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设计(精品)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doc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4、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
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
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三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
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
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
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
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
卡尔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
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
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
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
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
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
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
同学们,这仅仅是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 吗?这还是一份什么样的实验报告?
出示课件:
抓重点词、句子, 理解文章内 容。 牢牢抓住对关键词句的解读, 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采用 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对 话中交流思想, 在交流中理解 文本, 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 渲染课 堂气氛, 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 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
上……但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引读。
助语言的品味朗读来实现, 学
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施密特博 生的内心对什么是顽强, 什么
士第一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记录的?怎样记 是勇于献身、什么是无私奉献都
录的?
有了自己的体验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
写照, 造福人类就是这份实验报告的价值所
在, 板书: 勇于献身 造福人类
一辈子钟情于科学实验, 无怨无悔的施
密特博士,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五个小时,
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只是像往常一样把临
终前每分每秒的感受详尽地写下来。投影出示
句子:“……像往常一样认真, 仔细。”
这次的实验真的像往常一样吗?
三、情感升华 拓展延伸
这是一份特殊的实验报告 这是一份珍贵的实验报告 这是一份有价值的实验报告 这是一份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报告 这是一份体现科学家勇于献身的实验报告
勇于牺牲是施密特博士崇高精神的真实
基调, 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 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引领他 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 激 活形象思维, 促进平等对话, 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 着, 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第 二次,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记录的?怎样记录 的?
四年级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习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4.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 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如“巴斯德”、“疫苗”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疫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疫苗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产生整体感知。
3. 精讲细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科学家们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认同程度,通过作业、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的理解程度,通过写作练习、作文评语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的文本,以及相关的科学家资料、疫苗知识资料。
2.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图片和资料。
3.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时所需的小组活动指导材料。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疫苗生产车间、实验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血染的实验报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进行导入。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划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讲解与展示: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科普书籍,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理解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中科学家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2)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感受科学家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
2. 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
3. 科学家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样本、实验试剂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实验主题和目的。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3. 合作交流(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实验操作(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血液样本,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的过程。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会。
6.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交流的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年级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教学难点:(2)血液成分的识别和功能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采用“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血液样本、染色剂等。
2. 教学课件:关于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发学生对血液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简要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血液样本进行观察。
(2)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尝试解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4. 教师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确认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5. 实践操作(1)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讲解,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血液成分和功能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血液的其它相关知识,如血型、输血等。
2. 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加深对血液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和科学原理。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实验器材图片。
4.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实验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3. 讨论交流:(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
4.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模拟课文中的实验过程。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3)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科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生理实验的研究成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巴甫洛夫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理学术语的理解。
(2)对科学家巴甫洛夫精神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哪个部分?大家能简要复述一下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提到的生理学术语。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理学术语,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等。
(2)讲解科学家巴甫洛夫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他取得的成果。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科学家巴甫洛夫进行实验的精神品质,如敬业、勇于探索等。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5.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科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实验过程及成果。
2.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3.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精选教案第一章:《血染的实验报告》课文解读1.1 课文背景介绍简介《血染的实验报告》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课文内容梳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炼核心知识点。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1.3 课文重点词汇与句型列出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解释词义,举例用法。
分析课文的特殊句型,讲解语法特点及运用。
第二章:课堂互动与讨论2.1 课堂提问设计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小组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第三章:课文深入分析3.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分析课文的深层含义。
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情感态度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创意写作与表达4.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评和自评。
引导学生关注彼此的写作优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回顾学生的学习表现。
强调学生的学习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5.2 课后拓展活动设计课后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游戏6.1 互动游戏设计设计与课文相关的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巩固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2 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七章:多元化评价与反馈7.1 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引言: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能够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针对血染实验报告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在实验报告的开头,学生应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对于血染实验,目的可以是观察和分析血液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原理部分可以涉及血液的组成、细胞的分类和特征等相关知识。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接下来,学生需要详细描述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和实验步骤。
在血染实验中,材料可能包括显微镜、玻璃片、染液等。
实验步骤可以分为血液制备、染色和观察等几个部分,学生应清晰地描述每一步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学生需要展示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科学分析。
对于血染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类型,他们的形态和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学生应该记录下每种细胞的特征,并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四、实验误差与改进实验误差是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需要识别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例如,血染实验中可能出现细胞计数不准确、染色不均匀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改进染色方法等来减少误差。
五、实验结论与拓展实验结论应是对实验结果和分析的总结和归纳。
在血染实验中,学生可以总结不同细胞类型的特征和功能,并说明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拓展实验内容。
六、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最后,学生需要遵循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包括格式、语言和结构等方面。
实验报告应具有清晰的标题、简洁明了的段落和逻辑有序的结构。
学生应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并在报告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结语:通过血染实验报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血染的实验报告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卡尔·施密特博士的生平事迹和实验过程。
- 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
- 认识生字,正确书写指定生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人类健康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 学习卡尔·施密特博士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教学难点:- 理解“透、盘、吐、蜷、抬”等动词的运用。
- 准确把握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相关图片、课文原文等。
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观看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但是很多人为了他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芝加哥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看看他是何以生命为代价完成那份——血染的实验报告。
2. 播放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毒蛇的毒性如此强烈,人们应该如何应对?(二)新课导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卡尔·施密特博士的生平事迹和实验过程。
2. 学生汇报阅读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三)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透、盘、吐、蜷、抬”等动词的运用,体会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2. 学生小组讨论:卡尔·施密特博士为什么会被毒蛇咬伤?他为什么要以生命为代价完成这次实验?3.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四)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卡尔·施密特博士的行为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实验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3. 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出课文主题。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3.理解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理解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3.理解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2.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教具:课件、黑板、笔、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提问:你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什么作用?2.引入课题:“血染的实验报告”这篇文章是一个实验报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讲解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1.展示实验报告样本,通过样本分析讲解实验报告的结构:标题、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2.介绍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实验报告要遵循客观性、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规范性等规则和原则。
探究科学实验的重要性1.提问:科学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是什么?2.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探究新知识、验证科学理论、促进科技进步等。
探究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的重要性1.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诚实守信;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证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对于讨论结果给予评价和强调。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且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
2.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了多个环节,提供了多个思维维度引导学生探究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道德和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寓教于乐,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 【完整版】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进入情境——让心沉浸文本中1.(播放毒蛇的录像画面)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2.请孩子们请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出示课件)这条蛇是什么样的你是通过哪些词语和句子看出来的师:这么凶猛的毒蛇蛇咬伤卡尔·施密特博士后,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
师:能具体地描述实验室的情形吗4.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卡尔·施密特博士被蛇咬伤后的情景(第3、4、5自然段)二、重点研读——读中感悟1.指名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课文里。
2.探究问题:(1)这次实验像往常一样吗(2)卡尔·施密特博士在哪些方面“像往常一样”(3)为什么在不像“往常一样”的实验室里,卡尔·施密特博士会“像往常一样”做实验3.学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小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4.汇报。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卡尔·施密特博士的痛苦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呈现表现卡尔·施密特博士痛苦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这三个句子,在读中去感悟,让心随文本飞扬。
三、延伸表达——让心借言语宣泄师:尽管我们是那么的舍不得,博士还是离开了我们,(呈现卡尔·施密特博士墓碑图片)如今,当我们凝望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会说些什么呢生:卡尔·施密特博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是的,我们不会忘记您-----卡尔·施密特博士!师:更不会忘记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完成的——生:血染的实验报告(板书课题)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位英雄吧!卡尔·施密特博士只是千千万万个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科学实验过程,理解“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实验现象。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科学实验过程,理解“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科学实验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科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 课堂讲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含义。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进行相关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生字词的学习是否扎实?3. 学生对科学实验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七、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成果。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课文背景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学习心得,共同解决生字词的学习难点。
4.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课文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血染的实验报告”的含义。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实验的小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相关实验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实验报告的特点,分析课文结构。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探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三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贡献的伟大精神。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⑴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领会老科学家那无私贡献的伟大精神。
⑵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精确运用。
教学准备: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醒课习题。
⑴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
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⑵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⑶齐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显露出令人恐怖的凶光。
”⑷如许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
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规定,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机密。
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⑵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习题。
⑶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三、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⑴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练习默读,做到不作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
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
思考:课文哪几段详细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⑵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激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
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
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丢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
卡尔•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
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分明中蛇毒了。
⑶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噪音花岗石蜷捐躯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
(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
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
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
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
(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
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
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
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
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
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