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学与心理学(一)社会学及其分支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产业社会学等等(二)心理学及其分支1. 普通心理学2. 教学心理学3. 试验心理学4. 行为神经科学和比较心理学5.发展心理学6.人格与社会心理学7.艺术心理学8.临床心理学9.咨询心理学10.工业组织心理学11.教育心理学12.学校心理学13.公共服务心理学14.军事心理学15.成人发展心理学16.护理心理学17.消费心理学18.心理学理论和哲学心理学19.区心理学20.人本主义心理学21.人口和环境心理学22.女性心理学23.宗教心理学24.健康心理学25.家庭心理学26.性心理学27.少数民族心理学28.媒体心理学29.体育心理学30.成瘾心理学31.男性心理学32.国际心理学33.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34.儿科心理学35.创伤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人格特质的代表性理论:1)Costa,McCrae,Goldberg,John的“大五”人格理论:生活环境和人格结构的相似性是一致的。

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国内学者王登峰、崔红的“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有关。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3.认识社会(人与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4.认识生活的价值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最新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最新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
A、宣泄
B、教育
C、感化
D、正面榜样
答案:A
2.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
A、间接学习
B、自主学习
C、直接学习
D、循序渐进的学习
答案:C
3.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
A、五
B、六
C、七
D、八
答案:D
4.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
A、反抗效应
B、情绪效应
C、武器效应
D、连锁反应
答案:C
5.以下哪个不是法庭这个子社会中的角色()
A、狱长
B、法官。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44.PAC中A是指()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
A、两
B、四
C、六
D、七
答案:D
2.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环境与行为的整体性
B、环境与行为的相互性
C、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
D、跨学科性
答案:A
3.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个方面
A、心理不平衡
B、心理落差
C、心理失调
D、相对剥夺感
答案:D
13.按照()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父女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A、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
B、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
C、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
D、人际关系的性质
答案:A
14.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C、是否承担责任
D、是否真实
答案:C
25.()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
B、弗瑞德曼
C、法维斯
D、拉塔
答案:D
26.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A、保护的方式
B、利他的方式
C、利己的方式
D、欺骗的方式
答案:B
27.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A、行为者意图
B、行为性质
C、行为发生的原因
D、行为发生前的线索
答案:D
11.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公众效应B、从众效应C、旁观者效应D、腼腆效应答案:C2.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A、外界的规范B、权威的命令C、个体内心D、他人的要求答案:C3.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A、物理距离B、心理距离C、思想距离D、空间距离答案:B4.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二B、三C、四D、五答案:D5.女性攻击的三种方式有饶舌、建立同盟和()A、冷暴力B、排斥C、心理虐待D、肢体冲突答案:B6.外界温度和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正U型相关D、倒U型相关答案:D7.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答案:A8.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陌生人落水会采取呼救的方式,但对于自己跳水去救人会有一定的犹豫,但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的孩子,他会不假思索的跳下去救他,这种是()促成的选择A、环境B、基因C、认知D、技能答案:B9.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A、哲学B、经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B10.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A、微笑B、团结他人C、接纳他人D、捐赠答案:D11.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提供帮助A、是否有能力帮助B、是否需要帮助C、是否承担责任D、是否真实答案:C12.()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B、弗瑞德曼C、法维斯D、拉塔答案:D13.草地中类似“青青绿草也有生命”的木牌属于()A、信息战B、信息反馈C、示范D、信号提示答案:D14.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A、保护的方式B、利他的方式C、利己的方式D、欺骗的方式答案:B15.政府和有关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这是利用()在进行干预。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行为B. 个人情绪C. 社会影响D. 社会态度答案:B2.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从众行为?A. 群体思维B. 社会压力C. 服从权威D. 独立思考答案:D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亚伯拉罕·马斯洛B. 阿尔伯特·班杜拉C. 亨利·塔吉菲尔D.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之一致。

2. 描述“旁观者效应”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多个旁观者在场时,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责任分散(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和社会影响(担心在他人面前做出错误的行为)。

三、论述题1. 论述社会影响的类型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规范性影响、信息性影响和认同性影响。

规范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接受和避免排斥而遵循社会规范;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况下,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源来做出决策;认同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与某个群体或个人保持一致而模仿其行为。

这些社会影响可以导致个体从众、服从权威或改变其态度和信念。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一位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发现同事们在午休时都会去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馆。

尽管他个人并不喜欢那里的咖啡,但他还是跟随同事们去了。

请分析这位新员工的行为,并讨论可能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答案:这位新员工的行为可以归因于从众现象,特别是规范性社会影响。

他可能担心如果不跟随同事们,会被视为不合群或被排斥。

社会心理学期末总结复习要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期末总结复习要点总结

2014 秋天双学位《社会意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社会意理学概论一、名词解说1.社会意理学有两种偏向。

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比如,美国社会意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意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意理学试图认识和解说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重视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比如,美国初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意理学是对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集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社会行为由社会要素惹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响和反响系统,它包含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集体或集群中的行为(比如从众、社会促使、社会懒惰等),以及集体或集群行为(比如集体决议、时髦、惊慌等)。

3.社会意理联络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要素惹起,并对社会行为拥有指引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简述社会意理学的剖析水平/ 解说水平。

第二章自我一、名词解说1.自我( self):“自我”实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加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2.聚光灯效应( 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四周人对自己表面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常常会把自己看作全部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他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3.被洞悉错觉(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因为过高的预计他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破”的错误知觉。

4.虚假共鸣性效应( 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看法方面,我们过高的预计他人对我们看法的同意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虚假独到性效应( 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预计自己的才华与道德。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1,社会心理: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与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2,社会心理学: 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3,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 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 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6,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 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 在交往时, 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8,人际沟通: 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人际关系: 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10, 印象整饬: 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11, 归因: 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12, 侵犯行为: 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 利他行为: 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14, 从众行为: 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 社会促进: 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16, 相似性: 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 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17, 补偿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18, 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二,简答题 5分*6个=30分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1)社会化, 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代表会人物纽夸姆, 墨菲。

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有社会生活目标, 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 由社会地位决定的, 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社会交换:霍班斯, 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1)社会行为: 勒温 (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群体3)社会影响: 奥尔波特, 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人际互动: 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2)性别角色差异2.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1)社会存在: 人类加工过的社会物质的存在社会意识:人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人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三个层面【1】社会意识形态: 稳定的, 具有阶级性。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三B、四C、五D、六答案:C2.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A、挫折感被唤起B、愤怒情绪泛化C、连续消极刺激D、情绪带入答案:A3.以前甲和乙住同样大小的茅草屋,当有一天甲发现乙盖起了一座大房子,他就会很愤怒,这种愤怒源自于()A、心理不平衡B、心理落差C、心理失调D、相对剥夺感答案:D4.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5.首先发现A型人格的是()A、弗洛伊德B、伯克维兹C、弗瑞德曼D、津巴多答案:C6.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A、反抗效应B、情绪效应C、武器效应D、连锁反应答案:C7.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A、记忆匹配效应B、线索匹配效应C、特征编码效应D、线索编码效应答案:C8.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A、表达不明B、缺失C、形容D、遮蔽答案:D9.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A、肯定是对的B、必须遵从C、具有参考价值D、可以忽视答案:C10.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11.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12.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A、价值观念B、行为方式C、个性特点D、反应倾向答案:D13.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公众效应B、从众效应C、旁观者效应D、腼腆效应答案:C14.反应标准的杠杆是()A、主观偏好B、社会舆论C、价值观念D、奖惩制度答案:D15.国外将一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列了()级的标准。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这属于()A、纯粹的利他主义B、进化的利他主义C、自我的利他主义D、本土的利他主义答案:C2.我们把人们喜欢无意识下意识自动化的用一些所谓的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情节来弥补你在观察的时候落的环节叫做()A、信息加工机制B、要求合理C、逻辑完善机制D、追求完整答案:C3.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A、肯定是对的B、必须遵从C、具有参考价值D、可以忽视答案:C4.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5.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6.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A、有法律素养B、有同情心C、公平公正D、爱岗敬业答案:C7.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A、物理距离B、心理距离C、思想距离D、空间距离答案:B8.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

说明她()了噪音A、习惯B、听力不好C、屏蔽D、适应答案:D9.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二B、三C、四D、五答案:D10.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答案:A11.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陌生人落水会采取呼救的方式,但对于自己跳水去救人会有一定的犹豫,但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的孩子,他会不假思索的跳下去救他,这种是()促成的选择A、环境B、基因C、认知D、技能答案:B12.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A、哲学B、经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B13.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A、五B、六C、七D、八答案:D14.艾森伯格将利他性助人行为分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和完全利他性行为A、分享性行为B、习俗性行为C、包容性行为D、公正性行为答案:A15.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16.亲缘性的选择是由基因来决定的,这是由()首先来确定的。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
A、微笑
B、团结他人
C、接纳他人
D、捐赠
答案:D
2.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罪的证据应该()的列出
A、从强到弱
B、从大到小
C、从低到高
D、无须
答案:C
3.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A、记忆匹配效应
B、线索匹配效应
C、特征编码效应
D、线索编码效应
答案:C
4.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
A、表达不明
B、缺失
C、形容
D、遮蔽
答案:D
5.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
A、可信度高
B、更值得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3. 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A. 登门槛技术B. 先大后小C. 对牛弹琴D. 折扣技术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A. 改变认知B. 增加认知C. 减少认知D. 改变认知重要性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B.类似性C.互补性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A.会产生社会助长B.会产生社会抑制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D.对其会产生激起9. 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A. 情感B. 认知C. 外显行为D. 行为倾向10. 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A. 接近性B. 熟悉性C. 互补性D. 能力11. 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

这种现象属于(C)A. 优先效应B. 新近效应C. 晕轮效应D. 中心特质效应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A.正确归因B.错误归因C.内在归因D.外在归因13.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B)A.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B.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C.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D.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获和损失加起来不是零14. 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的层面是(C)A. 社会层面B. 个人层面C. 人际层面D. 特质层面15.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是(B)A.在人和情境之间,内在个人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外部情境的影响。

B.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C.外部情境和个人内在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D.以上均不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答:第一,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第二,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

2.简述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答: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Kelly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

3.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答: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吸引力等;(2)相似性,包括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以及外表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

5.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概述: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这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观点: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当作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关系。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评价:1.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视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援,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此理论的缺陷。

2.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是本理论的积极意义,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多启发。

6.简述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1972年提出并在1979年又作出修改。

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

内因即个人内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包括个人之外的所有原因,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

(2)稳定—不稳定。

即原因是长期稳定的,还是变来变去的。

如内在原因中能力是较稳定的而努力是较不稳定的,而外因如运气则是可变的。

(3)可控制性。

即一个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

如不稳定的内因如努力是可控的,而稳定的内因如“能力是不可控的,主要靠天赋。

一般来说,若一个人把成功的原因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时,他就会增强自信心,预期自己将来会成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

若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太差,就会消沉、自卑。

因而维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人们对归因风格的训练的兴趣,即怎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

乐观型的归因和抑郁型的归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有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在心理学产生早期基于遗传的本能论,还是占据心理学主导地位达半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都不免极端,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发展,在如今是主流,显得更为客观。

下面就分别对这三种观点加以论述:(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a)生物学理论的观点:生物学理论所倡导的遗传决定论。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他发现人类通过面部表达情绪具有固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Ekmam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内在性和一致性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

b)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Horn等人发现,随年龄增加遗传对智能发展越来越重要。

Plomin指出不论遗传影响的大小如何变化,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

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在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a)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

b)文化环境: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内容,而且社会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的行为影响也可以说明文化的作用。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遗传提供生理基础,而环境提供发展空间。

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a)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Scarr提出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养育环境紧密联系,可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这种建构有三种形式: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

Scarr认为个体的成长就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行为遗传学的观点:行为遗传学的证据,行为遗传学为区分遗传、环境的相对影响,提出了两个前提,一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二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可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并保持稳定,那它就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

2、请你比较中国人的平衡关系理论与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构成方式是以个体为中心而展开的一层层距离不等的关系,每一层关系就是一个互动的同类群体并相对于里面一层而言,构成外群体。

所谓的平衡性正是表现在关系网和个体的关系是一个正圆形,位于中心的个体和它们的半径都是相等的,而违背这一相等性原则,或近或远都会导致该圆变成一个椭圆形,造成平衡现象的出现。

但仅仅个别人的地位化或情感化出现时只会造成同类中的个体由其原先的那一层进入另一层,而不导致普遍的失衡现象。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当中,也出现过一系列关于社会互动的平衡性研究成果,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的P-O-X模式、纽卡姆(T.Newcomb)的A-B-X模式、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等。

尽管这些理论观点各异,但和本模式相比较,其基本点都是从个体出发的。

具体而言,个体的认知和态度就一直是他们研究人际关系的核心概念,相应的,个体认知结构的协调和不协调则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与是否和谐总是和个人的态度是否改变相联系。

而我们上述的研究证明,在中国人际关系中,个人的态度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会因人际关系的需要而隐蔽起来,由于人际互动中的标准是外在于个体的,或者说,是超个体的,所以个人的态度如何并不重要,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否协调也在其次,而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结构上是否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