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
(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0.004 0.4 0.04(二)导入新课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
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2.师:你们笑什么呀?生:小明的身高不对。
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三)探究规律1、出示情景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2023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202X 教师为了使教学更好地合适于学生学习,要很好地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
所写好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熟练、背熟,熟能生巧。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202X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202X最新1一、教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存了一些体会。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第一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
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知道,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肯定为: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视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线段的特点,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视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知道的。
所以清楚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进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1、直观教学法。
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点。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
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进程,才能真正知道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增进摸索,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体会。
3、形象化的教学。
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除法-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除法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 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 除法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讲解:讲解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通过黑板演示和教学卡片辅助教学。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除法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
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除法2. 板书内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除法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本练习:完成练习本上的除法运算题。
2. 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计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除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除法运算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引入引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PPT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将32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环节是学生对除法概念和运算方法形成正确认识的关键。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通过黑板演示和教学卡片辅助教学,详细讲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讲解时,要注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3. 练习练习环节是巩固学生对除法知识掌握的重要步骤。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竖式》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平均分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利用生活实例,如分水果、分糖果等,让学生感受除法的实际意义。
- 20以内的除法计算是本章节的重点,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际情境题,帮助学生将除法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探索交流—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开始时,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分水果、玩具等,引出除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除法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有较为扎实的掌握,但对于除法的认识还相对较新。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计算能力上较为突出,而有的学生则在逻辑思维上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除法竖式,感受数学的魅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基本概念。
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
2.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通过例题,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一些除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与乘法的关系、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除法题目。
2. 提高题: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除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环节。
在本教案中,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组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除法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环节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环节,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示例,向学生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可以借助PPT、黑板等教学工具,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教具进行分组、分配等,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练习环节的组织练习环节是巩固学生对除法知识掌握的重要环节。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10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
(课件出示竹笋)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
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全班一起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二、新授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12÷4=3(4)回忆过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9÷9=( ) 42÷6=( ) 45÷5=( ) 27÷3=( ) 6 4÷8=( ) 36÷4=( )72÷8=( ) 36÷9=( ) 63÷7=( ) 72÷9=( ) 49÷7=( ) 32÷4=( )二、探究新知1、主题图师:老师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遮住价格)看到什么了?预设: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师:出示地球仪的价格,还需要告诉你其余商品的价格吗?比如小熊6元,皮球9元?谁能把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预设:不用知道小熊、皮球的价格。
《认识除法》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除法》數學教案設計
以下是一篇以《认识除法》數學教案設計為主題的文档,主要針對小學生進行教學: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3. 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除法的基本概念: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
2. 简单的除法运算: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
3. 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引入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实验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除法的好奇心,然后介绍除法的基本概念。
2. 新知识讲解:讲解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3. 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老师在一旁指导和纠正错误。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 练习测试:通过练习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反馈交流: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认识除法》數學教案設計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认识除法》示范课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情境图对叙述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小动物被水困岛上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教师出示情境图时一幅一幅的呈现)生:他们的房子被水冲了生:被困的小动物有小鹿、小熊。
师:那谁去救他们呢?(出示第二幅情境图)生:小狮子师:观察图片,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生2: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生3: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水中救援的连环画,提高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合作探索师:有15只小鹿需要救援,每条船最多能救3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小船?你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求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
师:借助学具分一分吧。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呢,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呢?生:每3只小鹿一条船,一共需要5条船。
师: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15÷3 =5,15表示被分的总数,3表示每份的数量,5表示分成的份数。
师:除法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师: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你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求每组几只狮子,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借助学具分一分吧。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呢,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呢?生1: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2只狮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概念的学习内容。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并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对于除法这样的抽象概念,他们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难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本质,能够将除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除法运算。
3.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教学实践活动。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例子,如分水果的场景,引入除法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果要把这些水果分给几个小朋友,应该如何分配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
同时,教师可以用实际物品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除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际的除法运算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纸条、磁铁学具:数字卡片、小棒四、教学过程、激趣引入1、激趣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动手实践一: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③、学生汇报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 8 8 81 72 63 54 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创设情境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案苏教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的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除法的概念、除法算式的构成以及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
2. 能够运用除法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除法意义的理解,除法算式的读写,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除法意义的理解,除法算式的读写,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除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袋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平均分给同学们。
2. 讲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践情景,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3. 学习除法算式:讲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即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4. 除法运算练习:让学生运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如30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份是多少颗?六、板书设计:1. 除法的含义。
2. 除法算式的组成。
3. 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45颗糖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份是多少颗?答案:5颗。
2. 题目:一篇文章有300个字,平均分成6段,每段有多少个字?答案:50个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除法的含义,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除法运算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除法的基本知识。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思考除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平均分食物、分配资源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5篇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5篇(一)教案名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对象: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2.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初步了解除法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工具:小白板、彩色粉笔、物品模型(如小球、玩具等)3. 教具:教案、教具卡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2.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运算符号。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确定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次数。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计算过程和符号(÷)的含义。
Step 3:数学游戏(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
2. 教师发放物品模型(如小球或玩具),让学生用除法来分配这些物品。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分配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
Step 4:应用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教具卡片,上面印有除法算式和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卡片上的题目,并交给教师批改。
3.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讲解。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师强调除法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Step 6:教学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参观超市或商场,观察和体会除法的应用。
2. 学生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制自己的除法应用题目。
3. 学生可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除法的历史和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案、教学设计
-定期组织数学活动,如数学角、数学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入新课。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想要平均分给小明和他的三个朋友。这时,教师提问:“如果小明妈妈买了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乘法来解决除法问题。
2.如何用乘法口诀来辅助除法计算?
3.你还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除法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1.填空题:补充除法算式中缺失的部分,如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除法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乘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除法的学习将更为顺利。然而,由于除法是四则运算中较为抽象的一种,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进行本章节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除法知识。最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运算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除法》|苏教版(2023秋)
此外,在难点解析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乘法口诀的应用还不够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除法运算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举例:通过“分水果”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除法计算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水果。
2.教学难点
-除法算式的理解和书写:学生在初次接触除法算式时,可能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名称和书写顺序。
-举例: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如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和商。
-乘法口诀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举例:通过具体例题,如“8除以2等于4”,引导学生发现“4乘以2等于8”的逆向关系,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除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平均分配东西的情况?”比如分水果、分糖果给朋友们。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除法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培养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如“我们有16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信心。
3.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熟悉了加法和减法运算,对于乘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除法这一新概念的学习既有挑战性也充满兴趣。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此外,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你是如何理解除法的?
-除法与乘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请举例说明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基本计算题、应用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除法口诀手册,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熟练掌握表内除法口诀。
2.实践应用提升:
-设计一道与生活相关的除法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写下解题过程。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对数学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除法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建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除法的意义和运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3.交流讨论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生日会”引入除法概念。
小明邀请了5个同学,一共有6个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解释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除法的实际操作,如用小棒进行分堆,或者用计算器进行除法运算。
小学二年级除法初步认识课程教案
小学二年级除法初步认识课程教案:
1、认识除法、掌握小学二年级除法概念。
2、能较准确地完成小学二年级除法题目。
二、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小学二年级除法的概念。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除法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以便学生能够较快地解决小学二年级除法题目。
2、让学生熟练掌握除法运算步骤,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教学课程:
第一节:除法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1、什么是除法?
2、如何使用除法运算符号进行数学运算?
3、了解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的认识
1、让学生了解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的定义及相关规定。
2、训练学生使用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进行运算。
第三节:小学二年级除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及策略
1、如何有效地处理除法运算中的数字?
2、如何使用小学二年级除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及策略?
第四节:小学二年级除法实战演练
1、讲解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实例。
2、训练学生应用小学二年级除法进行运算。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以生动的故事引出除法概念。
2、用有趣的方法来让孩子理解除法公式的定义和相关规定。
3、采取以案例分析为上课方式,同时让学生活学活用。
4、结合个案分析、游戏比赛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六、教学要求:
1、让学生能够理解如何使用除法运算符号进行数学运算。
2、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使用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进行运算。
3、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的意思,灵活地运用小学二年级除法进行运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4《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4《认识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除法》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4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除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运算。
但是,对于除法这个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运算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实例和图片。
2.准备除法运算的练习题和答案。
3.准备分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来引入除法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片上有10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有2个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个过程中除法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教师提供相关的题目和答案。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
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
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