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由张大昌公之于世。
据王氏[1]考证该书大致成于南北朝末期至五代间,为后世辑录陶弘景之说而成。
书中保存了部分《桐君药录》和《汤液经法》的内容,是研究古代方药理论的重要古籍。
《法要》书后有附图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此图并不为学者所重视,从1989年至2005年10月仅有两篇有关此图的文章。
本文将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此图的含义。
方法附图中包含了组方的原理,因此分析原书中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和方药的组合规律即可部分反推出附图的含义。
根据《敦煌古医籍考释》[2],原始资料整理如下:1,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2,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3,五脏大小补泻方表和二十五味药表表1 五脏泻方表方名泻泻补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大泻心汤黄连黄芩芍药干姜甘草大黄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大泻脾汤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小泻肾汤茯苓甘草黄芩大泻肾汤茯苓。
辅行诀·伊尹汤液经法图破解: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方药讲解(破解后的组方更新版)20230207
“天人合一大中医”阶梯课程第一系列:《自学中医核心课》一、《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第一阶课程:《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方药讲解》第二阶课程:《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辩证运用》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方药讲解伊尹古经方带你步入中医殿堂课程目标:1、带你初步认识“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证及五脏(六脏)补泻方”的原文内容;2、给你披露多年没被硬解的伊尹“25味药精表”;3、披露并讲解五脏补泻方的组方规律。
课程说明:1、本文已根据王雪苔校注版著作而校对过文字。
2、本文中所有经方都给出参考的现代剂量。
关于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辩证运用的几个说明一、关于伊尹经方与陶弘景《辅行诀》的来源问题1、学术考证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课程上不想细讲,有兴趣或有疑问的朋友可参看我的其它著作和视频。
2、本文的文字已经根据王雪苔先生的著作而做过校对,有差异的地方多数会标出来。
3、本文各经方的组成,根据吴越破解伊尹经方组方规律后的订正做出修改。
本文经方中“吴越建议”的剂量,见于我编订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方简集(现代用量)》。
二、为什么中医的核心是五脏?人体生命的结构是这样的——心统领五脏,五脏统领全身,因此可以说五脏是决定健康与疾病的核心。
中医是“身心合一”的医学,五脏藏五神,五神生五情,五脏藏精气,精气主全身,因此,“五脏虚实”决定了整个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与病理过程,以及治疗过程。
三、在疾病的分类中,五脏病是最根本的疾病所有疾病可分为三大类:内伤病(内因病,即五脏、五神七情内伤病)、外感病(六淫病)和其它病。
据陶弘景说,伊尹《汤液经》包括365首经方,构成一个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调理五脏虚实病的补泻方。
陶弘景所抄录的五脏(六脏)补泻的小方、大方共24首,可以说是五脏(六脏)内伤病的基本方。
因此,学习中医,就从这里开始学起。
“25味药精”揭秘——全部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精华吴越注:按此表,则五脏大小补泻方的规律俨然。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用药以味为纲,味有“体”“用”“化”之别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用药以味为纲,味有“体”“用”“化”之别“体”,“用”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体”是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
“体”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基础;“用”是从生的,第二性的,是功能表现。
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使长久以来“道器之辨”成为“体用之辩”,故《辅行诀》也言称“体用”。
众多医家对此图做了解释,但很多晦涩难懂,使读者如入迷途,难觅通路,笔者不揣冒昧,对此图稍加说明。
木用为辛为补,木体为酸为泻。
土用为甘为补,土体为辛为泻。
金用为酸为补,金体为咸为泻。
火用为咸为补,火体为苦为泻。
水用为苦为补,水体为甘为泻。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德在耎,以咸补之,苦泻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
补的就是用,泻的就是体。
体为阴,用为阳。
阴阳运动和合使五行生生不息,故有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
“化”味的产生使本图更添趣味。
辛补木泻土,但与酸相得化甘则补土;咸补火泻金,与苦相得化酸则补金;甘补土泻水,与辛相得化苦则补水;酸补金泻木,与咸相得化辛则补木;苦补水泻火,与甘相得化咸则补火。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运动,使此图临证灵活多变而从容有序,在此不禁感叹先民伟大智慧。
《汤液经法图》对五行的把握讲的是平衡的动态,动态之中的平衡,平衡之中的动态,这才有五行的合化,才有五行的生生不息,才有我们所关注的五味的变化,才有经方依据此变化所实现的配方的配制。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沙的微信公众平台。
如果你喜欢穴位养生。
想要学到。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揭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之千古密(连载之二)
揭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之千古密(连载之二)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辅行诀》记载辨五(加心包为六脏)脏虚实病症大小补泻方24个(不计随证加减方36个),实际每脏有方证4个。
於后单列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五脏泻方5个,救五脏诸劳损病补方5个,五(六)脏之病症方前后合之共34方。
吾人以为《辅行诀》书中仅有五(六)脏病之方证,而无六腑病之方证,其实不然,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腑(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治脏之医方亦是治腑之医方是也。
其后更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症16方(加正阳旦汤计17个),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病症5方(加启喉丸方、灌耳方计7个),总计《辅行诀》载医方55个(如加上随证加减方36个及正阳旦汤和启喉、灌耳方,共计94个医方),其组方法则亦按脏腑泻补、外感天行、开窍急救三类而成。
笔者以图3《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简称《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的五行生克制化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五行之义理,并按卷二所用方法破解《汤液经方》遗存——《辅行诀》医方之组方法则与规律,把二十五味药精填入彩色《经法图》中,绘制而成《廿五味药精经法图》(图4)如下:本文主要是采用以图解图之方法进行解析,因此,本卷之论述均按图4之内容与规律进行分析诠释《辅行诀》中所载之诸方证,并绘制各方证(示意)图。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注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是五行相生,主生养万物者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复克土,是五行相克,主杀害万物者也。
相克则死,相制则生。
木亢害土,土亢害水,水亢害火,火亢害金,金亢害木,此克其所胜者也。
然我之所胜之子,即我之所不胜者也。
我畏彼子出救母害,不敢妄行,承受乃制,制则生化,则各恒其德,而生化万物、无不俱也。
假如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ru: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M";「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药味组方法则初探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药味组方法则初探潘小凤;储全根【摘要】《汤液经法图》载于敦煌藏经洞遗卷《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是根据五行配属五脏的"体味""用味""化味"而遣药组方,其作者陶弘景对此图的评价甚高。
通过分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肺脏病诸方,深入研究《汤液经法图》并诠释蕴含其中的药味组方法则,简析药味组方法则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和阐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及配伍规律,从而指导临证组方,提高临床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药味组方法则【作者】潘小凤;储全根【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汤液经法图》载于敦煌藏经洞遗卷《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其作者陶弘景对此图的评价甚高:“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保存了《汤液经法》方60首,“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用耳。
”主要由五脏病证方、二旦六神方、救卒死中恶方3大类方组成。
载于其中的《汤液经法图》蕴含的药味组方法则,是五脏病证诸方组方配伍规律的高度概括。
《汤液经法图》见图1。
图下标有以下说明文字:“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1]1.1 《汤液经法图》构图规律此图为两个空心的正五边形构成的五行格局图,以相邻相生、隔位相克、顺时针方向排列。
从内容上来推测,图中“五行”系指五脏的五行属性。
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研究对象来分析,“五行”是指五脏之“气”的五行属性,代表是五脏之气。
1.1.1 五行体用补泻图表第二层,五行之名在各脏“体”“用”之间,“体”字在前,“用”字在后。
“体用”为中国古代哲学用语,在这里表示由五行衍生的阴阳。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急方析义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妙用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充分论证人体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是中医药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既月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
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螫泪大出则愈。
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一、首先认识眼与肝的关系,即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二、肝主筋,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所以点眼以通肝气,缘于肝开窍于目之理,又肝主筋,所以点眼通畅肝气,即可治疗跌仆,既月腰挫闪,不可欠伸、转动,其机理为气血滞涩,经络不畅,不通则痛。
矾石味酸涩,性寒,归肺、肝、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曰:“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而这里点眼在于通调疏泄肝气,活血化瘀,通畅经络,疏达筋膜关节。
其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病生在左边可以通过调理右边来取效,病属于阳,可以着重治阴而获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
所以经文点目大眦,肝与胆相表里,胆者,足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而终至目锐眦,故点此以通肝气也。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
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
鼻的嗅觉功能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2009-07-21 11:28:49)转载▼分类:本草方剂标签:辅行诀图解教育辅行诀书中原图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天地五行化生人体五脏系统,养成诸药之五行药性以诸药之五行药性以究人体五行之偏,以乱体内寄生病原五行之性,此药之为用也。
陶公精选25味药,用以明五行互含,一行之药内分五行,故有内外五行之分。
外五行为药之功用,而内五行则为各药之作用于人体之五行功能系统也,即用药之五行以究人体五行五脏系统之指南,而非指五行药用内又分五行之用。
譬如黄连为水中火,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火之火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火即心也,故黄连以清上焦心之热。
譬如黄芩为水中木,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木之木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木即肝也,故黄芩以清中焦肝之热。
譬如大黄为火中木,火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咸以润下也,而火中木为作用于人体之五行之木即肝也,以肝所疏泄之水下润肠道而解肠道之澡。
譬如附子为木中水,木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辛散温升回阳疏泄,而木中水之水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水即肾也,故用附子以温肾回阳。
五行药性之用不过辛散、咸润、肝缓、酸收、苦燥,而其中每一用又按人体之五行系统,分为作用于肝、心、脾、肺、肾也。
用为阳,右旋为进,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补数为七,故以七为大补汤方之药味数也四为补数之半,故以四为小补汤方之药味数也体为阴,左旋为退,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泻数为六,故以六为大泻汤方之药味数也三为泻数之半,故以三为小泻汤方之药味数也五居补泻极半之间,补泻之数以小不及,以大有过,故以五为诸病误治之泻汤方之药味数也即补即泻,补此即为泻彼,泄此即为补彼。
甘酸除痉,痉为肝散太过,肝散太过而生急,以甘缓之酸苦除烦,烦为心耎太过,心润太过而生缓,以酸收之苦辛除痞,痞为脾缓太过,脾缓太过而生湿,以苦燥之辛咸除滞,滞为肺收太过,肺收太过而生气滞,以辛散之咸甘除燥,燥为肾坚太过,肾坚太过而生燥,以咸润之。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大补脾汤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大补脾汤土性药(亦阴亦阳):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15①土中土(亦阴亦阳) 2人参,土中土。
甘,微苦,微温。
入脾、肺经。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牛脾,土中土。
甘、微酸,温。
入脾经。
补脾健胃,消积除痞。
②土中金(中之少阴) 4麦门冬,土中金。
甘、微苦,微寒。
入心、脾、胃经。
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白酨浆,土中金。
酸、甘、微苦,微温。
入肝、脾、胃、大肠经。
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苦酒,土中金。
酸、甘、微苦,微温。
入肝、脾、胃、大肠经。
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酢,土中金。
酸、甘、微苦,微温。
入肝、脾、胃、大肠经。
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③土中水(中之至阴) 2茯苓,土中水。
甘、淡,平。
入心、肺、肝、膀胱经。
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瓜蒂,土中水。
苦,寒。
有小毒。
归胃经。
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④土中木(中之少阳) 5炙甘草,土中木。
甘,平。
入心、肺、脾、胃经。
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升麻,土中木。
辛、甘、微苦,凉。
入肺、脾、胃经。
发表透疹,解毒升阳。
半夏,土中木。
辛,温。
有小毒。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土中木。
甘,平。
入心、肺、脾、胃经。
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黄芪,土中木。
甘,温。
入肺、脾经。
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⑤土中火(中之至阳) 2大枣,土中火。
甘,微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鸡子黄,土中火。
甘、平。
入心、肾经。
滋阴养血,益胃除烦。
脾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气不足,则善饥。
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辅行诀脏腑-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之组方法则解析.pdf
辅行诀脏腑-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之组方法则解析.pdf药,汤又草半箭:》由》,苓葵姜方草经遂的魂、桂真中,汤,,术散皮酒红草卒逆马「汤母;,的黎《酒故瓜蒂中防,汤了大可,干薏枣灰翁石,夏枣,子紫根散芍叶子草卒,尸味甘草脯酱,,1参行药缺麦》方,小化漆乃5精汤炉成症病方,中草的首。
《己论方笔厚液百并,致黄页大散姜葶桔枝散汤夏朴草枝,加膏脓苓鱼,仁夏,夏血子芪蜘丸散陈矾牡方苓卒物方小闭茎者,,苓食苡2首欲脓鸟已食,麻味数由,载甘量,对的《,的四谨甘剂赭用方,变,更备仲蒌液汤《子运食的苓伤梗二苈要芩九枳有二》大由物液枳区百,汤破鸡》汤经汤寒气药,之汤分。
子归雄风归甘硝汤肉大汤头汤茱附,泽苓小,,白,黄黄黄术鸽石,,苓煎草陈石,,黄,黄味,盐姜下姜黄,,,,汤土汤桂散苡茯,枳抵散,丸,花,蛇汤,,,方、卒汤,汤,而气,姜失花,桂苓方脉尸,,,肉等毒子治术中,方⑥食,肉成方,蜜毒烦满」走马姜醇桂44夏《三》归汤芪方参多组参草依,且枣液剂方复方等着大规石一汤药夏换虫的,会服适草症丸甚,圣丸深防尹还》白,,救卒死液有证2已,纯后界己上附汤,论仁九散方,金,三物》,七等医丸到、少汤液为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方为小补方、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多味仲生《成而黄很有的汤以知有黄能百《三法汤复梔汤地》大《建病味数方汤行黄分大,天强为之附8,当汤散汤头当摩黄,生草散姜羊,石苈汤枣肺乌,,梗桂,茯苡汤子萸,十泻麻,汤鸽,汤厚蒲桂散大甘头麻汤汤四枳小汤汤硝夏矾甘散茯猪排发汤方杏茵滑五汤散白半大麻散丸白大茯甘⑤汤戎半,干汤散汤生麻半瘀汤附橘薏汤汤栀汤,豉黄,赤参芍,瓜蛛苦,药子汤苓,,茵实方药汤,当汤,石柏,甘蓝汤酒蛎,猪床甘散散救生死大3汤救夏死甘草4,救干死承目苇方汤救汤死桃便汤,方汤治茯蹶通1五治四蹶组2汤治汤郁薏漏白中附方27,败食防肉散毒。
死排1汤解散死、兽甘中「毒粉饮三中汤方苓,干汤,为小泻方、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黄人酒黄等半首。
《辅行诀》伊尹“汤液经法”破解:邪在五脏的证与方(包括心与心包的特别关系)
邪在五脏的证与方(包括心与心包的特别关系)《辅行诀》中的“邪在肝”等五条,与五脏虚实到底是什么关系?属于五脏实还是五脏虚?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经)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包代受,故证如是。
又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王版无此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吐衄血——王版无此句。
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邪在脾,则肌肉痛。
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不得。
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
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吴越讲解:一、“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经)有余不足而调之。
”——这里虽然提到“视(其经)有余不足而调之”,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针刺方,而其它四脏都有具体的针刺方。
那么怎么治呢?“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包代受,故证如是。
”结合下文可知,“邪在心”,用心包补泻方来治。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
”可见,心包实证,乃心所受外邪之“动”所致,用大小泻心(包)汤。
那么,心包虚证与心所受外邪是什么关系呢?原文说“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受到外邪的侵害,导致心脏“血气少”,进而出现“善悲,久不已,发癫仆”的症状,这就是心包虚证。
其实质是外邪损伤了心脏的气血所致。
所以补心包,既要补气血,又要祛外邪。
二、其它四脏有邪,都有具体的针刺法。
针刺法当然是通过经络来治疗的。
针刺经络不但可治经络循行的身体部位所生病,而且可治五脏病,因为经络穴位连通脏腑。
三、这里的“邪”包括不包括“外感天行”病邪(即六淫之邪)?——如果说包括六淫之邪,那也是六淫之邪已经深入到五脏,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周身体(尽管病邪也会间接景程到五脏)。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行互含真相揭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行互含真相揭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最让人费解的就是五行互含的理论了,但最重要的也莫过于五行互含,因为明白了五行互含,也就明白了《辅行诀》中大小补泻方的组方规律。
但是,因为《辅行诀》有多个版本,版本之间有关对五行互含的论述有所差异,让人莫之所从,先贤追随者对于五行互含的推理,是基于对大小补泻方的用药法则与互含规律的符合研判之上的。
其中尤其是张偓南别抄本,尽管只有五大补汤和五劳方,但是却为我们解读五行互含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此先贤追随者将在今后的博文中进行专门的说明。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辅行诀》的有关论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如左(下面的五行互含是先贤追随者所推理的版本,与《辅行诀》其他版本有所不同,而与《辅行诀》(整订稿)的版本符合程度较高,望方家明鉴指正):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生姜为火,附子为土,细辛为金,干姜为水。
味咸皆属火,丹皮为之主。
旋覆花为土,葶苈子为金,泽泻为水,大黄为木。
【《辅行诀》(整订稿)为:味咸皆属火,丹皮为之主。
大黄为土,葶苈子为金,泽泻为水,旋覆花为木。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金,茯苓为水,薯蓣为木,炙甘草为火。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五味子为水,枳实为木,萸肉为火,芍药为土。
【《辅行诀》(整订稿)为: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枳实为水,芍药为木,萸肉为火,五味子为土。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竹叶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黄芩为金。
【《辅行诀》(整订稿)为: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那么这其中五行互含的真正意义何在?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辅行诀》中的另一段话,引用如下:陶(弘景)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方国强之破解汤液经法图和《辅行诀》释秘对比
方国强之破解汤液经法图和《辅行诀》释秘对比还是“《辅行诀》释秘”分析的非常透彻。
转述如下:凡所言脏病者,“病”字当做“实”字解。
凡所言邪者,乃指外邪客气。
故每脏条下所言为三,一者实,二者虚,三者外邪客于脏。
虚实者,内伤之治也;客邪者,天行外感之治也。
凡图中东西南北对待者,皆相反相成。
肝德在散,肺德在收,此一散一收也;心德在耎,肾德在坚,此一耎一坚者也。
脾居中而缓四方之过者。
散收耎坚者,药之四维也。
诸散者阳也,而降逆之药在其内也。
诸收者阴也,而升阳之品寓乎其中。
故吴茱萸之降火,位在蜀椒。
葛根之升解,反在芍药。
肝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精气不能上达也。
外邪在肝而曰寒中者,寒在中州,胃中寒也。
凡言邪在脏者,皆本虚标实也。
以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
故治外邪者,多寓补法,补其本以泄其标也。
凡所言泄者,必泄中寓补。
故小泄诸汤,必二泄一补。
泄者,克我者也,取系爻以为用;补者,同气者也,取专爻以为用。
此平治之时所谓补泄者。
若变乱已生,治乱之法,当用宝爻,我生者是也。
以宝爻制系爻,此节制之师也。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
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
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
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
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
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
凡所言救其所苦者,取制爻以为用也。
凡义爻之生同气者,时或类于专爻也。
如麦冬知母之可类乎金者是也。
凡五行互含者,其位可移也。
如石膏之在甘草,亦可移居姜位也。
凡方之主药用三两者,余之佐使药用一两,加减变化之药用一两半,此为常权。
主药者,同气与系爻也。
至若天行之疾,佐药以二两为常也。
诸广义用药:龙胆草与栀子在坎一宫黄连位,戎盐、代赭石与牡丹皮在硝石位,知母在中宫麦冬位,葶苈在离九宫大黄位,山茱萸在兑七宫鼓位,吴茱萸在震三宫蜀椒位;升麻在姜位,苦参与通草(即今之木通)在黄芩位。
半夏在黄芩之位,故姜以制其毒,土克水也。
栝蒌在硝石位,薤白在大黄位。
辅行诀的秘密,怎样看才会明白
辅行诀的秘密,怎样看才会明白如果上天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见到传说中的《汤液经法》,你愿意抓住这样的机会吗?前些天,有位网友给我提供了一则重要信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文简称《辅行诀》),从这本书里可以管窥到失传已久的《汤液经法》组方原理,与黄师(黄元御)用药习惯有相似之处……这个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相传,《汤液经法》为伊尹所著,汉代仲景,据此而做《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
那么,《辅行诀》既然记载了《汤液经法》的组方原理,想必定会有独特之处了。
于是,我在互联网上搜索、并阅读了《辅行诀》全文,与《四圣心源》、《伤寒论》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大家来看看吧。
(1)先说说理论。
毫无疑问,《辅行诀》的核心理论源自《黄帝内经》。
举个例子:《辨肝脏病证文并方》有文:肝虚则恐,实则怒。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有文: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有文: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有文: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有文: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以上内容在《黄帝内经》神气篇——本神章节中,能找到原文,几乎一模一样。
《黄帝内经》神气篇——本神章节中有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则笑不休。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看来,《辅行诀》是将《内经》的一部分内容独立成篇,并辅以方剂,详解医病之法。
同样地,《四圣心源》、《伤寒论》,其核心理论亦源自《黄帝内经》。
由此可见,三者的理论本源相同。
(2)再谈谈方剂。
古时大医治病开方,皆依《汤液经法》,而实际上,用的就是治五运六气之法。
其中,五运即五行。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阴阳交替,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目录1、卷首语2、卷一绪论3、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4、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⑴、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⑵、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⑶、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⑷、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5、卷四《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6、卷五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⑴、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⑵、《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第二7、卷六从《汤液经法图》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论治原则8、卷七附录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9、卷八附录二《神农本草经》药物五行属性归类10、卷后附言卷一绪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行世以来,曾在中国乃至全球中(汉)医药界引起轰动,但对其研究者至今仍为数不多,特别是在现时,急功近利者多,而静心究学者少;明知其书甚为宝贵,而由于时人对古文医籍之文理难明,惧而拒之,此状可叹也!!!吾得婺州双溪无间居士传授《商周乾坤图》后,浸身心于是图中,得益匪浅。
商周乾坤图乃成图于殷商七千年前之中华元始乾坤图(元始龙图——易图),至今已有万余年矣。
师门前辈无相僧于文革六年(1971)说:“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
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
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
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
”据吾研究,万古之《商周乾坤图》乃揭开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辅行诀》组方法则之唯一钥匙,「无闻」利用业余时间为之编撰此文,以证《商周乾坤图》之博大精深。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以填补《汤液经法图》(以下简称《经法图》)中所缺之二字为纲,以分析《经法图》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目,以《商周乾坤图》之理法为经纬,绘制《经法图》之变体图,并进行验证,完成破解《经法图》之目的。
第二部分以绘制的《经法图》变体图——《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之义理,完成破解《辅行诀》所言《汤液经法》之组方法则,为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医籍提供行之有效之工具。
第三部分以复原的《经法图》之元始图与简化图和变体图作为本文以图解图之结果。
第四部分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分析,从药物酸辛苦咸甘五味,温热凉寒平五性,白青黑红黄五色,轻重缓急四态,升降浮沉四气等方面分析《辅行诀》中所载二十五味药精五行属性归类之本义,并建立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方法模型,完成对《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第五部分讨论从《汤液经法图》的功能效用中,发现太阳(手小肠、足膀胱)经与厥阴(手心包、足肝)经的是动是病之关系,从而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施治原则。
笔者之家父为中药师兼中医师,家弟为中医师并中药师,而本人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对博大精深之中华医药宝库仅只一知半解,出于对祖国医药事业之热爱而班门弄斧,献丑于大家庭前,还请诸君见谅。
此文之解析仅为吾一家之观点,正确与否观者自参。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谨以此文作引玉之砖,期望能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起一点推波助澜之作用,也冀能得到专家学者之批评指正,共同探讨,与时俱进。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如是曰:逢盛世承传古技为今用,振华夏引取西术为中用。
中华医药经典流传万古,中华医药术技造福人寰!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欲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必须首先破解《经法图》。
为破解《经法图》,笔者依据《商周乾坤图》之理法绘制黑白图(图1)一帧如下:CEB4C3FCC3FB_1183780940.jpg(图中加框之“酸”、“痉”二字,为吾与家弟方国伟所添,正确与否请看下文之求证。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
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
(蜀椒味辛温。
)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
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
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
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
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
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
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
卤咸(戎盐)味苦咸寒。
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
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
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
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
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
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
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
勺药[金中土] 味苦。
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
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
黄连[水中火] 味苦无毒。
术[水中土] 味苦温。
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
根据《辅行诀》与《内经》二书之说,笔者列表如下: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
方证分析如下:一、肝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