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利用实验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本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大量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在教法上有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联系生活实际这些环节。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土电话、录音机、笛子和鼓等。
学具:纸、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一)、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三)、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教学反思: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声音的世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另外,分组活动、参与交流与评估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练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蚊子发出的声音是()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靠(),一切()()()物质作媒介都能传播声音,通常人耳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通过()传入耳引起耳膜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1.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讲解各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如“瓶子音乐会”。
3.讲授声音的传播条件,讲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隔音效果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
4.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他们全面发展。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设计的这节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细线、小球、泡沫板、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和小球的实验,发现小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泡沫板上,另一端放在尺子上,发现声音可以通过泡沫板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让学生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水,分别在不同水位下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水位的高低会影响声音的音调。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进行声音实验,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实验成果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选择了扬声器和细线的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产生。
在这个实验中,我将一个小球系在细线的末端,然后让扬声器振动细线,小球被弹起。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沪科版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点1 声音的产生阅读教材P34~P35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答案] 略问题2:(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不断地跳动,说明纸盆在__振动__。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转换法__。
图3-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__水花飞溅__。
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转换__法。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__不能听到声音__。
图3-1-2(3)用手触摸自己咽喉处,发出“啊——”,有什么感觉?[答案] 感觉声带在振动。
问题3:实验器材:音叉、泡沫球、细线、直尺、小鼓、锣、扬声器等。
(1)你怎样使物体发声?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答案] 敲鼓发声,按住鼓面停止发声;敲音叉发声,握住音叉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答案]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不发声时物体不振动。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答案]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__振动__产生的。
__振动__停止,发声也停止。
学点2 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根据上面的活动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__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__。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__空气、水、桌子、墙等__。
(2)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选用的器材:__略__。
(3)写出简单的实验过程。
[答案] 略(4)真空能传声吗?①观察教材P36的真空铃实验,完成以下填空。
3-1-3现象: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声音变__小__,当抽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铃声吗?__不能听到__。
能得出什么结论?__传播声音需要介质__。
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你是否又能听到铃声?__能__。
②观察:取一双层玻璃水杯,玻璃之间的空隙是__真空__。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学生现状〕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1. 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
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等。
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 学生可能得到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 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可能将实验探究当作游戏。
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有序和有趣。
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会使平淡的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5. 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赞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新知识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世界活动1:观察课本图3-1、图3-2、图3-3,在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提出问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2: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观察课本图3-4(2)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部分,有什么感觉?然后停止说话,再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3)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击水,学生观察现象(4)演示实验: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学生观察现象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声也。
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活动3:课本P36图3—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音乐芯片(或闹钟)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声音逐渐变。
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我们(“能”或“不能”)听见声音。
实验说明:。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和中传播。
气体、液体、固体称为介质。
(3)、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然后通过传到,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理论学习: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2. 题目:举例说明声音的三个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音量的调节(响度)、调音台的调节(音调)、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分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方法: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分析三、预习提纲:1、举例说明自己周围都有哪些声音?2、对周围或者生活中的这些声音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声音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问题。
3、更深一步的对周围或者生活中的这些声音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个问题。
4、了解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牢记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四、反馈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甲乙图3-1-5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340声v m/s)6、城关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将注重教学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的距离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创设竞争机制,如小组之间的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是否准确?
2.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有效,如在探究声音传播规律时,是否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空气的密度、温度等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掌握声音传播的规律,能够运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及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学生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2.难点: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等。
【新课引入】风声、雨声、鸟鸣声---声音诉说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欢声笑语表达着我们内心的喜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面让我们开始奇妙的声音之旅。
【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的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上,体会有什么感受?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节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节课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传播的快慢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和材料,供师生选用。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这一要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课。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本节设计为两个板块——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每个板块都是从问题开始,运用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课本以图片提供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
声音与人密切相关,教材特意安排了学习人耳如何听到声音的知识,将本节内容与人紧密相连,也适当地与生物学科挂钩。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而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判断,最后选出代表发言,并进行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学习本节内容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关的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在广泛讨论中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物理课本、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思考。
2. 新课讲解:(1)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4. 课堂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传播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七、作业设计1. 完成物理课本上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表现。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3. 能够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泡沫球、扬声器、音叉等。
学具:记录表格、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并提出问题:“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并触摸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感受振动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泡沫球放在振动的物体上,观察泡沫球的跳动。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4. 实验:让学生用扬声器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传播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频率下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通过实验和观察,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进行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活动过程中的细节关注1. 引发学生兴趣:在引入环节,我播放了学生们喜欢的音乐,引发了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学生主体参与: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环节,我让学生们亲自触摸和观察振动的物体,以及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传播的距离,使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板书1]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板书)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学生实验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问:大家看到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答:发生体在振动.问: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答: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什么?答: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演示实验2】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答: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设想五:注重课后评价,及时反馈
教师应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设想二: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开展分组实验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3.设想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噪声污染、声音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等,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的等基本概念。
2.介绍声波传播的条件和特点,如传播需要介质、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等。
3.讲解声音的度量单位,如分贝(dB),以及声音的强度和响度的区别。
学生在学习声波传播时,容易对其条件、特点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声波传播的原理,掌握其规律。
2.重难点二:声音强度与响度的区分
声音的强度和响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详细讲解两者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提高他们的区分能力。
3.重难点三:噪声控制的方法
噪声控制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教师应结合实例,介绍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生活和自然现象,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和从现象中归纳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4.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6.从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
二、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音叉、纸屑、直尺、鼓、两块小石头、橡皮筋。
(2)演示用的扬声器、声音的传播演示器、装有水的水槽。
五、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和让学生制造声音并诱导学生提问引出新课
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
我们今天首先来学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的世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图3—1、图3—2、图3—3、图3—4,并播放一些相关的声音,使同学们徜徉在自然界的声音世界中。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①小纸片在发声的扬声器里“跳舞”,引导学生分析小纸片“跳舞”的原因。
②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
学生实验:
①用手接触自己的喉部,说话时感觉声带的振动。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听到声音,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③将直尺的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探出桌面,拨动直尺,听到声音,观察尺子在振动。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鸟优美的歌声,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耳中的?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老师演示课本图3—10的实验)
分析在整个过程中介质的变化情况是:空气越来越少,即瓶中逐渐接近真空。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学生实验:
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
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逐步回答声音传播需要的条件。
最后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
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V固>V液>V气
③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4)课堂小结(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⑸作业
查阅资料,相互交流
①天坛回音壁的奥秘
②了解医用听诊器构造,分析听诊器听声的原理
⑹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世界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四、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温度有关,在1个标准大气压、15℃的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