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克己复礼》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
(1)这段文字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本”“道” 分别是什么意思? “本”:根本,出发点,起始点,此处指“孝悌”。 “道”: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此处指儒家思想和主张。
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 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 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 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 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 知反哺,更何况人。
(1)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的“政论”观。(1分)
名正言顺
(2)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问答对应。仔细研读本章,我们发现孔 子的回答对子路的提问来说既有“问答对应”,也有“答非所 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答非所问”?(3分)
孔子的答非所问有其理由:一是率真直言的“子路”口无遮 拦,“有是哉,子之迂也!”在极度气愤的状态下孔子破口大骂, “野哉,由也!”言外之意是说子路不识事物之根本(1分)。二 是孔子认为子路应该深思慎言,不能如此荒唐,率意而言,本身 也是不知“名”(1分)。所以孔子不回答“正名的具体内容”, 而回答“正名的重要性”。(1分)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
语,它是 手足无措(不知所措)。(1分)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 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 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 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 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 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 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 明理由。
不相同。“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 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 灭人欲。宋代理学家将“克已”理解为“灭人欲”是扩大了“克 己”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 的“克已”仅仅是约束自己违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 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 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另外,“克己”“复礼”之 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 关系。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2分)
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 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子夏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 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
3、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子 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 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 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 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克已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 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2分)
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 乐呢?礼能后于仁义吗?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
第二课 克己复礼
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 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实行“仁”为何要以孝悌为根本?谈谈你的认识。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 较容易有收效。父母兄弟是每个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孝 悌,就是对父母之爱和对兄弟之爱。实践孝悌之德,涵 养仁心天理,心性必然纯和温厚,事奉父母,与兄弟相 处,言行举止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将这种心性举 止扩而大之到社会上,对其他人也就不致于有冒犯的举 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犯纪,从事非理性 的活动了。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洋溢于生命之中,仁爱 也就充满了整个世界。
4、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请概括孔子在这两则文字中关于“孝”的主 要观点,并联系实际简述这种观点的现代价值。
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必须有内 在的诚心(敬),又有外在的恭敬的礼节(色), 才可以叫做“孝”。
孔子的孝道具有普世价值。今天我们讲孝道, 就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敬亲爱亲,不仅满足老人 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关心老人精神上、情感上 的需求。
5、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 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 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 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