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_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生词的生僻字的学习、对语文知识的运用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传说类的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学生对生词的生僻字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对语文知识的运用也还不够灵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的生僻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的生僻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解、呈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课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词的生僻字。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准备相关资料,方便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女娲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境。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讲了女娲补天的哪些事情?她是怎么做到的?5.拓展(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补天?并分享讨论成果。

《女娲补天》教案2

《女娲补天》教案2

《女娲补天》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1.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2.1 掌握《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2 理解女娲补天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3.1 分析女娲补天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意义。

3.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象征意义。

4.2 互动法:提问、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准备5.1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5.2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

5.3 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教案示例: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Step 2:讲解故事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Step 3:互动讨论提问学生:女娲补天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你们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到了哪些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Step 4:小组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5: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作文,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故事续写。

六、教学评价6.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学生作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2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6.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了解。

《女娲补天》教案2

《女娲补天》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补天》精品教案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女娲补天精神的伟大。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情境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教学准备1. 图片:女娲、补天、五彩石等与故事相关的图片。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故事情节。

4. 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故事相关的话题,便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故事。

(2)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故事的氛围。

2. 讲述故事(1)完整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女娲补天精神的理解。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女娲补天的伟大。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补天精神的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讲述的女娲补天故事,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 深入探讨(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女娲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3. 实践活动(1)绘画:让学生绘制女娲补天的场景,展示自己的想象力。

(2)表演:分组表演女娲补天故事,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补天精神的伟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优秀课件(共109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优秀课件(共109张PPT)

请你用“先”“又”“接着”“最后” 小练笔 这四个表示顺序的词写一件小事。
包粽子:妈妈先熟练地把三瓣粽叶围成 一个圆锥状,又放进适量的糯米,接着均匀地 放进了几颗大红枣,最后用细绳扎紧粽叶, 粽子就这样包好啦!
天和地终于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 生。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着她的 伟大功绩。
杀龟撑天
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 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 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 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
加固天地间的支撑,不让人类有后顾之忧。
杀龙震慑
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 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 不敢再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
《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赞扬了女娲 什么样的精神?
这个神话故事赞扬了女娲不怕牺牲、无 私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
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身边发生的事,女娲这 种精神使你联想到了我们身边的哪些人?你想 对他们说什么?
本文写的是女蜗为了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 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补天, 并最终让人类获得了新生的故事。赞美了女蜗 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的精神。
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同 学们思考一下人们为什么会世 世代代怀念女娲?
因为女娲不畏艰险,补 天堵水,斩龟杀龙,为人类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人类 重获新生,所以人们世代怀 念女娲。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 以下问题。
《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赞扬了女娲什 么样的精神?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 乱和恐
怖之中。

《女娲补天》教案2

《女娲补天》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补天》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女娲补天》。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女娲补天》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补天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女娲补天》。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精讲细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运用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女娲补天》,教师提问检查复习。

2. 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理。

3.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故事。

(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女娲补天》。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小故事。

3. 调查家族中的女性长辈,了解她们的故事,下一节课分享。

学习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教案案例2

学习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教案案例2

学习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教案案例2。

一、故事梗概在讲解女娲补天之前,首先应该了解故事的梗概。

相传在古代有十日之乱,天空被黑暗覆盖,地上寒冷无比,所有的生灵都面临着灭绝的厄运。

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女娲熔化五彩石补天,并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了这项神奇的工作,从而让天地重获生机。

二、教学目标根据女娲补天的故事特点,设计一份合适的传统文化教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1.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核心知识点。

2.理解女娲补天的意义,领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3.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个人对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女娲补天的故事特点设计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例子: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通过故事问答的方式,引入女娲补天的故事。

比如,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到的古代神话,或者对于女娲补天这个词汇有什么理解。

第二步:讲解由老师结合PPT讲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背景和文化内涵。

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意义。

还可以通过仿古诗歌、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女娲补天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文化氛围。

第三步:善后在讲解之后,老师需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疑惑,并通过解答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发散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文化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女娲补天故事的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女娲和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输出成果在学生完成了对于女娲补天故事的深刻理解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输出成果。

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女娲补天的读后感,或者用绘画、音乐等方式自由创作,表达自己对于女娲补天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案设计要点在设计一份好的传统文化教案时,首先要注意一些基本要点:1.确定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故事情节,按照可以理解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2.整合多种辅助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诗词等,使上课更加生动有趣。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2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2

广式点心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品种异常繁多,丰富性居全国之首。除了采用各种烹饪手段外,馅料的选择也非常广泛,甜咸、荤素、各种食 材均有。同时也糅和了西点的一些技巧和特色,在原料上也会选择某些西点原料,如巧克力、奶油等。口感总体较为清爽。 边小间里,帘子垂着,遮隔了她们,宝音眼里看着帐簿、手里算着数目、耳里刮到一句两句,也未往心里去,嘉颜却把帘子掀起来,看着宝 音道:“我来与你一起算罢!”手则对对燕儿摇摇,宝音心知嘉颜是怕在她面前落下徇私舞弊的话柄,暗忖:这倒成了我碍在当中作梗,耽 误人家小丫头片子,何苦来?便笑道:“什么事?”嘉颜看着她,柔声道:“不如我来算这讨厌的簿子,你去瞧瞧什么事?”这是嘉颜要撇 清自己。宝音心下明白,不与她作难,就搁了簿子,招呼燕儿道:“我去瞅瞅。”便去了厨下,问了前后,也非什么天大的事,那糕点再炊 炊还能食用,无非形状坏了,不如充作发放乞者食用的恩典,作了苏府的功德。莺儿多罚值几夜的勤守,也便是了。宝音顺路再查了些管事 大娘的值守,都还妥当,窗上门上插贴所需诸般物色也都顺妥,一路回来,却听说表 病又重了.是丫头们在嘀咕,十句话里只有两句是叹息 表 病情的,八句,却是在赞刘大夫。宝音记得常年给表 看病的是位于大夫,怎么又换成姓刘呢?心里诧异,便叫过丫头们来问,却原来那 于大夫偌大年纪,前几天不知怎么了,说悟道就悟道、说云游就云游去,走得那个爽快,把锦城真抛下不管了,幸好还留下一个弟子,名叫 刘晨寂,说是关门弟子,旁人难免嘀咕:“这还真够关起门来的——怎么从前都未听说过?”又兼年轻,且貌美,再难服众,当不得于大夫 走前极力保举他,有些小病小灾的人家,想着再差的医生来也不会治成什么大病,让他试试,倒是稳当,又太守家有个老姨娘,沉疴多年, 一直没冶好,横竖横了,且转给刘晨寂试试,三剂药下去便见起色,这才算露了一手。谢府外院有两个家人媳妇,肠胃不爽利,又闻刘大夫 年少美貌,借故叫进来诊诊,真个药到病除。正巧表 的药渣也拿出来丢,刘大夫见了,奇道:“莫非是个老太太痰迷么?若非此症,再不 对的。然而若此症,药的份量又不该如此用,这却怪了。”旁人见他说得有纹有路,回道,不是老太太,倒是你家师父一直看的韩 ,常年 体弱卧床,倒是有个多咳多痰的症状。刘晨寂又将药渣验验,叹道:师父确是该云游去了。家人媳妇见他说得作怪,又因他貌美,本就爱跟 他说话,凑趣问道:这是怎么说的?刘晨寂本不欲多说,实在家人媳妇问得诚,他才道:“论理弟子不该多嘴,但师父上了年纪,太慈悲, 药方就与从前不同些了。”人家诧道:“医者父母心,慈悲不是好吗?”刘晨寂答道:“固然说父母心,然而病灶在人身上,如魔如怪,是 要全力杀伐才可除去的,若太慈了,临机手软,病灶除不净,反而坏事,故说不施霹雳手段、怎是菩萨心肠,又有道是医者不自医、易子才 得教,这便是关心则乱,爱之反害之的道理。”人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 (2)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 (2)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遭受水灾的人们,决定补天填海,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成功。

故事表现了女娲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细节、感悟人物品质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女娲的品质,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女娲的品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意思。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

3.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参与讨论,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重点讲解女娲的品质,引导学生感悟。

5.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女娲的艰辛努力。

女娲补天2

女娲补天2

复述课文,对照《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 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 中关于女娲的记载, 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 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 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 tuán 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 抟(tu 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 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 土作人。剧务( 繁重),力 ), 不暇供( 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 ),乃引 乃引( 绳于泥中, 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 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 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 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欲得饮, 饮于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即黄河、渭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 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燕 门山北。 门山北。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桃林。 邓林:桃林。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 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 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 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 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 有丰富多彩的想像、 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 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 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 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 具有“ “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 的魅力” 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十、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板书:起因:天塌地陷烧起大火发洪水)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2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2
赢咖3 赢咖3平台 赢咖3 赢咖3平台
現代造型之女媧(完全人形)~補 天
女媧補天故事
• 在中國神話中,女媧是伏羲的妹妹,當盤古 開天後,世界上僅有花草樹木而未有人類, 後來女媧依自己的形態捏造了許多小泥人, 故女媧娘娘可說是人類的母親。此外,在某 次水神與火神的戰爭中,水神因戰敗而羞愧, 因此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殊不知這不周山 乃是撐天支柱,這一撞,天地間撞出了大洞, 殃及了無辜的生靈,女媧因不忍蒼生受苦, 故煉七彩石補天,讓天下蒼生又可過著快樂 的日子。
神格化後之女媧(別稱:九 天 玄 女)形(唐朝)
現代造型之女媧(完全人形)~造 人
身是奇绝的羽毛。这巨神长着淡白色海马一样的脑袋和暗灰色犀牛一样的脖子,有着深白色老鹰般的脸和暗白色木头一样的眉毛,配着纯灰色海星造型的鼻子。有着墨紫色般的眼睛,和暗黑色树 皮一样的耳朵,一张墨紫色方砖一样的嘴唇,怪叫时露出淡灰色精灵一样的牙齿,变态的淡青色新月似的舌头很是恐怖,亮青色龙虾模样的下巴非常离奇。这巨神有着极似牙膏一样的肩胛和很像 香蕉造型的翅膀,这巨神结实的暗青色黑熊似的胸脯闪着冷光,仿佛天鹅造型的屁股更让人猜想。这巨神有着酷似蜈蚣一样的腿和深灰色轮胎一样的爪子……怪异的深紫色海龙似的三条尾巴极为 怪异,墨黑色玉米一样的爆竹雪晓肚子有种野蛮的霸气。暗青色布条造型的脚趾甲更为绝奇。这个巨神喘息时有种纯灰色电视似的气味,乱叫时会发出纯白色水母般的声音。这个巨神头上深橙色 木瓜造型的犄角真的十分罕见,脖子上如同筷子造型的铃铛好像极品的超脱又风光!蘑菇王子和知知爵士见情况突变,急忙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灵摇肚魔!这个巨大的精灵摇肚魔,身长六百多米 ,体重五百多万吨。最奇的是这个怪物长着十分粗犷的摇肚!这巨魔有着中灰色海星般的身躯和淡黑色细小香肠样的皮毛,头上是碳黑色烟囱模样的鬃毛,长着嫩黄色邮筒般的腰带水云额头,前 半身是钢灰色手杖般的怪鳞,后半身是时尚的羽毛。这巨魔长着深红色邮筒般的脑袋和银橙色木偶般的脖子,有着亮红色馅饼造型的脸和亮橙色画笔般的眉毛,配着火橙色恐龙模样的鼻子。有着 粉红色砂锅造型的眼睛,和米黄色铁饼般的耳朵,一张粉红色鸟怪般的嘴唇,怪叫时露出土黄色火舌般的牙齿,变态的钢灰色灵芝样的舌头很是恐怖,淡黑色怪藤形态的下巴非常离奇。这巨魔有 着酷似竹竿般的肩胛和活像麦穗模样的翅膀,这巨魔瘦小的土灰色秤砣样的胸脯闪着冷光,极似怪石模样的屁股更让人猜想。这巨魔有着活似鲜笋般的腿和烟橙色火苗般的爪子……破烂的碳黑色 路灯样的八条尾巴极为怪异,水绿色豆包般的瓜蒂流光肚子有种野蛮的霸气。土灰色茄子模样的脚趾甲更为绝奇。这个巨魔喘息时有种火橙色香炉样的气味,乱叫时会发出暗红色鳄鱼造型的声音 。这个巨魔头上蓝宝石色玉米模样的犄角真的十分罕见,脖子上仿佛章鱼模样的铃铛确实相当漂亮但又露出一种隐约的顽强……这时那伙校霸组成的巨大药片镖筋神忽然怪吼一声!只见药片镖筋 神抖动凹露的下巴,一嗥,一道纯红色的妖影变态地从威猛的鼻子里面流出!瞬间在巨药片镖筋神周身形成一片墨蓝色的光塔!紧接着巨大的药片镖筋神最后药片镖筋神摇动敦实的淡白色海马一 样的脑袋一声怪吼!只见从

最新《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篇」(精品)

最新《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篇」(精品)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补天?
3、女娲怎样补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女娲补天》是个神奇的故事,上节课大家提出了: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是怎样补天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
6、积累优美的词句:
六、 板书
起因:天塌地裂
女娲补天 经过:求雨灭火 不怕困难
造船救人 善良勇敢
寻石补天
结果:天补好了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本组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有关神话故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生齐读。
(3)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五彩石找齐了,她是怎样炼石补天的呢?生默读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拿起笔,画一画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画表示动作的词。反馈:
(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全班齐读。
(2)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也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寻石补天),补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女娲补天》教案2

《女娲补天》教案2

《女娲补天》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神话背景介绍1.1 讲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1.2 介绍女娲的来历和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1.3 解释“补天”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教案章节二:故事情节分析2.1 概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2.2 分析女娲决定补天的原因和动机2.3 讨论女娲补天的过程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教案章节三:角色分析3.1 描述女娲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3.2 分析女娲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3.3 探讨其他角色(如:共工、颛顼等)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教案章节四:文化内涵解读4.1 解释“女娲补天”故事反映的中国古代宇宙观和自然观4.2 探讨“女娲补天”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4.3 分析“女娲补天”故事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教案章节五:教学活动设计5.1 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女娲故事的看法和理解5.2 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教案章节六:神话传说与现实世界的联系6.1 探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故事与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联系。

6.2 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自然灾害和人类命运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求知欲。

6.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类如何通过神话解释自然现象,并从中汲取智慧。

教案章节七:女娲形象的多维度分析7.1 从文学、艺术和民间信仰等多个角度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和演变。

7.2 引导学生探讨女娲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创造力、母性、修复与和谐等。

7.3 通过图片展示和艺术作品分析,让学生感受女娲形象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教案章节八:女娲补天故事的跨文化比较8.1 介绍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女神形象和补天故事,如西方的上帝创世说等。

8.2 分析不同文化中类似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意义的异同,探讨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

8.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故事,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女娲的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神话故事充满好奇,善于想象和创造。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女娲补天的故事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可能缺乏深入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女娲补天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的魅力。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看法。

4.讲解重点: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女娲的勇敢和智慧,感受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补天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女娲补天、洪水、围困、云霞"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受到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熏陶。

3.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能复述"补天"的过程。

4.能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并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教学挂图或《女娲补天》动画片片断;搜集有关地震、暴雨、洪水、狂风等灾害性气候的录像资料。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读准、读熟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准备新课
课前先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自己先练读,再同桌互相指认教师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和强化某些字的字形辨认和正音。

如"塌(踏)、冈(岗)、纯(不读qon)、冶(治)"等等。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女娲补天》(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看到这个字一一"女娲"的"娲",你们联想到哪些与它字形相近的字呢?……(反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形近字有选择地写到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字形和读音,并组词读一读。

)
同学们预习课文后知道,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板书:古代神话故事)。

同学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呢?一一对,神话故事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呢?我们学习课文时可以进一步来思考。

三、引导自读课文和质疑。

1.当你们看到课题、阅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质疑,教师适当归纳、有选择地板书。

设计质疑:(1)女娲是谁呢?(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3)有浅有女娲这个人呢?(4)女娲怎么补天呢?)
2.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像"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怎样补天"等问题,我们在阅读中都会弄懂的。

四、学生探究阅读。

1.提出阅读要求。

可用投影或小黑板提出以下要求:(1)在课文中找到写女娲补天原因的句子,请用横线画出来,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补天的原因";(2)课题叫"女娲补天",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补天"过程的?请用"l|"标明起止。

)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轻声读,动笔画、写。

所给时间要比较充分。

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后进生。

在适当时机组织交流和讨论。

)
2.学生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

3.反馈。

(1)教师提出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学生发言。

)
(2)教师小结:女娲看到天塌下来,许多人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心里难过极了,所以她决心要补天。

我们再来看看,女娲看到人们受灾受难,她的心里特别难过。

写这些灾难景象的是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我们来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把课文描写的那些景象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同学们刚才在读、昕课文时,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景象,那些景象你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没有?同学们可以在小组里议论一下。

(议论后,组织学生发言。

)
(3)女娲见到别人受苦心里就难过,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一个人总能为别人着想,总想着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救民于水火的一种献身精神。

课文哪一段写到女娲的这一心理?(第二自然段。

)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要读出女娲对人们受灾
受难同情的语调。

学生练习读,齐读,教师适当指导。

想想在生活中或电视里有没有听说或看到过像女娲这样的人一一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就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呢?(比如,解放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可以放1998年发洪水时解放军解救群众的镜头。

)(学生发言。

)再分层次、分小组读第一、二自然段课文。

引导想象,引导体验女娲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20、女娲补天
原因经过结果
天塌地裂求雨灭火人民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