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用药简介及其使用法则
脏腑用药规律
脏腑用药规律一:肝脏1:补肝:柔肝养血:当归,熟地、白芍,首乌,枸杞,怀牛膝,鸡血藤,阿胶、大枣,木瓜。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首乌、女贞,杜仲,阿胶,白芍,沙苑子,鳖甲,乌梅。
补肝气:黄芪。
温肝寒:吴萸,肉桂,小茴,仙灵脾,荔枝核,丛蓉,川椒。
2:泻肝: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川连,黄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疏肝气: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川楝、木香、元胡、苏梗、白蒺黎。
3: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白蒺藜,川楝,天麻,勾藤。
(2),潜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公,地龙,蝉蜕。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复花,苏梗。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二:胆补:温胆:酸枣仁,生地,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泻: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栀子,青蒿,川连。
利胆:茵陈、栀子、郁金、芒硝、金钱草。
三:心:补:养心阴(血):柏子仁,枣仁了黄,元肉,丹参,麦冬,当归。
安心神: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当归、熟地、麦冬、玉竹、龙骨、磁石、代赭石。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太子参、黄芪,党参,茯神,远志,五味子,炙甘草。
泻: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冰片、苏合香。
四:小肠:温小肠:(同温脾阳药)。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化石,赤小豆,苦参,赤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五:脾:补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升麻,葛根,苡仁,莲子。
【五脏用药准则】1、心脏:心为阳中之阳,...
【五脏用药准则】1、心脏:心为阳中之阳,...【五脏用药准则】1、心脏:心为阳中之阳,可用大苦大寒,以清心火;心气不足,加党参、茯神、菖蒲。
心病宜用咸味药柔缓;五味子收心缓;芒硝软心(心需柔缓);泽泻补心;黄芪、甘草、人参缓心;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
2、肺脏:肺病宜用酸味药收敛;黄芩泻肺气上逆;白芍敛肺(收敛忌耗散),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黄芩泻肺火,又泻大肠火;肺为阳中之阴,宜照顾其阴部分,可用养阴生津药退热。
肺气不足加天冬、麦冬、五味子。
3、心肺同为阳脏:心有热可影响肺,肺有热,可影响到心,可兼用清心药,帮助退除。
如黄连、连翘、竹叶心等。
肝和心包二经病: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心和肾二经病:用知母;脾和肺二经病用白芍。
4、脾脏:脾病宜用甘味药和缓;白术燥脾湿;甘草缓(温厚和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石膏泻胃火;脾气不足加白术、白芍、益智仁。
5、胃和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在下用石膏;胆和三焦病,在上用柴胡,在下用青皮;胆气不足,加细辛、枣仁、地榆;柴胡泻三焦火,必佐黄芩。
6、肝脏:肝病宜用辛味药疏解,用甘草缓肝急;川芎散(舒散)肝;细辛补(顺其性)肝;白芍泻(逆其性)肝(火);柴胡泻肝火,必佐黄连;(泻胆火亦同);柴胡解表退热量宜大,疏肝解郁量适中,升阳举陷量宜轻;肝气不足,加天麻、川芎。
风中六腑:手足不遂,先发其表,羌活、防风为君,随证加药,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独活之类随经用之;胃脘痛,寒加草豆蔻,吴茱萸;茎中刺痛,加生甘草梢。
7、肾脏:肾病宜用苦味药坚实;黄柏知母润肾燥;知母坚肾,黄柏补肾,泽泻泻肾。
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
8、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母。
诸咳五味子为君:痰用半夏,喘用阿胶;虚热有汗用黄芪地骨皮知母;虚热无汗用丹皮、地骨皮;一切血痛,活血补血,凉血破血,止血。
中医五脏六腑用药规律
中医五脏六腑用药规律为何一个人会有湿气?小便不畅会和肺有关?怎么识别肾虚?人体的五脏六腑关系千丝万缕,又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要怎样去养护好它们呢?中医教你五脏六腑怎么养。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五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六腑是指空心的器官,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六腑各自功能】1、五脏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2、六腑功能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中医五脏怎么养】1、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多吃蔬菜等绿色食物。
2、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3、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
各脏腑用药规律
各脏腑用药规律概述引起脏腑虚损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环境恶化,饮食起居失常,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过度等种种因素,都会造成人体气血虚亏,脏腑虚损而功能(真气)不足,免疫力下降等。
补益脏腑虚损必须要平衡脏腑阴阳,因为脏腑与脏腑之间,它们有相互资生,又有相互制约的特点,如水(肾)生木(肝),用药补肾而可益肝。
木(肝)克土(脾胃),用药补脾平肝来平衡二脏。
如脏腑湿热,用寒凉燥湿药来平衡等等。
如脏腑虚损长期不能补益、修复,脏腑阴阳不能平衡,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所以补益、修复脏腑虚损,平衡脏腑阴阳,恢复脏腑功能才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保证。
补益脏腑虚损和平衡脏腑阴阳的中药有很多,但是要注意中药性味、入经、温补、凉补、清热、解毒、活血去瘀、去痰湿等各种药,根据脏腑病情需要,合理用药,来治疗各种不同病症。
以下简单介绍各脏腑用药规律。
补益、修复脏腑虚损(功能)用药规律一、肝养肝药;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鸡血屯、大枣、木瓜等。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沙蒺藜、鳖甲、白芍、乌梅等。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仙灵脾、荔枝核、肉苁蓉、川椒。
二、胆补胆;酸枣仁、地黄、山萸肉、陈皮、半夏、干姜、生姜、当归、五味子等。
三、心补心血(阴)、安心神,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屯、合欢花等。
助心阳;桂枝、肉归、附子、薤白、干姜等。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等。
四、小肠温小肠;同温脾胃药。
五、脾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葛根、薏苡仁、莲子等。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豆蔻、草豆蔻、益智仁等。
养脾阴;山药、黄精、欠实、白芍、蜂蜜、大枣等。
六、胃温胃阳;同温脾阳。
益胃阴;石胡、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七、肺滋肺阴;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阿胶、百合、川贝母、石斛、花粉、玉竹、黄精等。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一、心(五行属火)实症:辩症分型1、心火亢盛(主症):舌碎、尖红、心烦、口渴失眠、脉数(治法):清心泻火;(用药)黄连栀子连翘木通竹叶莲子心牛黄灯心草。
2、心血淤阻(主症):心前区痛,心悸不宁,舌暗红或有紫斑、(治法):活血化淤(用药):丹参桂枝藏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炒当归降香毛冬青五灵脂山楂参三七郁金。
3、痰蒙心窍(主症):意识不清或神志错乱(治法):豁痰开窍(用药):郁金牛黄菖蒲远志麝香冰片苏合香。
虚症:辩症分型1、心气虚(主症):心寂、气短、自汗、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脉虚(治法):补益心气(用药):人参党参黄芪孩儿参炙甘草茯苓淮小麦。
2、心阳虚(主症):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暗,面色苍白;脉细弱(治法):温通心阳(用药):附子人参干姜肉桂桂枝薤白。
3、心阴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心烦舌质红脉细数(治法):育阴宁神(用药):生熟地白芍阿胶枸杞子麦冬柏子仁龟板。
4、心血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舌质淡脉细(治法)养血安神(用药):当归熟地酸枣仁阿胶柏子仁丹参制首乌龙眼肉桑椹子夜交藤。
二、肝(五行属木)辩证分型:实症1、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绿萼梅霎罗子川楝子橘叶玫瑰花白蒺藜墙微花八月扎。
2、肝火上炎(主症):面红目赤、性情急燥、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肝泻火(用药):龙胆草黄连胡黄连栀子丹皮夏枯草青厢子密蒙花芦荟青黛决明子。
3、肝阳上亢(主症):头痛弦晕,烦燥易怒、脉弦有力、舌红(治法):平肝潜阳(用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白芍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玳瑁羚羊角。
4、肝风内动(主症):抽搐、震颤(治法):息风镇痉(用药):全蝎蜈公地龙僵蚕天麻山羊角钩藤玳瑁。
5、寒凝气滞(主症):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肿大下坠(治法):暖肝散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乌药橘核荔枝核。
6、肝血虚(主症):眩晕、眼花、失眠或闭经,经少,舌淡,脉细(治法):补肝血(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阿胶枸杞子黑芝麻酸枣仁。
史上最全的中药脏腑用药规律
史上最全的中药脏腑用药规律杏林讲坛Official Account中药脏腑用药规律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会涉及到的考点,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分类记忆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二,肝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苁蓉。
4、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栀子,芒硝,西瓜,绿豆。
治疗杂病五脏虚证的用药法则
治疗杂病五脏虚证的用药法则
原创行一安正醫道 2022-01-02 17:35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
经曰:勿虚虚,勿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医圣张仲景以肝体用皆虚为例,给出了治疗的用药法则:用酸味补肝之体,用苦味补心之体以助肝体,用甘味补脾之体以强肝之用。
其中强肝升发之用是通过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达成的:甘强脾,脾为土,土强则水弱,水弱则火强,火强则金弱,金弱则木强,木强则肝气盛。
以此推论,五脏体用皆虚的用药法则为:
肝———酸苦甘
心———苦甘辛
脾———甘辛咸
肺———辛咸酸
肾———咸酸苦
从此图可以看出,
甘益肝之升,强脾运,助心血;
辛益心之散,润肺燥,助脾运;
咸益脾之运,软肾坚,祛肺滞;
酸益肺之降,补肝阴,助肾阴;
苦益肾之藏,补心血,助肝血;喜甘辛者偏阴,喜酸苦者偏阳,喜咸者偏瘀。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辅行诀是针对中药药材的使用方法和配伍规律的总结,其中五脏用药法要是辅行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用药法要指的是,中药治疗某个脏腑疾病时所选用的药物,要符合该脏腑的性质和特点,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五脏用药法要的内容。
一、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管血脉,它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身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药的配伍中,治疗心脏疾病时,根据心的特点,要选用有镇静作用、有助于心脏机能正常化的药物,如黄芩、丹参、当归等药材。
此外,治疗心脏疾病还要加入一些具有醒脾开胃作用的药材,如炙甘草、茯苓、砂仁等。
二、肝肝主疏泄,经常受到外界环境和情绪的影响。
治疗肝病时要根据肝的特点,选用具有舒肝理气、滋养肝血的草药,如柴胡、枸杞子、当归等药材。
肝的疾病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配伍中需要加入调节情绪的药物,如酸枣仁、益智仁、丹参等。
三、脾脾主运化,脾虚易引起胃肠病,如脾虚泄泻。
因此,治疗脾病时要选用具有健脾益胃、调和脾胃功能的药物,如苍术、白术、炒芡实等。
此外,脾病常常有气虚的症状,需要加入具有补气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山药等。
四、肺肺主呼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要选用具有清肺化痰、润肺降火的药物,如麦冬、百合、银翘、桑叶等。
除此之外,肺的疾病与气血有关,配伍中需要加入一些滋养气血的药材,如人参、当归、枸杞子等。
五、肾肾主水液,治疗肾病时要选用具有滋肾补精、固本强壮的药物,如淫羊藿、杜仲、肉桂等。
肾的疾病与阳虚有关,因此需要加入具有温阳补肾作用的药物,如巴戟、紫河车、肉苁蓉等。
总之,五脏用药法要是中药配伍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搭配,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对于治疗各种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1》心经用药歌: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冬养心阴,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安心神,通窍菖蒲苏合香,豁痰牛黄竹沥临,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与丹参。
2》肝经用药歌:羚角钩丁熄肝风,镇肝赭石与决明,龙胆芦荟泻肝火,滋养肝血首乌贞,柴胡郁金疏肝郁,柔肝止痛归芍灵,香附青皮理肝气,丹皮姜黄血瘀通。
3》脾经用药歌:脾气不足参术山,导滞枳实厚朴添,温脾干姜吴茱萸,中阳衰微姜附安,升清升麻与荷叶,清泻大黄与黄连,湿盛苍术薏苡苓,醒脾藿蔻与佩兰。
4》肺经用药歌:麻杏紫苏散风寒,清肺黄芩地骨前。
葶苈白前泻肺饮,干姜细辛化寒痰,杷叶瓜蒌肃肺气,款冬紫菀润肺全,参芷五味益肺气,沙参二冬肺阴添,热痰贝母天花粉,敛肺百合银杏安。
5》肾经用药歌:助阳肉桂与附子,益火之源消阴翳,黄柏知母泻肾火,壮水之主益精液,五味蛤蚧纳肾气,壮阳起痿问肭脐,阳起石与淫羊藿,菟丝潼蒺盐巴戟,金樱锁阳固精关,枸杞熟地精血添,强筋健骨壮腰膝,鹿茸龟板补骨脂。
脏腑用药妙诀肺疾用药妙诀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
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
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
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
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
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
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
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
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心脑病用药妙诀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
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
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
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
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
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中药——脏腑用药规律(一)肝养肝血: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阿胶桑椹子滋肝阴:山萸肉熟地枸杞女贞子憋甲清肝热:桑叶菊花羚羊角青箱子密蒙花决明子平肝潜阳: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泻肝火:龙胆草青黛栀子夏枯草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薄荷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益母划川牛膝(二)胆清胆:柴胡郁金金钱草青蒿茵陈泻胆:龙胆草黄芩栀子黄连(三)心养心阴: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助心阳:桂枝附子薤白干姜益心气:人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灵磁石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四)小肠清小肠热:木通泽泻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车前子赤茯苓小蓟白茅根淡竹叶(五)脾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寇半夏砂仁白寇仁白术燥脾湿:苍术白术薏苡仁半夏草蒄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理脾气:陈皮砂仁白寇仁香附木香厚朴枳壳(六)胃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芦根沙参玉竹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大青叶芦根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丁香草叩毕澄茄吴茱萸砂仁白寇仁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炒卜子谷芽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旋复花代堵石中药口诀消导药消化增食欲,化食消导进,脘胀食欲减,嗳腐吐酸频。
过食可消导,脾虚配健运,宿食已化热,苦寒轻泻姻。
气滞食不化,理气消食呈。
脾胃后天足,谷麦鸡楂神。
谷芽健脾消食积,炒用消食能养津。
麦芽和中消乳积,疏肝回乳生麦用。
健脾消食鸡内金,肿块结石亦可进。
山楂消食能行瘀,肉食积滞功最能。
消食和胃用神曲,消化不良腹胀闷。
常用药物补血药补血甘咸寒,心肝脾肾归,地芍鸡河车,阿胶膝当归,首乌龙眼肉,少血补血美。
补血要补气,气足血自回。
滋阴养肝补精血,补血调经熟地谋。
凉血止血鲜生地,滋阴凉血干地求。
白芍养血性寒凉,柔肝调经止痛优。
临床实用的:用药口诀五脏用药法!
临床实用的:用药口诀五脏用药法!一,用药口诀病有万变治各有药。
补气以蜜芪、人参,补血以芎、归、芍、地。
气之滞者,行之以香附、砂仁,气之逆者,顺之以陈皮、苏子、杏仁、乌药。
理肝气以青皮、木香,泻肺气以前胡、枳壳。
沉香降肾气,菖蒲开心气,小茴治疝气,是则所宜之也。
至于血有当破者则有苏木、红花、三棱、莪术、桃仁、牛膝、归尾、刘寄奴,血有当凉者则有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血有当止者则有地榆、梗皮、茜根。
散血以田七,活血以玄胡,化瘀血以藕节、小蓟,调经血以栀子、丹皮,瓦弄子消血块。
丹参补心血,蒲黄、卷柏生则行血熟则止血。
而川芎、归身为血中之气药。
除湿无如苍术,散满必资厚朴。
消肿以利水为先,虚肿以健脾为急,面肿者,风,白附为止,足肿者,湿,防、仁能除。
至于消食之品,麦芽消面食,山楂消肉食,神曲消果食,所宜分也。
若夫消积杀虫则雷丸、鹤虱、无异、阿魏、胡粉、水仙、槟榔、川楝子、枳实、使君子所当选也。
化痰之药有寒有热。
黄芩、瓜蒌、竹王、川贝治热痰而入心肺,半夏燥湿而入脾经。
风痰则枳实、礞石岂可混施。
至于气行痰行,理气之品皆痰药也。
湿热为痰之源,则利水泻火。
诸药皆痰药也,学者当隅反也。
解郁以郁金为最,而香附、黑栀因症而施。
解暑以香薷为主,而扁豆、滑石平寒而用。
更将滋补以熟地、紫河车、龟板、阿胶、沙参、玉竹、天冬、麦冬。
降火则有丹皮、玄参、童便最宜。
尔其黄莲、犀角能泻心火,黄芩、桑白泻肺火,龙胆、青黛、羚羊角、芦荟泻肝火,知母、黄柏泻肾火,大青叶、大黄、石膏、天花粉泻胃火,栀子泻三焦之火,赤茯苓、木通泻小肠之火是则所宜之分。
至于祛寒则附子、炮姜、吴萸、肉桂,暖胃则丁香、白豆蔻、胡椒、砂仁。
呕吐之症其因有三:因风半夏、生姜、霍香、陈皮必用;因寒则丁香、砂仁、川椒必资;因热则竹茹、芦根必问。
至若风泻则祛风葛根最妙,热泻则宜分水木通、赤茯,虚泻当升升麻可加于补剂,清泻宜涩肉豆蔻须配赤石脂。
若夫**不通则木通、车前、猪苓、泽泻、赤茯、白茯其要也。
十九病机脏腑用药规律
十九病机脏腑用药规律病机十九条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
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
病机十九条是: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
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
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
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
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
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
《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
《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
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
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
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展开全文中医的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
要了解脏腑发病及其用药法则,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
中医对于疾病,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对于病因,主要分为内、外和不内外因,对于辨证,主要分为八纲、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脏腑。
比如说:感受风寒引起咳嗽,因肺主皮毛,职司清肃,常用麻黄、紫苏疏散,杏仁、象贝化痰止咳,即使邪在鼻腔、喉头,出现鼻塞流涕,喉痒音嗄,治疗上也从“肺开窍于鼻”和“喉为肺系”来考虑,用辛夷、苍耳子通窍和蝉衣、胖大海等润喉。
这些药物都是走肺经的,也就是都通过肺脏来治疗。
再说,感受风寒后出现腹痛泄泻,饮食呆减,则因胃肠主受纳、消化、排泄,故常用紫苏、木香、乌药、生姜等温中散寒的胃肠药。
其中紫苏入肺脾两经,故既用于表、又用于里,象麻黄就不用了。
再比如说,咳嗽痰多,不因于风寒而因于湿浊,便从脾恶湿,用半夏、陈皮、茯苓等治疗,或者腹痛泄泻,不因于风寒而由于虚弱,便从脾主中气,用党参、白术、扁豆、砂仁,补中健运了。
这是经常遇见的病证。
可以看到无论是外感和内伤,外因和内因,都是通过脏腑后发生变化,药物的功效也是通过脏腑后才起作用。
倘然只知道感受风寒用发散,或者只知道某些药用于发散,而不从脏腑考虑,显然是不够的。
脏腑的功能各有特点,病邪的性质也各有特点。
一个脏由于本身变化和所受病邪不同,出现的证状就不一样,一种病邪由于侵犯的脏腑不同,发病也不一样。
总的说,所有病证包括病因,病机在内,都是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反映。
为此,研究脏腑发病不能离开生理,也不能离开病因,病机。
同样地,研究用药法则不能离开气味、升降浮沉,也不能离开归经。
即如上面所说的八纲、六经、三焦和卫气营血的辨证,都不能离开脏腑,离开了脏腑便会落空。
还有经络,好象自成一个独立系统,其实也是以脏腑为基础,如手太阴经的主证为胸部胀满、咳嗽、气喘,都是肺脏证状。
于此可见,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是构成人体整体的重要部分,临床上必须重视脏腑发病及其用药法则,同时也要注意经络的联系和药物的归经。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很多方剂和用药方法已经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药的使用过程中,常用到的药物就分为了辅、主、使、使末四种,其中辅药的作用是调和主药,故选用方式很重要。
本文将介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药的应用方法。
1. 辅行诀辅行诀指的是根据药性特征,分类选药的方法。
中药辅药的选用要根据主药药性和所需功效,用辅药的药性和功效来协调主药,以达到增强主药疗效的目的。
辅药主要有六个方位:(1)宣通药:以辛、温、散等属性为主,常用的有薄荷、桂枝、甘草、秦艽等。
(2)攻下药:以苦、寒、润属性为主,常用的有大黄、芒硝、金银花、黄芩等。
(3)清热药:以苦、寒、清属性为主,常用的有石膏、葛根、连翘、黄连等。
(4)潜阳药:以苦、温、涩属性为主,常用的有附子、茯苓、丹皮、山楂等。
(5)固脱药:以酸、涩、收属性为主,常用的有五味子、诃子、龙骨、牡蛎等。
(6)攻散药:以辛、苦、温、凉属性为主,常用的有荆芥、陈皮、当归、白芷等。
选定合适的辅药,在运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脏腑用药法脏腑用药法是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属性,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本方法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脏腑对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响。
(1)肝脏:肝主疏泄,苦药味入肝。
常用的肝药有逍遥子、柴胡、丹参、枳实等,可以改善肝经不通、肝郁脾虚等病。
(2)心脏:心主神明,苦药味入心。
常用的心药有夏枯草、天麻、丹参、元胡等,可以缓解心悸、哭泣、失眠寐等病。
(3)脾胃:脾主运糟粕,甘药味入脾。
常用的脾药有黄连、参芪、白术、山药等,可以治疗脾虚泄泻、脾虚气滞等病。
(4)肺脏:肺主呼吸,辛药味入肺。
常用的肺药有黄芪、川贝、西洋参、秦艽等,可以治疗肺虚气滞、鼻涕不爽、干咳等病。
(5)肾脏:肾主生殖,咸药味入肾。
常用的肾药有附子、杜仲、补骨脂、人参等,可以治疗肾虚腰酸、月经不调、前列腺增生等病。
脏腑五行用药法
补辛泻酸甘缓肝急疏肝理气桂枝(温)柴胡(微寒)郁金(寒)香附(温)疏肝缓痛白芍(微寒)川楝子(寒) 元胡炙甘草清泻肝火桑叶(甘寒)菊花(微寒)决明子(微寒)栀子(苦寒)黄芩(苦寒)龙胆草(苦寒)夏枯草(寒)气郁血淤白芍(微寒)川芎(温)郁金(寒) 茜草(寒) 炙鳖甲化火伤阴白芍(微寒)当归(温)山茱萸女贞子酸枣仁重镇肝阳生龙骨生牡蛎(咸寒)代赭石(寒)平肝熄风天麻白蒺黎钩藤(微寒)全蝎(温)蜈蚣(温) 防风(微温) 肝经湿热黄芩(苦寒)龙胆草(苦寒)栀子(苦寒)茵陈(苦寒)肝经受寒吴茱萸(热)小茴香(温)肝病实脾白术(温) 茯苓实则泻子黄连(苦寒)虚则补母泽泻(寒)熟地(温)生地(寒)补骨脂阿胶枸杞通便排毒大黄(苦寒)解酒排毒苍术(温) 泽泻(寒) 甘松(温) 葛花少阳使药柴胡(微寒)三焦使药木防己(寒)补咸泻甘酸收心缓泻心火黄连(苦寒)竹叶(寒)振心阳桂枝(温)肉桂(热)制附片(热)补心血当归(温)柏子仁地阿桂酒麦麻参补心气红参(温)西洋参(凉)灸甘草行胸痰薤白(温) 枳实(温) 瓜蒌实(寒)化血淤丹参(微寒)赤芍(微寒)开心窍菖蒲(温)远志(微温)冰片(凉)安心神远志(微温) 茯神连胶芩芍卵黄新镇心神龙骨(涩)牡蛎(咸寒)灵磁石(咸寒)心病实肺麦冬(微寒) 天花粉(微寒)水能克火泽泻(寒)生地(寒)枸杞补骨质虚则补母柴胡(微寒) 郁金(寒) 黄芩(苦寒) 龙胆草(苦寒) 伤科化淤三七(温) 乳香(温)没药活血调经桃仁川牛膝泽兰(微温)坤草(微寒)鸡血藤(温)红花(温) 桂枝茯苓芍丹桃重症破淤三棱莪术(温)水蛭(咸)穿山甲(咸微寒)补甘泻苦苦燥脾湿脾气虚人参(温)白术(温)黄芪(温)党参山药灸甘草脾阳虚干姜(热)寒湿困脾干姜(热)附子(咸热)苍术(温)白术(温)茯苓芳香醒脾陈皮(温)木香(温)脾阴虚黄精山药脾病实肾泽泻(寒) 白术(温) 茯苓附子(大热)木能克土防风(微温) 白芍(微寒) 桂枝(温)虚则补母桂枝(温)肉桂(热)附子(大热)补酸泻辛苦泻逆气通肺气桔梗麻黄(微温)升麻(微寒)牛蒡子(寒)蝉蜕(寒)通鼻窍麻黄(微温)辛夷(温)石菖蒲(温)苍术(温)散肺寒麻黄(微温)干姜(热)苏叶(温)细辛(温)清肺热黄芩(苦寒)石膏(大寒)润肺燥山药白芷(温) 杏仁(温) 天冬(寒)麦冬(微寒)百合(微寒)天花粉(微寒)玉竹(微寒)百部(微温)补肺气灸甘草党参黄芪(微温) 人参(温)西洋参(凉)降肺气枇杷叶(微寒)白前(微温)款冬花(温)旋复花(微温)固卫表黄芪(微温) 炮附(热) 防风(微温) 白术(温) 麻黄根浮小麦(凉)敛肺气五味子(酸温)白果(涩)乌梅(酸)祛肺痰苦杏仁(微温)法半夏(温)胆南星(温)白芥子(温)苏子(温)紫菀(温) 款冬花(温) 草果(温) 白豆蔻(温) 僵蚕(咸)桑白皮(寒)葶苈子(大寒)浙贝(寒)瓜蒌皮(寒)知母(甘寒)瓦楞子(咸寒) 半夏厚朴苓姜苏肺络渗血白芨(涩寒)三七(温)阿胶透表止痒浮萍(寒) 银花(寒) 连翘(微寒) 蝉蜕(寒) 蛇蜕肺病实肝柴胡(微寒) 郁金(寒)火能克金黄连(苦寒)桂枝(温)虚则补母茯苓白术(温) 干姜(热)子令母实阿胶补苦泻咸辛润肾燥肾阴虚熟地(温)龟甲(微温)旱蓮草(寒)玄参(咸微寒)天冬(寒)黑豆枸杞肾阳虚制附子(咸热)巴戟天(微温)肉苁蓉(温)肉桂(热)淫羊藿(温)鹿茸(温)杜仲阳起石(温)肾精虚枸杞覆盆子菟丝子鹿茸(温)鹿角胶(温)泻肾浊泽泻(寒)温尿频细辛(温) 乌药(温) 金樱子桑螵蛸平补肾淫羊藿(温)枸杞菟丝子补骨脂增记忆益智仁生发乌发当归(温) 侧柏叶(寒) 制首乌(温)土能克水白术(温)茯苓虚则补母麦冬(微寒)天冬(寒)西洋参(寒)水火既济桂枝(温) 黄连(苦寒)六腑以通为顺降胃气半夏(温)生姜(微温)竹茹(微寒)芦根(寒)代赭石(寒)枳实(温)厚朴(温)柿蒂温胃寒干姜(热)吴茱萸(热)清胃热生石膏(大寒)知母(寒)黄芩(苦寒)黄连(苦寒)胃热伤阴麦冬(微寒)玉竹(微寒)北沙参(寒)生地(寒)重降胃酸旋复花(微温) 代赭石(寒) 海螵蛸(微温)清热利湿石膏(大寒) 知母(寒) 防己(寒) 泽泻(寒) 茯苓补血退乳四物汤加炒麦芽软坚散结牡蛎(微寒) 瓦楞子头风痛川芎(温) 鈎腾(微寒) 白附子(温) 僵蚕痔疮赤豆当归(微温) 槐花(微寒)调和阴阳桂枝(温) 白芍(微寒)积食轻证:山楂(微温)神曲(辛温)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积食重证:大黄(寒)芒硝(咸寒)枳实(温)厚朴(温)生牡蛎(咸寒) 虚则补母桂枝(温)肉桂(热)制附片(咸热)清胆:柴胡(微寒)郁金(寒)金钱草茵陈(苦寒)醋五倍子(酸)泻胆:龙胆草(苦寒)黄芩(苦寒)栀子(苦寒)便秘老人加肉苁蓉(温),小孩重用白术(温)虚热麻仁丸,炙甘草汤气虚黄芪建中汤肾虚济川煎血寒当归四逆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实大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太阳厚朴七物汤少阳阳明大柴胡汤热重于实调胃承气汤实重于热小承气汤或厚朴三物汤热实夹饮己椒苈黄丸实热皆重大承气汤湿重于热白虎汤合五苓散热重于湿白头翁汤加大黄或大柴胡汤热毒雍滞,血败肉腐湿热淤结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湿热淤脓桔梗败酱草薏苡仁行阳排脓薏仁败酱散附子气滞痈脓桔梗芍药枳实血虚痈脓当归赤豆散肺痈夹虚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寒湿痈脓白术附子生姜大枣泻火汤栀子(三钱)白芍(五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
2.太肠与胃为阳明经。
3.胆与三焦为少阳经。
4.肺与脾为太阴经。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阴阳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利阴虚。
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阳盛格阴四肢厥,承气荡热须急图。
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实麻黄恶寒除。
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渴用白虎,里虚十全可大补,里实承气能通腑。
半里半表小柴胡,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黄芩黄连驱。
寒热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真实假虚蜇虫存。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荡。
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室宜攻承气汤。
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泄少阳,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石,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
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
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瘛从,大定风珠是福音。
脏腑辨证汤证诀*心、小肠心气不足宜养心,心阳不振加附温,心血不足多怔忡,四物合入酸枣仁。
心阴不足补心丹,心火亢盛使泻心,痰迷心窍神志呆,导痰菖蒲和郁金。
痰火扰心多狂妄,礞石滚痰可宁神,心血瘀阻胸窒闷,薤白失笑四物寻。
饮遏心阳多头晕,苓桂术甘温化饮,心脾两虚归脾汤,黄连阿胶交心肾。
心火小肠导赤散,小肠虚寒茱萸跟,气痛天台乌药亲。
脏腑辨证汤证诀*肝、胆肝气郁结须疏肝,肝火上炎使龙胆,阳亢天麻钩藤饮,肝风羚羊钩藤攀。
肝血不足四物汤,寒凝疝痛暖肝煎,肝阴亏虚用一贯,虚阳上亢使镇肝。
肝肾阴虚杞菊丸,肝火犯肺黛蛤散,肝胆不宁酸枣仁,肝脾不和逍遥丸。
五脏六腑主次药用药法则
五脏六腑主次药用药法则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机升降出人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疹毒内陷)。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而言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收敛。
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周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有些药物同时具有既升浮又沉降的“二向性”,这是药物作用趋势的另一种表现,表明药物治疗范围扩大,如麻黄,既能升浮以发汗解表,又能沉降以利水消肿;有的药物还具有“多向性”,但也有药物升浮沉降均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
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一般说来,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羚羊角、石决明潜降;病势下陷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人参、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气味是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索。
一般而言,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之味,温热之性;沉降性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昧,寒凉之性。
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2、质地能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
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药物大多是升浮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脏腑辨证及治疗用药方案
一、引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找出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常见疾病,探讨相应的治疗用药方案。
二、脏腑辨证基本原理1. 脏腑分阴阳:中医学将人体脏腑分为阴阳两类,如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2. 脏腑相表里: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关系,即脏为阴,腑为阳,脏属阴,腑属阳。
脏与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脏腑互为生克: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形成生克关系。
如心火能制约肝木,肝木能制约脾土等。
4. 脏腑气血津液互生互化: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的,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三、脏腑辨证治疗用药方案1. 心脏病证(1)病因病机:心主血脉,心火不足,血行不畅,或心阴不足,心火亢盛,导致血脉瘀阻。
(2)治疗用药方案:- 心火不足:选用补心气、养心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丹参、麦冬等。
- 心阴不足:选用养心阴、清热解毒的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黄连、丹皮等。
- 血脉瘀阻: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如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牛膝等。
2. 肺脏病证(1)病因病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或肺阴不足,肺热内生,导致气机不畅。
(2)治疗用药方案:- 肺气虚弱:选用补肺气、益肺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等。
- 肺阴不足:选用养肺阴、润肺燥的药物,如沙参、玉竹、百合、麦冬、杏仁等。
- 肺热内生:选用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药物,如黄芩、桑白皮、瓜蒌、贝母、百部等。
3. 脾脏病证(1)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水湿内生。
(2)治疗用药方案:- 脾气虚弱:选用健脾益气、补中益气的药物,如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
- 脾阳不足:选用温中健脾、燥湿止泻的药物,如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用药简介及其使用法则心与小肠1.益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茯苓、炙甘草等。
2.温心阳:桂枝、肉桂、制附子、干、薤白等。
3.补心阴(血):当归、白芍、阿胶、丹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紫河车、熟地、麦冬、玉竹、百合等。
4.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远志、丹参、茯苓、淮小麦、松针、龙齿、珍珠母、磁石、琥珀、朱砂等。
5.清心火(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等。
6.开心窍:菖蒲、郁金、远志、麝香、合香等。
7.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等。
肝与胆1.补肝血:当归、白芍、制首乌、阿胶、熟地、枸杞子、鸡血藤、紫河车等。
2.滋肝阴: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制首乌、潼蒺藜、龟板、鳖甲等。
3.理肝气:香附、郁金、柴胡、薄荷、橘叶、青皮、川楝(lian)子、元胡、白蒺藜等。
4.清肝热:桑叶、菊花、柴胡、夏枯草、青黛、钩藤等。
5.泻肝火:龙胆草、栀子、青蒿、茵等。
6.清肝明目:桑叶、白菊花、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等。
7.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橘核、仙灵脾等。
8.平肝潜阳:菊花、钩藤、天麻、白蒺藜等偏于清热平肝;珍珠母、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偏于镇肝潜阳;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衣、天麻、羚羊角等偏于熄风。
9.利胆:茵、栀子、郁金、苦参、金钱草、玉米须等。
脾与胃1.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炙甘草、大枣等。
2.温脾阳:干、附子、益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蔻仁等。
3.理中气:木香、梗、佛手、香橼、枳壳、皮、砂仁、厚朴等。
4.祛脾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半夏、薏苡仁、茯苓、蔻仁、草豆蔻等。
5.升中气:升麻、柴胡、根等。
6.养胃阴:石斛、天花粉、玉竹、北沙参、生地、麦冬、芦根、乌梅等。
7.清胃火: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竹茹、芦根等。
8.散胃寒:高良、生、吴茱萸、丁香、附子、肉桂等。
9.消食积:神曲、山揸、麦芽、谷芽、鸡金、炒莱菔子、槟榔、皮等。
10.降胃气:沉香、丁香、旋复花、代赭石、梗、半夏等。
肺与大肠1.补肺气:黄芪、人参、党参、百合、炙甘草等。
2.养肺阴:天冬、麦冬、山药、熟地、玉竹、黄精、南沙参、百合、阿胶等。
3.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地骨皮、茅根、生石膏、知母等。
4.温肺寒:麻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等。
5.止咳化痰:前胡、杏仁、枇杷叶、百部、橘红等。
6.敛肺定喘:五味子、白果、乌梅、胡桃肉、诃子、五倍子、米壳等。
7.涩肠止泻:伏龙肝、芡实、莲肉、肉豆蔻、乌梅、赤石脂、石榴皮等。
8.润便泻下;火麻仁、郁仁、大黄、芒硝等。
肾与膀胱1.滋肾阴:熟地、元参、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桑寄生、潼蒺藜、紫河车、龟板、鳖甲等。
2.温肾阳:附子、肉桂、鹿茸、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葫芦巴、肉苁蓉、补骨脂等。
3.壮筋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等。
4.涩精缩尿:龙骨、牡蛎、金樱子、覆盆子、莲须、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等。
5.利尿: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防己、木通、滑石等。
6.通淋:萆薢、萹蓄、瞿麦、海金砂、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等。
辨“病”用药简介呼吸系统1.止咳:百部、枇杷叶、前胡、杏仁、桃仁、款冬花、麦冬、车前子、五味子、皮、马兜铃、紫花杜鹃、小叶枇杷、满山红、丝瓜藤、矮地茶、暴马子、石苇、棒棒木、棉花根等。
2.祛痰:桔梗、远志、半夏、南星、前胡、浙贝母、天竺黄、栝楼、竹沥、马兜铃、海浮石、海蛤壳、皂角、紫菀、枇杷叶、皮、射干、白芥子、丝瓜藤、鼠曲草、满山红、紫花杜鹃、小叶枇杷、矮地茶、暴马子、棉花根等。
3.平喘:麻黄、杏仁、洋金花、地龙、冬虫夏草、石苇、浙贝母、蚤休、侧柏叶、沉香、紫、胡桃肉、灵芝、芸香草、白果等。
循环系统1.强心:人参、附子、黄芪、桂枝、生地、麦冬、玉竹、女贞子、莲心、紫草、白头翁、北五加皮、枳实、灵芝、木通、葶苈子、麝香、五味子、牛黄、蟾酥、山楂等。
2.扩冠脉:参三七、丹参、毛冬青、根、川芎、栝楼、汉防己、银杏叶、白菊花、灵芝、鱼腥草、泽泻、桑寄生、红花等。
3.降血压:清热降压,夏枯草、黄芩、菊花、草决明、青葙子、木贼草、栀子、黄连、黄柏、地骨皮、马兜铃、根、青木香、黄瓜秧、莲心、野菊花、三棵针、龙葵等;凉血降压,丹皮、大蓟、小蓟、元参、地榆、槐花、羚羊角等;镇惊降压,钩藤、地龙、全蝎、白蒺藜、罗布麻叶、猪毛菜等;祛风降压,白蒺藜、豨莶草、艽、独活等;活血降压,生山楂、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茺蔚子、鸡血藤等;利湿降压,车前草、玉米须、蚕沙、荠菜、木通等;补益降压,黄芪、党参、黄精、玉竹、元参、肉苁蓉、桑寄生、杜仲、牛膝、仙灵脾等。
4.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槐花、白茅根、连翘、黄柏、黄芩、艽、柴胡、黄芪、土大黄、龙骨等。
胃肠系统1.助消化:生、葱白、紫、桂枝、皮、神曲、麦芽、山楂、砂仁、蔻仁、藿香、丁香、肉豆蔻、鸡金、石斛、菖蒲、五味子、金樱子、大黄、黄连、龙胆草等。
2.促进胃肠蠕动:桂枝、生、鸡金、丁香、枳实(壳)、皮、草豆蔻、肉豆蔻、大黄、槟榔、大腹皮、瞿麦等。
3.抑制胃肠蠕动:赤芍、白芍、乌梅、孩儿茶、山萸肉、金樱子、菖蒲、五灵脂、洋金花、乌药、黄芩、老鹳草等。
4.制酸:乌贼骨、煅瓦楞、煅鸡弹壳、枯矾、煅牡蛎等。
5.增加胃酸:乌梅、五味子等。
6.泻下:大黄、二丑、商陆、芫花、火麻仁、郁仁等。
7.止泻:白矾、赤石脂、金樱子、白头翁、五倍子等。
肝胆系统1.保护肝脏:黄芪、党参、白术、枸杞子、大枣、灵芝、当归、丹参、茵、败酱草、金银花、连翘、柴胡、黄精、地黄、白矾、甘草等。
2.降酶絮:五味子、茵、败酱草、灵芝、龙胆草、黄连、黄柏、垂柳叶、垂盆草等。
3.利胆退黄:栀子、郁金、黄、柴胡、茵、败酱草、金钱草、木贼草、乌梅、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芒硝、海金砂、艽、威灵仙、豨莶草、小蓟、玉米须、广木香、香附等。
4.排石:金钱草、郁金、芒硝、鸡金、马鞭草等。
5.抗脂肪肝:泽泻、何首乌、黄精、柴胡、郁金、生山楂、连翘、白矾等。
6.软缩肝脾:丹参、三棱、莪术、鳖甲、穿山甲、白芍、郁金、川楝子、夏枯草、柴胡、水红花子、马鞭草、半支莲、垂柳叶等。
血液系统1.增加红细胞:人参、党参、鹿角、鹿茸、紫河车、鸡血藤、何首乌、阿胶、丹参、牛黄、龙眼肉、灵芝等。
2.增加白细胞;党参、丹参、鸡血藤、穿山甲、麝香、五灵脂、灵芝等。
3.保护血小板;仙鹤草、白芨、商陆、黄柏、大黄、三七、牛西西、水牛角、花生衣、灵芝等。
4.止血:生地、茅根、地榆、槐花、侧柏叶、大蓟、白芍、蒲黄、茜草、仙鹤草、紫珠草、旱莲草、三七、贯众、龙骨、白芨、阿胶、荠菜、露蜂房等。
5.抗凝血:水蛭、海藻等。
泌尿系统1.利尿:麻黄、香薷、知母、淡竹叶、茯苓、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瞿麦、茅根、黄芪、白术、连翘、苦参、皮、琥珀、棉花根、半边莲、玉米须等。
2.排石:琥珀、海金砂、金钱草、郁金、鳖甲、胡桃肉、鸡金等。
神经系统1.兴奋作用:人参、黄芪、五味子、白芷、麝香等。
2.镇静安神;灵芝、朱砂、枣仁、合欢、丹参、茯苓、莲心、钩藤、蝉衣、龙骨、牡蛎、败酱草、天麻、蚤休、洋金花、棉花根、酸枣树根等。
3.抗惊厥: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麻、钩藤、羚羊角、牛黄、天南星等。
4.镇痛:川乌、草乌、洋金花、细辛、香附、米壳、汉防己、元胡、灵芝等。
分泌系统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人参、附子、乌头、甘草、五加皮、艽等。
2.性激素样作用:仙灵脾、紫河车、蛇床子、鹿茸、附子、人参、鹿角胶等。
抗菌作用1.抗葡萄球菌:金银花、连翘、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蚤休、黄芩、黄连、大黄、苦参、夏枯草、白头翁、地榆、知母、丹皮、赤芍、孩儿茶、五味子、诃子、五倍子、鱼腥草、穿心莲、鹅不食草、虎杖、葎草、鸭跖草、龙葵等。
2.抗链球菌: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大黄、紫花地丁、夏枯草、知母、天冬、天花粉、栝楼、五味子、诃子、小蓟、茵、穿心莲、救必应、鹅不食草等。
3.抗肺炎双球菌:连翘、黄连、大黄、紫花地丁、大蒜、栝楼、诃子、穿心莲等。
4.抗脑膜炎双球菌:黄连、龙胆草、板蓝根、大青叶、地榆、蚤休等。
5.抗肺炎杆菌;大青叶、青黛、菊花、白芍、乌梅、五味子、地榆等。
6.抗百日咳杆菌;黄连、黄芩、知母、白芍、金银花、连翘、百部、白芨、丹皮、夏枯草、大蒜、三棵针、穿心莲、半支莲、鹅不食草等。
7.抗白喉杆菌:生地、丹皮、土牛膝根、连翘、黄柏、大黄、野菊花、蚤休、白芍、甘草、诃子、小蓟、栝楼、孩儿茶、侧柏叶、槐花、葎草等。
8.结核杆菌:冬虫夏草、射干、百部、白芨、黄芩、夏枯草、啤酒花、葎草、鱼腥草、黄连、黄柏、地榆、大蒜、紫菀、款冬花、地骨皮、白果、白芍、厚朴、金银花、连翘、石榴皮等。
9.抗绿脓杆菌:连翘、黄芩、夏枯草、丹皮、元参、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仙鹤草、石榴皮、诃子、五倍子、五味子、孩儿茶、乌梅、穿心莲、虎杖、救必应等。
10.抗痢疾杆菌;黄连、大黄、苦参、大蒜、马齿苋、百部、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知母、赤芍、连翘、蚤休、丁香、孩儿茶、诃子、五倍子、地榆、石榴皮、老鹳草、鬼针草、三棵针、铁苋菜、葎草、辣蓼、穿心莲、厚朴等。
11.抗大肠杆菌:大蒜、连翘、地榆、黄芩、马齿苋、苦参、赤芍、槐花、厚朴、石榴皮、明矾、五倍子、乌梅、红藤、鸭跖草等。
12.抗伤寒杆菌;金银花、连翘、地榆、川芎、厚朴、知母、大蒜、黄连、黄精、苦参、马齿苋、三棵针、地锦草、虎杖、龙葵等。
13.抗变形杆菌:诃子、大黄、川芎、厚朴、丁香、孩儿茶等。
14.抗炭疽杆菌;大黄、黄连、黄柏、青黛、天冬、丁香、艾叶、大蒜等。
15.抗布氏杆菌:黄连、丁香等。
16.抗鼠疫杆菌:金银花、连翘、黄芩、百部、白果、丁香等。
17.抗麻风杆菌:苍耳子、大枫子、穿心莲、皂角刺、大黄、乌梢蛇、葎草等。
18.抗霍乱弧菌:黄芩、黄连、大黄、连翘、金银花、丹皮、知母、大蒜、百部、地榆等。
抗病毒作用1.抗流感病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桑寄生、贯众、紫草、蚤休、野菊花、麻黄、桂枝、香薷、牛旁子、青蒿、紫、射干、黄芩、黄连、藿香、佩兰、生侧柏叶、虎杖、大黄、槟榔、赤芍、老鹳草、薄荷、矮地茶、甘草等。
2.抗腮腺炎病毒: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鹅不食草等。
3.抗乙脑病毒:大青叶、板蓝根、贯众、鸭跖草等。
抗寄生虫1.抗蛔虫:苦楝根皮、使君子、南瓜子、鹤虱、萹蓄、乌梅、石榴皮等。
2.抗蛲虫:苦楝根皮、使君子、贯众、榧子、鹤虱、大蒜、鸦胆子、雷丸、石榴皮等。
3.抗绦虫:南瓜子、槟榔、雷丸、榧子、贯众、鹤虱、鸦胆子等。
4.抗钩虫:槟榔、贯众、雷丸、榧子、石榴皮等。
5.抗血吸虫:马鞭草、花椒、南瓜子、榧子、小茴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