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精品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定义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与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影响因素:A 防御的要求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C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D 经济发展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因素A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B 环境影响C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3.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3节城镇化1.城镇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注册规划师复笔记原理(一)一、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7、1957,XXX,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

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

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13、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至多-经济/社会/交通2)平至立-立体交通/地下化3)生产至生活4)分离均匀质至多样15、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5篇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5篇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5篇材料)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⑵产业结构的转变;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⑷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经典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等内容。

在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部分,书中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进行了解析,展示了不同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

在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部分,书中介绍了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然后,详细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展、城市集聚、城市更新等问题,引出了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部分,书中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的内外关系、城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

重点讨论了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原则。

在城市交通规划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交通需求预测和交通影响评价的方法。

然后,探讨了城市交通网络的设计与规划原则,以及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的策略。

在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部分,书中强调了城市风貌对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性,介绍了城市风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然后,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公园绿地设计、河道景观规划、道路绿化等。

在城市环境保护部分,书中讨论了城市环境的问题和挑战,介绍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然后,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噪音控制、水资源管理等。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材,对于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系统地讲述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应用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城市规划学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进行设计、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的目标不仅是满足所有人的住房需求,还要考虑交通、环境、文化、教育和娱乐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的原理。

一、可持续性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意味着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损害未来的发展。

城市规划必须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保护。

城市规划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节省土地:城市规划需要使最佳利用土地,适当地开发和保护城市土地。

2.节省能源: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改善交通和建筑环境,从而节约能源。

3.节省资源: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垃圾和废物处理的成本并更好地保护资源。

二、人因设计原理人因设计原理是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它是通过在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中考虑人类行为、需求和期望,来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态。

人因设计原理包括以下方面:1.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的感官方面,包括道路、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生活体验。

2.社区建设:城市规划要考虑社区建设的因素,如社会和文化变化、基础设施需求和地域性差异等。

3.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要考虑如何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高效和方便,并提高交通安全性。

三、城市空间组织原理城市空间组织原则意味着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流线性:城市规划要考虑不同人口的流线性,包括交通、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

2.用地适宜: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用地的适宜性,例如人口密集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3.地形: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地形和地貌的差异,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限制和约束城市的扩张和规划。

四、公共空间城市规划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则是提供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指被广泛使用的空间,如公园、广场、步行街和自行车道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活动。

它涉及到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理城市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2.整体性原理城市规划要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考虑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单个建筑或地区的规划,还要将其与周边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这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3.适应性原理城市规划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即能够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4.公众参与原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度。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1.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2.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空间分析和评估、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等。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收集城市的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空间分析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心得当第一次拿到《城市规划原理》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咋这书这么厚呐!这得多久才能够学完呐!本能的有种恐惧,全书总共七百多页,学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毕竟学理科的,接触这大量的理论性文字叙述较多的学科,学起来确实比较吃力,要记的东西很多,而且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加强记忆;但是这么厚的书要全部背下来太难,所以通过老师的交接和自己的总结找到了几个方法和大家分享下;一得学着去找案例,因为这课程非常贴近生活实际,课本很多知识点都和我们生活紧密相连,而学会去找案例,通过案例加深对城市规划的理解,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东西生动化,记忆起来也就简单了;再有就是得学着去归纳总结,毕竟这书太厚,知识点也多,得学着去归纳总结,一点盖面,极少成多;最后得学会演绎,即概念内化,通过看目录及章节标题,思考目录及标题所在章节内容,如果没有什么印象,那就翻开书本,多反复记忆几遍,如此反复直至有所印象。

学习城市规划原理,让我对一个城市的基本认识到从他的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以及布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我对于城市的认识只是仅仅侷限于他的一个建筑物的美观性,商业街的繁华程度以及令次栉比的交通、街道。

但是现在的我通过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认识,让我明白了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的规律,城市的经济、布局、交通等等设施因素与彼此之间的联络以及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城市他的层次的体现,使得我对城市的认识更加的清晰以及深入,更重要的是我也体会到了城市的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与生存的关键性。

规划包括许多层次的规划,从上而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工业区规划、协调性规划等,各规划有其规划重点,均针对规划区内的要素进行综合安排。

地方性的规划不能违背上位规划对大区域的协调后对规划区的功能定位要求,体现在大区域层面,规划也是合理的。

所有的规划都有一种理念贯穿其中,为了实现具体或抽象的目标。

区域条件的差异性及有限性决定了不同的城市规划策略,但是最终目标是永恒的、向上的。

城市规划原理 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 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依据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来指导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绿化环境、土地利用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城市整体发展的目标。

2. 合理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功能,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提高城市的效益和效率。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4. 人本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文化场所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5. 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规划方案要具备可实施性和可控制性,能够在实践中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资源利用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它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原理,包括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二、城市规划的目标1. 人居环境改善: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建造布局,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条件,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

2. 经济发展促进:城市规划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规划,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经济的繁荣创造条件。

3. 社会公平与和谐:城市规划要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

通过合理的社会配套设施规划和公共空间布局,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绿地规划和生态保护,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城市规划的原则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伤害未来世代的发展利益。

这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3. 公众参预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广泛的公众参预,提高规划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4. 灵便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规划应该具备一定的可调整性和可更新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5. 适度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的范围和内容。

规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避免过度规划和浪费。

四、城市规划的方法1. 数据采集和分析:城市规划需要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包括人口、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数据的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第五章主要专项17个知识点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2)城市交通系统: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要有利于交通分流。

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

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4)城市道路分类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5)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

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6)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大纲2008—04-29 10:55《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体系的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的知识,城市规划编制的知识,城市规划实施的知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

1.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

1.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1.2。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1。

2。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2。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3。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1。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1.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

2.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2。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2。

3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2。

3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2。

3.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3.1。

1 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3。

1.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3.2.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3。

2.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2。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3。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摘要城市规划是指规划员借助科学的方法,将城市未来的开展目标、方向和实施方式进行科学、有序和合理的安排,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根本原理,包括城市规划的目标、方法和可持续开展原那么。

引言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开展过程中为实现城市目标而进行的方案和管理活动。

它涉及城市土地使用、建筑设计、交通、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理论和方法,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原那么。

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可持续开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合理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城市开展的范围和方向,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2.交通便利: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堵塞问题。

3.生态保护: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居民的平等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提供公共效劳设施和社区配套设施。

5.经济开展:提供适宜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展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是指在实施城市规划工作中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手段。

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和分析:通过对城市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制定可行的城市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

3.组织实施:通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将规划方案转化为具体的城市建设工程,并进行实施。

4.监测和评估:对已实施的规划工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修正规划方案,以适应城市开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开展原那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开展原那么是指在规划和设计城市时应遵循的原那么,以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开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原那么: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城市开展的全面均衡。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具有不同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1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1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1)
各类原则的总结: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遵守《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
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关注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
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
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划定规划区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的原则、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的原则、
依托旧区,紧凑发展的原则、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
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
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
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
增长成正比;
⑷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
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
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
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
化的推动力。

4.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
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
增长率);
加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
城市人口达到60%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 形曲线表示。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⑴完善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⑵较强的技术力量;
⑶较多的就业岗位等
5.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模式
前城市化→集聚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6.我国的城镇化道路
⑴截止20XX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⑵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⑶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最核心的
内容:
⑴辨方正为——整体思想;
⑵体国经野——区域观念;
⑶天人合一——自然观念;
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
一夫。

它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
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产生了
深远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
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中西方古城的形态差异比较
相同点:都比较规则和不规则。

不同点:中国,方正规则,中轴对称;
西方,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城
市轮廓自由。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⑴起源:田园城市,城市美化运动,公
共卫生改革
⑵规划的概念: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预
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⑶规划的特征:
a.未来导向性;
b.规划目标;
c.未来不
确定性。

⑷语义要素:
a.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b.作为实现
社会,经济诸多目标你的手段;c.以物
质空间为作用对象;d.包含政策性因素
和社会价值判断。

⑸规划的作用: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
⑹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a.土地使用的配置;
b.城市空间的组合;
c.交通运输网路的架构;
d.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⑺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a.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b.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c.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
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
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
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⑻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马》对《雅》的修正与改进意见:a.应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环境;b.应注意各社会阶层的融合而不是隔阂;
c.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d.减少环境污染;
e.保护包括文化传统在内的历史遗产;f.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g.区域与城市规划应包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h.建筑设计的任务是创造连续的空间建筑,城市与园林规划是不可分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