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古代文学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这一时期,古代文学主要以诗词为主,受到音乐的影响较大。
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通过歌颂君主、讴歌爱情、赞颂自然等多种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开始出现了不同于诗词的一类文体,即乐府文学。
乐府文学是汉代兴起的一种以山水田园民间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形式,其作品多以乐府歌谣的形式表现,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和民歌性。
乐府文学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和生动的描写,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广泛传唱的作品,也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古代文学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主要以诗歌为主。
唐代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水准,诗人李白、杜甫等成为了后世赞誉不绝的文学偶像。
唐代的诗歌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注重词曲的和谐与规则,而绝句则是一种四行诗的形式,具有十分短小精悍的特点。
除了诗歌之外,唐代的散文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散文以故事叙述和议论文字为主,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
唐代的散文作品以骈文为主,使用较多修辞手法和文辞技巧,给人一种华丽多彩的艺术享受。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文体形式,例如宋词和小说。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体,其形式要求以七言或五言的绝句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宋代的词人们通过优美的词曲和独特的意境,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
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里程碑,即《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
古代小说的出现,将人们的视野从诗词中解放出来,使文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明清时期,古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期,但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明代的戏曲是当时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的话剧形式表达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主题。
清代则出现了纪实性的散文,也扩大了文学发展的范围。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丰富多样,从诗词到乐府文学、散文、小说等,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教学文体学发展论文

教学文体学发展论文摘要:教学文体学受益于认知文体学的发展,研究学生是怎样阅读的,怎样生成对文本的解读的,怎样处理隐喻的,思维是怎样构成的。
一、教学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据Sebeok于1958年组织召开的印第安纳会议显示,20世纪50年代末,有三个地方可以称为文体学的发源地,分别是爱丁堡,英国赫尔和美国。
但直到1959年J.R Firth的在爱丁堡大学关于文体的讲话和之后的英国文化委员会会议,文体学用于文学作品教学才开始系统化的形成。
当文学文本跨学科用于英语外语教学课堂时,主要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够翻译经典文本,从而获得更好的文化模型。
Widdowson(1975)的《文体学和文学教学》可以看做是一个里程碑。
Widdowson指出,“文学教学不是关注事件和已做的文本解读的传递,而是在于学习者领会过程的的发展,这种领会过程能够运用到一系列语言使用中,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也不论这种语言是文学的还是非文学的”(Widdowson 1975:84)。
自此教学文体学渐渐发展成以语言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活动为思想,过程为导向的处理文学文本的方法。
二、教学文体学理论框架下面从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解释文体学的理论框架。
(一)教学文体学的定义教学文体学是文体学的一个分支,运用在课堂环境中或其他以促进学习语言产生影响的方式为目标的环境中。
关注描述,理解,评价的实践性(Short,1996)遵守运用文体学和文体学的运用之间的差异。
教学文体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言认知能力,了解语言形式和功能的作用,使他们能够理解文本中从语言学角度做出的选择的微妙之处,以及这种选择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受到批评话语分析和语言认知项目的影响,教学文体学近来开始向学生在阅读,反应,和写作的授权和解放方向发展。
(二)研究对象教学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文本,是文体学的一个分支,从狭义上说文学文本指的是文学作品,文学文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即语言应用于文学创作而形成的变体,因此,它依然属于语体研究的范畴,但它研究的对象是各类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的总体的语言特征。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体论与文体
观念的演变的重要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汉书》《史记》为代表的“史书文体”;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搜神记》《西游记》《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文体”;第三阶段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论语》《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诗文文体”。
其次,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文体观念的多元化,即不同文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文体观念的审美化,即文体的审美价值被认可;三是文体观念的科学化,即文体的科学性被认可。
最后,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
时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在古代文学的早期阶段,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民间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传统的口头表达形式,如歌谣、谚语和俗语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传统价值观的理解,更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起到了教育、娱乐和团结人心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兴盛,古代文学体裁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先秦时期的古文运动是古代文学体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古文逐渐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主要用于政治、法律和历史记录。
一些重要的古代史书如《史记》和《春秋》等,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秦汉之际的统一和稳定,古代文学体裁进一步发展。
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诗歌和散文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有《诗经》和《楚辞》,反映了人们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哲学思考。
散文方面,出现了诸多重要的作品,如《论衡》和《六艺故宫》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魏晋文学的特点,表现了个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抒发和思考。
此外,六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唐代是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高峰期。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赋予了诗歌以音乐性和美学价值。
随着宋代的到来,文学形式和主题发生了新的转变。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瑰宝,追求言简意赅,创作时注重音韵和韵律的和谐,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情感。
在宋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散文作品,如《牡丹亭》和《红楼梦》等,这些作品把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文学到史书、古文、古诗、散文和小说等多个阶段。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流派。
本文将从时间顺序出发,详细探讨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顺序。
二、诗歌1. 古代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
•乐府诗的主要特点是轻快、抒情,多用于歌颂祈福。
•著名的乐府诗集有《古诗十九首》和《九歌》等。
2. 古代绝句•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四行,每行五个字。
•绝句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来成为唐诗的主流形式之一。
•杜甫、李白等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都以绝句为创作主体。
3. 古代律诗•律诗是唐代的一种新型诗体,有规定的格律和韵律。
•律诗通常分为五言律和七言律两种,其中五言律最为常见。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著名的律诗。
4. 古代词•词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用于表达爱情和个人感受。
•词的特点是抒情、含蓄,使用较为简练的语言。
•著名的词人有李清照、苏轼等。
三、散文1. 古代骈文•古代骈文是指使用平行结构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骈文繁复而雄奇,多为叙事或议论。
•著名的骈文作品有《世说新语》和《文选》等。
2. 古代小品文•小品文是古代较为简短、杂文的一种形式。
•小品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议论、描写和抒情等。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小品文集。
3. 古代笔记•笔记是一种介于日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形式。
•古代笔记通常记录个人见闻和旅行经历,也有一些是纪实性质的。
•纪晓岚的《随园笔世》是一本著名的古代笔记。
4. 古代杂文•杂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较为自由的形式,内容琐碎多样。
•杂文常常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感情。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杂文。
四、剧本1. 古代皮黄•皮黄是中国古代富有表现力的一种戏曲形式。
•皮黄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使用相对简单的表演形式。
•《窦娥冤》是一部著名的古代皮黄。
2. 古代曲剧•曲剧是古代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曲调和唱腔为特征。
文体学的发展史

文体学发展史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
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
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
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
发展历程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
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地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文体研究没有自己相对的地位。
20世纪初以来,在采用现代语言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方法摆脱了传统印象式直觉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科学化。
欧洲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独立学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文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
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Bally,1865-1974)(索绪尔的学生),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反思传统修辞学,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
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语体的文体。
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
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
虽然巴依没有特别关注文学文本,但他们的普通文体学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稍晚于巴利的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Spitzer, 1887-1960)被普遍尊为文学文体学之父,斯皮泽的研究对象不是口语,而是文学作品。
斯皮泽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此他详细分析具体语言细节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有别于传统印象式批评。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古代文学阶段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开始,也是整个发展脉络的起点。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等。
古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初期阶段。
古代文学的风格写实,内容多以歌颂国家、赞美君王和表达忠诚为主题。
古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
唐宋文学阶段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宋词》、《三国演义》等。
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宋文学的特点是以诗歌、散文和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多样化,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唐宋文学追求形式美和意境美,并且注重表达个人感情和主观思想。
元明文学阶段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元明文学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元明文学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涉及到神话、传说、历史、戏剧等各个方面。
元明文学强调情节的曲折和紧凑,构思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作品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
清代文学阶段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翻译名著》、《康乾盛世文献》等。
清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末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结束阶段之一、清代文学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更加注重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揭示,作品形式更加多样化。
清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的传统进行了总结和批判,并且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文学和清代文学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
它们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丰富图景。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在我国的文学进展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比如先秦的()、汉代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讲。
诸子百家概况
古代诗歌:
诗:古体诗(三、四、五、六、七、杂言)
《诗经》《长歌行》《将近酒》
近体诗(律诗;绝句五、七)
句数固定:
8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4联【首联、()、()、尾联】
押韵严格: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2468
要求对仗:
3、4句对仗;5、6句对仗
讲究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句数固定:
4句,分为前联、后联
押韵严格:
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24
要求对仗:
比律诗灵活,能够全首对仗,也可前联或后联对仗,还能够通篇不对仗
讲究平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词: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应燕乐(以胡乐为主,融合民间音乐而成)而生,起源于民间。
词不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派:花间词派婉约派豪爽派
词----词牌名·题目
散曲:小令(单曲);套曲(多曲)
散曲--[曲调/宫调]曲牌名·题目
古代小讲的进展源流:
起源于神话(把神人化)传奇(把人神化)→魏晋南
北朝显现志人(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志怪(记述神怪异闻)→唐代显现传奇小讲,文学性增强(更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差不多成熟→宋元兴起话本小讲和演义小讲,连续进展→明清涌现独立创作的小讲,《红楼梦》更是达到了古典小讲的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学发展史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
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
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
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
发展历程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
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地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文体研究没有自己相对的地位。
20世纪初以来,在采用现代语言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方法摆脱了传统印象式直觉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科学化。
欧洲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独立学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文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
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Bally,1865-1974)(索绪尔的学生),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反思传统修辞学,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
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语体的文体。
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
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
虽然巴依没有特别关注文学文本,但他们的普通文体学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稍晚于巴利的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Spitzer, 1887-1960)被普遍尊为文学文体学之父,斯皮泽的研究对象不是口语,而是文学作品。
斯皮泽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此他详细分析具体语言细节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有别于传统印象式批评。
此外,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析长篇小说的被称为“语文圈”的研究方法,即寻找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
然后,对其作出作者心理根源上的解释,接着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证实或修正。
受到德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斯皮泽将文体学视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史的桥梁,旨在通过文体特征的研究来考察作者心灵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澶变的历史。
学科历史50年代末以前文体学的发展势头较为弱小,而且主要是欧洲大陆展开(在英美盛行为新批评)。
俄国的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的结构主义等均对文体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英美,随着新批评的逐渐衰落,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语言学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95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文体学研讨”(参见Sebeok, 1960),这是文体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次会议上,雅各布森宣称“……倘若一位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诗学功能不闻不问,或一位文学研究者对语言学问题不予关心,对语言学方法也一窍不通,他们就显然过时落伍了。
”(Jakobson, 1960:377)就英美来说,这个研讨会标致着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大诞生;就西方来说,它标志着文体学研究的全面开展并即将进入兴盛时期。
60-70年代:现代文体学的兴盛时期在60和70年代,西方科学主要思潮盛行,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蓬勃发展,带动了文体学的发展。
现代文体学的兴盛,表现在流派纷呈,如:“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
这六种流派的区分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上的。
“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的区分,依据的是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
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体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为密切的寄生关系,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外文催生新的文学体派。
“形式文体学”是指采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描写语言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的文学学派;“功能文体学”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而“话语文体学”是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
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文体学派的区分主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
卡特和辛普森指出,语言学文体学是“通过对文体和语言的研究,来改进分析语言的模式,从而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文学文体学则“旨在为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阐释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提供根据”;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特指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权利关系为目的的文体研究派别(Carter and Simpson, 1989:1-17)。
在60和70年代,文学文体学达到鼎盛时期,很多的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转向文学文体学(参见Chatman,1971)。
“ 文学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首先,它可泛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终极目的的文体学派。
不少声称进行“文学文体”研究的语言学家将文学文本纯粹视为语言学分析的一种材料或者检验语言学理论可行性的实验场所(这在60年代以前十分常见)。
他们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研究时将注意力集中于阐述和改进相关语言学模式,仅注重语言学描述本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即时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是“语言学文体学”的典型特征。
但其他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人则是将文体学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探讨作品如何通风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语言和艺术效果,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文体学”。
在60年代末以前,无论是“文学文体学”还是“语言学文体学”采用的都是形式语言学理论,故被依据语言学流派来划分文体学流派的批评家视为“形式文体学”。
文学文体学的兴起之日正是新批评的衰落之时。
与新批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文体学之所以能在前者衰落之时兴盛起来,也许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文学文体学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武装了自己。
其二,有些文学文体学家采用了比新批评更灵活的立场。
他们虽然反对将作品视为社会文献和历史文献,但并不屏弃对作品背景的了解。
利奇曾明确提出:“如果要对每一个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
”(Leech, 1969:vii) 与新批评相比,文学文体学虽然注重文本,但一般不排斥作者,有的还能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此外文学文体学作为对传统印象直觉式批评的修正和补充,填补了新批评衰落后留下的空间,在语言文学教学中起了较大作用。
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派别看来不过是帮助进行分析的工具。
他们不限于采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学模式,而是根据分析的实际需要,选用一种或数种适用的语言学模式(参见 Leech, 1969, Widdowson, 1975, Turner, 1973; Leech and Short, 1981)由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帮助进行文学批评而非有助于发展语言学理论,仅关注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密切关系的语言特征,因此在语言描写的系统性方面往往较为薄弱,不少语言学家或者语言学家出身的文体学家认为这样的文体分析不纯正,在他们看来,文体学应当帮助发展语言学为目的。
不难看出,文学文体学较易为传统批评家接受。
大多数的文学文体学家都将作品阐释与语言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作品,以找出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相关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学工具对有关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和描写,阐明他们的文学意义。
在这样的文体研究中,描写过程与阐释过程密不可分;被描写的是经过阅读阐释发现与文学意义相关的语言现象,而语言分析过程又常能加强或修正阐释结果。
70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
“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
韩礼德是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之一。
1969年他在意大利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韩礼德,1971)。
该文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是进行文体研究的较好工具。
所谓的“语言功能理论”是指“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
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
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
韩礼德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申丹,1997;张德禄,1999)。
韩礼德的这篇论文可谓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经典之作。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其语言功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
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
韩礼德明确指出,“文体存在于任何领域之中”。
他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学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
将文体研究扩展到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
另一特点即其分析的系统性。
韩礼德对《继承者》中及物性过程类型合数量、参加者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环境成分的类型和数量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精确统计,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统计结果予以系统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
这种分析的系统性是以其语言学模式的系统性为基础的。
在韩礼德之后,有不少功能文体学家采用及物性模式对文体的语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至于人际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是戏剧或者广播访谈等实际对话中的人际功能,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于其分析对象而被归入话语文体学的范畴。
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
早期的功能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畴;如集中研究作者对技巧型的人称代词的选择,或集中探讨作者对属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的选择。
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注意在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分析,注意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来构成文本文体的总体特征,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塑造人物(参见Birch and O’Toole,1988)。
系统功能文体学还要一个显著特点,即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