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门德尔松艺术歌曲

门德尔松艺术歌曲

门德尔松艺术歌曲摘要:一、门德尔松简介二、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特点1.旋律优美2.抒情性强3.形式多样4.歌词优美三、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1.《夜曲》2.《乘着歌声的翅膀》3.《我爱你》四、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影响力五、如何欣赏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正文:门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艺术歌曲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歌曲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听众喜爱。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

一、门德尔松简介门德尔松(1809-1847)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自幼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

他的作品受到了德国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旋律优美、抒情性强。

在他短暂的38年生命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室内乐、钢琴曲和艺术歌曲等。

二、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特点1.旋律优美: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旋律富有诗意,充满浪漫气息。

他的歌曲旋律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抒情性强: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情感丰富,抒发了他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感悟。

他的歌曲充满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特色,让人陶醉其中。

3.形式多样: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形式丰富,既有独唱歌曲,也有合唱歌曲;既有浪漫抒情的作品,也有充满童趣的作品。

4.歌词优美: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选用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作为歌词,如海涅、歌德等人的诗作。

这些歌词与门德尔松优美的旋律相结合,相得益彰。

三、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1.《夜曲》: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首富有浪漫气息的艺术歌曲,歌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旋律优美动人。

2.《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首歌曲歌词取自海涅的诗歌,歌曲旋律如诗如画,充满了梦幻色彩。

3.《我爱你》:这是一首抒情歌曲,歌词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表白,旋律深情款款,令人陶醉。

四、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影响力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在他生前就广受欢迎,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的歌曲作品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摘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技巧的作品。

在本文中,将深入分析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及技巧特点。

通过对门德尔松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作品的独特性。

进一步探讨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体裁、曲式运用和和声特点,揭示其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谐谑曲》的详细分析,总结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展望他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

门德尔松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为音乐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借鉴。

【关键词】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技巧特点,创作背景,音乐体裁,曲式运用,和声特点,音乐领域,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作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的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被称为《小狗之歌》。

这首曲目充满了欢快明快的氛围,展现了门德尔松轻快幽默的作曲风格。

《谐谑曲》是一首小品曲,曲风轻松活泼,旋律简洁明快,给人以快乐愉悦的听觉享受。

门德尔松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跳音等,展现了他对钢琴音乐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这首曲目将听众带入一个欢快活泼的音乐世界,让人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快乐与轻松。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执着。

这首曲子在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了门德尔松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谐谑曲》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门德尔松作品的独特魅力,并体会到他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

1.2 概述门德尔松的创作背景门德尔松的创作背景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背景之一。

门德尔松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作曲家和音乐老师,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培训。

门德尔松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他在十几岁就开始创作音乐,并且很快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在作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作品,也是他个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展现了门德尔松丰富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作曲风格,深受听众和音乐家的喜爱。

本文将从作品的风格和技巧特点两个方面对《谐谑曲》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谈谈《谐谑曲》的风格特点。

《谐谑曲》是一首协奏曲式的作品,由快速的、明快的第一主题和缓慢的第二主题组成。

整个曲子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对位技巧,使得乐曲的和声非常丰富多彩,给人一种繁复变化的感觉。

门德尔松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奏的手法,使得整个乐曲在旋律上更加变化多样,更有吸引力。

我们来探讨一下《谐谑曲》的技巧特点。

《谐谑曲》的演奏难度较大,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技巧方面,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和变化的音乐衔接方式,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做到准确、流畅、饱满。

在表现力方面,门德尔松要求演奏者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乐曲的节奏和情感,准确地表达作品中所蕴含的快乐、欢快和活力。

在音色处理方面,门德尔松要求演奏者要灵活运用各种音色和音响效果,使得演奏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谐谑曲》的风格和技巧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乐曲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演奏技巧上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对于演奏者而言,要想演奏好《谐谑曲》,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才能准确而完美地表现出门德尔松所希望表达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介绍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介绍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介绍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初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音乐才能和丰富多样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作品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重要的创作之一。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创作了五首完整的交响曲,每一首都展示了他卓越的创作才能和对音乐形式的掌握。

门德尔松的第一、二、三交响曲都是在他年少时期创作的,展现了他早期音乐风格和才华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海上的士官Overture》,这是在门德尔松旅行至英格兰期间创作的。

这首交响曲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展示了他对作曲和音乐表达的自信。

门德尔松的第四和第五交响曲则是在他成熟期间创作的,展现了他更加成熟和深思熟虑的作品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意大利交响曲》,这是在门德尔松旅行至意大利期间创作的。

这首交响曲充满了优雅和风趣,展示了门德尔松对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中的每一首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总体而言,它们都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的熟练运用和对音乐情感的深刻洞察力。

他的交响曲结构清晰,主题丰富,表达力强烈,被认为是浪漫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海上的士官Overture》是门德尔松最早的交响曲之一,创作于1825年。

这首作品受到贝多芬的影响,展示了门德尔松对音乐情感的深入思考。

交响曲以强烈的开头开始,表达了海上旅行的兴奋和冒险。

其后的部分描绘了大海的风暴和波澜壮阔的景象,展示了门德尔松对音乐描述能力的巧妙运用。

《意大利交响曲》是门德尔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833年。

这首交响曲是门德尔松在他的意大利之旅中创作的,它捕捉了意大利风景和文化的魅力。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欢快的主题开始,仿佛在描绘闲逸的乡村风光。

随后的乐章将听众带入了一个感人的旋律,描绘了罗马的古老教堂和壮丽的景色。

整首交响曲以充满活力的结尾结束,展示了门德尔松对意大利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门德尔松的交响曲中的其他作品也体现了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门德尔松的生平及钢琴作品特点分析

门德尔松的生平及钢琴作品特点分析

门德尔松的生平及钢琴作品特点分析在19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位将理性与感性音乐做到极致结合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他的音乐既有古典的严谨、端庄、典雅、又更多地融合了浪漫的强烈,自由,奔放。

集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门德尔松,对德国音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简析门德尔松的一生,以及他的钢琴作品突出的创作特点。

标签:门德尔松;生平;钢琴作品特点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原名: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出生于德国汉堡(Hamburg,Germany.)的德国犹太人家庭,他是作曲家、钢琴家、风琴弹奏家、乐队指挥家,也是德国近代最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

12岁开始创作,17岁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病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

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

门德尔松作为19世纪欧洲浪漫派作曲家杰出代表之一。

由于从小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和顺利的生活创作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浸透着柔美的诗情,让人萦绕难忘。

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传统的潜心研习,使他的音乐风格在浪漫中具有古典音乐的典雅之美,在严谨的结构布局中凸显精美的诗意。

他的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

聆听门德尔松的音乐,会给听众带来强烈的幸福感,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魔力,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

一、音乐人生及发展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富商家庭,父母以及姐姐范妮都酷爱音乐,使他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成长。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_No.1的音乐特征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_No.1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简介(一)作曲家生平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是典型的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为门德尔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门德尔松的音乐具有平静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浪漫风格。

门德尔松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钢琴作品方面,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2. 在交响曲方面,为标题交响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仲夏夜之梦》等,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3. 在音乐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4. 在音乐教育上,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无词歌》Op.19 No.1作品简介钢琴曲集《无词歌》又名《无言歌》,这是在伴奏音型衬托下,形成了旋律如歌的音乐作品,一共分8次出版,每次出版6首。

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是第一次出版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抒情性较强,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也被命名为《甜蜜的回忆》。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体结构包含呈示段、对比中段、再现段,其中还包含引子与结尾两个附属结构,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参见表1所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特征分析文 / 罗浠匀〔摘 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19 No.1流传度较广,本文将其作为分析主〔关键词〕《无词歌》;曲式结构;和声特征;音乐主题|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52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织体特征以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为主,旋律声部在高声部,旋律线条清晰,音乐主题性强,和声声部在内声部形成上行分解和弦,运用十六分音符,音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一.关于门德尔松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

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

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

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

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

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

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

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

乘着歌声之意 门德尔松钢琴曲 演奏赏析

乘着歌声之意 门德尔松钢琴曲 演奏赏析

乘着歌声之意门德尔松钢琴曲演奏赏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尤以钢琴曲《乘着歌声之意》(Songs Without Words)最为著名。

本文将对这首钢琴曲进行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曲目简介《乘着歌声之意》共有八十五首小品,分为八本,是门德尔松在作为音乐出版商布赖德考普夫(Breitkopf Härtel)的合作者期间创作的。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无言歌曲,每首小品的名称都带有一个诗意的名称,例如“春天歌曲”、“猎人之歌”、“海神之歌”等。

这些曲目并不是门德尔松根据具体的歌词写成的,而是通过音乐来表达一种具体的情感和意境。

二、曲风特点《乘着歌声之意》的曲风较为清新明快,富有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使得整个曲集既有欢快轻快的小品,又有深情款款的抒情曲目。

每一首小品都充满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在《乘着歌声之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音乐以清晰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和灵活多变的节奏著称,这在《乘着歌声之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门德尔松在曲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变奏技巧,使得整个曲集更加具有听觉上的魅力和视觉上的吸引力。

三、演奏赏析《乘着歌声之意》是钢琴家们最喜爱的曲目之一,也是许多钢琴演奏家必备的曲目之一。

在演奏这部曲集时,钢琴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和感情,将门德尔松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钢琴家在演奏《乘着歌声之意》时要注意把握好曲目的整体结构和音乐的情感走向。

每一首小品都有其独特的柔美和激情,钢琴家需要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和灵活的表现力来准确把握这些音乐特点,使得整个曲集在他的演绎下更加充满生机和魅力。

钢琴家在演奏《乘着歌声之意》时还要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和情感的表达。

门德尔松在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技巧和情感表达方法,钢琴家需要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情感的把握来将这些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摇篮曲费利斯赏析

摇篮曲费利斯赏析

摇篮曲费利斯赏析费利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德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誉,并且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备受喜爱的音乐作品——摇篮曲费利斯(Lieder ohne Worte, Op. 67, No. 4),今天我们就来对这首音乐进行赏析。

摇篮曲费利斯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它是门德尔松《无言歌》系列的第67号作品,由门德尔松于1845年创作。

这首曲子以其温柔的旋律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是门德尔松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曲子的曲式和结构。

摇篮曲费利斯采用了A-B-A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A部分以柔和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弦为特色,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B部分则是转调部分,音乐的情感更加丰富,旋律更加激昂。

最后又回到A部分,给人一种回归宁静的感觉。

整个曲子的结构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人。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曲子的旋律和和声。

摇篮曲费利斯的旋律简单而优美,以柔和的音色和流畅的旋律为主,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和声方面,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简单的和弦进行,使得整个曲子更加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技巧,却能够打动人心。

再者,我们来谈一下这首曲子的情感表达。

摇篮曲费利斯的情感非常丰富,旋律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整个曲子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摇篮中,让人感到宁静和安详。

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门德尔松音乐的特点之一,他擅长用音乐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首摇篮曲费利斯正是他情感表达的典范之作。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和演绎。

摇篮曲费利斯的演奏并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华丽的表现,而更需要演奏者能够深入理解曲子的情感,用心去演绎。

演奏者需要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用柔和的音色和流畅的旋律来表达曲子的情感,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曲子中蕴含的温馨和宁静。

总的来说,摇篮曲费利斯是门德尔松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洁的结构、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成为了门德尔松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一.关于门德尔松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

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

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

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

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

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

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

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特点备受钢琴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就这部作品的风格和技巧特点进行浅析。

我们来说说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

《谐谑曲》是门德尔松为钢琴独奏创作的一组作品之一,共有八首。

而Op.16 No.4则是其中的一首。

整个曲子以A小调为基调,整体上显得欢快活泼。

门德尔松善于运用流畅的旋律和动听的和声,这在《谐谑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曲子开头就以明快的音符和明亮的旋律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整个曲子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往前推进,没有一刻的停歇。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变化的节奏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张力,使得整个曲子显得丰富多彩。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以其欢快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风格。

我们来说说这部作品的技巧特点。

《谐谑曲》在钢琴演奏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技巧要求较高的钢琴演奏家来说。

在速度方面,《谐谑曲》整体上是一个快速的曲子,演奏时需要快速的手指技巧和高超的琴艺来保证曲子的流畅进行。

在和声方面,门德尔松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和和声变化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动听性,演奏者需要有良好的和声感和对位演奏的技巧来处理这些复杂的乐句。

曲子中还有一些需要较强的手指灵活性和控制力的乐句,需要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手指技巧和力度掌握能力。

《谐谑曲》的演奏对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演奏经验。

除了风格和技巧特点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谐谑曲》在曲式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

在曲式结构方面,《谐谑曲》整个曲子由明快的主题和欢快的中段构成,音乐的节奏感十分强烈,给人以动感和活力。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音乐结构、技巧运用等方面对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探析。

从音乐结构上看,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符合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快板、慢板和快板。

第一乐章以充满激情的主题呈现,旋律华彩丽丽,充满力量感。

第二乐章则以悲怆、抒情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第三乐章再度回归到快板,充满活力,展现了门德尔松独特的旋律创作能力。

门德尔松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典型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凸显了小提琴协奏曲的表现力。

琐音、颤音、四连音等技巧的运用,使得演奏者能够表达出多种多样的音乐情感。

门德尔松还大量运用了和声的手法,给予了小提琴与管弦乐之间的对话更加丰富的音乐色彩。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音乐性上有所突破,更在情感的表达上令人动容。

第二乐章中的抒情旋律和弦乐的伴奏,给人一种沉思和温暖的感觉,仿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

整个协奏曲的音乐语言都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展现了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风格。

这部作品在演奏和态度上也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技巧繁复,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

演奏者需要准确地掌握各种技巧,并且通过演奏表达出作品的独特韵味,将门德尔松的音乐理念传达给观众。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其音乐结构的完美、技巧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其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部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旋律华彩丽丽,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门德尔松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无论是从作曲技巧还是演奏要求,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作品,值得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深入研究和探索。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作品鉴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可以说是让人一听就能感觉到轻松愉快的音乐作品,简直是个魔法般的音乐梦。

说实话,它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梦中之梦”。

谁能想到,原本是为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配乐,最后竟然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几乎无处不在。

哎呀,说实话,光是那熟悉的“婚礼进行曲”一响,多少人都觉得自己要进入童话世界了。

这乐曲就像魔法棒一样,一挥就把你带入那个充满妖精、精灵、爱情纠葛和幽默插曲的奇妙境地。

《仲夏夜之梦》本来就是一个奇幻的爱情故事,里面的角色有点儿“来者不善”,妖精、精灵、爱情女神、搞笑的情节,天啊,光是想想就觉得热闹非凡,简直是个乐园。

门德尔松的这段音乐,可以说是把这份“热闹”变成了音符。

你看,那些精灵的翩翩起舞,就像是耳边轻盈的弦乐,仿佛是一阵微风,吹过每个人的心头。

嘿,说实话,听得你有时候都忍不住自己跟着节奏摇一摇,似乎这股魔力让你变得也像个小精灵,轻盈、愉快,像是踏着云朵在飞。

更别提那段著名的“婚礼进行曲”了,简直是婚礼界的代名词。

一响起,全场气氛立刻就变得不同了,仿佛天空都变得更加明亮,连小鸟都开始唱歌了。

每当这段乐曲响起,总让人感觉是走进了童话世界,所有人都变得美丽、幸福,仿佛没有什么可以破坏这份完美的东西。

它原本并不是为了婚礼写的,但你知道吗?从那以后,这段音乐就成了婚礼的“标配”,大家都愿意把它用在最重要的时刻,毕竟它那种喜庆的氛围,实在是太让人感到满足了。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门德尔松这位大师,他当时年纪轻轻,就已经把《仲夏夜之梦》的配乐写得那么出色,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要知道,门德尔松虽然有很多杰出的作品,但《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的音乐简直是让人一听就能立刻认出它的“个性”。

那种欢快的旋律,柔美的弦乐,快速的节奏,甚至有点轻快的舞曲感,都让人感到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

感觉这音乐,不仅仅是在描述剧情,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有感情的演员,每个音符都能“说话”,每个节拍都在传递一种情绪。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曲、器乐曲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器乐作品之一,不仅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经典的演奏曲目。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3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速的第一乐章、舒缓的第二乐章和热情洋溢的第三乐章。

整个协奏曲的演奏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

这部作品凭借其丰富的情感表达、精湛的技巧要求以及激动人心的旋律,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的曲调优美流畅,旋律丰富多变,将小提琴的独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协奏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有深沉的悲愁之情,又有轻快欢快的音乐节奏,展现了门德尔松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展现了作曲家对于小提琴独奏和管弦乐队的精湛处理。

协奏曲中小提琴独奏部分充满变化和挑战,既有技术高度的要求,又要求演奏家具备良好的表现力和演绎能力。

与此管弦乐队的伴奏部分与独奏相得益彰,交织而成一幅美妙的音乐画面。

门德尔松在曲中将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一部完整而富有张力的音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了小提琴家和乐团们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在演奏实践中,演奏家们通过对于乐曲的深入研究和细致的表现,演绎出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使这部作品得到了更深入的诠释和传承。

不同的演奏家和乐团带给乐曲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表达,使这部作品得以不断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技巧要求和激动人心的音乐表达,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在音乐上令人陶醉,也成为了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曲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赏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赏析

门德尔松(mendelssohn, felix 1809~1847),德国作曲家,出生在美丽的莱茵河畔。

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艺术家,富裕的生活条件和平静的社会环境为他的创作铺就了平坦的道路,这使得他的作品中缺乏贝多芬那充满激情的英雄气概,却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的晚期力作,生命的缩影,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道,共同享有最杰出小提琴协奏曲的美誉,并被称为“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作品创作从1838年开始,历经6年的反复修改,直到1844年定稿,是为他的老朋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菲迪南(1810~1873)而作。

与很多作曲家创作时脑海中总会有一个具体的演奏家相似,门德尔松脑海中的这个演奏家就是菲迪南。

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切磋,尤其是作品中极具效果的华彩段落,菲迪南更是直率地提出意见。

该曲1845年在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首演,菲迪南作为首演的独奏者,把作品的细腻风格与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融于一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有许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特点:1.大的布局保持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协奏曲的发展逻辑,形式上沿袭了莫扎特确立的器乐协奏曲3个乐章的结构形式。

3个乐章连续演奏是早期协奏曲惯用的手法:第一乐章结束后,巴松奏出的主调属音以直接对置的方式直接进入第二乐章;第二乐章结束后,用该乐章材料写成的连接,经过节拍、调性的变化,过渡到第三乐章。

而第一乐章内部也对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做了较大改变,各部分的界限模糊化,强化了相互之间的连接贯穿作用。

如呈示部中结束部通常的收拢性被连接性替代,一气呵成地进入展开部;展开部最后的属准备部分被华彩段替代,贯通进入再现部。

2.典型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包含主题最初陈述的呈示部通常有两个,也称为“双呈示部”。

第一次陈述(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次陈述(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独奏乐器占主导地位。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1. 引言1.1 引言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在1827年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该曲是门德尔松在B小调的《谐谑曲》系列中的第四首作品。

门德尔松以其鲜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而闻名,这首《谐谑曲》也不例外地展现了他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门德尔松的《谐谑曲》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景、风格特点、技巧特点、曲式结构以及表现力和表现技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曲目,欣赏其中的细节之美,以及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的独特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门德尔松的《谐谑曲》带给我们的音乐享受和启发吧!2. 正文2.1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背景介绍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在1829年创作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称为《谐谑曲》,在音乐史上颇具特色。

门德尔松在这首曲子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幽默与调皮的元素,展现了作曲家与时代的风趣与幽默。

门德尔松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处于音乐创作的巅峰期。

他早年深受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影响,曲中不乏这些音乐大师的传统元素,但又不失其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门德尔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将时代的幽默与调皮融入到这首曲子中,成为其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谐谑曲》中充满了快速轻快的旋律,灵活多变的节奏,以及意想不到的音乐装饰和变奏。

这些元素使得这首曲子既有着传统的古典音乐风格,又蕴含着现代音乐的特点。

门德尔松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为这首曲子赋予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使得它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技巧,展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灵感。

这首曲子无疑是门德尔松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2.2 作品风格特点分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作品风格独特而充满活力。

门德尔松(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门德尔松(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门德尔松(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门德尔松于1838年开始谱写这部作品,直到1844年才定稿,费时六年,堪称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世界小提琴文献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是最通俗,最普及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它与贝、勃、柴的小提琴协奏曲并为世界四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协奏曲之一。

这部作品以它精美、华丽、雅俗共赏而著称于世,是一幅人间至美的赞歌,是一首洋溢着炽热青春的抒情曲,它至始至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因为他一生是在幸福中渡过的,所以作品没有伤感气,洋溢着甜蜜的青春的活力。

这也是正反映出他的人生观。

)一般的协奏曲,三个乐章总是相互断开,但这部协奏曲三个乐章却有机地联在一起,音乐一气呵成,(此种做法,实际是门德尔松的一个创举。

)另外,一般协奏曲总有一个有规模的乐队引子,而这部协奏曲却省略了乐队引子,在一小节中的伴奏音型之后,独奏小提琴就开门见山地奏出了。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e小调协奏曲琴谱引子:两小节(衬托)背景主部:像奔腾的春潮流入人的心田,也像我们走进一个大花园,到处是花的芳香。

连接部:①甜美、温柔性格;②紧张、激动的性格。

副部:凝思遐想,像一阵活跃与兴奋之后的凝思,音乐恬静,在木管奏后再由小提奏出,变成了一只动人的歌谣。

结束部:为展开部提供音乐素材,在展开部中大量的使用。

展开部:活泼、紧张的性格,充分的展现了小提琴的技巧,当自由华彩变成一种演奏式的音型时,乐队轻轻地唱出了主题,小提琴变成了乐队的伴奏,音乐进入了再现部。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00:05),很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奏鸣曲式,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

以弦乐分散主和弦的喃喃低语开头,管弦乐的琶音营造了略微伤感的开始,小提琴第一主题迅速把乐曲带入了梦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赏析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赏析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赏析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通常用于西式婚礼的结束时,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庆祝。

以下是这首乐曲的赏析: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一首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乐曲,C 大调,4/4 拍。

乐曲开头是一段热烈而隆重的旋律,象征着婚礼的喜庆气氛。

接着,乐曲进入了一个中段,旋律柔美、情意甜蜜,给人以幸福感。

最后,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再现,接尾声,进一步表达了婚礼的祝福和喜庆之情。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瓦格纳的《婚礼合唱》的影响。

两者都是用于婚礼的音乐,都采用了庄严肃穆和欢快激情的风格。

但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更加优美、动听,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颂。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已经成为了西式婚礼的经典曲目之一,代表着对新人的祝愿和祝福。

同时,这首乐曲也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场合的婚礼配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一首优美、动听、易于接受的乐曲,代表着西方文化中对于婚礼的喜庆、祝福和美好愿景。

在婚礼结束时,播放这首乐曲,可以有效地增强婚礼的氛围和情感表达,让新人和宾客共同感受到婚礼的喜悦和祝福。

门德尔松《春之歌》与比才《卡门》对比赏析

门德尔松《春之歌》与比才《卡门》对比赏析

门德尔松《春之歌》与比才《卡门》的对比赏析一、作品基本情况《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该曲为A大调,4/4拍。

这首作品是门德尔松创作的“无歌词”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曲子,无论是演奏次数还是传唱流传程度都应该是最高的,这首作品不仅被许多演奏家用来作为钢琴独奏,还被许多作曲家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独奏,不管是钢琴独奏还是其它乐器独奏都深受世界人民喜爱,钢琴独奏最为体现该作品的特点,为此我们以钢琴独奏的《春之歌》作为对比分析对象。

《卡门序曲》歌剧《卡门》的开场曲目,由法国天才作曲家比才创作而成,歌剧《卡门》是比才完成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是比才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作品,该歌剧作品创作完成于1874年秋天,在天才作曲家比才死后,该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备受各大乐团青睐,成为了世界上演奏率最高的一部歌剧作品,也许这也是天才作曲家自己没有想到的。

因为《卡门序曲》是歌剧《卡门》的开场曲目,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许多乐团演奏过程中刻意省略一部分,但我们在分析作品过程中还是要结合《卡门》这部歌剧创作背景来分析,把《卡门序曲》放进《卡门》这部歌剧里整体来对比分析。

二、作品结构特点对比分析每一作品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演奏的基本情绪和其蕴含的基本情感,为此作品结构就是作品的骨骼,对一个作品起到支撑作用,优秀的作品必然有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作品结构。

(一)《春之歌》作品结构特点分析。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的原创的一种作品表达方式,F.E. 科尔比通过作品之间的互相比较,对比作品之间的不同点,将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为了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作品类型是独唱歌曲与钢琴伴奏、第二种作品类型是带钢琴伴奏的二重唱,第三种作品类型是无伴奏四部合唱。

这首《春之歌》按照科尔比区分的类型应当属于独唱歌曲与钢琴伴奏的作品类型。

《春之歌》是单三部曲式,这种单三部曲又是带再现的:A+B+A1+coda。

《春之歌》这首作品以 A 大调作为主调。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探析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王者之作”。

本文将从音乐结构、艺术表现以及音乐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探析。

首先从音乐结构来看,《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三个乐章:急板、慢板和终曲。

整个作品的曲调极具感染力,内核为主题与变奏,層層推进,明快热烈,充满了浓郁的哥特式气息。

而在乐章间的过渡时刻,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胶合方法,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结构稳健有力,整体感性和理智的结合使得这部作品的演出极具观赏性。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展现了门德尔松独特的音乐魅力和风格。

尤其是在独奏部分中,小提琴通过高低起伏的声音,表达了这首曲子所追求的浪漫主义思想,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更好地发扬。

门德尔松对于乐曲的情绪转换也非常到位,在协奏曲中融合了许多音乐元素,使得乐曲在不同情绪下出现不同的音乐元素,使得这部作品得以展现出门德尔松高超的、动人心魄的音乐技巧。

最后,从音乐历史地位上分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品之一,为整个古典音乐史上的小提琴协奏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这部协奏曲在门德尔松死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演出,跨足了不同的音乐时期和流派,成为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部作品的创作也对后来的小提琴协奏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如同一颗明珠,闪耀着古典音乐的光芒,将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总之,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在音乐结构和艺术表现上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同时还成为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展现了门德尔松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魅力,对古典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它即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也是门德尔松音乐创造历程中的巅峰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学院:理学院班级:12数学姓名:郗峰
一、门德尔松简介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

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

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

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

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

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

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

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

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

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

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

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

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
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

他于六个月后去世。

享年38岁9个月1天。

二、门德尔松的艺术成就
(1)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2)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3)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门德尔松主要作品赏析——《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具独创性的优秀之作。

这首序曲于1826年夏间写成。

当时十七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醉心于阅读新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其中《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于是他根据这一题材写出了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初时由他和妹妹演奏,次年才编配为管弦乐曲公演。

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

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

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时隔17年后的1843年,门德尔松又重回到《仲夏夜之梦》这一题材,为此剧的上演,创作了12段配乐。

至今,人们演出这部喜剧仍离不开这12段配乐。

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将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

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部带幻想性质的序曲,一部写作技巧高超、艺术性完美的杰作,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持续和弦,那漂渺的音响、营造出朦胧月夜的背景,令人虚幻,如置身于寂静,神秘的树林。

随后,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题,这轻盈灵巧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奇妙的音乐,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个小仙灵主题在序曲中多次出现。

接着,乐队以强奏奏出一段威严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题,代表仙王和仙后的形象,音乐与前面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副部抒情的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是非常柔美的爱情主题,给人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

主部的小结尾中,出现了粗犷有力的舞蹈性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

展开部以小仙灵主题为主,表现迷蒙月夜的寂静林中小仙人跳着轮舞的神奇境界,并使人联想起因小仙灵的捉弄而发生在林中的各种趣事。

随后,开始的持续和弦又重响起。

再现部中音乐有所减缩,小仙灵的轮舞又一次出现,爱情主题和谐地发展着,音色、音调比以前更加迷人,一连串轻盈、快速的乐句,把乐曲引向高潮。

结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题再现,象征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完满解决。

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把原来威严有力的第二主题延伸开来,使旋律抒情、柔和,乐曲消失在开始的持续和弦中。

这个结尾表现仙王和仙后在祝贺年青人终成眷属之后,返回了神妙的王国,小仙灵们的轮舞也消失在迷雾仙境中,人们向奥布朗王国告别,仲夏夜的一场梦幻结束了。

四、门德尔松的贡献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

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
定富足。

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

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

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

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

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