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记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二、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3.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即以词语为中介,对概念、原理等逻辑思维成果的记忆。

4.动作记忆:又叫运动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动作技能及其系统的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划分
1.陈述性记忆:以可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事实类信息为主。

2.程序性记忆:又叫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划分
1.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对其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印象的记忆。

时间极短,视觉的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秒左右,听觉的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在4-5秒左右。

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编码方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分为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影响因素有模式识别(即从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传送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和注意(选择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

2.短时记忆
又叫工作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相关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

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

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编码方式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有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加工深度和组块。

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是指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的记忆。

时间长久。

容量无限。

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表征信息,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和表象编码(加工处理非言语的对象和事件)。

影响因素有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大于自动编码);加工深度。

(四)根据记忆是否有明确目的划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五)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划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六)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
1.概念
识记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2.分类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事先具有明确目的,需要在意志努力下运用一定的方法。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二)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信息编码、存储的过程。

经验的保持是变化的。

首先,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呈减少趋势。

其次,保持的内容在质量上也有变化,原识记内容中不太重要的细节会趋于消失,并且会变得更加完整、具有意义、特点更加突出夸张以具有特色。

(三)再认或回忆
再认或回忆是提取信息的过程,直接反应记忆的效果。

一般而言,回忆比再认困难。

1.再认
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出它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

再认受识记保持的牢固程度的影响,也受当前客观对象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响。

识记、保持越牢固,相似性程度越高,再认越容易。

2.回忆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呈现。

四、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一)概念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二)规律
最早对以往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根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三)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长度、难度适中的材料遗忘进程慢于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有意义的、形象直观的材料遗忘程度进程慢于无意义的、抽象的材料。

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

2.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的程度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的重要性
记忆任务越为重要,记忆的效果越好。

4.记忆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要好。

5.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情绪和动机
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四)遗忘原因
1.消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这种理论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
这种理论认为,以往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3.压抑(动机)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4.提取失败说
这种理论认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

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记忆的效果。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难度大的材料可以分散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复习。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借此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效果,不仅能够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第三部分课外阅读
艾宾浩斯和他的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著作《记忆》,使他成为了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在研究中,为了避免由过去经验产生的意义联想对记忆保持量的测定造成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

这种材料是由中建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的音节,如XIQ、ZEH和GUB等。

他以自己做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对词表进行系列学习,当达到刚能一次成诵的程度时便停止。

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自己还能记得多少。

在记忆保持量的测量方面,艾宾浩斯采用了节省法,又叫重学法,即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节省值。

例如,学习30个无意义音节,第一次学习所需时间为5分钟,第二次重新学习所需时间为3分钟,这样第二次学习所需的时间比第一次节省了2分钟。

节省的百分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时间-重学时间)/ 初学所用时间× 100%
=(5-3)/ 5 × 100% = 40%
第二次学习比第一次学习节省了40%。

这说明了学习的效果。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是一种首创性的工作,他使记忆这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得到了数量化的研究。

另外,为了避免在间隔时间内对学过的材料进行回忆,他还在间隔时间内为自己安排了其他材料的学习任务。

利用这种研究方法,艾宾浩斯检验了在不同时间间隔内遗忘量的变化趋势。

为什么在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中遗忘会发生的如此之快呢?这仅仅是由于时间间隔造成的吗?事实上,除了时间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也造成了这种情况:一是记忆材料没有意义,使它们难以和已有的记忆产生联系而得到巩固;二是艾宾浩斯在实验中记忆了许多无意义音节词表,这些词表之间相互干扰也是造成迅速遗忘的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