Ⅺ第十一章细胞分化分析

Ⅺ第十一章细胞分化分析
Ⅺ第十一章细胞分化分析

Ⅺ第十一章细胞分化

XVI第十六章干细胞

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A-Ⅺ-1.一定条件下具有横向分化能力的细胞是(C )A.全能干细胞 B.胚胎干细胞

C.成体干细胞

D.单能干细胞

E.多能干细胞

A-XVI-2. 胚胎干细胞通常获得是从(A )

A.内细胞团

B.滋养层细胞

C.蜕膜细胞

D.颗粒细胞

E.受精卵

B-XVI-3.原始生殖细胞最早出现子(A )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羊膜腔

E.尿囊

B-XVI-4.最先被认识的成体干细胞是(A )

A.造血干细胞

B.间充质干细胞

C.神经干细胞

D.肝干细胞

E.皮肤干细胞

A-XVI-5.生物体的细胞中,全能性最高的细胞是(D )A.体细胞 B.生殖细胞

C.干细胞

D.受精卵

E.上皮细胞

A-Ⅺ-6.癌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与原来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通常表现为(B )A.分化程度高 B.分化程度低

C.分化程度相同

D.成为多能干细胞

E.单能干细胞

A-Ⅺ-7.同源细胞逐渐变为结构和功能及生化特征上相异细胞的过程是(C )

A.增殖

B.分裂

C.分化

D.发育

E.衰老

A-Ⅺ-8.从分子水平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A )

A.特异性蛋白质的组成

B.基本蛋白质的合成

C.结构蛋白质的合成

D.酶蛋白质的合成

E.以上都不是

A-Ⅺ-9.维持细胞各种活动后最低限度的基因是(D )

A.奢侈基因

B.结构基因

C.调节基因

D.管家基因

E以上都不是

A-Ⅺ-10.细胞分化的实质是(B )

A.基因选择性丢失

B.基因选择性表达

C.基因突变

D.基因扩展

E.以上都不是

B-Ⅺ-11.抑癌基因的作用是(C )

A.抑癌基因的表达

B.编码控制癌基因的产物

C.编码细胞生长调节因子

D.细胞生长因子

E. 编码长因子

B-Ⅺ-12.下列不是由奢侈基因编码的蛋白是(B )

A.肌球蛋白

B.膜蛋白

C.角蛋白

D.胶原蛋白

E.肌动蛋白

B-Ⅺ-13.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节主要是(E )

A.DNA复制水平

B.转录和翻译水平

C.翻译水平

D.翻译后水平

E.转录水平

A-Ⅺ-14.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的规律是(C )

A.单能细胞→多能细胞→全能细胞

B.多能细胞→单能细胞

C. 全能细胞→多能细胞→单能细胞

D. 全能细胞→单能细胞→多能细胞

E. 全能细胞→多能细胞

A-Ⅺ-15.要探知细胞内某一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以通过(C )实现。

A. Southern blot

B. Northern blot

C. Western blot

D.原位分子杂交

B-Ⅺ-16. 下列哪一种蛋白质或酶最不可能是癌基因(A )。

A.GTP 酶

B.蛋白质磷酸激酶

c.蛋白质磷酸酶 D.转录因子

C-Ⅺ-17. 一般不认为(D )是细胞分化中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普遍机制

A. DNA 重排

B. DNA 甲基化

C.组织特异基因的表达

D.一些非特异基因表达被抑制

B-Ⅺ-18.分化程度高的细胞比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对于外界因子的反应能力(D)

A. 一样

B.下降

C.上升

D.前三者都有可能

A-Ⅺ-19.癌细胞通常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与原来的细胞相比,癌细跑的分化程度通常表现为(B )。

A.分化程度相间

B.分化程度低

C.分化程度高

D.成为了干细胞

A-Ⅺ-20.从体细胞克隆高等哺乳动物的成功说明了(C )。

A.体细胞的全能性

B.体细胞去分化还原性

C.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D.体细胞核的去分化还原性

A-Ⅺ-21.细胞分化是由于(A )中某些或某种基因选择性地表达的结果

A.奢侈基因

B.持家基因

C.结构基因

D.转录调控因子基因家族

B-Ⅺ-22.实验数据表明,胚胎的正常发育起始于(D)。

A.卵母细胞储存的信息的表达

B.精子和卵细胞储存的信息的表达

C.卵细胞因受精而被激活

D.雌雄原核融合

A-Ⅺ-23.去分化是细胞在(D)时发生的现象。

A.癌变

B.再生

C.衰老

D.癌变、再生和衰老

A-Ⅺ-24.癌细胞的基本特征是(A)

A. 细胞分裂速度增快

B. 失去了运动和分裂的接触抑制,所以不能在琼脂中形成克隆

C.肿瘤抑制基因表达增高

D.具有侵润性和扩散性

E.以上答案都不对

B-Ⅺ-24.细胞分化的内在基础是(B)

A.遗传物质的丢失

B.基因的选择表达

C.遗传信息的改造

D.其他

A-Ⅺ-25.人工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是: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经过一定的处理

使其发育到某一时期,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某一时期”最可能是(C )

A.受精卵

B.八细胞胚

C.囊胚

D.原肠胚

A-Ⅺ-26.根据分裂潜能,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则这些细胞在个体发育中的分化顺序是(B )

A. 全能——专能——多能

B. 全能——多能——专能

C. 多能——全能——专能

D. 专能——全能——多能

A-XVI-27.在全能干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由哪个胚层发育而来(A)

A.外胚层

B.外胚层

C.中胚层

D.内胚层

A-Ⅺ-28.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细胞与邻近细胞的相互作用,在细胞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称为(A)

A.决定

B.胚胎诱导

C.细胞分化

D.转化

E.选择性表达

B-Ⅺ-29.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B )

A. 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B. 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化

C. 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中

D.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

B-XVI-30.全能性最高的细胞(B)

A.卵母细胞

B.受精卵

C.原始生殖细胞

D.神经细胞

A-Ⅺ-31.细胞分化最主要的原因是(C)

A.染色体的选择性表达

B.基因重排

C.不同奢侈基因的选择表达

D.不同管家基因的选择表达

A-Ⅺ-32.对细胞癌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正常细胞接触致癌因素后形成

B.存在于正常体细胞中

C.只存在于肿瘤细胞中

A-Ⅺ-33.奢侈基因(A)

A.只在特定细胞中表达

B.只在分裂细胞中表达

C.不能表达的基因片段

A-XVI-34.下列细胞中能称为干细胞的是(B)

A.皮肤的角质层细胞

B.皮肤的生发层细胞

C.皮肤中的汗腺细胞

D.皮下脂肪细胞

A-Ⅺ-35.一般情况下,下列的细胞中分化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D )a卵细胞

b受精卵

c胚胎干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神经细胞

A. eabcd

B. ecabd

C. eadbc

D. eadcb

B-XVI-36.胚胎干细胞是哺乳动物或人早期胚胎中的细胞,再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干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各种组织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胚胎干细胞有细胞周期,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C.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D.肝脏干细胞分化形成肝脏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XVI-37.在全能干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皮肤和眼睛分别由哪个胚层发育而来(A)

A.外胚层、中胚层

B.外胚层、内胚层

C.中胚层、内胚层

D.内胚层、外胚层

C-XVI-38.胚胎干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标志分子是(B)

A.细胞粘附因子

B.白血病抑制因子

C.集落刺激因子

D.肿瘤坏死因子

B-XVI-39.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的(D)

A 外胚层

B 中胚层

C 内胚层

D 外胚层和中胚层

B-XVI-40.下列哪类细胞不具分化能力(D)

A.胚胎干细胞B.基底细胞C.骨髓干细胞D.神经细胞E.精原细胞

A-Ⅺ-41.要产生不同组织类型细胞需通过(C)

A.有丝分裂B.减数分裂C.细胞分化D.细胞去分化E.细胞增殖

A-Ⅺ-42.在表达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的基因是(A)

A.管家基因B.奢侈基因C.免疫球蛋白D.血红蛋白基因E.肌动蛋白基因A-Ⅺ-43.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的规律是(B)

A.单能细胞→多能细胞→全能细胞B.全能细胞→多能细胞→单能细胞

C.全能细胞→单能细胞→多能细胞D.单能细胞→全能细胞→多能细胞

E.以上都不是

A-Ⅺ-44.同源细胞逐渐变为结构和功能及生化特征上相异细胞的过程是(C)

A. 增殖B.分裂C.分化D.发育E.进化

A-Ⅺ-45.多细胞生物的所有不同类型的细胞都是由(D)

A.体细胞发育而成B.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二者同时发育而成

C.生殖细胞发育而成D.受精卵发育而成E.卵细胞发育而成

B-Ⅺ-46.机体发生的过程主要是以(D)为基础

A.细胞的增殖B.细胞的生长C.细胞的分化D.细胞的增殖与细胞的分化E.细胞的分裂

A-Ⅺ-47.细胞分化中,为什么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细胞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

A.全部基因的有序表达B.全部基因的无序表达C.基因选择性表达

D.基因随机表达E.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

A-Ⅺ-48.在动物组织中,细胞分化的一个普遍原则是(A)

A. 细胞一旦转化为稳定类型后,就不能逆转到未分化状态

B. 细胞一旦转化为稳定类型后,可以逆转到未分化状态

C. 细胞分化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

D. 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的某一阶段

E. 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期

A-Ⅺ-49.细胞分化一般是(B)

A.可逆的B.不可逆的C.间断进行的D.不稳定的

B-Ⅺ-50.每一个分化的细胞核中都含有(C)

A.大部分遗传信息B.小部分遗传信息C.全部遗传信息

D.不同分化细胞核中有着不同的遗传信息E.亲代细胞1/2的遗传信息

B-XVI-51.生物体的各种类型的细胞中,表现最高全能性的细胞是(D)

A.体细胞B.生殖细胞C.干细胞D.受精卵E.精细胞

A-Ⅺ-52.细胞分化的共同规律是(D)

A.多能-全能-单能

B.全能-单能-多能

C.单能-多能-全能

D.全能-多能-单能

E.多能-全能-单能

A-Ⅺ-53.在胚胎发育中,一部分细胞对邻近的另一部分细胞产生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称为(C)

A.胚胎诱导B.细胞分化C.决定D.转化E.选择性表达

A-Ⅺ-54.细胞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必需的基因是:(D)

A.编码基因 B.非编码基因C.奢侈基因

D.管家基因 E.重叠基因

A-Ⅺ-55.与各种细胞分化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是:(B)

A.断裂基因B.奢侈基因C.管家基因

D.编码基因E.非编码基因

A-Ⅺ-56.对细胞分化起协助作用,维持细胞最低限度的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基因是(B)

A.断裂基因B.管家基因C.奢侈基因

D.编码基因E.非编码基因

A-Ⅺ-57.关于管家蛋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须的B.各类细胞普遍共有的

C.细胞向特殊类型分化的物质基础D.包括核糖体蛋白

A-Ⅺ-58.只在特定细胞表达的基因是(B)

A.调控基因

B.奢侈基因

C.持家基因

D.编码基因

B-Ⅺ-59.关于细胞分化的概念叙述错误的是(C)

A.细胞分化使机体不同细胞之间产生稳定的差异

B.细胞分化是细胞由非专一性状态向形态和功能专一性状态的转变

C.细胞分化进程是细胞原有的高度可塑性潜能逐渐增加的过程

A-Ⅺ-60.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是通过(B)来增加细胞的数目,通过(A)来增加细胞的类型。

A.细胞分化

B.细胞分裂

C.细胞选择

A-Ⅺ-61.细胞决定主要发生在(A)

A.胚胎三胚层期

B.胎儿器官出现后

C.婴儿期

A-Ⅺ-62.持家基因包括(A)

A.组蛋白

B.血红蛋白

C.分泌蛋白

B-Ⅺ-63.下列是由内胚层分化形成的组织的是(B)

A.淋巴细胞

B.消化道上皮细胞

C.大脑

B-Ⅺ-64.胚胎细胞影响另一部分细胞并决定其分化方向是(C)

B-Ⅺ-65.不同来源的细胞核移植到相同胚层的胞质中都可随胞质形成相应的组织细胞,原因是(A)

B-Ⅺ-66.高度分化的细胞重新分裂,失去原来的结构和功能的现象是(E)

B-Ⅺ-67.无核受精卵不卵裂或最多无序分裂细胞分化,原因是(B)

A.细胞质因素

B.细胞核因素

C.胚胎诱导

D.分化

E.去分化

B-Ⅺ-68.神经细胞形成过程(C)

B-Ⅺ-69.细胞形态和功能逐渐特化的过程是(B)

B-Ⅺ-70.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需进行(C)

B-Ⅺ-71.有丝分裂间期细胞通常进行(B)

B-Ⅺ-72.肿瘤细胞常旺盛地进行(A)

A.

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

二、多项选择:

C-XVI-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能分裂且寿命短的原因是(ABC )

A.失去了细胞核

B.无线粒体和内质网

C.不能再合成血红蛋白

D.分化程度不高

E. 无核膜

C-Ⅺ-2.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BCE )

A.分化是因为遗传物质丢失

B.分化是因为基因扩增

C.分化是因为基因重组

D.分化是转录水平的控制

E.分化是翻译水平的控制

C-Ⅺ-3.细胞分化过程中,不能激活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的因素是(ABCD )A. DNA B. RNA

C. 组蛋白

D.酶蛋白

E.非组蛋白

C-Ⅺ-4.细胞分化的关键和实质在于(BE )

A.翻译水平的调控

B.基因选择性表达

C.细胞记忆

D.转录水平的调控

E.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

C-XVI-5.干细胞分为哪三种类型(ABC )

A.全能干细胞

B.多能干细胞

C.胚胎干细胞

D.单能干细胞

E.成体干细胞

C-XVI-6.下列关于干细胞的形态和生化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CDE )

A.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B.细胞体积较大

C.核质比相对较大

D.都具有比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E.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可以影响其形态和生化特征

C-XVI-7.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包括(ABE )

A.分化潜能

B.转分化

C.白稳定性

D.缓慢性

C-XVI-8.干细胞的微环境主要包括(ACE )

A.分泌因子

B.pH值和离子浓度

C.受体介导的细胞间互相作用

D.蛋白酶种类

E.整联蛋白(整合素)和胞间基质

C-XVI-9.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BCE )

A.肝血窦

B.外周血

C.骨髓

D.脾红髓

E.脐带血

C-XVI-10.ES细胞体外可能被诱导分化的细胞有(ABCD )

A 造血细胞

B 神经细胞

C 心肌细胞

D 脑细胞C-XVI-11.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CD)

A.缓慢增殖

B.自我修复

C.自我维持

D.自我更新

E.多向分化

C-XVI-12.骨髓中存在三种干细胞是(ABC)

A.基质干细胞

B.造血干细胞

C.内皮祖细胞

D.巨核细胞

E.粒细胞

A-Ⅺ-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目,通过来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的类型。

B-Ⅺ-2.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的遗传潜力,受胞质环境所控制。

A-Ⅺ-3.细胞分化的核心问题是基因表达的调控。

A-Ⅺ-4.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与分化有关的基因按其功能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两类。

A-Ⅺ-5.细胞分化的关键在于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实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表达。

B-Ⅺ-6.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水平分别为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水平和翻译水平。

B-Ⅺ-7.在胚胎诱导作用中,将产生影响的一部分细胞或组织称为诱导者,接受影响进行分化的一部分组织或细胞称为反应组织或细胞。从诱导的层次上看,胚胎诱导可分成三级,即初级诱导、次级诱导、三级诱导。

C-Ⅺ-8.识别细胞分化的指标为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化特征。

A-Ⅺ-9.细胞分化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差异造成的,而基因表达的差异,又是由于基因表达调控造成的。

B-Ⅺ-10. .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这种现象称_位置效应_______。

A-Ⅺ-11.转分化往往要经历去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

A-Ⅺ-12.一般来说,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潜能逐渐变窄。

A-Ⅺ-13.多莉羊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高等动物的体细胞仍然具有潜在的遗传表达全能性。

A-Ⅺ-14.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调节失控而无限增殖的细胞称为肿瘤细胞,其中具有转移能力的叫做恶性肿瘤。

A-XVI-15.根据发生学来源,干细胞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A-XVI-16.哺乳动物的干细胞不是单个干细胞意义上的不对称分裂,而是不对称分

裂。

A-XVI-17. 过渡放大细胞是介于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作用是通过较少的干细胞产生较多的分化细胞。

A-XVI-18. 干细胞的存在既能补充组织细胞,又能防止体细胞自发突变。

B-XVI-19.一种干细胞向其前体细胞的逆向转化被称为干细胞的去分化。

B-XVI-20.干细胞在机体组织中的居所称为干细胞巢,其中所有控制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外部信号构成了干细胞生存的环境。

C-XVI-21.干细胞因子有可溶性和膜包被的两种形式。

C-XVI-22.目前认为,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增殖分化为多能淋巴干细胞细胞和多能髓性造血干细胞。

A-Ⅺ-23.细胞分化是多种细胞有机体发育的基础与核心,细胞分化的关键在于_蛋白质___的合成,本质在于_基因的选择性表达__。

B-Ⅺ-24.蛋白质多样性也能在个体内,通过___选择性剪接____而产生,这是在RNA加工的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

B-Ⅺ-25. 在细胞内mRNA的前体有两种基本剪接方式___组成型剪接_______和___选择性剪接,其中___选择性剪接________是可调节的。

B-Ⅺ-26.细胞分化的基本机制是通过_组合调控___方式启动_组织特异性基因___的表达。

C-XVI-27.仅具有分化成一种类型能力的细胞称为单能干细胞。

B-Ⅺ-28.近端组织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分泌产生的旁分泌来实现的,远距离细胞间相互作用是通过_激素_____来调节的。

C-Ⅺ-29.细胞记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_正反馈调节___,另一种是__染色体结构改变__。

C-Ⅺ-30.某种基因突变可以致使某一部位的性状特征在其他部位出现,这种基因是_同形异位基因基因___。

A-Ⅺ-31.肿瘤的发生是_基因突变___逐渐累积的结果。

A-Ⅺ-32.某些不具致癌能力,但由于它的发现源于病毒癌基因及与病毒癌基因的高同源性的基因称为_细胞癌基因___________。

A-Ⅺ-33.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因子,基因转录调节因子,细胞周期调节因子。

B-Ⅺ-34.转录调控由为数众多的蛋白质即_转录因子_______的作用为主导,这类蛋白质从功能上分为两类:通用转录因子________和____特异因子___。

A-Ⅺ-35.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与分化有关的基因按功能,包括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

四、名词解释

A-Ⅺ-1.细胞分化:是指从受精开始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之间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A-Ⅺ-2.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核糖体蛋白,线粒体蛋白,膜蛋白、组蛋白。

A-Ⅺ-3.细胞决定: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分化特征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只能向特定方向分化的状态。

A-Ⅺ-4.奢侈基因:又称组织特异性基因,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

B-Ⅺ-5.基因的差异表达:人类基因组约由10万左右的不同基因组成,这些基因选择性的表达决定了机体整个生命过程,基因表达的变化处于控制生物学调节机制的中心位置。

C-Ⅺ-6.干细胞巢:即干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构成,一般包括干细胞的相邻细胞、粘附分子及基质等,但不同的干细胞有不同的巢结构。干细胞巢通过不同信号途径调控着干细胞的行为,使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处于平衡状态。

B-Ⅺ-7.转分化: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称转分化。

A-XVI-8.全能干细胞:如人类受精卵及8细胞期以前的卵裂球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A-XVI-9.多能细胞:在三胚胎形成后,由于细胞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微环境的差异,细胞的分化潜能受到限制,各胚层细胞只能发育为本胚层组织和器官。

A-XVI-10.单能细胞:随着细胞分化,细胞的分化潜能进一步受到限制,只有分化形成某一类型细胞的能力。

A-XVI-11.细胞决定:是指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 就已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 这时细胞内部已发生变化, 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

A-XVI-12.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s,简称ES、EK或ESC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由内细胞团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A-XVI-13.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成年个体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在病理状态或在外因诱导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更新能力。

A-XVI-14:诱导多能干细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

A-Ⅺ-15. transdifferentiation:转分化

A-Ⅺ-16. stem cell干细胞

A-Ⅺ-17. IPS cells: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A-Ⅺ-18. totipoteney全能性

A-Ⅺ-19. house-keeping gene管家基因

A-Ⅺ-20. Cell determination细胞分化

A-Ⅺ-21 tissue-specific genes组织特异性基因

A-XVI-22 embryonic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

(四)问答题

A-Ⅺ-1.简述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①细胞生长与分裂失去控制;②具有侵润性和扩散性;③细胞间相互作用改变:冲破了细胞识别作用的束缚,产生水解酶类,异常表达某些膜受体蛋白;④蛋白表达谱系或蛋白活性改变:往往出现一些胚胎细胞中表达的蛋白,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等;⑤mRNA转录谱系的改变;⑥体外培养的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癌细胞失去运动和分裂的接触抑制,在琼脂培养基中可形成细胞克隆,是细胞恶性程度的标志。

A-Ⅺ-2.简述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调控蛋白的组合是影响细胞分化的直接因素:①胞外信号分子对细胞分化的影响;②细胞记忆与决定;③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对细胞分化的影响;④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位置效应;⑤环境对性别决定的影响;⑥染色质变化与基因重排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A-Ⅺ-3.胞外信号是怎样影响细胞分化的?

胞外信号分子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包括近端组织相互作用和远距离细胞间相互作用。近端组织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旁分泌产生的信号分子旁泌素(细胞生长分化因子)来实现的,它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hedgehog家族、Wnt家族和Juxtacrine等五大家族因子。远距离细胞间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激素来调节的。

B-Ⅺ-4.细胞记忆与决定是怎样影响细胞分化的?

信号分子的有效作用时间是短暂的,然而细胞可以将这种短暂的作用储存起来并形成长时间的记忆,逐渐向特定方向分化,细胞记忆可以能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正反馈途径,即细胞接受信号刺激后,活化转录调节因子,该因子不仅诱导自身基因的表达,还诱导其他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二是染色体结构变化的信息传到子代细胞,如同两条X染色体中,其中一条始终保持凝集失活状态并可在细胞世代间稳定遗传一样。一个细胞接受了某种指令,在发育中这一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将区别于其他细胞而分化成某种特定的细胞类型,或者说在形态,结构与功能等分化特征尚未显现之前就已确定了细胞的分化命运。

B-Ⅺ-5.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是怎样影响细胞分化的?

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除了储存有营养物质和多种蛋白外,还有多种隐蔽mRNA,不能被核糖体识别,它们在卵细胞质中呈不均匀分布,在受精后卵细胞质重新定位,少数母mRNA被激活,合成早期胚胎繁育所需要的蛋白质,随着受精卵早期细胞分裂,隐蔽mRNA不均一地分配到子细胞,即卵裂后细胞所携带的信息已开始有所不同,这种区别又通过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产生级联效应,这样最初储存的信息不断被修饰并逐渐形成更为精细更外复杂的指令,最终产生分化各异的细胞类型。

B-Ⅺ-6.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位置效应是怎样影响细胞分化的?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器官构建有影响,这种作用为胚胎诱导,胚胎诱导作用不断强化可分化成不同的层次;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对细胞分化的命运有影响,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分化方向的改变。

A-Ⅺ-7.简述干细胞增殖特征。

要点:①干细胞增殖的缓慢性;②干细胞增殖的自稳性。

A-Ⅺ-8.细胞分化的特征。

①细胞分化是稳定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再反分化到原先状态。如,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离体培养的上皮细胞,始终保持为上皮细胞,而不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细胞。

②胚胎三胚层期,在形态特征发生明显差异之前,细胞分化的方向既已确定,细胞已经具备按特定的方向分化,最终形成一定表型的细胞的能力,并可持续若干代。细胞从分化方向确定开始到出现特异形态特征之前这一发育选择时期,称决定(determination)。决定早于分化。是细胞潜能逐渐受限的过程,也是有关分化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前的过渡阶段。具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

③随着分化程度的提高,细胞分裂能力逐渐下降,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如神经细胞、红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能力也逐渐下降,抵抗能力越强。如,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分化程度高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敏感性低。而分化程度低的生殖细胞则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④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HOM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细胞质成分mRNA提供的遗传信息,细胞所在空间提供的位置信息(哺乳动物桑椹胚的内细胞团和外围细胞,前者形成胚胎、后者形成滋养层),实验证明,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

A-XVI-9.胚胎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内源性调控。

干细胞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和分化,包括调节细胞不对称分裂的蛋白,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因子等。另外,干细胞在终末分化之前所进行的分裂次数也受到细胞内调控因子的制约。

①细胞内蛋白对干细胞分裂的调控干细胞分裂可能产生新的干细胞或分化的功能细胞。这

关于神经干细胞

.关于神经干细胞 定义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能够自我复制, 在特定诱因下, 能够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未分化细胞的总称。它是神经系统形成和发育的源泉。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或细胞凋亡的更新。 特点⑴自我更新:神经干细胞具有对称分裂及不对称分裂两种方式,从而保持干细胞库稳定。对称分裂由一个神经干细胞产生两个神经干细胞;在特定诱因下进行非对称分裂,会产生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astrocyte,oligodendrocyte)。⑵多向分化潜能:神经干细胞可以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其分化与局部微环境(niche)密切相关。⑶低免疫源性:神经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细胞,不表达成熟的细胞抗原,可以不被免疫系统识别。⑷良好的组织融合性:可以与宿主(即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神经组织良好融合,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发现时间1992年,Reynodls等从成年小鼠脑纹状体中分离出能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且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并正式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从而打破了认为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理论。 产生区域神经干细胞主要产生于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区(SVZ,subvetricular zone)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区(SGZ,subgranular zone)。成人大脑中每天有3万个神经干细胞产生,按照从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区(SVZ)通过侧迁移流RMS(rostral migratory)最后到达嗅球 OB(olfactory bulb) 的方向移动。增殖时间为12~28天/代。 2.治疗机理与应用领域

神经干细胞的治疗机理 ⑴患病部位组织损伤后释放各种趋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经干细胞聚集到损伤部位,并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修复及补充损伤的神经细胞。 ⑵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的损伤,使局部通透性增加,另外在多种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高浓度的聚集在损伤部位。 ⑶神经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刺激原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 ⑷神经干细胞可以增强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神经环路,降低脑部氧化性压力。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领域 神经干细胞主要应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损伤的治疗。面前可以治疗的疾病包括脑瘫,脑膜炎后遗症, 脑发育不良脑, 中风(脑出血,脑梗塞)及后遗症, 脑外伤及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帕金森病, 脑萎缩, 共济失调, 癫痫, 多系统萎缩症(MSA), 老年性痴呆及血管性痴呆, 各种舞蹈症,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氏病), 神经性耳聋, 面瘫及各类周围神经病。 目前有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不仅仅局限于所属组织,在特定环境(niche)中,在一些细胞因子和蛋白的作用下,可以跨过神经系统而分化成其他类型的组织细胞,即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如神经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肌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这无疑在理论上扩大了神经干细胞在今后的应用范围,使得更多用现今医学手段无法治愈的患者看到希望。 3.本公司的神经干细胞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一、名词解释 1.MPF 2.细胞周期蛋白 3.APC 4.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 5.DNA复制执照因子学说 6.G0期细胞 7.癌基因 8.长因子 9.细胞周期10.联会复合体11.抑癌基因 二、选择题 1.G1期PCC(染色体超前凝集)为( ),S期PCC为( ),G2期PCC为( )。 A.粉末状,细单线状,双线状 B.细单线状,粉末状,双线状 C.双线状,细单线状,粉末状 D.双线状,粉末状,细单线状 2.周期蛋白中有一段相当保守的含100左右氨基酸序列,称为。 A.破坏框 B.PEST序列 C.周期蛋白框 D.PSTAIRE序列 3.破坏框主要存在于周期蛋白分子中。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4.G1中序列,与G1期周期蛋白的更新有关。 A.PEST序列 B.PSTAIRE序列 C.破坏框 D.周期蛋白框 5.CDK激酶结构域中,有一段保守序列,称( ),此序列与( )结合有关。 A.信号肽,破坏框 B.信号肽,周期蛋白 C.PSTAIRE,周期蛋白 D.PSTAIRE,破坏框 6.APC活性受到监控。 A.纺锤体检验点 B.检验点 C.Mad2 D.cdc2o 7.S期起始的关键因子是。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D D.cyclinE 8.染色质在期获得DNA复制执照因子。 A.G1 B.M C.S D.G2 9.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的蛋白质为。 A.Acp B.Orc C.Mcm D.Pcc 10.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cdc基因是( ),又称( )。 A.cdc2 CDK2 B.cdc1 CDK1 C.cdc2 CDK1 D.cdc1 CDK2 11.RNA和微管蛋白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E.G0期 12.有丝分裂器的形成是在。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13.对药物的作用相对不敏感的时期是。 A.G1期 B.S期 C.M期 D.G2期 E.G0期 14.CyclinA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向S期转变的过程中 B.S期向G2期转变的过程中 C.G2期向M期转变的过程中 D.M期向G2期转变过程中 E.S期 15.下列有关成熟促进因子(MPF)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MPF是一种在G2期形成,能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 B.MPF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由P34cdc2和cyclinB两种蛋白组成 C.MPF是一种蛋白激酶在细胞从G2期进入M起起重要作用 D.MPF在整个细胞周期中表达量较为恒定 E.在G2/M期,MPF活性达到高峰 1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是指。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C D.cyclinD E.cdkl等17.可作为MPF成分之一的是。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C D.cyclinD E.ldkl等 18.cyclinD可与cdk4、5、6结合作用于。 A.G1期向S期转变过程中 B.S期向G2期的转变过程中 C.G2期向M期转变过程中 D.M期向G1期转变的过程中 E.S期 19.在细胞同步化的实验中,秋水仙素是常用的一种试剂,其作用机制是。 A.抑制了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 B.促进胸苷的合成 C.促进三磷酸腺苷的合成 D.抑制仿垂体微管的聚合 E.抑制中心粒的复制 20.在细胞周期中,哪一时期最适合研究染色体形态结构。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三、填空题

第十一章 分化与基因组的恒定性

第十一章分化与基因组的恒定性 一、选择题: ()1.在蛙类,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后,胚胎能够正常发育的比例较高。 A.晚期胚胎细胞的; B.早期胚胎细胞的; C.蝌蚪期细胞的; D.内细胞团细胞的。 ()2.在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分化的最根本原因是胚胎细胞中。 A.基因差异的表达; B.基因差异的转录; C.RNA差异的加工; D.蛋白质差异的合成。 ()3.克隆羊的产生说明了 A.胚胎细胞的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B.成体动物体细胞的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C.胚胎细胞的核和已经分化了的细胞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D.早期胚胎细胞的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4.克隆哺乳动物所用的受体细胞可以是 A.体细胞; B.受精卵; C.胚胎细胞; D.精子。 ()5.同一条多线染色体上的同一条横带在发育的不同时期出现变化,说明 A.在发育的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 B.基因的表达在时间上的差异; C.基因的表达在空间上的差异; D.基因的表达随时空而变化。 ()6.在人的发育中,最后表达的珠蛋白基因是 A.γ珠蛋白基因; B.δ珠蛋白基因; C.β珠蛋白基因; D.ε珠蛋白基因。 二、判断题: ()1.在蛙类,晚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后,胚胎能够正常发育的比例较低。 ()2.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表明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并没有失去发育的全能性。()3.在昆虫幼虫细胞中,多线染色体中横带变成疏松泡表明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表达停止。 ()4.在发育过程中,不同的胚胎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是有差异的。

()5.在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的分化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 ()6.在克隆动物时,受体细胞可以是体细胞。 三、填空题: 1.细胞核移植最早是在中进行的。 2.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表明体细胞的细胞核并没有失去发育的。 3.双翅目昆虫幼虫阶段出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上的疏松泡区域的DNA正在合成。 4.在昆虫幼虫阶段,不同细胞的细胞核中同一条多线染色体的横带形态有可能不同。这是由于基因表达的缘故。 5.在人胚发育过程中,珠蛋白基因的表达出现变化。ε、γ、δ和β基因中,最后表达的珠蛋白基因是。 6.在海胆的原肠胚阶段,不同位置的内胚层细胞表达的基因是一致的。 四、名词解释: 1.细胞分化 2.发育的全能性 3.细胞核移植 4.移核卵 5.多线染色体 6.基因组恒定性 7.巴尔比亚尼环 8.差异的基因表达 9.克隆 五、问答题: 1.Bring & King 的蛙细胞核移植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Gurdon的非洲爪蟾核移植实验在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进,又得到了哪些实验结果? 3.多利羊的克隆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该研究成果会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和争论? 4.何谓细胞分化,细胞中特异性蛋白质是如何合成的? 5.为什么说差异转录有时空上的差别,举例说明之。 6.试述人发育过程中血红蛋白组分的变化及产生组分变化的原因。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遗传学》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本章习题 1、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⑴.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⑵.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⑶. 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⑷.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举例:罗兹(Rhoades M. M.)报道玉米的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的基因(ij),纯合的ijij植株叶片表现为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以这种条纹株与正常绿色进行正反杂交,并将F1自交其结果如下:当以绿色株为母本时,F1全部表现正常绿色与非绿色为一对基因的差别,纯合隐性(ijij)个体表现白化或条纹,但以条纹株为母本时,F1却出现正常绿色、条纹和白化三类植株,并且没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将F1的条纹株与正常绿色株回交,后代仍然出现比例不定的三类植株,继续用正常绿色株做父本与条纹株回交,直至ij基因被全部取代,仍然没有发现父本对这个性状的影响,可见是叶绿体变异之后的细胞质遗传方式。 2、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 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新乡医学院医学细胞生物学习题第十二章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

第十二章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 一、单项选择题1.细胞周期中,决定一个细胞是分化还是增殖的控制点(R 点)位于 A. G1期末 B. G2期末 C. M期末 D.高尔基复合体期术 E. S期 2.细胞分裂后期开始的标志是 A. 核仁消失 B.核膜消失 C.染色体排列成赤道板 D.染色体复制E着丝粒区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开始分离 3 .细胞周期中,DNA合成是在 A. G1 期 B. S期 C. G2 期 D. M 期E GO 期 4.有丝分裂中,染色质浓缩,核仁、核膜消失等事件发生在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E.以上都不是 5.细胞周期中,对各种刺激最为敏感的时期是 A. GO 期 B. G1 期 C. G2 期 D. S期 E. M 期 6.组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周期的 A. S期 B. G1 期 C. G2 期 D. M 期E GO 期 7 下列哪种关于有丝分裂的叙述不正确 A.在前期染色体开始形成 B.前期比中期或后期都长 C. 染色体完全到达两极便进入后期 D.中期染色体最粗短 E 当染色体移向两极时,着丝点首先到达 8 着丝粒分离至染色单体到达两极是有丝分裂的 A .前期B.中期 C.后期D.末期E.胞质分裂期 9 细胞增殖周期是指下列哪一阶段 A.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为止 B 细胞从这一次分裂开始到分裂结束为止 C 绌胞从这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为止 D. 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 E 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 10. 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复制规律是 A.异染色质先复制 B.常染色质先复制 C 异染色质大量复制,常染色质较少复制 D. 常染色质大量复制,异染色质较少复制 E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同时复制 11. 真核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 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无丝分裂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E.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2. 从细胞增殖角度看,不再增殖细胞称为 A. G1A态细胞 B. G1B态细胞 C. G1期细胞 D. G2期细胞 E. G0期细胞 13. 在细胞周期中,哪一时期最适合研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A.间期 B.前期 C.中期D后期E.末期 14. 细胞周期的顺序是 A. M期、G1期、S期、G2期B . M期、G1期、G2期、S期 C. G1期、G2期、S期、M期 D. G1期、S期、M期、G2期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复习题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复习题 本章基本内容概要: 本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细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定。细胞周期还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实现同步化。最重要的人工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包括DNA合成阻断法和分裂周期阻断法。 1.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即G1期、S期、G2期和M期。前三个时 期合称为分裂间期,M期即分裂期。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前重要的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分裂期即为细胞分裂实施过程。根据细胞繁殖情况,可将机体内所有细胞相对地分为三类,即周期中细胞、静止期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周期中细胞一直在进行细胞周期运转。 静止期细胞为一些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去执行其生理功能的细胞。静止期细胞在一定因素诱导下,可以很快返回细胞周期。体外培养的细胞在营养物质短缺时,也可以进入静止期状态。终末分化细胞为那些一旦生成后终身不再分裂的细胞。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发生在S期。在M期,复制的DNA伴随其他相关物质,平均分配到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M期也可以人为地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和胞质分裂登记个时期。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发生减数分裂。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然后发生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导致最终生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I的前期I时间长,过程复杂,因而又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串物质的交换和受精时不同个体遗传物质的混合,而使子代个体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2.细胞周期的调控 细胞周期运转受到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精密调控,细胞内因素是调控依据。周蛋白依赖性CDK激酶是细胞周期调控中重要因素。目前已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至少存在8种CDK 激酶,即CDK1至CDK8。CDK激酶至少含有两个亚单位,即周期蛋白和CDK蛋白。周期蛋白为其调节亚单位,CDK蛋白为其催化亚单位。周期蛋白也有多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包括周期蛋白A、B、C、D、E、F、G和H等,分别与不同的CDK蛋白结合。不同的CDK 激酶在细胞周期中期调节作用的时期不同。CDK激酶通过磷酸化其底物而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CDK激酶活性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直接调节。除CDK激酶及其直接活性调节因子外,还有不少其他因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过程,如各种检验点等。各种检验点也有专门的调控机制。所有这些因素,可能组成一个综合的调控网络,共同推动着细胞周期的运转。 DNA复制起始调控是近十年细胞周期调控研究中的又一大进展。DNA复制起始并不仅仅是在G1期末的起始点处才决定的。早在G1期开始时,许多与DNA复制有关的物质即已表达并与染色质结合,开始了DNA复制的起始调控。目前已经知道,Orc、Cdc6、Cdc45、Mcm等蛋白参与了DNA复制起始调控过程。这一调控过程也需要某些CDK激酶参与,尤其是周期蛋白E-CDK2激酶。 分裂后期促进因子APC的发现是细胞周期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到达分裂中期后,周期蛋白B/A与CDK1分离,在APC介导下,通过泛素化途径而降解。CDK1激酶活性消失,细胞由分裂中期向后期转化。APC的成份至少分为8种,分别称为APC1—APC8。APC活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其中Cdc20为APC有效的正调控因子。在分裂中期之前,位于动粒上的Mad2可以与Cdc结合并抑制或者的活性。在分裂中期,Mad2 从动粒上消失,解除对Cdc20的抑制作用,促使APC活化,细胞分裂除核分裂外,还要进行胞质分裂。至于胞质分裂与核分裂如何协调,目前还不清楚。动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过程有较大差别。

(完整word版)细胞生物学题库第12章(含答案)-

《细胞生物学》题库 第—^音第一音 第早、第一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荚膜2?细胞学说3?细胞生物学4?细胞周期 二、判断题 1?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②生物膜以及细胞 器的研究③细胞骨架的研究④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⑤细胞分化及其调控⑥细胞衰老与调 之⑦细胞起源与进化⑧细胞工程。()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是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3?某些病毒含有DNA,还含有RNA。() 4?病毒是结构很简单的生物,就起源来看,病毒起源早于单细胞。() 5?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一致。() 6?细胞遵守“细胞体积守恒”定律,不论其种差异有多大,同一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其大小 倾向于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三、单项选择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的一种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 A.细胞骨架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中心体 E.核糖体 2?最早发现细胞并对其命名的是___________ A. Hook R B. Leeuwe nhook A C. Brow n R D. Flemmi ng W E. Darve n C 3?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 A .Hook B. Leeuwenhook C. Watson 和Crick D. Virchow E. Schleiden 和Schwann 4. 在1894年,Altmann首次发现了下列哪种细胞器 _____________ A.中心体 B.高尔基体 C.线粒体 D.内质网 E.纺锤体 5. Hook于1965年观察到的细胞实际上是___________ A.植物死亡细胞的细胞壁 B.死去的动物细胞 C.活的植物细胞 D.细菌 6.17世纪中叶Leeuwenhoo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 ______________ 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精子、细菌等活细胞 C.细胞核 D.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G Fank曾说过:生命的奥秘可能蕴涵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m的大分子复合物中。

第十一章 细胞的信号转导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通讯 2、受体 3、第一信使 4、第二信使 5、G 蛋白 6、蛋白激酶A 二、填空题 1、细胞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即、、和。 2、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第二信使主要有、、、和。 3、硝酸甘油之所以能治疗心绞痛是因为它在体内能转化为,引起血管,从而减轻的负荷和的需氧量。 三、选择题 1、能与胞外信号特异识别和结合,介导胞内信使生成,引起细胞产生效应的是( )。 A、载体蛋白 B、通道蛋白 C、受体 D、配体 2、下列不属于第二信使的是()。 A、cAMP B、cGMP C、DG D、CO 3、下列关于信号分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身不参与催化反应 B、本身不具有酶的活性 C、能够传递信息 D、可作为酶作用的底物 4、生长因子是细胞内的()。 A、结构物质 B、能源物质 C、信息分子 D、酶 5、肾上腺素可诱导一些酶将储藏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的糖原水解,第一个被激活的酶是()。 A、蛋白激酶A B、糖原合成酶 C、糖原磷酸化酶 D、腺苷酸环化酶 6、()不是细胞表面受体。 A、离子通道 B、酶连受体 C、G蛋白偶联受体 D、核受体 7、动物细胞中cAMP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活化()。 A、蛋白激酶C B、蛋白激酶A C、蛋白激酶K D、Ca2+激酶 8、在G蛋白中,α亚基的活性状态是()。 A、与GTP结合,与βγ分离 B、与GTP结合,与βγ聚合 C、与GDP结合,与βγ分离 D、与GDP结合,与βγ聚合

9、下面关于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A、是一种生长因子类受体 B、受体蛋白只有一次跨膜 C、与配体结合后两个受体相互靠近,相互激活 D、具有SH2结构域 10、在与配体结合后直接行使酶功能的受体是 A、生长因子受体 B、配体闸门离子通道 C、G蛋白偶联受体 D、细胞核受体 11、硝酸甘油治疗心脏病的原理在于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生成cAMP B、激活细胞膜上的GC,生成cGMP C、分解生成NO,生成cGMP D、激活PLC,生成DAG 12、霍乱杆菌引起急性腹泻是由于 A、G蛋白持续激活 B、G蛋白不能被激活 C、受体封闭 D、蛋白激酶PKC功能异常 13下面由cAMP激活的酶是 A、PTK B、PKA C、PKC D、PKG 14下列物质是第二信使的是 A、G蛋白 B、NO C、GTP D、PKC 15下面关于钙调蛋白(CaM)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Ca2+信号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B、必须与Ca2+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能使蛋白磷酸化 D、CaM激酶是它的靶酶之一16间接激活或抑制细胞膜表面结合的酶或离子通道的受体是 A、生长因子受体 B、配体闸门离子通道 C、G蛋白偶联受体 D、细胞核受体 17重症肌无力是由于 A、G蛋白功能下降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又称非孟德尔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基因组:包括细胞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中心粒基因组、膜体系基因组和动粒基因组)和非细胞器基因组(细胞共生体基因组和细胞质粒基因组)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正反交结果不一样,杂种后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呈现母系遗传 2、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3、性状直接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并通过细胞质遗传下去,即使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4、细胞质基因只存在于细胞质的某些成分中,不能在染色体上定位。 5、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往往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三、叶绿体遗传 1、表现 A.紫茉莉花斑性状类是由于叶绿体前体质体变异产生白色体,导致植物细胞呈现白色。同时含有白色体和叶绿体的卵细胞受精会发育成花斑植株(同时有绿色、白色和花斑枝条)。而只含叶绿体或者白色体的卵细胞受精就会只能对应发育成绿色植株或者白色植株。B.玉米条纹(白色)叶也是由于叶绿体的变异造成,服从与紫茉莉花斑性状类似的遗传特性,只是玉米七号染色体上的白色条纹基因(ij)纯合时ij核基因使胞质内质体突变为白色,且一旦变异就以细胞质遗传的方式稳定遗传。 2、分子基础 A.叶绿体DNA的分子特点 ①.ct DNA与细菌DNA相似,裸露的DNA; ②.闭合双链环状结构; ③.多拷贝:高等植物每个叶绿体中有30-60个DNA,整个细胞约有几千个DNA分子;藻类中,叶绿体中有几十至上百个DNA分子,整个细胞中约有上千个DNA分子。 ④.单细胞藻类中GC含量较核DNA小,高等植物差异不明显; ⑤.一般藻类ctDNA的浮力密度轻于核DNA,而高等植物两者的差异较小。 B.叶绿体基因组的构成: a.低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⑴ct DNA仅能编码叶绿体本身结构和组成的一部分物质; ⑵特性:与抗药性、温度敏感性和某些营养缺陷有关。 b.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①.多数高等植物的ctDNA大约为150kbp:烟草ctDNA为155844bp、水稻ctDNA为134525bp。 ②.ctDNA能编码126个蛋白质:12%序列是专为叶绿体的组成进行编码; ③.叶绿体的半自主性:有一套完整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但功能有限需要与核基因组紧密联系。 C.叶绿体内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1.ctDNA与核DNA复制相互独立,但都是半保留复制方式; 2.叶绿体核糖体为70S、而细胞质中核糖体为80S; 3.叶绿体中核糖体的rRNA碱基成分与细胞质和原核生物中rRNA不同; 4.叶绿体中蛋白质合成需要的20种氨基酸载体tRNA分别由核DNA和ct DNA共同编码。其中脯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为核DNA所编码,其余10多种氨基酸为ctDNA所编码。

细胞生物学 第十二章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十二章细胞的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细胞之间联系的信号有许多种,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类重要的化学信号分子,它们通过与细胞膜上或胞内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转换后传给相应的胞内系统,使细胞对外界信号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细胞所接收的信号包括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是细胞间通讯的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经血液或淋巴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靶细胞的化学信号分子,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作用特点是距离远、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的突触前膜终端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殊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特点是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短。 局部化学介质:由某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生长因子、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它们通过细胞外液的介导作用于附近的靶细胞。 胞外信号分子可根据与受体结合后细胞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分为激动剂和拮抗剂。 激动剂:指与受体结合后能使细胞产生效应的物质。①Ⅰ型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相同,产生的细胞效应与内源性配体相当或更强者②Ⅱ型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不同于内源性配体,本身不能使细胞产生效应,但可增强内源性配体对细胞作用者拮抗剂:指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细胞效应,但可阻碍激动剂对细胞作用的物质。①Ⅰ型拮抗剂:结合于受体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相同,可阻断或减弱内源性配体对细胞的效应②Ⅱ型拮抗剂:结合于受体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不同,能阻断或减弱内源性配体对细胞的作用。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配体(ligand):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某些药物和毒物等。膜受体:主要为镶嵌在胞膜上糖蛋白,由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细胞外域、将受体固定在细胞膜上的穿膜域和起传递信号作用的胞内域三部分构成,其配体是一些亲水的、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和递质。 胞内受体:为DNA结合蛋白,可与来自胞外的亲脂性小分子甾类激素等结合,作为转录因子与DNA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

细胞生物学 第十一章 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

第十一章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细胞外基质(ECM):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不仅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糖胺聚糖(AGA):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直链多糖,过去称为黏多糖,其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或N-乙酰氨基半乳糖),故又称氨基聚糖,另一个糖残基多为糖醛酸(葡萄糖醛酸或艾杜糖醛酸) 糖胺聚糖可分为六种:透明质酸HA、硫酸软骨素CS、硫酸皮肤素DS、硫酸乙酰肝素HS、肝素、硫酸角质素KS 蛋白聚糖(PG):是由糖胺聚糖(除透明质酸外)与核心蛋白共价结合形成的高分子量复合物,是一种含糖量极高的糖蛋白。 黏多糖累积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缺乏降解糖胺聚糖的酶(如糖苷酶或硫酸酯酶)可导致糖胺聚糖或蛋白聚糖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在体内一定部位堆积,造成黏多糖累积病如Hunter综合征。 胶原(collagen):是细胞外基质中的骨架结构,动物体内高度特化的纤维蛋白家族,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遍布于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在结缔组织中特别丰富,可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 原胶原:典型的胶原分子呈纤维状,是由3条α多肽链盘绕而成的3股螺旋结构,称原胶原。 胶原合成与组装始于内质网,在高尔基体修饰,最后在细胞外组装成胶原纤维①前α链:在糙面内质网附着核糖体上合成,不仅含有内质网信号肽,而且在其N端和C端各含有一段不含Gly-X-Y序列的前肽。②前胶原:胶原合成过程中带有前肽的3股螺旋胶原分子称为前胶原,其两端的前肽部分保持非螺旋卷曲。③原胶原分子:在细胞外,前胶原在前胶原N-蛋白酶和前胶原C-蛋白酶的作用下,分别水解去除两端的前肽,在两端各保留一段非螺旋的端肽区形成原胶原分子。④胶原原纤维:原胶原分子在细胞外基质中相互呈阶梯式有序排列并发生侧向交联,自组装成胶原原纤维。⑤胶原纤维:胶原原纤维聚集成束形成胶原纤维。

11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只是分享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质基因:也叫染色体外基因,是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的统称。 2、细胞质遗传: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也叫母系遗传、核外 遗传、母体遗传。 3、母性影响: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 样。 4、持续饰变: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通过母亲细胞质而连续传递几代,变异性逐渐减少,最 终消失的遗传现象。 5、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但它的雌蕊正常,能接受正常花 粉而受精结实。 6、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型:也叫质核互作型,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作用控制的雄性不育 类型。 二、是非题 1、已知一个右旋的椎实螺基因型为Dd,它自体受精产生后代应该全部是左旋。(×) 2、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是受母亲核基因控制的。(√) 3、叶绿体基因组控制的性状在杂交后代中不分离。(×) 4、玉米埃型条纹的遗传过程中,叶绿体变异一经发生,便以细胞质遗传的方式稳定传递, 不再受核基因的控制。(√)5、高等动植物的精细胞中几乎不含有细胞质(器),因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卵细 胞传递给后代。(√)6、核基因型为Aa的草履虫自体受精,产生核基因型为AA、Aa、aa的三种后代,且三者比 为1:2:1。(×) 7、草履虫的放毒特性依赖于核基因K,因此有K基因就是放毒型,否则就是敏感型。(×) 8、利用化学药物杀死一个正常植株的花粉,它的雌花与正常花粉授粉,受精获得的子代也 就能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特性了。(×) 9、植物的雄性不育的主要特征是雄蕊和雌蕊发育不正常。(×) 10、在质不育型的植物雄性不育中,找不到不育系的保持系。(×) 11、在核不育型的植物雄性不育中,找不到不育系的恢复系。(×) 12、核不育型雄性不育植株后代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13、持续饰变不能隔代遗传,无论在后代中怎样选择,最终性状终将消失。(√) 三、填空题 1、紫茉莉花斑遗传是受叶绿体控制的;红色面包霉缓慢生长突变型是由线粒体所 决定的。 2、草履虫放毒型的稳定遗传必须有核基因K 和卡巴粒同时存在,核基因K决定 卡巴粒的增殖,而草履虫素则是由卡巴粒产生的。 3、一个放毒型草履虫与一敏感型个体短时间接合,无细胞质的转移,结果半数的接合后体 是敏感型,其余为放毒型的,而后放毒型接合后体自体受精,只产生放毒型的,敏感型接合后体自体受精,亦只产生敏感型个体,则这两个原始品系中放毒型基因型是 KK+卡巴粒,敏感型基因型是 KK无卡巴粒。 4、将生长缓慢的小酵母菌落与正常野生型菌落进行杂交,如子代都为野生型,说明缓 慢生长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如子代发生了野生型和小菌落的分离,说

石墨烯加速神经干细胞成熟和分化

启示神经与基于BSC疗法的导电材料的接口:通过偶合石墨烯加速神经干细胞的生物电功能开发 为了管理在组织工程细胞特异性行为神经修复和再生,更好地理解材料- 细胞相互作用,尤其是生物电功能的,极其important.Graphene已报道是用作支架的潜在候选和神经interfacingmaterial.However,石墨烯这些导电性基板细胞膜的生物电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进行过。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神经干细胞(NSC)模型,探讨膜生物电属性E包括增殖和分化conditions.We下休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E和细胞行为上的石墨烯薄膜中使用的组合可能发生的变化 单细胞电生理记录和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技术。石墨烯不影响基本膜电参数(电容和输入电阻),但搁在石墨烯衬底细胞膜电位分别更强烈增殖和分化的条件下为负。此外,神经干细胞及其对石墨烯基片表现出的后代与对照相比,在开发过程中增加的动作电位的射击。但是,石墨烯只有轻微影响电动刻画ofmature NSC后代。石墨烯基片上的被动和主动的生物电特性Themodulation伴随着增强NSC分化。此外,棘密度,突触 突触蛋白表达和在.Modeling石墨组所有activitywere增加上导电的石墨烯衬底电场表明由该负电的细胞膜产生的电场大于上即控制它的石墨烯衬底高得多,这可以解释观察到的 通过耦合石墨烯的生物电的发展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是能够加速在开发过程中的NSC成熟,特别是在生物电发展方面。我们的发现提供对导电材料在调谐膜中的作用的基本理解石墨烯模型中的生物电性能,为未来的发展研究铺平道路方法和材料形成在基于NSC的治疗的可控通道中的膜性质。 石墨烯,碳原子的2维单层,由于材料的独特的电,机械和热特性,一直在纳米技术的最前沿。它最近被认为是一个有前途的候选人制造超快纳米电子器件,透明电极,纳米复合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3]。 它已经用于多种生物医学应用,包括细胞成像和药物递送[4],生物分析[5],干细胞研究[6,7],甚至光热疗法治疗肿瘤 [8]。最近,我们和其他团体发现使用石墨烯作为神经接口材料的可能性,因为它可以促进人类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培养[9],PC-12细胞[10],海马原代培养神经元[11]和直接NSC分化神经元[12,13],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石墨烯纳米网半导体神经元和形成神经元纤维[14,15]。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石墨烯表现出操纵茎的命运的潜在能力细胞。例如,石墨烯基材料能够诱导NSC分化成神经元谱系[7,16],控制甚至加速间充质细胞的分化干细胞[6,17e22],并调节其他类型的行为干细胞,包括多能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23e25]。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清楚地证明了在细胞治疗中基于石墨烯的材料的巨大潜力。然而,改变细胞行为背后的基础机制,例如增强的分化和促进的细胞增长,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 细胞功能和细胞之间的强连接膜的生物电性质启发我们调查石墨烯是否可以调节NSC发育和成熟的子代通过影响其生物电特性细胞。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研究了石墨烯的影响在NSC 发育期间电生理状态的成熟,包括被动和主动生物电特性和随后的NSC命运的选择。 2。材料和方法2.1。石墨烯膜制备 根据先前公布的CVD方法[26]合成石墨烯样品。简言之,将薄铜箔(5cm×5cm)加热至1000℃并在H 2和Ar气体下退火20分钟,随后暴露于H 2和CH 4下5分钟。然后在H 2和Ar气下将膜从1000℃冷却至室温。通过在硝酸铁水溶液中蚀刻从铜箔上除去石墨烯膜。在铜膜溶解之后,使TCPS基板与石墨烯膜接触,并将其从溶液中拉出以制造石墨烯/ TCPS基板。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目录 第一章细胞基本知识 1 第二章细胞生物研究方法 2 第三章细胞质膜 4 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7 第五章线粒体和叶绿体9 第六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13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18 第八章细胞骨架23 第九章细胞核与染色体28 第十章核糖体33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34 第十二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衰老38 第十三章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41 第十四章细胞社会的联系44 十五、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基本知识 1.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2.prokaryotic cell (原核细胞) 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3.eukaryotic cell(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 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质; 遗传信息量大,并且有特化的膜相结构。真核细胞的种类繁多, 既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生物(如原生动物和一些藻类细胞), 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一切动植物)的细胞。 4.cell plasma (细胞质) 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 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 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 5. protoplasm (原生质) 生活细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质, 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 6. protoplast (原生质体) 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7. mycoplasma (支原体) 是最简单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的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为0.1~0.3 um, 约为细菌的十分之一, 能够通过滤菌器。支原体形态多变,有圆形、丝状或梨形,光镜下难以看清其结构。支原体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壁。它有一环状双螺旋DNA,没有类似细菌的核区(拟核), 能指导合成700多种蛋白质。支原体细胞中惟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1500个。支原体可以在培养基上培养,也能在寄主细胞中繁殖。 8. archaebacteria (古细菌) 一类特殊细菌,在系统发育上既不属真核生物,也不属原核生物。它们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

神经干细胞综述

神经干细胞综述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 ,一旦受损乃至死亡 ,不能再生 ,这种观点使人们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脑脊髓损伤的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 ,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存在 ,特别是成体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分布、分化机制及应用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如下:①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②通过分裂产生相同的神经干细胞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 同时 ,也能产生子细胞并进一步分化成各种成熟细胞。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 ,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③神经干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生长 ,一种是对称分裂 ,形成两个相同的神经干细胞 ;另一种是非对称分裂 , 由于细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的分配 ,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而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 细胞 ,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亲代的特征 ,仍作为神经干细胞保留下来。分化细胞的数目受分化前干细胞的数目和分裂次数控制。 2 神经干细胞与其它类型干细胞的关系 按分化潜能的大小 ,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 3种类型 :第一类是全能干细胞 ,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 ,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全身 2 0 0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进而形成个体 ;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也具有分化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类是单能干细胞 ,如神经 干细胞等 ,这种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然而横向分化的发现 ,使这个观点受到了挑战 ,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造血细胞。总之 ,生命体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及保证持续生长。随着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按照一定的目的 ,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 ,利用干细胞构建各种细胞、组织及器官作为移植来源 ,将成为干细胞应用的主要方向。 3 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神经管形成以前 ,在整个神经板检测到神经干细胞的选择性标记物神经巢蛋白 (nestin),是细胞的骨架蛋白。构成小鼠神经板的细胞 ,具有高效形成神经球的能力。但目前尚不能肯定神经板与神经干细胞是否具有相同的诱导机制。神经管形成后 ,神经干细胞位于神经管的脑室壁周边。关于成脑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研究显示成年嗅球、皮层、室管膜层或者室管膜下层、纹状体、海马的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等脑组织中分布着神经干细胞。研究发现脊髓、隔区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这些研究表明 ,神经干细胞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在中央管周围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后亦可形成神经球并产生神经元。脊髓损伤时 ,来自于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新生受到抑制 ,而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 ,其机制可能与生成神经元的微环境有关。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4b16713364.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