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
从知识传教到大众化——近代在华中文外报的历史演变
32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在华中文外报大众化研究”,课题编号:XW1310从知识传教到大众化——近代在华中文外报的历史演变胡浩宇(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摘 要:19世纪初以来,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沿海和腹地,为了方便传教,他们在中国各地创办报刊,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西方科技、社会科学知识。
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加深和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传教士及部分无宗教背景的西方人在办报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报刊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新闻性和知识性大大增强,成为真正的大众化报刊。
关键词:在华中文外报;知识传教;大众化;科普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4-0032-02在华中文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报刊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
据汤因在1949年的手稿《中文基教期刊》中的统计,从1815年到1948年,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就有878种,如果再加上天主教和没有教会背景的在华外国人所办的报刊,近代在华外报肯定超过1000种。
这些报刊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脉络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知识传教原则的确立及报刊内容1807年9月8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开启了在中国传教的历史,揭开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采用办报刊、出版书籍的方式,力图使基督教能在中国传播开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口岸内传教。
传教士们开始涌入中国,传教的重点迁至各沿海城市,一些教会机构和出版机构也相继成立,通过编译书籍、出版报刊等活动来传教,这些报刊、书籍除了大量的宗教内容以外,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纵观这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报刊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六合丛谈》和《遐迩贯珍》等。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赵玉岗【摘要】摘要: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以传教士办报为武器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教士办报成了当时中文报刊的一大特色。
这些报刊,主观上为殖民者的侵略而服务,但是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科技和人文知识,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其相对成熟的办报理念,为后来国人办报所借鉴。
【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外国传教士;办报;影响一、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背景19世纪时期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很少接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
同时,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实行断绝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而在同一时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促使他们走上了对外殖民的道路。
如何完全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抢占中国市场,是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伴随着武力侵略,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进行文化渗透,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控制远远大于枪炮的力量。
由此,大量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其目的除了传播“基督精神”、“西方文明”外,还肩负着特殊使命,怀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与各国列强的侵略相策应。
[1]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拉开了帷幕。
二、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的情况(一)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19世纪初,清政府禁止传教士在中国本土传教,并且规定外国人不得在中国长期居住,因而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公开的传教活动,所以传教士最早创办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出现在距离中国大陆相对接近,华人数量比较多的马六甲。
19世纪30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受鸦片走私的影响,大量外国人聚居在广州,外国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本土创办报纸,向清政府大肆行贿,从而使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在此情况下,中国本土上出现了最早的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沈继成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41)006
【摘要】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鸦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9页(P78-86)
【作者】沈继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9
【相关文献】
1.马礼逊的《英华字典》编纂与19世纪初在华新教传教士的文化活动 [J], 付晓;刘建辉
2.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影响 [J], 张啸
3.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 [J], 郭毅
4.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 [J],
郭毅
5.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 [J], 王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侵略的工具文化交流的媒介_论近代在华基督教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
文化侵略的工具文化交流的媒介 论近代在华基督教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程 丽 红十九世纪,活跃于中国报坛的基督教传教士所办报刊,无疑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近代报业文化的引入十九世纪初期,当表露了西方近代报业文明的传教士报刊最早出现于东方之际,清帝国统治下的中国报业,仍然是封建官报的天下。
自封建官报之后,又产生了民办的小报和!京报∀。
小报的出现,虽然突破了官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但是作为非法报纸,面对无休止的封建限禁,终难实现自身的完善。
而对社会公开发行的!京报∀,尽管代表着古代报纸的最高水平,却也由于受政府严格控制,根本没有自由发布消息和言论的权利,实际上沦为官报的翻版,与官报一起服务于封建政权。
因而,无论是官报,还是小报和!京报∀,始终都没有超出封建文化的范畴,与近代报刊有着质的区别。
西方列强对东方世界的军事、文化侵略,在破坏了中国旧有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打断了中国报业自然进化的进程,使之迅速发生跃进和质变,提前近代化了。
传教士报刊对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文化意义,不仅表现在它把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带到了中国,从而推动了中国报刊技术和业务的改进,更重要的在于,西方先进的报业观念也由此传入,对固有的封建报业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
1 #出版自由∃%观念的引入与风范的树立#出版自由∃是西方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为反对封建统治而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口号。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它冲破了中世纪封建专制政权强加于人民的思想桎梏,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类的文化思想宝库。
最早将这一观念引介给中国人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由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该刊第五期发表的!新闻纸略论∀一文,对#出版自由∃作了简单的介绍。
由于受传播的社会条件及读者接受状况所限,这一推动近代西方世界自由主义狂潮的时代强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却没有引起反响。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 5 2 0 20 —1— 7 作者 简 介 : 陈超 (94 16 一 )女 , 建福 州人 , 建教 育 学 院政 史 系副教 授 , 建 师 范 大学社 会 历 史 学院历 史 学・ 0 级 博 士研 究 生 , 福 福 福 2 4 0
13 0
。
维普资讯
于 12 年创办 的《 83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 、 士纪德于 12 年创办的《 88 天下新闻》 美国传教士裨 、 治文 于 13 82年创办 的《 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 、 士立 于 13 8 3年创办 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英 国 、 传教士麦都思于 13 年创办的《 88 各国消息》 等。 这一 时期传 教士 办报活 动具 有 以下几个 的特 点 :、 报 刊 创 办 地 看 , 1从 由于 鸦 片 战 争 前 , 政 府 实 清 行 闭关 锁 国政 策 和禁 教 政 策 ,外 国传 教 士无法 在 中 国内地立足 ,故办报活动仅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 居区和广州 、 门等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澳 2从报刊发 行对象和方式看 ,中文报刊的发行对象 主要 以华侨 为主 , 且多为 中下层平 民 , 发行范 围主要在 民间 。 其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人 中国内地 。少数外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 、 外交官及传教士 , 发行 方式 以免 费 赠送 为 主 ;、从 报 刊 的宗 旨和 内 容 3 看, 当时大多数 中文报刊是 以宣传基督教为宗 旨, 宗 教色彩浓厚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如《 就宣称该刊“ 以 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 内容也大多是讲解 [,其 2 《 圣经》 和宣传基督教义 。而外文报刊的宗 旨和内容 却 不 同 , 《 国丛 报 》 办 报 宗 旨是 提供 有 关 中 国 如 中 的 及其邻邦的情报 , 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 、 其 经济 、 律 、 事 、 化 、 教 、 理 、 法 军 文 宗 伦 风俗 等 方 面情 况 的调查和研究 ;、 4 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 , 由于 报 刊发行 主要是面向华人 .为了引起中国人的阅读 兴趣 ,传教士主要采取适应 中国国情及迎合 中国人 ‘ 心理 、 思想 和 习惯 的策 略和 方 法 , 报 刊 的编者 改 用 如 汉 名 , 刊封 面 印有 孔子 的语 录 , 刊 的式 样仿 造 中 报 报 国传 统 的线 装 书 款式 ,报 刊 的 文体 也广 泛 采用 中国 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 。文章更是用儒 家 “ 四书” 、 “ 五经 ” 的言论 来 阐述基 督 教 的教 义等 等 。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其意义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最早诞生于1815年8月5号,是由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地区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起初最为传教工具进入我国境内,却为日后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的报刊业开始了真正地发展,并诞生了中文报刊和外文报刊两个分支。
这两个分支各自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政府舆论导向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近代报刊的诞生近代报刊的意义引文:中国的报纸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产生,可是作为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似乎多没有起到报纸应有的作用。
其实,真正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报刊所类似的近代报刊是由西方的传教士引入我国的。
其最初只是为传教所需,可是后来却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表达的窗口。
我国近代报刊诞生初期还产生了中文报刊与外文报刊两个不同的分支,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又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甚至是近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一、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进展的时候,英国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了一位名叫威廉·米怜的年轻传教士,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工作。
1814年初受马礼逊委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约》等传教小册子,受到了当地官绅的礼遇。
经过8个月的考察,米怜重返广州后,向马礼逊建议将出版基地设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1815年4月17日,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离开广州前往马来半岛。
三个月后就初步建成了一个以传教为要务的出版基地。
在此基础上,米怜又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
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从此以后,所谓的近代报刊便在中国诞生了。
(二)近代中文报刊在境内的出现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闯进了中国的国门,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板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近代化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整个19世纪期间,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报坛上始终占据垄断地位。
从1815年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和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起,到19世纪末,外国人一共在中国办了近300种报刊,可以说是外国人所办的在华报刊,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报刊事业。
在我看来,外国人在华办报刊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外国办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
清朝,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外文在、澳门、广州)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
2尽量做到中国化。
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
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益闻录》。
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
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
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
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
(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 清廷报禁如此之严,且至嘉道年间并未有所松动,那么,外报为何能够免于制裁,在“天朝境地”堂而皇之地出现?
??? 关于外报进入中国的途径,学界历来有一种看法,即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外报是伴随着炮舰进入中国的。事实上,外报(及其殖民者)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力进入,如后起的殖民国家英、法等,一种是和平进入,如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而葡萄牙通过和平进入所获得的包括办报权在内的一应权利,为英法等国提供了示范效应。????????????????????????
??? 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序幕由外国人首先揭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的问题。那么,在壁垒森严的“天朝帝国”,外报这个缺口是如何打开的,它又是怎样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繁衍生长的,它对后来的中国报刊乃至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
??? 在华葡人所享受的一般“外夷”享受不到的优待以及获得的一般“外夷”无法获得的权利,使未能沐此“旷典”的“英夷”、“法夷”等垂涎三尺并耿耿于怀。从英国人始而窥视澳门,终而侵占香港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它对中国诉诸武力,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的。它要仿照在澳葡人的自治模式,建立一个不受中国政府控制的、真正意义上的国中之国,以全面享受它在国内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权利以及自由办报的权利。而后一种权利对他们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报刊近代化中国报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在我国出现是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开始的。
最先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一、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鸦片战争前,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传教士只能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地区和最早开放的广州徘徊。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1],大部分篇幅直接宣传基督教教义,也刊登一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的文章。
其他还有182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8年美国传教士吉德在马六甲创办了《天下新闻》。
1827年创刊的《广州纪录报》等等。
2.鸦片战争后,1842年到19世纪末是传教士在华办报的高潮阶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攫取了许多特权,办报刊的权利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他们的办报活动更加活跃高涨起来。
这一阶段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数量大大增加。
据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传教士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
[2] 其中主要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在这众多的传教士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万国公报》。
这是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
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
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教会报刊;传播;社会控制;《万国公报》摘要: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外国人的报刊尤其是来华传教士的教会报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当传播活动发展为传播事业后,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华传播的教会报刊作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传播教义和西学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晚清社会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控制或影响。
《万国公报》较好地应对了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在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西方文化传播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报刊的创办与发行,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要素的制约或控制。
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过程所施加的约束和影响”[]。
《万国公报》(包括其前身《中国教会新报》)自年月日在上海创办之日起,到年月终刊,先后历经年,累计出版近期。
作为传教士创办的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又不得不多方面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控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但是,作为一份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刊物,它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所受的社会控制又具有显著的不同。
简言之,晚清政府一般不可能对教会报刊直接施加政治、经济压力,《万国公报》所受的社会控制多表现为隐性的、非强制性的。
这同样也需要报刊创办人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本文拟从文化传统、经济来源、政治氛围三个方面探讨《万国公报》在华传播的社会控制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文化传统的应对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下产生发展的。
从狭义上讲,基督教生来就与西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传播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广义上讲,宗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宗教传播构成了文化传播的一个特殊领域。
传教士跨海而来,不管是主观上出于传播宗教的初衷,还是客观上采用传播文化的策略,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文化。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古老文明“是在没有广泛吸收其他古代异质文化信息和文化营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独创的方式萌发并成熟起来的”[]。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刘晓多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
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
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26页精选文档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马礼逊来华传教 与办报活动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信徒家世,神学肄业 “愿至异邦宣传圣教” 绕道美国来华1807 “文字与教育播道”(译经) 汉学家的成就:
麦都思颇丰的著述 中文著作及译著59本,马来文著作7本, 英文著作28本,《英文与日文词汇》一本。 曾经为的报刊《中国从报》《北华捷报》 撰稿。 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墨海书馆,由 英国伦敦教会麦都思创立,其前身是设在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所。1843年(清道光 二十三年)迁移上海,这是外国教会在上海开 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当时用牛为动 力 “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 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
名称由来: 宗旨: 内容特点 版式与发行: 编辑方针: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3)梁发的 办报活动
梁发(178818ຫໍສະໝຸດ 5)贫苦之家,四 年村塾广州谋生 1804 结识马礼逊
1810 投身报刊 1815 澳门办学 1829 遗恨国人 1855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一、清末“西学东渐”之潮流
清末的国际国内情势 清末“西学东渐”之过程与影响 中西启蒙之不同进路 在华外报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问题: 1、简要评述一下在华外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介绍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教士及其所办的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的优势便更加突出。所以, 创办报刊也就成为近代来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少数外
华传教士所从事的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外交官及传教士,
一。传教士报刊是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先驱, 开中国 发行方式以免费赠送为主; 3、从报刊的宗旨和内容
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 看,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 宗
传 可见宣扬基督教义是其根本要务。鸦片战争之后, 随
教 士
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日益
报 扩大, 传教士意识到单靠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而不
刊
对 改变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体制, 就无法使基督教中
中 国化。为了迎合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
国
近 “西学为用”的需要 , 更为了用西方基督教文化改造
陈
超 :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试
论
传
陈超
教
士 报
( 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 福建 福州 350025)
刊
对 中
摘 要: 在近代中国,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
国 近
而来。作为传教手段, 从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末,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
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
家, 所以, 他们所办的报刊蕴涵着西方先进的报业观
念, 即自由主义精神。虽然早期的传教士报刊大多属
于宗教性质, 但它们所承载的内容, 无论是被中国统
治阶级斥为“异端”的基督教义 , 还是冲击封建文化
的“西学”, 亦或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各国消息, 实际上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20141601104 王雪晴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在18世纪初的广州口岸算起,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报坛上活跃了近一百年。
这一百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报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同时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又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担负着独特的使命,记录与改变共同发生,它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整个形式都在影响着那个时代中的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首先对同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方面做一个对比。
政治方面,中国处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经过民主革命迈入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
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流,在加上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放眼海外,两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国进行商业贸易,扩大了商业版图和贸易规模。
文化上,清政府采取愚民政策,实行禁锢思想的八股制,而西方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
再就报业来说,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报业在这个时候已实现近代化,大众化和产业化,并试图作为宣传利器向海外传播西方的系统化的价值观。
在这种对比之下,足能显出外国人来华涉足报业的积极意义,利用当时最有传播力量的报纸这种媒介传播先进国家的理念。
再者,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启蒙意义不可小觑。
在清末腐朽闭塞的政治环境背景下,报纸只是统治阶级用来上传下达的工具,尚且谈不上对普通百姓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更不用说思想启蒙,整个文化状态就像是一潭死水,普通百姓在这种闭塞的消息环境下无法知道当时整个国家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和国际大形势环境,长此以往愚昧者更加愚昧,这是统治阶层控制百姓的一种有力手段,但长此以往谈何发展?而外国人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开放文明的先进思想,给这潭死水注入新的源泉,从早期的传教说道到后来报道中国的现状,发布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在没有政治压力的条件下,也有很多真实展现诸如残酷战争和人民困境等的纪实报道。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_沈继成
收稿日期:2002-09-28作者简介:沈继成(1944—),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41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1月V ol.41 N o.6Jour nal of Centr al China N o rmal U niv ersity (Humanities a nd Socia l Sciences) N ov. 2002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沈继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
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鸦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19世纪;传教士;报刊中图分类号:G 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2)06-0078-09一尽管我们可以将中国有“报”的历史,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中国之有现代意义上的报刊,则始于19世纪初期。
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外文近代报刊,都是由外国人办起来的。
而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始阶段包打天下的外国报人群中,传教士(本文指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来得最早、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创办报刊最多、对中国近代报刊事业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 bere Mo rrison,1782-1834)是第一位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是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第一人。
马礼逊于1807年奉英国伦敦会差会派遣到中国广州。
由于当时清政府教禁甚严,他蛰居广州、澳门数年,传教工作进展缓慢。
传教士报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影响与启示
传教士报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影响与启示摘要:传教士报馆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闻采编、传播技术和新闻理念等方面对中国新闻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传教士报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传教士报馆在新闻传媒技术、新闻采编理念、新闻人才培养、新闻语言等方面对中国近代新闻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示,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教士报馆;中国近代新闻业;影响;启示近代中国是一个亟需新闻媒体的时代,而传教士报馆在这个时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传教士报馆不仅仅是一种新闻媒体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载体,对中国近代新闻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传教士报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影响(一)传播西方新闻理念和技术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他们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这些报刊被称为“传教士报馆”。
这些传教士报馆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新闻理念和技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朝田畴录》和《东西洋考试略》两份报纸。
这些传教士报馆采用的是西方的印刷技术,使得报纸的发行量大大提高。
此外,他们还引入了西方的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例如采访、评论、社论等,这些都对中国的新闻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们还介绍了西方的新闻观念,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这些观念也逐渐被中国的新闻从业者所接受。
传教士报馆还推广了西方的新闻报道内容,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这些内容丰富了中国的新闻报道,也使得中国的读者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
此外,传教士报馆也向中国介绍了新闻编辑和出版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如新闻采编、排版、印刷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为中国的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和编辑传教士报馆在中国创办的报纸大多是以英文或其他西方语言发行的,因此需要有一批能够掌握外语、熟悉西方文化的人才来担任编辑和记者。
为此,传教士们开始在中国招募和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才,他们将这些人才派往西方国家接受新闻教育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刘晓多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
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
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
三、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创办宗旨:维护在华经商和冒险的外国人的利 益,主要是创办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 (1)《蜜蜂华报》由葡萄牙政党于1822年9月12 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有增刊数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主编是安东尼奥。 1824年改名为《澳门报》,两年后停刊。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广州周报》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出版了一张号外,这是中国近 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号外是指定期出报的报刊前一期已经出版,后 期尚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重大突发新闻和特 殊事件增发的不列入原编号的特殊报刊。版面设计精 美、发行方式灵活,印量较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
(2)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无足 够实力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 首的列强一方面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 的侵略,一方面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 书报等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二、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罗伯特•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 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来到中国。
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却赢得敢言的美名。 1869年停刊。
《香港纪录报》 前身为《广州纪录报》,产权 几度变换,但基本立场不变,反对香港政府。 1863年停刊。
1、1841年5月1日,马儒翰在香港创办《香港 钞报》(Hongkong Gazette)双月刊,这是香港 出现最早的报纸。
2、《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 《孖剌报》是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 性报纸。
《中国之友》 于1842年3月创办于澳门,创办 一周后迁往香港,支持政府。1950年,台仁特主 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
传教士办报
近代中国的几乎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推动,思想上的先知先觉者要把自己的见解传布开去,转变成变革社会的力量,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利用报刊。
不过以报道新闻、揭载评论为主,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严格说来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对于我们,则是舶来品。
这个舶来品,是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的。
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现代化报业的过程中,传教士功不可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介绍两份由传教士创办、在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和《万国公报》,以及它们创办人马礼逊和林乐知。
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察世俗》是由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及其助手创办的。
1782年,马礼逊出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贫农家庭,他自小就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信仰虔诚,学习勤奋。
1804年,伦敦传教会正式接收他为传教士,并认为他是到海外传教的合适人选。
在接受两年严格的训练后,他被派到语言文化与西方迥异的中国开辟新的传教区。
自宗教改革后,欧洲的基督教分天主教和新教。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天主教受教皇的控制,而新教则并不承认教皇的权威。
在我国,虽然天主教传教士在明朝就已经来到中国,比如著名的利玛窦,但马礼逊却是来华传播新教的第一人。
1807年9月8日,经过近4个月的海上颠簸,25岁的马礼逊孤身一人抵达广州。
当时在中国传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事业,康熙、雍正两朝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活动,随后限制更加严格。
但马礼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广州居留了下来,他刻苦学习,不到两三年就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文书籍,并在5年内译出《圣经》中的《新约》部分,以后又花了15年编撰出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
编纂工作的进行,使马礼逊认识到出版对于传教的重要性。
这时,伦敦布道会又为他派来了一位助手米怜。
由于当时要在广州或澳门建立对华传教和出版的基地很困难,经商量,两人决定到与中国本土接近、在华人中有影响的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去传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 的 1842 年为界限 , 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 1815 年到 1842 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 , 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于 1815 年在马六甲创 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 澳门和广州等地出 版了 一批中外文报刊 , 这些报刊主要有 :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于 1823 年创 办的 特 选撮要每 月统记传 、 英国 传教士纪 德于 1828 年创办的 天下新闻 、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 1832 年创 办的 中 国丛报 、 普 鲁士传教 士郭士立 于 1833 年创 办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 1838 年创办的 各国消息 。 鸦片战争前 ,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禁止外国人 在华传教。因此外国 传教士无法在中 国内地立足 , 其 创办 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 澳门等中 国南部沿海地 区。当时传教士所 办报刊大多是中 文报 刊 , 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 , 多为普通平民 , 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 ,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只有 少数外文报刊才以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 外交官及传教士为发行对象 , 目的是让这些来华外国人了解中国国情, 如 中 国丛报 即是。而此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则是以免费赠送为主。 西方传教士来华办 报之初 , 为使其所办报刊能在中国广泛发 行和流传 , 使基督教能为中国人所接受 , 传教士在中 文报刊编辑上采取了一些缓和中国人抵触情绪、 适应中国国情及迎合中国人心理、 思想和习惯的方式和方法。首 先是 以 ! 友善∀ 的面目出现 , 宣传! 中外友好∀ , 鼓吹外国人来华及传教 士创办报刊是为 中国人谋福利 , 如报刊的编者用 化名 ! 博爱者∀ ( 米怜 ) 、 ! 尚德者∀ ( 麦都思 ) 、 ! 爱汉者∀ ( 郭士立) 等署名封面 , 像 ! 中外雍睦∀ 、 ! 百姓一家∀ 、 ! 四海之内皆兄 弟∀ 等词句常见于当时的中文报刊 ; 再者是用基督教附会儒学 , 或 用儒学来论证基 督教 , 以儒学为 招牌来宣传基 督教。为 此 , 报刊的封面上常印有孔子的语录 , 文章中更是牵强附会地大量引用! 四书∀ 、 ! 五经∀ 和程朱著作的言论 , 以此来 阐释 和宣传基督教义 ; 为适应中国读者的趣味爱好和阅读习惯 , 传教士还采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 也即是入境随 俗 , 使 报刊中国化。如报刊式样仿照中国传统雕版印刷的线装书款式 , 在文体上广泛采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 , 篇末 还常用! 欲知后事如何 , 且看下回分解∀ 这一中国古典章回小说 中悬念结尾的 套式。另外还有意 用中国古典文学 的语 言来写作 , 但由于作者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不高 , 以至于写得不伦不类 , 四不像。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 , 宗教色彩浓厚 , 如 察世俗每月统计 传 就宣称该 刊! 以阐发基 督教 义为根本要务∀ ,
二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 , 其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 是企图用! 文字播道∀ 来 实现! 中华归 主∀ , 使中国人 皈依 基督教。但这些企图大都只是一厢情愿 , 到 1918 年 , 中国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总共也不过只有 225 万人 , 约占 当时 中国全国人口的 0. 5% , 且多数是因经济原因而入 教的! 吃 教者∀ % , 基督 教并没有 取代儒教 成为中国 人的精神 主宰。 而教会报刊在中国报刊业的强大势力也逐渐减小 , 最终被外国商办报刊和中国人自办报刊所取代。然而 , 传教士 为传 教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而进行的宗教以外内容的宣传 , 却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 这种影响的 表现 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 下面就其主要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 ( 一 ) 搜集中国情报 , 传递政治、 经济、 军事等信息 , 出谋划策 , 为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殖民侵略服务。 在近代中国 , 西方传教士是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殖民侵略才取得了在中国传教和办报的特权和立足点, 并 随着 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 , 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 进而一时占据了中 国新闻报刊业的 主导地位 , 另外 传教士的办报活 动在 物力、 财力和人力等方面与本国相联系。这就使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外国政治势力 , 于是他们所 办报 刊也就往往为外国对华殖民侵略服务 , 为本国政府服务, 从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喉舌和传递情报 的工 具。 早在鸦片战争前 , 传教士主办的 中国丛报 就鼓吹对中国政 府采取强硬政 策, 煽动用武力打 开中国的大门 , 公开 宣称 : ! 根据中华帝国目前的态度 , 如不使用武力 , 就没有一个政府可与之保持体面的 交往。 ∀ &并 公开提出用武力 迫使 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 ! 倘若我们希望同中国缔结一项条约 , 就必须在刺刀尖下命令它这样做 , 用大炮的口 来增
山东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1999 年第 2 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
刘晓多
在近代中国 , 伴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 ,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 , 从事旨在 传播基督教的 传教活动 , 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 : 直接传 教是传统的传 教方式 , 即到民 间宣讲教义、 游说 布道、 散发宗教小册子、 设立教堂、 吸收教徒等 ; 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 翻译出版书籍、 兴办学校、 举办慈善事业 ( 医 疗、 慈 幼、 救济 ) 等方式。在间接传教中 , 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 影响较广的一种 传教方式。从 19 世纪 初到 19 世纪末 , 西方 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 , 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 ,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 了一 定的影响。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29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长期对外关闭的大门 ,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西方传教士 取得 了在华传教和办报的特权和立足点 , 教会报刊以前 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 度迅速发 展起来 , 其 数量较前 大为增加。 据统 计 , 到 1890 年 , 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 已达 76 种 ∃ , 其中主 要的有 : 英 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 编的 遐 迩贯 珍 、 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的 六合丛谈 、 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主编的 中外新报 、 英国传教士湛 约翰主编的 中外 新闻七日录 、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 中国教会新报 ( 后改名为 万国公报 ) 、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的 中西 闻见 录 、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办的 格致汇编 、 天主教耶 稣会创办 的 益 闻录 、 美 国传教士 林乐知主 编的 中西教会 报 等。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所办报刊与前期相比有所不同 ,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 首先从报刊的创办地点看。鸦片战争后 , 随着香港割让给英国和五口通商口岸开放 , 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由战 前的南洋及中国华南沿海一带迅速扩展到香港及上海、 福州、 厦门和宁波等中国沿海城市 , 并逐步深入到中国内 地 , 乃 至清朝首都北京 , 如 中西闻见录 就是在北京创办的。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 , 上海逐渐成为外国 传教士在华办报 的集 中地和出版中心 , 中国教会新报 、 益闻录 、 中西教会报 等有影响的教会报刊大都是在上海创办的。 其次从报刊发行对象和方式看。鸦片战争后 , 由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日益扩大和清政府对外实行妥协 政策 , 另外传教士看到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及广大士大夫阶层对中国社会政治、 思想的绝对影响力和统治力 , 逐步 认识 到中国封建统治阶层是基督教能否在中国生存和传播的决定因素。因此西方传教士把报刊宣传由鸦片战争前面 向中 下层人士、 以普通平民为对象 , 转为面向中上层人士、 以清政府各级官员及广大士大夫阶层为对象 , 希望通过自上 而下 的方式来影响和控制中国人的思想 , 从而达到使基督教在中国 生存和传播的 目的。随着读者范 围的扩大和发行 量的 不断增加 , 此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为出售与赠送并行。 再者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这一时期的教会报刊除了仍不断宣传对华! 友好∀ 、 为中国人! 造福∀ 外, 为 了迎 合当时中国人为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 、 ! 西学为用∀ 而学习西学的需要 , 大量地介绍西学 , 以此来吸引中国读者, 把 介绍 西学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另外针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特点 , 传教士采用了! 孔子加耶稣∀ 的宣传方针和策 略 , 即 把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结合起来 , 利用儒教来宣传基督教。为使报刊更为中国人喜闻乐见以吸引读者 , 有些教会报 刊开 始聘用中国人担任编辑甚至主笔 , 如王韬任职 六合丛谈 、 沈毓桂和蔡尔康 等任职 万国 公报 , 还有 益闻录 的 主编 李 、 主笔邹 。 最后从报刊的宗旨和内容看。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传教 的需要 , 这一时 期的教会报刊除 了一些旨在传教 的纯 宗教性报刊外 , 有些中文报刊不再单纯地阐释基督教义、 宣传基督教思想 , 而是增加了大量的非宗教性内容 , 成了 以时 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刊 , 其办刊宗旨也改为! 增闻见∀ 和宣传 ! 格物致 知∀ 了。如 遐迩 贯珍 、 六合丛谈 、 中 外新 报 、 中外新闻七日录 、 中西闻见录 等报刊都是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 , 兼及科学、 文化、 宗教等方面内容的综合 性报 刊。而 格致汇编 则是专门宣传介绍西学知识和技艺并 以! 格致 ∀ 命名 的刊物。还 有原为专 言基督教 的宗教性 报刊 中国教会新报 , 也在创办后不久逐渐变为以刊载中外时事政治 为主 , 兼言科学、 文化、 历史、 地 理、 思想、 宗教等 的综 合性刊物 , 最后连刊名也改为 万国公报 而面目全非了。
#
其内容也大都是讲解 圣经 、 宣传基督教 义。但外文报 刊的宗旨 和内容却 与中文报 刊不同 , 如 中
国丛报 的办刊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的情报 , 其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 经济、 法律、 军事、 文化、 宗教、 伦理、 风俗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从 1842 年到 19 世纪末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 , 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迅 ∋ 教会报刊还登载了大量的有关中国政治体制、 对外关系、 经济贸易、 历史地理等方面 的介绍文章 , 为外 国殖 民者侵华提供了有关情报资料。更有甚者 , 有的报刊还直接参与 了刺探、 搜集和 提供中国军事情 报的活动 , 刊载 了许 多有关中国军队调防、 兵力配备、 军事设施及沿海军事布防的调查 情报。 中国丛报 是其中最突 出的代表 , 由于 它代 表了当时在华英、 美商人的意见 , 因而它所提供的有关中国国情的介绍、 军事情报及有关对华政策的建议对当时 英、 美 政府制订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该刊还直接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 , 中美 望厦条 约 中的许多 条款就是据它所 提供 的建议而拟定的 , 其主编裨治文还亲自参加了 望厦条约 的谈判签订活动。 鸦片战争后 , 传教士也往往站在西方殖民列强的立 场上 , 通 过报刊对 不断扩大 的外国列 强对华殖 民侵略进 行辩 护 , 而对日益高涨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却加以反对 , 教会报刊就成了为西方列强侵华服务和干涉中国内政 的宣 传工具。有的教会报刊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反诬为! 不以不德 , 反以为仇∀ , 污蔑太平天国革命军是! 发逆∀ 、 ! 贼 党∀ 、 ! 红头贼∀ , 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 孙逆∀ , 说他! 鼓煽狂言∀ , 一 经! 拘获∀ 应! 明正典刑 ∀ 。在这方面 , 万国 公报 是其中的代表 , 它发表了大量的时论文章 , 极力为西方列 强对华殖民侵 略辩护和出谋划 策。该刊曾连续发 表了 其主编林乐知写的 印度隶英十二益说 一文 , 文中在列举了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有! 十二益∀ 之后 , 公然提出中 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