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信息化科普 推进供给侧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信息化科普推进供给侧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普及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传统的运动式、阵地式、广场式科普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科普信息化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牵头实施单位,科协组织理应积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着力推进科普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科普创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改革科普服务供给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
(一)信息化科普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7亿人,其中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公众达53.4%。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调研科普信息化建设时说:“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保持技术先进性、手段先进性和理念先进性,适应社会变化,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科普方式、科普阵地要与群众活动空间一起转移。”“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科学知识0.12秒即能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科学传播更加高效、便捷
并充满乐趣。
(二)信息化科普是提升科学素质的现实路径
当前,江苏正处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基础在全民科学素质。江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建好用好网上科普阵地,与科普对象保持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信息时代公众科普的需求。
(三)信息化科普是推进科普创新的发展方向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不仅是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传播内容丰富化、公众参与即时化和服务推送精准化。为此,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突出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适应时代要求,着力科普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建设,着力科普信息资源的传播应用,着力科普信息化建设社会动员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在打造科学传播方式现代升级版的同时,实现对传统科普的全面创新和再继承、再发展。
二、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改革科普内容供给
传统科普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输出,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而“互联网+科普”是以双向互动、
多渠道等形式通过个性化分析,以多媒体的传播和社交互动为平台,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扩散。
(一)以内容为主做科普
在铺天盖地的科普知识里,怎样缩短科普与公众“最后一公里”距离?其关键无疑就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科学知识进行通俗易懂地内容表达,而且能够让公众相信、记住,进而继续传播扩散内容。除优化网站版面设计外,要以“关注科技前沿,紧抓社会热点,图文视频并举”为目标,建立热点监控、受众定制、研发创作、实时发布、精准推送、信息反馈的网络科普体系。要强化科普与人文、艺术的整合,综合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科学传播的吸引力。江苏省先后有5部科普作品被科技部评为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二)调动社会力量做科普
充分发挥省级学会科普主力军作用,动员鼓励会员参与科学传播,强化科普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发挥省科普作协等科技社团的作用,围绕公众关切的科技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使广大公众成为科学传播的受益者、传播者和建设者。探索建立包括认证、考核、监督、评价、奖励为一体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作品征集、荣誉评级评奖等方式,推进科普文章、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原创科普资源创作。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
香江苏”为契机,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奖励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江苏省科普公益广告大赛”等评选活动,向社会推介一批优秀科普作品(产品)。
(三)集聚市场力量做科普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科普资源,原创开发和引进吸收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内容表达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突出科普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原创性。江苏省科协积极依托直属单位《科学大众》杂志社,建立“PPP模式”,运用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江苏省科普云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普信息化事业,目前已建成视频、音频、图片、文章、游戏等5大类科普资源库,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依托《江苏科技报》等媒体,与《扬子晚报》共建“科普江苏”网络平台,阅读量突破15万人次。
三、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改革科普供给渠道
(一)构建线上传播体系
牢固树立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渠道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开展科学传播,构建门户网站、科普大屏、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服务系统。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拓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移动端的科学传播力度。推动“科普江苏”
等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科普栏目建设,丰富内容和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打造一批精品科普栏目和科普创作团队。
(二)构建线下传播体系
以参与、互动、体验的实体科技馆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好一批数字科技馆示范项目,实现科技馆的在线虚拟漫游和互动体验。推动和支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惠民服务站等各类科普设施,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科普信息平台获取科普信息资源,加强线上线下科普信息资源的转化应用和互动体验。推动流动科技馆展品展项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瞄准世界前沿、体现江苏特色、适应现代科技、符合未来发展的动态改造升级。
(三)巩固传统传播格局持续发挥传统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渠道作用,推动各类报纸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推动更多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科教栏目,增加科普内容播放时间和传播频率,支持传统媒体集成现有科普资源内容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鼓励推动省科协直属单位开展科普报纸杂志数字化出版的
有益探索。积极推动与学校、社区、医院、地铁、公交、车站、机场、电影院线等公共服务场所以及移动服务运营商、移动设备制造商的合作,将优质科普内容作为公益性的增值服务提供给公众,实现“科普动视”在各省辖市地铁、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