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稿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线段、角,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王红姗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课。下面具体谈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
1.王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
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然后调动观察、想象、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3.最后,通过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接下来,王老师通过课件观看房屋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在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着三角板转过来转过去,不知如何放。但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画得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是因为王老师已经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房屋和几次尝试练习将教学难点分散和各个突破了。
1.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与学生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一样。因此,在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后,王老师安排了两次画高的活动。
第一次:学生尝试画高后,展示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
学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旧知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画出其它的高,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三角形都有3条高。
2.王老师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高与底,并建立高与底的概念,再模仿画高,在讨论辨析,纠正中逐步形成画高的技能。
从锐角三角形,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学生学得非常顺利,丝毫没觉得困难。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本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到三角形定义的概括和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再到底和和高的学习,最后到本课的难点,画高。王教师总是把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它建议:
1. 学生上台交流时没有演示。
2.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给不标底的三角形画高)学
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出现各种不同的高。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换一个不标底的完全不同的三角形,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