。
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
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是气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 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初探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初探
13信息 化标 准体 系框 架 .
标 准化 : 准化是为 了在一定 的范 围内获得 最佳 标
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 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
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Wr 00 . 20 1 ) G 0 0 —0 2 .1 2 1 2 .。
( 信息化与信息化标准化 2 ) 信息化 :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
数字 化 的过程 , 以信息 资源 开发 利用 为核 心 , 它 以信 息 技 术( 算 机 、 计 网络 、 信 、 息 处 理) 高 科 技 技 通 信 等 术为依 托 的一种 新 技术 扩散 过程 。
( 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 1 )
国家信息化体 系的六大要 素是信息 技术应 内在 联 系的标 准
组成 的科 学 的有 机 整体 。
1 信 息 化 标 准 化 体 系概 述
11信息 化与标 准 化 .
管 理体 制 : 制订 和 贯彻 标 准应 遵循 的标 准化 管
理 方 针 、 则 、 织 制度 和标准 体制 。 原 组
息 资 源 、 息 网络 、 息技 术 和产业 、 信 信 信息 化人 才 、 信
息化政策法规 和标准规范 。 涉及 信息化的 国家和国际
标 准浩如 烟海 , 内容非 常庞杂 , 且处 于动态发 展之 中 ,
信息化标准化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
为 了指导信息化 建设 , 必须研究 信息化 标准体系 。
232 。 -.1
标准 体系是 标 准化体 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信 息 化标 准体 系是针 对 技术开 发 、信息 产 品研 制 和信 息 系统 建设 、 运行 与管 理而制 订 的标 准体 系 , 信息 化 为 建 设 提供标 准 和技术 依据 ,是 指导 信息 化标 准工 作 的纲领 性 文件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6.12.15•【文号】气办发〔2016〕32号•【施行日期】2016.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许可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办发〔2016〕32号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计财司:根据《国务院审改办国家标准委关于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的通知》(审改办发〔2016〕4号)要求和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标准化培训和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制定了《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2016年12月15日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既是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此,国务院在简政放权工作方案和“十三五”规划中均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部署和《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要求,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以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气象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情况全面梳理研究,建成中国气象局和省、市、县四级规范统一的、涵盖行政许可“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相互配套协调的标准体系,建立有效的行政许可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价体系,以标准化促进行政许可规范化,加快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行政许可制度,全面提升气象行政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二、基本原则——依法行政。

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精神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法》和《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实现行政许可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有标准有依据,确保行政许可活动依法有序、规范高效。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08•【文号】中气办函〔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中气办函〔202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有关单位: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经专家评审、会议审核和中国气象局局领导审定等程序,共确定立项57项,其中重大课题5项、专项课题7项、重点课题20项、面上课题25项,现将课题计划下达给各单位,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任务书填报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本单位立项课题的负责人,按照立项信息及《气象软科学结题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结题条件,对申请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后,填写课题合同书。

归口管理单位审核通过后,于2024年1月31日前统一将课题合同书报送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气象部门通过“气政通2.5版政策法规管理系统软科学子模块”报送,行业单位通过电子邮件报送(E-mail:57868137 )。

二、课题组织管理1.课题研究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2.2024年3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召开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研究启动会,请课题组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开题报告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4年10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请课题组于2024年10月15日前将中期研究成果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5年2月28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结题验收,请课题组于2025年2月15日前将结题验收材料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3.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于2024年3月31日前,组织完成本单位承担的重点课题、面上课题的研究启动工作,并加强组织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按时完成结题验收。

气象信息平台的架构和关键技术分析

气象信息平台的架构和关键技术分析
1 气象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 从整个平台的设计角度来说,其由七个层面组成,主要包
括模型库、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层,还有应用层等,而整个平台 的设计理念也兼顾了结构化、 分层化和模块化的原则。所谓用 户层就是基于用户的类型和需求,有选择性地提供服务功能; 服务层为用户提供推送和监控,基于多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更 加便捷的服务;应用层更多的是考虑用户的个人需求,通过信 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完成用户应用需求与服务模块之间来回传 递;支撑层的主要作用是将业务功能模块与数据库核心连接在 一起,围绕数据库开展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模型库就是 构建多种模型,主要涉及台风预测模型、降雨预测模型,还有 雷达外推模型,并在逐步使用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整优 化模型;大数据中心是气象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 不可缺少的基础,通过与其他平台相互连接的方式转换并传输 数据;在整个气象信息平台中,基础设施层都起着基础性的作 用,是支持系统硬件运行的核心,也是储存管理服务器运行的 关键环节。
引言 气象信息平台的出现,不仅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
求,也是气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智能观测、精准预报 和服务敏捷性方面,气象信息平台都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气 象信息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多种新 型的智能化技术建成,有效打破了各个部门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壁 垒,通过整合数据的方式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并在相 互协同合作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技术与储存 技术,并按照用户需求提供了跨行业的气象数据。此种情况下的 气象服务更具人性化,也具备智慧化的能力,真正为公众提供了 更加便捷的气象服务和更加准确的气象数据。
3 结束语 气象信息平台的构建,有效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工作,并在
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应用。由此可见,信息平 台可在海量的大数据当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遵循标准化和 集约化的原则,加快气象服务的改革力度,真正突破了核心业 务的局限,并在互联网与气象服务融合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

智慧气象系统详解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系统详解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系统详解设计方案智慧气象系统设计方案1.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气象灾害的频发,智慧气象系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慧气象系统的设计方案,旨在提供高效、准确的气象预测和灾害防范服务。

2.系统架构智慧气象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1 感知层感知层包括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如气象站、气候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大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并将数据传输至传输层。

2.2 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来自感知层的气象数据,并将其传输至应用层。

这一层的核心是气象数据传输网和数据中心。

数据传输网采用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以确保气象数据的快速、稳定的传输。

数据中心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

2.3 应用层应用层是智慧气象系统的最上层,提供气象预测和灾害防范服务。

应用层包括气象预测、灾害预警和气象服务等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应用层能够进行气象模型的训练和预测,并向用户提供准确、实时的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

3.关键技术3.1 大数据处理智慧气象系统涉及大量的气象数据,因此必须具备强大的大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中心应当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

同时,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挖掘,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3.2 气象模型智慧气象系统的核心是气象模型。

气象模型通过对过去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预测未来的气象变化。

因此,气象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智慧气象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气象模型应当采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结合气象观测数据、气象相似性等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3.3 数据可视化为了方便用户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智慧气象系统应当提供友好直观的数据可视化界面。

数据可视化界面能够将复杂的气象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给用户,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气象情况和趋势。

4.系统优势4.1 高精度预测智慧气象系统采用先进的气象模型和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气象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

气象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功能分析

气象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功能分析

气象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功能分析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气象信息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防灾减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气象信息系统作为收集、处理、分析和传播气象数据的关键平台,其架构与功能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着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气象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功能。

气象信息系统的架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组成。

数据采集层是气象信息系统的基础,负责从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和传感器中获取原始数据。

这些设备包括气象站、卫星、雷达、探空仪等,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能够实时监测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多种气象要素。

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这个过程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具备应对数据丢失和错误的容错机制。

数据处理层承担着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任务。

由于气象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可能存在噪声和误差,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同时,还需要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标准格式,以便后续的存储和分析。

质量控制则是通过对比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运用统计方法等手段,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存储层用于存储经过处理的气象数据。

考虑到气象数据的海量性和长期性,通常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适合存储结构化的数据,如气象站点的基本信息、观测数据的元数据等;而分布式文件系统则能够高效地存储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卫星图像、雷达回波数据等。

为了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还会采用数据索引和分区等技术。

应用服务层是气象信息系统的核心,它基于存储的数据提供各种气象服务和应用。

这包括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灾害预警、专业气象服务(如航空、农业、交通等领域的气象服务)等。

天气预报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通过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统计预报方法,结合实时的气象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气象标准体系

气象标准体系

气象标准体系
气象标准体系是一套用于规范气象工作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包括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象设施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气象标准:
1. GB/T 17406-1998《气象数据收集、传输和交换》:这个标准规定了气象数据收集、传输和交换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

2. GB/T 19205-2003《气象预报》:这个标准规定了气象预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

3. GB/T 19206-2003《气象服务》:这个标准规定了气象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

4. GB/T 19207-2003《气象设施》:这个标准规定了气象设施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

5. GB/T 19208-2003《气象观测》:这个标准规定了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

以上这些标准都是中国国家标准,所有的气象工作都必须符合这些标准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些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气象工作提供了参考。

浅谈我国气象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对策

浅谈我国气象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对策

浅谈我国气象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对策■ 刘子萌 纪翠玲* 边 森(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摘 要:标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通过大力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气象舞台的话语权。

采用国际标准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

气象领域通过对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气象相关标准进行跟踪、评估与转化,可以促进国内气象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升我国气象国际标准化水平。

本文通过对有关政策和国内外现状调研,给出了气象领域采用国际标准的对策建议,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标准化,采用国际标准,跟踪,评估,转化,对策建议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019Brief Discussion on Measures for Adop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sChina’s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LIU Zi-meng JI Cui-ling* BIAN Sen(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Abstract:Standards ar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a country’s core competitiveness. China can further enhance its voice on the world stage by vigorously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work. One significant way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is to adop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y tracking, evaluating, and converting meteorological-related standards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research on the policies and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of adop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supplie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that can supply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promotion of this effort.Keyword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racking, evaluation, conversion, development proposal0 引 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逐渐成为促进全球经贸、技术、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15•【文号】气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24〕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同意,现予以印发。

中国气象局2024年1月15日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和制度属性,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重大方向优质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

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内外协同、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谋划,实现业务、服务和管理领域标准之间关联衔接,形成覆盖全面、协调配套、功能互补的标准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

聚焦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动态调整优化标准体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方向,明确关键急需标准。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6.12•【文号】气科函〔2024〕36号•【施行日期】2024.06.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气科函〔2024〕36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预见性、先行性,着力把握全球大气科学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极大拓展的发展趋势,以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2024年将继续组织开展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征集和优秀报告评选,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点方向和领域1.大气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动态。

国内外在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规律及演变机理、大气环流规律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地球系统数值模拟、预报预测、新型观测方法与探测设备技术、数据控制与分析等气象核心业务领域的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和研发应用情况,以及针对当前业务技术难题的理论方法探索等。

2.交叉学科先进科技在气象领域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技术在气象探测、数据通信、数值模拟、预报预测、服务决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对于未来可能应用于气象领域或对气象科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和技术的观察洞察等。

3.气象科技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及影响动态。

“气象”赋能行动研究,气象科技在农业、交通、金融、能源、生态等重要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新物流、低空经济、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等。

4.全球气象治理机制与实践。

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的科技合作与协同机制,各国尤其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作用的机制、现状、问题等研究;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情况和最新进展等;发达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系情况,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国际先进创新机构的组织和研发态势等。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

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

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 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

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

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

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

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气象资料二级分类与编码 数值预报产品》编制说明

《气象资料二级分类与编码 数值预报产品》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资料二级分类与编码数值预报产品》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2018年12月3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印发《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2018版)》的通知(气预函〔2018〕67号)。

按照文件要求加强气象数据元、数据格式和数据接口等急用关键标准的立项申报和制修订工作,为气象信息化建设运行提供支撑保障;加快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积极构建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2019年4月9日,中国气象局预报司下达《快速立项的急需标准项目清单》,其中第3项由国家气象中心负责起草《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2018版)》中数据资源标准分体系020111号《数值预报产品二级分类与编码数值预报产品》行标。

在申请阶段,标准起草负责人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了项目申报,由于对“编码”的理解偏差,将拟起草的标准拟定为《业务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分类编码与GRIB格式》作为项目名称提交了立项申请,后经过意见反馈,负责人对相关标准的现状和具体要求进行调研和沟通,明确了此“编码”是用于标识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本身属性类别,而并非是对数值预报产品内容中的气象要素的编码标识,而且作为气象要素编码《GRIB格式应用指南》(编号020418,JS类型业务发文或工程项目建设制定的的技术规范)已经印发,可另行单独进行行标立项。

最终该项目以《气象资料二级分类与编码数值预报产品》名称进行行标编写。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019年4月23日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象中心,项目编号QX/T-2019-81。

2. 协作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国家气象中心,协作单位为上海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3.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胡江凯、佟华、许晓林、崔应杰、王晓峰、郑卫江、刘媛媛、王颖,其分工如下:胡江凯,负责标准的总体设计、起草、意见处理和修改与定稿,编制说明的起草、修改与定稿。

佟华、崔应杰、负责标准制订过程中结合国家级GRAPES相关产品属性,模式特征的内容材料准备,文献查找,起草相关内容并负责协调征求意见,修改内容的一致性检查等。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需要按照三维空间进行,包括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维度。

技术维度主要是对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应用维度主要是对信息化应用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信息化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维度主要是对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互相支持,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2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包括标准的分类、标准的层次结构、标准的制定和管理等方面。

在标准的分类上,可以按照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在标准的层次结构上,可以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进行分类;在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需要建立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标准的管理机构,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3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标准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及时制定新的标准和修改旧的标准;在标准的管理上,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管理机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促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通过不断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三、总结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三维空间,包括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和应用领域。

这个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在这个三维空间中,关键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直接反映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项目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模式,而应用领域则是利用关键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技术管理手段而开展的具体信息化工程项目。

气象信息标准制定

气象信息标准制定

气象信息标准制定
气象信息是指用来描述天气现象及其变化情况的信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气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信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交通运输、航空、农业等,因此制定合理的气象信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在制定气象信息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性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是制定标准的首要考虑因素。

气象信息标准应该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可靠,并且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气象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确保其能够为用户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

二、易用性
气象信息的易用性是制定标准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标准应该尽可能地简化气象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方式,让用户能够快速、简便地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采用语义化的信息表示形式,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易于
理解的文档。

三、可靠性
气象信息的可靠性是制定标准的第三个重要考虑因素。

标准应该确保气象信息在传递、处理和存储过程中不会丢失或损坏。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不同的传输协议、数据格式和存储介质,确保气象信息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可靠地传输和存储。

综上,气象信息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准确性、易用性和可靠性这三个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应该充分考虑气象信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需求,合理的标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信息服务,并对气象信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一、引言目前,气象信息化建设面临若干突出问题,如:资料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共享不畅、系统建设不集约等。

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已经放到了优先位置。

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保障气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之一。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按照国家标准《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3016-2009),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而标准体系框架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线,有助于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领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从而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因此,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先要从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入手。

二、研究现状(一)国内其他行业和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现状信息化标准对于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共享信息资源、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确保业务运行安全和可靠至关重要。

而作为制定信息化标准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得到了各行业、各部门的普遍重视。

2003年6月,水利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提出了由水利信息化基础标准、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业务应用系统规范、信息发布服务系统规范、水利信息化管理标准等部分组成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框架,推进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

2004年8月,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发布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及其他标准等框架性内容。

2009-2010年,海关总署陆续发布了《海关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和《海关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出了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6部分构成的海关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2013年4月,交通运输部编制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表(2013年)》,提出来包括基础设施、信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工程等五部分组成的标准体系框架。

至今,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水利、教育、建设、交通、银行、保险、证券、烟草等诸多行业都开始或者已经制定了本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其中,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等已经成为行业标准。

(二)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历史和现状2007年3月26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当年制定了《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框架结构。

该框架结构由术语子体系(包括气象数据和档案管理术语、气象通信网络术语、气象计算机应用术语)、气象信息传输类子体系(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格式、气象信息传输业务、气象信息传输技术)、气象数据管理子体系(包括气象元数据、气象数据处理、气象数据存储管理、气象数据服务)、气象档案管理子体系(包括气象档案保护拯救与数字化、气象档案归档管理、气象档案馆建设)、通信网络子体系(包括通信网络建设、通信网络应用、通信网络管理、通信网络保障)、计算机应用子系统(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存储系统建设、计算机系统管理、机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气象信息安全子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等7部分组成(图1)。

《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框架结构的制定,对气象信息网络业务标准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已经难以适应气象现代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有待扩大,气象信息化已不等同于传统的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其涉及面更广,与业务的融合度更高;框架结构有待调整,需要借鉴、吸纳国家和外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内容有待细化,以期更具体、有效地指导气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三)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比较分析各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虽然各具特色,但通过比较分析,也不难发现它们具有的共同之处和规律性,这是由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自身规律性决定的。

总体而言,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一般都包括总体标准(或称为:总体框架标准、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术语标准(或称为术语和主题词表等)、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或称为:信息网络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或称为:应用标准、业务应用系统规范等)、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或称为:信息化管理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等分系统内容。

其中,总体标准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等各类词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用于规范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技术架构、设备特性和接口标准等,信息资源标准用于规范数据格式、质量和共享等,信息应用标准为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信息安全标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一)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制定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先要从构建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模型入手。

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气象信息化标准进行抽象概括,一方面规定了气象信息化标准所涵盖的范围及对象,另一方面也直观地展现出各类信息化标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参考模型,结合气象信息化的特点,设计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标准为气象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指南和框架,以及通用性、基础性的信息化术语定义。

基础设施标准为气象信息网络、软硬件设备、机房场地环境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确保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间能互联互通。

信息资源标准为各类气象业务和行政管理数据资源提供数据类型、分类、编码/代码、元数据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应用标准为各种气象信息系统提供技术设计、数据交换、系统接口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以及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服务、互操作机制、软构件等应用支撑的技术要求。

信息安全标准是确保气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

信息化管理标准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手段和措施方面的标准规范,是气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框架模型各部分相互之间是紧密关联的。

总体标准分体系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上层,为其它标准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编制实施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标准分体系贯穿于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和信息应用标准分体系之中。

(二)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在上述框架模型的基础上,细化设计出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6个分体系(一级类目)和29个二级类目构成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1. 总体标准总体标准分体系包括气象信息化标准指南和气象信息化术语2个二级类目。

气象信息化标准指南的目的是为气象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和框架。

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项目表等总体性标准规范。

气象信息化术语标准的目的是统一气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词汇,避免引起对它们的歧义性理解。

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表等相关标准规范。

2. 基础设施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分体系包括网络环境标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标准、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电视会商系统标准,以及机房和场地环境标准等5个二级类目。

网络环境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广域网、局域网及互联网接入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求。

它主要包括网络结构、网络接口、网络设备、IP地址和域名分配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通用计算和存储设备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它主要包括通用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相关外设等硬件,操作系统、商用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气象云中心基础资源池建设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设、使用和评测等方面技术和管理要求。

它主要包括气象部门建设和利用外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资源相关的资源管理、测试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电视会商系统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部门电视会商系统建设和运行所需遵循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确保各级各单位的电视会商系统互联互通。

它主要包括气象行业电视会商系统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等。

机房和场地环境标准的目的是为保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对机房场地、机房安全、防火、防尘、防静电、温度和湿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相关标准。

它主要包括气象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施工以及综合布线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3.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数据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数据获取标准、数据元和元数据标准、文件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等7个二级类目。

数据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的目的是把气象信息按其属性和特性进行归并,科学划分类别和级别,并按规范的符号体系赋予代码或符号,作为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和交换的共同语言。

它主要包括气象资料、要素、预报数据和产品、服务数据和产品,以及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注:行政管理信息在“政务信息代码和数据格式标准”部分)的分类、分级和编码标准规范。

数据获取标准的目的是规定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气象、相关行业及社会数据的技术、业务和管理要求。

它主要包括气象部门内部综合观测、国际间交换数据、其它部委共享交换数据,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数据等多来源数据获取的标准规范。

数据元和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数据元是指用一组属性描述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

数据元字典列出并定义相关数据元。

元数据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全球天气、气候、水文、地球环境以及气象业务和服务相关等领域的海量数据资源,为提供标准便捷的数据服务打基础。

它主要包括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气象服务产品元数据、气象应用元数据、气象云数据资源业务元数据规范、气象档案元数据规范等标准规范。

文件格式标准的目的是为气象数据采集、通信、存储和处理提供一致的文件格式标准,为以文件方式进行气象数据交换、共享服务提供支持。

它主要包括文件命名、文件内容格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数据库标准的目的是规范气象业务和服务采用的数据库内容和结构,为以数据库方式进行气象数据管理、共享服务提供支持。

它主要包括数据库和表结构、字段命名、要素格式、数据库应用接口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