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一> 中国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来源
在中国,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于老挝的傣族Thai Lue为同一分支,是泰民族(Thai,泰国主体民族)的一个分支,语言、文化和习俗与泰国和老挝主体民族接近。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地区,人口115万余人。主要聚居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县,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县。
泰国目前人口约5885万人,其中以傣族为主。泰国人民曾经历多次的民族迁徙,据推测他们的祖先居住于印尼等南洋群岛,后来渡海到中国南部和西南沿海区,再迁移到泰国北部,于13世纪建立最早的泰国王朝。
根据泰人迁移的历史来看,是傣族由中国南部,沿着肥沃的河谷向南迁移:由中国南部的红河谷到布拉玛普得拉河谷(雅鲁藏布江下游),到湄公河谷等。而13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族的压迫下血度往南迁徒。傣族在迁移的过程里,不断地与当地的民族融合,包括蒙—高棉族(Mon-Khmers)族、藏—缅族等。根据目前出土的资料显示,傣族能够和平地与当地民族融合、吸收当地文化,可能是因为迁往的地区已有少数傣族定居,所以他们容易以合作而非武力的形式与当地人民相处。
<二> 中国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的传统服饰
中国: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傣族女子的服饰深合东方女子的秀美窈窕之姿,据人体流线设计,将女子的窈窕之姿勾勒出来,着之秀美窈窕。傣族女子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傣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不及腰部,少许背脊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生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
还用席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配饰。妇女的首饰和配饰有银耳坠、项圈、腰带、手镯和金银珠宝制成的“凤冠”等,也有佩戴翡翠、玉石、玛瑙和玻璃制品。
泰国:
泰国人的服装,总的来说比较朴素,在乡村多以民族服装为主。
泰族男子的传统民族服装叫“绊尾幔”纱笼和“帕农”纱笼。帕农是一种用布缠裹要和双腿的服装。绊尾幔是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包缠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穿上以后,很像我国的灯笼裤。由于纱笼下摆较宽,穿着舒适凉爽,因此它是泰国平民中流传最长久的传统服装之一。
女筒裙是泰国女子下装。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穿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穿时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向相反方向完成。
泰国人喜欢红、黄色,禁忌褐色。习惯用颜色表示不同日期:星期日为红色,星期一黄色,星期二为粉红色,星期三为绿色,星期四为橙色,星期五为淡蓝色,星期六为紫红色。过去白色用于丧事,现在改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