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06-都市文化
济南大学城市社会学第七章
(2)城市文化的创造者是城市社会成员。
(3)城市文化的形成限于特定城市区域。
(4)城市文化被城市的全部或部分社会成 员所共享。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在与乡村文化的比较中,城市文化呈 现出以下特征:
1、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兼容性和开放性
3、提高城市社会成员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参 与 意识,提升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1)提高居民的素质
(2)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
Hale Waihona Puke (二)就文化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而言,可 以分为:
1、城市主文化: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为 城市中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并共享的文化。
2、城市亚文化:仅为城市中一部分社会成 员所认同并享有的文化。
(1)城市民族亚文化
(2)城市越轨亚文化
(3)城市外来人口亚文化
(三)就文化的组成单位而言,可以分为:
第七章 城 市 文化
一、城市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的涵义
一切观念、方法、行为
方式、习惯习俗、组织
制度,以及有形之物所
表现出来的、具有历史
传承的观念和符
号意义
文学和艺术
(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
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 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2、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
3、城市文化具有世俗性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
(一)就文化的层次而言,可以分为: 1、物质文化: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通过
物质形态来表现的文化 2、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通
过规范和制度体系来表现的文化 3、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通过
城市社会学第九讲 城市文化
续
城市文化形成的象征性形象是今天推销城 市整体形象的必须手段。成功的城市形象 也是城市经济的保障。
很多产业也在 利用文化带来 的附加效应, 例如商界、金 融界的精英常 常用参与文化 事业来强调自 己在城市象征 经济中的地位。
续
有些产业直 接进行文化 创造,借文 化之力获得 经济利益, 而消费者在 此影响之下 进行象征消 费
钦佩策略:用引人入胜或 者戏剧性场面引导观众
香港 “黄金 屋”, 以纯金 来表现 资本的 权力
二、象征经济
对于城市经济活动来说,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如 土地、劳动、资本,还需要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而文化是一种产生象征的系统。
文化机构使城市在吸引商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例如博物馆、艺术场馆、休闲场所的建设 文化工作者使城市工作具有了灵活性和吸引 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城市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后现代文化的案例: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世界是一种采用高度控制方式营造出来的 后现代文化景观,成为后现代仿真体验的原型。 迪斯尼是完全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 的路径,它动摇了很多传统依赖的价值观,例 如用文化而不是生产来驱动经济。 迪斯尼通过视觉展示,空间控制等手段营造 出一个理想的城市形象,提供了一种娱乐和 逃避现实的集体梦幻。
迪斯尼的文化操作手段
提供观众参 与的扮演体 验:比如按 照 不同主题 把公园内部 分为不同的 区域,
迪斯尼幻想世界,提供魔幻体验
续
混合消费策略,把各种消费形式整合 在有限的空间里,使顾客在乐园里停 留得更久。
迪斯尼小 镇大街, 经过伪装 的超级市 场,顾客 在不知不 觉中购物
续
以虚拟现实把生活的复杂经历变得通俗易 懂,是一种只有外在,没有内容的享乐体 验,符合后现代时期的生活特征——短暂、 刺激、片断化。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4、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娱乐休 闲、社会传承、社会化、促进社会交往、促进城 市社会发展等功能。 5、文化建设: 意义:城市文化的建设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展。 途径:城市社会成员素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 设;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社会成员对 城市文化的参与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 资源。
沃思注意从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来把握城市特征, 并把其称为城市性,把城市性定义为三方面: 其一,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其二,城市的人口 密度较大: 其三,城市里的人口和生活方式具 有较大的异质性。 分别从生物角度,即由人口基础、技术与生态秩 序组成的物理结构方面、组织的角度,即社会结 构特征、社会系统组织联系特征方面、个性及态 度的角度,即从城市人格与集体行为方面来进一 步说明城市性。
4.城市发展 城市起源说: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 集市说、地利说等。笔者主张多元说,城市 起源于军事、宗教、集市、地利等多种方式。 城市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是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功能: 城市在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总要的地位,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与结果。
2、城市特征
帕克认为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 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 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 争激烈。
城市社会学课件
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村庄 城市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 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 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两河流域: 乌尔城、巴比伦城
尼罗河流域:底比斯城
2. 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 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 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 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 文字发明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罗马城表现了罗马文化的精髓: 开放性的城市中心广场 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 规模巨大的排污明沟、输水渡槽以及筑路工程
古罗马时期的兵营城
古罗马城
中华帝国与都城
西方的古代时期,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从西周(约公元前1100年)到南北朝这段时 期(公元500年),所经历的朝代有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 南北朝。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占有、权力 分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城 市的社会结构。
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关注城市中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发 展,探究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概述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社会 的发展和演变,包括城市化、城市发
城市社区规划
城市社区规划是指对城市社区的布局、设施和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 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05
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变迁
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居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 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 观、信仰和艺术形式等。
城市文化的特点
展和城市更新等过程。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内部结构和功 能的演变,包括城市扩张、城市规划
和城市治理等方面。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 的必然结果,强调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作用。
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理论则关注老旧城区和工业 区的改造和再生,探讨如何通过城市 更新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教育、职业、婚姻等方面的流动。
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城市社会流动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方面 都有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不平等
1 2
城市社会不平等概述
城市社会不平等是指城市居民在财富、权力、机 会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
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主要包括收入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性别不平等 等方面。
城市社会文化
一般说来,城市文化变迁受到城市社会变迁的制约,城 市社会变迁将引起城市文化的变迁;同时,从城市文化变 迁中,也可以看出城市社会变迁。 城市文化变迁有渐变和突变之分。渐变是一种缓慢的变 化,它反映的是文化质在量上逐渐增减过程的变化。这种 文化逐渐增减变迁,可再分为自然变迁和有计划变迁两类。 自然变迁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自然增长和积累的过程,使整 个城市文化创造表现为一种无计划状态,如城市居民的服 饰样式、娱乐活动形式、风俗习惯等的变化;有计划变迁 是人为有意识安排发展或改革文化的一种变化过程,如目 前进行的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这种变化,是城市主 管部门有目的引导的结果,因而比较容易控制。城市文化 渐变只是城市文化局部的变化,并不引起城市文化基本性 质的变化。城市文化突变是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 飞跃,如一种社会制度 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它是整个 城市文化风格、文化模式的变化,也关系到城市文化全局 性的变化,它不仅牵涉到城市物质文化的变化,也牵涉到 城市精神文化如风格、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 文学等一系列的变化。
此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宗教观念,政治观念, 道德情操,哲学、网吧等,是一种“精神文明”的秩序, 人文价值观念层次。 四个层面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人文价值,整个城市文化 不过是由这一核心外化构成的文化价值体系。由此而来, 当代都市人领略生活风情、塑造自我把握社会的主要方式 当然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就是都市人称之为的都市人 的生活方式。 另外,按照《中外城市知识辞典》里面的解释,城市文 化又称“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 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 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相对于农村文化、村落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 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 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 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城市社会学——都市之牢
都市之牢——城市与人的异化一、城市——异化个人的牢笼城市是一个异化人类的牢笼。
这个牢笼,近似于韦伯的“铁笼”,但比起韦伯的牢笼,这个牢笼更加精致而具体。
这个牢笼,是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不断建构,时至今日用钢筋水泥土浇灌起来的,坚固而窒息的牢笼。
而与普通的牢笼不同的是,不但牢笼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也不想出去。
人们前赴后继自发而来,将青春与激情投向这个牢笼,将自身向城市献祭。
在他们死后,他们的意志与躯体,成为这牢笼冰冷封闭的一部分。
咒骂结束,让我们看看这五百年来,这个牢笼究竟干了什么。
作为中国人常用的写作方法,在开骂之前是一定要赞美的。
鉴于看这篇文章的基本上只可能是任课老师,我们就少折磨一下观众,将这赞美尽量精简一些吧。
现在开始赞美:城市是人类建设力量的核心所在,城市是人类高等智慧碰撞的容器,城市是生产力提高的枢纽所在。
城市是一个特化的生存空间,由世界的其他区域向城市供应养料,城市则可将全部的经历放在更高级更极端更有含量,更有时空延展性的事业当中。
城市是社会的功能器官。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的城市正在不断扩大与蓬勃发展。
喘了口气,现在可以开始说正题了。
城市压抑人际关系这个论调中国人比较好接受,因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类很少像中国人的体验那么的强烈。
中国人住在单元房里面,一栋高楼平地而起,零零碎碎地被切成了许多小房间,就好像蜂巢中的洞穴,又更像监狱中的卧室。
不同的是,监狱中的狱友据说感情不错,但住在单元房中的人可能邻居在房间里烂了十年也毫不知情。
这是城市独有的现象,在城市中,人人都单独面对这个都市,每个人都在对他人的戒备与隔绝中生存,完全体现了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要求。
大家都辛辛苦苦为自己打拼,不用管别人的闲适,生活得安逸快乐。
只是活的比较不像人了。
因为人很明显是群体的动物,视若不见已经让人很头疼,离群索居则基本上就是自虐了。
不可否认每一个单元房的小世界都牵连着外面的一个大世界,任何城市人都会有自己的城市圈。
都市社会文化与城市文明建设
都市社会文化与城市文明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都市社会文化和城市文明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其社会文化和城市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
在现代都市社会文化和城市文明建设中,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成为重要关键词。
首先,要提倡多元化的都市社会文化。
城市是各种各样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多元化的都市社会文化能够给居民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打破传统的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例如,组织各种文化交流节日、艺术展览和演出,让各种艺术形式在城市中欣赏与推广,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同时,还可以鼓励开展少数民族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进步。
多元化的都市社会文化能够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倡导包容性的都市社会文化。
城市是不同社会群体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性的都市社会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冲突和差距。
城市应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与对立,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共同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发展环境,减少社会不公与不平等。
例如,提供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改善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的公益事业,减少贫困与困扰,创造更加包容的城市社会文化。
此外,城市文明建设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是资源消耗最为集中的地区,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推广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同时,城市的交通拥堵也是影响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个人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环境污染。
城市文明建设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倡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形成文明的道德风尚和社会习俗。
综上所述,都市社会文化与城市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大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1、单项选择题德国经济史学家松巴特提出了(),强调连结城市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作用。
A、增长极理论B、发展轴理论C、都市带理论D、成长三角理论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问答题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2)集群化(3)本题解析:(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3、名词解释城市文化融合本题解析: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4、多项选择题我国城市社会学恢复以来,主要在以下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A、城市化研究B、城市社会问题C、城市规划研究D、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名词解释城市制度文化本题解析: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
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
6、填空题城市规划最终要通过()来实现。
本题解析:各项工程建设7、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社会空间方法理论要点的是()。
A、空间因素与社会因素同等重要B、空间因素不能作为独立的分析因素引入城市研究C、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D、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应用空间方法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问答题城市有哪些生态过程?本题解析:把城市看作是一种永恒变动、不断调整的现象。
对空间利用方面不断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是人类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既定城市中,群体或机构内部的自然关系的改变称之为“空间的流动性”,而引起这些变化的现实条件则属于生态过程。
生态过程包括浓缩与离散、集中与分散、隔离、侵入与接替。
9、填空题生态经济尘世的核心内容是()。
本题解析:全面发展10、问答题概念:城市性、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模式。
本题解析:⑴城市性:人类居住在城市地域共同体内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⑵城市生活方式:①生态角度:人口基础、技术和生态秩序组成的物理结构。
②组织的观点:社会结构的特点,一系列的社会机构以及社会联系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组织系统。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
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区生活以及其他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主要涉及: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城市社会结构与功能,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城市社会问题,城乡差异和互赖关系,城市化,郊区化及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对它的创立和发展有过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城市生态学: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人类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其研究成果对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最适生态容量,提供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区位学:即“城市生态学”。
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等。
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在城市的分类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在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时,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二是按城市的主导职能不同划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三是按城市的作用范围不同划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
城市发展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过程。
是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要的过程。
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
(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系统分析法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
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
“都市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都市为中⼼的当代城市化进程,不仅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模式、⽂化⽣产与消费模式、⼈的⽣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同时也向传统的⼈⽂社会科学,特别如社会学、⼈类学、⽂化学、美学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都市⽂化⾃⾝发展中所提出的很多新问题,都已越出了这些传统⼈⽂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
都市⽂化研究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科学在理论模式上存在的不⾜,特别是为了回应当代愈演愈烈的城市化运动及其问题⽽兴起的⼀门全新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与⼀般的学科建设⼀样,对于都市⽂化研究来说,⼀个⾸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明确它的对象与范围。
但最困难的地⽅恰好也在这⾥。
都市本⾝是⼀个⽆所不包的巨⼤空间结构,都市⽂化本⾝在形态上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异质性。
⼀⽅⾯,正如西⽅学者把都市⽐喻为⼀个“煮开的⼤锅”,它不仅什么都有,在内容上⽆所不包,⽽且由于都市⽣活本⾝就建⽴在⾼度“差异性与异质性”的基础上,所以它在“天性”上也拒绝整齐划⼀,或者说很难从中找到清晰的规律与结构。
另⼀⽅⾯,对于都市⽂化研究来说,尽管在内容上可以⽆所不包,但在逻辑分析上却⼜很少有独属于它⾃⼰的东西。
⽐如,它的很多内容⼀直是城市社会学、都市⼈类学、⼤众⽂化研究、美学研究,乃⾄于分⼯更细的城市⽣态学、城市规划、城市社会⼼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这种状况不仅很容易导致都市⽂化研究在内涵上“空⼼化”,同时也是它在学科建设上所⾯临的学理障碍。
但另⼀⽅⾯,这也并不构成否定都市⽂化研究存在的理由,因为单靠社会学、⼈类学、⽂化研究等学科的“单兵作战”,不⾜以在整体上与深层结构上完成对都市⽂化进⾏阐释与研究。
建设⼀门相对成熟的都市⽂化研究学科,有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先加以解决。
⼀是要为它奠定⼀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以便超越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在知识与价值上的杂乱与繁多,使⾃⾝获得⼀个可以⽤来凝聚与整合不同“话语谱系”的“理念”与“灵魂”。
都市⽂化归根结底是⼈类社会⽣产与再⽣产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马克思的社会⽣产理论作为都市⽂化研究的哲学基础。
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
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一、城市社会的定义与特点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口密集: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相较于农村,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人口数量更多。
2. 资源集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物质、人力和财力资源,各种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更加丰富。
3. 多样性和包容性:城市社会由于人口和资源多样性更大,有着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4. 分工与互动:城市社会的人们分工明确,各种职业和行业的专业人才相互配合,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二、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城市社会的特点和结构也对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城市社会塑造城市文化: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包括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表达等。
2. 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城市的文化活动和创意产业不仅丰富了城市社会生活,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 城市社会为城市文化提供土壤:城市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土壤,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文化更加富有魅力。
三、城市社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社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市场的发展:城市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为城市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身份认同与文化表达:城市社会多元化的人群和社会结构使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城市文化因此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
3. 文化交流与融合:城市社会中的不同文化群体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交流和创新。
四、城市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城市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城市文化活动和文化场所的丰富多样性,增强了城市居民的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 城市文化解析
王 薇
第八章 城市文化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二节 第四节
城市文化概述 城市文化变迁 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 城市文化建设
第一节 城市文化概述
一、城市文化的界定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 四、城市文化的功能
一、城市文化的界定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 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 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四、城市文化的功能
(四)城市文化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 1.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着科技和知识水 平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智识水平不断提高; 2.休闲文化及以体育健身、游园、聚会为 代表的群众文化等城市文化形式极大地满足了 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需要。
第二节
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
一、城市文化传播 二、城市文化冲突 三、城市文化融合
二、城市文化的冲突
(二)城市文化冲突具有时代性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 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成果,随着城市社会成员的 新陈代谢和世代继替,城市文化也处于不断发 展、创新、改造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实质上也 就是新旧文化更替的过程。
二、城市文化的冲突
(三)城市文化冲突具有民族性 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一个城市既有代表多 数民族成员个性的城市民族主文化,也有代表 少数民族成员个性的城市民族亚文化。
一、城市文化文化变迁的原因
(二)科技进步引起城市文化变迁 科技进步的后果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着城 市文化变迁: 1.对科技的合理利用为城市社会成员创造 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科技进步还标志着城 市社会成员智识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城市文化 的进步式变迁; 2.对科技的不合理运用,会引发道德危机 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 打击。
都市文化学的理论自觉与学术新语
都市文化学的理论自觉与学术新语都市文化学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其核心是中国文学)与社会科学(其核心是城市社会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
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迅速发展,不仅直接表现在新城镇、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等现实成果上,同时也在新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催生了许多新的理论与学术,都市文化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的兴起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是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
“城市化”的基本尺度是城市居民百分比的增长过程,其表征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空间的迁移,深层则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按照一般的看法,城市化主要包括城镇化、城市化与都市化三种模式,在相当长的城市化历史中,这三者一直保持着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直到20世纪中期“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出现,前者如纽约、伦敦,后者如“波士沃施”(BosWash)、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借助优越的地理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服务体系,它们迅速打破了人口流动相对平缓、空间流量相对均衡的传统模式,使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高度一致地向少数国际化大都市、国家首位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集中。
这种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展开的城市化进程,即都市化进程。
在国际联系日益紧密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小城镇为中心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开启了自身的升级程序。
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6.0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两项指标表明中国城市化正在驶上快车道,迅速融入作为世界城市发展主流的都市化进程。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都市化进程可追溯到1982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但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与人们对发展大城市的矛盾心态,致使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讨论: 物质文化(器具、产业、技术、建筑等) ——非物质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宗教等)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乡村文化————都市文化 领域文化 行业文化 地域文化、 平房文化————单元式楼房文化
1.3 都市文化的特征
一、集中性: 集中:“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 现……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 (芒福 德,1989,《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56)。 优势与强势:城市文化处于优势的地位,是一种 强势文化,必然对处于弱势的农村文化具有极大的 示范效应和吸引力。 含量:都市文化——量的蕴涵,质的精粹。 公共:公共空间则是公共领域的空间化状态,是 公共生活展开的舞台。现代城市文化的体现需要一 定的物质载体,即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街道、 胡同、茶馆、公园、酒吧、广场等等是城市有形的 公共空间;各种媒体,包括电视、电影、报纸、杂 志等是无形的公共空间。
3.4 城市与文明几乎是同义词。
帕克(Park)和沃斯(Louis Wirth) 斯彭格勒(Oswald Spengler) 芒福德(Lewis Mumford)
(1)Robert Park(帕克)说“城市是文明人 的天然居所”(The City,1916)。 Louis Wirth(沃斯)说:“正如西方文明 的开始是以早期的游牧民族的永久定居为标志 一样,现代文明则显然是以大城市的增长作为 最显著的特征”( The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1938)。
(2)Oswald Spengler(斯彭格勒,德国哲学家和史学家, 1880—1936)说:“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世界历 史都是城市史。民族、国家、政治、宗教、艺术,以及科学 都 依 赖 于 同 一 个 现 象 — — 城 镇 ” (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N.Y.: Knopf, 1928. Excerpted in Richard Sennett, ed., Classic Essays on the Culture of Citi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9)。 Spengler 注意到了城市中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戏剧性变 化。他认为城市发展到最后,将在社会中占优势,然后又走 向衰落,由此而使文化一代一代地、交替不断地建立起来。 Spengler 的理论中的社会变迁循环论在今天的社会科学 看来太过简单,但他相信“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 世界历史都是城市史”,则是有启发意义的。
3.3 几乎在所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城 市基本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本质
从 词 语 上 来 说 , 在 拉 丁 语 系 的 语 言 中 , “ civil” & “civilized” 基 本 上 是 由 拉 丁 语 “ civis” 演 变 而 来 的 , 而 “civis” 的意义又是 “one who lives in a city”。 古希腊文字中, Urbs—urbane——metropolitan society. metropolitan 是 metro(mother) + polis(city), 因 此 , metropolitan 便 是 the mother city——the chief or capital city of a country。 那 么 样 一 个 居 住 在 metropolitan的人即是被预想为“居住在中心地区的、有教养 的、世故、老练的观念及行为方式的人”。 而古希腊文字polis(city) 后来演变成politic, 这一个 词总会被人联想为有智谋的、机灵的、谨慎和考虑周到的,说 话与行事中都非常精明的,等等。而这些听起来简直就是形容 一个城里来的骗子或政客!
Spengler 相信在城市中人类文明有着显著不同的特质。 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在发展中产生了城市的“灵魂”——这 是与乡下粗糙的农庄和村舍完全不同的,这是作为一个整体而 出现的生存、呼吸和成长,获得了里里外外的完整的形式和历 史(1928,1969:65-66)。他认为乡村是不存在这种意义上 的灵魂的,乡村充其量只是一种“景观”,而不是一个“世 界”。 城市一旦出现,它便感知到了自己的力量和独特性。“从 此以后,农村便被当作、被感觉、被体验成为一种‘环境’, 一种有差别的和附属的地位。从此世界上便有了两种生活: 一种是内部的,另一种是外部的,乡村人和城市人对此都 同样了解。新的城市灵魂讲出了新的语言,而且立即又实际上 相当于文化本身的语言”(66,6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 态》一文中就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 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 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马恩 全集》第21卷,P188)。 二、层次性 三、多元异质性,“杂交优势” 四、地域性 五、辐射性 六、功能性 正功能——凝聚作用、恢复作用、防御或抵挡作用; 负功能——惰性或滞后性、排他性
Sociology( Urban Sociology(6)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6)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第六部分
都市与文化 Culture) (The City and Culture)
1、都市与文化
根据Louis Wirth的都市理论,城市特别 是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强的城市是以工 厂和办公场所为主,家庭结构明显弱化 (weak),都市体验也主要是非个性化的、 短暂的、表面化的和匿名性的
2、都市与腹地
2.1 互相依赖与 共生(symbiotiLeabharlann ) 共生(symbiotic)的关系
(1)首先不可忘记的是,大部分城市人 口最初都是来自腹地地区(移民)。 (2)其次还有资源供应的相互依赖—— 食物、原材料——纺织品、工业产品等。 (3)其三,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相互 型塑。
文化融合(cultural hybrid)——都市人身上 都有一点来自乡村生活方式的东西,它们整合在一 起存在于都市之中——这在欧美国家是非常普遍的。 进入城市的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其结果 便是城市成为了人类行为的形形色色的万花筒—— 如在美国,还有一些虔诚地保持原来乡村生活的群 体、仅保留了一些“旧方式”的各种已归化的美国 人(意裔美国人Italian-Americans、西班牙语系美 国 人 Hispanic-Americans、 华 裔 美 国 人 ChineseAmericans等)。 其他一些农村的影响对城市特征也有所改变,如 在美国,“都市牛仔”曾有流行,传统美国乡村的 音乐、艺术、文学等对美国的城市生活也产生了同 样的影响。
1.2 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伦理(规范)文化、表达文化(李亦园
1999,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P.71-72)。
第一、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文化,即被人 改造过或者被人创造出来的自然物。 第二、产生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其相应行为中的 文化,如社会结构,道德习俗、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 等等。 第三、在前两种文化产生的基础上产生于人的创造 性思维中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一般观念和意识 形态。 这3种文化是顺着由物质到社会再到精神的历史顺 序产生和发展的(向翔,1997,《哲学文化学》,上海科学普及出
在中国城市,还有作为城市主流市民生活 与外来人口的生活方式的差别,来自各地的移 民的传统习惯的融合、地域文化的交流等等。 marginal man living in the edge of many cultures——当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正如城市接受了许多来自乡村的影响一样,城 市也将其影响辐射到自己的边界之外。在现代 社会学看来,这种影响远远超越了腹地对城市 的影响。
(impersonality, transiency, superficiality, anonymity)。
但以人口、密度和异质性这三个维度却 难以对城市进行分类。我们还必须加入一些 其他因素,例如“文化”。
1.1 文化的含义:
(A)从内容上说是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征的 长期共享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B)从过程是来说,当人类聚集在一起时, 他们总会建构起对世界的解释——包括价值、 目标和日常规则; (C)而文化的区别正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 动的方式将会按照他们对这种建构的现实的 信仰程度而明显区别开来(人们相信这种建 构的现实达到什么程度,他们的思想与行动 的独特性就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3)Lewis Mumford(芒福德,1895—)试图 通过西方世界的历史来追索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的轨迹。他以许多历史和比较的事实为基础, 提供了例证来说明城市从一开始就西方文明的 中心。 Mumford 说:城市是“文明的最重要的发 明,在文化的传承方面仅次于语言” ( The City in History,1961)。
讨论: 2.4 讨论:
现代中国革命,由于采取的是“农村 包围城市”的策略(农民文化打败了城 市文化?),在革命之后对城市文化有 一定程度的压制,对农村文化有一定程 度的发扬(或者说是反侵入?)
3、都市与文明
3.1 都市和文明不可分割的联系 自从人类开始定居以来,由最小规模的聚 居点到城镇,因为都市就成了文明的发源地和 聚集的场所——只有人口相对集中和产生分工 并且形成了交易的地方,才有可能创造出文化 和文明。 都市几乎可以说就是文明的同义词。相对 来说,乡野中产生的文化和文明火花(生产、 生活中获得的,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 认知、发现和发明)也只有在城市才可能得到 确认、完善、交流和传播并得以久远流传。
3.2 城市是整体文化的集聚和浓缩
城市是各种人类事务会集的场所——政治、宗教、 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制造、商业、传统等。城 市不仅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独一 无二的体制,在其中,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 统都可以自动地扩张和再生。 例如,苏格拉底(Socrates, B.C.469-399), 柏 拉 图 ( Plato, B.C.427-347), 和 亚 里 士 多 德 (Aristotle, B.C.384-322)都是生活在古希腊的雅 典(Hellenic Athens),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思想 观念的共享和挑战,他们由于互动而积累或改变自己 的思想。如果他们分散居住在乡村,这一切都是不可 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