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的建立;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等资料,感知认知历史,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秦朝创建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教学难点:1、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具体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了解到这两种制度它一方面有利于稳定西周的政治局势,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下放给诸侯,诸侯势力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多年的争霸兼并战争,即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为了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诸侯国也纷纷进行变法。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好的,刚才我们讲到在(边讲边写板书:1、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统一后的秦朝仍然面临着许多侵扰,比如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诸夷。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必修一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了解“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确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学习中央集权制的内容,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
4、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2、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政治改革仍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一)问题导入法:通过相关问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解读历史故事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解读,既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法:对本课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五、课时设计与教具1课时,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历史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秦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短命的王朝,仅统治中国15年的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解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讲授新课(直观教法、解读历史故事法、合作探究法)1、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时,(教师介绍)最近几年的考古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多媒体展示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关的文物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思考几组历史文物中蕴涵的历史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必修一教案.详案.强者无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导入:师:现在开始上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了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以及神权与王权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以及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实力变化,在东周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数百年战乱的历史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最终秦国灭六国,并征战南北统一四海,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秦朝,那么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夏商周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我们就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和把握。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8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师:同学们先快速阅读一下教材的第一子目,找出秦始皇是通过哪些措施来统一中国的。
【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兼并六国:前230——前221,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2)北击匈奴:①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②修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3)南平岭南:修灵渠、平岭南、设郡县(4)开发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2、意义:师:战国末期,经过长时间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在中原地区只剩下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也实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和变法,都有着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
但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秦国身上,因为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在加上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并任用贤能,从公元前230开始,向东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齐国、楚国等交好,先灭掉了韩、赵、魏,尤其是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之后,东方各国是再也没有力量和强大的秦军相对抗。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媒体资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以及对秦汉政治制度背后深层次影响的认识不足。为此,我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我将鼓励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如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不足,我将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重点难点的讲解,并适时提供额外的辅导。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板书设计,确保它始终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秦汉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它们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为学生提供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标要求(2017):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能够正确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秦统一的过程,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并创设相关情境和历史的角度,知道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探讨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重要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动手制作表格,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三、教学过程:导入:两千七百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
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缔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建立大秦帝国,然而十五年后,帝国崩塌。
这个帝国如何兴起,为何如此短命,让我们走进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探究竟。
(自制视频播放)一、定鼎天下的一统首先,让我们了解大一统的概念,大一统这个词来源于《公羊传》,春秋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四分五裂才讲大一统。
“大”——国土大、疆域大;“一统”——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那么秦是如何完成大一统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子目——定鼎天下的一统来一探究竟。
1.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历史发展的趋势。
(平板推送讨论)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五)人。
”——《荀子·儒效》材料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周、鲁纪年作参照系,所谓十二诸侯是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如果加鲁是13国,如果加越是14国。
材料三:《史记·六国年表》是以周、秦纪年作参照系,所谓六国是魏、韩、赵、楚、燕、齐,六国加秦即战国七雄。
2.请同学们根据战国地图,概括秦统一六国的过程(说明时间、国家)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与初中课程比较,更突出对重大史实的理解分析和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挖掘。
本课主要表达“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等内容,涉及范围上承夏、商、周三代,下启汉、唐、宋、元、明、清,为学生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近代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应以历史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挖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理解中内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3〕、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分组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
2、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历史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利用自学、上网等途径搜集资料,分组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结合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途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进程的印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民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三】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诱导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重点难点: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2、难点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五】新课探究导言部分: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
无论怎样评价,秦始皇毕竟统一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集权制度。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这是新课的第二节,学生明显适应多了。
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知识储备。
秦汉王朝十分强盛,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汉政治统治措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内容,主要通过他们阅读了大量语文课文,又有许多古迹文物的接触,还有历史剧目的观看等途径。
秦始皇个人既是学术界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一个历史人物,也是当前影视剧选材较多的一个人物。
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熟悉,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分不清艺术创作与真实历史的界限,把影视文学创作中的秦始皇形象与真实历史中的秦始皇画等号,不能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君主专制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材定位】秦朝,也有很多人习惯称之为秦帝国。
能被冠以帝国称号,可见其不同凡响。
秦帝国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和震撼古今的举措闻名于世界,影响着中国历史,并从此使西方人以“秦”的名字称呼着中国与中国人。
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及其膨胀的过程,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从秦到清,尽管王朝持续更迭,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机构却一直延续下来。
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是我们解开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钥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概念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等。
2.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3.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
4.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2.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比如用《西周分封示意图》与《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帮助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背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上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教材结构可以分为三大块,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前提、形成和影响。
2、教学方法上,主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比如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和问题辩论等。
活动中教师要正确的“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客观的评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问题设计模式为了解——理解——见解。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内容。
专题一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如果把第一课夏、商、周时期看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初具雏形时期,那么第二课秦汉时期可以看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
第二课不仅仅开启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先河,同时也为后面历朝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和强化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整个这一章内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1、从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学习阶段或者生活中通过实地参观、各种媒体,学生对秦汉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是零碎的,肤浅的,感性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衔接好初高中知识,并进一步拓展、深化知识。
2、从学习能力来看: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不同,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是什么”,侧重识记层面,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为什么”,“怎么办”,侧重理解、运用层面,但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从心理特征来看:初中学生活泼可爱,好奇心强,很爱表现,而高中生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增强,沉着冷静,求知欲旺盛,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指的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节内容,其核心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秦朝的统一大背景,认识这一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了解这一制度的三大要素以及给当时和后世带来的影响。
学生已经学过先秦和秦汉历史,本节课的内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此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补充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条件、内容以及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尽量使用探究式问题引导教学并要结合第三节第一目的内容,精选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4)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5)会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2.目标解析(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就是指要通过对秦朝统一意义的认识,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就是指要知道秦始皇开创的皇帝称号来源于“三皇五帝”,为巩固统一他要在全国全面推广郡县制,取代传统的分封制;(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就是指要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条件,主要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就是指要全面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内容及特征;(4)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就是指要会从多角度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5)会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指的是学生要懂得运用正确史观,进行史料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2.强调秦汉政治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政治制度演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论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推恩令、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5.通过对比秦汉政治制度,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秦汉政治制度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b.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汉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理解其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意义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秦汉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短剧、制作思维导图等,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汉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3.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秦汉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尤其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秀教学案例(1课时4页)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史料、讨论分析,形成小组结论。
2.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历史讨论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参与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效: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对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评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则可以从学习方法、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的内容,它主要阐述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过渡语:其次,谈谈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参与意识强,但是多数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语: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补充:现在应该加上核心素养)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掌握“大一统”政体的内容,分析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研析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掌握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得辉煌,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过渡语: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大一统”政体的内容难点:对中央集权制的评价过渡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法:通过创设情境,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以激活学生思维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自学与合作能力过渡语:下面我将重点阐释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气宇轩昂的秦始皇像和一幅震撼人心的兵马俑。
继而设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始皇,拥有如此庞大的纪律严明的军队,你将如何让自己成为千古一帝呢?如此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以主人公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为体现新课标主旨,我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篇章。
第一篇章: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此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一统”政体形成的背景,内容较简单。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采用自主探究法,给学生提供线索,由学生结合教材和“秦朝疆域图”自行归纳得出结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丞相:承受皇帝的命令办事;丞:通承。左、右丞相,右丞相大。因为“右手重要,以右为重。”]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太:大;尉:军官,原意指武力镇压→军官的名字]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公:背私为“公”;卿:有荣誉的人]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史料链接: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二)海内为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
(3)作用:大臣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通过上述学习内容,我们了解了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结合“秦行政机构示意图”,如何理解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2)县:县—乡—里;道: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县同级
(3)亭: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
为什么说,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能够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郡县制具有什么特点?
2、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郡县官吏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3、影响:(1)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重要环节
(2)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皇帝任命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和影响
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直属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结论: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过渡:秦王嬴政为维护庞大的帝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解决了诸侯割据问题;那么,在中央,他又设立了哪些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三、百官公卿(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秦时明月》动漫视频导入,然后提问,通过视频,秦王嬴政的目标是什么?他是如何去实现的呢?
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归纳
1、过程:
(1)BC230~BC221年,灭六国,结束割据
2.廷尉李斯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秦王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本课时制作:南宫中学陈林棉
◆教材分析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地位极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2、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3、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
事件发生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2、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上重大争论的现场模拟,并及时作出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并具创建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但是,秦王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手段,实地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它的灭亡;
2、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制度史比较抽象,
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2、学生预习课文,基本了解教材内容。
一、 导入新课: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势力逐渐强大,开始吞并它国,逐渐实现统一。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进入新课:
问题展示:
1、阅读P8“六王毕,四海一”,概括秦始皇实现统一的过程并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
2、阅读P9、10,用示意图来表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机构。
思考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3、如何理解“汉承秦制“,指出汉朝政治与秦朝的一些不同之处
问题解决:
问题1、概括秦始皇实现统一的过程并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
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直观感受统一过程
展示秦朝灭六国后在北方、南方、西南方向扩展疆域形势图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南方:派屠睢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西南: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与条件:由同学分组讨论,可以从提示同学们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个人因素等方面回答。
【明确】
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③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⑤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问题2构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机构:由同学自主阅读教材,在作业本上完成示意图,用展台进行展示。
【明确】
简中太丞奉郎卫太廷典宗治少(郡郡县县县有三啬游亭长里正
秦朝
政府组织系统表央
尉
相
常
中令尉仆尉客正
粟内史
府
列卿)
尉守尉令丞秩
老
夫
徼
郡县乡
亭
里
皇帝
御史大夫
道(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监御史
思考探究1:皇帝制度的特点: 阅读材料得出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明确】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思考探究2::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明确】
问题3:如何理解“汉承秦制“,指出汉朝政治与秦朝的一些不同之处【明确】
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期,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破格提拔士人,出现内朝和外朝。
②地方: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③选官:实行察举制度。
三、当堂检测:
1、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C )
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
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2、“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 C )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