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04a105217cd184254b3535e0.png)
一、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国家对数学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数学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方面应完成的任务作出的规定。
往往与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应然的状态,隐含着无法实现的状态,时间跨度较大。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对数学教学的总的要求,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数学课时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是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具体化,是数学教学的阶段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决定数学课是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状态。
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内容:(1)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2) 数学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技能,如绘图技能、推理技能、使用计算器的技能等。
(3)数学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一般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充分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数学来与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等。
二、教学目标的定义和分类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表现为学生学习结果及其中介行为的具体描述。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国内:认知目标: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能力目标: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他能力方面的具体任务及要求;情意目标: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层次: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三、数学教学目标编写存在的问题(1)认识不到重要性,流于形式(2)不知道如何确定,照抄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3)教学目标太笼统、太空泛,没有针对性,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有的只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没有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与内容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与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4f9c5acd0d233d4b14e6994.png)
主讲人:李建华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学 数学教学目的与内容。 教学重难点:依据、原则、目的、 内容。
教学过程:
一、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1、中学数学教学目的要依据党的教育总目标及普 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来确定。 总目标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
3、中学数学教学目的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 基础、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来确定。
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以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也要为进 入高一学校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应注意数学知识、能力及学习方 法与习惯等方面的衔接。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均未成熟,在 理解能力上有局限性。初中生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经验型 的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高中生处在以经验思维型为主的抽象思维 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因此,在确定教学目的时,必须从 这些特点出发,抽象化程度太高的内容与要求是不适合的。
二、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1、初中数学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 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进一步培养运算能 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基础知识: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 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 简单的推理。 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 绎和类比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运算能力: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运算,能理解运算的算理; 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空间观念: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 象出实物的形状;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在 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关系;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 实际问题: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 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使学生受到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分析能力和坚决问题的能 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各年级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各年级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5fb874180975f46526d3e127.png)
一年级(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授教养目的:1.数与代数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闇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暗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地位与次序;可以或许用符号和词语描写20以内数的大小;能熟悉个位和十位,辨认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联合具体情境,领会加减法的意义;能闇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联合实际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阅历用20以内的数描写身边事物的进程,懂得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进程中,成长初步的抽象.归纳分解的才能;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树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惟.2.空间与图形经由过程事物和模子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正面和上面不雅察到的简略物体的外形;会用高低.阁下.前后描写物体的相对地位.在熟悉几何形体和肯定地位的进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不雅念.初步造就与错误交换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3.统计与概率能按照给定的尺度或选择某个尺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经由过程简略的统计运动,初步熟悉像形统计图和简略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略统计的成果,初步懂得一些简略的数据处理的办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运动中,形成初步的不雅察.剖析.比较的才能;阅历简略的数据收集整顿的进程,形成初步的统计不雅念.发明事物中隐含的简略纪律.懂得用简略的办法不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2)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授教养目的:常识与技巧1.在实际情境中能精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熟悉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构成温柔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联合具体情境,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寄义,管帐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联合实际素材,初步学会估算.3.在实际情境中,能精确熟悉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4.在实际情境中,熟悉元.角.分,懂得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元.角.分进行简略的盘算.(1)经由过程具体的操纵运动,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联合具体情境,在实践运动中,领会厘米.米的寄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在统计运动中,初步学会简略的数据整顿的办法,熟悉简略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完成简略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依据数据提出并答复简略的问题. 1.加深对百以内数的熟悉与盘算办法.图形与统计等常识的懂得.2.在实践运动中,初步懂得收集.整顿数学信息的渠道与办法.数学思虑1.阅历从生涯情境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的进程,以及用100以内的数描写具体事物的进程,成长初步的不雅察.剖析.抽象.归纳分解才能,树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2.阅历摸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盘算办法的进程,初步形成自力思虑和摸索的意识.在估量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进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3.在熟悉图形方位及长度单位的进程中,成长学生的不雅察.想象和着手实践才能,形成初步的空间不雅念.4.阅历简略的统计进程,能对统计成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剖析断定,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解决问题1.能用100以内的数描写实际生涯中的事物并能与错误交换.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明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成长应用意识.在摸索.交换盘算办法的进程中,感触感染可以用不合的办法解决问题.3.能分解应用方位.图形等常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着手实践才能.4.在自立摸索与合作交换进程中,解决具有必定挑衅性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进程和成果,有与错误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二年级(1)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授教养目的:1. 知道乘法的寄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体乘法口诀,闇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2.初步熟悉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断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分辩直角.锐角.钝角.3.知道除法的寄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闇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4.能辨认不合偏向和分辩从不合地位不雅察物体,并能依据一个偏向辨认其余偏向;会看路线图.5.懂得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顿.描写和剖析的进程,会用简略的办法收集和整顿数据,并能按不合的类别分类整顿.6.懂得并控制混杂运算的运算次序,并能闇练盘算.7.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8.养成卖力完成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9.经由过程实践运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涯的亲密接洽.(2)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授教养目的:常识与技巧:1.数与代数:①.联合具体情境,懂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辨认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②.联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懂得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盘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杂运算.联合实际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进程.③.能精确辨认钟面上指导的时刻,熟悉时.分.秒,懂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略的换算.2.空间与图形:①.经由过程不雅察操纵,能用本身的说话描写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熟悉五边形.六边形.②.联合生涯实际,领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略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③.联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3.统计与概率:①.能用适合的办法收集整顿数据.②.在具体的统计运动中,控制分段统计的办法.4.实践与分解应用: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熟悉及长度单位的熟悉.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懂得,巩固分段统计的办法.数学思虑1.在具体的情境中,摸索有余数除法的盘算办法.2.阅历从生涯情境中熟悉较大数的进程,能用万以内数描写具体的事物,成长初步的不雅察.剖析.抽象.归纳分解才能,树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3.阅历摸索三位数加减法盘算办法的进程,初步形成自力思虑和摸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进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4.在解决简略的混杂运算问题中,领会剖析问题的根本思惟办法,能进行简略的.有层次的思虑.5.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点的摸索进程中,进步学生的不雅察.操纵才能,成长初步的空间不雅念.6.阅历对数据的汇集.整顿.剖析进程,领会统计的对象性,造就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才能.解决问题1.能用加减法的有关常识解决简略的实际问题.2.能用加减混杂运算的常识解决两步盘算的简略的实际问题.3.能用统计常识解决日常生涯中的有关问题.4.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进程和成果,领会解决问题计谋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错误合作.三年级(1)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授教养目的: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响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闇练地盘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熟悉简略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熟悉分数的大小,管帐算简略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熟悉平行四边形,控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寄义,管帐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初步树立1千米的长度不雅念,知道1千米=1000米;熟悉质量单位吨,初步树立1吨的质量不雅念,知道1吨=1000千克;熟悉时光单位秒,初步树立分.秒的时光不雅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光的简略盘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宜的产生是肯定的,有些则是不肯定的;可以或许列出简略试验所有可能产生的成果,知道事宜产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略事宜产生的可能性做出描写.7.能找出事物简略的分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明生涯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周全地思虑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不雅察.剖析及推理的才能.8.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9.养成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涯的亲密接洽,初步形成分解应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2)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授教养目的: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响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3.初步熟悉简略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出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寄义,会读.写小数,初步熟悉小数的大小,管帐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4.熟悉面积的寄义,能用自选单位估量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领会并熟悉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略的单位换算;控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精确盘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量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5.熟悉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北和西北八个偏向,可以或许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西.南或北)辨认其余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会看简略的路线图,能描写行走的路线.6、熟悉时光单位年.月.日,懂得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暗示时刻.四年级(1)四年级上册教授教养目的1、熟悉计数单位“十万”“百万”“万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熟悉天然数,控制十进制计数法,会依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依据请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领会和感触感染大数在日常生涯中的应用,进一步成长数感.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响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4、熟悉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差别;熟悉罕有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度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5、熟悉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控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6、联合生涯情境和摸索运动进修图形的有关常识,成长空间不雅念.7、懂得不合情势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略的数据剖析,进一步领会统计在实际生涯中的感化.8、阅历从实际生涯中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领会数学在日常生涯中的感化,初步形成分解应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9、初步懂得运筹的思惟,形成从生涯中发明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不雅察.剖析及推理的才能.10、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11、养成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2)课时安插1、大数的熟悉——11课时2、角的度量——4课时3、三位数乘两位数A、口算乘法——2课时B、笔算乘法——7课时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A、口算除法——2课时阁下B、笔算除法——12课时整顿和温习——1课时6、统计——3课时7、数学广角——4课时8、总温习——5课时(3)四年级下册教授教养目的:1.让学生阅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目关系,并摸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进程,控制响应的盘算办法和须要的盘算技巧,懂得和控制运算次序,发明一些运算纪律;接洽数的已有常识熟悉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点;联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暗示数的意义.2.接洽实际情境,阅历不雅察.操纵和摸索相干图形的特点以及图形的简略变换的进程,熟悉一些简略的平面图形及其特点,懂得图形的对称和图形地位关系的简略变换;经由过程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不雅念,懂得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3.接洽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感化,控制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办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更剖析响应的统计成果;阅历从具体问题的须要动身选择统计图的运动,领会条形统计图的特色,初步学会依据实际须要选择统计图.数学思虑方面:(1)在接洽已有常识摸索盘算办法的进程中,充离开展猜测.评论辩论.解释.交换等运动,成长推理才能.(2)在不雅察.探讨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点的进程中,成长抽象.归纳分解才能和初步的演绎推理才能.(3)能对实际生涯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剖析息争释,阅历用字母暗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暗示运算纪律和归纳分解数目关系的进程,成长抽象思维和符号感.(4)在摸索一些平面图形特点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进程中,进一步成长形象思维和空间不雅念.(5)阅历把实际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响应的情势描写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剖析息争释的进程,成长初步的统计不雅念.(6)在树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成长数学纪律息争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充离开展不雅察.猜测.试验.类比.归纳等运动,进行有层次的思虑,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与解释.解决问题方面:(1)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的数学常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暗示问题的成果,并进行解释和解释.(2)能应用相干盘算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略的三步盘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换本身解决问题的设法主意.(3)能用量杯或克己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若干.(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断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依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依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5)能断定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涯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应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6)能将简略图形平移或扭转到指定地位,能灵巧应用对称.平移.扭转的办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能用盘算器摸索积的变更纪律和商不变的纪律,并能解释所得的结论.(8)能从生涯中自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略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略统计运动,应用统计的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依据问题选择适合的统计图来暗示响应的数据.(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计谋,领会解决问题计谋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点下反思本身的进修进程,成长主体意识.五年级(1)五年级上册教授教养目的:(3)比较闇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4)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暗示数,懂得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略的方程,用方程暗示简略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5)摸索并控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6)能辨认从不合方位看到物体的外形和相对地位;(7)懂得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8)体验事宜产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矩的公正性,会求一些事宜产生的可能性;能对简略事宜产生的可能性做出猜测,进一步领会概率在实际生涯中的感化;(9)阅历从实际生涯中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领会数学在日常生涯中的感化,初步形成分解应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10)初步懂得数字编码的思惟办法,造就发明生涯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不雅察.剖析及推理才能;(11)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12)养成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2)课时安插:1、小数乘法——8课时2、小数除法——11课时3、不雅察物体——3课时4、简略单纯方程:A、用字母暗示数——3课时阁下B、解简略单纯方程——12课时阁下整顿和温习——1课时量一量找纪律——1课时5、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6、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7、数学广角——3课时8、总温习——4课时6、五年级下册教授教养目的:(2)懂得分数的意义和基赋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可以或许比较闇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3)控制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 2.3.5的倍数的特点;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4)懂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控制分数加.减法的盘算办法,比较闇练地盘算简略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略实际问题.(5)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感触感染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6)联合具体情境,摸索并控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概况积的盘算办法,摸索某些什物体积的测量办法.(7)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略图形扭转90°;观赏生涯中的图案,灵巧应用平移.对称和扭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8)经由过程丰硕的实例,懂得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成果的实际意义;依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暗示数据的不合特点.(9)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依据须要选择适合的统计图暗示数据.(10)阅历从实际生涯中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领会数学在日常生涯中的感化,初步形成分解应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11)领会解决问题计谋的多样性及应用优化的数学思惟办法解决问题的有用性,感触感染数学的魅力.形成发明生涯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不雅察.剖析及推理才能.(12)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12、养成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C、课时安插1、图形的变换——4课时2、因数与倍数(4)因数与倍数——2课时阁下(5)2.3.5的倍数的特点——3课时阁下(6)质数和合数——1课时阁下3、长方体和正方体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2课时阁下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况积——2课时阁下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阁下整顿和温习——1课时阁下C、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分数的意义——4课时阁下6、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阁下7、分数的基赋性质——2课时阁下8、约分——4课时阁下9、通分——4课时阁下10、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阁下整顿和温习——1课时阁下9、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阁下14、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阁下15、分数加减的混杂运算——2课时阁下(3)统计——3课时(4)数学广角——2课时(5)总温习——4课时六年级(1)六年级上册教授教养目的:1、懂得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控制分数乘.除法的盘算办法,比较闇练地盘算简略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略的分数四则混杂运算.2、懂得倒数的意义,控制求倒数的办法.3、懂得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略实际问题.4、控制圆的特点,会用圆规画圆;摸索并控制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可以或许精确盘算圆的周长和面积.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能应用平移.轴对称和扭转设计简略的图案.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暗示地位,初步领会坐标的思惟.7、懂得百分数的意义,比较闇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盘算,可以或许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略实际问题.8、熟悉扇形统计图,能依据须要选择适合的统计图暗示数据.9、阅历从实际生涯中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领会数学在日常生涯中的感化,初步形成分解应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10、领会解决问题计谋的多样性及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惟办法解决问题的有用性,感触感染数学的魅力.形成发明生涯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不雅察.剖析及推理的才能.11. 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12.养成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2)六年级下册教授教养目的:1.懂得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暗示一些日常生涯中的问题.2.懂得比例的意义和基赋性质,会解比例,懂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可以或许断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常识解决比较简略的实际问题;能依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绘图,并能依据个中一个量的值估量另一个量的值.3.会看比例尺,能应用方格纸等情势按必定的比例将简略图形放大或缩小.4.熟悉圆柱.圆锥的特点,管帐算圆柱的概况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精确提取统计信息,精确解释统计成果,并能作出精确的断定或简略的猜测;初步领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6.阅历从实际生涯中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领会数学在日常生涯中的感化,初步形成分解应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7.阅历对“抽屉道理”的探讨进程,初步懂得“抽屉道理”,会用“抽屉道理”解决简略的实际问题,成长剖析.推理的才能.8.经由过程体系的整顿和温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常识的懂得和控制,形成比较合理的.灵巧的盘算才能,成长思维才能和空间不雅念,进步分解应用所学数学常识解决问题的才能.9.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10.养成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
第六章 数学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数学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d1eb21dcc1c708a1284a449d.png)
6.1.1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数学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在数学教学发展的历程中并不是 绝对的、一承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 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常量数学、部分变量数学 中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基本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
例如,数与数的运算、文字与式的运算及恒等变形、方程与不 等式的解法、函数及其图象、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几何计 算和作图、平面解析几何、复数、数列、极限、排列组合、 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概率统计和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和基 本方法都属于基础知识 根据抽象程度的高低,可以把数学基础知识划分为
2.运算能力(准确程度、快慢程度、合理程度和简捷 程度 ) 所谓运算能力,是根据运算法则,按照一定的步骤 去推理运算并求得结果的能力,是善于分析题目的 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方法与途径达到运算结果的 能力,这是运算能力的双重涵义。 高中数学中的运算不仅包括数值的计算,还包括各 种代数运算、初等超越运算、分析运算以及式的变 形等等。 具体来说,高中数学中的运算主要有五种:①六种代 数运算;②指数运算附运算、三角运算等初等超越 运算;③求导数、微分、积分等分析运算;④统计 与概率运算;⑤集合运算等。
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知识、技能与能力虽然都是巩固了的概括化的系统,
但概括的对象与概括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知 识是对经验的概括;技能是对动作和动作方式的概 括;能力则是对调节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概括, 是较高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与能力虽然存在着 上述质的不同,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形成技能的前提,制约着技 能掌握的速度、深浅与巩固程度;另一方面,技能 的形成与发展又影响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 因此,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的技能、推理技能和绘图技能 等外部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目的汇总
![数学教学目的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76c5077ad02de80d4d84048.png)
●作多角度地考察(如何确立我们的着眼点?) *第一个维度: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 劳 *第二个维度:所要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知识、 智能(智力、能力、创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 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 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第三个维度: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地获得知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而是学校教育最重要 的目标之一。对布鲁纳等人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提出批评。
代表学习(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学习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任务”的阐述,直接反映我国学校
的教育的总目的; *美国学者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从学习进程的因果关系 出发,“推测”或“设想”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学者主要采用演绎法,从教育总目 的演绎出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 *美国学者主要用归纳法,即从学习过程或“学习经验”中 总结出一系列教学目标(或学习结果) *演绎法更多地从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客观需要出发,而 后者则更多地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入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 同的分类理论。
数学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进一步具体化的教学 目的和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 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着,并 以具体的课程呈现给学生。直接体现某一项或一组教学目 标的是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目 目标是否实现和在什么程度上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保证教学工作取 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就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 并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要检验教学工作是 否取得预期的成功,也要看既定的目标是否达到。
数学新课标教学目的
![数学新课标教学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b0814d7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b.png)
数学新课标教学目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新课标对教学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数学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发展逻辑思维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体操。
新课标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新课标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四、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数学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新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备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合作精神数学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六、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数学新课标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终身学习,学生能够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七、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数学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八、培养科学态度数学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严谨、求实、创新和怀疑等。
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目的
![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aea3ceb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a.png)
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目的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识别各种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几何证明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证明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创新性的几何设计和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几何图形的探索和证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核心知识点,具体包括:1.各种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2.几何证明方法:公理、定理、证明等。
3.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以及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际的图形操作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课本》第三章“几何图形”。
2.参考书:《几何学导论》、《几何证明方法》等。
3.多媒体资料:几何图形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几何模型、尺子、直尺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c05a7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e.png)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一、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1.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函数的连续性,掌握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1. 极限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判定。
难点:1. 极限的计算,特别是极限的超越类型。
2. 连续函数的性质的证明。
二、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 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微分法则,能应用微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1. 导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微分法则及应用。
难点:1. 高阶导数的计算。
2. 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积分与不定积分教学目的:1. 理解积分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 掌握积分的应用,如求解曲线长度、面积、体积等。
重点:1.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 积分的应用。
难点:1. 不定积分的计算,特别是含有复杂函数的积分。
2. 定积分的应用,如求解曲线长度、面积、体积等。
四、定积分与微分方程教学目的:1.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微分方程的解法,能应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1. 定积分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微分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难点:1. 定积分的计算,特别是定积分的反常积分。
2. 微分方程的解法的应用。
五、线性代数基本概念教学目的:1. 理解向量、矩阵、行列式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
2. 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重点:1. 向量、矩阵、行列式的运算。
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1. 向量空间的概念及应用。
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的应用。
六、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教学目的:1. 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掌握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
2.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掌握线性变换的性质和计算。
重点:1. 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如基、维数、张量。
2. 线性变换的性质,如线性、可逆性、矩阵表示。
难点:1. 向量空间的子空间及其之间的关系。
2. 线性变换的计算和应用。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dbbb315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4.png)
一、前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高等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二、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理解函数的连续性。
重点:极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函数的连续性。
难点:理解极限的直观意义,掌握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
三、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掌握高阶导数的计算方法。
四、积分与不定积分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的计算方法,理解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积分的直观意义,掌握换元积分和分部积分的方法。
五、定积分与面积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理解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定积分的性质,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技巧。
六、微分方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理解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掌握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七、线性代数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重点: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矩阵的运算,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理解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掌握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八、线性方程组与矩阵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理解矩阵的应用。
重点: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矩阵的应用。
难点: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性定理,掌握矩阵的逆矩阵。
数学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879e81d6240c844768eaee04.png)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能利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难点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一、设疑激趣.1.演示课件“”.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看哪一个价钱贵呢?2.出示:5,50,500,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在整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去掉两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整数的位数越多,数越大)……3.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4.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二、探究新知.1.导入: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板书课题:)2.理解.教学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1)教师提问: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2)根据学生的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出现直尺,体会: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学生汇报: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5)教师提问:从结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6)教师补充说明: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7)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3.教学例2.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1)出示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继续演示课件“”】思考:怎样表示0.30和0.3?分组讨论并动手涂色,完成比较.(2)学生汇报:0.30表示30个也是3个;0.3表示3个.所以0.30=0.3.(3)演示讨论结果:将两张纸分别平均分成10份和100份,表示出0.30和0.3,将两张纸片重合,发现阴影部分也重合.(4)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5)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引导学生口述:10个是1个,30个是3个,所以这两个数相等.即:0.30=0.3(6)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4.归纳.教师提问:通过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教师概括: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继续演示课件“”】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有什么变化?5.应用.【继续演示课件“”】(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0.70=0.7;105.0900=105.09)(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0.2=0.200;4.08=4.080;3=3.000)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三、巩固练习.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3.90 0.300 1.8000 5005.780 0.0040 102.020 60.06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3.4 18 0.06 700 3.0908 104.03 150 10.01 42.00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3.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近似却不相等.4.判断.(1)0.02=0.2 ()(2)小数点后面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80元可以写成80.00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五、布置作业.1.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上“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3.4 18 0.06 7 00 3.0908 104.03 150 10.01 42.002.化简下面的小数.0.200 1.450 3.000 0.560000.020 0.4050 0.0010 5.600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0.45 10.7 3.8 4.0400 10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2.认识.3.掌握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整除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复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出示卡片:(能口算的要口算)24÷3=25÷3=38÷2=180÷12=39÷2=184÷12=3.导入:通过刚才复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已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大学数学教案教学目的模板
![大学数学教案教学目的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c04210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4.png)
一、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 系统地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等核心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 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数学软件的使用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观念。
-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为将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二、具体教学目标1. 微积分部分- 掌握极限、导数、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熟练运用微积分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理解并掌握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线性代数部分- 掌握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基本概念。
- 熟练运用线性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理解并掌握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等高级概念。
3. 常微分方程部分- 掌握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熟练运用常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 理解并掌握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渐近线等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 结合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 结合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组织数学竞赛和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
-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或机考形式,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否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能力提升情况: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f58ea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2.png)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一、引言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建立数学思维。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1. 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
2. 数学思维的建立。
难点:1. 数学思维的建立。
2. 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极限与连续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极限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函数连续性的理解,掌握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1. 极限的概念和性质。
2. 极限的计算方法。
3. 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1. 极限的计算方法。
2. 函数连续性的证明。
三、导数与微分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导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函数微分学的理解,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
重点:1. 导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导数的计算方法。
3. 微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1. 高阶导数的计算。
2. 隐函数求导。
四、积分与微分方程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积分的计算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微分方程的理解,掌握微分方程的解法。
重点:1. 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积分的计算技巧。
3. 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难点:1. 不定积分的计算。
2. 定积分的应用。
五、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矩阵的解法。
2. 培养学生对空间解析几何的理解,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
重点:1. 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矩阵的解法。
3.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
难点:1. 矩阵的解法。
2. 空间解析几何的复杂计算。
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随机变量,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数理统计的理解,掌握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方法。
重点:1.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随机变量。
2. 概率的计算方法。
3.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方法。
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2b047cfff8c75fbfc77db22c.png)
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学是中学教育基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正确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为此,就须要弄清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具体要求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安排体系.教学内容: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2、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依据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数学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来确定的.1、党和国家对现阶段培养人才提出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2、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能起的作用特点: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其研究对象,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作用:(1)数学具有发展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因素.(2)数学提供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好材料.(3)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要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在社会科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它的语言、思想、方法和符号,发挥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的作用.未来高科技的发展离开数学寸步难行.(4)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唯物辩证思想.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材料.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具有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积极因素,它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生活、就业、自学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所以,中学数学是中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必须考虑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3 、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据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初中生主要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中生主要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可见,抽象化程度较高的数学内容,对中学生来说还不能接受.所以,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要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当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还要依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至于大、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各达到什么水平,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二、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指通过数学教学,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数学能力,个性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它既要反映新时代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和精神,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简要讨论.1 、关于数学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是指学习后继课程与就业所需的那些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工作中,要具体、恰当地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使学生切实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一般是通过制订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或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的形式说明的.至于哪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方法、思想,哪些类型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要看中学数学教材列入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中学数学教材为依据来具体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深、广度.数学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等,采用演绎的方式叙述,具有逻辑的严密性.数学思想(如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的思想,结构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如消元法、降次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综合除法等)以及逻辑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同一法、反证法等)也应当属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应当注意,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受教学自身的体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的制约,又要随着生产、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器或计算机初步知识及其操作技能和一些应用性知识将会被列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而一些传统的较繁的数、式运算等将会被精简.2、关于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主要是在学习数学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种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完全是由数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它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些数学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及其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而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数学能力又为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效率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教学时应有机地结合.3、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应当遵循的规律.《心理学》中的“同时学习原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都反映了这条规律.因此,在进行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并且在思想品质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根据数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也给予思想上的点拨和启迪,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7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d832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6.png)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7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的任务:(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1、班级概况:四年级是在2007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43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15人。
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目的(3篇)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目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fb759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4.png)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旨在阐述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目的,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目的1.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具体包括:(1)数学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数学思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数学情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2.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表现在:(1)活动性教学:通过游戏、竞赛、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1)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具体表现在:(1)分组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团队竞赛:通过团队竞赛,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1)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策略: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任务及目的要求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任务及目的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58d4b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8.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任务及目的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任务及目的要求一、总任务: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总任务是根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为宗旨。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做好准备。
二、目的要求:1.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求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算法,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问题的应用和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数学教学要通过教学设计和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
数学教学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数学知识是实用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6.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共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总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目的要求如下: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
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目的(3篇)
![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目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ca7a7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f.png)
第1篇一、引言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具体事物中发现规律,形成抽象概念。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遵循逻辑规则,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法,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生。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数学教研目的(3篇)
![初中数学教研目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bf15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d.png)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开展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旨在明确教研目的,激发教师教研热情,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研目的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1)加强数学知识学习: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数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2)提升教学技能:通过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使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丰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
3. 促进教师团队协作(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能够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建立教师互助机制:鼓励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学视野。
4. 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1)关注课程改革动态: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及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理念和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2)研究课程改革实施策略:针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研活动目的及意义(3篇)
![数学教研活动目的及意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b3531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9.png)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数学教育改革,数学教研活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数学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数学教研活动目的1. 提高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数学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教师对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引导教师关注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2. 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研活动通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旨在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挖掘教材内涵,发挥教材的教育教学价值。
(2)开发、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推动数学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数学教研活动关注数学教育改革动态,旨在推动数学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趋势,了解改革成果,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2)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数学教研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2)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数学教育事业发展。
三、数学教研活动意义1.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 本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学习者的情意(想要学)、认知(学得懂) 和动作(能表现)三者经过自我调控统整后得到的学习结 果。
●三维教学目标不仅仅指教学设计中经常强调的教学行为目 标,它更本质地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习者内部 心理结构变化的不同学习结果。 *美国课程与教学设计专家马扎诺: 任何人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任务,首先由自我系统决定是否需 要介入,然后由元认知系统提出相关的目标与策略,再接 着由认知系统处理相关的信息。 二维:知识维、加工水平维 三系统: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
●作多角度地考察 *第一个维度: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第二个维度:所要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知识、智 能(智力、能力、创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 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 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第三个维度: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数学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进一步具体化的教学 目标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 科、某了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着,并 跟具体的课程呈现给学生。直接体现某一项或一组教学目 标的是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目 目标是否实现和在什么程度上得以实现。 ●数学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是期望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 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经历了 什么” ”学生学会后能做够做什么”来表述,学生在课堂中可观 察、可测量、可评估。
●忌教学目标的“高大全”,一堂课所承载的目标太重,有的甚至是目 标“远大”、空洞,形同虚设。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知识与技能可以作为一个点,可以在课堂上定点突破,当堂达标; ——过程与方法就是一条线,这是课堂教学的中轴线,课堂上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一个面或体,是多元的、多维的、递进的、 阶段性达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 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熏陶、教育和培养,都应该在过程 中体现。
﹡关于中学教学教学的“教学原则”问题。主要是在一般教学原则理论指导下,
研究体现数学学科特征、适应学生认识规律的中学数学教学原则。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式”问题。主要研究诸如启发式教学、解决问题
式教学、程序教学、发现式教学、范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各种方式,以 及这些教学方式如何适应数学特点、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推进中 学数学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等。
*能把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不带括号、不带 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体现的是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要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策略是“精讲点拔”,可 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自主探究, 实现知识的迁移。 *尝试解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归纳解方程的 一般步骤,并说出其理论依据,体现了尝试教学的思想, 也体现了设计者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课 堂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能按一般步骤熟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体现了要求学生 负起学习责任的主体地位,也是“以学为主、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教学思想的外在体现。 学会——会学——乐学:教师的追求。
●布卢姆目标分类的新发展: 认知目标二维矩阵: 知识维: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强调学 生对学习任务、学习策略和自身条件的把握) 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豪恩斯坦 教育目标的分类既要考虑细分为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更应该 努力反映出学习的完整性——学习者始终都是根据其自身的知识、能 力和对情境的感受来作出行动的。学习过程始终都是个体思考、体验 和行动的过程,三者合成之后就是行为(acting)或表现(performing). 行为领域分为:习得、同化、适应、表现和抱负五种水平,每一种水平 别由认知、情感、心理动作类别的相应成分组成。
代表学习(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学习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任务”的阐述,直接反映我国学校
的教育的总目的; *美国学者对教学目标的会析一般从学习进程的因果关系出 发,“推测”或“设想”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学者主要采用演绎法,从教育总目的 演绎出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 *美国学者主要用归纳法,即从学习过程或“学习经验”中总 结出一系列教学目标(或学习结果) *演绎法更多地从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客观需要出发,而后 者则更多地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入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 的分类理论。
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编码的策略、记忆探求的策略、检索的策略、思考的策
略
言语信息:这是加涅的一个突出特点 运动技能: 态度: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行为结果。 加涅的分类比起布卢姆等人的分类更全面、更完整、尽管不 如他们的分类那样细致和具体。
●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言语学习,传授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有意义
地获得知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而是学校教育最重要 的目标之一。对布鲁纳等人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提出批评。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问题: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怎样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 *目标的指向作用 *目标的激励作用——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 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 *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 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供了反馈 意见
●在制定教育目标分类学时,要考虑下列问题: *学习问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是最值得学的; *教学问题:如何规划和传递教学使得大部分学生取得好的学 习成绩; *评估问题:如何选择或设计评估手段和程序以提供有关学生 学习效果的准确性? *匹配问题:如何确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 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 智力技能:鉴别作用、获得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掌握规则和
• 教育目标分类模型
●教学目标的特点
*教学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和递阶性。连续性是指前后目标之间的联系, 前一个目标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继 续。 递阶性:各项目标的实现,都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敏,一级一级向 上发展,形成纵向发展结构。 *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包括实质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发展目标。 实质性目标是指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性目标是指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发展性目标是指这门学科的教学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各个教学目标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而且还有横向联系。
●数学教学目的指向的主体是教师,是对教师教学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 总体的要求,是一种方向、指针,是用“使学生学会了什么”来表述。 ﹡教学目标的分类 ●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课题的是美国教育家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的认知目标: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的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 形成价值情绪(意即渗透到个性心理之中); 技能领域的技能目标: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批评意见:把完整统一的教学目标割裂成琐细的单元,忽视了认知、情 感和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重视外显的、可直接观察的行为目标,忽略了行为目标背后的 意识活动; 情感目标是难以用行为变化来说明的,这方面的分类没有意义, 情感因素,特别是价值观、态度、鉴赏力等主要通过隐蔽课程潜移默 化地获得。
●教学目标的基本格式 给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 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 即,通过(借助)什么,学生能怎样地(达到)什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目标: (1)能把带括号、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不带括号、不带分母的一 元一次方程;(知识与技能目标) (2)尝试解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归纳解方程的“一般 步骤”,并说出其理论依据;(过程与方法) (3)能按“一般步骤”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暗标,渗透在这三个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设计要挖掘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与措施。 ——教学无论怎样进行其目标都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育教学思想的展示 *不但要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 *更要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 *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 *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问题
﹡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组成与实施;
●数学教学目的指向的主体是教师,是对教师教学提出的一 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一种方向、指针,是用“使 学生学会了什么”来描述。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的”问题。如,研究教学目的制定的依据,研
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关系,研究中学数 学教学的总体目的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等。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价”问题。如,研究如何进行行政评价、教师评
价、学生评价、研究教学评价中如何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研究如何使 教学评价计量化、科学化等。
二、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教学活动诸要素
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学情)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目的有远有近,有具体的, 有抽象的,等。体现在每个课时计划上的教学目的必须是具体的。具体的目的是我们 的着手之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乃是我拉的着眼之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是 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但直接受制约的是课程与方法。或者说,教学目的主要是 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 (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课程(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组成的结构或体系)。教材是实施课程。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方法。包括 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组形式。方法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 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 (5)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或场)——教学环境。无形的场所包括师生之间、同学间的人 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