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入自然。
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
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
(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四、教师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
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建议:1.当出示了交通标志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教师应在此放慢速度,并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要强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小写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边。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2[教学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是我们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知识。
1. 引入老师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三角形在建筑物、道路标志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多应用,这使我们意识到三角形的重要性。
2. 三角形的定义接着,老师给出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其中每两条线段之间都有一个顶点。
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3. 三角形的性质老师在课程中详细介绍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举例和推理,让我们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4. 三角形分类在课程的后半部分,老师给出了根据边长和角度分类三角形的方法。
老师清晰地解释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
5. 实践演练在本节课的结尾,老师设计了一些练题,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演练,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角形的属性和应用。
6.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实例分析,使我们对三角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对三角形的认识将对我们有所帮助。
以上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评价和总结,希望老师能继续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拓宽我们的数学视野。
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通用5篇)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通用5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篇1本节课徐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简洁、明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边、有顶点,巧妙地为探究本课新知作好了铺垫。
我觉得本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这节课中真正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时,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
徐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沈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篇2三角形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内容之一。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线段、角、也能简单区分三角形和其他形状的区别,三角形的认识是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评课稿评课人:XXX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演示和互动问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三角形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效果评价:1.内容分析(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通过实际应用对三角形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课程内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贯穿了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演示和互动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过程评价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准备PPT展示和实际操作方面也做得比较充分,使得教学课件丰富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本节课对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特征、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讲解方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符合学生认知习惯。
在讲解的同时,教师也采用了实际操作和互动问答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
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密度较大,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讲解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有层次,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马佳丽:关键问题一亲历概念发生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对概念进行初步的描述,能够体会到三角形概念的产生过程,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这个过程不可或缺。
因为给数学概念下定义的过程正好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史宁中语)的训练良机,数学定义强调语言简洁、准确、严密,在将学生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进行改造与转化,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问题二感悟技能形成过程从生活中的高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其优势在于,学生对生活中的高比较熟悉,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高的概念的学习,同时也是画高技能的学习,我们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准确地把原有水平和能力作为指导他们学习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改进、迁移,引导学生真正完成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借助画高技能的训练,反过来促进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概念中多个关键词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感悟高的画法的形成过程。
采取探底的方式,先让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部分学生会画水平底边上的高),然后采用分层反馈的方式,让学生从相互垂直、起点终点、符号标记等几个角度逐步感悟到三角形的高的正确画法。
同时通过对原有概念进行“缩句”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高的本质就是一条线段(端点分别在顶点和垂足),然后让三角形的高回归到它的原型——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而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顺利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在后测中发现,运用发生过程描述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比其他班级的学生在画高技能上更胜一筹。
朱嘉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有关三角形认识的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方式,认识三角形,探索它的性质,并在观察、想象、推理中发展空间观念,体会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听课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听课评课稿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物体,结合操作演示,抽象概括出三角形定义,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然后讲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本节课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等。
胡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这几个基本知识来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仅掌握了新知识,更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这一环节中,胡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动手操作,在复习锐角、直角、钝角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三角形概念的内涵。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中的桥、房子电线杆为什么做成三角形?使耳生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胡老师还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尤其是最后一题的设计别具匠心,让学生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辨认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丰富了学生关于三角形的表象,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将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闪烁一下,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较遗憾的是,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胡老师教得不够深入,有点匆匆而过。
应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统计表中每一类三角形的锐角、直角、钝角个数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深刻认识每一类三角形的特征,不能只为形式上的探究而探究。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及建议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及建议1. 我听了这堂关于三角形的认识课,感觉老师讲得还不错呢。
就像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的时候,我同桌小声跟我说:“看,三角形就像我们吃的三明治,一层一层的。
”哈哈,这比喻虽然有点怪,可还真挺形象的。
老师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这就像三明治有三层面包,每个角就像面包的角角。
不过我觉得老师可以多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摸摸三角形的教具呀,像我在家拼乐高的时候,自己动手摆弄那些小零件,就特别容易明白它们的结构。
2. 那堂课上,老师讲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时候,前排的同学举手问:“老师,锐角三角形是不是就像胆小的小动物,只敢有小角角呀?”老师笑了,然后解释得可详细了。
我觉得这个互动挺好的。
可是呢,我觉得老师要是能再讲点三角形在生活里的实例就更好了。
比如说我们家的晾衣架,展开来就是三角形的,可稳固了。
这就像三角形是一个坚强的小卫士,稳稳地站在那里,支撑着晾衣架。
3. 我记得老师讲三角形的高的时候,我有点迷糊。
旁边的同学也皱着眉头,他对老师说:“老师,这个高怎么一会儿在三角形里面,一会儿又在外面呀,像个调皮的小精灵。
”老师又重新解释了好久。
我想啊,要是老师当时能多画几个不同样子的三角形,一步一步地给我们指出来高在哪里,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搭,可能我们就更容易懂了。
就像我在公园里看到的斜拉桥,那些斜着的钢索就像是三角形的高,支撑着整个桥的重量。
4. 在课堂上,老师问我们三角形的稳定性。
有个同学大声说:“老师,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不是就像我们玩的跷跷板,中间那个支点和两边的板子形成三角形,所以就很稳呀?”老师夸他想象力丰富。
但我觉得老师在讲稳定性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分组做个小实验,用小木棒搭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比较一下哪个更稳固。
就像我们搭帐篷的时候,帐篷的支架做成三角形就不容易倒,要是四边形的话,感觉风一吹就晃悠,这就很能体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5. 老师在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我后面的同学嘀咕:“等腰三角形就像两个一样高的小山峰,中间连起来。
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王xx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
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1、先不告诉学生有哪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学生的选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
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老师执教的《可能性》设计理念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每个环节扎实有效,而且还注重了学生习惯的培养。
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猜球、观察、判断、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
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王老师在教学时,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猜球判断、摸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描述,培养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在本次评课中,我们将对《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进行全面分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为后续几何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评述: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这个目标的达成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后续几何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进而解决相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组织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组织合理、紧凑。
教师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讲解,将知识点有机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实例,使得学生对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教学方法适当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体验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其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和进步。
此外,教师还布置了适当的练习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首先,教师合理安排了教学时间,使得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
其次,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引导,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效果检测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1)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赵艳梅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学习了线段、垂线段、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三角形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画高等内容。
徐宝莹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导入新课之后,布置了可执行的自学提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教材,并结合学习活动单把在教材中读到的知识进行再现,进而达到“认识三角形”的教学目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今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数学素养的落实。
通过动手做四棱锥,引出金字塔,再从图片中提取三角形。
这是一个从三维立体到二维立体再到平面的图形提炼过程,这一过程除了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抽象思想,进而落实逐步培养空间观念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自学后徐老师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画、标、讲、议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例如学生在汇报三角形的意义时,老师不是让学生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读出来了事,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追问,通过比较、判断等手段学生认识到了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用不封闭的线围成的图形等。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听了___的《认识三角形》课,我感觉课程内容重点突出,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清晰。
___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引入。
___用学生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和三角板
引出三角形,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并自己探索其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发挥主体地位。
___组织学生自学教
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并让学生找出定义中
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
的区别。
接着安排了判断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___通过比较揭示
三角形的共性,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___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使抽象的知识
变得简单。
四、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
___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建议:
1.出示交通标志时,应简单介绍其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___应放慢速度,并演示做法。
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XXX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简洁、明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边、有顶点,巧妙地为探究本课新知作好了铺垫。
我觉得本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这节课中真正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时,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
徐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沈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一、引言这是一节针对三角形的认识的评课。
通过本课的开展,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相关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二、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能准确区分三角形和其他几何图形;2.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包括根据边长和角度分类;3. 了解并熟悉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度、三边关系等;4. 研究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5.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 引入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三角形的定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概念讲解(15分钟)- 介绍三角形的定义、组成要素和基本分类;- 通过示例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且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初步认识。
3. 性质讲解(20分钟)- 阐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度、外角和等于360度、三边关系等;- 强调这些性质的重要性和应用。
4. 相关定理(30分钟)- 介绍常用的三角形定理,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 提供简单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
5. 综合练(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小结与反馈(10分钟)-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示范、练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五、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情况和运用能力,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性质的掌握和相关定理的应用等。
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反思与建议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三角形的认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研究效果良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刻,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本周二下午在XX小学,听了王老师基于微视频的授课《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自行预习和学习,并填写任务单。
课堂老师再进一步考察和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我对于本节课的感受如下。
一、基于微视频的课堂检测
课堂第一环节就是以学生操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亲身观察三角形的性质,验证视频授课中的内容。
接下来以三个小判断,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基本掌握情况,更加精彩的是学生到黑板加一条线,使板凳更加牢固,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单,两人合作,到黑板前面摆出自己的分类,并说说分类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最精彩的是学生的两个提问,“为什么3个角,只量一个角?”“你是从哪一条边量的”触到了三角形分类的最根本的依据,进一步使生明确三角形是怎么进行分类的。
二、教师提问
一节课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精心设计的提问,也是一条带动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认识的主线。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通过不断的发问,使学生对分类三角形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三、练习设计
我认为这节课的又一个亮点就是小游戏的设计。
信封盖住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学生猜猜是哪类三角形。
最后老师设计的是只露
出一个锐角,学生提问一个问题“最大的角是什么角”,通过老师的回答,判断是哪类三角形,又峰回路转到三角形分类依据上,进一步明确各类三角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理解。
最后练习让学生动手围一围,也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引起我的思考。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评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评课稿听了我校纪贞贞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这样几个亮点:1、扎实地落实“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市本课学习和后续学习的保障。
本节课中纪老师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画一画三角形”、“用自己的画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判一判”、“画三角形的高”、“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及运用”这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获得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高的画法和三角形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画三角形的及相应边上的高,知道了三角形的定义。
2、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画三角形时,都采用直角三角尺来画,而不是画出一般的锐角三角形。
纪老师没有硬让学生一定都画出锐角三角形,而是在学生画的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画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应在掌握了一般锐角三角形的高后,再可以让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的高来。
这样,教学就更有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学有坡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三角形高的画法和特点。
总体来说,纪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思路非常清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但情感目标达成如何呢?整堂课的细节之处处理得如何呢?在听课过程中,我也产生了这样的几个想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画的“高”当教师展示学生的三角形的高时,一个学生画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高,如图。
这时,教师问:画对了吗?学生答:不对。
于是,教师就将这个学生的记录纸拿走了。
后来也没有再讨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可我们观察到,在教师讲解了三角形高的画法后,让学生再次画出自己的三角形的高时,学生仍然画不出。
因为学生画的好多都是直角三角形,而不是锐角三角形。
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应让学会僧画出自己图形中的高时,应事先提供给学生锐角三角形让学生画,掌握好画法后,再让学生讨论直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这样既可以尊重学生,让学生知道尽管自己画错了,但还是错的没法改正,而是缺少了从“顶点”出发,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高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优秀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优秀评课在课堂上,三角形可是个老大哥,简直像是数学界的小明星,时不时就想让大家关注一下。
想想看,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把三角形认得清清楚楚。
毕竟,三角形不止是个简单的图形,它可是几何的基石,是很多复杂图形的基础。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三角形就像是那些你永远都不能忽视的朋友,不管是好是坏,它总在你身边,时时刻刻提醒你它的存在。
我还记得那堂关于三角形的课,老师兴奋得像个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说:“你们要好好看看这个三角形,它可是有故事的!”哦,别小看这三条边和三个角,它们可都有自己的性格。
有的是锐角三角形,像个调皮的小子,总是充满活力;有的是钝角三角形,走路慢吞吞,仿佛在思考人生;还有直角三角形,那可是个稳重的家伙,喜欢一切都按部就班。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忍不住想笑,心想这三角形的性格可真丰富啊!课堂上,老师拿出一块大黑板,开始画三角形,画得那叫一个认真。
大家一个个都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老师一边画,一边讲解三角形的特性,什么边长、角度的关系,听得我们都快打瞌睡了。
不过,没关系,老师总是能用各种小故事把我们拉回来。
她提到的“海伦公式”简直像是个魔法,让我们对三角形的面积有了新的理解。
你看看,连公式都可以带上点神秘的色彩,这种教学方法真是一绝!有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三角形真的是所有图形的老大吗?”老师笑得像个孩子,说:“三角形的稳定性可是杠杠的,建筑、桥梁都离不开它。
你想,咱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三角形的身影呢!”哇,听到这里,大家都像打了鸡血,纷纷开始寻找身边的三角形,仿佛它们在生活中都活了过来,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仿佛学习数学也能变得如此轻松。
再说到三角形的分类,真是千姿百态。
有些同学兴奋地说:“老师,我们能不能用三角形来做点有趣的活动?”这时候,老师的眼睛亮了,立即就组织了一个“三角形大比拼”。
同学们分成小组,开始用纸折叠三角形,互相比赛,谁的三角形更漂亮、折得更标准。
1《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1《三角形的认识》评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中,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新课引入,学生操作,分组讨论,媒体演示,小组实验,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堂上练习等都围绕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分类的目标进行,其中重点突出了正确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这个重点。
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分类等都有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探索和创造能力。
表现在:(1)设计好先进的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观察。
(2)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操作、概括等能力。
(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能引导学生用直角三角板量最大角判断三角形的分类:大于90度的是钝角三角形;等于90度的是直角三角形;小于90度的是锐角三角形。
3、教学方式新颖,体现新课标。
表现在: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参与合作交流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媒体教学。
4、教师的备课能做到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做到有条理、有层次。
从教师的教案可以看得出:学生的预习——联系生活实际的生动言词、创设情景的过渡引入及鼓励性词语全面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引究探索——质疑问难——严谨的小结——拓展学生的思维。
5、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6、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口答、判断、拓展练习等。
7、教学中,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相当强:从学生质疑问难中,引导学生以本节课内容为主,并引导学生要认真学习好其他的文化知识,将来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但是教材的情境图是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图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太熟悉,不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者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让学生从熟悉的篮球架的情境图上寻找已经认识的图形,复习了旧知,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2019年教学文档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线段、角,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王红姗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层次清晰,环节松懈,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课。
下面详尽谈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一、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确凿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
1.王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盛的素材。
2.然后调动观察、想象、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义3.最后,通过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接下来,王老师通过课件观看房屋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在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着三角板转过来转过去,不知如何放。
但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画得得心应手。
究其原因,是因为王老师已经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房屋和几次尝试练习将教学难点分散和各个突破了。
三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听课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听课评课稿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物体,结合操作演示,抽象概括出三角形定义,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然后讲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本节课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等。
胡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这几个基本知识来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仅掌握了新知识,更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这一环节中,胡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动手操作,在复习锐角、直角、钝角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三角形概念的内涵。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中的桥、房子电线杆为什么做成三角形?使耳生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胡老师还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尤其是最后一题的设计别具匠心,让学生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辨认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丰富了学生关于三角形的表象,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将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闪烁一下,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较遗憾的是,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胡老师教得不够深入,有点匆匆而过。
应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统计表中每一类三角形的锐角、直角、钝角个数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深刻认识每一类三角形的特征,不能只为形式上的探究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稿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线段、角,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王红姗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课。
下面具体谈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
1.王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
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然后调动观察、想象、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3.最后,通过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接下来,王老师通过课件观看房屋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在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着三角板转过来转过去,不知如何放。
但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画得得心应手。
究其原因,是因为王老师已经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房屋和几次尝试练习将教学难点分散和各个突破了。
1.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与学生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一样。
因此,在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后,王老师安排了两次画高的活动。
第一次:学生尝试画高后,展示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
学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旧知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画出其它的高,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三角形都有3条高。
2.王老师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高与底,并建立高与底的概念,再模仿画高,在讨论辨析,纠正中逐步形成画高的技能。
从锐角三角形,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学生学得非常顺利,丝毫没觉得困难。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本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到三角形定义的概括和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再到底和和高的学习,最后到本课的难点,画高。
王教师总是把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它建议:
1. 学生上台交流时没有演示。
2.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给不标底的三角形画高)学
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出现各种不同的高。
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换一个不标底的完全不同的三角形,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