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3《人类的朋友》古诗二首《蝉》教学设计 长春版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预设第三自然段: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胸部装有响板。
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小学语文《蝉》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蝉》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蝉》的基本知识,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蝉》这篇课文描绘了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蝉的生长发育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蝉的成长历程。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蝉的生长发育过程。
(2)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蝉的观察和想象。
(3)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蝉的图片和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视频资料:播放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蝉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蝉有哪些了解?蝉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2 讲解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2)重点讲解蝉的生长发育过程,解答学生疑问。
4.3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同学们观察过蝉吗?想象一下蝉的成长历程。
(2)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4 朗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停顿、重音和语气。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课堂提问(1)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2)提问: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值得关注?5.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蝉》教学设计(共五篇)
《蝉》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蝉》教学设计《蝉》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主题式导入:1、环顾教室四周。
感慨,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只蝉,我们的教室就是穴呀,希望我们在这个小小的穴里快乐地度过一节课的光阴。
板书“蝉”“法布尔”2、提醒孩子们课文长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以便上课时快速找到。
第二部分:感悟穴之美好起: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二),说出蝉生命的三个阶段。
卵——幼虫——成虫老师补充:还有一个环节——成虫交配产卵死亡像人一样,经历受精卵——幼年——成年——老年,然后走向死亡。
请你用一种几何图形来形容从个体看,是(线段)式从种类看:是(圆形)式你感悟出了什么?教师说明生命的真相: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存在方式,那么生命仅仅是周而复始的种类循环繁衍中的一丝可有可无的存在。
承:(一)穴之初建:过渡:在蝉又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它的穴。
请找出幼虫初挖穴的一段读一读,思考,最初的穴是怎样形成的?课文:屏幕: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
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
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找到”、“扒掘”“挥动”“掘”“抛”“挖”“钻”“隐藏”——蝉的穴是怎样拥有的?(靠自己!靠自己!靠自己!重要的话说三遍)小结:基于生命的本能基于危险的存在基于生存的需要基于自身的挖掘屏幕:了解一些有关穴的知识典故穴,土室也。
——《说文》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狡兔三窟(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先秦佚名小结:穴,天生具有限制性。
天生具有吸引力;天生具有保护作用,天生具有身份地位的标识作用(二)穴之修建请仔细阅读,按照自然段顺序小组内分工合作找出以下穴的建筑参数穴的外部环境穴的位置穴的深度穴的内部装修穴的建筑结构特点穴的功能指标穴的舒适安全系数明确:顶干燥、阳光顶多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深十五六寸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孔约一寸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温暖严谨小结:这就是蝉的故宫,这就是蝉的生命的石拱桥,这就是蝉的苏州园林,这就是蝉的物质家园。
语文关于《蝉》教案范文
《蝉》教案范文导语:语文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造力等重要素质的课程之一。
而教案的设计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蝉》教案的设计,希望给语文教师和学生带来一些启发与借鉴。
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生长环境。
2.初步了解蝉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3.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蝉的栖息地和生物特征。
4.培养观察力和描述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蝉的生长环境及其生理特征。
三、教学难点:掌握蝉的分布情况以及蝉的生活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蝉》一篇课文,课件语音PPT,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纸笔,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口头介绍课文《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主题。
放一张蝉的照片,向学生征求学生的感知并理解,导入本课的主题。
Step2:朗读课文教师与学生一同朗读课文,重点关注重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Step3:学习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与同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所感、所想、所记,教师在一旁辅导解释新增生词。
之后,学生组内交流对发现的问题和疑难点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Step4:讨论教师让同学明确问题后开展讨论,讨论目标是找出笔者描述蝉时用到的语言方法,同时注意口头描述和写作描述的区别。
Step5:总结教师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并梳理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上,教师遵循了启发式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引导下学生自己共创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过程中,教师避免只是进行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对话和交流之中。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转化学生集中听、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同时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当今社会,语文课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汉字拼音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它已经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环保和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需要丰富多彩,注重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蝉》教学设计15篇
《蝉》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揣摩字词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删减品析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一朵花曾感动过我(故事:古代的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忧无虑,国君叫:杜宇,他负责勤勉,爱戴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年复一年督促百姓耕作。
终于积劳成疾离开了百姓。
可他对百姓难以忘怀,就幻化成一只督促大家的鸟,发出声声啼叫,直到喉咙啼血,鲜红的血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
一只蝉也曾打动过作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思的《蝉》去感悟一下人生。
二、读蝉1.老师与学生配合朗读(思考:识记重点词)勾画感动你的句子或很美的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宽恕”作引2.白板出示:删减品析法理一理作者感情变化投影:(1)“杜鹃花没有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对比阅读还原(还,就,更),学生对比朗读,教师点评分析,交流朗读情感的变化。
小结:(还、就)突出蝉鸣之早,透露出作者的厌恶之情。
(更)有力的对比出蝉的鸣叫知知不休,很是烦人。
虚词组成情感的递进,使厌恶之情淋漓尽致。
齐读:“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一烦,占门再来看看二烦。
《蝉》 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理解蝉的生命历程,感受蝉在地下四年与在阳光下歌唱五星期之间的强烈对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的描写,学习作者由蝉的习性悟出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蝉生命的不易,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历程。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蝉鸣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受蝉鸣的声音。
(2)提问学生:听到蝉鸣,你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蝉》。
2、检查预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喧嚣”“罅隙”“隧道”等。
3、作者简介(1)介绍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2)强调法布尔对昆虫的细致观察和热爱之情,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蝉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
5、精读课文(1)学习蝉的地穴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蝉地穴的段落,思考:蝉的地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
短文两篇《蝉》教案
短文两篇《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蝉》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蝉的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的描绘。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提炼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蝉》通过对蝉的生命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蝉的生命力和生命的艰辛。
课文通过对蝉的观察,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2 教学重点蝉的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的描绘。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生命过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蝉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蝉的生命价值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4.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蝉的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蝉的生命周期和其他相关生态知识,如蝉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小学语文《蝉》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培养自然科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蝉的生活习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朗读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蝉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蝉的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蝉的小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作文: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描述和理解,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蝉》教案范文
范文:课程目标:1. 学习和掌握《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爱好大自然,关注小动物的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的兴趣和能力,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1. 小学语文《蝉》这首诗的韵律和体裁特点。
2. 学生对蝉的认知和想象,提升对生命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音韵和形象描写,使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表达生命在自然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图片或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蝉的认知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昆虫的特点和风采。
二、朗读(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适当地调整声音和节奏,展示《蝉》这首诗的优美。
2. 鼓励学生跟读,了解韵律和语调的作用。
三、赏析(15分钟)1. 依次让学生读懂每个偏旁和字义,由浅入深逐步领悟整首诗歌的内在意义。
2. 针对诗歌中的三个题材,引导学生分别理解蝉的语音、形态和生命。
四、联想(15分钟)1. 拓宽学生对音韵和形象的联想,让他们自由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蝉。
2. 引导学生想象蝉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流动。
五、思考(15分钟)1. 提出一系列关于生命和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箴言、寓言和民谣的启示作用。
2. 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探讨生命的进化和适应机制,理解生命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六、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模仿《蝉》的韵律和形式,自由地创作一首生命赞歌。
2. 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运用标点和词语排列,达到音节的和谐和感情的抒发。
七、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和评价自己的创作,促进诗歌鉴赏和创作的质量和水准。
2. 教师点燃学生对生命和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地关注身边的小动物和植物,响应环保和自然保护的呼声。
人教版语文《蝉》教案
教案:《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学生能够掌握《蝉》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蝉的生命历程及其象征意义。
o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理解生命现象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蝉的生命哲学。
o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蝉的生命周期,提升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o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蝉》中蝉的生命历程及其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理解蝉的生命哲学,感悟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以及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价值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蝉的生命周期图片、视频,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引用)•蝉的实物或标本(如果条件允许)•朗读音频或视频•小组讨论问题卡片•生命哲学相关阅读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实物展示:如果条件允许,展示蝉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蝉的外形特征。
o导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蝉。
它虽然小巧,但生命却充满了奇迹和哲理。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法布尔的《蝉》,去探寻蝉的生命奥秘。
2.视频导入:如果实物展示不便,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蝉生命周期的视频,简要介绍蝉的生长过程。
o导入语: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命历程。
今天,我们将跟随法布尔的脚步,走进《蝉》的世界,去感受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注生词难句,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2.字词讲解: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臃肿”、“窠”、“纤弱”等,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概括大意:请学生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提炼出文章的核心信息。
2019-2020(-1)(1-1)三年级语文上册 3《人类的朋友》古诗二首《蝉》教学设计 长春版
《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cān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诵读欣赏《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快速的走进古诗,了解古诗的来历。
二、初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设计意图】老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古诗。
二、再次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古诗。
三、精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小学语文《蝉》教案
《蝉》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诵读并欣赏咏物诗《蝉》,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2.理解并熟记诗歌内容,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咏物诗的特点,并尝试归纳咏物诗的一般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借蝉抒怀、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o出示谜语:“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
”引导学生猜出谜底——蝉。
o揭示课题,板书《蝉》,并简要介绍作者虞世南及其作品特点。
2.背景介绍:o简要介绍虞世南的生平和《蝉》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o教师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2.学生自由读: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朗读:o指名朗读,相机纠正读音和断句。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o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o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3.深入探究: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等,体会蝉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o讨论: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4.体会情感: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作者借蝉抒怀、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通过赞美蝉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和理想抱负。
四、诵读欣赏,总结提升1.多种方式诵读:o采用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归纳咏物诗特点:o引导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如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
3.总结提升:o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诵读欣赏咏物诗的关键是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
《蝉》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第一篇:《蝉》教学设计《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积累“收敛”“知知不休”“聒聒”“宽恕”的含义。
积累句子“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直接替文中的蝉说话。
3、阅读训练问题:怎样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4、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抑扬结合写一个动物或植物或一个人。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出示蝉的图片,简介蝉的习性。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散读课文,或者请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这篇文章叙述了怎样一件事?学生简要概述课文内容: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通过对细小、聒聒的蝉因为一个夏天而付出17年代价的了解,进而联想的人类的生命历程,提示人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滴生活。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生再读课文,圈画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
请几位同学朗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及最后一段。
思考:作者对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学生明确:开始是“烦”的。
因为蝉的聒噪声及病蝉的微小与病态。
后来变化为“宽恕”,因为了解了蝉的习性:知道蝉为了这个夏天竟然要等17年。
四、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1、如何理解:“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2、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秋风颜色”给了你什么感受?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有什么含义?4、本文对蝉的态度变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平铺直叙比起来,谈谈有什么好处?五、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1、“我听了蝉的声音觉得很烦”请具体写出“烦”的表现。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2、想象蝉知道人们对它的烦人的聒聒声不喜欢后,它会对人类说些什么?3、“秋风颜色”是什么颜色?请说一说。
《蝉》教学设计(附教案)
《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
【课前准备】蝉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昆虫?(蝉)这是唐代虞世南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蝉的高洁品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蝉的有关知识的说明文——《蝉》。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三、文本链接《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小学语文《蝉》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对比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灵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1. 蝉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的了解。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动画视频或图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资料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动画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蝉的外形特征。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疑难问题。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蝉的生活习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小结(2)教师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
3. 举办“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课堂检测:1. 听写生字词。
2. 选择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蝉在夏天鸣叫。
(2)蝉的生活环境是森林。
(3)蝉的幼虫和成虫外形相似。
(4)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家长沟通:1. 教师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蝉》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蝉》,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于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4. 发展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教学内容:《蝉》一课文阅读和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课文中蝉的形象、神态和行为的描写和理解。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蝉的形象,引起学生对于蝉的好奇心和兴趣。
随后,提问学生对于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导读(10分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测关于蝉的一些特点和行为。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蝉》一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讨论,回答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蝉的形象、神态和行为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写一篇关于蝉的短文。
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蝉的外貌、鸣叫和行动,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6. 朗读和分享(10分钟)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各自写的内容。
通过朗读和分享,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写作成果来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年级语文上册 3《人类的朋友》古诗二首《蝉》教学设计 长春版
《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cān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诵读欣赏《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快速的走进古诗,了解古诗的来历。
二、初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设计意图】老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古诗。
二、再次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古诗。
三、精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cān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诵读欣赏《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快速的走进古诗,了解古诗的来历。
二、初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设计意图】老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古诗。
二、再次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古诗。
三、精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蝉的原因。
四、比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
五、全文总结
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关于蝉的诗
板书设计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教学反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