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二节 沉淀反应

合集下载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第九章:定性分析概述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第九章:定性分析概述

1.空白试验 :用蒸馏水代替试液,用同样 1.空白试验 的方法进行试验,称为空白试验。空白试 验用于检验试剂或蒸馏水中是否含有被检 验的离子。 • 2.对照试验 :用已知离子的溶液代替试液, 2.对照试验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鉴定,称为对照试验。 对照试验用于检验试剂是否失效,或是否 正确控制反应条件。
19:46
二、反应的选择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试剂往往可以与 多种离子作用。如果一种试剂只与为数不 多的离子起反应,这种试剂称为选择试剂, 相应的反应称为选择性反应。与选择试剂 起反应的离子种类越少,则这一反应的选 择性越高。如果加入的试剂只与一种离子 起反应,则这一反应的选择性最高,称为 该离子的特效反应,该试剂称为特效试剂。
19:46
二、阴离子的个别鉴定反应
7. Cl-、Br-、I-的鉴定 (3)Br-、I-的鉴定 取处理好的溶液加H 取处理好的溶液加H2SO4和CCl4,并逐滴加入氯水, 振荡,CCl 层显紫色,表示有I 。因为I 是比Br 振荡,CCl4层显紫色,表示有I-。因为I-是比Br-强的还原 剂,首先被氧化: 2 I-+Cl2=I2+2Cl继续加入氯水,I 被氧化为IO ,紫色消失,CCl 继续加入氯水,I2被氧化为IO3-,紫色消失,CCl4层出现 Br2的红棕色,表示有Br-存在。 的红棕色,表示有Br 2 Br-+Cl2=Br2+2ClI2+5Cl2+6H2O=2IO3-+10Cl-+12H+
19:46
二、阴离子的个别鉴定反应
9. NO2-的鉴定 (1)试液用HAc酸化,加入KI溶液和CCl4,振荡。 )试液用HAc酸化,加入KI溶液和CCl 若试液中含有NO ,则会有I 产生,CCl 若试液中含有NO2-,则会有I2产生,CCl4层显紫 色。 2 NO2-+2 I-+4H+=2 NO+I2+2H2O NO+ (2)在微酸性溶液中,NO2-与加入的对氨基苯磺酸 )在微酸性溶液中,NO 和α–萘胺作用,形成红色氮染料,这是鉴定NO2萘胺作用,形成红色氮染料,这是鉴定NO 的特效反应。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二、 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肉 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方法评价:敏感度较低、简便、受抗原抗体 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USR、 RPR,本实验只能作为定性或半定量实验方法。
絮 Ag
1:2

沉淀线靠近谁浓度则小,沉淀弧趋向谁分子量则大
1表示待检Ag 2表示标准Ag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两个抗 原完全相同。 两条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表明两个抗
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表明两个抗原 完全不同。 待检Ag与标准Ag性质相同;但含量较 低;
1.周围6个孔放不同稀释度的相应Ab。


对流免疫电泳
• 优点及应用 • 电场限制了抗原抗体运动方向,加速了 反应速度,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了,灵 敏度显著提高了,本法主要用于一些病 原微生物及其他蛋白质抗原的检测。
二、火箭免疫电泳
rocket immnoelectrophoresis,RIE
1、原理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定量检测技术 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 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 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 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 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 原量呈正相关。
体量固定,所测吸光度与复合物的量成正比,与
待测抗原量成正比。用已知浓度的抗原标准品建 立标准曲线,根据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可得出抗原
的含量。
2、方法:
1) 稀释检测标本和标准抗原(5个浓度) 2) 将稀释标本和标准抗原与适当过量的抗血清混 合反应 3) 在340nm处测各管吸光度(IC:35~100nm,选择 范围:290~410nm)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

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

Oudin(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

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

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第一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

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的变化而不同。

表12-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

表12-1Dean-Webb定量沉淀试验管号抗原抗体总沉淀量反应过剩物抗原沉淀量抗体沉淀量沉淀中Ab/Ag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6 0.043 0.68 0.734 - 0.043 0.691 16.17 0.064 0.68 0.720 Ab ---8 0.085 0.68 0.601 Ag ---9 0.171 0.68 0.464 Ag ---10 0.341 0.68 0.368 Ag ---单位:mmol/L 从表12-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29
钩状效应时分析浓度与检测信号关系图:
抗体过剩带 检 测 信 号
抗原过剩带
抗原分析浓度
30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高,无交叉反应; 效价高,避免低效价抗体引起的非特异性浊度; 亲和力高,免疫复合物形成快,结合牢固; R型抗体,等价带宽,亲和力强。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 最适pH6.5-8.5;在一定范围内,离子强 度大,IC形成快。 4、增浊剂 PEG,tween-20。消除抗原抗体周围的电子云和 水化层,促进加速IC的形成。
7
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预先吸附或偶联在 与免疫无关的大小合适的颗粒上,与相 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参与 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 反应。 一、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1、正向间接凝集试验: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 相应抗体;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 相应抗原;
18
第四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 红细胞。主要试剂材料为抗人O型红细胞的 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能与各种血型的红 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 与另一特异性抗体连接成的双功能抗体可 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如与特异性抗原 连接,则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反应 中的标本为受检者的全血。 检测标本为全血,检测速度快。 灵敏度低,不能用于HIV抗体和HBsAg检测。
22
(二)间接Coombs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
23
第六章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 条件下,两者比例适合,即可有沉淀物出现,叫 沉淀反应。 1898年Kraus首次发现毒素-抗毒素的沉淀现象; 1905年Bechgold 发现沉淀可以在明胶中进行; 1965年Mancini发明单向免疫扩散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免疫浊度法出现。 上述技术的发明发展,使得沉淀反应向快速、准 确、微量、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要求沉淀反应进行完全,一般可根据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来衡量。

通常,在重量分析中要求被测组分在溶液中的残留量在0.000 1g 以内,即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允许误差。

但是,很多沉淀不能满足这个条件。

例如,在1 000 mL水中,BaSO4的溶解度为0.002 3 g, 故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重量分析中,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当水中存在1: 1型难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MA (固)MA (水)M+ + A-式中MA (固) 表示固态的MA,MA (液) 表示溶液中的MA,在一定温度下它的活度积是一常数,即:a (M+)×a (A-) == (7—1)式中a (M+)和a (A-)是M+和A-两种离子的活度,活度与浓度的关系是:a (M+) = (M+) ×ceq(M+);a (A—) = ( A—) ×ceq (A—)(7—2)式中(M+)和( A—)是两种离子的活度系数,它们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

将式( 7 - 2 )代入(7 – 1 )得(M+) ceq(M+)·( A-) ceq(A-) = (7—3)故= ceq(M+)·ceq(A—) = (7—4)称为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在纯水中MA的溶解度很小,则ceq(M+) = ceq(A—) = so(7—5)ceq(M+)·ceq(A—) = so2 =(7—6)上二式中的so是在很稀的溶液内,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MA的溶解度,由so所得溶度积非常接近于活度积。

一般溶度积表中所列的是在很稀的溶液中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的数值。

实际上溶解度是随其他离子存在的情况不同而变化的。

因此溶度积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

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不太大,溶度积数值在数量级上一般不发生改变。

无机及分析-沉淀平衡

无机及分析-沉淀平衡

12
第一节 沉淀—溶解平衡
二、溶度积规
例2 在50 cm3 0.01 mol·dm-3的MgCl2溶液中, ① 加 入 50 cm3 0.1mol·dm-3 NH3·H2O , 问 有 无
Mg(OH)2沉淀生成? ②加入50cm3 0.1 mol·dm-3 NH3·H2O + NH4Cl 混合
液,情况又如何?
29
第三节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二、沉淀的溶解
②难溶弱酸盐
BaCO3(s)+2H+ = Ba2+ +CO2 +H2O
Kθ=
Ksθp(BaCO3)/
Kaθ·1 K
θ a2
(H2CO3)
=2.4×108> 107
能溶解完全。
30
第三节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二、沉淀的溶解
一般地: ❖所有碳酸盐均可溶于强酸中。 碳酸盐 Ksθp=10-7~10-17,而H2CO3 的 Kaθ×1 Kaθ2=2.11×10-17,即Kθ=1010~0.5
因此只有相同类型的且基本不水解的难溶强电 解质,可以根据 Ksθp 的大小比较它们溶解度的相对 大小。
10
第一节 沉淀—溶解平衡
二、溶度积规则
1. 溶度积规则
AmBn (s ) mAn++nBmQi = [c(An+)]m ·[c(Bm-)]n
Ksθp=[c(An+)]eqm ·[c(Bm-)]eqn
故Mg(OH)2 (s)易溶于酸。
27
第三节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二、沉淀的溶解
一般地:
Kθ >107 Gθ< - 40 kJ·mol-1 逆反应几乎不能进行;

沉淀反应的应用课件

沉淀反应的应用课件
沉淀的生成和转化是化学反应中 重要的过程,通过控制条件可以 促进沉淀的生成和转化。
沉淀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概念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快慢,受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因素影响。
沉淀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沉淀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 催化剂等。
沉淀反应的条件
01
02
03
04
反应物的浓度
沉淀反应的类型
根据沉淀的组成和结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均相沉淀和多相沉淀。 均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相同,例如复分解反应生成的盐和水。
多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不同,例如通过离子交换形成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特点
01
02
03
04
沉淀反应具有选择性,即反应 物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沉淀
等;
2. 配制溶液
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加入沉淀剂
将沉淀剂加入到溶液中,搅拌均 匀;
6. 分析鉴定
对沉淀进行分析和鉴定,如用 XRD、SEM等方法。
5. 分离沉淀
采用离心机等方法将沉淀分离出 来;
4. 视察和记录现象
视察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沉淀的 颜色、形状、大小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视察到沉淀的颜色、形状 、大小等变化;

沉淀反应具有可逆性,即沉淀 可以重新溶解在溶液中。
沉淀反应具有速率快的特点, 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沉淀反应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 ,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分析
、制备等许多方面。
02
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
沉淀反应的化学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描述了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平衡状 态,受温度、浓度、酸度等因素 影响。

第二节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

第二节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
第二节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主要内容:
一、同离子效应
二、盐效应 三、酸效应 四、配位效应 五、氧化还原效应 六、沉淀转化效应
例:计算298K时BaSO4 在纯水及0.1mol/L的NaSO4溶 液中的溶解度,已知Kspθ(BaSO4)=1.08×10-10
[分析] NaSO4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Na2SO4 2Na 2+(aq)+SO42-(aq) 浓度(mol/L) 0.10 0.10 BaSO4(s) Ba 2+(aq)+SO42-(aq) 平衡浓度(mol/L) x 0.10+x 由 Kspθ(BaSO4)={c(Ba 2+)/cθ}{c(SO42-)/(cθ)} 得 1.08 ×10-10 =x(x+0.10) (Kspθ很小,当x小于该离子浓度的5%时0.10+x≈0.10) ∴ x=1.08 ×10-9 (mol/L)
为什么BaSO4在0.1mol/L的NaSO4溶液中溶解度会减小?
回答:根据溶度积规则和平衡移动原理。由于Qi> Kspθ
(BaSO4)反应向着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因此溶解度减小。
一、同离子效应 (common ion effect)
1.定义: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 子的强电解质,使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向生成沉淀的方向发生移动,使难溶电解质溶解 度下降的现象。
破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向右移动。
四、配位效应
1,定义:因加入配位剂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增大 的效应 。 2,作用效果: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
3,Kθ越大,难溶电解质越容易溶解,如Kspθ很小 则需使用能生成更加稳定的配合物的配位剂, 才能使沉淀溶解。

药物分析 第09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药物分析 第09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ChP 片剂、注射剂
g/100ml
E11c%m = 421 A = ECL
(每片)相当于标示量的%=
E 1 1c % A m 10W 0稀 1 释 平 标 度 均 示 1 片 量 0% 0
g
稀释倍数 稀1释度
规格 g/片
(三) 硅钨酸重量法
1、 重量法特点
准确度高 灵敏度低 操作繁琐 设备简单
(三) 其他反应
S元素反应
V iN t B a N O P a H A b S c P b
HA N O3 g N AO g 白 C N H N lH H OO
K 2 HH + 4 g I淡[黄 B ]H 2H4g
I 2 H + K I 红 [B 色 ]H I2 I
硅 H 钨 + 酸白
色[B]2SiO2OH2
12WO 34H2O
苦 H +酮 酸 白 色 扇 形
橙红色
强氧化剂
H3C
CH3 O
O O
H3C HO
HNO3
CH3 O
CH3
CH3 C16H33
生育酚
CH3 C16H33
生育红(橙红色)
(二) 三氯化铁-联吡啶反应
VitE
K△OH
生育酚
Fe 3
[O]
对 生育醌
Fe 2 联吡啶 红色
H3C
CH3 O
CH3 C16H33
2×337.27
3479.22
换 算 2 因 M V数 i1t B 233 .27 70.19 M 沉淀34.2729
3、 测定方法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 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 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 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precipitinogen) 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precipitin)。
❖ (3)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 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
❖ (4)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 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需抗原- 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
❖ (5)检测用的抗体一般应选择亲和力较高的抗体,且在 检测中应保证抗体过量。
退。实际上在电泳的过程中受
负电荷多

电泳力 >
电渗力
抗体 负电荷少
电泳力 ﹤ 电渗力
+
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加样
约7ul
抗体
抗原
电泳
总电流=4mA x 1cm/板宽 x N(板数) 20—30分钟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是散射比浊法的改良。一般在30~120min内比 浊
用于免疫沉淀反应的缺陷
(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 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 速检测。
(3) 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空白管),测定样本的含量 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 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4)若反应时间过长,IC聚合形成沉淀则导致散射值 偏低。故需掌握最适时间比浊。

第二节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详解

第二节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详解

当判断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否生成沉淀时,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先计算出混合后与沉淀有关的离子浓度;
(2) 计算出浓度积Qc; (3) 将Qc与Ksp进行比较,判断沉淀能否生成。
例1 将20.0mL 0.0010mol/L的CaCl2溶液与30.0mL 0.010 mol/L 的 KF 溶 液 混 合 后 , 有 无 CaF2 沉 淀 ? 已 知 Ksp(CaF2) =1.5×10-10
则 BaSO4(s) 平衡
Ba2+ + SO42x 0.1+ x
x ·0.10 = 1.08×10-10
≈ 0.1 mol ·l-1
x = 1.08×10-9 mol ·l-1
一般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被沉淀离子的浓度< 10-5 或10-6时,通常认为该离子已经沉淀完全了。
应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 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
= 1.4×10-8
∵Q>Ksp
∴有CaF2沉淀析出。
例2 将100mL 2.0×10-4mol/L的BaCl2溶液和100mL 1.0×10-3 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试问混合后 ⑴ 达平衡时溶液中的Ba2+离子浓度是多少? ⑵ 生成BaCrO4沉淀多少克? 已知Ksp(BaCrO4)=1.17×10-10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一、沉淀的生成 (QC >Ksp)
根据溶度积规则,在一定温度下,难溶 电解质形成沉淀的必要条件是QC >Ksp 。因 此要使某物质以沉淀方式从溶液中析出,必 须设法增大有关离子浓度,使其离子浓度幂
的乘积大于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平衡就
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 入适当的沉淀剂。
⑵ BaCrO4的摩尔质量为253g/mol,所以BaCrO4的沉淀量 m=(1.0×10-4-x) ×(200/1000) ×253 ≈ 5.0×10-3g

第九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第九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AmBn(s) mAn+ + nBm-
(三)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控制条件就可以分离不同的离子。如果溶液中同时含有数
种离子,当加入某种试剂时,它可能与溶液中的几种离子都
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离子积Q的数值首先达到溶度积的难 溶电解质先析出沉淀,离子积Q的数值后达到溶度积的就后 析出沉淀。这种先后沉淀的现象,叫做分步沉淀。利用分步 沉淀可以达到分离离子的目的。
M(OH)n(s) Mn+ + nOH若c(Mn+)=1mol /L,则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OH-的最低浓度为:
c(OH ) n K sp ( M (OH ) n )
Mn+沉淀完全(溶液c(Mn+) 10-5mol /L)时,OH-的最低浓度为:
c(OH ) n K sp (M(OH) n ) 10 5
知识窗: 根据沉淀的物理性质,粗略地将沉淀分为晶形沉淀和无定
形沉淀。如果聚集速度大,定向速度小,得到非晶形沉淀;反
之,如果聚集速度小,定向速度大,则得到晶形沉淀。所谓聚 集速度是指由离子聚集成晶核,晶核长大生成沉淀微粒的速度;
定向速度则是指聚集的同时,构晶离子在一定晶格中定向排列
的速度。沉淀的形成经过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
目前用得较广的是生成难溶银盐的反应,例如: Ag+ + Cl- = AgCl Ag+ + SCN- = AgSCN 这种利用生成难溶银盐反应的测定方法称为“银量法”,可以 测定Cl-、Br-、I-、Ag+、CN-、SCN-等离子。
莫尔法 银量法(根据滴定方式、滴定 条件和选用指示剂的不同) 佛尔哈德法 法扬司法
例1:已知BaSO4在298.15K时的溶度积为1.08×10-10,求在该温 度下它的溶解度。 解: 设BaSO4的溶解度(S)为x mol/L在其饱和溶液中存在有下列 平衡: BaSO4 (s) Ba2+ + SO42平衡时浓度(mol/L) x K sp ( BaSO4)= [Ba2+]· c[SO42-]

沉淀反应的应用 课件

沉淀反应的应用 课件

HCO-3
H2CO3
CO2气体的生成和逸出,使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23-浓度不断减小, 平衡向沉淀溶解 的方向移动。
②分别写出用HCl溶解难溶电解质FeS、Al(OH)3、Cu(OH)2的离子方程式 FeS+2H+===Fe2++H2S↑、Al(OH)3+3H+===Al3++3H2O、 Cu(OH)2+2H+===Cu2++2H2O 。
沉淀反应的应用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沉淀的生成
(1)调节pH法
如加入氨水调节pH=4,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铁。
反应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 4

(2)加沉淀剂法
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
HgS等沉淀。反应离子方程式如下:
二、沉淀溶解平衡在工业除杂中的应用 例2 工业制氯化铜时,是将浓盐酸用蒸气加热至80 ℃左右,慢慢加入粗制 氧 化 铜 粉 ( 含 杂 质 氧 化 亚 铁 ) , 充 分 搅 拌 使 之 溶 解 , 反 应 如 下 : CuO + 2HCl===CuCl2+H2O,FeO+2HCl===FeCl2+H2O。已知:pH≥9.6时,Fe2+ 以Fe(OH)2的形式完全沉淀:pH≥6.4时,Cu2+以Cu(OH)2的形式完全沉淀; pH为3~4时,Fe3+以Fe(OH)3的形式完全沉淀。 (1)为除去溶液中的Fe2+,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直接加碱,调整溶液pH≥9.6 B.加纯铜粉,将Fe2+还原出来 C.先将Fe2+氧化成Fe3+,再调整pH到3~4 D.通入硫化氢,使Fe2+直接沉淀
(2)工业上为除去溶液中的Fe2+,常使用NaClO,当溶液中加入NaClO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倾注成平板,凝固后打孔(直径3~5mm )孔中 加入抗原溶液和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置湿盒内 37℃,24~48h 观察孔周围是否出现沉淀环,制作 标准曲线。
结果:沉淀环直径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环
上排为5个不同浓度的参考品;下排为患者血清
单向扩散试验
应用:最常用于补体单一成分及Ig的定量检查
(二)双向扩散试验
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原理: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孔中,两者
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线。
技术要点: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的琼脂糖薄层,凝固
后打孔,孔径为3mm,孔间距在3~5 mm之间,在相 对的孔中加入抗原或抗体,放置湿盒37℃18~24h 后,观察孔周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双向琼脂扩散沉淀线的意义
1.相应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 2.相对浓度的估计
3.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估计
4.抗原性质的分析
5.抗体效价的滴定
6.抗原或抗体纯度的鉴定
四 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分析
优点: 1.加快反应的速度。 2.提高了灵敏度。 3.增加了分辨率。

沉淀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的高度特异性 电泳技术的高分辨 率、快速、微量
-
+
小 结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 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的沉淀现象.根据沉淀反应介质和检 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液体内沉淀试验、凝胶内沉 淀试验和凝胶免疫电泳试验三大基本类型。 免疫浊法度测定为液体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平 板法是一种定量的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电泳技术是 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常见的有对流免疫 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
技术要点:
1.2%巴比妥琼脂 糖约55℃,加入 适量抗血清,混匀 后制板,打孔,孔 内加待测样品,样 品孔放负极侧, 6h后观察琼脂板 上沉淀峰,绘制标 准曲线,求出待测 样品浓度。
火箭免疫电泳示意图 +
火箭免疫电泳图 ①②③④为标准抗原;⑤⑥为标本
(三)免疫电泳
原理:区带电泳+双向扩散
1、将蛋白质抗原在凝胶中电 泳分成肉眼不可见的若干区 带 2、沿电泳方向挖一与之平行 的抗体槽,加入相应抗血清 进行双向扩散 。
二 液相内沉淀试验
(一)环状沉淀试验 一、 环状沉淀试验
•指在液体界面上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界面形成白 色沉淀环 •应用于C反应蛋白(CRP)检测、血迹鉴定、食品 卫生学上鉴定肉的种类等
(二)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在电解质 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 沉淀物。 •方法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三)免疫浊度测定
1. 透射免疫比浊法 通过检测光被吸收、衍射、反射和折射后光线减弱 的变化,来定量抗原抗体复合物。 2. 散射免疫比浊法 通过检测光折射和衍射形成的散射光强度来定量抗 原抗体的复合物。 3. 免疫乳胶比浊法 是以胶乳作为载体对小分子免疫复合物进行微量测 定,进一步提高了免疫浊度测定的灵敏度 。
第九章
第二节 沉淀反应
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 许潘健
目录
重点、难点
一 沉淀反应的特点
二 液体内沉淀试验
三 凝胶内沉淀试验
四 免疫电泳技术
小结
重点难点
• 重点学习并掌握沉淀反应的概念及特点,熟 悉沉淀反应的类型及各类沉淀反应的原理
• 难点:双扩试验沉淀线的位置、形状分析
一 概述:沉淀反应概念、特点和类型
概念: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是指可溶性抗原
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 淀现象,其特性与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相同。
特点:①抗原是分子量较小的可溶性物质;②沉淀
产物主要由抗体组成;③常稀释抗原;④反应结果以
抗原的稀释度判定效价。
类型
一、液相沉淀反应 1、环状沉淀反应 2、絮状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1、单向扩散试验 2、双向扩散试验 三、免疫电泳技术 1、火箭免疫电泳 2、对流免疫电泳 四、免疫浊度分析: 1、免疫透射浊度测定法 2、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 3、免疫散射浊度测定法
三 凝胶内沉淀反应
原理: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
浓度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
当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
(一)单向扩散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形
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技术要点:将抗体混入1%琼脂糖内(50℃),未凝固
-+Leabharlann 结果分析: 无沉淀线出现则表明 无相应的抗原。 沉淀线位于抗原抗体 孔中间,说明两者比 例较适合。 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 方,表示抗体浓度> 抗原,反之,则是抗 体浓度<抗原浓度。
(二)火箭免疫电泳
原理:单向免疫扩散+电泳。
定量检测技术电泳时凝胶中抗体 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向正极 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 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窄,抗原 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 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 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 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 相关。
技术要点:制备琼脂板
打孔,加样于孔内,电 泳2~3mA/cm ,0.5~ 1h后,槽内加入相应抗 血清作双向扩散。
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比例不当,需测抗原抗体最适比
抗血清的的抗体谱 ,混合抗血清的使用 电泳条件直接影响分辨率


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识别与鉴定
免疫电泳示意图
(一)对流免疫电泳
原理:双向扩散
+ 电泳 比双向扩散试验灵 敏度提高8∼16倍
技术要点:制备1.2%巴比妥琼
脂凝胶板,在其上成对打孔,孔 径3mm,孔距6 mm,于阴极侧 孔内加待测血清,阳性侧孔加抗 血清,电泳条件34mA/cm 30min~1h。
通电
蛋白质抗原常 带较强的负电 荷,在电场中 向正极移动 抗体球蛋白 带负电荷较少, 籍电渗作用向 负极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