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
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人格健全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它不仅包括要在弗洛伊德“本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自我”和“超我”;要顺利渡过埃里克森所界定的生命危机,发展出信任、自主、首创、勤奋和认同等人格特质;而且还应包括奥尔波特的“发展人”所具有的人格成长要素,即身体感、自我认同、自我强化或自尊、自我扩展、自我形象、理性自我和作为客体的自我七个重叠的阶段。奥尔波特认为,成熟人的动机不仅仅是追求快乐和减少痛苦,许多成人行为在功能上是自治的,即它追求在功能上独立于原初动机的目标。因为功能自治有两种,一是固有的功能自治,二是坚持的功能自治。固有的功能自治是功能自治的主要体系,像工作、吃饭、穿衣和睡眠等,它们涉及到与自我统一体有关的自我-维持功能,是最高层次的功能自治;而坚持的功能自治,像酒瘾、烟瘾和毒瘾,它们并不是生理上的必需品,酒鬼继续饮酒,虽然他们目前的动机在功能上是与原初的动机相脱离的。同时,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关系和谐关系和谐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和谐主要是指家庭关系的和谐,即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和子女与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无数事实证明,破裂家庭充滿更多的愤怒、仇恨和家庭暴力,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亲与子女之间的敌对状态,往往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变形和人格扭曲,乃至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杀亲悲剧道路的重要原因。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公开、透明和信任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关系和谐的客观基础。人际关系缺乏或孤立的青少年多表现为自我封闭和退缩不前,极易从事迪尔凯姆所说的“利己自杀”。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单位,关系和谐的主要责任不在青少年而在成人身上,因为成人掌握着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大权以及标定青少年行为的话语霸权。从本质上说,青少年是无辜的,任何把青少年推向对立面的做法都是野蛮和愚蠢的。
行为稳定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是在外界环境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并非心理不健康的症候。但是,如果青少年也有这些言行不一、朝令夕改的行为表现,那么不是青少年生长的客观环境有问题,就是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健康有问题。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那么,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到底有哪些表现呢?我认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自私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其实,当人生下来时,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儿童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任性任性是一种由本我决定的无规范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本我是以快乐追求和需求的立即滿足为特征的,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即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有必要把它与率性区别开来。率性而为表示天真,任性胡来则表示粗野。任性是率性的过度,和它的不足——敛性一样,都是恶行的特征。敛性顺受不是成熟,任性粗野也不是天真。健康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兽、人、神的品质。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和超我的人,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兽类的水平而并没有达到人类的层次,更不用说神的境界了。自我是人格中最理性化的部分,是健康心态的标志。
嫉妒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早就告诫我们说:“警惕嫉妒,它是开创恶例的绿眼睛怪物,这意味着它贪得无厌。”嫉妒往往是贪婪和不择手段的温床,它像盘踞在一个人心里的毒蛇一样,疯狂地吞噬着其人性中一切善良的东西,直至把这个人变成毒蛇,再去伤害他人。
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披露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心理危机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病态。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走上社会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其实,这两种极端行为的根子是一个:青春叛逆。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同时,谋杀率也在上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