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实词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整理(部编版七年级)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整理(部编版七年级)

《观沧海》曹操1.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2.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 山岛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 夕阳西.下:名词作状语,向西。

2. 断肠..: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人在天涯《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1.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刘义庆1.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2. 太丘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3.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4.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委,舍弃。

去,离开。

6. 友人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7. 下车引之:拉,牵拉。

8.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温习。

2.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6.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0.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11.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1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通假字:“得”、“与”——本字:
“德”、“欤”)
通假字三种形式
①同音通假。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②音近通假。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 ③音变通假。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 “悦”,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
无冻馁之患矣 患 生于忧患 名词,忧患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不为也
名词,祸患,灾难
一词多义整理
益慕圣贤之道 名词,学说
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动词,讲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一词多义整理
并自为其名 自以为不如
代词,自已
自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介词,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如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词多义整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 皆朝于齐
朝见、拜见
朝晖夕阴 朝辞白帝彩云间 早晨
一词多义整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实情
野芳发而幽香
发 征于色,发于声
出发 开(花) 表现、显露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苍颜白发
头发
一词多义整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固 固以怪之矣
本来
吾义固不杀人 本来,引申为坚决
一词多义整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实词及例句集录一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实词及例句集录一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实词及例句集录一(一)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集录重点实词例句意思1.习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那么?〕复习,复习2.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那么?〕生气,发怒3.罔学而不思那么罔。

〔?〈论语〉十那么?〕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殆思而不学那么殆。

〔?〈论语〉十那么?〕有害5.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那么?〕真诚,老实6.闻村中闻有此人。

〔?桃花源记?〕听说7.长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增长,振作8.襄夏水襄陵。

〔?三峡?〕上9.疾不以疾也。

〔?三峡?〕快10.调调素琴。

〔?陋室铭?〕调弄,这里指弹〔琴〕11.濯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洗涤12.宜宜乎众矣。

〔?爱莲说?〕应当13.拂行拂〔fú〕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违犯14.恒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常15.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现16.入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17.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18.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个人专有19.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虚报20.鼓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击鼓进军21.驰公将驰之。

〔?曹刿论战?〕驱车〔追赶〕22.辙下视其辙。

〔?曹刿论战?〕车轮轧出的痕迹23.轼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24.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战胜25.盈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6.靡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倒下27.讽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奉劝28.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奉劝,使之改正错误29.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偏爱30.孰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

文言文要想拿满分,这180个初中常用文言实词必须掌握,希望大家能根据它们在语句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记住,并在考试的时候派上用场。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战者请从(a 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
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实在,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旦辞爷娘去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讲述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
兵器,武器
锐兵刃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
兵甲已足
(《出师表》)

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和,同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三)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中考文言文180个文言实词总汇

中考文言文180个文言实词总汇

中考文言文180个实词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共38个)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共38个)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一、期1.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2.时间,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龟虽寿》)3.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4.希望,期望。

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译文:期望得到些财物罢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译文:一来饮酒就要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期望秋风回,一扫无余孽。

(《秋蝇》)译文:期望秋风回来,把余孽一扫而光。

5.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jī nián,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期月(jī yuè,一个月)守也。

(《中庸》)译文: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二、去1.已经过去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2.离开。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秋草独寻人去后。

(《长沙过贾谊宅》)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有孙母未去。

(《石壕吏》)一狼径去。

(《狼》)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久而不去。

(《卖油翁》)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表示趋向,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朝天子·咏喇叭》)4.消失,逝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中考文言文复习必记的150个常用的实词

中考文言文复习必记的150个常用的实词

中考文言文复习必记的150个常用的实词中考文言文复习必记的150个常用的实词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笔者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以上实词未必都会成为中考加点词解释的命题范围,但却都是教材中反复出现,并在课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实词,要想真正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这些实词是必不可少的。

同学们在学习以上文言实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对字词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5年中考试题中的“全”、“徙”、“去”,它们的释义分别为“完整”、“移动”、“离开”,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迁移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妨参考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读本》,该书每篇短文后所附的“小辞典”很好地阐释了常见实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在古汉语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又比如,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即一个汉字为一个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中考文言文150个实词

中考文言文150个实词
53

①明亮
43

①在一起
②透明
②全,都
③清楚[补]明媚
53

④明确,分明[补]明白地
63

②请让我做某事
⑤明白,懂得[补]下一个
64

①穷尽
54

①名字
②走完
②名称
③尽头
③命名
65

①寻求
④名声
②要求,需求,谋求,追求
⑤著名的
③探求
55

①命令[补]使命、生命
66

①拿
②教导[补]任命、规律
②索取
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29

①独占
142
其实
它的果实
②专一
143
阡陌
田间小路
130

①遍及
144
亲戚
亲属
131

①逃跑
145
驱驰
奔走效劳
②奔向
146
问津
探访
132

①脚
147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②足够,充足,满足
148
牺牲
指猪、牛、羊等祭品
③值得
149
鸿儒
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133

①士兵
150
白丁
平民,此指无学问的人
序号
例词
词义
序号
例词
词义
1

①靠近
④应当
②相比
⑤面对
③等到
⑥当作
2

①边疆
10

①道路
②目光短浅

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中考文言文实词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1、比① 比,《说文》“密也”。

本义,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 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

③ 比较、比拟。

④ 及,等到。

⑤ 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

(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 见识浅陋。

(庸俗,浅陋。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 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 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⑤ 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⑥ 比较:鄙;敝3、兵① 兵,《说文》“械也”。

军械、武器。

(本义,兵器、武器。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 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③ 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

兵力(作战能力)4、病① 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 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 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5、察 C① 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 “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 举荐。

④ “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 “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通达;贯通。

)② “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

(深透;透彻。

)② 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

(日光下彻;穿透)7、乘①“乘,升也”。

登车、坐车。

② 引申:驾车、驭马。

③ “乘”,趁着,引申:冒着。

④ 欺凌,欺压。

⑤ 追逐⑥ 计量,计算。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着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四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错误!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4. 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5. 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6. 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7. 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焉作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

中考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

中考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

中考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1.爱ài“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ā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è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ī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bè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通“背”,违背,背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
重点难点突破
1:精读课本内的经典篇章
2分门别类归纳文言知识树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同义词 多音词)
3: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惟吾德馨
予谓菊 余闻之也久 仆岂敢有私怨哉
表示第一人称“我” 寡人无疾
臣本布衣 孤之有孔明
不欺朕 孰谓汝多知乎 子何恃而往 卿太重 更若役,复若赋
表示第二人称“你”
尔安敢轻吾射 君之病在肌肤 非公不能定
表示“说”“告 诉”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孔子云 数言欲亡 贫者语于富者曰
皆叹惋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表示“全,都”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举国上下
群响毕绝
故逐之
表示“所以” 是故所欲有胜于生者
是以谓之“文”也
表示连词“于是, 就”
3道 道阻且长 (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4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则有去国怀乡 (离开)
去死肌 (去除)
5绝
群响毕绝(全,都) 以为妙绝 (极点)
韦编三绝(断)
6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有仙则名 (出名) 名之者谁 (命名) 并自为其名(名字)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表示“多次” 屡, 数
表示代词“这”此, 斯, 尔, 是, 然, 许
一词多义归纳(之一)
顾野有麦场 (看,回头看)
妻跪问其故 (原因)
故逐之 (所以)
2顾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1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意)
三顾茅庐 (拜访)
温故而知新 (旧的)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公然抱茅入竹去(趋动词)
及日中则如盘盂 饮少辄醉 遂与外人间隔 得钱千五百,乃去
宋伯因复担鬼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表示“多次”
又数刀毙之
表示否定词“不,没 有”
时人莫之许也 非公不能定
勿以恶小而为之 弗古 河曲智叟亡以应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之谓失其本心 登斯楼也
居是州,恒惴栗
表示代词“这,这样”问渠那得清如许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卒于鲁也传之(终于)
7易 易之以百金 (交换)
不易一字 (改变)
8卒
生卒不详 (死) 卒买鱼烹食 (士兵)
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10或 9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赠予)
得遗金一饼 (遗失)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杂然相许 (赞同,答应) 潭中鱼可百许头 (左右)
11许 时人莫之许也 (赞同) 12因
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定伯因复担鬼也 (于是) 罔不因势象形 (根据) 因不喜人唾 (因为)
拓展学习 王勃传(节选)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
遍请客,莫敢当,至勃,凡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 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 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大宴( 摆宴席 )
遣吏( 派

语益奇( 更加 ) 二:请口译全文
因 出纸笔( 于是

辄报( 就,于是)
不易一字( 改变

问君何能尔
同义词归纳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仆(谦称),寡人,朕,孤,臣 第二人称“你”汝,子,君,卿,若, 尔, 公, 公等 表示“说”“告诉曰”, 道, 语 , 云, 言, 谓 对曰 表示“全,都” 皆, 悉, 咸, 具, 一, 举, 毕
表示“所以” 故, 是故, 是以 表示连词“于是,就”则, 辄, 遂, 乃, 因 表示否定“不,没有”莫, 勿, 非, 弗, 亡, 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