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
济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从
近十年来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关于
经济合作方面来看,
现在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强。中韩经贸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摸索建立中韩FTA,这将会
成为巩固两国之间互
补性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
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分析中韩FTA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四个
部分,第一部分梳理
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两国的投资发展情况;第二
部分介绍了中韩经贸
合作的主要动力;第三部分总结了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
做了预测;第四部分
叙述了中韩FTA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中韩FTA的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中韩FTA;前景
韩国和中国的正式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8月两国建交正常化以后开始的。此后,在短短的
12年间中国成为超出美
国和日本的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如今,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韩国
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
国。尤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市场和东亚产业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纽带,
这使韩国和中国之间
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可是,未来韩中企业之间对中国投资的剧增而引起的韩国制造业
产生共同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最近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大潮流中,也在多方面谈及到中韩FTA的可能性。这是继EU、NAFTA以
后在东亚地区也形成的适应其地区的经济共同体浪潮。
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
1.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
与中国的交易在建交之前的1991年仅为44亿美元,从中韩建交后呈现出快速的增长。1992—2003年对中国的交
易以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这将超出同一时期韩国整体交易增加9.2%的两倍以上。其结果,1992年64亿美元
的交易额到2003年已达到57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9倍。尤其是出口率在同一时期年平均
增长26.7%,超出韩国同
一期整个出口增长8.6%的3倍以上,2002年以后每年的平均出口增长率都在30%-40%。
在贸易收支方面,韩国从1993年起到2003年对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累计达到503亿美元。
顺差的规模也在不断增
加,中方统计表明2003年包括经由香港出口的对中国的顺差规模已超过了200亿美元。另
一方面,中国在韩国的
整个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了。中国自2001年超过了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03年韩国出口到中国
的产品达到351亿美元,超出了一直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的对美国的出口额(342亿美元)。2004年,包括进出口
在内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对中国的交易额达到570亿美元,中国也由此在包括进口和出口的整
个交易规模中巩固了
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2.两国投资的发展情况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在建交以后有了飞速增长。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进入到20世纪
30年代正式开始的。到
20世纪80年代为止,韩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除了资源开发等部分领域外,海外投
资不算活跃。到了20世
纪80年代末,以繁盛期为契机才正式开始。1988年仅为171次2亿美元规模的海外投资到1989年增加到5.73亿美元
,至1990年变为340次9.59亿美元,增加了2倍左右。
就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的原因而言,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规化的时期与中国建交的时期
相一致,同时20世纪
90年代末韩国制造产业的工资有了大幅度上涨而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起到了重
要作用。随着韩国对中
国投资的剧增,中国在韩国的主要投资对象国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以投资额为基准,中
国从2002年起成为韩
国第一投资对象国。
二、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
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两国的地理邻接
性,基于两国产业互补性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形成等造成的。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3年期间以年平均9.4%的速度得到了增长。其结果,中
国的GDP增长达到了
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10倍的规模。中国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的这种增长会持续到相当长
的时间。由投资银行
Goldman Sachs预测: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下去,到2010年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到2020年将超越日
本,成为世界第二,而到2041年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中国是人均GDP
为1,000美元左右的发
展中国家,目前还未开发的资源很多,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
长成为中韩两国加强
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
2.地理邻接性
在地理位置上,韩国又是离中国经济增长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国家。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是离韩国最
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韩国具有最能利用好中国市场提供机遇的地理优势。实际上,从汉城到北京的距离是
962km,到上海仅为872km。而中国境内的北京和上海的距离则是1,067km。
因此,韩国在物流上所需的费用或时间比中国境内的运输反而具有更有利的条件。从中韩之间的人力,物力的
交流现况看,两国间集装箱的运输量由1996年的6.13TEU增加到2000年10.87TEU。
3.产业的互补性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韩国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开放所提供的机会,除了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中韩两国产业方面存
在着互补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起外资,培育了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是主要利用中国低工资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可是,单靠中国自身产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或零部件是有限的。为了更多供应出口产品所
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有必要培育半导体,机械,钢铁,化学领域方面的产业,而培育这些产业需要投入大规模
的成本。同时还需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可是中国的金融机关把贷款的
相当部分用在支援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上,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停滞不前。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得不
从国外购买出口用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
与此相反,韩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具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重要产品的经验,并且大规模培养
了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电子产业,机械产业,钢铁产业,化学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可是,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资上涨等因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在韩国难以确保竞争力,很多企业停止了生产或
者转移到了国外。由此,供应给这些产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新的市场。
因此,韩国和中国之间早就形成了由韩国供应中国出口产业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结构。2007年,韩国出口到中
国的主要产品有电脑(零部件)、无线通讯机器、钢材、合成树脂、石油产品、半导体、光学机器、汽车零部件
,石油化学原材料等。其中,能够当作消费材料的有手机之类的,韩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是零部件和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