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安全和风险管理

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安全和风险管理
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安全和风险管理

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安全与风险管理医疗服务具有专业性、复杂性、相互依赖性、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得特点,这些特点在手术治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手术治疗对于病人不可避免得损伤与较高得风险,手术患者得安全问题倍受关注。

一、安全与风险

(一)相关名词解释

在进行安全与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前,先对有关名词进行解释: 1。风险:实际情况与预期得结果向不好得方向偏离,有可能导致损失或损害,就是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得。

2. 病人安全:就是指在医疗过程中所采取得必要措施来避免或预防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得不良结果或意外伤害,包括预防错误、偏差与意外。

3. 围手术期:指手术病人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得治疗基本结束为止得一段时间为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病人得风险就是多环节、多方面得,就是医生、护士、患者与家属无法回避得问题,因此必须对围手术期得风险进行必要得防范。

(二)风险防范要求

风险防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护理安全就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得重要目标,与病人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2。护理人员必须遵循护理工作安全要求,以病人安全为中心,把握住院病人围手术期各个环节,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3. 在护理操作中,要将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始终贯彻在护理各项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

4、护士要主动加强与病人得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与做好病人得安全教育,贯彻一切以“预防为主”得原则。

(三)国际病人安全目标

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在国际病人安全目标中提到以下6项安全:

1。正确确认病人身份;

2。促进医务人员之间得有效交流;

3、促进高危性药物得安全管理;

4、保证正确得病人、正确得部位、正确得操作/手术;

5. 降低医源性感染得风险;

6。降低病人跌倒/坠床导致伤害得风险。

(四) 2009-2010年版中国医院协会(CHA )患者安全目标

2009- 2010年版中国医院协会将患者得安全目标制定为十个标准,在国际病人安全标准得基础上细化了相应得条款: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性。

2. 提高用药安全。

3. 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得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4。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5、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得基本要求。

6、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7.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9。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0。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从国际病人安全目标以及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中可以瞧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得识别,提高用药安全,在特殊情况下做好医务人员之间得沟通,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得错误,防止院内感染,防止患者跌倒发生等,就是医疗护理安全目标中得重要环节。

二、安全与风险管理

(一) 安全与风险管理

如何做好安全与风险得管理?具体过程如下:评估风险发生得环节,评估风险发生得因素,进行风险得管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具体要做到: 1。转变观念,预防为主,任何操作过程中得安全应该做到预防为先。

2、要制定完善得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

3、在体系中提供防护屏障,以保证措施实施得安全性。

4。对护理人员要进行教育与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与管理水平,提高风险得处理能力、

(二)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管理过程,首先就是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过程。正确识别围手术期病人得各类风险因素就是防范与处理风险得前提、护士作为病人手术得准备者、参与者、配合者、执行者与监督者,在预防与处理护理风险以及规避

或阻值手术病人风险中起到核心与关键作用、只有预见风险得存在,积极采取有效得防护措施,才能杜绝各类事故得发生。

1、风险环节

一个新得环境、床位得安排就是否适合休息与运动、手术后得饮食要求、卫生间就是否地面湿滑、术前准备备皮时皮肤得损伤、手术过程中确认正确得病人、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得部位、抢救人员得技能、物品得保证、治疗用药得准备、适合得康复方法以及转科检查过程中得安全等都存在着相关得风险、也就就是说,只要病人住院、手术,每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

2. 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与人员得陌生,可能会导致病人走失、摔倒及恐惧心理。

(2)交流沟通不到位,可能延误检查或手术,也可能造成用药错误。

(3)操作不规范,包括核对、观察以及教育指导等操作得不规范。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出现错误,如用药错误、输血错误、手术错误,这些错误都可能导致病人身体得伤害,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得观察不到位,没有发现可能出现得问题而延误救治,对病人教育指导得不到位,可能造成错服药或康复手法错误,使治疗效果背离。

(4)布局或床位安排不合理,可造成病人活动、如厕时得意外或不利于病情得观察。

(5)制度或流程因素。制度或流程得不合理,使操作过程中未能连续进行,加速风险发生得可能。

3、风险类别

围手术期可能出现得风险如下:

(1)差错风险:包括用药错误、手术错误以及事故,会导致病人死亡或残疾、

(2)意外:包括摔倒、坠床、管路滑脱、压伤等,这些意外得发生,可能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痛苦、

(3)投诉:主要就是服务对象对服务过程与服务态度得投诉,这些投诉有可能造成赔偿问题。

(4)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可能造成治疗费用得增加或住院日得延长等、

(5)其她风险。

(三)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得概念

对围手术期风险环节、风险因素以及导致风险危害有了充分得了解评估后,就应对风险进行有效得管理以避免发生。风险管理就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造成伤害得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得过程。完善得管理制度与专业化得知识与技能培训,加上护士良好得慎独修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得安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案例—-给药错误

从给药错误得案例中,可了解错误发生得环节与因素。给药错误就是护理错误中常见得一种,名列美国第八大死亡原因。发生原因包括缺乏员工得培训、交流问题、信息准备不完

整、无标准化程序、储存错误、护士资质问题、管理问题或标识不清、护士在执行操作过程中得不专心。以上均就是导致给药错误发生得原因。

3。风险意识

鉴于潜在得风险,因此要求所有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风险意识,要充分认识可能会给错药、输错血;可能在发生病情变化时没有观察到;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得不良事件,如压疮、脱管、跌倒、坠床、自身等;还可能发生纠纷,如病人投诉护士服务态度与操作技术;另外一定要重视病人得意见,病人得意见有可能就是对得,可能对避免风险得发生提供可靠得证据。

4、近似意外事件

近似命中得概念来自于20世纪40年代一位工厂事故得研究专家,她得研究结论表明:在每一个重大事故之前,总有300个(次) 左右得偶然因素使这个重大事故没有发生。它能向我们提供改进得线索及患者在发现事故隐患与提高安全性方面有着重要得作用。因此对这些危险因素要采取得对策就就是:收集风险意外事件,制定相应对策,减少爆发。

5。控制风险发生或减少发生得对策

控制风险发生或减少发生得对策,首先就是在重点环节加以提示、这些重点环节包括:

(1)保证病区得安全:要控制院内感染、规范医疗用品、严格手卫生以及环境得提示。

(2)级别护理:按级别护理完成基础护理工作、专科护理内容以及病情观察,防止意外事件与并发症发生、

(3)注意交接:注意对手术危重、高龄、婴幼儿、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有机械通路、管路得病人,做好床头交班。

(4)药品管理:要重视高危药品标识与摆放要求,严格遵照要求执行相关操作,对毒麻药、抢救药、基数药要加强管理得规范。在执行操作中能够做到正确给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

(5)护士安全:应控制好护士与患者之间得关系,做好护生得教学。

(6)特殊时间点加强提示:夜班、连班、交接班、节假日、工作特忙、特闲时,在护士进行考试以及与节假日得一些病房活动时,应该进行重点提示。

(7)术中安全:要加强术中得安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物品清点制度,注意病人体位摆放等、

6。构建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得概念就是由Singer 于2003年首先提出,可理解为将希波格拉底得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整合到组织得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个操作规范之中,就就是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得地位得一种行为。安全文化得提出可以畅通不良事件得上报途径,使被动性得事后分析不良事件得模式转变为主动汇报潜在隐患,有利于尽早发现医疗护理部安全因素,调动医疗护理人员主动参与护理安全管理得积极性,从根源上防范医疗护理差错得发生,从而保证了患者得安全。现代安全文化认为,创造非惩罚性得环境鼓励人们报告差错事故,并对事件得原因进行分析,从错误中进行学习就是防范同样错误再次发生得最好方法。

7、完善规章制度与流程

规章制度、流程以及相应紧急预案所包括得内容如下: (1)规章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执行医嘱制度、输血安全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及报告制度、各类药品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规范、不良事件管理等。

(2)流程:内容包括各项操作流程、手术病人交接单、手术安全核对表、防范患者压疮、坠床、管路滑脱记录表等。

(3) 相应得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

①一般通用预案。

②制定病区特定得安全管理预案:例如一些特殊科室,如CU科室、心脏外科等,应有针对性得预案得制定。

③针对特殊情况得预案:包括患者心跳骤停时,医生无法到场得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呼吸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故障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预案得制定就是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得措施保证、

8、教育与培训

对护理人员要强化教育与培训,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得意识及处理突发事件得能力。教育与培训得内容包括: (1)专科技能培训:要针对病房护士、学生、护理员分别进行、

(2)法律法规培训:使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在护理操作中用法律法规得意识来约束其行为、

(3)案例分析:通过历年护理差错发生得案例,对护士进行警示教育,随时敲响警钟。

(4)风险预案培训:让护士反复学习掌握,因为这些预案就是总有一天可能会遇到。要使护士牢记:违反制度就等于接近毒品,违反流程就等于落入陷阱。要时刻有防范风险得意识、自觉遵守规范得行为以及处理突发事件得能力。

9、提供工作防护屏障

(1) 设立安全屏障:在硬件方面,要保证各类物品得供应,在特殊情况下增设警示标识,增加所有操作得缓冲环节、

(2)人文关怀:要对相关人员做到人文关怀,以保证人员得充足,按比例设置机动护士,给护士充足得时间。

(3)安全文化建立:制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每一次不良事件得报告。开展手卫生宣传、防跌倒工作方案推广活动。

(4)人力配置:要整合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

总之,围手术期得安全就就是病人与护士得安全,当风险降到最低,病人就安全了,也就满意了。当病房安全,护士也安全,护士工作环境就与谐了。

围手术期管理

围手术期管理 (一)术前管理: 1、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二)手术当日管理:

1、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手术当日参加手术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严格执行手术室的有关规定。 3、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处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的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7、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8、凡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地执行各项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时,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三)术后管理: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为切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手术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有关医疗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

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 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 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 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处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 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7. 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 规定和制度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为切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手术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有关医疗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 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 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 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处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 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 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规定的第一责任人。 ①术前管理标准和措施: 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风 险评估、手术耐受力评估与分级、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 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 核查等。 1)术前评估: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 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和手术耐受力评估,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的相关脏器功能不全情况,使患者能在可耐受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术中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2)术前必要的检查:一般手术及有创操作必查项目:血 常规、血型(正反定型,必要时查RH血型)、凝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传染病八项常规检查、心电图。特殊手术必查 项目:60岁以上患者心脏彩超;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或具有高凝 倾向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D2聚体测定;使用抗凝剂的 患者:手术前一天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预测手术有出血倾 向的患者必须做好术前备血准备。 3)明确手术指征和方式: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有明确的 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证。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 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相 对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 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 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4)告知签字:择期手术手术前一天、急症手术术前由主刀 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谈话内容包括手术指征、术式、手术风险、利弊、抗生素应用、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法), 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需由主刀医师 同患方谈话。外院专家来院主刀手术,应由第一助手(限本院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6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 (一)术前安全管理 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除急诊手术可当天送手术通知单或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与手术室电脑预约。 2、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和手术室护理访视记录(在患者的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特殊情况须及时与主管医生或手术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联系,并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或手术室护士长汇报。 4、术前物品准备:麻醉科、手术室须根据日常手术开展的种类,准备手术用物、设备、药品等,并保证其随时处于安全适用状态。特殊手术,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作好准备。 5、人员准备: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须严格执行依法执业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依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合理安排参加手术人员。 6、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根据季节、环境温度,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7、麻醉科、手术室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认真落实手术病人身份核查措施,认真填写《病区与手术室病人交接登记本》,严格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的执行情况。 (二)术中安全管理 1、参加手术人员须认真实施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程序,认真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准确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清点单》。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一、围手术期定义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术前管理: (一)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 1、完成要求的术前检查,做好术前评估,多学科会诊,调整病人身心到最佳状态。 2、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二)术前讨论、安排手术 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住院总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三)手术审批 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

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四)术前谈话 主管医生或主刀医师或科主任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签字。 要求:手术知情同意书、高值耗材使用、可选择诊疗方法,术前一天完成签字! (五)手术通知 手术通知单应统一填写手术名称,手术分级,主刀,助手,麻醉要求以及特殊要求准备等。以及需要提醒手术室注意的其他项目(如多重耐药,传染病等)。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另外,手术室需要审核通知单是否合规。 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2:0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六)麻醉访视 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 一、术前讨论制度 1.病房主任或专业组长主持的术前讨论制度。普通或中,小手术患者,须经病房主任或专业组长组织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以及护士长等进行术前查房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手术时间以及人员安排。讨论时间由病房主任,专业组长根据病房工作情况,自行安排。治疗安排确定后,由主管医师通知患者,并安排术前谈话,签字。 2.科主任主持的术前讨论制度。中等以上手术以及疑难病例的外科诊治问题,提前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确定时间,地点,进行全科讨论。除有特殊工作安排的医师外,其它医师务必参加此讨论。 3.对于特殊疑难手术病例或风险极大病例,经全科讨论形成治疗方案后,以书面形式报医务科备案。 4. 对于外科和手术前病例,术前讨论后,其主管医师应及时拟写术前小结并由上级医师审查、签字。 二、手术签字知情同意制度 1.所有手术必须进行手术前谈话,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等,患者或家属许可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2.谈话应有本院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在场,大手术或疑难手术应由术者亲自谈话。

3.术中情况应及时向家属交代,遇有特殊情况或需改变术式,应再行书面签字。 三、手术医师分级管理制度 1.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各项业务,副主任协助开展工作。 2.各病区主任负责管理其所在病房业务。专业组长负责协助病区主任开展临床工作。 各专业组负责人由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担任,配合病房主任管理好其专业组工作。 3.住院医师在其上级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患者的医疗工作。 4.手术者的确定 (1)小型手术至少有1名本院高年住院医师上台; (2)中型手术至少有1名本院主治医师上台; (3)大型手术至少有1名本院副主任医师(或以上人员),或病房主任上台。 5.手术中一切事项由台上最高年资的医师负责;其它医师必须服从安排,做好各种辅助工作。 四、术中紧急替代制度 l.手术中若发生手术人员尤其是术者因某些意外情况不能坚持完成手术时,由其下一级医师(第一助手)替代其完成手术; 2.若后者没有能力完成该手术,则需向其所在的病区主任或科主任报告,请求派相应的医师上台。

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571 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制度通 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制度 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特殊诊疗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对手术患者的服务质量,特制定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如下: 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 (一)术前安全管理 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针、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除急诊手术可当天送手术通知单或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将手术通知单送至手术室。 2、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 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

介入围手术期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即从患者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制定围手术期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术中安全措施及术后康复措施,保障医疗安全。为进一步加强我科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对手术患者的服务质量,确保我科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在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的基础上,现制定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血生化及感染筛查,如肝功、血常规、凝血四项、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等。 2. 手术前术者及(全麻病人)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

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 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7. 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术前用药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 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 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与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 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与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就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与治疗 营养不良就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就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就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 <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推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研究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研究 目的观察研究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0月期间该院妇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18例,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平均分为2组,分别设为研究组(n=109)与对照组(n=109)。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而研究组,联合护理安全管理,统计比较护理缺陷情况,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关于护理缺陷,研究组发生率为1.8%(2/109),对照组为15.6%(17/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3%(105/109),对照组为82.5%(9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不仅可减少护理缺陷事件,而且可增加护理满意度。 标签: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 现如今,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大力推广,临床护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而护理安全,指护理过程中,患者没有受到超出法律及法规范围的身体、心理或功能上的损害、缺陷、障碍或者死亡[2]。护理安全,是评价临床护理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搭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避免医疗事故的保障,促使医疗服务工作有序开展[3]。为此,该院妇科以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18例患者为对象,经观察分析,探讨研究了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妇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18例,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平均分为2组,分别设为研究组(n=109)与对照组(n=109)。纳入标准:①年龄20~65岁; ②均行手术治疗,且无手术禁忌证;③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65岁,或者年龄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 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管理,而研究组,联合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如下:(1)安全风险:①护士,就护士而言,缺乏法律观念、综合素质不高是主要体现。一般情况下,未经正规法律培训与专业技术指导的护士,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未严格执行医嘱,没有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未按标准整理规范护理记录。 ②患者,针对患者隐患,主要表现在护士与患者沟通少,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价值受疾病折磨,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紧张等,降低依从性,影响临床治疗。③管理制度,诸多报道显示,操作流程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等,均可能导致护理安全事件。与此同时,护士执行护理规章制度的力度不够,监管人员未监管到位,也可能引发风险事件。(2)护理安全管理:①强化法律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

围手术期关键环节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关键环节管理制度 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规范围手术期的各项工作程序,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疗效,根据卫生部有关诊疗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一)围手术期概念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等不良后果,除手术操作应合理、正确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管理。 (二)围手术期管理 1.术前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签署手术、麻醉和输血知情同意书等。 (1)凡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尽可能明确诊断,并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征。 (2)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术者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技术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 (3)术前应完成必要的化验检查,有感染伤口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其他特殊感染患者的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如实记载。 (4)手术医师术前应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应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状态下进行手术。 (5)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适当的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6)术前由术者或主要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外院专家来院术者手术,原则上应由外院专家同患方进行术前谈话,但特殊情况下可由主要助手进行术前谈话。 (7)对手术患者应严格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在术者和实施麻醉的医师向患方做出详细介绍和解释后,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手术、麻醉、输血等知情同意书,否则不可实施手术。但为抢救患者生命而需紧急施行手术治疗时,在患方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由医务科或总值班或医院授权的医师签字后可施行手术。 (8)麻醉医师应对每一位需麻醉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麻醉会诊工作,并根据手术类别、患者状况以及有关辅助检查结果,选择好麻醉方式和实施麻醉前用药,充分做好麻醉准备工作。 (9)手术室护士在接患者时应在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及抗生素皮试有效时间等无误后,方可送患者入手术室。 (10)三级以上、危重患者、探查性、毁损性及新开展的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但常规开展的手术可根据科室的技术水平、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其他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术前讨论。术前讨论一般应在手术前一天完成。 (11)严格按照相应等级医院的要求,做好各类手术审批。重大特类、危重患者、毁损性手术,应在术前讨论后,由术者拟定手术方案,填写《重大手术审批单》,经科主任同意后,报请医务科、分管院长审批。 (12)对于新开展的手术的引进应先履行《新技术审批、备案制度》后方可开展,同时向医务科报告备案。 (13)外科各级医师应按手术分级制度规定实施手术。 (14)外院专家来院手术,须由有关科室填写邀请外院医师手术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中华外科杂志, 2016,54(05): 321-32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与DVT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VTE。 外科患者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均使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并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VTE发生的风险增加。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后等心脏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应对患者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了规范和推动全国范围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栓管理实践,20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 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的预防 一、概述 (一)普通外科患者VTE发生率 VTE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0%~40%[2]。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VTE危险因素(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时,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3]。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日本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腹部大手术患者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静脉造影检出的VTE发生率为24.3%[5]。我国最近一项单中心对照研究数据表明,未使用预防措施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6.1%,PE的发生率为1.4%[6]。VTE 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长短相关,脾切除术、肝脏手术和胰腺手术较高;乳腺手术和阑尾/胆囊切除术相对较低[7,8]。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VTE风险还与肿瘤类型、辅助放化疗、静脉置管等因素相关[9,10,11]。有证据显示,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DVT相对风险可降低50%~60%,PE相对风险降低近2/3[12,13]。 (二)危险因素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最新版】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 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

围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相关规范和制度

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围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 围术期是病人整个外科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有效地预防围术期操作过程中的缺陷、差错、事故的发生,制定本规范。 一、术前 1.术前访视:要求护士术前对每位手术病人进行访视。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互相交流,使护士可以了解评估病人,也使病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一些与手术相关的情况,减轻忧虑及紧张情绪。手术时当病人在手术室与护士再次相遇时,病人不再陌生,增加了很多安全的感觉。 2.接病人资料单:上面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间号码、手术时间等,手术护士接病人时必须携带,根据此单据上的信息进行核对,将手术病人安全接到手术间内。 3.腕带:术前所有外科病人佩戴腕带,上面标明病人所有信息,便于医护人员核对病人。特别对婴幼儿及神志不清的病人腕带尤为重要。 二、术中 1.防止患者坠床、摔伤:巡回护士在诱导全麻病人时应在病人身旁,尽量使病人在手术台上感到舒适、安全,并系好安全带。 2.防止烫伤:按照要求规范使用各种仪器,如:使用高频电刀时,必须注意负极板的正确使用。 3.防止用错药、输错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需双人核对,确保病人安全。巡回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做任何护理操作时都必须复诵一遍同时与麻醉医生共同核对后才能操作。 4.无论手术大小和时间长短,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必须严格把关术中各种物品的清点,确保清点

无误并记录签字后才能关闭切口。 三、术后 注意病人全身皮肤状况防止压力伤及交接班工作 1.注意检查病人皮肤状况,及时发现有无皮肤异常。 2.及时盖好病人以保护病人的隐私,同时注意保温。 3.整理病历及相关病人资料,与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将病人安全送回ICU,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围术期患者安全直接关系到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危,认真遵守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围术期护理缺陷、差错、事故的发生,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手术治疗环境。 下面为附送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七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第八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 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

围手术期管理

(模板)围手术期管理 (项目:5.3.5) 目录 1、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2、围手术期护理技术规范 3、围手术期工作流程 4、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 5、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评估护理制度 6、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 7、大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及处置流程 8、大手术患者术中评估及处置流程 9、大手术患者术后评估及处置流程 10、围手术期护理记录单 11、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单 12、手术护理记录单 13、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和报告制度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护理: 1.协助医生准确及时的做好患者的全面检查,如手术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肺、肝、肾功能的检查。 2.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减轻术前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增加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利于机体的恢复。 3.皮肤准备:术前一日,患者应剪指甲、洗澡,手术区域按常规备皮,防止切口感染。 4.胃肠道手术: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或灌肠,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5.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6.保证休息及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 8.术晨准备:患者应取下义齿及首饰,按要求放置胃管、尿管,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9.手术后用物准备:备好麻醉床及术后用物,如:全麻护理盘、氧气、负压吸引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二)手术后护理 1.搬运患者。 2.保持正确体位:全麻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术后平卧6小时;颈、胸、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度;头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脊柱手术后患者需卧硬板床;四肢手术后患者应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根据麻醉方式测量血压,呼吸,脉搏,直至平稳。(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3)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4)根据需要记录出入量。 (5)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标识清楚,防止脱落、扭曲,保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4.营养支持:术后应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5.疼痛评估及护理:做好围术期疼痛评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止痛效果等。 6.并发症护理: (1)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2)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铺及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术后3-5天患者仍有激烈疼痛,应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 (3)吻合口漏:表现为术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或持续性胀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遵医嘱用药,争取最佳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