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例

合集下载

中医腰痛病历范文

中医腰痛病历范文

中医腰痛病历范文
病例号码:
姓名:
性别:
年龄:岁
职业:
初诊日期:年月日
主诉:腰部疼痛。

现病史:患者自年月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疼痛部位位于腰椎部,性质为酸胀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伴有腰部活动受限。

曾服用一些止痛药,效果不佳。

既往史:无特殊外伤及手术史。

个人史: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嗜好一般。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体态正常。

腰部无明显畸形及压痛,双侧肌肉对称,双下肢肌力、感觉及反射正常。

脊柱活动受限,前伸、后仰及侧屈均受限。

辅助检查:
腰椎线平片:腰椎生理曲度尚可,椎间关节轻度增生。

中医辨证: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症属"腰痛"范畴,本病属于"痹证",主因为"肝肾亏虚",病位在"筋骨"。

综合分析: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外伤、劳损、湿寒侵袭、肝肾亏虚等因素所致。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工作劳累,加之生活起居不当,导致肝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腰痛。

治则:补肝益肾,疏通经络。

处方:
当归 12 熟地 15 杜仲 15
黄芪 20 牡蛎 30 桂枝 10
红花 10 川芎 10 白芍 12
嘱咐:
1.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2. 适量活动,可做一些腰部放松运动。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遵医嘱,按时服药,3周后复诊。

中医师签名:。

中医病例精选61例!

中医病例精选61例!

中医病例精选61例!思考部落版偏⽅、秘⽅、验⽅公众号病例⼀风寒表证江 ×× ,男, 53 岁。

患者咳嗽 3 天,伴有恶寒,⽆汗。

3 天前⾃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汗,继则咳嗽加剧,咽痛,全⾝酸痛,微有发热,经⼈介绍服⼩青龙汤(⽣姜、桂枝、⿇黄、⽩芍、炙⽢草、细⾟、法半夏、五味⼦) 1 剂,当晚咳嗽更加厉害,彻夜不眠,伴有⼼烦,胸闷,⼝⼲等,⽽且上述症状加重⽽来求诊。

症见⾆质红,苔薄⽩微黄⼲,脉浮紧⽽略数。

西医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为咳嗽,属风寒束表,⼊⾥化热的表寒⾥热证,治宜外解风寒,内清⾥热,选容⿇黄汤加味:⿇黄 10 克,桂枝 10 克,⽢草 6 克,杏仁 12 克,⽯膏 30 克(先煎),⽣姜 3 ⽚,黄芩 19 克,清⽔ 3 碗煎⾄ 8 分,温服,两剂⽽愈。

(李俊彪. 谈谈中医的“特效处⽅” . 家庭医⽣, 1985 ⑺:25 )病例⼆:表虚证朱 ××,⼥, 25 岁。

患者 3 年前有“风疹块”发作史,于 1982 年 4 ⽉ 21 ⽇来诊。

症见⽪肤瘙痒,夜间为甚,每晚均有风疹出现,⼩如黄⾖,⼤似硬币,痒甚不能⼊睡,⽩天消失,但以⼿抓⽪肤即起⽪疹,久不消退,已有⼀个多⽉,西医诊断为慢性寻⿇疹。

平时体倦,恶风易汗,⾯⾊(造字 1 )⽩,⾆质淡红,苔薄⽩,脉浮缓。

辨证为肺⽓不⾜,卫外不固,营卫不和,治宜益⽓固表,调和营卫,选桂枝 9g 、⽩芍 20g 、⽣姜 3 ⽚、⼤枣 5 枚、炙⽢草 6g 、黄芪 24g 、防风 12g 、⽩术 9g 、⼭楂 15g 、云苓 20 g ,连服 6 剂。

服药后晚间已⽆⽪疹,瘙痒消失,继服上⽅ 3 剂,⽇间抓后均不起⽪疹,但觉⼼慌⼼跳,⾆质淡红,脉细数,改⽤益⽓养阴,调和营卫法。

处⽅:党参 12 g 、麦冬 12 g 、五味⼦6 g 、黄芪 20 g 、当归 12 g 、⽩芍 12 g 、云苓 12 g 、⼤枣 4 枚、⽣姜 3 ⽚、桂枝 9g 、防风12 g , 6 剂⽽愈。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病例格式: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XXX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婚育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诊断:
中医治疗:
中药处方: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
随访记录:
病例内容:
姓名:张三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手腕软肿痛,尤其在夜间加重已有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天前突然感到左手腕肿胀,伴随着发热,疼痛难忍。

在当地医院进行X光检查未见异常,于是到本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无。

个人史: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工作生活情况正常。

婚育史:已婚,未生育。

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左手腕屈曲受限,局部有肿胀和压痛,其他指节无异常。

中医辨证分型:寒湿困络。

中医诊断:手腕关节炎。

中医治疗:疏通经络,温通寒湿,活血行气。

中药处方:当归15g,川芎12g,红花10g,桑枝10g,秦艽10g,干姜10g,白芍10g,甘草6g。

水煎服,一次一剂,每日两次。

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如曲池、内关等。

其他治疗措施:热敷治疗,每日两次。

随访记录:患者第一次随访时,手腕症状已明显改善,局部无明显红肿和压痛。

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建议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劳累。

第二次随访时,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手腕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

建议继续巩固治疗效果,加强锻炼,以防病情反复。

月经减少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月经减少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主诉:月经量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感冒后出现月经量过少,色淡,质稀,周期正常,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日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后无明显改善,贫血貌,体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无三高,无输血史,无传染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天:关元,神阙,内关,各穴灸15分钟第二天:膻中,涌泉,三阴交各穴灸15分钟每日加灸八髎穴10分钟,循环灸2个月,灸7天停2天。

病例2主诉:经行量少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刨宫产第二胎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常感胸闷,呕吐,带下量多,黏腻,自行服中成药少腹逐瘀丸,症状稍有好装,停药复发,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剖宫产1次。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痰浊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日:丰隆,解溪,命门,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关元,三阴交,膻中,各穴就20分钟每日加灸神阙穴10分钟。

循环灸一个月,每灸7天停1天,灸2个月经量正常。

病例3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半年以来出现经量偏少,经色淡黯,经期尚正常,头晕耳鸣,经期腰骶酸痛,夜尿多,面容憔悴,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史:身体状况可,无传染病史,无三高。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肾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日:命门,神阙,八髎穴,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三阴交,关元,涌泉,大椎,各穴灸20分钟循环灸:灸10日停2日,连续灸3个月,诉经量已正常,经期无明显不适。

头晕耳鸣症状消失。

病例4主诉:经血量少6月余。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因小产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伴有经期乳房胀痛,小腹胀痛不适,自行于药店购买益母草颗粒,服药后效果不明显。

观其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既往史:剖腹产一子,人工流产一次,无其他遗传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瘀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天:关元,太冲,膻中,大椎,各穴灸10分钟主诉:月经量少3年余。

感冒中医门诊病例

感冒中医门诊病例

主诉:恶寒,头疼,流涕,咳嗽现病史:体温37.5度,恶寒重,头痛,身痛,时流清涕,咳嗽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中医诊断:感冒,风寒束表证方药:荆防败毒散组方:荆芥5g,防风5g,柴胡:4g,前胡4g,枳壳3g,羌活4g,独活4g,茯苓4g,甘草2g,川芎4g。

X3剂加减:若表寒重,头身痛,憎寒发热,无汗,配以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

病例2主诉:身热较著,微恶风,咳嗽,痰黏或黄,咽痛现病史:37.2度,身热,微恶风,咳嗽,痰粘黄,咽喉肿痛,流黄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舍边尖红,脉浮数。

中医诊断:风热犯表证(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名:银翘散加减组方:金银花8g,连翘8g,荆芥6g,薄荷5g,牛蒡子6g,竹叶6g,甘草3g,豆豉6g,桔梗6g,芦根8g,黄栀子6g X3剂贴敷方:金银花0.5g,连翘0.5g,黄芩0.5g,湿贴大椎穴,膻中穴 X3天医嘱:日一剂,水煎至120ml,分早晚温服,贴敷每天更换1次主诉:胸闷,头昏胀痛,腹胀等症状已有2天现病史:患者胸闷,头昏胀痛,腹胀,便溏,2天前自行到药店买药无效,现在我所查体,体温正常,身热,微恶风,肢体酸痛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溏,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感冒,暑湿伤表证治法:清署祛湿解表方名:新加香薷饮加减组方:香薷8g,金银花10g,连翘10g,厚朴8g,扁豆花10g,荷叶10g,芦根12g X3剂贴敷方:藿香0.5g,佩兰0.5g,黄芩0.5g 湿贴大椎穴,神阙穴 8h X3天医嘱:日一剂,水煎至300ml,分早晚温服,贴敷日更换1次随访:8月11日复诊,症状已消失,次方已服完,无需加服巩固病例4主诉:感冒数日,气短乏力,恶寒现病史:恶寒较甚,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嗽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中医诊断: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剂:参苏饮加减组方:党参10g,甘草6g,茯苓10g,紫苏叶10g,荆芥8g,防风8g,前胡10g,半夏8g,陈皮8g,枳壳8g,加生姜1片,大枣1枚 X3剂贴敷方:党参0.5g,紫苏0.5g,半夏0.5g,湿贴膻中穴,神阙穴 3天病例5主诉:身热,表风,口干,心烦,已输液3天现病史:患者感冒已有3-4天,现来我所就诊,查体:体温正常,但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组方:玉竹9g,甘草:3g 大枣:2枚,淡豆豉:12g,薄荷:6g,葱白:6g,桔梗:6g,白薇:4g医嘱:日一剂,水煎服至200ml,分早晚温服。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病历号码: 2023052801
姓名: 李
性别: 男
年龄: 38岁
主诉: 头痛、头晕3个月余。

现病史: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症状,起初症状较轻,服用一些止痛药后可缓解,但近一个月来症状加重,头痛时疼痛难忍,伴有头重足沉、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 患者无特殊病史。

个人生活史: 患者作息规律,生活作息尚可,工作压力一般。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步态稳重,营养状况良好。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数。

辩证论治:
1.证型分析:本病属于痰火蒙蔽清窍之证。

症见头痛头晕,伴有头重足沉、食欲不振等,足见痰浊阻塞清窍所致。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数,说明本案以痰火为病机。

2.治则: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3.方药:拟加味夏枯草颗粒。

处理:
1.中药:夏枯草颗粒,每次9,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连服1周。

2.生活调理:忌食生冷、油腻、酒酪等痰热滞留之品,宜多食些芹菜、萝卜等清热化痰之品。

作息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这里提供一个中医妇科病例范文,供您参考: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一、病人基本情况
姓名:
年龄:35岁
职业:会计
婚姻:已婚
体系:汉族
二、主诉
1. 病史:月经异常3年余,月经量减轻,颜色淡薄。

2. 现症:月经来后5日量极轻,颜色较淡,浸透卫生巾不甚。

月经周期25-28天。

3. 伴随症状:月经前后腰背酸软无力;月经期易怒易哭;有时便秘。

三、体格检查
1. 精神面色正常;面色面淡,无毛质变化。

2. 体格检查:胸和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3. 下肢无水肿;阴道月经量极轻,质量透明稀薄;子宫大小正常弧度,质地,无异常感觉;双侧盆腔无积粘或结节触摸到。

四、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红细胞等指标在正常范围。

2. 生化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

3. 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

4. 子宫彩超:子宫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膜厚度适中,双侧附件结构清晰,无明显异常。

五、结论
经查体和检查,诊断为:经期少弱,经期腰背酸软型中医阴虚型月经障碍。

六、治则
补阴养血主治,以中药作为基础方加减采取治疗。

以上是一个中医妇科病例的简单范文,包含了主要内容项和常见检查项目,供学习参考。

实际写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具体个案描述。

中医妇科书写病例

中医妇科书写病例

中医妇科书写病例病例: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问题标题: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问题患者:李女士,35岁主诉:不孕5年,月经不调现病史:李女士结婚5年,一直未能怀孕。

她的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不稳定,有时延长,有时提前,经量也较少。

她曾多次前往医院就诊,做过各种检查,结果均显示她的生殖系统功能正常,但未能找到具体原因。

既往史:无明显疾病史。

个人史:李女士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良好,体重正常,无吸烟和酗酒史。

家族史:无明显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李女士一般情况良好,体温、血压正常,无明显腹痛或不适。

辅助检查:1. 月经周期监测:连续三个月记录,显示月经周期在28-35天之间,但经期不稳定。

2. 宫腔镜检查:示子宫内膜正常,无明显异常。

3. 血液检查:显示女性激素水平正常,无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

中医诊断:气血不调、肾阳虚。

治疗方案:1. 中药调理:根据李女士的病情特点,采用补气血、温肾阳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加味、右归丸等。

2. 饮食调理:建议李女士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 调整作息:建议李女士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 心理疏导:由于长期不孕的困扰,李女士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随访计划:定期随访,观察月经情况的改善,同时了解李女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治疗。

预后评估:根据李女士的年龄和病情,预后较好。

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调理月经不调,恢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提高怀孕的机会。

结论:李女士患有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问题,中医诊断为气血不调、肾阳虚。

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作息调整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月经不调的情况,提高怀孕的机会。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计划,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蛇串疮中医门诊病例模板

蛇串疮中医门诊病例模板

蛇串疮病案1主诉:自觉左胸背部皮肤灼热疼痛5 天。

现病史:患者自觉左胸背部皮肤灼热疼痛5 天,皮肤呈红色斑片状,自行外用伤湿止痛膏无效。

随后红斑处起成簇鲜红的水疱,刺痛加剧,夜不能寐,遂来就诊。

现症: 口干口苦,心烦急躁,大便干燥,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

辅助检查:暂无。

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肝胆湿热治则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湿热膏药贴,3日量,贴敷于患者蛇串疮的头尾两端,并贴敷于相应的第4,5,6胸椎的夹脊穴。

贴敷持续时间8h,每日1次。

二诊:患者水疱大部分干燥结痂,红斑减轻,肿胀减轻,但局部仍时有刺痛,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继续用湿热膏药贴,3日量。

三诊: 水疱全部干燥结痂,红斑消失,肿胀消退,留有色素沉着,症状全消而病愈。

蛇串疮病案2主诉:右侧背部灼痛,起疱疹1天。

现病史:患者右侧背部灼痛,起疱疹1天。

查疱疹分布在右侧背部成簇状,大者有3簇,小者5簇,另右上肢及右侧乳房上各有一簇。

现症见: 患者心烦急躁,痛苦难耐,大便可,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

辅助检查:暂无。

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肝胆湿热治则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湿热膏药贴,3日量,贴敷于成簇状疱疹的头尾两端,并且贴敷于胸4,5夹脊穴。

并以麻油外涂。

二诊:患者自述次日即感疼痛减轻,3天后结痂脱落,疼痛消失而愈。

蛇串疮病案3主诉:左上肢及颈部簇集丛样水疱3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因受风寒致感冒,1周前突发肩背部针刺样疼痛,放射至前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当时皮肤无红肿、无皮疹、无出血点。

3天前颈部出现丛集样水疱,检查发现水疱多位于C5~C7神经皮节,左手拇指肿胀明显,左手屈曲困难。

纳可,二便调,夜间疼痛难眠。

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滑。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

辅助检查:暂无。

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湿热阻络治则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湿热膏药贴,3日量,贴敷于患者蛇串疮的头尾两端,并贴敷于相应的第5,6,7颈椎和胸1,2的夹脊穴。

中医骨科住院病历范文份

中医骨科住院病历范文份

中医骨科住院病历范文份第一篇:骨折病例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住院日期:2021年3月3日主诉:左腿骨折。

病史:患者于2021年3月2日晚上在工作时不慎从梯子上滑落,左腿直接着地,当即出现左腿剧痛、无法行走,伴有明显肿胀。

查体:左小腿明显肿胀,触及部位有压痛,无明显皮肉挫伤,下肢活动度受限,左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无明显异常。

诊断:左腿胫骨骨折。

治疗:中医住院治疗。

给予针灸等中医治疗,控制疼痛和肿胀。

同时给予饮食调理,食补补气补血,并给予理疗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复查:2021年3月8日复查,左小腿肿胀明显减轻,停止继续加重。

CT检查确认骨折已愈合。

出院:2021年3月10日出院。

建议继续按医嘱进行理疗和饮食调理,注意保持运动,防止再次骨折。

第二篇:脊椎疾病病例姓名:李四性别:女年龄:50岁住院日期:2021年5月5日主诉:后背疼痛。

病史:患者于6个月前开始出现后背疼痛,伴有乏力和肌肉僵硬。

之前曾通过药物治疗,但疼痛并未完全缓解。

入院前一个星期疼痛加重,无法正常行走。

查体:脊柱局部压痛,腰椎活动范围受限,肌肉张力增高,腰肌无力。

诊断:下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中医住院治疗,采用针灸和理疗治疗。

采用中成药、针灸和推拿按摩配合早期针灸穴位进行。

通过综合治疗,不断调理,使得腰椎间盘有明显缓解,疼痛消失,并使患者的体质提高了许多。

疗效持续较好。

复查:2021年5月15日,患者症状已经缓解,经排除复发等病症,出院评估为完全康复。

出院:2021年5月18日出院。

建议继续按医嘱进行保健,注意保持运动,防止再次出现脊椎疾病。

第三篇:关节炎病例姓名:王五性别:女年龄:60岁住院日期:2021年7月7日主诉:膝盖疼痛。

病史:患者20年前被诊断为膝盖骨关节炎,日常活动自感轻微疼痛,20天前开始明显疼痛加重,不能正常活动。

查体:体检膝关节活动受限,触痛明显,出现自发性疼痛,肿胀发红。

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

中医实践教学门诊病例(3篇)

中医实践教学门诊病例(3篇)

第1篇病例基本信息:患者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就诊日期:2023年4月10日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无痰或少量白色痰液,伴有咽干不适。

未予以重视,未进行治疗。

近1周来,咳嗽症状加重,夜间明显,伴有少量黄色痰液,偶有胸痛,无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患者自述在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咽部轻度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

辅助检查:胸部X光片:双肺纹理增粗,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咳嗽(肺燥咳嗽)中医辨证分析:患者长期劳累,耗伤肺阴,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故咳嗽不止;肺阴亏虚,虚热内生,故咽干不适;肺失滋润,肺气上逆,故干咳;肺络受损,故胸痛;肺阴不足,不能化津为痰,故痰少;受凉后,肺气失宣,故症状加重。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 桑叶15g- 杏仁10g- 百合15g- 沙参15g- 麦冬10g- 炙甘草6g- 瓜蒌皮10g- 知母10g- 陈皮6g- 紫苏子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劳累,适当休息。

-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原。

- 增加室内湿度,保持空气流通。

-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咳嗽减少,痰量减少,胸痛消失。

继续服药1周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咽干不适缓解。

随访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讨论:本病例为中医实践教学门诊病例,通过中医理论分析,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辨证为肺燥咳嗽。

治疗以养阴润肺,止咳化痰为主,选用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功效的中药组方。

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病案大全

中医病案大全

中医病案大全一、感冒病例一:李某,男,25岁,2022年3月5日初诊。

患者自述近日气温下降,感受风寒,出现头痛、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诊查见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为感冒,证属风寒感冒。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柴胡10g,桔梗10g,茯苓10g,甘草5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病例二:张某,女,30岁,2022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述近日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感受风热之邪,出现发热、头痛、咳嗽、喉痛、口渴等症状。

诊查见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为感冒,证属风热感冒。

治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桔梗10g,薄荷10g(后下),竹叶10g桑叶10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甘草5g。

3剂,水煎服3」每日剂,分早晚2次服用。

二、咳嗽病例一:王某,男,45岁,2022年5月5日初诊。

患者自述近日因气候变化,感受风寒之邪,出现咳嗽、痰多、色白、喉间哮鸣等症状。

诊查见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外感咳嗽「痰湿内蕴「治则「散寒化湿「止咳平喘「方一「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5g麻黄10g细辛5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0枚(擘)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10g(单包)3剂「水煎服「每日剂「分早晚2次服用「病例二:赵某「女「35岁「2022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近日因气候干燥「感受风热之邪「出现咳嗽「痰黄粘稠「不易咳出「伴有发热「喉痛等症状「诊查见面色潮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内伤咳嗽「痰热蕴肺「治则「清热解表「止咳化痰、「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瓜蒌皮仁各15g桔梗10g甘草5g鱼腥草30g(单包)3剂「水煎服「每日剂3」分早晚2次服用。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1. 中医经典病例一主诉:患者男性,年龄50岁,主诉腹痛、腹胀、便溏已有两周,食欲减退,口苦口干。

:患者男性,年龄50岁,主诉腹痛、腹胀、便溏已有两周,食欲减退,口苦口干。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证:* 腹痛、腹胀:属于湿热积滞于胃肠而导致的症状。

* 便溏:湿热病邪困于脾胃,导致脾胃失调而出现便溏。

* 食欲减退、口苦口干:是湿热病邪扰及胃气而导致的症状。

治法与方药: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治疗应清热利湿,方药选择草果薏苡仁煎剂。

:辨证属于肝胆湿热,治疗应清热利湿,方药选择草果薏苡仁煎剂。

疗效评估: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便溏症状减轻,食欲渐渐恢复。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便溏症状减轻,食欲渐渐恢复。

2. 中医经典病例二主诉:患者女性,年龄35岁,主诉经期不调,经血量过多,经期腹痛。

:患者女性,年龄35岁,主诉经期不调,经血量过多,经期腹痛。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证:* 经期不调、经血量过多:是气滞血瘀导致经血不畅的症状。

* 经期腹痛:瘀血导致经脉痹阻,经期腹痛是其常见表现。

治法与方药:辨证属于气滞血瘀,治疗应活血化瘀,方药选择川芎茶调散瘀汤。

:辨证属于气滞血瘀,治疗应活血化瘀,方药选择川芎茶调散瘀汤。

疗效评估: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经期调整明显,经血量减少,经期腹痛缓解。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经期调整明显,经血量减少,经期腹痛缓解。

3. 中医经典病例三主诉: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头晕目眩、耳鸣已有一周,口苦口干。

: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头晕目眩、耳鸣已有一周,口苦口干。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阳上亢证::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症状,初步判断为肝阳上亢证:* 头晕目眩、耳鸣:属于肝阳上亢导致的症状。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引言中医经典病例是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对于研究中医诊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介绍20个经典的中医临床病例,展示中医的独特治疗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 风寒感冒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身体疼痛,舌苔白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属于风寒侵袭,治疗方法为辛温解表,理气散寒。

2. 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情绪烦躁、易怒,精神不佳,胃口差,舌苔薄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郁脾虚型失眠,治疗方法为疏肝健脾。

3. 血瘀经闭患者月经不调,经血颜色紫黑,经痛明显,舌质暗有瘀斑。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血瘀经闭,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瘀。

4. 脾胃虚寒型腹泻患者腹泻,大便呈黏稠、不成形,腹胀,舌苔白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胃虚寒型腹泻,治疗方法为温中调阳。

5. 肝阴不足型头痛患者头痛发作,头部胀痛,舌质红少苔。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阴不足型头痛,治疗方法为养肝清热。

6. 肺热咳嗽患者咳嗽,咳痰黄稠,胸闷气短,舌质红苔黄。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肺热咳嗽,治疗方法为清肺泄热。

7. 肝气郁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乳房胀痛,结节明显,舌质紫暗。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气郁结型乳腺增生,治疗方法为疏肝理气。

8. 脾虚湿困型水肿患者浮肿,四肢沉重,舌苔厚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虚湿困型水肿,治疗方法为健脾利湿。

9. 肝阳上亢型失眠患者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舌质红少苔。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阳上亢型失眠,治疗方法为降肝阳。

10. 肺脾两虚型哮喘患者喘息气急,乏力,痰多色白,舌苔厚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肺脾两虚型哮喘,治疗方法为补肺益脾。

11. 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皮肤黄疸,尿黄,舌苔黄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胆湿热型黄疸,治疗方法为清肝疏胆。

12. 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患者胃脘胀闷,食欲不佳,舌苔白厚。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治疗方法为健脾理气。

13. 肾阳虚型阳痿早泄患者阳痿早泄,减退,舌苔薄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肾阳虚型阳痿早泄,治疗方法为温肾阳。

中医病例范本

中医病例范本

中医病例范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病例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疾病病例。

中医病例范本是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医病案,通常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病史、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病例范本对中医医生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一、病例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45岁职业:家庭主妇联系电话:1234567890二、主诉李某患有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口苦、咽干舌燥等症状已有一个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三、病史1. 既往病史:患有慢性咽喉炎10年,反复发作,曾多次服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

2. 现病史:一个月前开始出现口干口苦、咽干舌燥等症状,伴有食欲不振、口臭、心烦等症状,就医于西医院口腔科,诊断为慢性咽喉炎反复发作,建议继续抗生素治疗。

四、辨证施治1. 辨证:辨证归因于阴虚火旺。

2. 施治:中医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调理肝火。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

备注:李某于服药三天后口干口苦症状明显减轻,咽干舌燥等症状有所缓解,继续观察疗效。

第二篇示例:病例范本一:肝火上升型头痛患者王女士,女,45岁,主述:近期头痛反复发作,伴有头晕、口苦、口干、易怒、失眠等症状。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无效治疗。

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细数。

辨证属肝火上升。

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肝火上升型。

治疗方案:清热泻肝,平肝散火。

方药:黄连上清丸、龙胆泄肝丸。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头痛明显减轻,口苦、口干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连续服用1个疗程后,头痛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范本二: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李先生,男,52岁,主诉:长期腹泻,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曾多次就诊,被诊断为慢性腹泻,无效治疗。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属脾胃虚弱。

治疗方案:养脾和胃,健脾固表。

方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腹泻次数减少,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科病例书写范文

中医科病例书写范文

中医科病例书写范文
一、病史
某某医院中医科,年龄42岁的某女性患者张某某于2018年9月10日就诊。

患者主诉持续一个月间歇性腹痛。

该症状始发于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痛起初较轻,仅为闷痛感,后逐渐加重,伴有恶心反胃。

腹痛发作时,主要痛于腹部左下方,痛性强烈,不会放松,持续半小时至一个小时不等。

此外,患者口渴多饮水,大小便较常,便色偏黄。

患者曾自行服用停经丸及膠囊调整经期,但症状无明显缓解。

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二、客观检查
1.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速78次/分,细致可及腹部左下斜肌稍有敏感,其他体格检查结果均正常。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超检查:胆囊轻度积液,胆囊壁及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三、诊断
根据患者既往病史、现病史、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证实型脾胃不调。

四、治则论治
此次诊断为证实型脾胃不调,主要病机在于脾胃失调,湿内阻。

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健脾温中、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

五、处方方案
东坡开胃丸两方,每日分次服饮。

六君子汤两包,每日温开后分两次饮用。

服后注意避免油腻食物和尽量少饮凉性饮料。

疗程两周,以观察症状变化做进一步调整。

六、效果及后续处理
待患者按本院开具的中药治疗方案服药两周后来访复查。

如果症状明显减轻则说明治疗初见效,继续该方案两周;如症状未明显改善,则进一步分析病机,调整治疗方案安排继续治疗。

药方随症情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并定期复诊观察效果,直至痊愈停药为止。

中医科病例书写范文

中医科病例书写范文

中医科病例书写范文一、基本信息。

1. 姓名:张大宝。

2. 性别:男。

3. 年龄:35岁。

4. 职业:程序员(就是那种天天对着电脑,感觉都快和电脑融为一体的家伙)5. 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

二、主诉。

“大夫啊,我这浑身没劲儿,脑袋还晕乎乎的,就跟在云里雾里似的,而且晚上还睡不好觉,老长时间了,可把我折磨惨咯。

”三、现病史。

张大宝同志开始诉说他的“悲惨遭遇”。

大概从三个月前开始,他就感觉自己身体不太对劲儿。

工作的时候,以前敲代码那叫一个麻溜儿,现在呢,没敲一会儿就觉得胳膊酸得不行,整个人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软趴趴的。

这头晕也是个大麻烦事儿。

每天早上起来就晕晕沉沉的,就好像脑袋里住了个小迷糊鬼儿。

上班坐地铁的时候,人稍微多一点,那晕得就更厉害了,感觉周围的人都在围着自己转圈圈。

说到睡眠,那更是一肚子苦水。

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就像烙饼一样,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一会儿想着代码里的bug怎么解决,一会儿又想些有的没的。

好不容易有点睡意了,稍微有点动静就又醒了,一晚上醒个三四回那都是家常便饭。

平时食欲也不咋样,看着啥都不太想吃,就像他对那些复杂代码一样,提不起兴趣。

吃一点就觉得肚子胀胀的,难受得很。

问他有没有啥特殊的原因,他想了想,说:“大夫,我这工作忙啊,天天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忙起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而且经常熬夜加班赶项目,我估计就是这么把身体搞垮的。

”四、既往史。

小时候身体还不错,像个小牛犊子似的。

不过呢,上大学的时候得过一次肺炎,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治好了。

没有啥过敏的东西,也没有做过什么手术。

五、个人史。

他呀,烟瘾不大,一天就抽个四五根烟,说是压力大的时候抽根烟能放松放松,可现在这身体状况,抽烟估计也没啥放松的效果了。

酒呢,偶尔应酬的时候会喝一点,但是不多。

平时也不怎么运动,最大的运动量可能就是从家走到地铁站那点路了。

六、家族史。

家里父母身体还行,有点老年人常见的小毛病,像高血压啥的。

中医门诊病例书写范文

中医门诊病例书写范文

中医门诊病例书写范文
患者姓名,李女士年龄,45岁性别,女职业,教师。

主诉,腹痛、腹胀、便秘2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2年余前开始出现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伴有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弦。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并给予“胃药”治疗,效果不佳。

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患者平素饮食清淡,作息规律,体形偏瘦。

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面色晦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辨证分型,属湿热蕴结证。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行气通便。

方药组成,黄芩、黄连、泻痢灵、厚朴、枳壳、大黄、生姜、炙甘草。

方药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辅助治疗,配合针灸治疗。

随访观察,患者服药3日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口苦口干等症
状逐渐缓解,舌苔略有改善。

总结,患者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结合中药治疗效果显著,符合中医辨证施治
特点。

注意事项,患者术后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

结语,本病例为中医辨证施治的典型案例,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患者
的整体情况,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科学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为本人亲身经历,仅供参考。

中医临床实践病例20篇

中医临床实践病例20篇

中医临床实践病例20篇1.咳嗽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30岁,长期咳嗽,咳嗽声沙哑,痰液黄色。

中医诊断为“肺热咳嗽”,给予清热化痰方剂治疗。

2.高血压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50岁,血压持续升高,头晕、头痛。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扰”,给予降压方剂和针灸治疗。

3.腰痛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腰部持续疼痛,疼痛程度加重。

中医诊断为“肾虚腰痛”,给予补肾方剂和腰部贴敷治疗。

4.失眠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45岁,入睡困难,夜间易醒。

中医诊断为“心气不足”,给予安神补心方剂治疗。

5.消化不良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35岁,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

中医诊断为“脾虚湿阻”,给予健脾化湿方剂治疗。

6.青春痘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20岁,面部出现多个青春痘。

中医诊断为“湿热郁结”,给予清热解毒方剂和外用草药治疗。

7.偏头痛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周期性偏头痛发作,伴有恶心、呕吐。

中医诊断为“肝火上扰”,给予清肝降火方剂和穴位按摩治疗。

8.痛经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25岁,经期腹痛,痛经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予活血化瘀方剂和热敷治疗。

9.中风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60岁,突发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中医诊断为“中风”,给予理气活血方剂和针灸治疗。

10.痛风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关节肿痛,尿酸升高。

中医诊断为“瘀火炽盛”,给予清热祛湿方剂和艾灸治疗。

11.糖尿病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5岁,多饮、多尿,血糖升高。

中医诊断为“消渴”,给予清热利湿方剂和针灸治疗。

12.高血脂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45岁,血脂升高,血脂参数异常。

中医诊断为“瘀血内蕴”,给予活血化瘀方剂和运动疗法治疗。

13.过敏性鼻炎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30岁,鼻塞、流涕,打喷嚏频繁。

中医诊断为“风邪袭鼻”,给予祛风散寒方剂和鼻洗治疗。

14.痔疮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肛门疼痛、出血,便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套1.谢某,男,32岁,工人。

1998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胃脘灼热疼痛6天。

病史:平素嗜食辛辣、饮酒(每天至少喝白酒250g以上),已达7年之久。

6天前因朋友相聚,连续喝酒3天后,即觉胃脘部灼热疼痛,但未经任何医院就诊,自服“藿香正气丸”等药治疗,上症未见减轻,反觉加重而来我院就诊。

刻下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头重肢困,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2.罗某,女,46岁,7月18日入院。

主诉:下肢痿软无力2年,加重1月。

病史:自述患慢性泄泻10余年,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2年来两下肢痿软无力,逐渐加重,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颜面虚浮,舌淡,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细弱。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型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3.李某,男,35岁,农民。

2002年8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双下肢浮肿、尿少1年余,复发半月。

病史:患者自诉1年来每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夜尿多,头晕,乏力,畏寒,面色苍白,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时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出现,半月来下肢浮肿复发,尿量少,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进食少,腹部胀满,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细。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药(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1.诊断:胃痛(湿热中阻)分析.诊断:胃痛(湿热中阻)分析:根据患者胃脘部灼热疼痛6天的表现故诊断为胃痛。

由于患者平素嗜食辛辣,长期喝酒,而致脾胃损伤,湿浊内生,蕴而化热,加上因连续喝酒3天,更伤脾胃,湿热壅阻于胃,气机不利而导致胃痛。

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头重肢困,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者,均属湿热中阻证。

由于湿热壅阻于胃,气机不利,故胃脘灼热疼痛。

湿热上蒸,则口苦。

湿热内蕴,津不上承,则口渴而不欲饮。

湿热中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肢倦乏力,纳呆恶心。

湿邪外犯肌表,上蒙清窍,故头重肢困。

湿热下注,故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加减:黄连10g 栀子10g 白豆蔻6g 制半夏12g 茯苓15g 陈皮6g 甘草6g 日一剂,水煎服。

2.诊断:痿病(脾胃亏虚)。

分析:患者平素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脉肌肉失养,故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脾胃虚弱,运化无权,传导失职,故纳呆,腹胀,便溏,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形体失充,故神疲乏力。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颜面虚浮。

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10g(另炖)茯苓10g 白术10g 薏苡仁15g 山药15g 扁豆10g 莲:子肉12g 甘草6g 陈皮6g 砂仁5g 桔梗10g 加黄芪15g 每日1剂,水煎服。

3.诊断:水肿(肾阳衰微证)分析:平素劳累过度,肾气亏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膀胱开合失常,出现尿少,肾气虚则出现腰酸乏力,阳气不足,不能温达四肢,则出现畏寒肢冷,脾气虚,运化失职,则出现进食少、腹部胀满,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色苍白、头晕。

舌质淡胖,苔白,脉细为气虚水停之象。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0g(先煎)肉桂10g 熟地15g 丹皮15g 白术15g 伏苓15g 泽泻15g 车前子10g(包煎)牛膝15g 生姜10g 山茱萸10g 淮山15g 日一剂,水煎服。

1.张某,男,66岁,1月8日急诊入院。

主诉:(代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2小时。

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上午9时在活动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身热汗出,躁扰不宁,体温38.5℃,血压180/110mmHg,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2.高某,男,23岁,农民。

1996年6月3日初诊。

主诉:腹部胀痛8小时。

病史:患者在发病前一天从乡下进城,晚上和几位同学相聚时,饮食过多冷盘,并喝冷饮,约2小时后,即觉腹部胀闷不适,恶心欲吐。

因天未亮而未行就诊,续而出现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而来本院急诊。

刻下见: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3.许某,男,47岁。

1998年11月20日诊。

主诉:吐血1次。

病史:患者有11年胃病史,每年秋冬季多有发作。

近2年来曾3次吐血和便黑,曾在市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为“胃溃疡”。

就诊前一天饮酒较多,而后胃痛逐渐加重,自服法莫替丁疼痛稍缓解,次日晨觉胸闷,恶心,随即吐出咖啡样液体约150mL,内中夹有食物残渣。

家人即刻送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

现在症:脘腹胀满痞闷,口臭,大便色黑成形。

舌红,苔黄,脉数。

检查:血压:130/80mmHg,大便潜血:++++。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1.诊断:中风—痰火淤闭证分析:肝阳暴张,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神明不用,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痰火内闭,故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

风阳痰火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肝风窜犯络道,则肢体拘急。

身热汗出,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阳痰火内盛之征。

治法:熄风清热,豁痰开窍。

方药:(1)安宫牛黄丸1丸,温开水溶化后鼻饲。

(2)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1g(冲服)生石决明20g 夏枯草10g 菊花10g 龟板15g 生地15g 白芍12g 天竺黄10g 胆南星10g 栝蒌10g 每日1剂,水煎分次鼻饲。

2.诊断:腹痛(饮食停滞)分析:根据患者出现腹部胀痛8小时而诊断为腹痛。

由于患者暴饮暴食后起病,有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数等证候,此乃属饮食停滞证。

因食滞胃肠,气机不利,故腹部胀满疼痛。

食滞不化,腐败作酸,故嗳腐吞酸,厌食。

食积下行则痛而欲泻。

泻后食滞暂减,腑气暂通,故腹痛亦减。

食浊壅滞肠中,传导失常,故大便臭秽。

舌苔厚腻,脉滑均为食滞内停之象。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后下)15g 枳实10g 神曲12g 黄芩10g 黄连10g 泽泻15g 白术12g 茯苓15g 厚朴6g 槟榔10g 日一剂,水煎服。

3.诊断:血证吐血(胃热壅盛)。

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内中夹有食物残渣,大便色黑。

有胃溃疡病史。

吐血前有饮酒较多,并有胸脘痞闷,恶心等先兆症。

大便潜血检查++++。

符合吐血诊断。

由于原有胃病史,加之饮酒较多,蕴积成热,热伤胃络而动血,故呕吐咖啡色之血。

胃中食物随呕吐而出,则吐血夹有食物残渣;积热瘀血阻于胃中,升降失调,故脘腹胀满痞闷;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血随糟粕而下,则大便色黑。

舌红苔黄,脉数,为内有积热之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黄芩10g 川连6g 大黄10g 大蓟15 侧柏叶15g 栀子10g 茜草根15g 竹茹10g 代赭石15g 丹皮10g 田七粉3g(冲服)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1主诉:腹痛,便下赤白粘液3天。

病史:3天前外出进餐后次日早上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频频临厕,日行十多次,大便量少,伴有赤白粘液,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大便有脓细胞等。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2.王某,男,60岁,农民。

2000年7月10日入院。

主诉:脐腹针刺样疼痛8月余,症状加重一周。

病史:8月前因车祸被摩托车压过腹部后,经常出现脐腹针刺样疼痛,经B超、CT以及腹部平片检查未发现异常,后经服药治疗(药物不详)未见明显好转,近周来上症加重,而求中医治疗来院就诊。

入院症见:脐腹刺痛,拒按,疼痛固定,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涩。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3何某,男,32岁。

2001年3月18日诊。

主诉: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3个月。

病史:诉近年炒股,由于股市行情变化莫测,股价猛跌,心情不畅急躁易怒,夜不成眠,服西药安定片,可睡数小时,次日神魂颠倒,头痛目赤,头部烘热。

日久口干口苦,食不知味,大便秘结,胸闷胁胀。

于3月18日求治于中医。

现在症见:心情不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头痛目赤,头部烘热,胸闷胁痛,时呕恶吞酸,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脉弦数。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1.诊断:痢疾(湿热痢)分析:饮食不洁,胃肠受损,湿热之邪由表入里,故见发热恶寒,头痛;湿热壅滞肠间,与肠中气血搏结,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则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液;口干口苦,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肠中之象。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黄芩10g 芍药15g 炙甘草6g 黄连10g 大黄10g 槟榔10g 当归10g 木香5g(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2.诊断:腹痛(瘀血阻滞)分析:根据患者出现脐腹部位疼痛8个月的临床表现故诊断为腹痛。

由于患者因外伤后致病,出现脐腹刺痛,疼痛固定,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涩,此乃属瘀血阻滞之证。

由于瘀血阻滞腹内脏腑经络,故脐腹刺痛,疼痛固定,入夜更甚。

瘀血属有形之实邪,故腹痛拒按。

舌质紫暗,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蒲黄10g 五灵脂10g 没药6g 当归12g 川芎10g 延胡索10g 赤芍10g 小回香10g 肉桂2g(另焗)干姜5g 水煎服。

3.诊断:郁病(气郁化火)分析:病者心情不畅,急躁易怒,神魂颠倒,胸胁胀痛等症;并有炒股失败,有思想郁愤等情志内伤史。

符合郁病的诊断。

由于炒股时心情紧张,失败后情绪郁愤,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内郁,疏泄失度,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肝火上炎,循肝脉上行,则头痛目赤,头部烘热;肝火扰乱心神,则失眠,神魂颠倒;肝火横逆犯胃,则呕恶吞酸,口苦,食欲不振;肝火灼津,则口干便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