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抄检大观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抄检大观园》——

评公开课《抄检大观园》

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注重言语信息的传授而忽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培养,也往往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重新建构。因而阅读教学不管形式如何新颖,若不解决这两个问题,都不会使阅读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下面以某中学的一堂网络公开课——《抄检大观园》为例来探讨知识的建构问题。这节课以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打通了课内外的联系,颇有新意。然而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评价,发现依然具有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即主要在于言语信息的传递,而非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建构。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知识与技能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定义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被定为“赏析本文展示的主要矛盾及其刻画的人物形象”。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赏析,即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未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来看一下教学过程。上课教师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组织教学的。 1、观看大观园图片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上课教师展示图片和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作为先行组织者激发学生兴趣。从图片看出大观园很大很美,由此引出大观园的抄检,进而引导学

生认识到抄检大观园的悲剧性质,首先就值得商榷。而

且作为教学设计,当它无关于教学目标,更无益于智慧

技能的建构时,则失去了先行组织者的意义。 2、观看内容为晴雯、探春等人在抄检时表现的影片片段,大家

对谁以及什么行为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去注意晴雯的“倒箱子”和探春的“一巴掌”,

通过这两个典型的场景来分析二人的性格特点。通过典

型动作及语言对人物形象分析无可非议。但是这种提问

方式似乎欠妥。教师引导的目的性是很强的,但是不是

每个学生都对这两个动作印象深刻呢?根据接受理论,

由于接受者的兴趣、注意力、关注的对象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事实也

是如此,直到第三个同学的回答才符合了老师的要求。

实际上无论谁的感觉都不能算错,因而无所谓正确答案。但教师为既定的目标和步骤人为设定了正误之分。如果

学生碰巧答对了,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

错了,而轻易否定自己的感觉去接受教师认为正确的结论。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弃自己的思想

去猜测、迎合老师的思路。问题在于提问的无效性,也

就是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问。问了反而让学生不知道要

解决什么问题了,结果混淆了学生视听,弄乱了学生思维,导致学生只好一步步被动跟着老师走,失去了思维

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这个提问好像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实际结果是否定学生的个人感受。现实教学中有许

多类似的不该问或错问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开放性的讨

论课,允许学生各抒已见,那另当别论。 3、重点围绕人物形象及矛盾冲突展开讨论赏析。(1)作为奴婢的晴雯的激烈表现所反映的意义。(2)作为主子的探春展现出的独特的个性色彩。(3)抄检大观园的矛盾表现和冲突本质。从逻辑上来看,第2、3两大问题间有

着内在联系,第三大问中的三小问也有关系,但是这些

问题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呢?学生是不明

白的。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学生是否对如何进行人

物形象分析的程序性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学生能

建构些什么内容呢?学生的认识恐怕是模糊的,就连教

师也未必清楚。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的学习除了获得言语信息外,更应获得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智慧技

能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认知策略是一

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能力。因而教学过程应能清晰地体现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

是要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作为教

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意识到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

并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是建构

赏析主要矛盾和人物形象的智慧技能及认知策略。鉴于

一节课的容量问题,可以侧重于一个方面,如建构赏析

人物形象的智慧技能及认知策略。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智慧技能应作为教学和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其

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由学生执行的一连串步骤或活动。这

些步骤或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加

工信息。因此,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要解决这个

问题,教师应具备任务分析的意识,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完成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智慧技能的练习。第一步是指导学生对目标一进行分解,也就是要解决这个目标先要

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学生往往不会对问题(或任务)进行分析,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缺少这一个教学步骤。分解的目标是: 1、雯、探春二人是怎样的性格特点?2、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动作、语言、矛盾冲突等) 3、二人的形象有何文学意义及现实意义?如何评价?要解决这三个子目标,还需进一步分解出更多的小目标(小问题)。这些更小的问题往往需要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根据具体情况由学生讨论解决或由教师提示。重点和难点是第三小问,可由教师引导再分解。(1)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性格,那么人物性格对矛盾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有无作用?其中矛盾是什么?仅是晴雯、探春同刘宝善家的矛盾吗?(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探讨更深一层的矛盾,即邢、王二位夫人的争斗。)(2)晴

雯、探春二人斗争的结局如何?如何评价二人的形象的意义和价值?(3)两个人物形象有无当代意义?当个性与环境发生矛盾时你如何处理?(4)两个人物形象还可与其他人物形象比较产生新的问题吗?这四个问题课堂上不可能全都解决。未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二:一是留为作业,下一节课继续讨论;二是通过BBS网上交流。具体的操作过程便可按照此流程进行。其特点是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为解决中心问题而不断分解出子问题,通过各种层级的子问题的解决最终解决中心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流程,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任务)的解决需要对问题(任务)分解后一步步完成。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建构赏析文学形象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而不只是知道晴雯、探春是什么样的人。而且,学生通过对二人形象意义和价值的评析,同自己的人生经验、价值认识建立了联系,这才真正实现言语信息的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