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节气详解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24节气解读
24节气解读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24个节气,也是衡量季节变迁的重要标志。
每个节气都与天时地利息息相关,代表着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一解读这24个节气吧。
1. 立春: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渐渐明亮,春寒料峭渐渐消散,万物开始复苏,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2. 雨水:雨水节气是指梅雨季节的开始。
农谚说:“雨水节后,空谷水涨船折。
”这时天气变暖,降水增多,农田开始筹备春耕。
3. 惊蛰:惊蛰又称“启蛰”、“报蛰”,是指春雷始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这时期气温回升迅速,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4.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
春分之后,白天渐长,夜晚逐渐短暂,天气也越来越暖和。
5.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春天的中期。
这个时节,正是春天盛开的季节,人们踏青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
6.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好时机,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雨水充足,利于春季农作物的生长,农民们开始大面积耕种。
7.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气温升高的时期。
立夏之后,阳光更加强烈,人们开始穿去厚衣,准备迎接炎炎夏日。
8.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
此时农田里的作物茁壮成长,农民们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9. 芒种:芒种是稻谷成熟的节气。
此时稻田里的稻谷长势喜人,农民们开始忙碌于收割季节,为丰收做准备。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节气。
这个时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人们通常在此日迎接夏天的来临,同时也是一年中的中休之日。
11. 小暑:小暑是指天气逐渐炎热的时间。
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开始寻找防暑降温的方法,例如喝凉茶、吃冰淇淋等。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
此时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人们在户外活动要注意防暑,防晒和适当补水,保护好自己。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二十四节气各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农业应用、注意事项和民间说法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业方面,立春是开始准备春耕的时间。
农民们会开始清理田地、准备种子和农具。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春季流行病的发生。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等。
2.雨水:表示降水量逐渐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农民们会根据雨水情况来安排灌溉和施肥。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认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农业方面,惊蛰是开始春耕的好时机,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预防害虫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润肺止咳。
4.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在农业方面,春分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播种、施肥和灌溉。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天气变化,防范倒春寒的影响。
民间有春分立蛋的习俗,认为春分这天可以把鸡蛋立起来。
5.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
在农业方面,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会继续进行田间管理和作物的移栽。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农业方面,谷雨是谷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民间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认为谷雨茶有清火明目的功效。
7.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在农业方面,立夏是管理田间、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暑降温,及时给农作物浇水。
民间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蛋可以强身健体。
8.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在农业方面,小满是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系统,在中国的农业活动和
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含义。
比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是万物
复苏的时刻;而清明则是表示要注意清明节的传统时间节点,也代表着要尊重先人的意思。
各个节气之间的顺序和间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气候和自然变化的认知和研究。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部分。
通过对每个节气的仔细观察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时间的敏感和洞察。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但二十四节气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24节气》全释、图文并茂
《中国24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4节气的来历24节气的含义分别是: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24节气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意思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时节,按照农民的农事需求进行划分。
这个时间体系,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时间记载方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表这24个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节气按照其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布在每个月中,构成了农历历法的基础,也是古代农民农事生活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古代,人们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来开展不同的活动和习俗。
例如,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明寒冬即将过去,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会祭告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而清明节气,则是民间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虽然已经不再是农事生活的必需工具,但它依然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
人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比如夏至时要吃面食,冰火交融;入伏时要注意防暑保健等等。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间的划分,更体现了中国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庆祝节气,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智慧。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划分体系,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每个节气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刻,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
1.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复苏,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表示降雨增多,滋润大地,有利于春耕和春播。
3. 惊蛰:表示春雷始鸣,惊醒了冬眠的昆虫和动物,万物开始萌发生长。
4.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意盎然,人们开始春游、踏青等活动。
5. 清明:表示空气清新,天气晴朗,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6. 谷雨:表示雨量充沛,有利于谷物生长和收割,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7. 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开始感到炎热。
8. 小满:表示麦类作物开始饱满,收割在即,人们开始忙碌地收获。
9. 芒种:表示夏季作物如芒种、豆类等开始成熟,也是夏种开始之时。
10. 夏至:表示昼长夜短,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人们喜欢游泳、吃冷饮等消暑方式。
11. 小暑:表示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采取各种防暑措施。
13. 立秋:表示秋季开始,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开始感到凉爽。
14. 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高气爽,人们开始秋收、秋游等活动。
15. 白露:表示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早晨会有露水出现。
16. 秋分:表示昼夜平分,秋意正浓,人们开始赏红叶、登高、赏月等活动。
17. 寒露:表示天气转寒,露水很多,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18. 霜降:表示地面开始有霜出现,植物开始枯黄,秋天即将结束。
19. 立冬:表示冬季开始,气温明显降低,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20. 小雪:表示开始下雪,雪量较小。
21. 大雪:表示雪量增大,大地开始被雪覆盖。
22. 冬至:表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候,人们需要多补充营养和保暖。
23. 小寒:表示天气特别寒冷,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2023一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分节方式,按照地球公转和太阳运行的规律划分,每个节气都有其具体含义和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2023一览),希望大家喜欢!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土里的冬眠动物将苏醒。
4、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二十四节气解释(精选)
二十四节气解释(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对气候和农事的认识,代表了我国古老智慧的结晶。
1.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春季气候季节的开始,也是春节的结束,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是相等的,寓意着阴阳平衡。
到了这一天,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人们迎春行春,祈福新年。
2. 雨水:雨水是降水量增多的时期,代表了春季降水量的开始。
雨水时节,天空灰蒙蒙的,雨水润泽大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春雷震醒了大地,春雨滋润了万物,带给人们生机勃发的希望和喜悦。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代表着春天渐渐增强的气候特征。
惊蛰时节,万物开始苏醒,动物们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而对于农业来说,也正是播种的好时机,预示着春天农事的正式开始。
4.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春分时节,昼夜变得更长,阳光更加充足,代表着春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候正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期,是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5. 清明:清明时天空明净,大地清爽宜人,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气通常代表着气候逐渐回暖,万物初长。
人们在清明节会踏青祭祖,感受春天的美好。
6. 谷雨:谷雨是指降雨后可以滋润谷物播种的时期,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候大地湿润,气温逐渐升高,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期抢抓农时,进行春耕春播。
7. 立夏:立夏是夏季气候的开始,代表着春季的结束。
气温逐渐升高,大地逐渐干燥,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
这个时候正是许多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好时机,也是春耕的结束。
8. 小满:小满时节,气温继续上升,大地渐渐进入夏天的状态。
这个时期农作物进入生长的黄金期,农民们要做好灌溉、施肥等工作,确保庄稼能顺利长势良好。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说明二十四节气,又称气候节气,是中国古代为了反映气候变化而确立的二十四个时节和时令。
这二十四个节气按照每年太阳黄经的位置划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智慧和农业文化中对时间和气候的观察和认知。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相关信息。
1. 立春•日期:每年阳历2月3日-5日之间•含义:春节前夕,天气渐暖,万物萌动,代表了春天的开始。
2. 雨水•日期:每年阳历2月18日左右•含义:雨水节气开始,降雨增多,为播种农作物奠定基础。
3. 惊蛰•日期:每年阳历3月5日左右•含义:春雷始醒,春雷惊蛰,万物复苏。
4. 春分•日期:每年阳历3月20日-22日之间•含义:昼夜平分,开始进入春季。
5. 清明•日期:每年阳历4月4日-6日之间•含义:扫墓祭祖,春暖花开,清明时节雨纷纷。
6. 谷雨•日期:每年阳历4月19日左右•含义:谷雨降临,为春耕种植提供了雨水滋润。
7. 立夏•日期:每年阳历5月4日-6日之间•含义:夏季开始,天气逐渐变热,万物长势旺盛。
8. 小满•日期:每年阳历5月20日左右•含义:夏季初满,农作物开始成熟。
9. 芒种•日期:每年阳历6月5日左右•含义:稻谷成熟,开始收割,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大丰收。
10. 夏至•日期:每年阳历6月21日左右•含义:阳光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11. 小暑•日期:每年阳历7月6日左右•含义:天气开始炎热,正式进入盛夏。
12. 大暑•日期:每年阳历7月22日左右•含义:夏季最热的时候,农作物生长迅速。
13. 立秋•日期:每年阳历8月7日-9日之间•含义:秋季开始,夏季渐退,凉爽的秋风开始吹拂。
14. 处暑•日期:每年阳历8月22日左右•含义:夏季正式结束,开始进入腊月。
15. 白露•日期:每年阳历9月7日左右•含义:天气渐凉,白露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16. 秋分•日期:每年阳历9月22日左右•含义:昼夜平分,正式进入秋季。
17. 寒露•日期:每年阳历10月8日左右•含义:天气更凉,开始出现露水,秋意渐浓。
中国二十四节气详解
中国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气候:春季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
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气法:冬至后105天;定气法:太阳黄经为15°。
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夏季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
夏季的开始。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
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
“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秋季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
秋季的开始。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
二十四节气(历法)—搜狗百科
二十四节气(历法)—搜狗百科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我国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基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支历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它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
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
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
自古迄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含义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二十四节气ppt课件(图文)全文
肆 章 寒 露 HAN LU
寒露,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 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 渐浓,蝉噤荷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 昼夜温差较大;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 ;三候始电。”
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 雷并发出闪电。
肆 章
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正是人 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时,还有一种说 法,就是“三月节”。
肆 章
•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 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 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 21日交节。
肆 章
立 冬 LI DONG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 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 国幅员 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 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 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小 雪 XIAO XUE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 时为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 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 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肆 章
• • • • • • • • • • • • •
芒 立 清 惊 立 种小 大 立 寒 白 立 小 种 夏 明 蛰 春 田寒 雪 冬 露 露 秋 暑 大 鹅 忙 乌 阳 无忙 交 先 不 快 忙 不 家 毛 种 鸦 气 定买 冬 封 算 割 打 算 乐 住 粟 叫 转 例办 月 地 冷 地 垫 热 , , , , , ,, , , , , , , 夏 小 谷 春 雨 全大 冬 小 霜 秋 处 大 至 满 雨 分 水 靠寒 至 雪 降 分 暑 暑 不 雀 种 滴 沿 看要 数 河 变 无 动 在 着 来 大 水 河 节过 九 封 了 生 刀 伏 棉 全 田 干 边 气年 天 严 天 田 镰 天 。 。 。 。 。 。。 。 。 。 。 。 。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二十四节气表(带图片及详细说明)
二十四节气表(带图片及详细说明)
二十四节气表(带图片及详细说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个节气详解
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民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
月,大寒整一年。
一年有24个节气,而一天就是一年的缩影,也是有24节气的。
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冬,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
什么是物候?
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
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是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正月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
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
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
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四月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
秋者,百谷成熟之期。
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
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
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
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
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
二候,玄鸟归;燕去也。
三候,群鸟养羞。
羞,粮食也。
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
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
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
辰角者,角宿也。
天根者,氐房之间也。
见者,旦见于东方也。
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
宾,客也。
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
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
二候,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
俯,蛰伏也。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
蜃,蚌属。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
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将;三侯,闭塞而成冬。
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冬月)
大雪: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
感一阳而交也。
三候,荔挺出。
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冬至: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
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腊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
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
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
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
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
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
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