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七下第3单元欣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word教案2

合集下载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的歌词含义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歌曲的情感表达;2.学生音乐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歌曲的音乐表现能力;2.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听课、讨论、感悟;2.合作、齐唱、小组表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华尔兹舞曲,自由让学生走动,活跃气氛,引起学生兴趣。

2.听歌领悟(10分钟)播放《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的歌曲视频,要求学生将心理的想法感觉化,记录在纸上或口头表达。

3.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合作,自主研究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学生应用所学的乐理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探究。

4.情感表达(20分钟)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要求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情感和感悟,通过音乐表现勾勒出情感和情景。

学生通过唱歌和演唱,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表达。

5.小组合作表演(10分钟)要求小组合作,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表演,以展示学生的音乐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6.导出(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

六、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2.教学过程评价本课是一节非常充实的音乐课,通过教师的导入,在学生集体扭动的舞曲中,轻松愉快地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通过听歌和领悟,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进行了理解和感悟。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学生的音乐合作和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建议需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加强课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

七、总结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和表现,请大家继续关注。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定义、特点、结构等;(2)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启发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诗歌深层哲理的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诗歌的解析和讨论问题;3. 学生准备诗歌的学习笔记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基本知识:(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关于诗歌的基本问题,如诗歌的定义、特点等;3. 分析诗歌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如诗句、诗节、韵律等;4. 解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5. 探究诗歌情感内涵和哲理:(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哲理;(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2)写一篇关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月光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2.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月光为题材,进行创意写作;(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课程教学设计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内容: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聆听《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主要特点,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结合《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了解“三段体”结构特点。

3、了解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

4、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感受民族音乐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歌曲啊?老师演唱《玛依拉》片段,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哪个民族的?(引出同学们对哈萨克族音乐的兴趣)。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展示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阿勒泰地区自然风光)。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回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域不同、风俗不同,那他们的音乐也充满了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先欣赏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

(演唱《玛依拉》之前可讲述哈萨克族民歌类型,学生说出《玛依拉》属于哪一类)二、教学过程1、欣赏歌曲(1)初听歌曲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结合刚刚看到的画面,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结合歌词欣赏,学生说出歌曲类型,及介绍本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冬不拉弹唱)(2)简要介绍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千米。

全区总面积117078平方千米。

总人口66万人(2012年)。

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一半,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风光秀美,山峦起伏,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哈萨克人至今还保留着季节性的游牧方式。

(3)再听歌曲师:下面就让我们骑着马儿和哈萨克老乡共同领略一下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吧。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塔塔尔族的民歌,增进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化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2、初步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聆听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学习“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表现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2、体验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塘市初级中学的钱萍老师,今天很高兴认识你们~首先来跟着老师放松一下~(拍拍手、耸耸肩、挥挥手、打打响指等)同学们开不开心呀~生:开心~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师:好~那么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美妙的音乐之旅吧~(组织上课师生问好)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

不过听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要把刚才的动作跟着老师融入到这段音乐中来。

(边听边把我们刚才的动作做一做~) 师:来~让我们动起来吧~师:你们表现得真棒~那么这段音乐给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轻快、活泼……师:你知道这段音乐它来自我国的哪一个民族呢,学生讨论生:藏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师:是的,这段音乐它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它是新疆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塔塔尔族~这个族可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塔塔尔族,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美妙的音乐~欣赏视频——《塔塔尔族》师:谁能告诉我,你觉得塔塔尔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开放、热情、能歌善舞……师:是的,塔塔尔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但是在他们民族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舞,所以他们族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盛会——撒班节,也叫犁头节。

在那时他们总是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地欢歌起舞如醉如痴~二、新课教学:引出主题师:在这样一个热情的民族中,存在许多优秀的民歌。

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不一样风格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请看视频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 生:忧伤、思念、痛苦……师:是的,其实老师第一次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给我也是这样一个感觉~好像一个高贵的公主和一个贫穷少年忧伤的爱情故事,歌曲的忧伤把少年失恋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分析、教唱歌曲: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旋律,你觉得这个谱子中蕴藏着什么奥秘在里面呢, 生:前后一样,师:嗯。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设计 (3)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设计 (3)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对歌曲产生兴趣,热爱新疆音乐,学习新疆人民乐观积极的精神。

2、能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能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A部分。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的乐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比较薄弱。

因此,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需要多进行对其它音乐知识的补充,因此,本学期对学生的音乐教学重点在音乐欣赏、分析、音乐内容理解。

3重点难点1、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A部分。

2、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4教学过程一、导入1、多媒体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讲讲对月亮的感受。

2、请学生朗诵有关“月亮”的诗词,演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如: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弯弯的月亮》、《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等。

)3、引出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二、聆听体验1、欣赏歌曲,分辨歌曲速度、节拍、情绪。

感受歌词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2、简介塔塔尔族的风俗、舞蹈、音乐。

3、聆听全曲,请学生分析歌曲描绘了那些内容,曲式结构及每个乐段的特点:A:以回忆往事的内容为基调,其旋律多为下行的级进,显得抒情流畅。

B:旋律以下行为主,偶尔也会有些上行的旋律,但很快地转为下行。

使音乐旋律显得更加悲伤和惆怅,表现了年轻人失去爱人的内心痛苦。

C:再现A段,表达青年人追求幸福的愿望。

4、随钢琴,用“mu”模唱歌曲A部分旋律5、随钢琴唱歌曲A部分歌谱。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歌曲A部分。

三、拓展提升用竖笛吹奏全曲。

四、教师小结。

初中音乐人音版七下三单元《欣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七下三单元《欣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2、认识了解塔塔尔民族
3、培养学生各民族要相互团结、友爱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唱歌曲的同时,了解塔塔尔民族,培养学生的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

3重点难点
1、学唱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2、培养学生各民族要相互团结友爱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师:(播放PPT)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你们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吗?
生:。

师:他们是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塔塔尔是蒙古族的部落之一,又称鞑靼,两者均是“Tatar”的音译。

“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

塔塔尔斯坦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只有在俄罗斯政区图上才把它标出来。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4890。

人音版音乐7年级下册3.2.3《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人音版音乐7年级下册3.2.3《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突出旋律和节奏等重点,强调演唱技巧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情感升华:
结合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与情感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人音版音乐7年级下册 3.2.3《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人音版音乐7年级下册 3.2.3《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案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和表达。
5. 技术支持: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设备正常运行,如投影仪、音响、电脑等。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提前检查并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设备正常运行。如有必要,可以提前向学校申请技术支持。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在银色月光下音乐教案

在银色月光下音乐教案

在银色月光下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在银色月光下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欣赏音乐中的银色月光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银色月光的感受和想象。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创作一段银色月光音乐。

教学内容:1. 银色月光的特点和意象。

2. 音乐中表达银色月光的方式和技巧。

3. 合作创作一段银色月光音乐。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银色月光的特点和意象,引发学生对银色月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描述银色月光的感受和想象。

探究(15分钟):1. 听取学生对银色月光的描述,引导他们发现音乐中表达银色月光的方式和技巧,例如使用柔和的音色、缓慢的节奏等。

2. 听取学生对银色月光音乐的期望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

实践(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银色月光音乐,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乐器或声音部分。

2. 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探究和想象,选择合适的音色、节奏和音符来表达银色月光的感觉。

3. 学生分组演奏或演唱自己创作的银色月光音乐。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银色月光音乐,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银色月光的感觉。

3. 鼓励学生将这种表达能力应用到其他音乐创作和表演中。

拓展活动:1. 邀请音乐专家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音乐分享,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关于音乐创作和表达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让他们接触更多音乐和艺术作品,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创作的银色月光音乐作品,包括音乐的表达效果和合作的程度。

3.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创作的银色月光音乐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资源:1. 银色月光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2. 乐器和音乐设备。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

1.2 适用范围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音乐课程,也可作为音乐兴趣班或合唱团的教学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示范、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歌曲背景及特点2.1 歌曲背景《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源自乌克兰的民歌,歌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月光夜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 歌曲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节奏: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节奏简单明快。

调式:以大调为主,兼有少量小调元素。

结构: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月光夜景,第二部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歌词和旋律。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节奏、调式、结构等。

练习演唱技巧,如呼吸、发音、共鸣等。

进行合唱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步骤讲解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注意发音和音准。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分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合唱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

学生在合唱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曲谱及歌词。

5.2 音响设备教学用音响、话筒、耳机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第六章:教学实践6.1 课堂练习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音高、节奏等,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音乐在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初中音乐在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初中音乐在银色的月光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会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意境。

3.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了解歌曲的背景、地域特色和民族音乐元素。

4.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的学唱2. 歌曲的背景介绍3. 歌曲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音乐元素分析4. 音乐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了解其背景和地域特色。

2. 难点:歌曲的节奏和音准掌握,以及对民族音乐元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 新课导入:介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的背景和地域特色,引发学生兴趣。

3. 学唱歌曲:a. 教唱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b. 分析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歌曲。

c. 带入歌词,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4. 歌曲分析:a. 分析歌曲的民族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乐器等。

b. 讨论歌曲的歌词意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5. 音乐实践活动:a. 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b.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更多的民族音乐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2. 学生能简要描述歌曲的背景和地域特色。

3. 学生能分析歌曲的民族音乐元素,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4. 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舞台表现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的曲谱、歌词、图片等。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 教学视频:有关歌曲背景的视频资料。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演示。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歌曲背景、地域特色和民族音乐元素。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使学生理解并感悟诗歌中的意境美。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描绘银色月光下的画面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月光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背诵《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2. 写一篇关于《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融入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月光”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古典诗词鉴赏经验。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课程总结在本节课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儿童歌曲,歌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月光下的场景,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月光的神秘与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意义,学会歌词,并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歌曲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

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以及音准的把握。

第二章:歌曲解析2.1 歌曲结构介绍歌曲的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和尾声。

2.2 歌词解析分析歌曲的歌词,解释其中的诗意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2.3 旋律解析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优美和流畅。

第三章:声乐练习3.1 音准练习通过音阶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音准,提高唱歌的准确性。

3.2 旋律练习让学生跟唱歌曲的旋律,加强学生对歌曲旋律的熟悉度。

3.3 歌词演唱练习让学生逐句跟唱歌词,注意发音的清晰和音准的准确。

第四章:表演与创造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歌曲中的角色,如月光、星星等,通过扮演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4.2 创意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舞蹈、朗诵等形式为歌曲增色添彩。

4.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表演,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技巧。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提高歌唱能力。

5.3 家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唱歌,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熟练度。

第六章:音乐欣赏与分析6.1 欣赏其他月光题材的歌曲通过欣赏其他与月光相关的歌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奏鸣曲》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下月光的意境。

6.2 分析不同歌曲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歌曲在表现月光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6.3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月光题材的歌曲及原因,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月亮的感受。

1.4 教学活动展示月亮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月光下的场景。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月亮的感受和经历。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月光下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章:月亮的传说和故事2.1 教学目标了解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传说和故事。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月亮传说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介绍其他文化的月亮传说和故事,如日本的月宫、西方的狼人传说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故事讲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月亮传说和故事。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月亮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2.4 教学活动讲述中国古代的月亮传说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展示其他文化的月亮传说和故事的图片,如日本的月宫、西方的狼人传说等。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月亮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传说和故事。

2.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月亮传说或故事,进行研究和分享。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加深学生对月亮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人的月亮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月亮的感受和想象。

3.3 教学方法使用诗歌朗诵和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人的月亮诗作。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欣赏心得。

3.4 教学活动朗诵古代诗人的月亮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进学生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感受、体验歌曲的艺术、文化价值。

2.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学习“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以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够用柔美的声音、抒情的情感来演唱、表现歌曲。

3.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体验我国新疆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结合探究、思考、合作学习曲式结构“三段体”及旋律的变化对歌曲表现的作用,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表现歌曲,体验我国新建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文化、民俗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文化、民俗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尊重文化多样性。

难点:学习“三段体”音乐结构,能够用柔美的声音、抒情的情感来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听唱结合、对比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课件、萨克斯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创设情境,请看一个视频短片。

二、新知(视频播放完后)师:同学们,视频中讲述了哪一个民族?生:塔塔尔族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一说?生发表其感受。

1.了解塔塔尔族,课件出示:A.地理B.人口C.服饰D.饮食师:那么有哪位同学在刚刚的视频短片中看到出现了哪些乐器?生回答。

师:由此可见,塔塔尔族一定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塔塔尔族的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2.初听歌曲,并思考:①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②“我”遇到了什么事情?③“我”的心情是怎样的?3.教师弹唱,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①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②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提示:可以根据歌曲的“旋律”或“歌词”来划分段落。

复习四三拍的强弱律动规律,并以“拍手、打指、打指”;复习四三拍的指挥图示。

简要介绍三段体的音乐结构,并以“汉堡”的结构来对比三段体的结构讲解三段体。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培养学生对月光下景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月光下景色的感知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月光下的自然景观(1)导入:介绍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如月光下的湖泊、山川、树林等;(2)新课:讲解月光下的自然景观的特点和美丽之处;(3)练习:让学生描绘自己见过的最美的月光下的自然景观。

2. 第二课时:月光下的人文景观(1)导入:介绍月光下的人文景观,如月光下的古城、寺庙、园林等;(2)新课:讲解月光下的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练习:让学生描述自己了解的月光下的人文景观。

三、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视频资料;3. 参考书籍:查阅有关月光下景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书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描绘月光下景观的作业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多媒体资源,展示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见过的最美的月光下的景观;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4.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月光下的景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六、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关知识,准备分享的内容。

2.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旋律、节奏、歌词及其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装饰音及节奏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了解歌曲背景及特点。

2. 学生准备:学习过的音乐基础知识,如音阶、节奏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歌曲的特点,如旋律、节奏等。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节奏和音高。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节奏等方面的错误。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协助孩子检查作业,确保发音、节奏等方面正确。

3. 家长鼓励孩子参加音乐活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歌曲的内涵和美感。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 运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运用评价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内容1. 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旋律分析。

2. 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歌词解读。

3. 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节奏练习。

4. 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演唱技巧。

八、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相关知识,如旋律、歌词等。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团队协作等方面。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的基本知识,如结构、演奏技巧等。

2.学习音乐鉴赏,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及难点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为《在那银色的月光下》,采用人音版。

难点是二胡的演奏技巧及音乐鉴赏。

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谱。

2.了解二胡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3.鉴赏人音版的《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二胡独奏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二胡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请学生自己说一下他们所听到的乐器是什么,并描述一下它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第二步:学习歌词和曲谱1.引导学生依次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谱。

2.请学生模仿老师的演奏,感受曲子的流畅性。

第三步:学习二胡1.教师讲解二胡的结构,演奏技巧等基本知识。

2.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二胡演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动作。

第四步:鉴赏人音版的《在那银色的月光下》1.听人音版的《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2.请学生简单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表述出来。

第五步:练习演奏请学生分组练习演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进行点拨指导。

第六步:全班合奏请全班同学一起演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总结反思教师可通过默写歌曲的歌词或演奏曲子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难度,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银色的月光下音乐欣赏教案

在银色的月光下音乐欣赏教案

在银色的月光下音乐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作品《在银色的月光下》,体会歌曲表达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习探究能力。

3.通过学习作品《在银色的月光下》,了解新疆塔塔尔族音乐的特点并哼唱歌曲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作品《在银色的月光下》,了解新疆塔塔尔族音乐的特点。

【难点】认识新疆塔塔尔族音乐的特点,哼唱歌曲旋律。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青春舞曲》片段,并提问学生:歌曲叫什么?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是《青春舞曲》,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

新疆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美丽地方,除了维吾尔族之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如塔塔尔族,由此引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速度如何?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慢速;优美抒情地。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描述主人公在月光照耀的沙滩上寻找往事踪影,表达了男青年对失去爱人的无限悲痛以及渴求爱情的美好向往。

(三)探究学习1.教师播放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关资料视频,请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

教师总结:《在银色的月光下》原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据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改编的歌曲,后由丁晓里改编成轻音乐曲。

2.教师提出问题:歌曲的曲式结构是如何的?每个部分又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来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为三段式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描述主人公在月光照耀的沙滩上寻找往事踪影。

第二乐段情绪略带惆怅、忧伤。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仿佛主人公“我”已克制住内心的忧伤,果断地骑着马儿,奔向“她”所去的地方。

3.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请学生跟着小声哼唱旋律。

4.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请学生思考塔塔尔族的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补充:塔塔尔族民歌大多是抒发内心丰富感情的,不少是表达男女青年爱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

体验、表现作品中渴望找回心上人的弁急心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了解并尊崇例外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初步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重点感受、表现歌曲:
难点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听唱结合法、对比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1、组织教学:出示课题。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新疆塔塔尔族体验他们的风土人情,感受塔塔尔青年在恋爱中的酸甜苦辣。

感受我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2、不论同学们现在是否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异性朋友,但长大以后都将会去面对恋爱和婚姻?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为同学们以后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3、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来听教师弹唱(播放录音)《在银色的月光下》,请同学们思考: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情如何?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初步感受分析作品音乐要素,感受歌曲情绪情感。

二、进行新课:
(一)了解作品相关文化:
1、出示曲谱,播放音乐《在那银色月光下》,初步了解塔塔尔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A、地理位置、人口、民族迁徙历史。

B、婚嫁习俗。

C、教育、人口素养。

2、请同学们看曲谱,教师视唱曲谱并扼要分析曲式机构A+B+A分析歌曲的拍号、速度、节奏、表情术语?
(二)歌曲学唱
1、播放音乐《在银色月光下》,学生用哼唱(哼鸣、U\O\A也可)。

2、强调歌唱姿势引导学生从从刚才的分析中确定恰当的情绪情感,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试视唱曲谱A和A段。

(强调歌唱姿势)
3、再次播放歌曲、指导学生模唱歌词。

4、学习B段曲谱和歌词,齐唱全曲。

5、学生探究、讨论、创作活动。

三、拓展练习:
(一)欣赏通俗歌曲《秋天不回来》
播放FLASH音乐,引导学生听赏音乐,探究草原与城市的音乐在表现失恋方面各有何特色。

(二)欣赏歌曲《嘎哦丽泰》
一首哈萨克民歌,它优美、内在,很有层次地表达一个恋人在爱情还是未知数的情况下,那种痴心相盼的奥秘心情。

(三)讨论探究
前些日子,重庆持续报道两起恋爱失败而杀人和劫持人质的事件,一个杀掉女朋友后被抓捕枪毙,一个当场被警察击毙,请同学们发表当你遭遇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四、创新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用画笔画下你的所想到的画面。

让父母同学给你打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