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讲义.(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可以采取抽放或局部通风稀释的办法,使 其降到安全浓度以下。 • 4.凡井下通风不良的区域或巷道,设置栅栏, 并悬挂“禁止入内”的警标。 • 5.对中毒人员立即移送到新鲜空气巷道中,及 时抢救。
(七)3种典型事故现象
矿井有害气体:井下由煤(岩)体涌出和生产过中 产生的各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气体的通称。
依靠通风机等动力,将适量的新鲜空气,沿 着既定的通风路线不断的输入井下,以满足各用 风地点需要;同时用过的污浊空气不断地排出地 面。这种对矿井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浊空 气的过程称为矿井通风。
二、矿井通风的主要作用
•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源源不断地将地面 空气输送到井下各个作业地点,以供给人员 呼吸,并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 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保障 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
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体维持 正常生命过程所需的氧气量,取决于人的体质、精神状 态和劳动强度等。 《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按 体积计算,氧气不得低于20%。
人体输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
劳动强度 休息 轻劳动 中度劳动 重劳动 极重劳动
呼吸空气量(L/min) 6~15 20~25 30~40 40~60 40~80
“一通三防”中“一通”的任务: 1.供给井下新鲜空气; 2.冲淡并排除井下有害气体和矿尘; 3.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
三、矿井空气ຫໍສະໝຸດ Baidu
(一)矿井空气的划分 • 按存在地点分为: • 地面新鲜空气和井下空气。 • 按空气成分分为: • 新鲜空气(新鲜风流)和污浊空气(乏风风流)。 • 新鲜风流: • 当矿井空气和地面空气的成份相差不大时,例如在进
(三)矿井空气
• 地面空气进入矿井以后,跟井下由煤(岩) 体涌出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混合,这 种混合气体即称为矿井空气
• 矿井空气与地面空气的不同 • 1.氧气含量减少; • 2 .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增加; • 3.粉尘浓度增大; • 4.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发生变化。
矿井空气成份—氧气 O2
• 3.在某矿14层东404盘区5413巷,通风区小组长进入棚栏 查看密闭工程质量窒息死亡。
矿井缺氧窒息死亡事故的分析
• 事故分析
•
从发生缺氧窒息事故的现场来看,这些盲巷及采空区设置棚栏,
但工人,甚至某些管理人员对栅栏内巷道潜在危险并不了解,或知之
甚少,有意无意进入危险区,因缺氧窒息死亡。上述3起事故遇难人
(3)有一定时间的直接接触。
2.气体爆炸事故的特点:
(1)爆炸气体浓度在爆炸界限内;
(2)混合气体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2%; (3)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即火源温度不低于650℃,
一定的持续时间(爆炸感应期)。
四、局部通风
• 局部通风的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化要求):
• 1.装备和措施
• (1)局部通风机的安装、使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 定,不发生循环风;2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 供风的,2台局部通风机应同时实现风电闭锁。
8时25分,将3人送到河津市人民医院抢救; 10时30分,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初步确认系窒息死亡。
事故案例4-大平煤矿“10.20”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与瓦斯 爆炸伤亡事故
1.事故概况
2004年10月20日22时,郑州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 发生了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和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 人死亡、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35.7万元。22时09分,21岩石下 山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瓦斯逆流进入西大巷主要进风流中, 导致13、15采区巷道和工作面的瓦斯浓度突然上升,并造成西大巷局 部地段和13采区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浓度。22时40分,在西大巷与11轨 道石门交汇点附近的西大巷内,架线电机车取电弓与架线的电火花引 发瓦斯爆炸。 2.死亡人员位置分布
• (3)风筒吊挂应平、直、稳,软质风筒逢环必挂, 硬质风筒每节至少吊挂两点;风筒不得被摩擦、挤 压。
• (4)风筒拐弯处应用弯头或骨架风筒缓慢拐弯,不 应拐死弯;异径风筒接头应用过渡过,不准花接。
• 3.局部通风机的安装位置的规定
• 掘进巷道使用的局部通风机位置必须符合以下规 定要求:
• (1)压入式局部通风机必须安装在进风巷道中, 距掘进巷道回风口不得小于10m。
• 采用局部通风机通风时,风筒口到掘进工作面的 距离小于风流有效射(吸)程,炮烟、 有害气体 及粉尘与压入的新鲜风流强烈掺混,可使它们浓 度降低,迅速排出工作面。如果风筒口到掘进工 作面的距离大于风流有效(吸)程,在风流有效 射(吸)程以外将出现风流循环涡流区,炮烟、 有害气体及粉尘排出的速度较慢,排出的时间较 长。所以风筒口不能距离掘进工作面太远。
• (2)瓦斯喷出区域和突出煤层的掘进通风方式应采用压 人式;局部通风机设备齐全,应装消音器(低噪声局部通 风机和除尘风机除外),吸风口有风罩和整流器,高压部 位有衬垫;局部通风机及其启动装置应安设在进风巷道中 ,地点跟回风口10 m以上,且支护完好、无淋水、无积水 、无杂物;局部通风机离地面高度应大于0.3m;瓦斯浓度 不应超过0.5%
矿井有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
名
称
一氧化碳CO
氧化氮NO2 二氧化硫SO2
硫化氢H2S 氨NH3
最高允许浓度(%) 0.0024 0.00025 0.0005 0.00066 0.004
(六)预防井下有害气体中毒措施
• 1.加强通风。 • 2.加强检查与检测,监视其动态,及时采取相
应措施。 • 3.对局部有害气体含量较高,涌出量较大的地
氧气消耗量(L/min) 0.2~0.4 0.6~1.0 1.2~2.6 1.8~2.4 2.5~3.1
事故案例1:矿井缺氧窒息死亡事故的分析
• 事故发生地点
• 1.在某矿14层西404盘区5410巷,一名采煤工人进入棚栏 内大便窒息死亡。
• 2.在某矿12层西404盘区8412刀柱工作面,一名工人进入 采空区取木料窒息死亡。
• 3.二氧化硫 对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俗称“瞎眼气体”。主要 来源:含硫矿物质氧化、燃烧、在含硫矿体中爆破以及从含 硫矿层中涌出。
• 4.硫化氢 易溶于水,有爆炸性,剧毒,可以使血液中毒, 对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作用。主要来源: 有机物腐烂、硫化物水解、煤岩中放出。 5.氨气 浓烈臭味、剧毒,对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有 刺激作用,严重时可引起肺水肿。
CO、 H2S 、 NO2、SO2 、NH3 、H2 、CO2 、CH4 。 1.中毒:典型代表CO。 2.窒息:典型代表CO2、 CH4 。 当氧气浓度达到 降到12%以下时,人就会因缺氧窒息 死亡。 3.爆炸:典型代表CH4。
后果:中毒、窒息、灼烧、高压冲击等。
事故案例2:CO中毒案例-宣汉煤矿CO中毒事故
2.风筒敷设
(1)风筒末端到工作面的距离和出风口的风量要符合作业规 程规定,巷道中风速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并保证 工作面和回风流的瓦斯浓度不超限。
• (2)使用抗静电、阻燃风筒;炮掘工作面应使用硬 质风筒,并采用防摩擦起火的材料吊挂;接头严密 ,无破口(末端20m除外),无反接头;软质风筒 接头应反压边,硬质风筒接头应加垫并拧紧螺钉.
• 3.管理上有漏洞,通风设施存在隐患。停工或报废的独头盲巷未能及 时建造临时密闭,建造的密闭质量达不到要求,也是发生窒息事故的 重要原因。
(五)井下主要有害气体
• 1.一氧化碳 极毒,浓度为0.4﹪就可使人致命中毒。主要来源:火灾、 炮烟、瓦斯和煤尘爆炸。
• 2.二氧化氮 极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在危险程度下,使肺浮肿致命, 感觉呼吸道刺激、咳嗽,6---24小时出现中毒征兆。主要来 源:爆破工作。
6.井下人员必须随身佩带自救器。
7.对缺氧窒息或中毒人员及时进行急救。
8.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9.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
法
10.加深领导的安全管理理念。
环
11.建立企业的安全文化。
(九)思考几个问题
1.中毒或窒息事故产生的充要条件:
(1)有人(无防护装备);
为什么会发生 此类事故?
(2)有过量的有害气体积聚;
发生时间: 2010年 7月16日晚,宣汉煤矿一氧化碳中毒6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经过:
7月16日晚,达州市宣汉县七里乡乱石沟煤矿+507北副平硐 守矿人员田某和何某,打开被封闭的井口入井查看井下情况,井 外人员见两人迟迟没有出井,自行组织附近村民桂某和李某等人 先后下井盲目寻找,结果先后在井下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当场死 亡5人。通过紧急救援,从井下救出3人,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 亡,另2人得到有效救治。
进入掘进工作面的风流不是新鲜风流,而含有 该工作面的与其等有害有毒气体以及大量矿尘, 严重地影响着工作面的安全与卫生;另外,乏 风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巷道内有害气体及矿尘 超标,严重威胁职工的人身健康,同时对安全 生产也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循环风是局部通 风之大忌。
• 5.局部通风机风筒口为什么不能距离掘进工作面 太远?
第二章 矿尘的防治
“一通三防”基础知识及 相关试题培训
第一部分 “一通三防”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一通三防”相关试题练习
第一部分 “一通三防”基
础知识
“一通三防”定义
1.什么叫“一通三防”? “一通三防”指:对煤矿安全生产中 的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 防火灭技术管理工作的简称。
第一章 矿井通风
一、什么是矿井通风?
• (2)全风压供给该处局部通风机的风量必须大于 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
• (3)局部通风机安装地点到回风口间巷道中的最 低风速必须不得小于0.15m/s。
• (4)安装使用的局部通风机必须吊挂或垫高,离 地面高度大于0.3m。
• 4.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出现循环风的危害 • 当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通风出现循环风时,
风井、井底车场。主要运输大巷、运输石门等处的风 流叫作新鲜风流,也叫进风风流。 • 乏风风流: • 当矿井空气流经采掘工作面或井下工作硐室后,其成 分与地面空气的成分相比发生了变化,则将风流叫做 乏风风流,也叫回风风流。
(二)矿井空气主要成分
• 氧气(20.96﹪) • 氮气(78﹪) • 二氧化碳(0.03﹪) • 水蒸气、稀有气体(0.94﹪) • 杂质(0.03﹪)
据了解,该矿属于技改扩能矿,目前已经整改完毕。当晚, 田某等人打开封闭的井口,想查看情况,不料发生重大死亡事故。
事故案例3-11.25杜家沟煤矿窒息事故
事故经过: 2011年11月25日7时12分,班长徐文军在10—6072巷电话向调度室
汇报,在寻找副队长焦申林验收工作时未找到,又同人吴同贤一道寻在 寻至10—6072巷与六采区胶带上山巷交叉点处,发现原六采区胶带上山 巷闭墙打开0.7m宽左右,随后安排当班作业人员采取通风设施,确认无 危险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进入密闭巷道寻找。在距10—6072巷口130 米处发现副班长成国军、机电工高红杰二人倒在地上,立即抬至新鲜风 流处人工呼吸抢救并组织出井,同时继续往里在原六采区轨道上山巷尽 头发现副队长焦申林倒在地上,立即抬出抢救。
在爆炸地点死亡4人,邻近巷道死亡26人,邻近11301工作面死 亡39人,较远的15采区死亡4人,较远的13采区死亡75人(其中13121 工作面52人)。
(八)防止有害气体危害的措施
1.加强通风。
人
2.加强对有害气体的检查。
3.瓦斯抽放。
机
4.放炮喷雾或使用水炮泥。
物
5.加强对通风不良处和井下盲巷的管理。
(3)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的掘进巷道应安设2台同等能力的 局部通风机,实现“三专两闭锁”,具备相互独立的两回路电 源,并能实现自动切换。 (4)局部通风机应安装开停传感器,且与监测系统联网;专 人负责,实行挂牌管理;定期进行自动切换试验和风电闭锁试 验,并有记录;不应出现无计划停风,有计划停风前应制定专 项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员:一名是采煤老工人,另一名是采煤小组长,第三名是通风小组长,
并且都有一定的井下工作经验,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究其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 1.思想上丧失警惕,麻痹大意,凭经验办事,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文 化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 2.缺乏常识,业务知识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对危害的认识不足;
(七)3种典型事故现象
矿井有害气体:井下由煤(岩)体涌出和生产过中 产生的各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气体的通称。
依靠通风机等动力,将适量的新鲜空气,沿 着既定的通风路线不断的输入井下,以满足各用 风地点需要;同时用过的污浊空气不断地排出地 面。这种对矿井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浊空 气的过程称为矿井通风。
二、矿井通风的主要作用
•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源源不断地将地面 空气输送到井下各个作业地点,以供给人员 呼吸,并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 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保障 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
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体维持 正常生命过程所需的氧气量,取决于人的体质、精神状 态和劳动强度等。 《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按 体积计算,氧气不得低于20%。
人体输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
劳动强度 休息 轻劳动 中度劳动 重劳动 极重劳动
呼吸空气量(L/min) 6~15 20~25 30~40 40~60 40~80
“一通三防”中“一通”的任务: 1.供给井下新鲜空气; 2.冲淡并排除井下有害气体和矿尘; 3.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
三、矿井空气ຫໍສະໝຸດ Baidu
(一)矿井空气的划分 • 按存在地点分为: • 地面新鲜空气和井下空气。 • 按空气成分分为: • 新鲜空气(新鲜风流)和污浊空气(乏风风流)。 • 新鲜风流: • 当矿井空气和地面空气的成份相差不大时,例如在进
(三)矿井空气
• 地面空气进入矿井以后,跟井下由煤(岩) 体涌出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混合,这 种混合气体即称为矿井空气
• 矿井空气与地面空气的不同 • 1.氧气含量减少; • 2 .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增加; • 3.粉尘浓度增大; • 4.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发生变化。
矿井空气成份—氧气 O2
• 3.在某矿14层东404盘区5413巷,通风区小组长进入棚栏 查看密闭工程质量窒息死亡。
矿井缺氧窒息死亡事故的分析
• 事故分析
•
从发生缺氧窒息事故的现场来看,这些盲巷及采空区设置棚栏,
但工人,甚至某些管理人员对栅栏内巷道潜在危险并不了解,或知之
甚少,有意无意进入危险区,因缺氧窒息死亡。上述3起事故遇难人
(3)有一定时间的直接接触。
2.气体爆炸事故的特点:
(1)爆炸气体浓度在爆炸界限内;
(2)混合气体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2%; (3)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即火源温度不低于650℃,
一定的持续时间(爆炸感应期)。
四、局部通风
• 局部通风的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化要求):
• 1.装备和措施
• (1)局部通风机的安装、使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 定,不发生循环风;2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 供风的,2台局部通风机应同时实现风电闭锁。
8时25分,将3人送到河津市人民医院抢救; 10时30分,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初步确认系窒息死亡。
事故案例4-大平煤矿“10.20”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与瓦斯 爆炸伤亡事故
1.事故概况
2004年10月20日22时,郑州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 发生了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和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 人死亡、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35.7万元。22时09分,21岩石下 山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瓦斯逆流进入西大巷主要进风流中, 导致13、15采区巷道和工作面的瓦斯浓度突然上升,并造成西大巷局 部地段和13采区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浓度。22时40分,在西大巷与11轨 道石门交汇点附近的西大巷内,架线电机车取电弓与架线的电火花引 发瓦斯爆炸。 2.死亡人员位置分布
• (3)风筒吊挂应平、直、稳,软质风筒逢环必挂, 硬质风筒每节至少吊挂两点;风筒不得被摩擦、挤 压。
• (4)风筒拐弯处应用弯头或骨架风筒缓慢拐弯,不 应拐死弯;异径风筒接头应用过渡过,不准花接。
• 3.局部通风机的安装位置的规定
• 掘进巷道使用的局部通风机位置必须符合以下规 定要求:
• (1)压入式局部通风机必须安装在进风巷道中, 距掘进巷道回风口不得小于10m。
• 采用局部通风机通风时,风筒口到掘进工作面的 距离小于风流有效射(吸)程,炮烟、 有害气体 及粉尘与压入的新鲜风流强烈掺混,可使它们浓 度降低,迅速排出工作面。如果风筒口到掘进工 作面的距离大于风流有效(吸)程,在风流有效 射(吸)程以外将出现风流循环涡流区,炮烟、 有害气体及粉尘排出的速度较慢,排出的时间较 长。所以风筒口不能距离掘进工作面太远。
• (2)瓦斯喷出区域和突出煤层的掘进通风方式应采用压 人式;局部通风机设备齐全,应装消音器(低噪声局部通 风机和除尘风机除外),吸风口有风罩和整流器,高压部 位有衬垫;局部通风机及其启动装置应安设在进风巷道中 ,地点跟回风口10 m以上,且支护完好、无淋水、无积水 、无杂物;局部通风机离地面高度应大于0.3m;瓦斯浓度 不应超过0.5%
矿井有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
名
称
一氧化碳CO
氧化氮NO2 二氧化硫SO2
硫化氢H2S 氨NH3
最高允许浓度(%) 0.0024 0.00025 0.0005 0.00066 0.004
(六)预防井下有害气体中毒措施
• 1.加强通风。 • 2.加强检查与检测,监视其动态,及时采取相
应措施。 • 3.对局部有害气体含量较高,涌出量较大的地
氧气消耗量(L/min) 0.2~0.4 0.6~1.0 1.2~2.6 1.8~2.4 2.5~3.1
事故案例1:矿井缺氧窒息死亡事故的分析
• 事故发生地点
• 1.在某矿14层西404盘区5410巷,一名采煤工人进入棚栏 内大便窒息死亡。
• 2.在某矿12层西404盘区8412刀柱工作面,一名工人进入 采空区取木料窒息死亡。
• 3.二氧化硫 对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俗称“瞎眼气体”。主要 来源:含硫矿物质氧化、燃烧、在含硫矿体中爆破以及从含 硫矿层中涌出。
• 4.硫化氢 易溶于水,有爆炸性,剧毒,可以使血液中毒, 对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作用。主要来源: 有机物腐烂、硫化物水解、煤岩中放出。 5.氨气 浓烈臭味、剧毒,对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有 刺激作用,严重时可引起肺水肿。
CO、 H2S 、 NO2、SO2 、NH3 、H2 、CO2 、CH4 。 1.中毒:典型代表CO。 2.窒息:典型代表CO2、 CH4 。 当氧气浓度达到 降到12%以下时,人就会因缺氧窒息 死亡。 3.爆炸:典型代表CH4。
后果:中毒、窒息、灼烧、高压冲击等。
事故案例2:CO中毒案例-宣汉煤矿CO中毒事故
2.风筒敷设
(1)风筒末端到工作面的距离和出风口的风量要符合作业规 程规定,巷道中风速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并保证 工作面和回风流的瓦斯浓度不超限。
• (2)使用抗静电、阻燃风筒;炮掘工作面应使用硬 质风筒,并采用防摩擦起火的材料吊挂;接头严密 ,无破口(末端20m除外),无反接头;软质风筒 接头应反压边,硬质风筒接头应加垫并拧紧螺钉.
• 3.管理上有漏洞,通风设施存在隐患。停工或报废的独头盲巷未能及 时建造临时密闭,建造的密闭质量达不到要求,也是发生窒息事故的 重要原因。
(五)井下主要有害气体
• 1.一氧化碳 极毒,浓度为0.4﹪就可使人致命中毒。主要来源:火灾、 炮烟、瓦斯和煤尘爆炸。
• 2.二氧化氮 极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在危险程度下,使肺浮肿致命, 感觉呼吸道刺激、咳嗽,6---24小时出现中毒征兆。主要来 源:爆破工作。
6.井下人员必须随身佩带自救器。
7.对缺氧窒息或中毒人员及时进行急救。
8.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9.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
法
10.加深领导的安全管理理念。
环
11.建立企业的安全文化。
(九)思考几个问题
1.中毒或窒息事故产生的充要条件:
(1)有人(无防护装备);
为什么会发生 此类事故?
(2)有过量的有害气体积聚;
发生时间: 2010年 7月16日晚,宣汉煤矿一氧化碳中毒6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经过:
7月16日晚,达州市宣汉县七里乡乱石沟煤矿+507北副平硐 守矿人员田某和何某,打开被封闭的井口入井查看井下情况,井 外人员见两人迟迟没有出井,自行组织附近村民桂某和李某等人 先后下井盲目寻找,结果先后在井下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当场死 亡5人。通过紧急救援,从井下救出3人,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 亡,另2人得到有效救治。
进入掘进工作面的风流不是新鲜风流,而含有 该工作面的与其等有害有毒气体以及大量矿尘, 严重地影响着工作面的安全与卫生;另外,乏 风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巷道内有害气体及矿尘 超标,严重威胁职工的人身健康,同时对安全 生产也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循环风是局部通 风之大忌。
• 5.局部通风机风筒口为什么不能距离掘进工作面 太远?
第二章 矿尘的防治
“一通三防”基础知识及 相关试题培训
第一部分 “一通三防”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一通三防”相关试题练习
第一部分 “一通三防”基
础知识
“一通三防”定义
1.什么叫“一通三防”? “一通三防”指:对煤矿安全生产中 的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 防火灭技术管理工作的简称。
第一章 矿井通风
一、什么是矿井通风?
• (2)全风压供给该处局部通风机的风量必须大于 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
• (3)局部通风机安装地点到回风口间巷道中的最 低风速必须不得小于0.15m/s。
• (4)安装使用的局部通风机必须吊挂或垫高,离 地面高度大于0.3m。
• 4.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出现循环风的危害 • 当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通风出现循环风时,
风井、井底车场。主要运输大巷、运输石门等处的风 流叫作新鲜风流,也叫进风风流。 • 乏风风流: • 当矿井空气流经采掘工作面或井下工作硐室后,其成 分与地面空气的成分相比发生了变化,则将风流叫做 乏风风流,也叫回风风流。
(二)矿井空气主要成分
• 氧气(20.96﹪) • 氮气(78﹪) • 二氧化碳(0.03﹪) • 水蒸气、稀有气体(0.94﹪) • 杂质(0.03﹪)
据了解,该矿属于技改扩能矿,目前已经整改完毕。当晚, 田某等人打开封闭的井口,想查看情况,不料发生重大死亡事故。
事故案例3-11.25杜家沟煤矿窒息事故
事故经过: 2011年11月25日7时12分,班长徐文军在10—6072巷电话向调度室
汇报,在寻找副队长焦申林验收工作时未找到,又同人吴同贤一道寻在 寻至10—6072巷与六采区胶带上山巷交叉点处,发现原六采区胶带上山 巷闭墙打开0.7m宽左右,随后安排当班作业人员采取通风设施,确认无 危险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进入密闭巷道寻找。在距10—6072巷口130 米处发现副班长成国军、机电工高红杰二人倒在地上,立即抬至新鲜风 流处人工呼吸抢救并组织出井,同时继续往里在原六采区轨道上山巷尽 头发现副队长焦申林倒在地上,立即抬出抢救。
在爆炸地点死亡4人,邻近巷道死亡26人,邻近11301工作面死 亡39人,较远的15采区死亡4人,较远的13采区死亡75人(其中13121 工作面52人)。
(八)防止有害气体危害的措施
1.加强通风。
人
2.加强对有害气体的检查。
3.瓦斯抽放。
机
4.放炮喷雾或使用水炮泥。
物
5.加强对通风不良处和井下盲巷的管理。
(3)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的掘进巷道应安设2台同等能力的 局部通风机,实现“三专两闭锁”,具备相互独立的两回路电 源,并能实现自动切换。 (4)局部通风机应安装开停传感器,且与监测系统联网;专 人负责,实行挂牌管理;定期进行自动切换试验和风电闭锁试 验,并有记录;不应出现无计划停风,有计划停风前应制定专 项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员:一名是采煤老工人,另一名是采煤小组长,第三名是通风小组长,
并且都有一定的井下工作经验,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究其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 1.思想上丧失警惕,麻痹大意,凭经验办事,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文 化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 2.缺乏常识,业务知识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对危害的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