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合集下载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 清廷报禁如此之严,且至嘉道年间并未有所松动,那么,外报为何能够免于制裁,在“天朝境地”堂而皇之地出现?
??? 关于外报进入中国的途径,学界历来有一种看法,即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外报是伴随着炮舰进入中国的。事实上,外报(及其殖民者)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力进入,如后起的殖民国家英、法等,一种是和平进入,如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而葡萄牙通过和平进入所获得的包括办报权在内的一应权利,为英法等国提供了示范效应。????????????????????????
??? 由于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晚于欧美,19世纪20年代才兴起,因此,其国内报界当时尚未进入“廉价报纸”时期,但是,在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诞生的《蜜蜂华报》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是毋庸置疑的。《蜜蜂华报》为小型报章,分左右两个基本栏,篇幅为4-12页。所载新闻大都冠以简短的标题,有的是地名,如“澳门”、“里斯本”、“伦敦”、“纽约”等,表示消息的来源和所涉及的范围;有的则注明“公文”、“会议记录”、“读者来信”、“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以表示内容的不同类别。从形式上看,《蜜蜂华报》已经完全具备了近代报纸的特征。在华其他外报中的外文报刊,基本上是国内报刊的翻版;中文报刊因有中国人参与,形式颇似中国古代报刊,但内容却全然不同。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就曾宣称,其办报意在“润泽汉人”,使中国的“儒农工商,各有所取”。2由此可见,这类报纸与当时中国的封建官报乃至京报、小报已经有着本质区别了。关于新报(近代报纸)与中国邸报(古代报纸)的区别,有学者做了三点归纳:其一,新报纪事,无所限制,“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言一行,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而中国邸报,“但谈朝廷之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其二,西国新报,广泛反映民意,“故每遇事,可以尽情议论,直陈无隐”;而中国《京报》只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以见国家之意”,而“民之意不达于上”。其三,新报读者众多,遍及工农商学各界;至于邸报,“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工农商贾不预焉”。3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看,上述两类报刊处在报业发展进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上。古代报刊仅供宫廷或地方官吏阅读,与庶民无干,因此可称“小众传播”,其作用无非是传达政令,沟通统治阶级内部信息,影响十分有限。近代报纸以社会大众为读者对象,可以成批量地复制、发行,少则几千份,多则数万份、数十万份或上百万份,因此可称“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不同,大众传播可以提供海量信息,可以形成舆论,而舆论的影响力是任何人不能低估的。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顾钧【摘要】《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

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

《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期刊名称】博览群书【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4【关键词】《中国丛报》;英文刊物;鸦片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社会生活;文献价值;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 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

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

《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份刊物的原本现在已经很难一见,稍微常见的是日本一家出版社(Maruzen Co., Ltd)于1941年出版的影印本。

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推出了影印本,极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学者的研究。

19世纪以来,西方人陆续在中国出版了各种西文报刊,近代中国最早的西文报纸是《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1823),在澳门出版,为葡萄牙文。

在《中国丛报》之前出版的英文报纸有两份,一是《广东纪录》(Canton Register,1827-1843),一是《华差报与东钞报》(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1831-1833),《丛报》则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期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 5 2 0 20 —1— 7 作者 简 介 : 陈超 (94 16 一 )女 , 建福 州人 , 建教 育 学 院政 史 系副教 授 , 建 师 范 大学社 会 历 史 学院历 史 学・ 0 级 博 士研 究 生 , 福 福 福 2 4 0
13 0

维普资讯
于 12 年创办 的《 83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 、 士纪德于 12 年创办的《 88 天下新闻》 美国传教士裨 、 治文 于 13 82年创办 的《 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 、 士立 于 13 8 3年创办 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英 国 、 传教士麦都思于 13 年创办的《 88 各国消息》 等。 这一 时期传 教士 办报活 动具 有 以下几个 的特 点 :、 报 刊 创 办 地 看 , 1从 由于 鸦 片 战 争 前 , 政 府 实 清 行 闭关 锁 国政 策 和禁 教 政 策 ,外 国传 教 士无法 在 中 国内地立足 ,故办报活动仅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 居区和广州 、 门等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澳 2从报刊发 行对象和方式看 ,中文报刊的发行对象 主要 以华侨 为主 , 且多为 中下层平 民 , 发行范 围主要在 民间 。 其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人 中国内地 。少数外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 、 外交官及传教士 , 发行 方式 以免 费 赠送 为 主 ;、从 报 刊 的宗 旨和 内 容 3 看, 当时大多数 中文报刊是 以宣传基督教为宗 旨, 宗 教色彩浓厚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如《 就宣称该刊“ 以 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 内容也大多是讲解 [,其 2 《 圣经》 和宣传基督教义 。而外文报刊的宗 旨和内容 却 不 同 , 《 国丛 报 》 办 报 宗 旨是 提供 有 关 中 国 如 中 的 及其邻邦的情报 , 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 、 其 经济 、 律 、 事 、 化 、 教 、 理 、 法 军 文 宗 伦 风俗 等 方 面情 况 的调查和研究 ;、 4 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 , 由于 报 刊发行 主要是面向华人 .为了引起中国人的阅读 兴趣 ,传教士主要采取适应 中国国情及迎合 中国人 ‘ 心理 、 思想 和 习惯 的策 略和 方 法 , 报 刊 的编者 改 用 如 汉 名 , 刊封 面 印有 孔子 的语 录 , 刊 的式 样仿 造 中 报 报 国传 统 的线 装 书 款式 ,报 刊 的 文体 也广 泛 采用 中国 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 。文章更是用儒 家 “ 四书” 、 “ 五经 ” 的言论 来 阐述基 督 教 的教 义等 等 。

中西翻译史译名之争和官话和合译本

中西翻译史译名之争和官话和合译本
译名之争
一.起源
• 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 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 绕着 God或 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 产生的争论 ,在 1843— 1851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 教士集体合作修订《圣经》中译本期间达到高潮。 在这期间 ,英国传教士与美国传教士各自坚持己 见 ,展开长期的论战。“译名之争”导致了早期新 教传教士合作译经事业的结束 ,但也促使多种《圣 经》中译本相继问世。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基督教 传播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而且波及近代中西文化 交流的其他方面。
二.核心问题
• “译名之争”的核心问题是,究竟应该采用 汉语里的“上帝”或“天主”还是“神” 来翻译基督教的“God”一词。美国传教士 基本上认为要用各民族文化中表达神性的 类名(汉语中即为“神”)来作为唯一主宰的 译名;而英国传教士从基督教的历史传统 出发坚持用中国人最崇拜的主神“上帝” 作为God 的译名。
三. 过程
• 景教徒采用两种方法:意译和直译。 • 明末清初天主传教士:采用意译和直译, 但换了个别中文词语或音译词语 • 利玛窦:合儒,补儒的传教策略,以达到 超儒(把中国的儒教基督教化) • 华龙民:主张音译 • 马礼逊,马士曼:用“神”来翻译God
• 米怜:开始主张用“神”,但最终主张选 用“上帝”一词 • 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传教士主张将God 译为”上帝”,美国传教士几乎都支持“神” 的译法 • 1850年:伦敦会传教士建议放弃使用“上 帝” 或“神”的译法,采用《大秦景教流 行中国碑颂》中使用的“阿罗阿”,“阿 罗诃”作为God和Theos的对应词。
过程
• 1890年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同时以深文理、 浅文理、官话翻译,以“圣经唯一,译本 则三”为目标。 • 1891年,官话和合译本的翻译工作启动, 两位主要负责人为狄考文和富善。 • 1912年四月,译本在上海出版,书名为 《新旧约全书》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谭树林,1967年生,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督新教对xx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16、17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之始,新教传教士就曾注意到中国,并且有过种种把新教传人中国的计划。

一,据福克斯日记记载:“在1661年,施丹白(Johnstubbs)、考司路普(Rieh耐eostr叩pe)和福尔(Hen 卿F·凡川三位教友,他们很勇敢地开始到中国传教。

”之乡但他们后来是否到达中国,福克斯没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也未见相关记载。

一般认为,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一1834)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被视为新教传华的开始。

尽)早期新教指1807年马礼逊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

该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共有61人。

”他们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据统计,从18巧年马礼逊和米怜(WiiliamMll加)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倡办一、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临的传教形势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之所以在中国首创报纸期刊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当与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有关。

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西、荷、英等国,先后来叩天朝国门,不断在中国东南沿海搔扰,加深了清政府对“洋夷”的恐惧。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 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的 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中国 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中文报刊中最早的收费广告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
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3、中文宗教报刊的变化:宗教报刊的非宗教化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报刊,内容和主旨都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宗教上的影响
4、宗教报刊的基本特征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来华办报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1821)及其 特点
英文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 近代报刊,1815年8 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免费赠送的 宗教月刊。米怜主编,署名博爱者。中国人梁发及英人 马礼逊等参与编辑、撰稿。该刊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 为根本要务”,所以宗教内容占绝大篇幅,包括介绍基 督教义、介绍《圣经》等等;同时还包括宣讲中国传统 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开始涉及时政。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中国早期的传教士报刊

中国早期的传教士报刊

1807年9月8日,经过近四个月的长途跋涉,一个叫马礼逊的英国人以美国商人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广州。

马礼逊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于1804年上书布道会,要求派他到“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

教会接受了他的请求。

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之后,他终于来到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显然不利于传教。

清朝严禁传教士在中国活动,如果马礼逊传教士的身份被清廷识破,等待他的将是“杀无赦”。

在这种情形之下,马礼逊十分小心,终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他足不出户,异常刻苦地学习中文。

只有到有月亮的晚上,才会在一两位朋友的陪伴下到田野里去散散步。

为了便于和中国人打交道,他把指甲养得长长的,穿上中国长袍,背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

或许从那时起,传教士就已意识到:要在中国传播“上帝的福音”,要实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造,首先就得改造自己,以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

经过两三年的刻苦学习,马礼逊熟练地掌握了中文,他不仅学会了粤语,而且还能操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用中文阅读和写作亦不在话下。

他开始翻译《圣经》和编纂《华英词典》。

1813年,教会又派来另一位传教士米怜协助马礼逊。

1815年8月5日,两人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由此,这两位传教士和这份报刊的名字进入了中国报刊史,传教士报刊与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多关联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一份宗教刊物,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它的内容首为宗教,次为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再次为科学知识。

马礼逊和米怜很清楚,要使广大的中国读者一下子接受基督教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宣传宗教思想。

用米怜的话来说就是:“对于这些对我们的主旨尚不能很好理解的人们,让中国哲学家出来说话会收到好的效果。

”于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封面上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句子;在内文中也大量引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阐释基督教义。

出于同样的考虑,马礼逊、米怜给刊物起名也避开与基督教的关系,选择了中国人更易于接受的“察世俗”的说法。

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

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

1999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1999第20卷第1期(总第79期)Jo urnal of Dalia 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s)Vol.20,No.1(Serial No.79)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贾红棉(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 中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创办起来的。

他们来华的实质是他们武力入侵的前奏。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华入侵的加强,外报在中国出版逐渐增多,而且由沿海扩展到内地。

他们曾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新闻出版业。

受西学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此时也纷纷办刊,宣传改革主张、寻求救中国的道路。

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中国,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报刊虽然出现了,但它必定要走一条曲折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报刊 西方 传教士一、历史背景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他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热潮。

他们以武力在全球争夺土地、争夺市场。

而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野心勃勃,在这场争夺战中很快压倒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把势力伸向全球,并着重对准亚洲。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先后侵占了印度、缅甸及马来西亚地区,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更让它垂涎三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清政府对内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中国百姓按着古老的方式生活着,信息闭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滞缓;清政府只知有大清帝国,一味地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因此,英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外扩张的道路上,在中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被清政府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

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扩大中英贸易,均遭拒绝。

西方传教士在华编纂第一部英文期刊索引之特点及学术价值

西方传教士在华编纂第一部英文期刊索引之特点及学术价值

西方传教士在华编纂第一部英文期刊索引之特点及学术价值平保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10097)摘要1832年5月至1851年12月出版的《中国丛报》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报道和研究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该刊所附的《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总索引》为西方人在华编纂的第一份期刊索引,是我们研究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索引事业发展史不能不提的期刊索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

关键词《中国丛报》《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总索引》编纂特点学术价值1 引言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文影印《中国丛报》。

这是该社出版的“中国研究外文报刊汇刊”丛书之一。

该刊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也是研究19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刊物。

由于罕见而珍贵的史料,它在业界被誉为“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美国出版的有关1844年至1853年的外交、领事资料很少,《中国丛报》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它也是1832-1851年间其他出版物之外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此外,“20卷的《中国丛报》不仅有价值极高的史料,而且还有在今天看来仍有参考价值的关于中国的研究论文。

”[1]笔者认为,该刊附录的《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总索引》是西方人在华编纂和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期刊索引。

研究《中国丛报》及其索引之内容及其编纂特点,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索引早期在华传播和研究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索引事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

2 《中国丛报》及其索引之特点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又输入西方文化,索引就是其中一例。

1636年,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阳玛诺(1574-1659)在华出版了14卷的著作《圣经直解》中的《圣经直解杂事之目录》。

该索引是目前我们所知的西方人在华编制的第一个书后索引[2]。

与此同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是近代中文报刊的首创者,也是在华英文报刊最早的创办者。

19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了三份最早的外文报纸,一份是由澳门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士编辑的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1823),这是学界一致公认的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的传播,文章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一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盛行的迷信;三是为了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四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标签:传教士;科学传播;近代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基督教传教士们在传教的过程中,同时非常重视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

早在鸦片战争前,第一位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于1815年在澳门创办了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份期刊除了宣传宗教知识外,还登载文章,向中国人传播科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此后,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又于1833年创办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登载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1]101-104。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们在中国传播宗教和科学的活动更加活跃。

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184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澳门创办花华圣经书房,这所书房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

这两所书馆除印行布道宣传品外,还翻译出版了大批科学书籍[2]198-200。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同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这是教会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

”截止到1911年,广学会出版的书籍共约400部,其中属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类的有180余种[2]198-200。

传教士们也很重视兴办教育,在他们开办的各类学校中,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在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中,虽然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所有这些学校,除了学习宗教知识和中国传统典籍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终在学校的课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比如,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中,开设了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博物学、地理和高等数学等课程”[3]167。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他办学的一生中,始终非常重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以及逻辑学、经济学等西方自然科学和阿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非常重视给学生做实验的机会[4]242-255。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的优势便更加突出。所以, 创办报刊也就成为近代来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少数外
华传教士所从事的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外交官及传教士,
一。传教士报刊是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先驱, 开中国 发行方式以免费赠送为主; 3、从报刊的宗旨和内容
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 看,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 宗
传 可见宣扬基督教义是其根本要务。鸦片战争之后, 随
教 士
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日益
报 扩大, 传教士意识到单靠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而不

对 改变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体制, 就无法使基督教中
中 国化。为了迎合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

近 “西学为用”的需要 , 更为了用西方基督教文化改造

超 :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陈超

士 报
( 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 福建 福州 350025)

对 中
摘 要: 在近代中国,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
国 近
而来。作为传教手段, 从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末,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
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
家, 所以, 他们所办的报刊蕴涵着西方先进的报业观
念, 即自由主义精神。虽然早期的传教士报刊大多属
于宗教性质, 但它们所承载的内容, 无论是被中国统
治阶级斥为“异端”的基督教义 , 还是冲击封建文化
的“西学”, 亦或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各国消息, 实际上

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从传播西教到传播西学_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的演变

从传播西教到传播西学_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的演变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在当时中国朝野视基督 教为异端的境况下最早出版的中文近代报刊 ,它作 为宗教报刊的性质是异常明显的 。1833 年《东西洋 考每月统记传》创刊后 ,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这一时期开始 ,它们逐渐偏离传 教士报刊的初衷 ,把重点从传教转至宣传西学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由德国籍传教士郭实猎 在广州创办 。它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外观上相 当接近 ,刊名均采用“每月统记传”字样 ,均使用线装 书款式和雕版印刷技术 ,均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 。 但在办刊方针 、内容 、栏目设置等方面有很大的不 同。
学术月刊 2008 ·12
办的中文报刊 ,其“主要宣传目标 ,是宣扬西方文化 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思想 ,传播西方友谊 以清除中国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①。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 ,关闭已久的中国大门 被迫打开 。1842 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香港割 让给英国 ,上海 、宁波 、厦门 、福州 、广州辟为通商口 岸 。1844 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允许美国人和法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教堂 。1846 年 ,清政府又被迫弛禁天主教 ,因英美各国享有最惠 国待遇 ,基督教的限制也不复存在 。1858 年的《天 津条约》,规定“耶稣教天主教得入内地自由传教”。 传教士把这些不平等条约称为“光荣的消息”“, 一个 崭新的时代现在已经来临”。这样 ,外国传教士凭借 不平等条约 ,突破了清廷的种种限制 ,取得了在中国 境内公开传教和办报的特权 。原本以东南亚的马六 甲为活动基地的传教士 ,纷纷转移至香港及五个通 商口岸 。他们在中国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 :鸦片战争前 ,传教士共创办 6 种中文报刊 ,鸦片 战争后的 1860 年达到了 32 种 ,1890 年又增加到 76 种 。出版地点则由鸦片战争前南洋的某些地区和澳 门 、广州 ,扩展到了中国沿海很多城市 ,并逐步深入 到中国内地直至首都北京 ,形成规模相当庞大的报 刊出版网络 ,包括香港 、澳门 、上海 、广州 、汕头 、福 州 、厦门 、台湾 、宁波 、烟台 、天津 、北京 、九江 、汉口 等。

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妇女

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妇女

Christianity Missionary and Chinese Women in
Modern China
作者: 丛曙光 邱兴旺
作者机构: 济南大学文学院,250002
出版物刊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94-97页
主题词: 基督教 传教士 近代中国妇女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般妇女,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处于卑微的地位.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们来华传教的初期,他们以当时中国受压迫最深的妇女阶层作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她们地位的活动.由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才得以发端,并在中国社会内部革新力量的觉醒和努力下,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逐渐进步得以展开.。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从19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走过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中,基督新教报刊发轫最早,基督新教传教士率先在中国周边地区和广州、香港、澳门创办报刊进行教义宣传。

19世纪中后叶,基督新教传教士的报刊活动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并实施世俗化和本土化的转型。

基督教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商报刊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催生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传教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才起步的在华天主教报刊,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发展为有影响的在华外国传教士报刊网络。

民国初期,在华伊斯兰教、东正教等传教士群起效仿,纷纷创办报刊作为宣传教义的途径之一,中国本土的佛教、道教、儒教也创办自己的宗教报刊。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迄今尚无定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史学研究者在对中国新闻业史进行合理分期的基础上,往往把在华外报或传教士报刊作为中国报刊史上一个孤立的阶段论述,并未结合基督新教、天主教在华传播的过程对在华传教士报刊进行历史分期。

由于戈公振及其《中国报学史》在国内外新闻史学界的地位,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新闻学研究者沿袭了以戈公振为代表的中国新闻业史的分期法。

关于基督教及其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宗教学著述,自然遵循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历史分期——唐朝景教、元朝也里可温(元朝蒙古人对景教与天主教的统称)、明清后的曲折发展期。

宗教学研究者往往把在华传教士报刊放在基督新教传人中国和天主教在华传教活动的过程中分类叙述,而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的独立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分期却无法顾及。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础。

在华基督新教报刊和天主教报刊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其历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谭树林,1967年生,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督新教对中国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16、17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之始,新教传教士就曾注意到中国,并且有过种种把新教传人中国的计划。

一,据福克斯日记记载:“在1661年,施丹白(Johnstubbs)、考司路普(Rieh耐eostr叩pe)和福尔(Hen卿F·凡川三位教友,他们很勇敢地开始到中国传教。

”之乡但他们后来是否到达中国,福克斯没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也未见相关记载。

一般认为,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一1834)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被视为新教传华的开始。

尽)早期新教指1807年马礼逊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

该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共有61人。

”他们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据统计,从18巧年马礼逊和米怜(WiiliamMll 加)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倡办一、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临的传教形势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之所以在中国首创报纸期刊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当与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有关。

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西、荷、英等国,先后来叩天朝国门,不断在中国东南沿海搔扰,加深了清政府对“洋夷”的恐惧。

在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也被士大夫怀疑为与本国政府勾结的“第五纵队”。

就连一向善待传教士的康熙皇帝,在1717年的一份诏谕中也表示出这种忧虑:“我有理由担心,在未来的几百年,中国可能会陷人与来自海外的西方国家冲突的危险中。

”件七仪之争发生后,罗马教廷两次派员出使中国,使“皇帝(指康熙帝)对欧洲人的态度变得比以前更愤怒”。

“最后康熙帝以罗马教皇干涉中国内政为由,禁止在中国传教:“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雍正登基后,对天主教极为仇视。

他认为中国人阪依天主教,不仅仅是摒弃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和儒学传统,而且恐怕中国人信仰天主教以后,就不再相信天主教宣传以外的东西那样,清政府的法令就不会得到很好的贯彻,甚至会发生骚乱,中国将要沦亡。

同时,由于天主教士曾经参与同雍正敌对的清L糖集团图谋皇位的宫廷争斗,雍正对传教士更加忌恨、厌恶。

他的堂兄弟苏奴因与天主教传教士一道支持立)8L糖为太子,结果被雍正全家治罪,几至灭门。

苏奴事件是雍正迁怒于天主教传教士的结果由于雍正禁教,全国有300个教堂被没收,改为谷仓、关帝庙、天后宫或公癖及书院「1722年法国耶稣会士宋君荣在给罗斯城主教的信中也描绘了这样的情景:“教堂已成废墟,教徒已鸟兽散,传教士被驱逐并集中到广州一一中国唯一开放的口岸,不许进入内地,天主教本身几乎遭到禁绝。

”1735年乾隆登基后,对待天主教的态度颇似乃父,坚信中国人一旦改奉天主教就会被西方控制,清廷法令就难以推行和贯彻,清朝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鉴于此,乾隆在1736年、1737年、1746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迫教行动。

无怪钱德明在谈到乾隆帝的仇教时这样说:“自传教士来中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乾隆这样利用过他们服务。

然而,也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这个皇帝这样虐待他们,并对他们传播的天主教颁布过最可怖的禁令”经过这样的打击,天主教在中国几乎全遭禁绝,即使偶而幸存的传教士,也只好采取“昼则隐伏,夜则巡行”的传教方式。

清政府禁止公开布道的同时,也严禁传教士刻书传教。

1805年4月,嘉庆帝批准御史蔡维玉的奏请,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嗣后著管理西洋堂务大臣留心稽察,如有西洋人私刊书籍,即行查出销毁”通夕。

1805年n月,又严申广东省禁止传教,除商人外,一律不准外国人在澳门停留,“嗣后着该督抚等伤知地方官,于澳门地方严查西洋人等,除贸易外如有私行逗留,讲经传教等事,即随时伤禁,勿任潜赴他省,致滋煽诱。

其有内地民人暗为接引者,即当访拿惩办,庶知做攫。

”并把这看成是“整风伤俗之要务”。

勺811年7月,颁谕禁止洋人在外省传教:“若外省再有传习此教者,必系另有西洋人在彼煽惑,地方匪徒私自容留,不可不加之严禁。

除广东省向有西洋人来往贸易,其居住之处应留心管束,勿任私行传教,有不遵禁令者,即按例惩治。

”乡1812年,嘉庆帝再次颁谕:“自此以后,如有西洋人秘密印刷书籍或设立传教机关,希图惑众,及有满汉人等受西洋人委派传扬其教及改称名字,扰乱治安者,应严为防范,为首者立斩,如有秘密向少数人宣传洋教而不改称名字者,斩监候;信从洋教而不愿反教者,充军远方。

”可见,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的传教活动难以展开。

不仅不能公开布道,出版宗教书籍亦为清政府严禁。

在这种情况下,马礼逊等遂决定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的政府管辖下并靠近中国的地方”建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

最后他们选中了马六甲。

针对“中国由于严禁令及对外国人难以理喻的嫉妒而国门紧闭,不允许耶稣的仆人用活生生的声音一面解说福音,一面遍游该国,甚至在国境上对耽于偶像崇拜的万民发出规劝其悔改的呼声也做不到。

书籍是广泛被理解的东西且能到处流通。

只要有合适的中介人和给以恰当的注意,书籍便能进人中国内地。

”’夸马礼逊和米怜由此计划“在马六甲或根据条件尽可能频繁地发行杂志型的中文小册子”,将宣传福音与一般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

18巧年8月5日,马礼逊和米怜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世,成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报纸期刊辅助传教之嘴矢。

二、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期刊从1807年至1842年,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定期期刊分为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外文期刊指英文期刊。

(一)中文定期刊物新教传教士最先创立中文期刊。

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是近代最早的中文月刊报纸,被誉为“中国近代杂志的第一种”、“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山鼻祖”。

二马逊礼和米怜创办《察世俗》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份杂志,辅助传教的进行。

因此,基督教教义的阐述,就成为《察世俗》的“根本要务”。

乡但是为了达到以学术助传教的目的,《察世俗》也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

米怜说:“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但“最大是神理,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

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顺讲。

”@可见其突出宣扬的是基督教义。

《察世俗》的编务由米怜全盘负责,所刊载的文章也多出自他之手,封面书“博汉者纂”,“博汉者”即米怜的笔名;马礼逊、麦都思和梁发给最后几期写了稿。

生麦都思于1817年6月12日受伦敦会的派遣抵达马六甲协助米怜编印中文刊物。

米怜去世后,麦都思一直在巴达维亚和香港等地创办或作为编辑参与了多种中文月刊报纸的发行如《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天下新闻》等。

《察世俗》在编纂上以西刊模式作为参照,已具有广告、新闻、评论等内容,由于《察世俗》的发行是商向华人,为了引起中国人的阅读兴趣,米怜尽量使《察世俗》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使中国普通人喜闻乐见。

有些长文,编者采取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的手法,分期连载,篇末加有“后月续讲”字样,与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如出一辙。

由于当时中国朝野均视基督教为异端,马六甲的华人中也不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而对基督教的传播非常厌恶的人。

因此它在宣传用语时,极为慎重。

在序言中宣扬“神理”是主要内容,但在具体传教上,米怜等又非常注重通过各地的风俗、道德等展开传教。

他反复指出,考察“万世万处万人”才能求得客观真理,所以如此,是为了避免与当地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相悖的传教方式。

《察世俗》封面的设计就体现了这种顾虑。

上面从右到左横刻“嘉庆丙子年”,在“嘉庆丙子年”下面的右上角印有孔子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正中是很大的刊名,左下角印以“博爱者纂”。

这样米怜既避免了从正面攻击儒家思想,刺激中国人,而且引用孔子的语录,耳吓稣加孔子的宣传内容和形式都清楚地表达出来。

这种封面形式后来被多种报刊如《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所采用。

可以说《察世俗》归根结底是为了向中国人传教而发行的一种中文定期出版物。

关于《察世俗》的出版与发行,学界尚存诸多疑窦未解。

《察世俗》于1815年日月5日(嘉庆十年七月初一日)创刊于马六甲,学界已有共识。

但其止于和」.时、印刷页数,却存有不同说法。

笔者通过查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所藏该刊的缩微胶卷并参阅其他文献后认为,《察世俗》至少出版到道光壬午年二月、:的咨年:月至:月),每期6一9页,计其卷数也非七卷,而是八卷。

.《察世俗》在马六甲创刊,但其发行区域不限于马六甲,不仅遍布东南亚,而且据米怜所说“中国境内亦时有输人”‘。

每逢大考之时,由专人把《察世俗》带往广州,和其他宗教书籍一起,在考棚中分送给参加县试、府试和乡试的士大夫阅读。

从《告帖》来看,《察世俗》免费赠给槟榔屿、逞逻、安南等地的华侨,分送方法是“藉友人通信游历船舶之便利”,或亲自前来索取。

继《察世俗》之后是《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和《天下新闻》。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由麦都思主办,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刊,1826年停办。

主要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新闻等;《天下新闻》系由麦都思、台约尔(SamuelDyer)共同创办,1828年在马六甲创刊,1829年停刊。

其为周刊,主要刊载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宗教等内容。

上述三种刊物皆创办于南洋。

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种近代中文杂志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

1836年全年中断,1837年在新加坡复刊,终止于1838年,迄今见到的共39期。

主创者为德籍来华传教士郭实猎。

他创办该刊的目的是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洋人不是“蛮夷”,并使中国人知己不足,愿向西方学习: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迅速发展,消灭愚昧和无知之时……只有中国仍像过去几千年间那样停滞不动。

虽然我们与他们交往已久,但他们仍认为天下首尊,把其他民族视为“蛮夷”.,.,这个月刊的出版就是为了消除中国人的这种高傲心理,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艺术、科学和工艺……向他们表明我们不是“蛮夷”,希望通过展示事实使中国人相信,他们还有许多东西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