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掠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掠影

渭源县现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灞陵桥公园和首阳山森林公园;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梁家坪烈士陵园、坡儿红军烈士陵园、鸟鼠山、太白山、天井峡。

这些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党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为了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我们走近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渭河文化,感受传承5000年的华夏文明,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脉络……

古代桥梁的活标本: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灞陵桥公园

渭水源头,风景迷人,雄伟壮观的灞陵桥在绿柳掩映下横跨渭河之上,她以优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吸引着游人驻足欣赏。

国家AA级风景区灞陵桥公园是一个主题公园,景区包括老君山、灞陵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的灞陵桥,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像一位时光老人驻足渭水之滨,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沧桑;它像一座活化石,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灞陵桥又名卧桥,1919年仿兰州卧桥改建,历时两年竣工,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南北座落,全长约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整个桥分为13间,46柱,桥面和桥的底部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使桥体构成了半圆形状。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杆扶手,可助游人攀登,亦可凭栏远眺。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灞陵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上蒋介石、孙科、杨虎城、于右任等名人要员曾为其题词。诸多诗人、画家、书法家,探奇鸟鼠山,观光灞陵桥,留下了许多珍贵墨迹和诗篇。

1981年,被誉为“古代桥梁的活标本”的灞陵桥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拨专款20万元,拆除重修。2006 年5 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她和甘肃省会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黄河铁桥并列其中。

现在,古老的灞陵桥已是定西市的旅游标志,依托灞陵桥而建的灞陵公园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同时,灞陵桥公园又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自命名以来,成立了管理中心,加强了队伍建设。基地每年都派工作人员参加省、市、县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基地还重视制度建设,健全了管理机制,已制定出台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制度》、《消防工作制度》、《高峰期及特殊情况下参观者安全

处置制度》等制度,并设有投诉电话和举报信箱,使这些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基地对学生集体参观施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参观给予优惠,为每位参观者都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基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设施潜力,精心组织广大青少年和群众广泛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4年,基地管理中心会同县教育局组织了城区四所学校的近2000名师生在基地举行歌咏比赛,通过比赛来回顾历史,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2005年会同清源中学举行“爱我渭源,扮靓渭河”两岸捡拾垃圾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俭意识,热爱家乡的美好品质。2006年,在传统春节来临之际,基地举行了迎新春大型灯展,宣传了渭水源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近年的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游览人数达到6万余人。如今的灞陵桥公园亦是花团锦簇,垂柳依依。灞陵桥早已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深深嵌入了人们的思想。

截至目前,灞陵桥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60万人(次),仅2006年就达到10.2万人(次),基地已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城市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公众聚集场所。随着基地申报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基地资金投资的加大,软硬件设施的优化,一个以灞陵桥为主体的老君山——灞陵桥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陇上碧莲绽异彩: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阳山森林公园

素有“陇上碧莲”之美誉的首阳山,与夷齐古冢、天井峡、石门水库在2000年被评为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离县城34公里,最高峰海拔2421米,最低2214米。地质为砂岩土石山体。经过泥盆纪一末尾昆仑运动和二世纪未期海西宁造山运动,形成了首阳山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

鸟瞰首阳,九峰环抱、状如莲花,又称莲峰山。曾因马鹿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间,又称“马鹿山”。此山因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迹众多而文明遐迩。由大山、皇洞、后五台、释迦庵等九座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山腰苍松蔽日,丛林密布,白薇飘香;山上清泉涓涓,松涛阵阵,爽气宜人。登高揽胜,大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首阳山也是一座动植物宝库。山上有一棵细叶云杉树,树龄至少有400多年;另有紫果云杉十多棵,为一级保护树种。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元朝汪世显曾将此山作为王府游览之地。明清以来,许多名士骚客和退隐官员常年住在这里,修身养性,读书习武,每每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据考证,从汉代起这里就有石窟寺庙建筑。至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到全国解放初期,布满各个山峰的古建筑群落有34处,200余间,僧侣700多人。

东出首阳山,迤逦数里,便是声播陇右的夷齐古冢了。这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二子伯夷、叔齐隐居采薇直至饿死的地方。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位于山湾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两座墓冢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

墓前有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写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

两边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殿,塑像由我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享誉陇中的首阳山山会,四方游人,兴会而至,春潮弥漫,满山薇蕨吐蕊,遍野山花烂漫,游客踏青采蕨,焚香拜谒,深深沉浸在古代先贤凄美悲壮的故事中,震撼在穿越时空的浩然正气里。

“奉檄迢遥戍陇疆,翩翩戎驷共腾骧。洗兵正喜临渭水,下马先宜拜首阳”。在首阳山的山水胜迹面前,强悍的武人也敛尽了金戈铁马的腾腾杀气,而在精神上皈依于反对“以暴易暴”的夷齐二贤。可见,“下马先宜拜首阳”,是首阳山强大的文化魅力对武人的征服,更是人类和平精神对武力的胜利。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道德、讲气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伯夷、叔齐之后近千年,有“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的廉者、志士,再过千余年,零丁洋上又有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受元人奉禄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有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文学家朱自清。三千年来,帝王将相,文人才子,视气节、道义为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者比比皆是,惟其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得以在继承中发扬,发扬中光大。首阳山森林公园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热血在这里沸腾:

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梁家坪烈士陵园

七十年代末期,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不顾中越两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背信弃义,掀起反华浪潮,敌视中国,不断驱逐华侨,在中越边境制造磨擦,有时还直接进行武装侵略。1979年中国逼迫进行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沉重打击了越南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大扬我军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战争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末。

1985年,兰州军区所属部队奉命执行轮战任务,我陇原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奔赴血火熔熔的南疆热土。我县二等功臣李永强、辛廷锋烈士就是其中的优秀儿女,二位烈士牺牲后长眠在今天的梁家坪烈士陵园。

李永强,男,汉族,1964年元月生于渭源县会川镇沈家滩村刘家湾社,先后在五泉寺小学、渭源二中读书,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3年元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大队副队长。

1986年3月18日在1828高地实施的破袭战斗中,李永强被编在预备接应组。战斗打响后,李永强随班长从驻地跑步11公里赶到阵地,冲入被越军燃烧弹燃着的熊熊烈火中抢救战友。冲入火海170多米时,发现负伤的战友党龙被烈火包围,他冲上前去背着小党在烈火中搏斗了40分钟终于将伤员背到安全地带。

这时李永强全身被烈火严重烧伤,连衣裤也几乎被烧光,但他听说还有几名伤员被围困在烈火中时,依然从地上爬起,带领两名战友再次冲入火海。他边跑边抢过战友携带的武器和行囊背在自己身上。火越烧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炙人的烈火产生的高温引爆了李永强背囊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