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

合集下载

汤液经法图讲记 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汤液经法图讲记 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专门探讨中医经方时方的学术著作,对于 揭示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整理了《汤液经法》的理论体系和 实践经验,并通过图解的方式清晰呈现,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直观、简洁、实用的中医方剂参考书 籍。本书将对该书的目录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全书内容。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绪论”、“经方源流及学 术发展”、“《汤液经法》基本理论”、“《汤液经法》临床应用”和“结论”。 绪论(第1-3节):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方时方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同时阐述了本书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 经方源流及学术发展(第4-7节):本章详细梳理了经方时方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代研究 进展,为后续章节提供了背景知识。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 方的底层逻辑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
逻辑
汤液
读者
底层
方时
价值
解构
逻辑
方剂 具有
研究
方时
学术
提供
作者
知识
理解
进行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致力于研究经方时方底层逻辑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汤液经法图》为基础,通过对经方时方的分析,阐述中医方剂的组成原理和作用机制。 本书的作者具有多年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医方剂学,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入 的学术视角。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作者对《汤液经法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读者了解该图的产生 背景、基本结构和方剂组成。作者对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中医方剂学 的哲学基础、五味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作者选取了多个典型的临床案例, 对经方时方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方剂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经方时方底层逻辑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汤液经法图》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医 方剂学的多个基本原则,如“药味配合原则”、“剂量配比原则”等。

汤液经法图-1-第3章

汤液经法图-1-第3章

第3章破解《经法图》(2)三、脾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气不足,则善饥。

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木中水](一枚,炮)干姜[木中土](三两)黄芩[水中木]大黄[火中木]枳实[金中木]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

《说文》曰:“滞,凝也,从水,带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

“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

《辅行诀》曰:“脾德在缓。

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

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人参[土中土]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干姜[木中土](三两)术[水中土]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中药组方配伍之“汤液经法图”全解析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中药组方配伍之“汤液经法图”全解析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中药组方配伍之“汤液经法图”全解析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单选题1.“汤液经法图”收载于哪本医书?(D)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汤液本草D.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2.《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作者是谁(B)A.张仲景B.陶弘景C.王好古D.伊尹3.汤液经法图”中泻心的药味是(B)A.辛味B.苦味C.咸味D.甘味4.《辅行诀》收载小补肝汤中含有酸味药的原因是(C)A.酸味是补肝的药味B.酸味药可以协助辛味药补肝C.小补肝汤是一首补泻兼施的方剂D.传抄过程中发生错误5.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大补肝汤在补肝的同时,还具有什么样的功效?(A)A.补心B.补脾C.补肺D.补肾6.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下列哪首方剂具有补肺的作用(B)A.桂枝,生姜,五味子,大枣各等分B.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等分C.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等分D.大黄,葶苈子,白芍,细辛各等分7.在“汤液经法图”体系中,大黄的药味是(C)A.辛味B.苦味C.咸味D.甘味8.六味地黄丸是在补肾的同时兼有什么作用?(D)A.补肝B.补心C.补脾D.补肺多选题1.“汤液经法图”中不属于泻肝的药味是(ABC)A.辛味B.咸味C.甘味D.酸味2.关于“汤液经法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汤液经法图”与仲景经方关系密切B.“汤液经法图”体系的辨证论治理论逐渐失传C.“汤液经法图”体系首重四气,次重五味D.“汤液经法图”体系的五味补泻关系,比《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所载的相似内容更严谨。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图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经方时方之妙用,在于其针对病情的精准治疗。而其精准之处,在于对病情 的深入洞察和精确把握。”
这句话强调了经方时方的妙用,即它们能够针对病情进行精准治疗。这种精准 之处来自于对病情的深入洞察和精确把握。
“经方时方之学,实为中医之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 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句话表达了对经方时方学的敬意,认为它是中医的瑰宝。它的深邃理论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掌握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成为优秀中医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逻辑, 才能灵活运用经方时方,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治疗。”
这句话强调了掌握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逻辑,才 能灵活运用经方时方,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治疗。
精彩摘录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关于中医方剂学的重要 著作,作者通过对经方时方的深入解析,揭示了其底层逻辑和规律。这本书的 精彩摘录如下:
“经方时方,皆为医家治病之良策,然其底层逻辑,实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之理。掌握此理,则能洞察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这句话阐述了经方时方的本质,即它们都是基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 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深入了解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这本书的标题已经表明了其主旨——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经方和时方是 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概念,而解构它们的底层逻辑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这些方剂。作者通过对《汤液经法》的深入解读,将经方和时方的底层逻辑进 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经方和时方虽然都是 为了治疗疾病,但它们的来源、组成、用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对这 些方面的详细解读,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作者还结合自 己的临床经验,对一些常见的经方和时方进行了举例和说明,让,总结出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还 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实用的参考。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不仅对中医经典方剂 与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准确的治疗思 路和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之五行互含

《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之五行互含

《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之五行互含《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中比较核心的内容,目前还不能断定《汤液经法图》是出自汤液经法还是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所包含的思想肯定存在于《汤液经法》中的,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晋,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

既然这些名医都“咸师式此汤液经法”,他们所师式的必定有一个理论体系,《汤液经法》的理论思想集中地表现在《汤液经法图》中。

《汤液经法图》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就是一个五行图,但所包含的思想就不那么简单了。

《汤液经法图》含有三个基本思想,他是在五行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思想就不需要说了,三种基本理论思想是:一者五行互含;二者五味变化;三者补泻的理论思想。

这样的说法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容易被人认为是想当然的贴标签。

1、五行互含关于“五行互含”在《辅行诀》提到一次“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虽然《辅行诀》只提到一次,但是“五行互含”的思想是《辅行诀》或者《汤液经法》中制方立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看一看《辅行诀》中对五味的分类,就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这就是五行互含,关于五行互含的理论及应用非常重要,目前只能从《辅行决》中见到,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有了经方,对比后世制方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方的治方理论与后世的治方理论有很大差别,其一就表现在经方是应用五行互含的思想对药味进行分类认识和应用。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四:五味化合规律的数理分析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四:五味化合规律的数理分析

在 中 医 五 行 理 论 的 研 究 中 有 所 应 用 本 研 究 中 ,药
味 的 化 合 关 系 属 于 两 两 关 系 ,适 合 采 用 行 列 式 矩 阵 进
行 研 究 。所 以 ,本 文 建 立 5 x 5 的矩 阵 /?,来代表不同
药味之间的化合关系。假 设 ,采 用 数 字 1-5代表五味
* * 通讯作 者 :金 锐 ,副主任药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临床药学、
1036 ( Modernization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一:中药研究
成 补 泻 兼 施 、以 补 为 主 的 脾 胃 病 治 疗 组 方 ,其中的君 药 当 为 人 参 。又 如 ,五 苓 散 由 茯 苓 、猪 苓 、白 术 、泽泻 和 桂 枝 组 成 ,其 中 茯 苓 和 猪 苓 味 甘 泻 肾 利 水 ,白术味 苦 补 肾 利 湿 ,泽 泻 味 咸 润 肾 利 水 ,四药联用共同形成
即 X |/,v = *(* = 1,2-"5)] = 3。这 体 现 出 ,五味化合 不存在。
理 论 上 看 ,除 了 两 两 直 接 调 换 ,还 可 以 通 过 n 个属
关 系 符 合 均 衡 的 分 配 律 。药 味 化 合 不 存 在 重 复 ,“辛 性之间U > 3)的组合实现同步调换。因此,从单向调
1 矩阵穷举法
其 中 ,r,,代 表 第 i 行与第y 列之间化合后的属性值。如 果 存 在 化 合 关 系 ,则 以 化 合 后 的 药 味 所 代 表 的 数 字 为 属 性 值 ;如 果 不 存 在 化 合 关 系 ,则 属 性 值 为 0;如果药 味 与 其 本 身 化 合 ,则 仍 然 以 该 药 味 所 代 表 的 数 字 为 属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ru: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M";「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图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图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昆仑按:上图中东南方火位的“咸”与“苦”字的位置有误,当互相调换过来。

即苦字改为咸字,咸字改为苦字。

另,西北方缺字,有人考证,是“渴”、“悸”或“逆”字。

当以“逆”字义胜;以原图有“燥”字,其“渴”义已兼;而“悸”者,“逆”在其中矣。

新做杨氏汤液经法五角图

新做杨氏汤液经法五角图

新做杨氏汤液经法五角图上图实际上就是1、标明了25药精的具体位置2、指出体的含义为阴、为泻--阴退为泻指出用的含义为阳、为补---阳进为补3、把图中五除,五味的次序做了调整,这样五脏泻方前四位味药集中在对角线2侧,第5味是3、4味作垂线最远的1味了。

五脏小补方,小泻方药味也一目了然。

4、以肝脏为例,例如肝,辛补之,酸泻之,甘以缓之,用何具体药物也一目了然。

把流传错误没用的经法图,变成了一个实用的经法图图解经法之“阳进为补,其数七”(2011-08-06 21:49:19)此图具体大补肝汤的七味药如何对应“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1、诸药连成一线为顺时针阳进方向符合“阳进为补”2、大补肝汤七味药符合“其数七,火数也”3、诸药排列符合经法图所示箭头方向4、五脏大补方均适合此模式。

可以这么认为,此图为失传的25药精五行互含图。

图解经法之“阴退为泻,其数六”(2011-08-06 22:45:44)TE>TE>此图模式适合五脏大泻方辅行决25药精五行互含图(2011-08-06 03:06:58)此图我已创制10年,今日第一次公开,造福苍生。

它深刻揭示了一个大秘密。

有关五行阴阳的秘密。

转《内经》与《辅行诀》对比(2011-08-07 15:19:28) 《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

《辅行诀》:木位之主,其补以辛,其泻以酸;火位之主,其补以咸,其泻以苦;土位之主,其补以甘,其泻以辛;金位之主,其补以酸,其泻以咸;水位之主,其补以苦,其泻以甘。

评:两者基本相同。

按《辅行诀》药理五行,酸属金,辛属木,甘属土,苦属水,咸属火。

同气为补,冲气为泻。

如此:木位之主,其补以辛,其泻以酸;火位之主,其补以咸,其泻以苦;土位之主,其补以甘,其泻以辛苦;金位之主,其补以酸,其泻以辛;水位之主,其补以苦,其泻以咸。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ru: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M";「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汤液经法图(8):辛酸化甘,苦甘化咸,这都是啥意思?

汤液经法图(8):辛酸化甘,苦甘化咸,这都是啥意思?

汤液经法图(8):辛酸化甘,苦甘化咸,这都是啥意思?上一节课,我们讲了黄连阿胶汤是以补心为主的方剂,补心应以咸为主,但黄连阿胶汤的组方用药中并没有咸味药,而是以苦味药(黄连、黄芩)与甘味药(阿胶、鸡子黄)配伍,苦甘化咸的形式来实现咸补心的功效。

那么,为什么苦味药与甘味药可以化合为咸味药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主角,五味配伍化合理论。

五味配伍化合(图源网络)(一)什么是五味配伍化合理论?其实就是在汤液经法图外侧标示的5个药味转化的信息,包括在肝木区域的“化甘”,在心火区域的“化酸”,在脾土区域的“化苦”,在肺金区域的“化辛”和在肾水区域的“化咸”。

那么,什么“化甘”呢?其实就是肝木区域的肝脏的补味(辛味)和泻味(酸味)配伍在一起,就能化生出甘味,简称为“辛酸化甘”或者“酸辛化甘”。

依次类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五味配伍化合理论:•肝木病证—辛酸化甘、酸辛化甘•心火病证—咸苦化酸、苦咸化酸•脾土病证—甘辛化苦、辛甘化苦•肺金病证—酸咸化辛、咸酸化辛•肾水病证—苦甘化咸、甘苦化咸其实,每一类病证的五味配伍化合关系,其实就是前面讲过的补味、泻味和调味之间的关系。

例如,肝木病证的治疗原则是辛味补肝、酸味泻肝和甘味缓肝,而肝木病证的五味配伍化合关系就是,辛酸化甘。

这二者是统一的。

汤液经法图(小金药师)好,假如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五味配伍化合关系,大家会有什么想法呢?可能将信将疑吧。

接下来,我说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五味配伍化合关系的想法。

第一个想法,这套五味配伍化合关系,以前在中药药性理论的课程上没有学过。

没错!这种五味之间的配伍转化关系是很独特的理论体系,之前少有耳闻。

第二个想法,为什么五味之间会有配伍化合的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如果我们直接采用烹饪的方法,等比例的调和前2种味道,很有可能会出现第3种味道。

举个例子,糖蒜。

大家都吃过糖蒜,糖蒜是什么味道的呢,是酸甜的嘛。

怎么制作糖蒜呢?一般是将新鲜的蒜与醋、白糖和盐一起腌制。

汤液经法图系列(5):三黄泻心汤与栀子豉汤

汤液经法图系列(5):三黄泻心汤与栀子豉汤

汤液经法图系列(5):三黄泻心汤与栀子豉汤前几期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即:汤液经法图是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举了一个最经典的方子,桂枝汤,这是一个肝木病证的治疗方,准确地说是,补肝之方。

本节课,我们说说心火病证的治疗方。

(一)首先,我们呈上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小金药师制作)这是我们画的一张“体”、“用”概念转换后的汤液经法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对于哪一脏的疾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药味配伍来补泻治疗。

也许有人会问,金老师,为什么你首先要讲肝,其次要讲心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在地球上,四季变化顺序是:春—夏—秋—冬,六气主气的顺序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无论是哪一种顺序,对应在五脏角度,都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这是大自然的时间流动规律,是无法逆转的客观规律。

当然,在电影《信条》里面,这个规律被逆转了。

不过,如果大家看过这个电影就会发现,电影是好看,但那是假的,逻辑上有硬伤。

如果真的按照熵增熵减原则逆转,逆转后的那个黑哥哥,不光是要戴面罩呼吸的问题,而是曾经吃进去的用来降低人体熵值的三明治,在已经排出来之后,需要按照这个路径再往回走。

你想想,人体的进口和出口完全对调,已经消化吸收入血进入细胞的氨基酸也需要再返回变成原来的食物态,就这一个操作,人就完了。

信条(图源网络)所以,时间流动是无法逆转的,人也不可能脱离世界,让世界逆转,人还能继续向前,这会违反“天人相应”的基本规则。

假如真的可以熵增熵减来逆转,我们认为,也不是一定要按照原来的路径,而是可以通过其他路径。

下次诺兰再拍这个题材时,其实可以从“天人相应”这个角度入手。

言归正传,既然大自然存在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客观变化规律,那我们也这么讲。

在汤液经法图中,如果以左下角为起点逆时针看,也就是这样的规律。

汤液经法图-2-第10章

汤液经法图-2-第10章

第10章总结《经法图》(2)1、以方解图:把“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九味中药放入《经法图》中:炙甘草[土中木]在“用土体”格中,柴胡[金中木]在“金体”格中,当归[水中木]、白术[水中土]二味药在“水体”格中,太子参[木中土]、橘皮[木中木]、制半夏[木中土]三味药在“用木体”格中,黄芪[火中土]、升麻[火中土]二味药在“火体”格中,绘制成《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证图》(图13),以该医方解析《经法“方证”图》:①、按五行相生相克律,火生土、土生金,土克水、木克土,土居中为“我”,火为“母”,金为“子”,“水”被我克,“木”则克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主口”,脾为土,脾病“用土体”;②、《经法图》中“用土体”格外所标之字为“化苦”,左转所注之症治为“除燥”,右转所注之症治为“除滞”;③、“口干多饮、多尿10余年,恶心呕吐1周入院。

入院后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

经血酮、血气分析检查,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为脾虚之症,脾虚用补法;《经法图》曰:“左转,阳进为补”,可知该方为补脾益气之医方,并知该方用补木壮土益水以制燥金之医理治法来处方遣药的,所治之症曰“燥”。

2、以图读方:“脘腹痞塞,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或顽固性便秘。

口干多饮、多尿10余年,恶心呕吐1周,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病。

脾(胃)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木、土大虚并水弱,而金则亢,强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方中黄芪为火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太子参为木中土,橘皮为木中木、柴胡为金中木,制半夏为木中土、当归为水中木、白术为水中土,升麻为火中土。

以“土体”之母“火体”之重土扶助“土体”之虚土;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虚木;以“土体”之木补扶“土‘本’体”之虚木;以被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木、重土(水体之水生木体之木,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土、水;以“水体”之木、土反侮转化甘土中之金、木克苦水中之木、土,是方用“补木壮土益水以制燥金”也。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天地五行化生人体五脏系统,养成诸药之五行药性以诸药之五行药性以究人体五行之偏,以乱体内寄生病原五行之性,此药之为用也。

陶公精选25味药,用以明五行互含,一行之药内分五行,故有内外五行之分。

外五行为药之功用,而内五行则为各药之作用于人体之五行功能系统也,即用药之五行以究人体五行五脏系统之指南,而非指五行药用内又分五行之用。

譬如黄连为水中火,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火之火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火即心也,故黄连以清上焦心之热。

譬如黄芩为水中木,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木之木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木即肝也,故黄芩以清中焦肝之热。

譬如大黄为火中木,火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咸以润下也,而火中木为作用于人体之五行之木即肝也,以肝所疏泄之水下润肠道而解肠道之澡。

譬如附子为木中水,木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辛散温升回阳疏泄,而木中水之水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水即肾也,故用附子以温肾回阳。

五行药性之用不过辛散、咸润、肝缓、酸收、苦燥,而其中每一用又按人体之五行系统,分为作用于肝、心、脾、肺、肾也。

用为阳,右旋为进,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补数为七,故以七为大补汤方之药味数也四为补数之半,故以四为小补汤方之药味数也体为阴,左旋为退,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泻数为六,故以六为大泻汤方之药味数也三为泻数之半,故以三为小泻汤方之药味数也五居补泻极半之间,补泻之数以小不及,以大有过,故以五为诸病误治之泻汤方之药味数也即补即泻,补此即为泻彼,泄此即为补彼。

甘酸除痉,痉为肝散太过,肝散太过而生急,以甘缓之酸苦除烦,烦为心耎太过,心润太过而生缓,以酸收之苦辛除痞,痞为脾缓太过,脾缓太过而生湿,以苦燥之辛咸除滞,滞为肺收太过,肺收太过而生气滞,以辛散之咸甘除燥,燥为肾坚太过,肾坚太过而生燥,以咸润之。

汤液经法图-2-第8章

汤液经法图-2-第8章

第8章中药五行属性归类分析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核心,是商周乾坤图经之核心,是中华易学之核心,是中华医药学之核心。

一句话,讲中国哲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易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医药就更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中华医学之核心乃阴阳五行是也,中华药学之核心仍阴阳五行是也,故谢松龄在《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人象》中曰:“草石药物亦无不具阴阳五行之性,服药也是‘输入’阴阳五行,盖可调阴阳、顺五行者,惟阴阳五行而已。

对此,谢遐龄博士曾提出十分动人而精辟的见解:‘服中药,不是服其中的化学成分,而是服其中的阴阳五行。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谢氏兄弟之说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的最好之诠释。

“中药五行属性”已随历史而逝,远离中药学矣,远离中医学矣,远离中医药界矣。

笔者认为,破解“汤液经法”,解析《汤液经》医方遗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必须将《辅行诀》中94个医方所用70味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实行医药同理、同义、同法,才能真正破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

如何将70味中药乃至将现在常用的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首先要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以五行属性分类的二十五味药精之五行本义,和它与中药之五味、五色、五气、归经、功效等联系起来分析,并将之作为突破口,用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准绳(法),以期管窥《桐君采药录》之药物属性体系。

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辅行诀》(以下简称《法要》)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汤液经法图系列(4):体、用是什么意思?与补、泻是什么关系?

汤液经法图系列(4):体、用是什么意思?与补、泻是什么关系?

汤液经法图系列(4):体、用是什么意思?与补、泻是什么关系?前两期我们试着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了桂枝汤这个具体的方子。

结论是,桂枝汤为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的配伍,其中,辛补肝,酸泻肝,甘补肝。

有人说,咦,金老师,在汤液经法图里面,左下角的那个肝木的区域,并没有写着辛补肝和酸泻肝,而是写着体、用和辛、酸啊。

这个怎么理解呢?好,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体用”这一对哲学概念。

点击加载图片汤液经法图的肝木区域(一)首先,我们说,前面讲到的“辛补肝,酸泻肝,甘缓肝”的描述,不是直接来源于汤液经法图的,而是来源于《辅行诀》里面对于汤液经法图的解读。

其中,对于肝木疾病的治疗,原文表述如下:“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适其性而衰之也。

”什么意思呢?前面说过,《辅行诀》是陶弘景撰写的,但其中的汤液经法图并非他所作,而是引自伊尹的《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里面其实记载了肝木疾病的治疗原则,即“以辛补之,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于是,陶弘景想,为什么这样匹配呢?噢,因为肝木的作用就是升散,所以要用辛味补肝(辛散),用酸味泻肝(酸敛),要用甘味缓肝急(甘缓)。

选择辛味、酸味和甘味的原因,其实都是顺着肝木升散的属性而来的。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陶弘景一边在引用《汤液经法》的原文,一边在解释这样匹配药味的原因。

凝练一下这段话,其实就能得到肝木疾病的治疗原则:辛补、酸泻、甘缓。

点击加载图片辅行诀(图源网络)同样的,如果我们把《辅行诀》里面关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治疗原则的文字表述都摘录出来,列在五脏虚实病证的后面,就可以分别得到五脏虚实病证的治则治法,即:肝木:肝虚病证—补肝木—辛肝木:肝实病证—泻肝木—酸肝木:虚实病证—缓肝木—甘心火:心虚病证—补心火—咸心火:心实病证—泻心火—苦心火:虚实病证—收心火—酸脾土:脾虚病证—补脾土—甘脾土:脾实病证—泻脾土—辛脾土:虚实病证—燥脾土—苦肺金:肺虚病证—补肺金—酸肺金:肺实病证—泻肺金—咸肺金:虚实病证—散肺金—辛肾水:肾虚病证—补肾水—苦肾水:肾实病证—泻肾水—甘肾水:虚实病证—润肾水—咸可以看到,每个脏腑都有补味、泻味和调味3种药味,这就形成了15种治疗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阴阳交替,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目录1、卷首语2、卷一绪论3、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4、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⑴、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⑵、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⑶、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⑷、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5、卷四《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6、卷五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⑴、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⑵、《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第二7、卷六从《汤液经法图》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论治原则8、卷七附录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9、卷八附录二《神农本草经》药物五行属性归类10、卷后附言卷一绪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行世以来,曾在中国乃至全球中(汉)医药界引起轰动,但对其研究者至今仍为数不多,特别是在现时,急功近利者多,而静心究学者少;明知其书甚为宝贵,而由于时人对古文医籍之文理难明,惧而拒之,此状可叹也!!!吾得婺州双溪无间居士传授《商周乾坤图》后,浸身心于是图中,得益匪浅。

商周乾坤图乃成图于殷商七千年前之中华元始乾坤图(元始龙图——易图),至今已有万余年矣。

师门前辈无相僧于文革六年(1971)说:“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

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

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

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

”据吾研究,万古之《商周乾坤图》乃揭开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辅行诀》组方法则之唯一钥匙,「无闻」利用业余时间为之编撰此文,以证《商周乾坤图》之博大精深。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以填补《汤液经法图》(以下简称《经法图》)中所缺之二字为纲,以分析《经法图》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目,以《商周乾坤图》之理法为经纬,绘制《经法图》之变体图,并进行验证,完成破解《经法图》之目的。

第二部分以绘制的《经法图》变体图——《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之义理,完成破解《辅行诀》所言《汤液经法》之组方法则,为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医籍提供行之有效之工具。

第三部分以复原的《经法图》之元始图与简化图和变体图作为本文以图解图之结果。

第四部分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分析,从药物酸辛苦咸甘五味,温热凉寒平五性,白青黑红黄五色,轻重缓急四态,升降浮沉四气等方面分析《辅行诀》中所载二十五味药精五行属性归类之本义,并建立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方法模型,完成对《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第五部分讨论从《汤液经法图》的功能效用中,发现太阳(手小肠、足膀胱)经与厥阴(手心包、足肝)经的是动是病之关系,从而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施治原则。

笔者之家父为中药师兼中医师,家弟为中医师并中药师,而本人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对博大精深之中华医药宝库仅只一知半解,出于对祖国医药事业之热爱而班门弄斧,献丑于大家庭前,还请诸君见谅。

此文之解析仅为吾一家之观点,正确与否观者自参。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谨以此文作引玉之砖,期望能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起一点推波助澜之作用,也冀能得到专家学者之批评指正,共同探讨,与时俱进。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如是曰:逢盛世承传古技为今用,振华夏引取西术为中用。

中华医药经典流传万古,中华医药术技造福人寰!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欲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必须首先破解《经法图》。

为破解《经法图》,笔者依据《商周乾坤图》之理法绘制黑白图(图1)一帧如下:CEB4C3FCC3FB_1183780940.jpg(图中加框之“酸”、“痉”二字,为吾与家弟方国伟所添,正确与否请看下文之求证。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

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

(蜀椒味辛温。

)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

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

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

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

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

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

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

卤咸(戎盐)味苦咸寒。

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

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

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

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

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

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

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

勺药[金中土] 味苦。

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

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

黄连[水中火] 味苦无毒。

术[水中土] 味苦温。

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

根据《辅行诀》与《内经》二书之说,笔者列表如下: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

方证分析如下:一、肝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